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学科知识素养

小学语文学科知识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学科知识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语文学科知识素养

小学语文学科知识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师;因素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在于“效益”。对于学生,有效教学即通过教师的教学要能够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悟,学有所乐;对于教师自我,有效教学也要能让教师感到拥有教学的成功感与幸福感。所以,教学效益产生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教师在整个教学中起着领导者组织者的作用。教师如果忽视自身的一些对教学不利的因素而盲目开展教学就会使得教学低效甚至无效,当然也就谈不上教学的效益。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由于对自身因素认识不足,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行为效率不高,影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开展。那么,哪些教师因素会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开展呢?通过过笔者前期的调查与分析,发现以下教师因素会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大小。一位教师是否能够全面正确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路线并把它实施到教学行为中;他是否树立了主体性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观念、终身教育理念和创新性教育理念;他是否具备改革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效益意识等;他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他是否认为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存比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等等,这一切都会影响到一个教师的教学行为。因为人的很多行为都是在观念支配下产生的。对于小学语文教师,尽管已经融入到语文新课程改革中,也接受了各种各样的培训,但他们的很多教育观念并没有发生一些实质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依然不能把主体性教育观念实施到行动中,依然以教师讲授为主,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对于国家的一些教育方针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并不十分清楚。出现这样的现象不仅有教师对教育观念的理解不深入的原因,还有跟理念与落实存在差距有一定关系。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深入理解并践行这些教育理念才能为开展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保证。

二.教师的科学文化水平

教师的科学文化水平与教学有效性的关系很大。教师的文化水平主要表现在教师的知识结构,具体包括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实践性知识等。这些知识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重要关联,特别是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相当重要。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语文学科知识可以说是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必须条件,是有效教学开展的基础;实践教学知识是必要条件,是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保障;相关学科知识是补充条件,是开展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纽带。

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基础。这些语文学科知识包括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论、语文教学论、语文教材、语文教育思想史、修辞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很难想象一个对小学语文学科毫不了解,没有丝毫语文专业知识的教师可以把小学语文教好。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药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掌握深厚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才能使教学达到真、善、美的境界。除了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外,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也很重要,因为这些知识能够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性开展有效的教学行为。很多教师虽然经验丰富却不受学生的欢迎,原因就在于他们不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或者具备了但不会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学的“有效”就是教育学、心理学的普通原理与具体学科相结合的结果。小学语文教师除具备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外,还要有相应的实践性知识。关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尽管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但都强调是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体验、处理各种情境、困境等方面自我洞察与反思得出的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知识。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实践性的知识是要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体验、洞察、反思,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智慧,这样才能达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在现实教学中,单说小学语文教师的处理课堂实践的教学智慧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总结与反思,提高自身的实践素养

三.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划设计、组织管理、动手操作、评价与反馈、控制与调节理解交往等实际的本领和才智,教学能力与教学有效性的关系非常密切。一个语文教师仅有深厚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而不能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是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的。如果一个教师具备高智力却没有钻研教学的能力,不具备现代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技能,那他的教学要达到有效是会打折扣的。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对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理解与处理、教学设计的适度与优化、教学目标预定与达成、教学过程的调节与控制、对学生的评价与反馈等,这些在课堂教学中都是需要教师用教学技能来解决的。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研读不到位,导致教学设计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达成之间存在差距,对学生的评价与反馈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单一,对学生的评价与反馈缺乏针对性,不能及时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等,所有这些都在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教学能力呢?关键还在于教师自身,要有不断充电的勇气,努力更新自己的各种素养、能力和技能,同时积极主动与同行行、专家沟通,听取有利于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开展的建议,不断完善自己。

四.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关于效能感在心理学上是把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效能感的,效能感的高低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和行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很多研究已表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教学的效果密切相关。教学效能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能否教好学生的主观直觉与信念;一般教学效能感则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教师自我效能感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影响教学目标的制定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二是通过影响教学的策略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效能感越高的教师,他制定的教学目标和运用的教学策略越具有挑战性,越能激发教师教学的动力。相反,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哪怕有效的策略也不愿去尝试,逃避改进教学,因而很难达到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小学语文教师,他们总认为学生还小,设定太高的目标不仅学生达不到,自己也没必要。尽管新课程改革让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上都有一些改变,但由于教师本身对教育教学的认知不充分,对自我和学生期望的设定不够准确,导致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偏低,极大影响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决定了教师个人的应激程度、焦虑反应等身心反应过程,进而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这些因素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积极主动避免或改进不利因素,真正从观念到行为的具体实施,那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达到有效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程红.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策略[J] .中国冶金教育1998(2):85-88.

[2]周倩妍.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实施[J].教育研究小学时代2011(21):8-11

[3]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259.

[4]党彩萍。教师自我效能感对课堂教学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3(6):135-137.

小学语文学科知识素养范文第2篇

1.1.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阅读是语文学习水平升华的基础,因此,我们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读,并且在读中能够体会文中的情感,能够通过审美能力的提高,来把握好文章的主体,明白创作者的写作意图。但是,现阶段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生怕哪一个知识点没有讲到,而整堂课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造成学生朗读能力不高,无法通过自己的阅读来熟练掌握字词句的内涵。

1.2.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不能与生活相联系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存在不同,其与生活息息相关,即在生活中对语文学科知识的应用最为广泛,同时,在新课标中也有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打破传统与生活隔阂的模式,将生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纵观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知识的融入非常有限,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效,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一些语文学科知识无法深刻的理解,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而由于小学生具有浓厚的好奇心,且对生活中的人和物非常感兴趣,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融入生活常识,就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小学生对课文知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学习。与此同时教材的内容与中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果不一致的话,很容易造成中小学生认知上的分裂,进而对其人格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1.3.第三,教学方式过于枯燥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大部分教师还在沿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导致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中,同时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又增加了教学课堂的枯燥无味感,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导致小型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迟迟得不到提高。

2.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2.1.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要想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做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做到理论教学与小学生的生活互为印证。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寻找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生活的契合点,来使教学内容与生活进行有效融合,这样可以大幅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小学语文课有这样一个课文《小马过河》,讲述的是一匹小马要渡过一条小河,但是却不知道河水的深浅,于是就问松鼠和老牛河水有多深,结果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使得小马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之中,没办法就去问自己的母亲,母亲告诉它要想知道河水的深浅,必须自己去尝试。语文教师在讲授这一节课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生活化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亲身体会小马所悟出的道理,从而使得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2.2.语文教学手段多元化趋势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小学生天生好奇,种特性我们不应该抹杀,而是要善于引导和利用,通过对小学生的引导来让他们可以进入学习状态。课堂中我们除了简单的板书外,使用图片、表格、影音都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要增加对他们的感官刺激,让信息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他们的头脑中。

2.3.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出现唱读的现象,这不仅破坏了原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影响了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课文朗读教学过于随意性,且教师还不能及时予以学生更正。所要,我们教师一定要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问题重视起来,同时教师在进行课文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进行范读,让学生从中发现自身阅读时与教师范读时存在的不同,并从中找出差距,同时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注意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阅读技巧,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得到升华,同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结语

小学语文学科知识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重要性;现状;对策

一、前言

小学语文教学属于启蒙教育范畴。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语文教师及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受以往教学观念的影响,小学生的母语学习热情普遍偏低,综合素质难以提升,对该学科发展产生了严重制约。学校和教师应认识到语文学科对小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应使学科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一)丰富小学生文化底蕴

语文学科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精髓所在。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固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语文学习中,其能够体味古诗词的魅力,了解现代文学,掌握汉字书写、词汇句法等,对中国文化具备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经日积月累,具备良好的语文基础,文化底蕴也更加丰富。

(二)提高其他学科学习成绩

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其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等。语文学科的学习,不仅服务于语文成绩,还有助于政治、历史、地理、英语等学科的学习。因而,小学语文教学为各学科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便于小学生快速掌握其他学科知识,对其未来发展极为有利[1]。

(三)提升写作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学科不仅是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也是对中国传统乃至现代文化的学习。小学语文中,包含很多名家散文、古诗词等,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定会受其影响,不断积累优美词句,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为后期写作练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丰富的素材,有助于其写作水平的提升。同时,语文属于标准现代汉语范畴,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小学生经过长期语文知识学习之后,能够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未突显小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很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当前仍有部分语文教师秉承传统的教学观念,并未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授课模式,没有给予学生表达自己意见和建议的机会,不注重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考察。而教师也未根据W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及策略,导致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教学方法适用性不强,很容易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反感情绪,难以激发其语文学习兴趣[2]。

(二) 教师备课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

部分语文教师并未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具体教学中,仅依照参考资料来开展日常教学活动,不注重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导致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普遍偏低。教师也没有依据小学生的个体特征,制定针对性的教学任务,使日常备课缺乏针对性,难以实现小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教学手段单一枯燥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于单一和枯燥,语文教师仅仅借助书本和粉笔来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也多以课文和汉字教学为主,很容易使学生出现反感情绪,无法使小学生充分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加之部分语文教师授课能力不足,日常课堂教学中普遍缺乏创新和思考,教学内容及形式过于固化,难以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能够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3]。

(四)语文教学尚未实现生活化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更容易接受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但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生活化这一概念缺乏认知,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并未对其进行充分应用,不注重将语文学科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难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导致小学生对该课程认可度普遍偏低。

四、小学语文教学对策

(一) 加强识字教学,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技巧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识字教学既要使小学生掌握汉字的正确书写方法,又要注重对小学生的写字姿势进行指导,教给小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使其明确基本的书写技能,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汉字的练习和书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提高对小学生写作姿势及书写习惯的关注度,使小学生在书写过程中更加正确、端正、整洁[4]。

(二)明确小学生主体地位

语文教师应依据新课程及小学生日常学习要求,将其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思维及理念,认识到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为小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及发言空间,鼓励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其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其次,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给予小学生充分的尊重,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给予其帮助和鼓励,加强与学生交流及沟通,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构建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三) 教师应认真备课

小学语文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不能过度依赖参考资料,要依据小学生的日常学习要求,深入分析教材知识,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语文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考察的内容比较多,既要对本节课教学内容及知识点进行梳理,也要增加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点,提升课堂吸引力,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备课时,既要研究教材,又要兼顾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等,以此为基础,实施针对性教学,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应针对个体学生喜好及要求,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使每位学生的知识水平都有所提高。

(四) 实施教学方法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该课程教学效果具备直接相关性。语文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对以往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以《亡羊补牢》 为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该寓言动画片,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语文学习兴趣。同时,语文教师也可以将猜字谜、小卡片等趣味性较强的助教游戏应用到识字教学中,降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难度,便于小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生字词,了解文本内涵,为其后期语文学科的学习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极为多样,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实施优选,降低语文学科学习难度,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兴趣[5]。

(五)教学贴近生活实际

小学语文教学讲求生活化,便于小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降低学科理解难度,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理解能力普遍较弱。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用简单易懂、生活化的语言,能够使小学生快速理解所学内容。同时,教材讲解过程中,多采用举例的方式,确保列举的例子符合生活实际,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以增强语文课堂有效性,使小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实现课堂效率提升。

(六)坚持人本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致力于每一位学生的健康、积极、主动、活泼发展。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极为重要。语文教学中,除了常规知识教育之外,还应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其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语文教师可引导小学生坚持练字,使其汉字书写更加工整、规范;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词句积累和摘抄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七)注重体验式教学

将体验式教学应用到小学语文教育中,能够唤醒少年儿童的主体意识,使孩子主动成长,并实现少年儿童基本素质的培养。例如,除了常规课堂教学外,学校和教师还可定期开展优秀作业展示、书法评比、作文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小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并在该过程中收获快乐,提升小学生的素质,实现综合语文教学目标。体验式教学使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及形式更加丰富,在当前教育环境下极具适用性[6]。

(八)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公平的评价

学生评价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决定了其渴望被教师关注和表扬。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予以表扬,不能因为部分学生成绩不好,便忽视对其评价,不给其应有的关怀。教师评价学生时,也要公平、合理、公正、实事求是,肯定学生的能力和优点,但也不能一味地对其进行夸大或贬低,以免学生产生骄傲或自卑心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是学生的母语启蒙阶段,语文学习尤为重要,为小学生未来学习及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语文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思维及观念,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及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依据小学生的特点及语文学科学习要求,加强识字教学,使小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技巧及方法,将小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实施教学方法创新,使语文教学更贴近实际,坚持人本教学理念,注重体验式教学,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及小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吴爱萍.探究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11):58-59.

[2]李晓平.浅析小学语文中识字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13):113.

[3]陈尚.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22):74-75.

[4]张秀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J].学周刊,2013(23):164-165.

小学语文学科知识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媒介素养 人文素养 课程设置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在当今大众传媒空前发达的信息时代,媒介素养业已成为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素养教育指的是引导受众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受众具备一定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一、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

高等学校的功能不仅体现在传授专业知识与培养技能方面,而且体现在全面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良好道德观,以及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媒体时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求知欲强、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知识群体,接触和使用媒介非常频繁,然而,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大学生在日常接触媒介的经验中通过直觉感悟自发地形成了浅层次、低水平的媒介素养;二是大学生媒介素养侧重在媒介的技术层面,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媒介的道德规范认识比较模糊。可以说,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整体还是处于低层次和低水平阶段,大学生们无法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和信息本身作出更为准确的评价,无法将自身的信息需求与媒介所提供的内容有效联系起来,未能有效地辨别信息的价值,也因此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

二、媒介素养教育对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

大学生涯虽然只有四年时间,却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成型、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个人成长发展阶段的关键时刻,大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面对多元文化的诱惑,难免把握不住自我。当今一些大众传媒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所传播的流行文化,往往是在倡导一些消极的甚至不健康的思想,极大地误导了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是对青少年、大学生的成长产生各种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多元化的网络时代,各类网络文化容易使得大学生陷入信息迷局,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大学生有必要接受专门化、系统化的媒介课程的学习,以此形成媒介批判意识,培养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不良影响的能力。

(二)有利于构建高校人文精神,提升高校文化层次和品味。

媒介素养教育通过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合理地、积极地运用大众传播媒体及其信息和文化资源,正确解读媒介信息,建设性利用媒介完善自我,改变他们行为上的媚俗性、功利性,帮助大学生追求行为文化的“雅”,直接提升大学文化层次和品位,丰富大学文化的时代内涵。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高校的人文精神体现为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追求真知的求索精神、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富于理性和思辨的批判精神等。媒介素养教育在建设高校人文精神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媒介素养教育能够提供高校学生解读媒介信息的正确视角,提升大学生的媒介道德水准,帮助大学生追求永恒的道德精神;塑造和丰富大学生的文化批判意识和精神。

三、构建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面对日益复杂的信息传播语境与格局,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媒介批判能力与意识,既是当代大学生自我成长成才的需要,又是大学生完全社会化、成为信息时代合格公民的需要;既是高校的素质教育工程,又是一项社会的战略工程。具体来说,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包含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两大部分内容。

(一)理论教育。

通过课程教学,要让大学生了解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作用以及媒介技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影响,认识到媒介构建的信息环境的真实性和虚构性的区别,理解隐藏在媒介信息之后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媒介理论教育目标应该是帮助大学生初步建立关于媒介的思想,构建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培养分析、解读信息能力。

理论课程教学首先要改革高校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增加媒介素养类课程。高校的选修课分为专业限选修和任意选修课。任意选修课是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结合实际需要选择的任意一门课程,是学生有意识的自我培养。媒介素养课程可在任意选修课中单独列出一个模块,建构自己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在具体课程设置上可以以具体媒介对象为课程方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导向,由此可以吸引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如设置时事解读、时事大讲堂、影视作品赏析、流行文化解析、新媒体制作、音乐欣赏等课程。

其次,在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上提倡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对大众传媒的生产传播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对信息真假的辨别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不同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报道进行课堂讨论,请学生寻找并讨论报道的内容、主题、报道方式和手法各存在哪些差异,分析导致差异形成的原因,从差异中得出媒体报道的倾向性,以及分析倾向形成的原因。开设媒介素养课程重在提高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辨别力、赏析力和批判力,因此在讲解案例、欣赏媒介产品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媒介现象和问题的深入思考,而不是让学生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

最后,高校可以尝试在非媒体课程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例如在写作学或者应用语言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不同风格的报刊,分析不同的报刊与文章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运用,区分客观陈述与表达意见的不同手法;此类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诚然,这样的教学首先要求高校教师普遍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师资情况,请媒体的专家或新闻传播学的相关老师利用假期时间对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培训,或开出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应书单方便教师自学。

(二)实践教育。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实践教育,即注重大学生新闻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

1.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平台,增强校园媒体与学生接触频率与互动性。我国高校一般都拥有具备一定设施的校园媒体系统,如校报、校刊、广播站、校园网,部分有条件的高校还设置有校园电视台和用于录制校园节目的演播室。然而不少高校媒体在媒介产品的制作和传播上往往只对少数学生(如校报、校刊、广播站记者、播音员)开放,广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校园媒介产品,他们和校园媒介之间是比较疏远和陌生的,缺少直观的感受,以至于在讲授媒介理论课程的时候,学生普遍对媒体的内部运作机制很难理解。因此,校园媒体可以定期、定量地开放给学生参观,让学生了解媒介产品的制作过程与传播过程,同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校园媒体作为媒介素养理论课程的实训室,允许学生参与到媒介传播的实践活动中,丰富学生对媒介活动的感性认识。

小学语文学科知识素养范文第5篇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新的现代教育理念

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理念,在我国课程教育体制改革的今天,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教师所要掌握的现代教育信息主要是包括两方面。

1.宏观教育的认知角度

主要是要求教师具有宏观教育认知观,对小学语文基础性教育的发展方向有整体认识,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小学语文教育的所要培养学生目的。根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到发展学生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发展小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要了解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要有针对性去备课。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从小就培养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语文教育的认知角度

语文教学中有着本学科的认识角度,小学语文教学中主体认识目标就是要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当今的素质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变过去的传统语文教学理念,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素养是最重要,对于培养学生的素养,是小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理念的基础。我们在进行教学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把教师的语文素养放在第一位上。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新角度,是要培养小学生掌握汉语和运用汉语的能力,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更加强调多元化

1.要向“全科型”小学教师的方向转变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学生发展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要求除了具备自己所讲授的知识,同时还要具有专门性语文知识和技能,为小学语文教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相互交叉做好铺垫。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能够对语文学科相当熟悉,具备相当语文专业知识,这是一名新型的语文教师所要具备的。同时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能够完全掌握这些知识体系,同时也要能在教学实践中很好的运用这些知识。做到所掌握的知识相互能够交叉,把相互接近的知识相互融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

2.小学语文教学综合化的趋势和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综合化的趋势主要体现在,老师所要掌握的数学、地理、历史、哲学等学科知识来做好铺垫。这是新型小学语文教师的最基本要求,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师做到知识的补充,现阶段我国的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受的知识点比较多,接触面比较宽广。在课堂上经常性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的同时要把课文中所涉及到知识点都要理解。从另一方面来看,教师对语文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能够更好的启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小学生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师注重文学素养的提高

文学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提高的内在本质,注重语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就要注重语文文学素养的深度认识。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并不重视文学素养的培养,这一方面的培养长期的被忽视。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上过于专业化。但是,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全面提高学生文学素养。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注重是学生听、说、写的能力,把小学语文知识进行分割讲解,语文知识的内涵体系被分解,不能体现出来整体,其实,语文知识中包含很多知识体系,在文章中可能蕴含着德育、美育、智育等知识体系。所以,我们要考虑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具有文学素养,就要从小培养学生具有文学素养,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

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策略

1.小学语文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在当今知识更新较快的时代里,小学语文教师要保持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样才能跟上教育变革的步伐。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够完全掌握所讲授的课程内容,同时还要不断地填充自己,在专业技术知识上进行学习,对学生需要的知识进行分析与研究。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手段、途径来不断的武装自己,让自己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前进。教师要转变落后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学体系,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小学语文教师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对新的知识体系进行追求,把学习新知识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