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

对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

对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3-0150-03

创业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这些素质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强我国人才在国际大环境中的竞争力。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教育,是以能力而非以学历为导向的教育,它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深化,是开展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和创业精神的教育,更是巩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最有效途径。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面临着困境:一是几十年形成的重理论的经典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二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协调;三是实习实训手段与内容相对落后,为了各自课程的需要而设计实习实训,没有形成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概念,直接影响了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因此,转变培养观念与方式,走出一条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新路,重实践技能培养,加强专业的整体概念,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在我国研究并实施创业教育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如何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实施创业教育更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需要认真的研究与实践。本文探索的是把创业教育放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通识教育理念的大环境中,作为专业课程来开设,希望创业教育能在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基本技能和以后的创业实践能力上获得更好的帮助,借助于创业教育强化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建设,形成专业的特色。

2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的认识

2.1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比较规范的解释是《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解释:第一层是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第二层是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笔者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应该包含:第一层是指通过竞争获得某一现成的职业或岗位,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主动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第二层是指能独立开业谋生以图发展;第三层是通过创业教育使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2 创业教育促进专业建设的完善

对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发现,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都偏重于培养学生适应某一职业岗位的能力,例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课程。从在校学生与毕业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认为虽然在校学习了各自专业的专业课程,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没有整体的概念,仅仅有一些局部的概念。创业教育涉及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使学生深刻理解与掌握一个企业从开创到成长、发展的过程,了解企业的各种经营管理活动。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更是涵盖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所有的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的内容,围绕创业教育的课程建立经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的课程体系,系统的设计实习实训内容,强化专业建设的整体性,就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2.3 帮助明确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张,多数的高职院校扩张最快的就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如何办出特色?如何与其他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形成差异化?高职经济管理专业要围绕着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开设怎样的课程可以使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都能接受,同时又能培养创业型人才共同需要的素养?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就是可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的课程。我们要明确认识到,我们所定义的创业型人才并不要求每个专业每个学生都去开公司办企业,而是指具有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并且较好地掌握了专业知识和基本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发现机会、把握机会的能力和创造业绩、创立事业的潜能的人。这又恰恰是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最高境界。

2.4 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的目标

第一,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创业意识,丰富学生创业知识,强化学生创业体验,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第二,建设目标。成为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第三,师资培养目标。担负创业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必备“双师素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创业教育使教师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指导能力全面提高;第四,经济管理专业专业知识串联整合的目标。通过创业教育课程的学习,可以使整个的专业课形成一个系统,达到串联与整合的作用。

3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缺失

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普遍认为没有必要,即使开设也只是限于就业指导的范畴,或者,为了参加各种比赛。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就读的所有学生,而绝不仅仅是部分专业的学生甚至极少数的学生。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要从根本上变革现有的教育教学体制,简单的通过增设与创业教育有关的课程或是在其他方面作部分的改变,忽略了创业教育中最本质的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有些学校甚至将参加创业大赛能否取得好成绩作为衡量创业教育的标准。事实上,这类活动演变成经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极少数学生和指导老师的个人工作和努力。致使创业教育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得创业教育变得流于表面。

3.2 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必须依赖于专业知识的教育,和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绝不能脱离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而孤立地进行创业教育。目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还没有做到很好地融合于整体教学体系中,与学科专业教育并未形成有机的联系。只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业教育,使创业教育脱离于学科专业,使学生失去自身专业优势的有利依托。

3.3 胜任创业教育的师资匮乏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教学和培训的教师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原先从事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二是学生就业工作指导教师。其共同的弱点是自身缺乏创业经历,在为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时,纯知识的讲授多于实践经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第一,起码是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第二,具有企业经营管理全面的理论知识的教师;第三,拥有丰富的企业工作实践经验或创业经历的教师;第四,较强的实践指导和课程整合能力的教师。具备这些要求的教师在普通高校都是稀缺的,在建校时间不长的高职院校更是凤毛麟角。

3.4 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脱节

高校沿袭高等教育中的重理论、重知识传授的教育理念,致使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又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即使近几年实习实训手段有所丰富和改善。例如,电子沙盘、物理沙盘、模拟操作等。但学生得到的仍然还只是局部的感性认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仍然难以形成一个整体。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围绕创业教育开发实习实训项目,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技能,所学习的理论和实际工作难以接轨的状况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得到巩固和发展,更能提高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

4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建议

4.1 加强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认识

进一步明确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适应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结合我国国情,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企业家思维的新一代复合型经济与管理人才”。分解成具体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丰富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

第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首先,是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在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高层次的创业能力,形成稳定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特征,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能够创业致富,开创新的事业。其次,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整体教育水平,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的特色。最后,开展创业教育丰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实习实训项目。

第二,充分认识创业教育对专业的反哺作用。对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发现,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都偏重于培养学生适应某一职业岗位的能力,例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课程。与之相比,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中融入了模拟企业经营实战、创业实务等课程,使学生深刻理解与掌握一个企业从开创到成长、发展的过程。创业教育还对已进入企业就业的学生起到一定的帮助。所以,笔者认为创业教育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更是经济管理类专业进行教学计划设计、培养目标制定、专业课程整合的一个参照系,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追求办学特色的探索路径。

第三,能够提高经管理系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根据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的特点来看创业教育,它不同于就业指导的创业教育。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的大部分学生会进入中小企业就业,从事的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小企业对员工的普遍要求是要具备较强的外联公关能力、处理多项事务的能力和广阔的知识面,能够在企业中胜任多个岗位,而接受过创业教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恰恰能很好地适应这种要求。

4.2 结合创业教育建设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无论是专业理论和实践指导能力都必须加强,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首先,要加强对创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同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现职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有计划地选派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其次,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任兼职教师,或兼职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最后,要积极探索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例如,有的学校开辟创业园,要求教师参与和进行指导。鼓励教师参与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研讨和科学研究,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的、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4.3 强化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

经济管理类专业逐步开设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运筹学、生产运营管理、市场营销学、公司理财、企业战略管理等涵盖涉及创业构思、融资、管理等方面的课程,但这些课程只是某个专业的课程,不是一个企业经济管理整体概念的课程。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应从最初注重传授创业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功利性职业教育,到今天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和开拓精神,创业教育从一种教育理念发展为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品质、心理意识、创业技能、专业知识。因此,笔者认为,应把创业教育融入高职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各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形成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活动等诸方面相互融合的一体化新课程体系。

4.4 开创创业实践基地

经济管理类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更要注重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创业教育体系中不仅需要包括创业课程的普遍开设,还需要通过建立相应的创业基地、创业孵化器和大学生科技园,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实践基础和必要帮助。如争取政府、风险投资商和学校提供的资金,建立创业孵化器,指派专职教师负责指导创业小组,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创业意识,适时解决学生在创业学习中的种种难题,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免费场地和其他帮助等。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更要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锻炼,广泛联系社会各界,建立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构建创业教育的新平台。

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给高职院校带来了很多发展的机遇,同时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对许多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言,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创业教育的理念与模式等都还处在模仿和引进的阶段。尽管如此,创业教育却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探索建立面向大学生和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创业教育体系,以创业教育带动专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塑造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特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夏维力,路艳.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改革探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8(4).

对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第2篇

经济管理学专业主要课程主要课程: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管理、产业政策、投资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财政与税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管理、产业政策、投资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财政与税收、基层岗位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经济管理学专业就业前景

经济管理专业主要面向在职从业人员,培养能胜任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工作和企事业单位实际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深入改革,加入WTO后与国际惯例接轨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及组织所认识,企业决策者开始认识到运用经济管理知识来管理公司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失。经济管理的人才无疑成为了许多企业追逐的对象。在今后20年中,中国所需要各类管理人才,而其中经济管理类人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扎实专业知识,可以前往金融机构、各大企业、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等从事相关的职位,具备一定工作能力的话,相信也是可以在经济学领域发展的很不错的。毕业生们需要好好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才有可能觅得理想的工作。

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的工作岗位有:证券、基金、信托、银行、市场营销、经济预测和分析、对外贸易、管理类等等。毕业生也是比较适合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这是一个热门的专业,比较吃香。

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无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硕士毕业,经济学专业类的应届生总体上的就业方向有经济分析预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等,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面会更广,就业层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基金经理、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等。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房地产、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房地产;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金融/投资/证券;

4 新能源;

5 建筑/建材/工程;

6 其他行业;

7 计算机软件;

8 贸易/进出口。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网络推广专员、文案策划、财务总监等工作,大致如下:

1 网络推广专员;

2 文案策划;

3 财务总监;

4 财务经理;

5 销售经理;

6 会计;

7 出纳;

对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提高;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效果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会计在宏观和微观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加强,会计越来越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变的日益重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效果不尽理想。下面我就其原因和解决方法提几点个人看法.

一、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1、《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的自身特点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这门课程概念及名词术语很多,抽象难懂,与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相比,思维方式有较大的差别,其内容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操作性,要求学生掌握一门不同于其他经济管理的专业方法,学生在初学本课程时,感觉难度很大,并且往往感到比较枯燥。而且《基础会计》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课程,其内容是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后面的学习。另外,《基础会计》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很多,因此学生学习的难度大,负担重。对于高职学校非会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初涉财会专业理论在理解上觉得很抽象很困难,学习起来就会出现烦躁、厌学的情绪。

2、非会计专业学生对《基础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其广泛的实用性认识不足,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使学习效果不佳。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会计作为一个应用性行业,为管理提供信息,预测未来,参与决策,其本身就是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很难设想一个不懂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人能够成为出色的管理者,尤其是企业的管理者。因此《基础会计》也就成了众多专业必设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但对开设《基础会计》课程的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础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其广泛的实用性认识不足,而且《基础会计》与其本专业的课程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大多数学生不理解为何要学习《基础会计》,导致学习上有抵触情绪,学生认为学好自身专业课程才是最主要的,对《基础会计》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进行学习,这就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课程设置也影响其教学效果。

首先,与会计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学好《基础会计》,才能在此基础上学好《财务会计》、《审计》等一系列专业课程不同,非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在《基础会计》之后,几乎没有后续学科,学好此课程的压力和动力就小得多,学生对该课程具有轻视心里,不愿下多少功夫来学习。而《基础会计》又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课后理解记忆消化吸收的东西很多。学生该记的东西记不住,该理解的东西不去理解,应用起来自然是一问三不知,这就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其次,《基础会计》是门理论性、实用性、操作性三位一体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必须进行大量的应用练习,只有通过练习才能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基础会计》的课时一般为64课时,其中16课时是专门的实训时间,该课程结束后还要安排2-3周的时间进行停课实训,这样就有充足的时间边学边练,夯实基础,层层递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很牢固,教学效果就很好,反观非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基础会计》总课时一般只有48课时,几乎没有安排专门的实训时间,对于《基础会计》这种系统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来说,不进行一定的练习无法掌握相关知识,这就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提高非会计类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上好《基础会计》第一堂课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门完全新的,与以往所学知识几乎没有任何联系的课程。学生对如何学习把握这门课程感到茫然,再加上非会计类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性、实用性认识不足,兴趣不高,如何使学生改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好《基础会计》第一堂课显得尤为重要。

上好《基础会计》第一堂课应做到以下几点:

1、用与同学们息息相关的事例来说明该学科广泛的实用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在讲授课程前以学生毕业结算为列,指出同学们毕业时可能涉及到退书费就要填领款单,如何正确填写领款单,这是《基础会计》将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这些事例,充分说明《基础会计》广泛的实用性,让学生感到这门课程所学内容与我们个人生活紧密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向学生阐述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广泛的应用前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基础会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

向学生介绍会计作为一种专业计量和核算技术,是经济活动的一种必要性语言。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有所增加,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无论什么专业,其结果必然融入这个经济型社会,懂财务知识的经济管理类人才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取向。《基础会计》作为一门技术性学科,应用前景非常广泛。可以独立成学科专业,也可以与其他专业交叉形成新的专业延伸。如与建筑工程结合,形成工程预算会计;与旅游专业结合,形成旅游会计等。使同学们认识到《基础会计》是任何专业向会计专业的跨越的一座桥梁,《基础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广泛的应用前景,认识到学好该门课程对同学们在今后的事业发展和个人生活有巨大的帮助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184-02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学生就业压力与人才市场需求,逐步调整其培养目标和方向,陆续开设《经济学》课程。《经济学》课程的开设,一方面促进了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朝向市场需求的方向演变,另一方面也对该课程提出了不同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要求。因此,分析和研究《经济学》课程在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课程建设的路径和方法,对于进一步开展好《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使之更好地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很有必要的。

总体来说,目前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的建设普遍存在一些亟待完善和解决的问题,如学生相关知识欠缺、课程受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材适用性有待提高、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等,其中教学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问题尤为突出。

学术界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学内容和体系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革新等方面,有关成果散见于少量期刊论文和调研报告。其分析思路主要是对现有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的“部分改造”,也即根据专业需要取舍课程内容、安排教学体系,同时强调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提高教学效果中的地位和作用。而真正适用于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需要的高质量、通俗化、简明化,兼具普适性与针对性的《经济学》教材亟待建设。

经济学素养往往是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短板”。本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为教育决策提供理论指导与智力支持;同时,对于提高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水平,提升高校办学实力,推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具有广泛的意义。

一、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相关知识欠缺,对经济学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对于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讲,经济学是相对较新的领域。学生通常对其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但往往由于缺乏必要的先导课程与相关基础知识,极易造成教师授课过程中因学生对学习内容生疏、理解掌握困难,讲授效果不佳。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约有30%左右的高校把《经济学》作为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选修课程开设,部分院校还没有开设。由此可见,我国多数高校至今尚未把培养和提高经济学素养列入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中。即使已经开设的院校,也在课程实现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与其他课程相比,《经济学》课程的地位有待提高。

(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材适用性有待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经济学教育的氛围显著提升,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经济学教育也有一定的发展。但相比之下,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材适用性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主要是参照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的,并不具有自己的特点,也没有现成的课程内容体系可供参考。总体来看,现行授课方案及内容主要采取经济管理类专业通常使用教材,如《西方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等的简明或压缩版本,因此,在内容的广度、深度、专业普适度以及与专业建设方案中其他课程的配合上均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目前,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仍然停留在理论教学、集中授课的传统模式上,缺乏案例教学、实景教学、多媒体互动等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无论是从《经济学》课程本身的特点,还是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习的特殊需求,都迫切需要在相关领域推陈出新。

二、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建设改革思路

从上述问题出发,以下分别从课程地位和作用、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践环节建设等方面,提出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改革思路。

(一)充分认识《经济学》课程在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的实质是综合能力和素质的竞争,缺乏经济学素养的非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势必会被市场淘汰。为此,应充分认识《经济学》课程在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慎重规划、统筹考虑,科学地制订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处理好《经济学》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为培养宽口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

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是优质课程建设的核心。除引进高质量的外文教材与参考资料作为教学参考书外,应集中力量编写高质量、高水平的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教材。

具体来说,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应体现经济学学科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与前沿性,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并兼顾不同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普适性。在内容的撰写上,应把握通俗易懂、难易适中、面向实践、能力优先等原则。

(三)加速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优质课程建设的关键和切入点。应改革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大胆尝试与创新,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质疑式等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互动性,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和专题讲座;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应积极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与平台运营商、技术服务商展开多形式、全方位的合作,打造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在线教育平台,实现师生互动、资源共享;同时,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和图书资料建设,为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和教学环境。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质课程必然要求具备一支结构合理、敬业爱岗、学术和教学水平高的教学梯队。对于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经济学》课程来说,应特别强调“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教学水平。

1.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对于从事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说,一方面应具有较为宽广和深厚的经济学学术功底,另一方面还要具备密切结合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特点组织教学的能力。因此,任课教师必须成为“双师型”教师。只有这样,才能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授课,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多数任课教师往往只具备其中的一种核心能力,例如由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兼任或非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只能在自身专业范围内对课程内容做有限诠释。真正具备双专业知识的教师微乎其微。

改变这一现状的具体措施包括:为讲授《经济学》课程的教师提供在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听课学习的机会,鼓励他们到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际工作中培养和提高;拓宽非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的理论视野,积极邀请他们参加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实践;从与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相关的行业或科研机构中选拔和聘任一批管理经验丰富、专业素质突出的优秀人才担任学业导师;建立校际之间的“双师型”教师兼课制度,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益。

2.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教学水平

应采取人才引进、继续教育、项目合作等手段,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教学水平。具体措施包括:积极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学名师;鼓励青年教师进修深造;通过合作开展教育教学项目研究;鼓励教师进行改革,拓宽教学思路、手段与办法。

(五)教学实践环节建设

教学实践环节是优质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大力改革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结合经济学特点,加强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重视实践基地建设

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经济学实践性教学环节,特别重视非经济管理类专业配套实践基地建设,通过实践,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经济学素养与能力。此外,还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拓宽实习渠道,建立相关实习基地。

2.改革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经济学》课程主讲教师要亲自主持和设计实践教学,大力改革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在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中,建议每年举办与经济学相关的学术节,开展辩论会、模拟交易等活动。

参考文献:

对经济管理专业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高校培养的经济管理、金融和贸易等从事与经济相关的非会计专业的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驾驭自己的专业,更好地做出经济管理的决策。但是,目前我国高校非会计专业学生普遍在学习会计课程时感到吃力、学习兴趣不高,取得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和教学的内容、方法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需要对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学课程进行系统的认识和改革。

一、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自身觉得会计学与其所学专业不相干,对于学习会计的必要性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因此,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有的将其视为一种选修课对待。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积极,以致部分授课教师缺乏教学热情,影响授课的情绪和质量,教与学之间没有达成良好的默契,导致会计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另外,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使其在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感觉比较难适应,造成老师讲授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课堂教学气氛不活跃,教学过程比较被动。

(二)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目前,很多高校在进行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时,没有将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进行严格区分,两者的学习内容差不多,略有不同也只是在内容掌握的难易程度和课时上进行简单的区别。更重要的是许多教师自身对会计知识与这些非会计学专业其中的内在联系认识不清,对非会计专业学生所学专业的内容缺乏必要的了解,难以把握会计在各非会计专业中的应用,在教学中无法将会计与特定的专业联系起来,采用的仍然是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一套老方法,实行无差别的教学模式,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不合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按照教材的内容按顺序讲,从会计基本理论着手,逐步学习会计知识,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是枯燥而乏味的,教学中不能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有的放矢,缺乏针对性。学校没有针对非会计专业的实验教材和实验课件,会计模拟实验课使用的软件和教材都是针对会计专业学生设计的,实验内容以会计核算为主,对于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实习效果不够理想也没有吸引力。

二、建议

(一)提高学生和教师对会计的认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高低是决定学生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学习效果好坏的核心。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学习会计知识的重要性,认识到会计学和其所学专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会计学知识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思想上解决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学态度上的怠慢,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提高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扩大授课教师知识面,了解其他相关管理学科的内容,立体思考会计学与各相关专业之间的联系,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不断加强自身知识的更新,提高业务素质。

(二)明确教学目标。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及营销等方面知识,具有一定创新和分析能力的人才,不是培养会记账、算账的一般会计人员,而是培养懂会计、会利用会计信息为管理服务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他们是会计信息的“利用者”。掌握必要的会计知识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兼营”而不是“专攻”,学习的目的是培养非会计专业学生理解、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应概括地了解和掌握会计信息生成的基本过程,了解会计信息所代表的经济含义,认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成为会计信息的主动使用者。

(三)丰富教学内容,体现专业需求。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会计学的主要目的不是掌握高深的会计理论,而是把会计作为一种工具,利用相关会计知识进行科学决策。教学的内容应具有实用性,涵盖面要广,笔者认为应主要包括会计的基本核算,目的是使学生看得懂基本的会计账簿,明白企业经营、企业管理和会计核算之间的密切关系,能运用所学的会计知识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分析和利用财务报告的能力,只要求学生能看懂,其中重点应放在资产负债表上,其次是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出纳知识,了解有关现金和银行的一些基本规章制度等;税收基本知识,理解每一个税种对企业的实际影响,为培养学生形成自觉的纳税意识和合理避税意识打好基础。学习这些课中最基础的部分,将这些内容有机结合,重要的是要分不同的非会计专业进行适合的教学内容设计,结合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分别制定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例如对金融专业的学生,会计学教学内容上应设计到银行会计学等。

(四)改进教学方法。在目前的非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时间以及设备等的局限性,非会计专业学生不可能按照会计专业学生的模拟实习一样进行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实习。但是,非会计专业会计的教学内容应强调与授课学生所在专业的相关性,强调如何理解和使用会计数据所带来的信息。因此,笔者认为在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中应更多地引入相关的会计案例,使学生置身其中,扮演适合的角色,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一般规律、原则及方法,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实践中来,提高他们利用会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我们要从提高他们对会计学重要性认识入手,使其了解会计学对于其所在专业的内在关系,激发他们的兴趣,改变固有的教学内容和模式,突出专业特色的会计教学,使非会计学生喜欢学习会计知识,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常颖,陈立群.会计案例教学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