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学科知识

地理学科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学科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理学科知识

地理学科知识范文第1篇

在今天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同学们往往会觉得虽然把地理学科归入了文科,但在学习的过程中,理科思维也是必不可少的。这说明地理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要想学得好,必须有广阔的知识面和综合的分析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其他各学科知识学习地理。这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更为全面的综合分析能力。下面我结合这几年地理教学中的经验,谈谈在地理课堂中如何合理结合各学科知识以促进地理教学。

首先,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系统是学校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教师、学生、教材等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来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实现地理教学目的。因此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对教师来说,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教材而言,可以取长补短,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采,更为引人入胜。与此同时,也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可以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质。

为了保证学生通过加强科际联系获得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地理知识,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目标要求,另一方面要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通过和相关学科教师对相关知识及教法的探讨,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来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决定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具体可从以下各方面进行有机渗透。下面我结合一些实际的例子,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到底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加强各学科知识的运用,以促进地理课堂教学。

1.地理与语文

语文学科是学习文科的基础,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数千年的文化传承,深厚的文化积淀,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果可以合理地运用古诗、成语等语文知识,则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讲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这一段内容的时候,可以用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概括出为何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地球的形状产生的种种误解,进而引申出要想了解地球的真面目,我们必须跳出地球,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观察。再如在讲到中国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时,可以发现其实很多成语里就藏着这些简称,如“朝秦暮楚”“得陇望蜀”“黔驴技穷”,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这些诗句和成语可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方便记忆。

2.地理与数学

地理虽然是一门文科,但要想学好地理,一些理科尤其是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学习高中必修一的第一章行星地球时,就经常要用到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和思维方式。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因此我们在了解和研究地球的过程中,需要把她看成一个立体的图形,只有同学们在自己的脑海里建立立体的概念才可能充分地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再如太阳高度的计算,时区和区时的计算等方面都离不开数学知识。

3.地理和历史

我们常常说“史地不分家”,确实如此,历史和地理这两门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唐代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说:“凡言地理者,多矣。在辨区域、征因革,知要害。”这句话透彻地说明了历史学科和地理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当时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反之,我们也可以通过历史事件来分析地理环境的特点。例如在讲到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我们可以举四大文明古国的例子。古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和古埃及作为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拥有共同的特点,即都位于大江大河流域。如中国的长江、黄河,古印度的印度河、恒河,古巴比伦的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古埃及的尼罗河等。这充分说明了历史的发展必然有着一定的地理背景。

4.地理和政治

地理课所揭示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也是政治学科用以论证的素材。仅以地球本身的位置而言,它只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这就从根本上纠正了种种唯心主义的认识;反过来,政治课的理论不仅指导人们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或现象,而且政治课的内容大量出现在地理课中,既有显露的成分,又有潜在的内容。如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生产方式,试想,若我们不了解什么是社会生产方式,又怎么能认识它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呢?

5.地理和物理

生命在于运动,地球在不断地运动,大气在不断地运动,水在不断地运动,我们人类所生存的环境也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着。而要了解这些运动的规律,就离不开物理知识。例如在讲到中国东部季风气候的成因时,就需要运用到物理学中关于比热容的相关知识。夏季陆地升温快,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因此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反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6.地理和化学

化学知识在地理学科中也较为常见。例如地理学中经常提及的喀斯特地貌,就是由于石灰岩与含有二氧化碳的地下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再经过地下水的溶蚀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的风化、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都和化学有关。因此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对于学习地理也有很大的帮助。

7.地理与生物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所生存的环境的科学。归根结底,人类也是众多的生物种类中的一种。因此,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更加离不开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各地不同的植被,充分地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生物的生存、繁衍离不开地理环境的整体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则更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

地理学科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科结构;知识结构;地理教学

学科结构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创建的,是以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从课程入手,以学科基本结构为中心构建起来的,其目的是解决学科教学中教什么的问题。学科结构理论认为,学科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学科结构的组成要素,而这些要素之间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即为结构。学科结构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两个特征。整体性是指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是充满关系的有机整体,学科教学中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不只是了解概念、规则和原理本身,而且要思考这些概念、原理和规则之间以及与事实现象之间的联系,使任何与该学科有联系的事实、论据、观念、概念等都可以不断地纳入一个处于不断统一的结构之内,构建经纬交织的知识网络,克服离散性。这样就既易于学习,也便于深化理解和记忆,因为学习材料纳入个人的知识结构中之后,可减少复杂性而易于恢复,便于提取。层次形是指学科知识由于观念的抽象性、包摄性和概括性程度不同,所以会形成具有层次性的金字塔形的结构。而处于塔顶的就是学科领域中核心的基本观念。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与这些基本观念相伴随的完全形式的体系,就能起到以纲带目,以简驭繁的效果。在学科教学理论的启示下,我们构建了初中地理教学的知识结构。

学科基本理论对学科教学的启示是:学科教学要从纷繁复杂的事实和现象中解脱出来,理清思路,抓住要点,整体系统地构建教学框架。教学工作所要做的第一步是要系统分析学科教学内容,把握学科知识的整体框架,编写完整系统的结构提纲,然后再根据结构提纲有层次地组织教学。在学科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系统分析了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整体构建了教学的知识结构

一、构建初中地理教学的知识结构

(一)地理学科结构的分析与认识

1.教学内容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的内容有三部分构成:地理基础知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分属系统地理知识和区域地理知识两大类。系统地理研究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整体和其中各个要素,主要讨论地理事象的一般规律,又可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研究地球整体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人文地理研究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区域地理研究某一特定区域内,各地理要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特定模式。两类知识的关系是:系统地理是在区域地理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一般规律性知识,而这种知识又成为理解区域事实和区域特征的理论基础。在教学中,掌握系统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理解诸多区域地理事实和现象的基础,而学习区域地理中各类地理事物和现象又是形成系统地理概念和理解系统原理必需的感性认识基础。由二者的关系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由系统地理知识组成。

2.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界定

在中学的地理教学内容中,系统地理知识主要由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两大部分组成。但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必须对哪些是地理学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界定。以下是对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分析:

(1)地理基本概念的界定。地理概念是指人们对地理事物和现象一般本质属性的认识反映。由于地理事物和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征,故在地理概念中可分为地理类别概念和地理区域概念。前者反映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如地形、气候、河流等,后者反映一个地区多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相互作用的一般特征,如热带沙漠、中国人口等。地理类别概念属上位概念,其抽象性、包摄性和概括性强;地理区域概念属下为概念,一般包含在地理类别概念当中,如气候这一类别概念包含了热带雨林气候这一区域概念。从以上分析可知,地理基本概念主要指地理类别概念。

(2)地理基本原理的界定。地理基本原理包括了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两部分。

地理特征 地理事物是地球表层客观存在的构成地理环境的物质系统,不论大小地域的地理事物,都有各自地域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象或相对显著的性质。这种形象和性质的概括,就成为地理特征。由于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所处的环境有同有异,致使其出现多种多样的地理特征。从大类方面来说,有自然特征,如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特征,有人文特征,如人口、城市、语言等。从地域方面来说,有某一高原,某一流域或某一城市的特征等。从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关系看,地理基本特征主要是大类方面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地理规律 地理规律是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必然联系,它是地理分布、地理演变和地理关联知识的深化和发展。地理分布中的全球降水分布规律、气温气压分布规律、植被分布规律等是基本的地理分布规律知识。地理演变是使人们认识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的知识,具有明显的时间上的节奏性,如水土流失过程,城市化进程、造山运动等。地理成因是指任何地理现象、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的出现,都有其某种原因存在,或者说都有其某种因果联系存在,这种联系的因素方面,通常称之为地理成因。地理成因是理论地理学的一项研究目标,在于揭示地理因果机制,是一种重要的地理理性知识。

(3)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内在联系分析。地理概念与原理之间的联系有两种形式,两个层次。一是同类概念、原理之间的联系,如地理位置主要有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构成,而经纬度位置又由经度位置和纬度位置构成;要了解某地的经纬度位置,又必须学习地理坐标的有关知识。同类知识之间的联系网络相对来说较单一,层次较低。二是多类概念、原理之间的联系,联系的网络错综复杂,是在同类概念、原理基础上建构的较高层次的联系形式。尤其是复杂问题的解决,大多需要具有这种多类概念与原理的联系网络。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有两个基本的研究目的:一是所有的地理事实是怎样聚合到一个地点并共同起作用的,怎样共同决定地方的特征并构成人类生活的基础;二是这些地理事实怎样在不同的地点有所不同,怎样造成地方和地区的差别,并成为人类不同发展的基础。由地理学的基本研究目的可以得出,地理概念与原理联系的交结点是区域,区域由地理要素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区域景观。地理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这些不同区域景观及形成的原因,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组合规律,掌握分析方法。而实施这一教学活动的过程,也就是使学生掌握地理概念与原理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

(二)构建初中地理教学的知识结构

在对地理学科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初中地理教学的知识结构。结构由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结构如下:

1. 自然地理

转贴于 2.人文地理

3.区域地理

二、构建初中地理教学知识结构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性上的把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对整个学科的内容具有统帅作用。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就可以理解许多特殊的现象。如学生学习了地形的概念、分类和分析地形特征的一般方法,就能分析理解不同区域的地形特征。

2.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学科知识。布鲁纳说:“关于人类的记忆,经过与实际的充分研究,我们能够说的最基本的东西,也许就是,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结构得很好的筐子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详细的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化方式来保存在记忆里的。”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就可以使学生在需要的时候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区域地理的感性知识较为丰富,事实材料很多,教学中记忆的负担重,利用学科的知识结构,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仍以地形为例,地球表面的地形虽然千变万化,但其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掌握了地形分布的一般规律,就能分析推演出局部地区的地形,而不必逐一记忆。学科基本结构具有极简单又强有力的适用性,因而具有在记忆中的强大再生力量。

3.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迁移。迁移是指学习知识技能之间的积极影响。凡是二者之间有相同或相识的因素,就能产生迁移。迁移有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特殊迁移是指技能方面的迁移,是用于具体的个别的技巧。普遍迁移是指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具有普遍适用性。普遍迁移对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从学习过程来看,一开始,学习了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然后把它作为学习后继知识或问题的基础,去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由于你掌握了前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就容易理解后面的新知识,对遇到的新问题就容易解答,也就是能“用基本的和普遍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如学习了农业的发展历史和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后,学生就能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分析理解不同区域和国家的农业生产状况。所以布鲁纳认为“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应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而要实现学习上的迁移,只有精通学科的基本结构才能做到,而且“学到的观念越是基本,几乎归结为定义,则他对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宽广。”他还强调指出,通晓某一学科基本结构,不但要掌握其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研究这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也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学科结构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你理解了学科知识结构,那么这种理解会使你独立前进;你无需为了知道各事物的属性而与每事每物打交道,只要通过对某些深奥原理的掌握,便有可能推断出所要知道的个别事物。认识是个巧妙的‘策略’,借此,你能够获得许多的大量情况,纵然你头脑中记住的事物的数量并不多。”

4.学习了学科结构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的间歇。因为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虽有难易之分,但根本性知识一致的。如初、高中所学的气候知识在基本概念、地理分布及成因上是一致的,只是高中的知识更加关注气候的成因分析,抽象知识与逻辑推理的成分加大,也使学习的难度加大。但通过对气候基本概念与简单成因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气候知识,也能为进一步深化学习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顾明远 . 国际教育新理念 . 海南出版社 ,2001

2. 李建刚 . 现代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3.褚亚萍 . 地理学科教育学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杨启亮 . 困惑与抉择 .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地理学科知识范文第3篇

一、地图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代言”

地图和地理课堂教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没有地图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地理教学;地理教学不充分运用地图,就不能把课教好,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地图不仅是教学工具,也是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地图,通过地图掌握地理知识,把地理知识巩固在地图上。这样地图就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代言”,从而也全方位提升了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地图是地理课堂教学中沟通“感性知识和地理表象”的桥梁

地理感性知识是认识地理事物的来源,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必须以感性知识为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善于应用各种地图培养学生感性认识能力。

因为感性知识是地理知识的基础,所以只有在掌握大量的地理事实材料,有了丰富的地理感性知识之后,才能掌握地理特征,形成地理概念,进而明确地理规律和成因,掌握地理基本原理。由于地理科学内容的广泛性,在地理知识中,即有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如海洋、陆地、高原、山地、沙漠、草原等等;又有人类社会的诸多现象,如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等等。只有对这些现象有感性认识,获得感性知识之后,才能奠定对地理学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

三、地图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地图系统是地理课本的两大内容之一,它和教材文字系统之间紧密联系,贯穿教材的始终。可以说,地图是许多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图像系统包括着丰富的地理知识,直接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地理教学中应抓好以下几点用图措施:

1. 重视课本插图的学习。地理课本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书中有各种类型的地图、地理漫画、地理照片和地理图表等。这许多图、画、表和照片,是组成地理课本的有机部分,也是地理课本从内容和形式上区别于其他课本的最明显的特征。这是地理学科的特点所提出的要求,地理课本必须要有大量的地理插图,才能更好地完成地理教学所担负的任务。课本插图,它既是地理教学的直观教具,又是地理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它既要起“教具”的作用,又要起“教材”的作用。

2. 充分完善地理教学用图。针对教学需要动手作一些挂图、模型等,并且制作挂图图架,编排插图目录,设立专门放地理教学插图的专柜、指图、描图、绘图等方法,充分利用地图。板书时,力争做到左图右书。以图取胜。

地理学科知识范文第4篇

首先,说地理课程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是由于地理课程内容主要取材于地理科学。我们知道,地理科学通常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因为地理科学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才决定了中学的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和社会性质的课程。

对于地理课程标准制定者和地理教材编写者来说,理解地理课程的这一属性涉及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其重要性自不必说。对于中学地理教师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采用文理兼备的、多样的教学方法。因为教学方法与学科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兼文兼理”的课程属性决定了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能够运用文科课程擅长的讲读、讲述、比较、记忆、赏析等方法,也要善于运用理科课程惯用的讲解、实验、计算、操作、实习等方法,更要能够娴熟地运用地理学科独特的阅读、使用、绘制地图(包括电子地图)和地球仪的方法以及判读卫星和航空遥感影像的方法。

其次,地理课程也是一门“基础课程”。这一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理课程内容虽然取材于地理科学,但它只讲授地理科学中一些最基本、最基础的内容;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可以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课程以及进一步学习高年级的地理课程打下基础。因此,对地理教师来说,必须牢记“基础”二字,在教学时不能忘记学生的年龄特征。一方面要恰到好处地把握教学的深度,切忌随意加大教学的难度,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要避免在教学中任意拓展教学范围,注意教学内容的地理性。

记者:《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宏观上阐明地理课程是一门文理兼容的基础课程之后。又逐条解读了地理课程的5个特点。首先分析的是地理课程的区域性和综合性,说明这两个特点很重要,您二位能否详细介绍一下。

段玉山: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同时也是地理课程的显著特点。第一,地理学和地理课程内容的区域性,表现在它不仅展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第二,地理学和地理课程研究、教授的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的综合系统,综合系统中的各个地理要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渗透,且当综合系统中的某一个地理要素发生变化时,其他地理要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我们常说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地理性,要有地理味,主要也是指地理课程的区域性和综合性。

地理课程的这两个特点,决定它成为学校培养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和整体观念的重要学科课程之一。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凸显教学内容的地理性时所应该注意的。无论在哪个教学环节,都必须处处把握住教学内容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时时关注学生空间观念和整体观念的形成。凡是涉及区域性和综合性的内容,凡是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和整体观念形成的案例,教师就要花大力气去讲、去做。例如,关于非洲自然地理景观,以赤道为轴,呈南北对称性分布的格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非洲中部是热带雨林,向南、向北依次过渡为热带草原、热带荒漠、亚热带硬叶林。并且,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非洲大陆的气压带和风带随即南北摆动。于是,热带草原地区的干季和湿季交替产生,气温、降水、植物、动物也发生了规律性的显著变化,甚至影响到农事的变更、牧区的转移、人口的移动、商业的营销等一系列事物的变化……类似的事例,需要地理教师在教学时予以重点关注,在制订课时教学目标、遴选主体教学材料以及教学挂图和教学媒体、设计启发思考和探究主题及布置作业和编制试题时,都要把区域性和综合性课程特点的凸显、空间观念和整体观念的形成置于最重要的位置。

记者:除了区域性和综合性以外,地理课程还有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如何理解地理课程的思想性?

陈澄:地理课程的思想性在两个方面的表现较为显著:一是地理课程蕴含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思想教育的内容,二是地理课程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列为课程的核心论题。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这是地理课程的光荣传统,教师在教学时应该继承、发扬、光大。而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课程内容的一条红线,用这条红线把所有的课程内容串联起来,这是在基础教育各门学科课程中所独有的。地理课程突出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把资源环境教育与品德养成教育结合起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美德,很好地体现了“德育为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

当今世界面临诸如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森林遭毁、生物种类锐减、水资源短缺、气温增高、自然灾害频仍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学校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可谓意义重大。在中小学所有的学科中,地理课程是最适宜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地理课程应该也能够成为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渠道。作为中学地理教师理应担当起这一重任,并要大力宣传。

当然,仅地理课程一门学科进行此项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物理、化学、生物甚至各门人文学科都应该渗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但是,地理教师应该认识到,与理、化、生等学科大多从微观的角度出发解释、治理环境问题不同,地理课程一般是从宏观、综合、区域、全球的角度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时同样应该注意把教学内容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置于核心的地位。

记者:在这个基础上,地理课程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又该如何体现呢?

段玉山:地理课程的生活性,表现为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比较、选择生活环境,适应、享受和保护生活环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地理课程原本是和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地理课程变成了一门“背记地名、物产的课程”。因此,必须恢复地理课程的本来面目,使地理课程和地理教学更加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生活需求、充满生活情趣。比如,要培养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去一个没去过的地方前先查阅地图,旅游地图不离身,阅读或看电视时遇到相关问题也能经常查阅地图。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

地理学科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地理课堂;素质教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29-01

地理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如何选择正确途径,在主阵地上扎扎实实地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课堂不但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养,是时代对学生的要求。

1.地理素质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地理爱好

爱好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习发生爱好时,总是学习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因而,假如教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爱好,以趣激疑,以趣激思,那么,地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将牢牢地把握在教师的有效调控范围内。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爱好的内因之一。揭示地理知识中的新异之处,可使学生猎奇喜新的心理,转化为学习爱好和求知欲望。教学中也可适当联系地理科学的新资料、新发现、新理论、新问题,如南北极考察、太空探索、外星文明、厄尔尼诺现象等,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之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

2.通过现代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

现代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象、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主要以图象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对象由小变大、化远为近,可使反应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我将大陆漂移假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软盘装上计算机,然后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再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现代多媒体教学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2008年我校实施新教材以来,由于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试用我校的教学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校好多科目成绩进入三门峡前9名,得到校长的肯定。

计算机运用、多媒体教室建立、信息网络连接等现代化教育资源和技术,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和必要手段。所以学会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也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重要标准。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早日养成自己学习掌握知识的习惯和本领。

3.地理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将某章节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这样可促进学生看书、思考。我们应遵循一个原则学生会的老师坚决不讲,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解决,,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整节课的内容可以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学生通过看书、思考完成。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多变灵活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述天气系统时,我就采用自学法,我列了一个表格让学生从锋面的概念、示意图、雨区、坡度、天气、典型例子等方面对比学习,学生通过看书、资料一一得出答案。通过长期的自学学生掌握了很多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4.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跟学生讲解地轴、两极、经纬度、经纬网等有关知识点时,有些学生纵弄不清楚。经试验,改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后用乒乓球做一个小地球仪,然后评比,看谁做得最好。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点,还向教师提出了不少在制作地球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很有帮助。学习世界地理时我每天都让学生画一个图形,13个地区8个国家学生都一一画了,经过画图学生真正掌握了世界地理的知识。

5.实践是学习地理最好的方法

以往地理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高一学生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时,学生很难理解,我就带领学生来到操场上竖立一根标杆,让学生把书本上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学生积极性可高了。

6.地理素质教育语言也是一门艺术

教师提高教学语言应用能力,可以使用风趣、生动、幽默的语言,以及特殊地理语言--地理谜语、谚语、成语、别称、诗歌、歌曲、顺口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丰富教学也很有帮助。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或直接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效果良好,并且还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到内蒙古高原时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歌词去唤起学生的遐想,让他们用美好的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几点做法,大家不妨试试也许对你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思想》、苏立康主编、北大出版社,2001年;

[2]《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

[3]《创新教育与教师的教育创新》、湖南省特级教师蓝忠武、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