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观经济垄断市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
从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看,该门课程特点表现为:第一,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理论比较抽象。
一方面,是因为经济规律属于社会科学,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于理论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经济理论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背景的,与我们国家的国情背景、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在理论介绍中包含各种假设条件,理论的应用是有前提条件的,使学生在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
第二,经济学思想、经济数学及经济曲线三者的相互融合贯穿于教学始终。
该课程以其新颖性和有用性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同时它又是一门逻辑性和系统性极强的课程。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以量化分析为主,其理论的得出与变化,可以通过图表来形象直观的再现,便于说明理论的存在与发展。同时,数学知识运用频繁。许多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得出,都是通过数学推导得来的;通过数学证明其自变量的变化是如何导致因变量变化及变化的程度,对数学知识掌握应具备应用和分析的能力。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一)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备课、资料准备、授课、学生做习题、专题讨论、考试等主要环节上都努力体现这个目标性特征。做到每章节目标明确、重难点清楚,紧紧扣住《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目标,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开展《微观经济学》课程实验。
(二)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
1.把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体系
在讲授微观经济学具体内容之前首先概述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了解该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心、研究目的、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特点是什么,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关心微观经济学的统一性,以便将知识点串连起来。微观经济理论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一是要掌握最基本的概念,如稀缺性、均衡、机会成本、边际、市场结构、市场失灵等。二是要掌握三大均衡:需求与供给的均衡,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三是要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十大规律:如需求规律、供给规律、供求定理、科斯定理等。通过复习归纳使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内容体系及重点。
2.增加前沿教学内容的介绍
教学中充分反映学科最新进展,同时结合教师科研,丰富教学内容。《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现实,把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引进到课堂,形成了一种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机制。比如,结合每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介绍经济学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科方法的学习,实施方案为删减一些不必要重复的内容。使学生在掌握传统的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之上,对融合的新方法、新背景以及新的挑战和机遇都有所了解,为学生理解和应用理论研究拓展视野。
(三)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设计与教学设计相结合
强调改变教学理念的创新,努力探索《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方法从传统的“讲课”向“综合性教学系统”转变,形成一套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更新和不断自我完善的教学系统。突出表现在多媒体教学的不断创新,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为:从经济现象入手一提出问题一引出课程讲授内容一提问式教学一穿插课堂思考、身边的经济学故事一多种方式阐释经济学原理(散文式语言、图表、模型、案例等)一讨论、课堂实验一网络、媒体资料一经济学理论应用一复习小结一课后练习和阅读参考资料加深理解。该过程充分体现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通过这样的系统教学,有利于课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满意度。
2.组织微观经济学实验
为学生营造了活跃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发掘自身对经济事件的好奇心,并且主动思考问题的答案。在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进行讨论,对于激发学生利用经济学原理来思考周围的世界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对没有修过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生和有一些经济学基础的学生都十分有用。每一个实验应包含以下内容:实验说明部分,对实验进行指导说明;实验讨论部分,提出与实验相关的经济理论;实验报告部分;课后作业。实验和讨论的交替使课堂变得富有节奏。实验报告帮助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应用经济理论和分析结果。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是对市场配置资源运行机制的规律总结,其理论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向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将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先讲解理论要点,然后引入案例;也可以将案例融入到理论要点的讲解当中,引导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理解和体会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精髓和分析方法。作为授课教师平时就应该保持敏锐的观察、联想力,为案例教学准备素材。比如,笔者在讲授垄断市场的价格歧视时,以电影票分为成人票和学生票,来分析垄断市场进行实行歧视性价格的条件和利润等。
三、结论
微观经济学是高校财经类专业学生重要的基础课,学生、教师都对该门课程非常重视。国内外许多高校教师都在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方面做过许多研究。Johnston(2001)通过使用课程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关于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看法,并发现大多数学生并不喜欢复杂的经济学习题。Meyer and Cleary (1998)认为,经济学教学应该转变观念,学生学习经济学的成果,主要是通过他们对现实世界中的经济现象的认识,主张加强案例教学。赵红梅(2002)认为教师在授课时应把微观经济学的框架结构融会贯通到整个教学过程。戴魁早(2011)加强课堂师生互动和案例教学时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单调与考试方法单一
目前,国内高校经济学教学方法主要是单一的课本讲授, 内容复陈旧, 并且由于微观经济学理论较为抽象,学生大都难以完全掌握,一知半解的学生比例不少。另一方面考试方法过于简, 就是传统几种题型,只要学生考试前死记硬背老师的笔记,大多能顺利通过测试,考试成绩不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过度强调数学工具
数学方法的大量使用是目前经济学教学的普遍现象,经济学对问题的研究,首先是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假设条件,然后构造数学模型和图形,最后进行数学推导。国内许多高校在经济学教学时喜欢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却忽略了对学生经济学分析思想的培养,以至于学生很难从日常经济现象中找到经济规律,这也是造成我国经济学研究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的主要因素。
(三)案例教学缺乏互动性
在长期的经济学教学中,许多教师都积累了许多教学案例,但案例的使用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且许多案例都远离生活,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徐伟(2011)建议经济教师应该构建一个小组,规范案例采集、创作和更新。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许多教师在案例讲授时缺乏与学生互动,失去了一个让学生能深刻体会经济学思想的机会。比如,在讲授厂商停产的条件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为几组,每组学生代表生产不同产品的厂商,但却需要相同的生产要素。教师在一旁不断变化生产要素价格和产品销售价格,学生根据成本的变化来决定是否停止商品生产。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就能深刻理解为什么厂商会在产品价格低于平均可变成本的时候选择停产的理由了。同样,在讲述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案例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设置临时法庭,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占优策略。
三、改进微观经济学教学的一些建议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与合理的考试方式
鉴于国内经济学教学的情况,对经济类学生选用的课堂教材外,可以选一些国外经典教材作为辅助读物,如曼昆《经济学原理》、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等,并注意考察学生辅助教材的阅读情况。在考试方面,并将小论文写作体现在平时成绩中。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减轻期末考试的压力,不再通过死记硬背而完成期末考试。同时对期末考试的内容进行调整,注重考评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逻辑计算能力,期末考试试题中,减少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加大案例分析的分值和计算题的分值。经过几个学期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行之有效,较好地发挥了考试的导向作用、教育作用和反馈作用。
(二)强调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想
实际上,大部分经济现象即使不用数学也能讲清楚它的因果关系,但是数学有它的好处,因为数学是最严谨的一种形式逻辑,尤其有不少人在运用语言时逻辑容易不严谨,但通常为了严谨性可能失去一些有用性。过度强调数学工具会使学生产生误解,把经济分析的方法误认为目的,却忽略了更重要的经济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经济学思想的培养,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经济规律,使经济学理论可以为日常生活决策提供参考。
(三)案例教学要体现互动性
针对微观经济学理论较多且较为抽象,老师在讲授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践,多运用生活中的案例来讨论、解释微观经济理论,活跃学生的思维。如果能让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分析,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只要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兴趣来提出问题,或者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场景,学生们的积极性还是非常高的。在案例选择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选择合适的案例。比如,笔者在讲授垄断市场的价格歧视时,让学生自己来举例,学生举出了电影票价在周一至周日价格不同,且每天不同时间段票价也不相同的案例,教师再通过引导,来分析垄断市场进行实行歧视性价格的条件和利润等,就可以让学生深刻的理解价格歧视理论。
四、小结
总的来说,微观经济学理论抽象复杂、内容繁杂以及研究方法较多,学生在学习中理解起来相对较为吃力,教师教学也比较困难。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仅谈了个人在微观经济学教学方面的一些心得,希望能抛砖引玉, 加强和老师们之间的交流, 共同提高经济学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Johnston C.Student perceptions of learning in first year in an economics and commerce faculty.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1,20(2):169-184.
[2] Meyer,Shanahan.On variations in conceptions of ''price'' in economics.Higher Education,2002(43):203-225.
[3]赵红梅.关于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教学体会[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1):36-40.
[4]戴魁早.关于本科阶段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向导,2011(18):84-85.
【关键词】完全竞争 完全垄断 价格决定 均衡条件
本文通过论述厂商在完全竞争和垄断两种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因其对价格的决定权不同,从而分析短期和长期内完全竞争厂商和垄断厂商在价格和产量决定的异同。相同之处在于厂商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遵循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即MR=MC,不同之处在于为达到这一均衡条件,厂商需根据不同的市场结构来调整价格和产量的关系。
一、完全竞争市场与垄断市场下,厂商对价格的决定
在经济分析中,根据不同的市场结构(比如:厂商数量、产品的差别程度、厂商对产量和价格的控制程度及厂商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的特征,将市场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市场。什么是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他们的特点是什么?以及厂商在完全竞争与垄断两种市场条件下如何决定价格。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它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2、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完全同质的;3、所有的资源、要素可以在行业间自由流动,即厂商进出行业的难易程度;4、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每一个人所掌握的信息是完全、充分的。因此,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在价格的决定上没有话语权,其所代表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市场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比如:小麦市场,由于这个市场中买者和卖者都很多,没有谁能影响小麦的价格,相对市场规模,每个小麦买者的购买量很小,以致无法影响价格。
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结构,它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市场上唯一的卖者;2、厂商所生产的产品没有相近的替代品;3、独自决定价格;4、其它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5、实行价格歧视。因此,垄断市场的厂商是价格的制定者,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其所代表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比如:国家电网公司、自来水公司、铁路等。
二、完全竞争市场与垄断市场下,短期内厂商的价格和产量决定的异同
(一)完全竞争厂商在短期内对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1.在完全竞争市场,厂商总是按一个既定的价格出售产品,因此,厂商平均每出售一个单位产品所得到的收益即平均收益(AR)和增加一个单位产品销售所增加的总收益(MR)都与价格相等。可见,厂商的平均收益AR、边际收益MR和需求曲线d是重叠的,即P=AR=MR=d,都是水平形的,它与整个行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不同的,如图所示。
2.在完全竞争市场,厂商是在给定的生产规模条件下进行生产的,不能在短期内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来调整其全部的生产要素,因此,厂商只能通过调整可变要素的投入来调整产品,从而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产量决定有以下几种情况:厂商达到短期均衡时,是否实现了利润最大或亏损最小,取决于P与MC的比较:若P=MC,则厂商的利润最大或亏损最小;而厂商盈亏状况取决于均衡时价格P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之间的关系:若P>SAC,则厂商可获超额利润,经济利润大于零;若P
(二)完全竞争厂商在长期内对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在长期,完全竞争厂商仍旧不能决定价格,只能通过产量的调整来实现MR=LMC的利润最大化。这意味着在长期,完全竞争厂商有正常利润,经济利润为零。
(三)完全垄断厂商在短期内对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1.在完全垄断市场,由于只有一个厂商,所以,市场的需求就是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它表明垄断厂商可以通过改变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市场价格,而且垄断厂商的销售量与市场价格与反方向的变动。
垄断厂商确定了产品价格后,买者所支付的价格,也就是厂商出售单位产品所得到的平均收益(AR),因此,厂商的平均收益也是随产品销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少的,平均收益曲线AR与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D重叠,即D=AR=P=d。与此同时,厂商从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销售中所得到的边际收益曲线MR也是递减的,且在每一个销量下,都小于AR,所以边际收益曲线(MR)在平均收益曲线(AR)的左下方。
2.在垄断市场条件下,不存在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产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它是由厂商的垄断来决定产品的价格和供给量,只要有超额利润,供给量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垄断厂商为了获得最大利润,也必须遵循MR=MC的原则。在短期,垄断厂商无法改变固定要素投入量,因此垄断厂商是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调整,来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与完全竞争厂商相同,垄断厂商盈亏状况取决于均衡时价格P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之间的三种关系:若P>SAC,则垄断石商可获超额利润;若P
(四)完全垄断厂商在长期内对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完全垄断厂商长期产量和价格决定的均衡条件为:边际收益等于长期边际成本,价格即平均收益大于等于长期平均成本,即MR=LMC,P=AR≥LAC。因此,在长期内,垄断厂商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至少不亏不盈。
三、总结
完全竞争厂商和垄断厂商由于所处市场结构不同,在价格和产量的决定上具有相同与不同之处。
不同之处表现为: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其所代表的需求曲线为水平线,因此,在短期,完全竞争厂商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只能通过调整产量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在垄断市场条件下,厂商是价格的制定者,其所代表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因此,在短期,垄断厂商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价格和产量的调整,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完全竞争厂商在短期内可能出现经济利润大于零、等于零和亏损三种情况,但在长期,厂商只有一种可能性,取得正常利润;而垄断厂商在短期和长期都可以取得超额利润。
相同之处在于:在两种市场结构下,厂商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利润,都必须遵循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MR=MC)这一原则。同时,价格必须大于平均可变成本。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五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厉以宁.西方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魏埙,蔡继明.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5][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 市场企业垄断成本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政治及法律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经济正在进入完全市场经济时期。在完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同经济成分的企业具有相同的政治、经济及法律地位,在市场准入及资源享用等方面具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国家主要运用经济及法律手段,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要求,对宏观及微观经济进行调控。企业将融入完全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的行为应遵循完全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要求。
所谓垄断,简单地说就是独占,是指少数大企业共同签订协议或联合起来,对某一部门或某几个部门的大部分产品、原料来源、销售市场、产品价格等进行操纵控制。垄断按其形成途径可分为两类:一类则是由于行政权力的介入而形成的行政垄断;另一类是在一般竞争领域里通过市场自发形成的经济垄断。
从体制方面来看,由于我国的完全市场经济是在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改制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而计划经济则是完全的国家垄断经济,在不同企业、部门之间没有竞争,企业失去了创新发展的动力。所以,虽然我国进入了完全市场经济时期,但是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结构模式的影响。许多计划经济的经济结构特征,必然会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在完全市场经济中表现出来。在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企业名单中,排在前十名的全是(如中国石化、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中国人寿、中国工商银行等)国有大型企业,同时,它们也都是超级国有垄断型企业。在500强企业中,垄断性行业公司占了大半席位,这些垄断型企业大多数都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产物。因为它是国有控股企业,所以自然就形成了行政垄断。行政垄断的本质特征就是行政权力的介入,政府运用其掌握的公共权力限制竞争。
从市场竞争的规律来看,竞争迫使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以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竞争的一般规律总是大企业战胜小企业,大资本吞食或控制小资本。因此,伴随着生产扩大而来的必然是生产不断集中的过程,而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时,企业自然而然地走向经济垄断。经济垄断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自由竞争,其产生的物质基础是规模经济。根据经济学原理的市场结构理论,垄断可分为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三类。不同的垄断市场环境,对企业的刺激不同,因此,垄断企业对不同市场的反映也不同。
在完全垄断市场条件下,市场上只存在一个生产者,生产一种几乎没有什么替代的产品,部门与企业的需求曲线完全一样。为得到产量与价格的最佳配合,垄断企业要么决定产品的数量,要么决定产品的品种,而不能同时决定两者。因完全垄断条件下只有一家企业,其他企业不可能打进这个市场。所以,企业内的价格、成本和利润在长期内也不会变化。另因完全垄断没有替代品,故需求的弹性小,需求曲线很陡。所以,完全垄断企业常获得较高的超额利润。
完全垄断企业一般采用限制产量的办法取得高价格及高利润。因此生产不足和超额利润就成为完全垄断市场的主要特征。由于垄断,从而使垄断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扩大再生产的动力。另外,由于没有竞争的压力,故垄断企业易忽视产品质量,不注重发展新产品。这就减弱了企业关心技术革新和发展新技术的动力。又因新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会造成原有固定资产的贬值,因而垄断企业千方百计收买和控制科学技术发明的专利权,阻止了某些新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据中国企业家协会公布的数字,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利润总额与资产总额分别只相当于2005世界企业500强同类指标的8.4%、7%和6%。 这些财务指标差距的背后是体制、机制性的差距和综合竞争力的差距。中国500强企业中垄断行业的企业占主导地位,排在前8位的都是垄断行业的企业,而世界企业500强排头兵都是竞争性行业的企业。中国一些大的现代服务业,如电信服务、民航服务、铁路服务、邮政服务等基本上都是国有资本“一统天下”。 我们都知道,这些行业之所以能创造巨额营业收入,不是因为这些行业的服务好、效率高,而是因为这些行业是完全垄断经营。垄断经营当然挣大钱,可这些垄断行业挣的大钱,却往往是以全国老百姓的高额付出为代价的。由于行业完全垄断,民众只能交付高价的电信费、水电费、车船费、油费……,享受差的服务。
垄断除了带来高额利润,还使这些企业缺少“改善管理和服务、降低成本和价格、增强核心技术开发”的动力。也正是因为垄断地位的独特娇宠,使这些缺乏真正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成了被宠坏的孩子,与在世界市场上通过充分竞争发展起来的世界百强企业一比,就相形见拙了,这也就是我们500强企业各项指标远远落后于世界企业500强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我们必须加大对那些完全垄断企业、行业的改革力度,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增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完全垄断主要是经济理论上的概念,在完善、成熟的完全市场经济环境中并不存在。这是因为:第一,垄断并未改变市场经济的基础,剩余价值规律仍然起作用,追求最大利润仍然是企业的主要目标。这就是说垄断虽然形成了,但决定竞争的基础仍然存在;第二,绝对的事物是没有的。如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尽管垄断已占据统治地位,但还存在着许多没有参加垄断组织的中、小企业。他们之间必然继续竞争;第三,包罗万象的一个统一的垄断组织是不可能形成。垄断形成后不仅各部门之间同时并存着两个以上垄断组织,而且就同一个部门内部,一般说来也都同时存在着两个以上的垄断组织,如通信行业的电信和联通等。所以垄断并没有消灭竞争,反而使竞争更加激烈,但是竞争的性质、形式、方法和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垄断竞争的市场中,每个企业的产品是有区别的,各企业可在某种程度上控制自己的产品售价。。
垄断企业可以通过调节售价和产量来取得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在垄断竞争条件下,价格竞争的作用和意义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垄断企业之间建立起了一种长期的价格政策,多数企业宁愿改变生产能力来适应市场需求的短期波动,而不愿改变自己的价格,垄断价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为企业如果按高价销售,超正常利润会吸引其他企业进入该部门,有更多的厂家参加竞争,因此导致供给量增加,使原材料涨价而成本上升,企业可能得不到超正常利润,反而有可能因价格的上涨,成本的提高,导致供给量的减少和正常利润的减少。如国际石油输出组织“欧佩克”,就是通过调整石油的产量,来稳定原油的价格,以达到长期保护石油输出国垄断企业长期利益的目的。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仍然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力,它迫使垄断企业不得不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为了抢占未来市场,垄断企业会拚命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以免在以后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汽车制造业,国外那些著名的汽车制造商(如奔驰、宝马、福特等),在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环保性等某一方面掌握着世界领先的技术。靠某一领域的领先技术,使得他们的产品在汽车市场上占据了垄断地位。垄断形成了,但竞争也是十分激烈,每个汽车制造商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研究和应用汽车领域更先进的技术,以维护其在汽车业某个领域内的垄断地位。
在垄断竞争条件下,没有一家企业在市场上有足够的力量能严重影响其他企业。因此,有同行业竞争的企业,在决定自己产品的价格和产量时并不考虑其他企业的反应。可是,如果市场上只有几家企业生产同样产品,而且每家企业在总销售额中占有一个相当大的比重时,某一家企业的行动将会对其他企业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他企业将对任何一个企业的行动做出反应,同时所有企业都会认识到这一事实。在它们的定价决策中,把这样的反应考虑进去,这种情况就叫做寡头垄断。
寡头垄断是指市场被少数销售者所控制,是西方社会的一种主要经济形式。在寡头垄断条件下,每个企业均与顾客有一定的特殊联系,从企业与顾客的关系来分析,寡头垄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区别的寡头垄断,顾客对企业的产品有特殊爱好和厌恶,这类产品―般是直接卖给消费者,如不同牌号的自行车。第二类为无区别的寡头垄断,顾客不一定要求哪个企业的产品,而是按技术指标选购销售对象,如钢材等。寡头垄断企业努力使自己成为有区别的垄断,这样它们的产品不易被代替,需求弹性小,容易保持其垄断地位。要使其变为有区别的寡头垄断,一般可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加强广告宣传;二是增加产品特性。后一种方法主要靠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寡头垄断的市场中,由于竞争的存在,迫使垄断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把大量资金直接投入科学研究和新产品的试制,以维护、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
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得知,寡头垄断市场的另一特点是其价格比较“僵硬”,不易变化。即它的价格常不随需求曲线及边际成本曲线的变化而改变。这是由于其竞争特点决定的。寡头垄断企业的相互依赖性很强,在做价格决策时要考虑到对方的反映。若某个企业要采用提价或减价的措施,常受到竞争对手的报复,从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如若某一家企业降了价,则对方会有两种估计:(1)市场上出现了供过于求;(2)认为降价的厂商要抢别人的生意。故其他企业会以更大的幅度降价,企业之间进行商战,其结果是大家赔本。我国上世纪末九十年代的彩电大战就是如此。行业龙头长虹一降价,其他彩电厂商也随之而降,且降幅更大,竞争的结果是整个彩电行业出现了亏损,这是我国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为了减少这种不必要的损失,则每个企业要严格管理自己的价格,使其大致不变。规范企业的价格竞争行为,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国家和企业的长远利益。
寡头垄断企业价格往往采取联合定价或价格领导等方式确定,企业可通过规定垄断价格来获取高额利润。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扩大再生产的动力,减弱了关心新技术的程度。所以,在寡头垄断企业有阻碍技术进步的行为。
由于垄断,导致企业乃至国民经济不能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企业垄断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下列五方面:
第一,垄断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道理很简单,因为垄断将竞争剔除,而没有竞争的压力,企业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紧迫感,要能真正获得实质性的发展恐怕很难。这似乎也能从一个层面解释,何以2005年中国500强的营业收入、资产总量及利润分别只占世界500强的极小份额。这可能一定程度上与这些国有垄断企业,只能倚靠垄断地位赚取国内钱财,却无力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有关,因为国外不可能给它们以这样的垄断资格。因而也就可以做出这样的预测,国际性竞争在这些企业所属行业实质性展开之日,或许就会成为它们开始溃败之时,如果它们一直保持垄断性地位至那时的话。
第二,垄断也在客观上萎缩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如果不存在绝对的垄断,竞争在中国的大地上“恣意横流”,企业要能立于不败之地,提高自身研发能力将成为关键,这样国家的整体科技实力也就能在大企业间的竞争中、随着自由竞争企业的壮大而得到发展。综观世界各国,大型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是国家综合科技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大型企业所具有的垄断性地位,使得它们惰于提升研发能力,因而对国家科技竞争力的贡献非常之小。
第三,垄断意味着大量国民财富的被豪夺。因为垄断排除了竞争,而没有竞争就不可能会有消费者的权益保障,则生活与生产必需品的价格畸高将无可避免,这样国民必得付出比存在竞争要多得多的财富,而这些多支出的财富原本并非是不可以继续留在国民手中的,如果这些企业没有获得在行业经营上的排他性权利的话。这会导致国民生活水准的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他们的创业与发展,而这种影响与制约的后果也会一直导向社会整体的发展与进步。
第四,垄断还意味着国人诸多的创造财富机会被剥夺。国家通过行政权力实行行业垄断,必然导致行业所能生成之利润为国家独享,这也就使得个体国民失去了原本可合法谋利的诸多机会。
第五, 垄断的生成其实也是以行政权力的超范围扩张,即行政权力受到放纵为代价的。国家与政府所提供的应是安全保障与行政服务,因而介入到具体的经营活动中乃至垄断经营,是与其职责不相符合的。即便有些行业需要所谓的“自然垄断”,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却也并非是不可以开放的。尽管事实上不少行业处于国家垄断当中,但这并不是因为这些行业理应被垄断,实是因为它们事实上被垄断着,而这种垄断并不是天然是攫取的。因为施行攫取的是行政力量,因而垄断行业的渐次回归国民,也就是权力逐步受到制约的印证。
综上所述,不同的垄断市场结构有不同的市场环境,对企业产生不同的刺激作用。这样垄断企业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对产品的价格、质量、数量及技术进步等经营问题的态度不同,导致其在不同环境下对经营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手段和方法。所以,不同的垄断市场环境,必然产生出不同的垄断企业行为。
参考文献:
[1]陆挺:企业改制模式和改制绩效,经济研究,2006.6
[2]岳中志:诚信缺失治理:外部激励与内在激励,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6
本文是有关垄断市场中实施三级价格歧视策略的案例分析。本文精要阐述了价格歧视的定义、分类、实施价格歧视的必备要素。本文通过分析指出公司具备在高档香梨市场实施三级价格歧视策略的条件。随后,本文进行了量化分析,利用历史数据拟合了A、B两个城市的需要函数以及成本函数,并估算价格歧视策略实施后给公司带来的利润增量。
【关键词】
垄断;博弈;消费者剩余;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线性回归
0 引言
公司作为绿色农产品行业的先行者,经过多年的经营,目前已经建立起了较为牢固的市场地位,在某些产品的供应上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实施价格歧视策略,有助于为公司谋取更大的合理利润,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成为行业领先者的战略目标。
1 价格歧视定义、分类、必要性
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又称价格差别,是指处于垄断地位的厂商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产品向同一市场的不同购买者收取不同的价格,或在同一时间就同一产品对不同市场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在较为宽松的定义下,价格歧视也适用于不完全相同的类似产品(替代产品),厂商收取的价格差别远大于成本差别。价格歧视一般来说有三种形式:
1.1 一级价格歧视
指厂商非常清楚地了解各个消费者的保留价格,在各个交易中,厂商对每个希望购买产品的消费者单独定价,向每个消费者索取他的保留价格,这种价格歧视可以将所有的消费者剩余变成生产者剩余,见图1,阴影部分为全部消费者剩余。
1.2 二级价格歧视
指对于相同产品或服务的不同消费量或“区段”,厂商索取不同的价格,以此来实施价格歧视。如中国移动对话费充值,买100元充值卡优惠2元,买200元优惠5元,买400元优惠10元,等等。
1.3 三级价格歧视
这是大家经常见到的一种歧视方式,它是指厂商对于不同市场的消费者索取不同的价格。这里的不同市场不是指不同消费者所形成的不同市场,而是指不同地理位置所形成的不同市场。
价格歧视策略并非一般的具有贬义色彩的“歧视”,相反,价格歧视有可能在增加企业利润的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了福利(一般的垄断可能造成供应量不足、效率低下等负面影响)。西方经济学一些相关的市场结构理论指出,和垄断市场的无差别定价相比,价格歧视的实施对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有很大帮助,在某些时候,它基本可以等同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福利水平。
2 判断实施价格歧视策略的市场条件是否具备
公司要实施价格歧视,必须要具备一些最基本的条件:首先是产品的需求和价格要成反比,也就是说,厂商能够以比较合理的成本对市场进行细分;其次是不同的消费者之间经常存在的贱买贵卖等套利行为是不能存在的;最后是不同的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弹性不能相同。通常情况下,厂商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获取公司是否具备实施价格歧视策略的条件:
2.1 利用时间上的延迟区别
利用时间的不同,可以区分找到不同意愿得到产品的人。那些希望最早得到产品的人,表示他们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即保留价格较高,因此厂商可以对这些消费者索取比较高的价格,而对产品要求不那么迫切的消费者,厂商可以索取比较低的价格。但是,如果要进行这类的价格歧视,就需要厂商提供对于不同时间而引起的两种产品或者服务的差异比较大。比如顺丰快递,提供两种等级的服务,一种是优先服务,快递当天到;一种是正常服务,快递次日到。两种服务的差异比较大,收费也有所不同。此类利用时间的不同而索取不同价格的做法,可以成为时期间价格歧视。
2.2 利用方便程度进行区分
厂商通过对产品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使它的方便程度不同,对方便程度敏感的消费者将被索取高价,而对方便程度不那么敏感的消费者将得到一些优惠。比如每逢中秋节,厂商都会发一些月饼的优惠券,让消费者以折扣价购买它们的产品。为什么厂商不直接把产品价格降低,反而要花时间去印刷优惠券呢?这是因为并非每个消费者都会花时间去收集和保存,然后在每次的消费时使用。这样,通过优惠券,厂商就可以成功地将消费者进行区分。
2.3 利用产品的速度进行区分
消费者在对产品的价值进行判断时,有时会受到产品运行速度特性的影响。比如在硬件行业,IBM曾经出了一款E型激光打印机,其实它的功能和标准的激光打印机是完全一样的,只是IBM故意在该机型的内部加了一块芯片,降低了E型机的打印速度。通过这样简单的方法,IBM就把产品运行速度进行了区分。当消费者发现了E型机速度慢时,对产品运行速度敏感的消费就愿意付更多的资金去购买专业机,确保了专业级的销量。
2.4 利用干扰对消费者进行区分
我们使用电脑时经常看到这样一幕,一些厂商会故意发放一些免费软件,但在顾客使用时却经常会在屏幕上跳出“希望您注册”等消息的提示,一些消费者不能忍受这些软件信息的长期干扰,就有可能会提交注册费。
3 对需求函数及公司某种产品成本函数进行建模,量化分析
在市场条件具备的条件下,公司要实施价格歧视策略,必须通过分析各个市场的结构及消费者的需求特征获取消费者需求函数,通过对公司自身经营状况的分析获取成本函数,进而解出符合价格歧视策略的价格及供应量。公司由于有得天独厚的果场,在高档优质香梨的供应上具备一定的垄断地位,决定对A市和B市两个东西部城市实施三级价格歧视策略。
首先,公司根据以往消费数据,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对A市、B市的需求曲线进行建模。
其次,公司需要对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建立该品种香梨的成本函数,以计算出边际成本等要素。
第三,由于香梨不易保存,A、B两市地理距离上千公里,价差套利成本很高,因此价格歧视策略有效实施的概率很高。
根据统计数据,见表1,我们可以利用回归分析法得出需求函数及成本函数:
市场1需求曲线:p=16.3-0.023Q,R^2=0.9534
市场2需求曲线:p=10.64-0.04155Q,R^2=0.9819
成本曲线:TC=800000+0.03Q^2
由上可见,拟合系数均很接近1,说明所建立曲线性状良好,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及较高的可信度。根据利润最大化原理,公司必须使在各个市场所出售产品的边际收益相等,即使得MR(Q1)=MR(Q2)=MC(Q1+Q2)。
由以上方程式,可以解出,在三级价格歧视策略下,市场1,2的定价分别为12.93元、10.1元,对应的供应量为146.44吨、12.95吨,最大利润为1,223,530.32元。
【参考文献】
[1]范里安.H.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费方域,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年.
[2]周惠中.微观经济学(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