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媒体运营能力

新媒体运营能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运营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媒体运营能力

新媒体运营能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媒体矩阵;实践教学;媒体“中央厨房”;新媒介格局

一、媒体格局重构: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

(一)新旧媒体互动共融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占比达95.1%,增长率连续3年超过10%。[1]网民数量的壮大,使网络空间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愈加深远。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媒介市场格局。

在传统的媒体运营中,各媒体间是相互独立和分离的。而全媒体格局下,所有的媒介、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2]的新型媒体。新媒介格局,是网络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共同存在。新的媒介生态下,新旧媒体共同参与信息市场的布局,两者不仅是竞争关系,更是合作共生的媒介形态。[3]新媒介格局的形成,对媒体人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媒介格局是开放的媒体结构,人才培养也需要有开放性思维。

(二)构建性思维人才急需培养

在新的媒介格局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专业型人才,而是泛市场化的复合人才。在泛市场化需求下,市场不仅需要人才的原有专业知识基础,也要求学生具备快速的适应能力。在全媒体格局下,通过学习固定的知识,很难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因此,学生在学习原有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将所学知识与所从事的工作相结合。

融媒体时代,不仅需要“全媒体传播”,更需要“全能型人才”。打破学科壁垒,加大复合型、宽口径人才培养力度,[4]成为新媒介格局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努力方向。全媒体格局下,新闻传播学科教学,要以本学科知识学习为基础,加强跨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全媒体信息传播任务为核心,让学生掌握所需的理论知识,并灵活调整知识结构。

二、专业教学模式:知识范围和实践平台有限

(一)专业教学模块:专业知识范围狭隘

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以专业学科划分为基础理论学习和实验教学。即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以各自专业领域为教学实施范围。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与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交融性较少。新闻传播学科专业知识范围的局限性,让毕业生难以满足复杂的市场竞争需求。

媒体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定,并非是单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在起作用,而是多学科综合影响下“构建性”思维能力的产物。严格的教学板块设置,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科知识,但也局限了其发展空间。因此,新闻传播学教学需要适当破除传统教学框架,与多个学科领域的内容相互融通。其实很多高校也早有这一意识,并采取了实际行动,比如安排学生学习交叉学科的知识,开设学校各院系共同拥有的通选课等。

(二)院系媒体资源:平台实践范围有限

由于专业化教学的要求,高校一般由众多学科和院系组成,但各院系之间的资源并不都是共享的。各院系媒体之间的人力、信息资源的共享空间有限。这对于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就难以通过校园媒体提高实践能力。

不同院系的媒体运营策略和设计理念,都与本院系所承载的专业思维和理论体系有关,单一院系的媒体运营思维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院系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学生校内实践教学的范围局限在了本院系所属的媒体平台上,ζ渌院系的媒体运营策略和设计理念的接触较少。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需要适应复杂多变的媒体市场,其能力不能局限于某一运营思维和设计理念下的媒体形式。为了适应媒体市场的需求,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必须拥有构建性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市场适应能力。而校内实验教学的设计,即使是满足了学生在各个平台上的实践需求,也难以适应复杂的市场媒体运营理念。

三、“中央厨房”: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

(一)院系媒体矩阵:塑造全媒体运营理念

全媒体格局下,媒体运营者不再只有一种媒介资源。多元化媒体战略,跨平台运营理念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对于主流媒体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也应适应媒介格局的变化,调整专业教学结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所在院系的媒体矩阵,是由包括学院官方网站、官方微信账号和微博账号、校报、校园杂志、广播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共同构成。在全媒体语境下,该类专业人才需要适应全媒体运营的思维模式,利用高校媒体矩阵,有效地培养学生全媒体运营的思维模式。

全媒体语境下,高校在构建全媒体实验教学体系和逐步完善实验教学平台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通过全媒体实验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培养出了一批集采、写、编、录、摄互联网思维运用和现代设备使用于一体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机整合,逐步实现全媒体实验的构建,推动高校全媒体实验室工作的顺利开展。

全媒体格局下,网络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不仅是相互竞争分割市场的关系,更是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的关系。在完整的社会信息框架中,各个媒介形态都在信息价值链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缺一不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应具备全媒体运营的思维模式,借助高校媒体矩阵将实验教学付诸于实践。

新媒体运营能力范文第2篇

航美领航产业高速增长

《中国航空新媒体市场发展研究专题报告2009》显示,从2006年到2009年,中国航空媒体市场规模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长速度。2006年,航空媒体市场规模仅为12.9亿元人民币,截止到2009年底,该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8.9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4.4%。

航美传媒最近的截至12月31日的2009年第四季度及2009财年未审计财报显示,航美传媒第四季度总营收为4520万美元,同比增长11.7%;2009财年营收总额为1.525亿美元,同比增长21.5%。这意味着航美单家企业的营收规模已经占到整个航空媒体“总产值”的1/4强,几乎等于2006年整个航空媒体的全部营收额。在中国航空媒体运营商实力矩阵当中,航美传媒位居领先者的位置。

“内容+广告”商业模式成为主流

《中国航空新媒体市场发展研究专题报告2009》同时对中国航空新媒体高速增长的三个源动力进行了解析:其一,技术推动航空媒体向形式多元化转变。其二,有价值的内容传播成为可能。其三,整合式航空新媒体运营商的出现改变原有一盘散沙、单打独斗的局面。由于高端的航空媒体受众是消费市场中的主导力量,而整个航空旅行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闲置时间,这些都要求航空媒体需要开创一条有别于一般户外媒体的新型商业模式,即采用“内容+广告”的传播模式、营销方式。在这种“内容+广告”的商业模式之下,获得渠道资源的能力以及节目内容的高水平制作和整合能力成为航空新媒体成功的关键因素。

作为国内最具规模的航空媒体运营商,航美传媒拥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颁发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建起了国内最大的航空数字媒体网,并以世界航空娱乐协会WAFA成员身份与国际顶级节目制作公司进行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中央电视台、上海文广、法国FTV、英国BBC等国内外优秀节目供应商目前都是航美的合作伙伴。与此同时,航美传媒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北京航美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拥有超过百部国内优秀电影的独家航空版权,是目前最活跃的航空电影版权供应商。丰富的节目资源为航美的一站式航空服务提供了精彩的平台,航美目前与中国国际航空、东方航空、南方航空等9家国内航空公司以及国内主要机场在节目及广告方面保持着密切合作,为超过2100条航线的机舱电视以及50余家机场提供国产优秀电影大片、幽默集锦、体育赛事、旅游风光等舱内节目,满足航空旅客的高端文化休闲需求。

数字媒体成重要增长点

《中国航空新媒体市场发展研究专题报告2009》同时对航空媒体内在运营规律以及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在航空媒体市场当中,对于传统渠道资源的掌控仍然可以决定媒体运营商在该市场当中的主导地位,但是,对于数字媒体资源的全面把握则成为运营商能否在未来的航空媒体发展中占据领先优势的首要条件。报告显示,截止到2009年,航空数字媒体的比重占到整体航空媒体市场24.4%的份额。航美传媒2009财年财报也显示当年来自机场数字框架的营收额为6630万美元,同比增长47.2%。数字新媒体已成为对营收产生重要影响作用的关键性产品线。

报告分析以航美数码刷屏为突出代表的数字媒体所占的份额和地位快速拉升的原因有三,第一,建设全国性的传播网络,具有体系化强推的营销价值。数码媒体采用无线传输方式,将图片信号在各个显示终端同步传递,可以根据投放需求实现某个机场的全场或者全国机场的同步播放,突破了传统媒体单点传播的方式;第二,数字化内容传输提高了广告投放灵活性。数字化的播放方式使投放内容更加灵活,广告排期更具弹性。第三,航美传媒委托Intel专门研发的数字标牌系统支持动漫效果,使画面动静结合,广告内容展现更具有冲击力。

易观国际认为,航空数字媒体比重的稳步提升一方面意味着广告主在选择航空媒体时,更倾向于选择能够通过数字化方式表达和呈现的数字媒体渠道,从而实现更为丰富的展现效果;另一方面,航空非数字媒体运营商的不断减少和淘汰,以及航空新媒体运营商的强势介入,客观上也提升了航空数字媒体领域的市场比重。

新媒体运营能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OTT 系统;三网融合;云媒体

中图分类号:TN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344-01

在三网融合不断演进的大背景下,IPTV 和互联网电视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各个视听运营商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用户和节目内容均充分释放,这是三网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内容和体验成为运营商和用户最为关注的两个焦点。OTT 的出现,以这两个焦点内容作为其基本点,满足用户的无缝体验需求,满足运营商内容和业务聚合需求与发展趋势。

OTT 系统以创新媒体应用聚合服务和媒体应用跨区域运营模式为目标,构建互动电视媒体应用聚合云服务运营平台,实现能力资源的整合与开放、媒体应用的智能交互与开放,集面向多网络的服务分发、智能推荐与智能搜索、语音或体感交互以及跨不同地域、多种网络环境、全终端情况下的媒体应用分发为一体的业务应用。

1 OTT 系统方案

OTT 系统提供基于 IP 网络的跨屏全业务运营平台,图 1 为 OTT 系统架构图。

OTT 系统架构主要由内容业务域、运营管理域、能力支撑域、终端设备域和运营支持域 5 大部分组成,系统支持多级部署。

(1)内容业务域: 主要包括媒资资源和系统实现的功能。

1) 媒资资源: 可以是广电运营商自有的媒资资源,可以是互联网电视牌照商提供的媒资资源,可以是网络上的媒资资源。

2) OTT 系统实现的功能多屏收视: 以视听为核心,全面满足直播电视、互联网电视、网络视听、本地视听播放的需要。多屏互动: 切拉屏、甩图、终端遥控器、语音控制、多媒体共享、电视社交、终端互动。

应用商店: 满足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集成SP 服务商提供的应用,热门应用应有尽有。

增强收视: 对传统的收视功能进行功能的增强。

电视游戏: 电视终端上的电视游戏。

(2)运营管控域: 提供用户信息导入、业务订购、产品管理、CP/SP 管理、业务信息管理、业务管理与控制、BOSS 接口对接等核心功能,为业务运营提供支撑。

(3) 能力支撑域: 提供实现系统功能所需要的处理能力。

CDN: 提供内容在网络上的分发能力。

推流: 响应终端用户的请求,并将节目流发给用户。

转码: 将直播或点播的节目根据终端的不同格式需求进行转码。

存储: 存储点播或直播时移回看的节目。

(4) 终端设备域

接入层终端: 普通机顶盒、DVB + OTT 机顶盒、家庭网关、OTT 机顶盒。

用户层终端: TV、PC、PAD、Phone。

(5)运营支撑域: 提供 OTT 系统对外对接和融合的能力,如 BOSS 系统、DRM 系统、VOD 点播系统。此外,OTT 系统能够通过多业务接入的方式满足现在日益发展的智慧城市建设需求。

2 OTT 系统发展策略

OTT 系统在前期建设中开展了四屏互动业务等特色增值业务应用,实现了电视屏幕与智能终端的跨屏关联互动,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增强了老用户黏性,吸引了年轻高端用户。

在此基础上,OTT 系统将从现有 OTT 系统逐步演进到云媒体系统。

2.1 现有 OTT 系统

现有 OTT 系统在已经完善多屏收视和多屏互动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多业务和功能的建设:

通过第三方业务接入系统的建设及对多屏互动和多屏收视功能的拓展增强,平台向所有用户提供全业务、全媒体服务。

引入 CP/SP,实现内容聚合,拓展 OTT 平台涵盖的内容范围,实现内容的多元化和业务的多样化。

引入 CP/SP,支持第三方服务接入,继续丰富和拓展业务形式的深度、广度。

挖掘分析用户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引入广告业务,为 OTT 平台的盈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高系统维护质量和稳定运行效率,提高运维管理水平,实现全方位服务保障,提高用户体验。

实现统一身份认证管理,更好实现业务的整合。建设服务管理平台 SMP,提供用户信息导入、业务订购、产品管理、CP/SP 管理、业务信息管理、业务管理与控制、BOSS 接口对接等核心功能,为业务运营提供支撑。

增加支付、大数据分析、智能推荐、广告投放能力,挖掘分析用户数据,方便开展电视消费类业务。

2.2 OTT 系统的演进――云媒体平台

OTT 系统根据云计算思想进行云化,抽象服务能力,对整个平台进行构建,对外提供资源、能力、内容的开放接口。后续根据业务需要,平台会新增短信彩信网关、语音业务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即时通信系统等电信业务能力系统,实现全面的开放云平台架构。

云媒体平台中,运用到大量跨网络服务、海量存储、海量计算资源需求,互联网数据中心( Internet Dig-ital Center,IDC) 的建设成为必然。

IDC 架构包括基础环境设施、统一交换网络、存储/计算资源池、虚拟化管理平台、营账计费接口、运维与安全管理平台等部件。对 IDC 的建设除了具备传统数据中心的特点外,如机房建设、网络部署、运营维护、系统管理等,还可以通过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等技术,实现视频资源的聚合,节省基础资源的投入成本。

云媒体平台提供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S) 、平台即服务( PaaS) 和软件即服务( SaaS) 。IaaS 平台通过对基础资源、基础能力系统的综合虚拟化管理,对外提供基础云服务。IaaS 包括基础能力系统、基础资源系统。

PaaS 平成平台内部资源和能力的标准化,通过 API 接口方式对外开放提供平台级云服务,提供对外开放接口所需的管理功能。PaaS 平台涵盖的模块包括内容管理系统、服务集成系统、服务管理平台、服务能力系统。

SaaS 平成软件能力的呈现,可以为各行业提供软件服务的能力。

3 结束语

OTT 是三网融合应运而生的产物,OTT 也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三网融合的加速。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演进,OTT 必然成为发展浪潮的前端,最终集成云存储和云计算,演进成 OTT 云媒体平台,打开广电领域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方小林,王 硕,曹三省. 云媒体技术架构与趋势分析[J]. 中国传媒科技,2012,( 10) :30-33.

新媒体运营能力范文第4篇

“熟悉微博原则,微博控优先;有相关官方微博运营管理经验优先;各类网络社区的活跃用户优先;熟悉口碑营销、pr炒作、论坛sns营销等优先;有线上活动策划运营经验优先。具备良好的数据分析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跨团队协作能力。勤劳肯干,能承担较大工作压力。”这是一家企业在招聘微博运营专员时提到的岗位要求。在一些招聘网站上,这样的招聘信息一天会有几十条,企业对微博运营专员的职位要求也大同小异。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微博宣传的重要性,微博运营人才的缺口还是挺大的,不少企业都很难招到合适的人。

微博运营专员的工作内容涵盖:负责相关微博日常内容、更新、维护和管理;负责制定微博运营策略,策划微博活动;搜集粉丝的问题反馈和批评建议,了解粉丝需求。目前看来,微博运营岗位的门槛并不高,一般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经验等都没有严格的限制,但要把这项工作做得出色却不是容易的事情。有网友调侃,做微博运营专员,“要做得了设计,写得了文案;抓得住热点,卖得了萌;谈得了时事,扯得了花边;发得了内容,回得了评论;去得了水印,改得了标点;一门心思找内容,抓破头皮搞原创,废寝忘食发微博,半夜三更刷粉丝”。对于这样一种崭新的职业,你有没有兴趣尝试一下?(来源:《广州日报》文:李琼)

《全球社会化媒体营销行业研究报告》

新媒体运营能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媒体;“微人才”;培养路径

自媒体盛行时代,微博已成为全民共享的重要信息平台。传统媒体也加入到微博“发声”的队伍中,力求通过微博提高知名度,增强话语权,扩大影响力。但是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在运行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就包括微博专员——“微人才”建设问题。传统媒体“微人才”队伍还非常年轻,出现问题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却关系到媒体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微博行业的发展。本文试图从认识传统媒体“微人才”开始,为“微人才”培养提供路径参考。

一、传统媒体“微人才”的内涵和作用

(一)传统媒体“微人才”的内涵

目前,尚未有关于“微人才”的权威定义,曾有学者提出“微人才”就是熟悉微博传播规律,擅长微博营销的人才。但这一定义将微博作用局限于营销,存在片面性。许多行业和部门利用官方微博这一平台不仅仅只开展营销活动,在公关传播和品牌宣传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微人才”是指善于利用微博这一新兴媒介,为政府机构、媒体、企业等开展公关传播、品牌推广、营销策划等活动的专业人员。由此可知,传统媒体“微人才”就是为传统媒体官方微博服务的从业人员,具体包括微博编辑人员、微博运营人员、微博BD人员等。

(二)传统媒体“微人才”的作用

1.促进传统媒介产品的营销

微营销是微博的主要功能之一,它有别于传统的营销活动,它是通过对话,把品牌变成受众的好友,将信息有效的传递给目标受众,并促使他们产生有利于媒体品牌的态度和行为。在微博媒体营销经典案例中的《新周刊》“微革命”特刊的脱销就是一种很有力的诠释。

2.为所属媒体提供新闻源和有创意的主题

无论是四川地震还是舟曲泥石流,最早的消息都来自微博。因此,传统媒体“微人才”在发现新闻源方面占有独特的优势。而微博是公众最活跃的场所之一,他们的对话与讨论是许多创意的源泉,能激发传统媒体“微人才”的灵感,发现有创意的主题。

3.提高所属媒体的知名度、美誉度

21世纪是一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如何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是许多企业正在努力的问题,而官方微博就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成功的传统媒体官方微博总是在不间断地信息以保持存在感,同时还注重与粉丝关系的经营,从而构建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成绩与微博专员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

二、传统媒体“微人才”现状分析

随着微博传播表现出愈来愈强劲的发展势头,在不少大中城市,“微人才”已经成为企业炙手可热的新兴人才,传统媒体也开始注重“微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具体表现如下:

1.意识上:认识到“微人才”的重要性

微博的影响力增强带来对微博运营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微人才”成为许多企业的座上客,薪酬十分可观。传统媒体进军微博领域后,逐渐摸索和掌握这一新兴媒介的传播规律,也开始认可“微人才”。许多传统媒体管理者已达成这样的共识:只有具备一定专业技术的人员才能实现官方微博的有效运营。南方都市报在2009年注册的微博起初是由奥一网的新闻中心兼职管理的,而从2011年4月开始就成立了微博运营团队,有专人负责和管理[1]。

2.实践中:开始组建自身的“微人才”队伍

目前,许多媒体已经设立专门的部门,由专人负责官方微博。比如《扬子晚报》从2010年1月上旬起,其官方微博每天都有报社专人负责维护、定时更新。截至2012年11月29日止,《扬子晚报》新浪官方微博就有223万粉丝,微博30450条,网友评论转发十分积极。如果没有专人负责,《扬子晚报》官方微博无法形成如此大的辐射范围。

3.内容上:对“微人才”工作有具体岗位设计

一般说来,现有的微营销工作岗位主要有三种,其中核心岗位是微运营负责人,即负责官方微博工作的领导,基础岗位是微编辑人员和微BD人员。微运营负责人主要是掌握官方微博的运营方向,并充分调动微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微编辑人员是微营销活动的主角,主要负责运营日志、内容建设和客服工作;而微BD人员的工作主要是活动策划和外部推广[2]。

但是,面对巨大的市场缺口和迅速的市场变化,现有的传统媒体“微人才”,无论是人才的培养上,还是队伍的组建上,都还不能满足微博的发展需要,这种不满足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1.结构失衡,兼职从业者占多数

运营传统媒体官方微博是一项很耗人力的工作,只有保证充足的人力才能确保媒体官方微博的针对性和连续性,才能打磨出媒体自己的风格和个性,但是很多媒体还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规律。如凤凰卫视是将发送微博的任务按照不同时段分配给栏目和记者、编辑、主持人等,而不是成立一个专门的微博运营室,安排专人独立运营。

2.微能力需不断加强

微博要求“微人才”应该有较强的即时沟通能力、聚合用户能力,整合资源能力等,由于传统媒体“微人才”在这些微能力方面的欠缺,导致他们不能很好的把握微博传播规律,做好微博工作。传统媒体官方微博一个很突出的缺陷就是很少去与受众、粉丝沟通互动。以《新周刊》11月8日记者节的博文来分析(如下图所示)[3]: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新周刊的这条博文曝光率很高,转发的次数高达37426次,间接的体现了新周刊官方微博管理者的水平很高。但是在5463条评论中,却难以看到管理者对粉丝们的评论作出回应。图上的几条评论,笔者认为可以作为话题起点形成新一轮传播热点,但《新周刊》丢掉了这样的机会。

3.团队成员间团队合作意识有待提高

微博运营环境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特点,某个单一的个体很难单独完成所有环节的运营工作,需要多个个体的齐心合力。根据上文可知,“微人才”队伍结构失衡,兼职从业者较为分散,管理易出现疏漏,沟通常出现失灵,这就导致成员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各自为政,影响微博作用的发挥。

三、传统媒体“微人才”的培养路径

据DCCI通过对微博用户所关注的官方微博行业类比的调查指出最受微博用户关注的前2名分别为网站的官方微博(51.34%)和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49.16%),都是媒体类官方微博。由此可见,媒体官方微博很受微博用户的关注,及时解决传统媒体“微人才”队伍中现已存在的问题,做好媒体官方微博的工作对媒体单位的意义非常重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对传统媒体“微人才”培养路径进行探讨:

1.改变观念,重视“微人才”

不少传统媒体尚未设专人管理官方微博,而是由记者、编辑兼职管理,或者是由实习生承担此工作。这主要是由于媒体管理者没有对“微人才”引起足够重视,把官方微博只是当做传统媒体的营销工具、副产品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新型媒体。互联网专家刘兴亮认为,媒体高层应该将此问题重点关注,必须要在管理上设立专人来负责官方微博,在工作时间上也要针对不同媒体特性予以不同安排。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仅上线两个月就有140多万的粉丝,这和管理者对微博的重视是分不开的,我们知道人民日报的微博管理室属于最高级别,为正处级单位。

2.运用多种形式,开展专业培训

对在职人员的专业培训是传统媒体“微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传统媒体高度重视。培训可以是专门的定期培训,也可以是工作同时进行的各项能力的拓展训练;可以是组织的单独培训,也可以是行业的统一培训等。通过多种形式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在职人员对微博的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