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会计业务流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建材企业; 物料流量成本会计(MFCA); 内部资源损失率; 外部损害成本
一、引言
经济的飞速发展必然伴随着资源的损耗,这对于不可再生资源来说,影响尤为严重。现阶段,我国工业还是以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以及高新技术的开发,其环境成本很高。同时,工业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无疑给当代人敲响了警钟。
随着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加强,中国作为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更是将环保意识化为行动。企业作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同时也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理性经济人,更应该有责任保护环境,尤其是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建材企业。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就致力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其中起源于德国的物料流量会计以实现资源节约为目的,成为一种有效的环境管理会计工具。
二、物料流量成本会计概述
(一)MFCA国内外研究现状
MFCA的原型流量成本法(Flow Cost Accounting)于20世纪90年代晚期起源于德国,是由Bernd Wangner 教授和德国奥格斯堡管理和环境研究所开发的一种环境管理方法,后来理论上发展为物料流量成本会计(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并统称为MFCA(罗喜英等)。随后MFCA这一概念被引用到联合国《环境管理会计业务手册》(2001)、日本《环境管理会计技术工作手册》(2002)、德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指南》(2003)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环境管理会计国际指南》(2005)。
物料流量成本会计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国际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日本。由于日本自有资源比较匮乏和工业发展环境污染严重,1999年,日本产业环境管理协会受经济产业省委托,开始了MFCA方面的研究与实践。随后,日本电工、田边制药、他喜龙以及佳能4家企业引入MFCA项目进行试点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出版于《环境管理会计工具工作手册》(2002年7月)。同年出版了《物质流成本会计——环境管理会计革新的方法》,这是日本出版的第一部关于MFCA实践方面的专著。
由于MFCA的实用性得到检验,2003年1月日本地球环境战略研究所发表了《贡献于企业经营与环境保全的环境会计最前线——日本型环境会计与材料流成本会计的可行性》报告书。同年,日本环境管理行业协会组织了全国范围的环境管理会计研讨会。2004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又启动了一个鼓励中小企业使用MFCA的项目。2007年,日本产业技术环境局、环境政策课和环境协调产业推进室共同了MFCA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并于2008年、2009年又了其修订版。截至2011年,MFCA已经在化学、医药、电器、精密设备、机械、服务行业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受日本经济产业省委托,于2011年3月出版了《MFCA引入国内企业示范案例》。
MFCA的实用性以及科学性已得到诸多国家的认可,新加坡iCognitive公司与德国的环境与管理协会合作,率先在东南亚等国家引入MFCA理论,同时韩国也有推广MFCA的趋势。众多欧美公司也都投入大量的资金研究、开发、完善MFCA,并投入使用,取得很大的成功。
较其他国家而言,我国对MFCA研究较晚,目前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实践研究很少。具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者主要有冯巧根、邓明君、罗文兵、罗喜英、肖序、施惠卿、甄国红等,其研究主要集中在MFCA核算的理论依据、基本原理、导入流程以及对“指南”的解读等方面。甄国红(2007,2008)从物质流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出发,提出了物质流成本核算的基本思想以及对其披露方式进行评价。冯巧根(2008)基于环境经营的目的,对MFCA的形成、架构以及成本差异进行评价并结合个案进行探讨。邓明君(2009,2010)通过研究国外MFCA的实践尤其是日本MFCA实践的新进展,重点讨论MFCA的具体导入流程,给我国当代企业提供新启示。肖序等(2009,2011,2012)以企业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为出发点,对MFCA内部资源损失核算模型进行解释,并针对企业资源消耗和资源损失问题,提出了企业资源损失外部环境损害的计算方法。施惠卿(2012)通过对MFCA的研究深化,利用MFCA与生命周期评价(LCA)相结合的方法,评估外部损害成本。
(二)MFCA运行机理
MFCA主要是利用数量和货币两种计量单位,通过货币价值的形式核算每一个制造流程中的正负制品,遵循环境资源流平衡原理而建立的。这里的正制品是可用于下一道流程的产品或半成品,负制品为产生的废弃物或者能够回收利用的材料。MFCA的运行机理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MFCA计算原理是将初始的原材料投入至成品形成的生产过程分为若干个物量中心,从初始原材料进入物量中心开始,在每一个物量中心会产生正制品和负制品,负制品以固体废弃物、废液、废气等形式流出此生产系统,正制品继续流入下一个物量中心,在下一个物量中心又会产生正制品和负制品,依此形式,直至产成品的形成。在生产的过程中,有时需要添加辅助材料和次要材料,一些可以回收利用的废弃物则继续以原材料的形式再次被利用。
三、建材企业运用MFCA的必要性分析
建材是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中使用材料的统称,按其产品来分,主要为建筑材料、非金属矿及其制品、无机非金属材料三大类,主要的建材行业分为水泥、玻璃、陶瓷以及新型材料行业这四大类。
建材行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2011年,建材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0 979.17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8.69%,比上年增加了1.41%,创下最近几年的新高。表1为2007—2011年建材行业总产值占GDP比重。
建材行业的突出特点是自然资源消耗大,对资源和能源依赖度比较高。建材行业上游大部分是矿产资源产业,因此建材行业每年都要消耗掉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据统计,建材行业的物质资源消耗比重占基本材料产业的90%以上。
建材行业废弃物排放数量最多,环境污染严重。建材行业从原料到成品的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废气、粉尘、烟尘、CO2、SO2、氮氧化物、废水以及固体废弃物等。2012年1月《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非金属矿物制造业2001—2010年SO2污染贡献率分别为11.6%、11.4%、9.5%、9.8%、9.0%、9.1%、9.3%、9.2%、9.5%、9.9%,有回升的趋势。以氮氧化物为例,2010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氮氧化物排放量排名第2,这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
因此,在“十二五”规划中,对建材行业的要求是节能减排。建材企业自身的资源是否得到合理利用以及造成的环境成本具体是多少,我们不得而知,因此需要定量化的手段将企业的资源利用成本可视化,便于企业制定出合理的对策,实现建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材企业可运用MFCA的核算方法将其量化。
四、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的具体应用
根据日本2007年的“指南”中相关内容,将MFCA导入企业中,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一)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确定目标产品及其生产流程,对生产流程分析并划分出相应的物量中心。物量中心的确定应遵循可操作性原则,设置过大会忽略过多的损失成本,造成负制品误差过大,但也不能设置过细,否则要花费大量时间。以建筑陶瓷为例,可以设置如图3的物量中心。
(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数据的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四类数据的收集:
第一类:物料成本(MC)(包括原材料,次要材料以及作为洗涤剂、催化剂等的辅助材料);
第二类:系统成本(SC)(加工费用,包括劳动力、折旧、管理费用等);
第三类:能源成本(EC)(电力、燃料、水电和其他能源费用);
第四类:废弃物数量以及废弃物处理成本。
数据收集完成之后,将成本按照正制品和负制品进行分类核算。
(三)MFCA核算
建立MFCA核算模型并分析投入的数据,最终形成数据流转流程图和物料流量成本矩阵表。
1.MFCA核算模型
MFCA核算依据物质能量守恒定律,即投入总量(原材料+新投入)等于产出总量(输出端正制品+输出端负制品)。在本案例中物量中心以压制成型为例,MFCA核算基本模型如图4所示。
以材料成本为例,假设上一流程加工、送粉阶段的材料成本为7 843,新投入的材料成本为0,则材料总成本为7 843,其中有6 516流向正制品,1 327流向负制品,系统成本和能源成本同理。在经过压制成型阶段后,正制品成本作为上一流程的成本继续流向下一物量中心,直至成品完成。
2.MFCA核算结果披露方式
MFCA核算结果的披露方式主要是数据流转流程图和物料流量成本矩阵表两种方式。数据流转图就是根据上述MFCA核算基本模型的延伸,将每一个物量中心各个成本的流向用图表的形式清析明确地表示出来。
物料流量成本矩阵表主要表示出正负制品在材料成本、系统成本、能源成本以及废弃物成本中的具体数值,并核算出相关比率,通过分析负制品所占用比率较大的成本来改善方案。
(四)外部环境损害成本评估
在建筑陶瓷的生产过程中,主要产生的环境污染物为废水、废气、粉尘和固体废弃物。其中,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COD(化学需氧量)和硫化的酸性物质,废气主要包括CO、CO2、SO2、NOx,这些都是造成全球变暖、水质酸化和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在传统的MFCA导入企业过程中,并没有涉及环境外部损害成本的核算方法。对此,我国学者罗喜英(2011,2012)、肖序(2011,2012)以及施惠卿(2012)等对此方面作了相关研究。施惠卿利用MFCA与LCA相结合,以此来评估外部损害成本,并给出了相关的计算方法。
以LIME(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方法,它是生命周期评价的一种方法,常用于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表示减少物质所产生的环境影响所耗费的成本)为例,计算废弃物外部损害成本基本步骤为:
(1)准确地计算出各物量中心废弃物的数量;
(2)将废弃物的数量单位标准化(重量kg,气体m3,电力kWh);
(3)根据折现率计算每单位废弃物的LIME系数值(我国尚未出台此方面的标准,具体可参照日本的标准);
(4)将单位标准化后的废弃物数量值乘以LIME系数值便得到各物质对环境的损害成本。
通过此方法,可以将企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损害量化。
(五)MFCA计算结果考察及相关改进措施
依据负制品在各个物量中心所占比率即损失率,主要重视损失率较高的生产环节,同时对其成本构成也应着重分析。对于建材企业而言,比较普遍的现象是物料和能源利用率不高,损失比较严重,可以着重分析物料成本和能源成本在各个物料中心的损失情况。
建筑陶瓷要减少资源的耗用量,则要选择节约资源的技术路线。例如广东某陶瓷有限公司建成了国内第一条规模化干法生产薄型陶瓷砖的生产线,与传统的瓷质抛光砖相比,节约原材料75%,SO2减排59.5%,CO2减排58.8%。针对原材料日渐匮乏的情况,可以利用工业废渣、废液或者陶瓷厂的抛光渣来代替不可再生资源。建筑陶瓷工业中的能耗大约有61%用于烧成工序,因此,在窑炉的设计上,可以采用新型的保温材料,采用节能、脉冲烧嘴技术,同时结合热工控制技术等有效的节能措施。烧成过程中采用直接烧煤、重油的生产工艺应该逐渐被淘汰,可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轻柴油等清洁燃料代替。
五、结束语
建材企业具有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显著特点,利用MFCA的计算方法,将原材料到产成品形成的每一个过程通过正负制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得出资源损失情况,采取改进措施,使得资源优化利用。通过MFCA与外部评价指标相融合的方法,计算建材企业排放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外部损害成本。在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大原则以及低碳经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目标的前提下,不仅要求建材企业资源利用内部损失率达到最低,同时外部损害成本也相应降低,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最优结合。
【参考文献】
[1] 赵丽萍,刘媛媛.物料流量成本会计及核算模型研究[J].会计之友,2011(1):34-35.
[2] 孙美,永田胜也.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的发展及向中国的引进[J].财会月刊,2011(5):89-90.
[3] 施惠卿.物料流量会计的深化[J].经济与管理,2012,26(1):54-56.
[4] 罗喜英,肖序.物质流成本会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7):113-117.
[5] 冯巧根.基于环境经营的物料流量成本会计及应用[J].会计研究,2008(12):69-76.
[6] 汤亮,戴胜利,杨明忠.生命周期评价在建筑陶瓷节能评估中的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32(4):149-152.
关键词:业务集成;会计系统;二次录入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9月8日
信息化并非单纯企业信息系统的技术升级,其实质是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手段的革命。这一企业管理革命,是以业务流程再造和系统集成为核心,消除业务流程“冗余”,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实时管理进而实现提升管理绩效的最终目标。会计是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具有核心和纽带意义的子系统。会计信息化成败对企业信息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会计业务集成的意义
会计业务与企业经营管理集成是实现“信息共享”、“实时控制”的必要条件。企业内“信息共享”,原始意义是各职能部门根据工作权限从其他部门得到处理业务需要的信息。而在信息化下除相互享用其他部门信息外,又强调企业各部门数据存储不存在重复、没有“冗余”;企业内各部门的数据处理、部门(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信息传递消除手工“二次录入”现象;提高数据处理效率,降低信息使用成本。
管理者对经营活动“实时控制”,除原有的控制机制外,更要求经营过程中物流、资金流、业务流与信息流保持协同;数据采集在业务活动过程中,并予以即时处理、即时反馈,确保信息使用者始终能够取得与经营活动同步的信息。只有这样,管理者才有可能依据相关信息实时校正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偏差,确保预定目标的顺利实现。
“信息共享”,在信息系统中属于数据存储、传输问题,面临的困难是:目前企业内各种专业信息系统均是围绕各个部门的业务分工组建,各个系统表现为“异构系统”,即,系统标准不同、技术不同、数据处理模式不同、构建时间不同等等。“实时控制”,在信息系统中,涉及数据采集、加工和传输等问题,面临的困难是:数据采集与业务活动脱节(如,会计信息系统数据采集从记账凭证开始,需等原始凭证汇集到会计部门后才能实施),以及“异构系统”间的信息传输。
“信息共享”、“实时控制”,表面是技术问题,是各种“异构系统”问题,实质上管理理念、管理战略问题。这里的管理理念、战略问题,具体体现为企业内部的业务分工和部门设置问题,即,业务流程集成是解决问题根本所在。只有解决了原有业务分工妨碍信息化的问题后,才是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
从企业整体思考,会计业务与经营管理集成的实质,是打破企业现有的组织机构框架,依据信息化要求重新规划、设置企业的职能部门,将生产和经营管理业务与重构后的组织机构进行匹配。因为,业务流程集成意味着业务流程整合和重构;而业务流程遵从、受制于职能部门分工。若欲重构业务流程,实现业务集成,就应改变现有的职能部门分工机制。在业务流程集成的过程中,原有的职能部门,有的不复存在,有的业务范围发生改变;与此同时,也需产生新的部门。
在经营管理与信息集成理念的指导下,对企业业务流程集成和再造是会计信息系统集成基础。会计业务流程集成包含会计业务系统自我集成、会计业务与经营管理集成,及会计与企业外部环境集成。
二、会计系统内部的业务集成
信息化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应该是完整意义上的系统,而不仅只是“核算”或“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业务系统集成,就是要打破会计信息系统“对外”、“对内”服务的界限,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集成的可行性,首先,两者共同的数量管理特性和一致的信息分类机制是两者实现集成的基础。其次,随着价值链企业群和虚拟企业的出现,以及个性化信息需求被认可并得到会计理论的支持,将会模糊服务企业“外部”和“内部”界限,使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个性化信息需求基础上形成统一。
集成后的会计,即涵盖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应与会计管理过程和会计职能作用相契合。“分析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是美国3A会计学会对会计功能的概括。这一概括从时间维度观察,会计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过去、现在、未来”;从功能维度理解,会计要进行“分析、控制、规划”。这说明会计是个管理过程;在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会计有着不同功能。“分析、控制、规划”三大功能是高度抽象的结果,其含义十分丰富,加之其间相互交叉包含,这对会计业务流程集成产生负面效应。而“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明确。所以,“功能”加“时间”是会计业务系统自我集成的最佳依据。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集成,着重消除会计系统内部的“孤岛”、“冗余”,实现系统内信息“共享”。会计系统的“冗余”,集中体现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对企业经营活动数据的采集、存储及加工环节。财务会计的核心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采集、处理已发生的经营业务数据。管理会计中“责任会计”、“成本管理”(标准成本、作业成本等)则是按照企业管理的战略、目标,采集、处理已发生的经营业务数据。这种不同数据处理准则目前尚难以消除,但它们数据同源的特性,可以实现“数据源”集成和共享。
三、会计业务与企业经营管理集成
从企业整体的视角分析,业务流程集成具体又表现为企业内部部门之间业务的结合点上。一个部门业务流程的“终结点”可能是其他部门的“起始点”。从这个意义而言,业务流程的“终结点”、“起始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会计业务与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应从“会计业务”的起始点着眼。
目前,会计数据进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起点是记账凭证。记账凭证的录入需等相应的原始凭证进入会计部门后方可进行。手工录入记账凭证的现象,从手工会计处理模式,从电算化的视角无任何异常。但从会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视角分析,记账凭证手工录入属于“二次录入”。这样的业务流程或数据处理模式的负面效应表现为:由于会计业务流程和企业经营活动流程分离,而带来的会计部门业务与其他部门业务归属和信息传递的延迟,以及由此而引起诸多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原始凭证电子化,记账凭证自动生成。
由电子原始凭证自动化(或经人工简单干预)到记账凭证完全可以实现。事实上,当前会计软件已能对个别业务,有条件地实现记账凭证“自动化”,(如,用友软件可以依据本系统生成的销货发票自动生成相应的记账凭证)。因而,会计信息化的基本问题是原始凭证电子化,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分析:以纸质原始凭证为主体的现阶段、电子原始凭证为主体的社会信息化阶段。无论现阶段还是社会信息化阶段,从信息化的角度分析,企业内部统一标准实现原始凭证电子化,各专业信息系统对“同源”或反映同一业务的原始数据集中采集,原始档案集中管理,共享使用,是实现业务流程集成的合理选择。
以纸质原始凭证为主体的现阶段,企业内部各专业子系统对“同源”统一采集,共享使用,档案集中管理仍然可以成倍提高效率,改善信息使用的时效性。以原材料入库业务为例,相应的原始凭证为“材料入库单”。同一业务的“材料入库单”纸质凭证,在企业内部至少有仓库、供应业务管理、会计三个部门保管,如有三个相应的专业子系统就需要分别三次录入。若集中采集一次录入后,分发给各个专业子系统即可。在数据集中采集的情况下,相应原适当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不言自明。
原始凭证电子化现已起步。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主体原始凭证电子化指日可待。当原始凭证电子化实现后,问题转化为“异构系统”的集成问题。解决“异构系统”的技术是“中间件”或数据接口,即通过“中间件”或数据接口将来自其他部门的电子数据采集到会计信息系统中。但从企业整体出发,若内部各个专业子系统各自为政,分别开发直接对接其他子系统的“中间件”或数据接口,不仅效率不高,成本高昂,而且也失去了集成的意义。
依据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终结点”和“起始点”的关联性、企业内外部各种专业信息系统的“异构”、复杂的特性,以及系统集成的经济性,科学的方法是企业设立“信息中心”部门,首先制定出企业内部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其次统一负责企业内部各专业子系统采集原始数据(对于来自企业外部的数据采集后,将其转化符合企业交换标准的数据),按专业子系统的需要经初级分类后,分发给相应的专业子系统。各专业子系统从“信息中心”收到“标准数据”后,将其转化为本系统可以处理的数据;信息前本专业子系统的“系统特征数据”转化为企业的“标准数据”,通过“信息中心”。
此外,会计业务与企业外部环境集成,涉及与其他经济组织的业务往来和向有关单位、部门提供信息服务两个方面,相关问题可以通过企业的“信息中心”得以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彩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研究[J].中国商界,2009.11.
以往的会计流程中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尤其是数据在传递过程中较容易出现错误。在落后的技术条件下,经历了多次的成功与失败之后,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会计业务流程。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传统的会计流程会降低会计信息的传递速度和汇总速度,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或者失效。这些问题的源头在于企业的业务流程与会计流程相分离,同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分离。然而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技术手段可以将信息有效快速的传递、汇总,对会计业务流程的影响冲击巨大,这种新的管理思想就是ERP,实现了信息集成和实施共享,同时ERP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导致了传统会计作业模式向新模式的转移[1]。在众多的ERP系统中,SAPR/3系统是世界排名第一的ERP软件系统,在世界五百强中超过80%的公司使用SAPR/3系统,但从会计角度来看,该系统同样具有很大的优势。在SAPR/3系统的影响下,对企业的会计流程进行再造,无意对其他业务的流程再造也起到关键的示范作用。
一、ERP对企业会计业务流程的影响
将企业的业务流程与会计流程整合一起是企业会计流程再造的目标。ERP系统的信息集成与实时共享思想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主要的影响在于:
(一)会计信息生成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会计作业方式是,外部的采购合同和销售单据,内部的生产领料,均采用人工打印票据的方式传输数据和编制记账凭证。然而,在ERP环境之下,无纸化的信息传输使得信息传输更加的准确、及时。ERP系统的实时性特点要求,将原有的以记账凭证为始点的事后型核算信息系统转化成以电子数据的自动采集为始点的信息系统,增加了系统反映信息的实时性,同时增加了信息数据传递的效率,使得信息的收集时间大大提前。将这些初始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将其转化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信息后,电子记账凭证可以自动生成。因为会计的财务信息是根据企业的业务信息转化而来,这时不但使得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共用一个数据库,而且避免了人工传递所造成的损失。这样的思想就是系统集成的基础,使得会计信息随着企业的业务信息同步产生,与销共同共用一套数据流程,在同一个数据库中加以处理,在产生物流信息的同时也产生会计信息和资金信息[2]。
目前ERP系统中多采用SAP/R3系统,其保持着ERP系统的一贯要求,是集成的商务解决方案,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3]。它是一个基于客户/服务机结构和开放系统的、集成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其功能覆盖企业的财务、后勤(工程设计、采购、库存、生产销售和质量等)和人力资源管理。例如物料的收到或者发运所引起的财务数据的变化,会在业务发生的同时自动记入会计系统中产生凭证,从而记入账簿,形成报表。
(二)内控方式的改变
内部控制是经营过程的一部分,是监督计划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的有效手段。这种思想意味着企业的内部控制要与经营活动紧密的结合,而ERP系统所带来的集成化、传递迅速、低成本等特点是有效解决这一思想的手段。由下页图1可知,会计部门按照中央数据库输出的管理会计信息对其他业务部门的单据进行审核,而不仅仅像原来一样对发票的金额、数量等进行审查,这是一种事中控制的手段。同时,这些信息又是不同层级领导的有效决策的参考信息,从而重新组织业务流程,使得会计信息贯穿所有业务环节[4]。
(三)会计管理功能的提升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同属于会计业务,但是常常被人为地割裂开,财务会计是对外报告的基础,管理会计是内部管理的手段。正是因为存在目标的不同,两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此时,工作量无形的加大了。但是按照前文所说,ERP中财务与业务集成化的观点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统一核算提供了可能。管理实践同样可行。具体而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按照信息化客观要求,对业务信息、统计信息和会计信息等进行实质上的集成,构建全新的企业信息系统[5]。
在SAPR/3系统中的会计模块分为成本中心、责任中心和财务管理中心三大模块。原始凭证等会计要素在输入财务会计的同时,也会通过总账结构收集到管理会计的相关科目中。通过数据的多维分析提供给成本中心、责任中心和财务管理中心。其中成本中心包括成本控制、成本预算和目标成本管理等环节;责任中心包括了相关数据的输入、总账等相关环节,用来核算收入、利润及费用;财务管理中心主要是为外界提供财务报表,同时通过资金管理系统、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和财务分析系统,对目前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提供内部决策。SAPR/3是企业资源整合和业务流程管理的集成化程度高的管理信息系统,取得很好的应用[6]。图2为SAPR/3系统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集成模型。
二、企业原有会计业务流程的识别
由于ERP条件下企业的业务流程与会计流程具有集成性,那么会计流程的再造必然要以企业其他业务的标准流程为依据,所以了解ERP系统中的各种业务流程是有其充分必要性的,包括销售流程、采购流程、计划流程、仓储流程等等。无论是哪种业务流程的再造,都是以企业现有业务为基础的,在剔除非增值环节后得到的。而非增值环节的剔除需要科学的方法,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分析诊断后才能进行。本文采用的是作业成本法。
在ERP系统中的传统成本核算方式均采用工时核算方式,但是随着现代技术手段的不断升级,与工时有关的生产成本在增加,此时采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存在不当。作业成本法有效地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成本动因为媒介,以作业动态性为根本,找到那些作业环节产生价值,消耗资源,这样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有效的跟踪和决策[7]。
(一)作业成本法概述
作业成本法的主要核心在于产品消耗作业,作业必定消耗资源。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就会导致资源的消耗,资源的消耗也会影响成本。尽可能消除非增值作业的成本,得到增值作业成本,将这些成本划分到产品或者劳务中去,从而计算出产品或者劳务的成本[8]。
1.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
作业指的是产品或者劳务所消耗的人资、原材料等等,目的在于产品的增值。而其中的作业环节中包括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两部分,增值作业即为必要环节,非增值作业即为不必要环节。必要环节是正常生产活动中所不能缺少的,而反过来,不必要生产活动就是可有可无的,并不产生价值。
2.成本动因
会计流程由多个活动构成,每个活动都有其成本动因,成本动因可以是一项活动,也可以是一项作业,这些活动决定了成本的产生。对这些活动存在的根本动因进行判断,从而可以判断该活动所产生的成本是否必要,即是否为增值作业,进而计算会计流程中的剔除、保留和改善的环节。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将会计流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成本动因分为三种类型:(1)增值动因,即会计活动实现的价值增值;(2)必要非增值动因,即会计活动不会产生价值的增值,但是在会计业务中又是不能缺少的;(3)无效动因,即会计活动不会产生价值增值,同时其又不是必要的活动[9]。
(二)企业原有会计环节的保留与剔除
按照上文中对于会计活动的理解,将会计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梳理,按照作业成本法的原则,将增值的动因予以保留;必要的活动无论增值与否予以保留;不增值的活动完全剔除这样的做法,对会计流程进行判断和分析,从而实现会计流程的评价。
三、ERP条件下企业会计流程再造设计
(一)会计流程再造的步骤
1.清除非增值会计活动
诚如前文所论述,企业原有的会计流程中存在非必要的非增值会计活动,将这些活动去除。例如,部门间的协调为必要非增值环节,凭证填写的错误就为非增值环节。
2.选择会计流程
按照成本最低原则,对清除非增值会计活动后的会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在ERP条件下,流程是需要固化的,在多个不同的作业链中选择最佳的作业链,然后作到ERP系统中。
3.简化会计流程
会计流程中的一些无法消除的非增值环节,可以选择提高其作业效率。例如不科学的表格等等。此时,在ERP条件下,简化表格,自动生成表格,以降低流程所消耗的时间及资源[10]。
(二)SAPR/3系统内的企业会计流程再造图示
利用作业成本法将企业原有流程进行梳理,并将其置于ERP系统中,利用SAPR/3系统平台,得到SAPR/3系统中的企业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图示[11]。利用信息技术将数据进行汇总、归档,经过三个模块成本中心、责任中心和财务管理中心,将数据形成供外部使用者使用的各种财务报表,和供内部决策者使用的管理会计信息(见图3)。
一、会计业务流程重组必要性分析
(一)传统会计业务流程的现状与缺陷一是传统会计业务流程的现状。传统会计业务流程是建立在劳动分工论下的一种顺序化业务流程,从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手工会计业务流程和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业务流程。手工会计核算方式下,会计业务流程的顺序为:经济业务发生一编制凭证或分录一登记账簿一编制试算平衡表一编制报表。这种核算方式的特点是:它所依赖的技术环境是由纸张、笔墨等所构成;其信息收集、处理、储存和传输表现为信息的“只读性”和“顺序化”特征;会计信息的产生是会计原始数据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单向运动的结果;会计信息使用者得到的会计信息并不是直接的而是经过加工处理后的高度综合的信息。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业务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的功能,简化了手工操作的处理流程。其会计流程主要为:会计人员手工收集数据一进行分类和编制记账凭证一将记账凭证输入计算机一计算机自动登记账簿一生成会计报表。在会计电算化方式下其核算方式的特点是:计算机的高速运算速度和巨大的数据存储能力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有一定缓解,但从它的会计流程中可以看出,现有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并未突破手工会计核算方式的框架,没有从本质上优化会计业务流程。二是传统会计业务流程的缺陷。主要包括:(1)信息的局限性。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而许多重要资源无法用货币计量。财务部门只是记录经济业务的资金流信息,并不采集业务活动的全部数据,同一经济业务的相关数据被分别保存在财会人员和非财会人员手中,这样忽略了大量管理信息,导致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数据有可能不一致或信息隔阂及信息重复,无法满足管理者的需要。(2)信息的封闭性。传统的会计信息是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明细账及总账进行“筛选”得出的,从中看不到每项经济活动发生、执行与完成的全过程。由于过于细分的核算结构,使各个核算子系统之间彼此分割,会计人员很少涉及业务层面的流程,会计人员只负责业务发生的单据流转和记录,而不涉及业务本身,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一致性、系统性。这就可能在客观上导致会计信息与业务信息不一致问题,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3)信息的滞后性。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部会计信息存放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表中,由于会计业务流程的顺序化特点,使得信息只能靠金字塔似的结构进行一级一级地逐步传递,不能跳跃。会计信息需求者只能在会计人员报出的月末、季末或年报的会计报表中得到一定的会计信息,使得会计信息缺乏实时性和及时性。而在现今的经济环境下,这种信息披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二)ERP系统对企业业务流程的要求一是ERP功能的实现要求进行业务流程重组。ERP通过对企业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规划、整合、重组,以达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财尽其值”的目标。而为了协调运用这些资源,企业需要制定各种互相关联的计划和一整套管理方法、制度、人员和部门机构来确保资源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因此,ERP系统中所蕴含的先进管理思想必然通过标准化的业务流程来实现。那么,企业在手工处理环境下或应用ERP系统前的业务流程必然存在不合理、不增值或者不符合信息化条件的环节。要想成功地应用ERP系统,应用ERP中先进管理思想和模式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就必须先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对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改良,建立基于ERP系统标准流程基础上的、符合企业管理特点的新流程。二是ERP软件的应用目标要求企业实现业务流程重组。企业应用ERP的目的在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这就必然要求企业能够借助ERP在企业中的实施应用,不断地优化其业务流程,使整个经营活动更加符合科学管理的要求。三是ERP软件的设计背景要求企业进行相应的业务流程重组。ERP软件是适应市场经济状况和管理要求而设计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我国目前仍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还很不完善,许多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都很落后。这就要求企业在应用ERP之前,首先要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按照先进的ERP软件的管理要求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改造。会计业务流程重组是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重要组成部分,ERP环境下企业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也就必须进行会计业务流程重组。由此可见,会计业务流程重组是促进企业成功应用ERP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ERP环境下会计业务流程重组策略分析
(一)建立基于网络的全方位原始数据采集系统在现行信息化环境下.经济业务发生时首先填制或取得用以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记账原始依据的原始凭证。这些原始凭证是纸质的,在传递上存在时延,所以会计的记账日期通常和经济业务发生时的日]胡不一样。原始凭证通常是一式几份。财务部门、业务部门重复录入数据,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而在运用ERP系统的环境下,由于网络技术的发达,企业交易过程是在网上进行的,因而这些经济业务发生的依据是各种电子单据.它们通过网络可以无时延地传到企业.同时,通过企业内部局域网,会计部门可查看其他部门正在发生的经济业务。为管理和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数据只需一次录入,其他部门都可共享。可见,在ERP环境下.原始单据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搜集的方法发生了变化.传递的时效上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建立基于网络的全方位原始数据采集系统是解决传统信息采集、传递存在时间差的根本措施。
(二)建立基于网络的会计实时信息处理系统现行会计业务流程由于受制于技术和成本因素,信息的披露主要以季度、年度为主的定期报告方式进行披露,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这种制约因素得到有效克服.使会计实时信息处理成为现实。现代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信息交换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改变了人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方式,实现信息的共享。因此,要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处理流程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将实时信息处理流程嵌入业务处理过程中,将财会人员工作嵌入经营活动过程中,使财会人员的工作空间拓展到生产经营的各个业务部门,将财会工作由被动地、过滤地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加工信息转变为主动地、全面地、实时地收集和加工会计信息。
(三)建立基于网络的会计实时信息多元化披露系统通过网络技术将财会人员工作环境,由财务部门延伸到各个业务部门.直接关注实际业务过程,有助于财会人员通过会计实时信息处理系
统准确、及时地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实现处理的动态化和实时化。使信息采集、加工的实时性、完整性和有用性得以实现,同时可以应用网络技术,设计能够满足多种用途的全面反映历史信息、实时信息及未来预测信息的财务报告体系,实现会计信息披露多元化,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丰富实时报告的形式和内容,实现信息披露的多样性。
三、会计业务流程重组后会计处理的特点
(一)会计数据输入形式的特点一是原始凭证的输入点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在财会部门,而在产生数据的业务部门。业务部门在完成如物资采购入库、产品销售出库、销售发票开出、生产完工确认等业务的同时.ERP系统会完成相应的账务处理。这一阶段的部分会计凭证由非会计人员完成,可保证财务处理的及时性和会计数据的一致性。会计人员仅对这部分非会计人员完成的会计凭证进行审核,但审核是在系统外完成的。二是大多数记账凭证将由ERP系统自动产生。会计数据输入形式的改变将对传统会计岗位的设置、数据处理流程、会计数据资料的生成与管理带来一系列的变革。
(二)会计数据处理流程的特点一是日常的会计数据处理和信息输出由ERP系统自动进行,除非出现计算机安全问题,计算机内部数据处理一般不会出差错。即只要保证输入的正确性,也就保证了处理和输出的正确性。因此,在计算机内部没有必要模仿手工处理流程进行对账和试算平衡处理,数据处理流程可直接根据实际的数据流来设计。二是数据处理流程的起点由财会部门的凭证输入点扩展至企业的业务源头,进入系统的业务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系统数据处理的准确与否。
【关键词】 ERP; 会计业务流程重组; 会计业务流程优化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随时跟踪产品市场和原材料市场的变化,合理安排生产,缩短生产周期,加速资金周转。为此,企业管理者面临生产计划的合理性、成本的有效控制、设备的充分利用、作业的均衡安排、库存的合理管理、财务状况的及时分析等一系列挑战。各种理论和实践也就应运而生。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巨大突破,使企业资源管理走到了ERP阶段。
一、ERP的预期收益和实施效果的强烈反差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Enteprise Resources Planning),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其基本思想是把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一个紧密联系的供应链,将企业内部划分为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对企业内部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从管理范围和深度为企业提供更丰富的功能和工具。
但在世界范围内,使用ERP系统的效果受到了广泛质疑,系统投入大,耗时长,却没有达到它所承诺的增强竞争优势和削减成本的目标。统计数据显示,无论是自我创造还是专业系统集成商代为设计,70%以上的ERP系统应用者都没有达到预定目标,甚至有企业出现了亏损。
ERP系统在理论上能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竞争力,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而在具体应用中的成功率却不高。
二、ERP实施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ERP在我国企业的实施效果不理想,其原因有很多。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技术层面的原因
从技术层面分析:国内的ERP软件公司自身设计能力不足,开发过程中不严谨,国内公司项目控制能力不足等。
(二)管理层面的原因
从管理方面分析:不少企业将ERP上线作为实施完毕的标准,不能真正做到上线前后一视同仁;ERP基于典型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而产生,我国现有的经营管理方式与其结合所需要作出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ERP项目对现有企业架构的改变是革命性的,它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一个企业的决策机制、组织结构、企业管理与业务流程、数据管理、人力资源结构以及市场信息系统。
针对技术层面的问题,企业的解决办法就是选择一家好的软件公司。针对管理层面的问题,企业要做出正确决策去支持ERP系统的应用。IBM曾对准备安装ERP系统的企业提出参考:这不仅仅是一个购买信息工具的简单问题,而是一个重新改造企业业务流程的重要决策。所以,企业在实施ERP系统之前应该对其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改造。而会计业务流程是企业流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桥梁。因此,会计业务流程的重新改造是成功应用ERP的一个前提。
三、企业的会计业务流程分析
会计业务流程,是财务会计部门为实现财务会计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所经过的全部过程。
(一)传统会计业务流程
传统会计业务流程主要包括手工会计下的业务流程和电算化环境下的业务流程。
1.手工会计下的会计业务流程
在手工会计核算方式下,会计业务流程顺序为:“发生经济业务――识别(编制凭证或分录)――登记账簿――编制试算平衡表――编制会计报表”。
2.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业务流程
其处理流程可总结为:“发生经济业务――识别(编制凭证或分录)――将凭证录入会计软件――最终会计信息(包括会计报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但仅仅是手工会计业务流程的高度仿真,会计人员在计算机的帮助下仍然按照老模式来操办事情,会计业务流程并未发生实质变化。
(二)ERP环境下的会计业务流程
ERP环境下的会计业务流程表现为集成性和实时性。其会计业务流程是运用了信息化技术,通过定义事务处理(Transaction)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与核算方式,在事务处理发生的同时自动生成会计核算分录,保证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记录和数据的一致性,对进行中的经济活动和企业其它业务流程进行集成管理,是整个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ERP本质上是会计工作内涵的新发展,是会计工作的重心转移,即从对数字的计量与记录,转向对经济信息的深加工,使得过去在会计工作中许多只能憧憬而不能实现的理想化的工作方法成为了现实。
管理要求的提高和科技发展赋予的新特性,使传统会计业务流程暴露出效率低下、信息滞后、过程复杂等缺陷。这就要求企业从传统会计业务流程的特点出发,结合ERP环境的新特性,对传统会计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改造。
四、会计业务流程重新改造的两种处理方法
对会计业务流程进行改造的方法有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称BPR)和业务流程优化(Business Process Improvement,简称BPI)两种。
(一)业务流程重组
业务流程重组,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面对3C(顾客、竞争、变化)的挑战,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新的管理观念和方法,Michael hammer曾对BPR做出了权威性的定义:“业务流程重组是信息技术对企业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重设计,以达到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现代关键业绩指标的巨大提高。”
(二)业务流程优化
业务流程优化,指以企业业务流程为优化对象和中心,以建立与ERP系统相互融合的标准流程为目标,对企业现有业务流程进行分析,保留其符合先进的管理模式及信息化要求的部分,改进、调整或重建不合理的环节,新建的业务流程能够满足ERP系统的应用要求,并通过ERP系统的实施来实现优化后的流程,在保证ERP系统成功应用的基础上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业务流程优化与业务流程重组的区别
业务流程优化和业务流程重组有着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不同
BPR是为了顺应“3C”(顾客、竞争、变化)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戏剧性改善。
而BPI是运用系统的观点来优化和改进业务流程中的某个环节或整个业务运作的过程,其目标是为ERP的成功应用奠定基础,同时借助ERP系统的应用将已经改进、优化的可以定量化处理的业务流程固化下来,用技术的手段来保证在企业范围内形成统一、及时的业务运作和考评。
2.方式不同
BPR强调对流程的全新设计,是要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打破固有的管理规范,以回归零点的新观念和思考方式对现有流程与系统进行综合分析与统筹考虑,从而获得管理的重大突破和管理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BPI强调渐进改良,是在充分理解ERP系统中所固化的标准流程的基础上,分析理解企业现有流程、改进现有流程,实现标准流程与现有流程的最优融合。
3.程度不同
BPR强调根本性的变革,其范围跨越企业所有职能与部门,涉及企业的全部业务流程,因此,BPR一般不可能从组织的底层和中层开始并延续下去,它必须由位于组织的金字塔顶端的管理层来推动,它是一种完全意义的“革命”,这种彻底的“革命”对于中国基础薄弱的大多数企业来说,很有可能是“原子弹”,不仅摧毁了“旧世界”,也使新的“管理模式”无从建立。
在这一方面,BPI更加自然、人性化,它不仅坚持了“让那些需要得到流程产出的人自己提出流程的改变并在ERP系统中实现流程的改变”原则,而且是以现有业务流程为基础的、局部范围内的、非合理流程的优化,它对企业造成的影响是温和的、可承受的。
4.可实现性不同
BPR的可实现性没有保证。从理论上看,IT的确可以独立于流程管理之外,但是,从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实践来看,脱离IT而完成流程管理几乎是没有可能的。虽然,BPR后也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但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彻底变革后形成的新流程究竟以何种手段、依靠何种信息技术来实现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BPI直接以应用ERP系统为目的,不论是在流程优化之前还是在优化过程中,均紧紧围绕ERP系统中的标准流程进行,所以,由此所形成的新流程可直接移植于ERP系统之中,可实现性比较强。
可见,业务流程优化比业务流程重组更适合会计业务流程的重新改造。
综上,企业的竞争环境日趋激烈,任何企业都不能停止它前进的脚步。企业要想达到预期的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与竞争能力,ERP便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效利器。但ERP的实施不仅是一项简单的信息工程,而且它给企业带来的是管理的变革。鉴于中国的国情,ERP的成功应用需要先行BPI,对企业的会计业务流程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1] 张晓辉,史耀耀,李山,程刚. 业务流程分析与优化方法研究[J]. 机械制造,2006(03).
[2] 张国平. ERP系统与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之比较[J]. 中国农业会计,2004(07).
[3] 辛毅. 浅谈在ERP环境下的会计业务流程重组[J]. 北方经贸,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