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卫健委应急预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微机;硬件环境;硬件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3-0000-02
Computer Hardware Environment and Security
Shao Wei
(Tianjin Institute of Urban Construction,Tianjin300384,China)
Abstract:Computer hardware,operating environment and hardware security computer network information system to normal operation,hardware,operating environment and security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safety of network information systems.From the environmental interference,equipment,natural damage,natural disasters and other factors brought to the micro-computer security threats.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hardware of the computer running the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hardware,security threats,and hardware security technology used to implement information security.
Keywords:Computer;Hardware environment;Hardware security
在谈论微机安全问题的时候,人们大多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计算机病毒已经其他软件安全上面去,往往就忽略了计算机硬件的环境和安全。而在对微机进行保护的时候,微机硬件的温度、湿度、灰层等环境因素,微机的磁盘、磁带机的妥善保管、软驱和光驱有效加锁、电源正确接地等硬件安全都是不可忽略的地方。
一、微机硬件的环境要求
(一)温度要求
微机的电源部件是一个大的电源,微机的机箱中的很多电子元件和芯片工作时的温度都很高。电子元件的一般工作温度范围是0℃~45℃,温度每上升10℃,机箱中的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将会降低25%,电子器件可靠性的降低必然会给计算机的运行带来影响。当温度高至60℃,甚至超过的时候,计算机系统是不能正常工作的。温度过高还会加快微机主板、插头、插座、信号线等的腐蚀速度,会引起接触不良、图像质量下降、线圈骨架尺寸改变等现象出现。而温度过低会导致绝缘材料变脆、变硬,使得磁记录性能变差,漏电流增大,会给显示器的正常工作带来影响。温度对磁介质的导磁率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温度的变化会使得磁盘表面和磁带发生热胀冷缩等变化,会造成数据的读写发生错误。计算机工作的最佳温度范围是21℃±3℃,为了不影响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最好将计算机的硬件环境温度控制在这个范围内。
(二)湿度要求
微机的正常工作的适度应该保证在40%与60%的范围之内,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对计算机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都是有负面影响的。在湿度过低的情况下,空气过于干燥,容易产生静电,此时在触碰MOS器件的时候,很容易引起错误的动作,甚至有可能使器件被击穿。干燥的空气还有可能使印刷电路板变形、纸张变脆,这样很容易引起磁介质上的信息的破坏。在环境相对湿度高于60%时,元器件的表面容易附着一层薄薄的水膜,这水膜不仅会使得元器件的腐蚀发霉,还会引起元器件各引脚间出现漏电的现象。磁性介质是多孔性材料,容易吸收空气中水分,磁性介质变潮后,磁率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很容易造成磁介质读写信息时发生错误高湿度空气同时也影响了打印机的正常操作,因为在高湿度的情况下,打印纸吸潮之后会变厚。
(三)微机硬件的灰尘问题
在微机中光盘机和磁盘机的盘片与读头间的距离微小的精密装置中,空气中的灰层足以能够给计算机的光盘和磁盘驱动带来不好的影响。空气中的灰尘包括纤维性的灰尘一旦附着在盘片的表面,在读头读取盘面信号的时候,可能会因为灰层的存在而磨损读头、擦伤盘片表面,引起数据丢失或者读写错误。灰尘在计算机器件表面堆积的话,不仅会使得器件的散热能力降低,其中的有些腐蚀性尘埃和电尘埃还可能回造成电路短路和腐蚀金属器件。因此,为了达到微机工作的硬件环境要求,要采取一些严格的机房卫生制度,对机房的空气进行过滤,降低机房灰尘的含量。
二、微机硬件的安全威胁
(一)安全缺陷
微机的硬件安装是很容易的,因此硬件的拆卸也同样容易,这就造成了硬件很容易被盗的情况,硬件中的信息自然就存在安全威胁了。DOS文件系统的存储结构和管理方法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其文件附加的独占、只读、隐藏等属性也是易于修改的,因此计算机硬件磁盘文件是没有受到保护的。了解对磁盘进行管理的人,能够很容易的更高磁盘的文件目录情况,甚至造成整个系统的信息紊乱。同时计算机硬件故障也可能对计算机中的信息安全造成威胁,在实时控制系统中,若硬件发生故障,将会引起计算机正常信息流中断,会造成历史信息的永久性丢失;机械故障或者磁盘存储器磁介质磨损都会使磁盘的文件遭到破坏,将会破坏信息的完整性。
(二)磁盘或软盘磁介质表面的信息泄露
硬盘和软盘的磁介质表面的信息残留是信息被泄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因为文件删除的操作只是在文件的目录中作了一个删除的标记,文件本身的数据存区并没有被删除,因此,文件还是有被恢复删除的可能性。而软盘中保存的文件则很容易因为受潮变霉、碰伤、划坏等原因使得其无法再被利用。在软盘上的数据很容易因不小心划坏、各种硬碰伤或受潮霉变而无法利用。硬件的内存空间之间没有界限寄存器类似的保护机制,甚至没有用来指示系统操作的特权指令和监控程序。这个漏洞使得任何非管理工作人员都可以对系统工作区进行修改,用户数据的安全无疑受到了威胁。
(三)微机电磁泄漏是一个严重的信息泄漏途径
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总线和显示器等的运行都会向外辐射电磁波,电磁波能够反映计算机内部的信息变化。实际研究表明,计算机屏幕上面的信息可以在几百米距离以外的地方被显示出来,这就引起了信息在无意中的被泄漏。
三、微机硬件安全技术
微机硬件的安全技术指的是采用硬件的手段来保护微机系统中信息的安全,本节介绍的微机硬件安全技术主要有硬件访问控制技术和TEMPEST技术。
(一)硬件访问控制技术
微机的访问控制的对象以文件形式存放在软盘或者硬盘上面的计算机系统的数据资源和软件。而硬件访问控制技术则是采用硬件的手段保护这些文件不被非法的访问的技术。微机里面的文件都是以整体为单位被保护的,用户要么无权对整个系统进行访问,要么可以访问整个系统的文件。我们采用硬件的手段对微机文件进行保护,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对整体环境进行保护;防止用户对文件的非法拷贝活动;由用户个人都文件进行加密;利用计算机资源的访问控制功能。在Windows系统和DOS系统中的文件的隐藏、只执行和只读等属性以及文件的共享和非共享等机制都是一种很弱的文件访问控制机制。在此我们可以引入生物特征认证方法和令牌智能卡、防复制技术等访问控制技术来控制用户对微机硬件的访问。生物认证法主要有指纹识别技术、手印识别、声音、签名或笔迹、击键分析、视网膜识别技术等等。而防复制技术主要有软件防复制技术和硬件防复制技术。
(二)TEMPEST技术
TEMPEST技术是一系列构成信息安全保密领域的总称,也是电磁环境安全防护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了信号中的接受、预测、分析、防护及还原等一系列信息防护技术。TEMPEST技术概括了管理、工程、理论等多个方面,主要涉及了材料、化学、电磁、测量、电子和信号处理等多个方面。利用TEMPEST技术,我们可以减少计算机信息外漏情况出现的频率。减少计算机信息向外泄漏的TEMPEST技术主要分为物理抑制技术和电子隐藏技术,物理抑制技术主要采用屏蔽、工艺和结构等物理措施阻止计算机信息泄露;电子隐藏技术则是用干扰方法扰乱计算机辐射出来的信息,然后对其辐射频率进行计算。TEMPEST技术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1)研究设备的物理结构和电气特性对辐射的影响,以及电子信息设备是通过何种方式使得辐射泄漏的。(2)研究如何在辐射的信息中提取有使用价值的信息,同时研究如何对辐射信息进行接收和还原。(3)研究如何布置设备的整理布局、屏蔽材料和方法、系统的接地以及各功能模块来防止信息设备的信息辐射泄漏。
总而言之,硬件的良好环境和安全技术是计算机信息安全系统的基础,硬件安全所采用的技术能够使得微机硬件不受到被修改的攻击威胁,在微机的硬件系统中辐射泄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微机安全问题。只有维护好了微机的硬件环境、做好了硬件安全防护,计算机系统才可以安全的运行。
参考文献:
[1]靳悦振;浅谈计算机硬件维护[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S1期
[2]刘茜.计算机的全面硬件维护[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3期
关键词:网络安全维护;局域网;硬件维护
一、前言
随着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逐渐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大多企业、高校都采用互联网技术来创建自己独立的网络系统,网络使各企业传递信息、资源互换变得更加快捷方便,但是,这人们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网络安全性问题经常给企业带来严重后果。为了使网络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我们必须对网络安全问题进行细致的了解,做好网络诊断和网络修复工作[1]。保证局域网能够安全有效的为现代社会服务。
二、网络安全问题
1.1 局域网中的病毒问题。计算机病毒是到目前为止影响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首要问题。计算机病毒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它可以在短时间损坏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造成网络数据的的丢失,大大降低了网络运行的效率,有时会造成网络瘫痪。是对网络安全性、可靠性的严重威胁。当前局域网网络环境中病毒传播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U盘与读卡器等外接设备中携带的病毒在插入局域网计算机的过程中,导致病毒向局域网内传播。二是内外网的切换。内外网在切换中造成计算机病毒的感染和传播,导致计算机信息丢失。
1.2 “黑客”的攻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黑客掌握的计算机技术也越来越多,黑客攻击率也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我国对打击网络犯罪处理手段还有很多不足,这就为黑客的存在提供了机会,成为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对黑客而言,他们的攻击一般都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因此会造成比病毒破坏更为严重的后果。局域网在这种环境下,并没有构建出特别有效的防止黑客攻击的保护系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局域网的进一步发展。
1.3网络缺陷与软件漏洞问题。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特征,这就使得互联网在使用方便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很大的安全性问题。在目前的TCP/IP协议中,也没有建立安全的网络机制,网络安全监督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直接影响了网络使用的安全性。此外,软件开发者常常为了追求效率,部分商家甚至在没有对软件系统进行完善处理的情况下将软件投入市场。除应用软件外,部分服务器与操作系统中都存在这安全隐患。
1.4管理监督问题。安全监督问题是各企业和机构的网络安全中的基础,想要有效的提高计算机安全性,计算机用户就应当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进行管理。但由于管理人才的欠缺,公司的网络安全性遭到威胁。更严重的是由于管理疏忽,被公司的内部人员泄露公司信息来非法牟利。这些都对网络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网络安全维护
局域网在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其安全性也受到很大的威胁,因此网络安全的维护工作是建立安全高效的网络环境的必要手段。对局域网网络安全维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安装防火墙。防火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网络安全管理进行预防降低有可能出现的网络安全风险。在进行网络访问的过程中,防火墙可以提高对网络访问地点、人员的监控,防止出现非法人员的入侵。对各个客户端与服务器加强防火墙的设置,对局域网中的目标端口、原始端口等进行全面监测,降低安全隐患[2]。在此同时,网络管理人员要定期做好防火墙的检查和数据比对,方式用户非法访问局域网,及时对版本进行升级,确保防火墙的正常工作。
3.2安装病毒防护软件。安装杀毒软件是提高网络安全的必要步骤之一,可以有效的提高计算机对病毒的控制。建立完善的杀毒管理系统,定期升级杀毒软件的病毒库,促进杀毒软件的智能更新,提高对旧的病毒的杀毒效率以及对新计算机病毒的辨识度,使计算机能够有效的降低风险,提高系统的防毒效果。
3.3更新常用软件与操作系统。计算机软件的更新不仅是提高软件的操作,而且降低了软件中存在的漏洞,有效的避免安全问题。类似蠕虫或冲击波等常见的病毒攻击。区域网服务器可以在统一的时间里进行系统补丁的修复工作,有效的减少了日常维护的工作量。
3.4强化人员的管理。提升局域网人员安全意识对局域网中的网络安全及硬件维护措施进行教育,提高人员的管理技术水平。要对局域网维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对人员培训效果进行考核,确定人员符合局域网维护管理要求后方可上岗。
四、局域网硬件维护方法
对局域网的硬件维护可以细化为对计算机主机的维护、网络交换设备的维护、通讯线路的维护。
4.1 计算机主机的维护。
对计算机主机的维护主要内容是对计算机的定期清理主机与服务器的硬件设备,做好设备的检查与维护,定期对设备进行升级。主机要选取质量好、运转速度较快、容量大的硬盘,保证硬件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在对主机的清理维护中,首先要注重对硬盘的维护工作,采用相应的硬盘保护卡对硬盘进行保护。硬盘保护卡在完成计算机自动联系工作的同时,可以自动做好部分维护工作,从根本上提高硬件质量。
4.2网络交换设备的维护。
网络交换设备是整个网络信息交换的核心。对网络交换设备的维护主要有交换器、集线器和路由器的维护。除定期对机房中各种设备进行清洗与保养以外, 还要保证机房环境温度适宜,保持适中的湿度,防止线路损坏。在对连接设备维护的过程中,要对网络交换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控制分析,对设备的闪烁状况及其代表的运行状况有详细的了解与合理的分析,当灯光显示常亮时,说明数据信息在网络中发生阻塞。为保证网络的流畅性,要注意网卡的设置与检查,保证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IP地址、DNS服务器地址、默认网关、子网掩码等与网卡保持有效一致,完成网卡驱动的设置[3]。
4.3通讯线路的维护。
对于局域网内通讯线路维护的工作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局域网内部线路的维护,另一类是外部电信线路的维护。线路维护工作的检点是网线与接口部分是否完好,线路是否联通。要建立网络流量的分析与记录,整理线路时要明确线路的功用,做好标记与收整。外部维护工作要求网络维护人员做好外部线路的监测和检查,发现线路损坏要及时撤换,保持局域网畅通。
五、总结
总之,在建立局域网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也要重视网络中隐藏的各种隐患带来的威胁。
机密的泄露、数据丢失、网络运行不流畅等都会对人们日常的网络使用带来严重的后果,有时也会造成巨大的,无法弥补的损失。局域网管理员在定期对网络进行维护的同时,应当依据不同地区局域网的特色选择维护方案。此外,管理员也需要更深入的学习网络维护技术,了解新的局域网发展的信息,不断的完善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才能有效的保证局域网的网络安全,提高局域网的运转速度。
参考文献
[1]马一楠.浅析计算机局域网的安全保密与管理措施[J].价值工程,2010,29(27):90-91.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
1、按事件表现形式可分为:飓风型、蓄积型、辐射型、迁延型等。飓风型,如多数食物中毒事件等,表现为来得快去得也快,呈一过性;蓄积型,表现为酝酿时间较长,然后突然爆发;辐射型,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泄漏事件等,表现为突然爆发但影响时间很长;迁延型,如日本的水俣病等环境污染事件,表现为来得慢去得也慢。如按事件造成或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大小可分为: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
2、按级别分,可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四级。一级,即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发生在局部地区,尚未发生大范围扩散或传播,或者不可能发生大范围扩散或传播,原因清楚且未发生死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级,即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发生在较大区域内,已经发生较大范围扩散或传播,或者有可能发生较大范围扩散或传播,原因不清或原因虽然清楚但影响人数较多,甚至发生少数死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三级,即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发生在较大区域内,已经发生大范围扩散或传播,或者可能发生大范围扩散或传播,原因不清或原因虽然清楚但影响人数很多,甚至发生较多死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四级,即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发生在很大的区域内,已经发生很大范围的扩散或传播,或者可能发生大范围扩散或传播,原因不清或原因虽然清楚但影响人数巨大且已影响社会稳定,甚至发生大量死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建立健全应急组织指挥机构及职责
1、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胡广扬 中心学校校长、教育支部书记
副 组长:王新善 教育支部副书记
杨林庄 新华中学校长
成 员:新华乡各小学校长、各幼儿园园长、阙洪贤、杨恩国、申安邦、张定荣、何自幸、杨明豪、王家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阙洪贤任办公室主任。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负责统一安排、组织、指挥校园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行动,下达应急处臵工作任务。重大问题及时向县教育局和乡政府请示报告。
三、信息报告与信息制度
1、中心校信息责任报告人:胡广扬
各校信息责任报告人:各校负责人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时限及程序
(1)初次报告
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应在第一时间,事件发生后半小时内报告中心学校。
(2)进程报告
Ⅰ级和Ⅱ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臵过程中,学校每天应将事
件发展变化情况报告中心学校和乡政府,由中心小学校向县级报告。
Ⅲ级和Ⅳ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臵过程中,学校应及时将事件发展变化情况报告中心学校和乡政府,由中心小学校向县级报告。
(3)结案报告
事件结束后,应将事件处理结果逐级报告。
3、报告内容
(1)初次报告内容
必报内容:事件发生时间、发生地点、造成伤害的人数; 选报内容:事件初步性质、发生的可能原因等。
(2)进程报告内容:事件控制情况(丢失的有害物查找情况)、患病(中毒)人员治疗与病情变化情况、造成事故的原因、已经或准备采取的整改措施。
(3)结案报告内容:事件处理结果、整改情况、责任追究情况等。
4.信息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向社会, 学校不得自行向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制度
1、事件发生后,现场的教职员工应立即将相关情况通知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报告人及学校领导。
2、学校领导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赶赴现场组织实施以下应急措施:
(1)联系当地卫生部门(医院),对中毒或患病人员进行救治;
(2)追回已出售(发出)的可疑中毒食品或物品,或通知有关人员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停止使用可疑的中毒物品;
(3)停止出售和封存剩余可疑的中毒食品和物品,控制或切断可疑水源;
(4)与中毒或患病人员家长、家属进行联系,通报情况,做好思想工作,稳定其情绪;
(5)积极配合卫生疾病控制部门封锁和保护事发现场,对中毒食品、物品等取样留验,对相关场所、人员进行致病因素的排查,对中毒现场、可疑污染区进行消毒和处理,对与肺鼠疫、肺炭疽、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有密切接触者实施相应的隔离措施;或配合公安部门进行现场取样,开展侦破工作;
(6)按照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求,认真落实其它紧急应对措施;
(7)对学校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报告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和 当地政府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并请求支持和帮助;
(8)在学校适当的范围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稳定师生员工情绪,并开展相应的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预防与自我保护意识。
为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增强全社会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全区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区政府决定今年在全区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年”活动,现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年”活动,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要求,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能力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应急预案演练年”活动要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按照“巩固、提升、精细化”的总体要求,使应急预案更加完备、可操作性强,应急队伍熟练掌握救援技能,熟悉应急工作的指挥机制和决策、协调、处置的基本程序,检验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现场处置能力和应急专业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全面推进全区应急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全区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
二、工作目标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今年各单位至少要开展一次以上的应急预案演练,演练要有针对性,确保达到演练的目标。
一是通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查找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检查应对突发事件所需应急队伍、物资、装备、技术等准备情况,不足之处及时调整补充。
三是提高指挥组织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增强应急演练组织单位、参与单位和人员的应急执行处置能力,锻炼应急救援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演练队伍的技能和素质。
四是加强应急联动,进一步明确相关单位、人员职责任务,理顺部门协调联动关系,完善应急联动机制。
五是加强应急管理知识宣传,提高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应对能力。通过演练和实践,进一步完善各镇(办)的总体应急预案和各部门、各单位的专项应急预案,进一步掌握预案内容,检验预案的科学性、规范化和可操作性,进一步提高本单位应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提高应急管理整体工作水平。
三、工作要求
(一)精心准备,明确目的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围绕演练目的,精心策划演练内容,科学设计演练方案,周密组织演练活动,制订并严格遵守有关安全措施,确保演练参与人员及演练装备设施的安全,确保应急演练工作顺利进行。通过应急演练,培训应急队伍,落实岗位责任,掌握相关技能,了解应急机制和管理体制,熟悉应急工作的指挥机制和决策、协调、处置的基本程序,检验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现场处置能力和应急专业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评价应急准备状态。
(二)全面实施,检验能力
1、检验应急响应的能力。演练单位要根据应急演练的目的和类别,启动相关应急预案,按照职责分工,迅速开展事件信息的研判工作,并按照分级响应原则作出应急响应,及时决策,制定抢险救援方案,迅速成立现场指挥部实施指挥救援,及时做好事件的先期应急处置工作。
2、检验现场救援的能力。演练单位按照不同的演练目的、演练形式、演练内容和演练方法,全方位、多角度考虑可能出现和发生的问题,注重问题设置的综合化和复杂化,检验本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出现复杂情况的应变能力,全面提高本单位应急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
3、检验应急联动的能力。应急演练由预案编制单位牵头,其他相关单位予以协助。现场应急指挥机构要根据应急处置的实际需要,成立专项工作组,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做到指挥机构、救援队伍,通信指挥、交通疏导、医疗救护、治安管理等协同配合,做到统一组织、协调、指挥、调度,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提高参与演练各单位的应急联动、协同配合能力。
4、检验应急保障的能力。演练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做好应急演练的人员保障、财力保障、场地保障、应急物资和器材保障、通信保障及安全保障等应急保障工作,确保应急演练活动顺利开展。
(三)总结经验,提升水平
演练活动结束后,演练部门和单位要进行演练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查找自身不足,适时修订、完善预案相关内容,整改存在问题,不断增强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及时将应急预案演练总结评估报告和图像资料等报区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灾害事故的危害,确保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灾害事故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做好应急处理工作,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办法》、《岱山县重特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岱政办[20__180号)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县及卫生系统实际,特制定岱山县卫生系统来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重大化学毒物污染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灾害事故是指造成或可能造成重特大人员伤亡、巨大经济损失以及性质特别严重、产生或可能产生重大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如暴雨、洪水、台风、潮汛、干旱、风暴、地质灾害、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与火灾、爆炸、毒气泄漏、触电、坍塌、道路交通、海难等各类事故。
防治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加强合作的原则,建立卫生系统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群防群控的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防控与处置机制。
一、应急处理组织体系
1.为强化对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应急工作,县卫生局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应急工作。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卫生局主要领导和有关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共同组成,并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1)制定卫生系统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在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发生时,根据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性质和危害,决定是否启动本预案,决定是否向县政府提请启动有关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2)指挥调动各有关医疗卫生单位立即到达规定岗位,开展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调查与救治工作,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根据需要在全县卫生系统内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的物资、交通工具等相关设施、设备。
(4)根据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性质和危害,负责向县政府请求各方面的支持,负责同县内各部门进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的协调工作,并在本县医疗救护、调查控制技术力量不足时,向市卫生局请求支援。
(5)根据需要报请县政府对人员进行疏散或者隔离,并依法对有关重点区域或者传染病疫区实行紧急措施或者封锁。
(6)根据需要报请县政府对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
(7)对本系统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督查和指导。
2、县卫生局分别设立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综合协调工作小组、预防控制工作小组和医疗救治工作小组,明确相关人员和主要职责,一旦启动本预案,立即在县卫生局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有关工作。
(1)综合协调工作小组由县卫生局和各医疗卫生单位相关人员组成,负责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信息收集和通报,联络和协调各单位应急处理工作,协助做好物资准备、调配与后勤保障等工作。
(2)预防控制工作小组由县卫生局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有关人员为主组成,负责指导和实施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流行病学调查、提出和实施应急控制措施、进行现场勘验、监测、实验室诊断,查明原因并作出评价报告;负责灾害事故后有关预防与
控制工作;协助进行现场救治。
(3)医疗救治工作小组由县卫生局和县级医院有关人员为主组成,负责指挥和实施各类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现场救援和医疗救治工作,协助进行突发事件的调查和预防控制工作。
3、县级各医疗卫生单位均要成立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和相应工作小组,并明确职责;县第一人民医院应成立医疗专家会诊小组。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站网网。乡镇卫生院要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小组,各单位负责人必须对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工作负总责、负全
责。各工作小组名单报县卫生局备案。
二、预防与应急准备
1,县卫生局按有关规定制定卫生系统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并根据情况制定卫生系统有关突发事件、灾害事故或传染病疫情的专项应急处理预案。吝医疗卫生单位要相应制定本单位的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
所还要根据职责,制定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等事件的专项应急预案。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专项预案)报县卫生局备案。
2、各医疗卫生单位应当根据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的要求,根据各自职责,建立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隔离、现场救援和医疗救治、现场处置、监督检查、检测检验、卫生防护等有关物资、设备、设施、救治药品和医疗
器械、技术与人才等资源储备,保障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的需要。
3,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和县级医院应当根据不同类型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的需要,建立相应的应急反应队伍和预备队伍,并根据需要组建若干梯队,配备一定数量的医疗急救、现场调查与控制应急处理工作包,明确人员联系电话。具体负责相关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应急反应队伍和预备队伍主要由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和临床医疗救治等专业人员组成.
4、县卫生局定期组织全县医疗卫生工作人员进行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定期组织所属有关医疗卫生单位进行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演练,达到实战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也应定期对本单位工作人员开展相关培训,掌握现场应急处理基本技能经常组织各类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应急演练;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应积极对乡镇、村等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等 方面的业务指导和培训,不断提高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处理各类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反应能力和技术水平。
5.各医疗卫生单位应根据各自情况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和灾害事故医疗救护、自救和互救的知识及基本技术的科普教育,增强全社会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防范和应对能力。向全社会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
式,促进公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维持家庭及社区环境卫生。
6、县第一人民医院和县第二人民医院分别为我县本岛和衡山岛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定点急救医院和相关传染病定点诊治医院,应合理设置急救通道、传染病门诊、隔离观察室和病房等,提高应急救治能力。其他外岛乡镇,由当地乡镇卫生院先组成医疗救护组进行救治,
县第一人民医院随后组成医疗救护组给予援助。其他乡镇卫生院要根据各自情况,加强内部建设和管理,提高协助处理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能力。
三、监测与报告
1,县卫生局建立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监测和预警系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开展突发事件的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潜在的隐患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监测预警系统由全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组成。
2、本县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均为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防保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等均为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责任报告人。各单位必须加强对本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与管理。
3.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本县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报告与管理;负责收集、核实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有关信息和其他信息;负责突发事件、疫情信息资料的报告、分析、利用与反馈;建立监测信息数据库,对各医疗卫生单位的突发事件报告和信息管理工作进行
技术指导。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生监督所设立立24ij}时值班电话,随时接受突发事件、灾害事故和传染病疫情的报告,及时搜集各种来源的突发事件、灾害事故和疫情信息。
4.其他各医疗卫生单位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事件、灾害事故和传染病疫情的监测与报告任务,建立突发事件、灾害事故和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制度、首诊负责制度以及门诊工作日志制度;明确值班电话;建立或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配备必要的设备,保证突发事件、
灾害事故和疫情监测信息的报告工作;对本单位工作人员进行有关突发事件、灾害事故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突发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应立即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5.各医疗卫生单位发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在2小时内向县卫生局报告,县卫生局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县政府报告,并同时向市卫生局报告:
(1)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2)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3)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4)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5)自然灾害和各类事故发生或可能发生重大人员伤亡的。
6,各医疗卫生单位的初次报告,必须包括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类型、特征、时间、地点、范围、受害或伤亡人数、主要病(伤)情、事件的地区分布、已采取的相关措施以及投入的医疗资源等内容,同时根据现场调查和采取措施的情况,及时作出进程报告。
7、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8.各医疗卫生单位必须严格遵守突发事件信息的法律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突发事件的有关信息。禁止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县卫生局根据国家、省和市有关突发事件信息制度规定,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授权,向社会本县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
的信息。
四、应急处理
县卫生局接到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报告后,应迅速了解情况,统一领导和指挥应急处理工作,根据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性质和特点,组织医疗救治和预防控制应急工作人员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开展现场医疗救治、调查与预防控制工作,必要时请求县政府和市卫生局给予支持。
(一)预防控制应急处理
1,突发事件发生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生监督所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人员,要及时赶到现场,对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处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突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现场监测、实验室诊断,查明原因,并提出控制措施建议;县卫生监督所负责对
突发事件调查、现场勘验,采取控制措施,确定危害程度,作出评价报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与个人应积极配合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和县卫生监督所工作人员进行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调查、采样与处理。
2、突发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现场调查应包括以下工作内容: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和传染病发病原因、发病情况、疾病流行的可能因素等调查;相关标本或样品的采样、技术分析、检验;现场卫生监测;突发事件的确证等。
3、各有关单位对参加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的医疗卫生人员和其他人员必须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配备必需的防护设施设备、用品,并按照规定穿戴有效的防护衣具和携带相关安全警示仪器设备进入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相关现场,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4.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应当对按照规定需要隔离治疗的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抬施.对传染病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和一般接触者,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情况提出采取医院隔离观察、家庭隔离医学观察或者指定其他
地点隔离医学观察。接触者在观察期间内出现异常症状,负责隔离医学观察的单位要立即通知负责转运的医疗机构,尽快运送到指定医院就诊。各有关医疗卫生机构要与当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被隔离观察人员所在单位或者其他相关单位密切配合,按照规定对被隔离
人员进行医学观察、监督管理。
5,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按规定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和报告、人员的隔离、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及时安置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隔离、观察、治疗。加强重点单位、重点人群、重点环节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造成疫情扩散.并向居民、村民 宣传有关传染病防治的法律以及科学预防知识。
6、发生自然灾害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生监督所应以最快速度了解灾情,并根据灾害特点及变化情况,加强饮食、饮用水和环境等环节的卫生监督、监测,组织开展环境消毒和除害灭病等有关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措施。
7、根据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的需要,必要时经县卫生局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召集专家确定,向县政府提出采取下列紧急措施的建议:
(l)临时限制关闭有关的公共场所,对特定场所进行强制消毒;
(2)临时停工、停业、停课;
(3)对人员进行疏散或者隔离,实施交通卫生检疫或者对传染病疫区实行封锁;
(4)对水源、供水设施以及食物采取卫生安全控制措施;
(5)对危险物品进行强制封存、销毁;
(6)禁止举办大型活动;
(7)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
(8)根据需要设立隔离控制区;
(9)其他必须采取的紧急措施。
紧急措施由县政府决定和宣布解除。
8、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组织指导有关机构和人员,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对疫区、疫点进行预防性、终末性消毒。对疫点的终末消毒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对因传染病死亡的尸体,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与有关部门配合,提供技术指导,并
按职责采取必要的隔离、消毒、身份确认、火化等处理措施。叭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根据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预防和控制的需要,在对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现场采取控制措施的同时,要及时提供卫生科普资料,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及时对易受感
染的人群和其他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投药和群体防护等措施。
10,在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调查处理中,发现有违反《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卫生法律、法规行为的,县卫生监督所应及时进行调查,并报请县卫生局依法查处。
(二)医疗救治应急处理
1,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发生后,各医疗单位接到医疗呼救或者救援指令时,启动医疗救护快速反应系统和运转机制,医疗救治应急反应队伍迅速到达现场,提供现场救援与医疗救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在采取现场控制措施和调查的同时,要积极配合与
协助医疗机构进行现场医疗救援。
2.医疗应急救援工作人员现场医疗救护过程中,要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并填写清楚经治伤员的血型、伤情、急救处置、注意事项等随伤员流转。
3.医疗机构对前来就诊的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致病致伤的人员,实行接诊医生首诊负责制,不得推诱、拒绝。接诊医生要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诊的重症病人,要负责将病历复印件或原件随病人转送到有条件的或指定的医疗机构。
4.医疗机构收治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致病、致伤人员,应当实行先收治、后结算的办法,不得以医疗费用等为由拒绝收治或者拖延治疗。所需费用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5.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发生后,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根据需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全县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设施、设备、药品、器材、卫生人员、医学科研成果及其应用等医疗资源进行整合调配。承担医疗救护的医疗单位在医疗救护力量不足时,由县卫生局请求市卫生局派员支援。
6、各医疗单位必须按有关规定加强医院内消毒管理,并做好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工作。收治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医疗单位,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隔离、消毒条件,配备必要的救治设备;设置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及缓冲带,安排合理的人流、物流走向;
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要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五、奖惩机制
1,县卫生局按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对参加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的医疗卫生人员给予适当的补助和保健津贴;对参加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作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