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工作目标
结合农业农村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从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三个环节上逐场“会诊”,逐场制定资源化利用方案,做到场场走到、不留空白,全面排查全县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工作现状。通过全面排查确实达到养殖家底清、治理任务明、整改措施有力、治理模式有效的目标。
二、排查对象、内容及时间安排
(一)排查对象
1.全县区域内1219户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养殖场(户)。
2.年出栏肉牛50头以上养殖场。
3.年出笼肉鸡10000羽以上、存笼蛋鸡2000羽以上养殖场。
(二)排查内容
全面排查已建异位生物发酵床、化粪池和沼气池是否正常运行,养殖场(户)污染处理设施设备配套建设是否完备,清粪方式是否按照要求实施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处理成熟的粪肥是否全部还田利用。通过“回头看”,对现存规模大户进一步梳理,对污染处理设施设备运行较差,不按照技术要求实施污染治理、治污不力的养殖场限期整改,分类处置,拒不整改的依法处置。新建、改扩建养殖场必须同步建设配套治污设施设备。
(三)排查时间
2020年5月10日至2020年12月30日全面结束。
第一阶段:5月20日-6月10日排查准备阶段,制定全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回头看工作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6月10日-8月10日召开动员布置大会,开展全面排查回头看工作;
第三阶段:8月10日-12月30日梳理问题清单全面实施整改,对治污不力的规模养殖场,联合当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分类处置,强化指导、督促整改;拒不整改的,联合环保部门依法处置。
三、人员安排
为确保排查工作按时按质完成,中心成立六个工作指导组,负责按片区对乡镇排查工作质量、梳理问题清单、制定整改措施等工作进行督办、指导、落实。
第一指导组:***负责杨林桥镇。
第二指导组:***负责杨林桥镇。沙镇溪镇。
四、工作要求
各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负责此项“回头看”工作全面实施,全力支持和配合指导组的工作,要做到排查精准、问题清析、措施有力、落实有效。并根据排查反馈情况,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制定一场一策粪污治理方案,认真总结好的治理模式和经验,全面整改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治理方案要求技术操作可行、长效运行可靠。
附件:**县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回头看”检查记录表
1.1污染现状
中国每年产生的农业废弃物数以几十亿t计,由于污染事故与事件逐年增加,才渐渐被人们重视。农业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可利用品位不高,成分复杂,二次开发成本高、难度大,同时缺乏政策的引导和资金的投入,导致农业废弃物污染呈现出数量大、品质差、危害多的特点[1]。农业废弃物污染主要表现在:秸秆焚烧增加了空气污染指数并影响到交通和航空运输事业;养殖场周边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及景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身体的健康,直接导致面源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农药、兽药和重金属等残留进入土壤,一方面影响到农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增加土壤微生物的耐药性;农业“白色污染”影响景观、土壤的正常功能、作物的生长以及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等等[1-5]。
1.2资源潜力
农业废弃物蕴藏着巨大的资源。中国产生的农业废弃物按目前的沼气技术水平能转化成沼气3111.5亿m3,户均达1275.2m3,可解决农村的能源短缺;以农作物秸秆为例,将目前的5亿t秸秆转化为电能,以1kg秸秆产生电1kW•h计算,就有电能5亿kW•h的潜力;作为肥料可提供氮(N):2264.4万t;磷(P2O5):459.1万t;钾(K2O):2715.7万t;作为饲料,仅玉米秸秆能提供1.9~2.2亿t。通过表1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潜力分析可见其巨大的商业开发前景[1-4,15,18]。
1.3资源化现状
中国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源于中国的堆肥(composting)和沼气(bio-gas)技术在传统的生态理念指引下被广泛应用,从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收集到的370多个生态农业(ecologyagriculture)实用模式中,就有1/3是以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技术为纽带联结形成的高效生产模式[5,6]。近些年来,农业废弃物在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和材料化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能源化
农业废弃物是农村能源(ruralenergy)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农村能源短缺和农村环境污染方面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中国先后对禽畜粪便厌氧消化、农作物秸秆热解气化等技术进行了攻关研究和开发,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生物质能高新转换技术不仅满足农民富裕后对优质能源的迫切需求,也在乡镇企业等生产领域中得到应用,目前农业废弃物能源化的方向有:高效沼气和发电工程系统研究;组装式沼气发酵装置及配套设备和工艺技术研究;中热值秸秆气化装置和燃气净化技术研究;移动式秸秆干燥粮食工艺及成套设备研究;秸秆干发酵及其配套技术研究;秸秆直接燃烧供热系统技术研究;纤维素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技术研究;生物质热解液化制备燃料油、间接液化生产合成柴油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有机垃圾混合燃烧发电技术;城市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技术;“四位一体”模式和“能源-环境工程”技术农业生态综合利用模式研究等[1,8-11]。
2)肥料化
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秸秆等)和乡镇生活垃圾的肥料化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近年来,农业废弃物肥料化的主要方向有:畜禽粪便开发研制的生态型肥料和土壤修复剂等技术;不同原料好氧堆肥关键技术研究;高效发酵微生物筛选技术研究;以城乡有机肥为原料,配以生物接种剂和其他添加剂,高效有机肥生产技术研究;农业废弃物的腐生生物高值化转化技术研究;畜禽粪便高温堆肥产品的复混肥生产技术研究;秸秆等植物纤维类废弃物沤肥还田技术研究;农作物秸秆整株还田、根茬粉碎还田技术研究[1-4,12-14]。
3)饲料化
目前,农业废弃物的饲料化主要分为植物纤维性废弃物的饲料化和动物性废弃物的饲料化,因为农业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纤维类物质,经过适当的技术处理,便可作为饲料应用。主要的技术有:通过微生物处理转化技术,将秸秆、木屑等植物废弃物加工变为微生物蛋白产品的技术研究;通过发酵技术对青绿秸秆处理的青储饲料化研究;通过对秸秆等废物氨化处理,改善原料适口性和营养价值氨化技术研究。动物性废弃物的饲料化主要是畜禽粪便和加工下脚料的饲料化研究,由于动物性废弃物的饲料化存在太多的安全隐患,不值得提倡[1,6,13,16],因此不在这里赘述。
4)材料化
利用农业废弃物中的高蛋白质资源和纤维性材料生产多种生物质材料和生产资料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又一个拓展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利用农业废弃物中的高纤维性植物废弃物生产纸板、人造纤维板、轻质建材板等材料研究;通过固化、炭化技术制成活性炭技术研究;生产可降解餐具材料和纤维素薄膜研究;制取木糖(醇)的研究。主要应用方法有:稻壳作为生产白碳黑、炭化硅陶瓷、氮化硅陶瓷的原料;秸秆、稻壳经炭化后生产钢铁冶金行业金属液面的新型保温材料;麦草经常压水解、溶剂萃取反应后制取糠醛;甘蔗渣、玉米渣等制取膳食纤维;利用秸秆、棉籽皮、树枝叶等栽培食用菌;棉籽加工废弃物清洁油污地面;棉秆皮、棉铃壳等含有酚式羟基化学成分制成聚合阳离子交换树脂吸收重金属[1,14,17,21]。
2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主要问题
在中国的现实社会环境中,由于农业废弃物的数量大、品质差、危害多的特点,人们对农业废弃物的价值还存在一些消极的观念,没有放在整个社会循环系统中考虑,导致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重视程度不够、资源总量估计不清,技术支撑不足,政策引导不力等的现实问题,阻碍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发展、推广和应用[1,19]。
2.1资源总量不清
中国每年到底产生多少农业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呈怎样的分布,利用状况如何,对环境造成多大影响,没有准确的数据和记录,仅仅是根据作物和养殖规模估算。不同部门的统计数据出入很大,难辩真伪;农业废弃物是如何处置处理的,各种消纳和利用途径比例及具体应用情况如何,没有量化的数据,也没有估算的标准统计数据。各地根据农业废弃物的数量、特点,以及不同区域依据其地区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确定的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有哪些,都没有明确的数据,中国的农业废弃物的产生量和危害停留在粗略的估算上,数据不准,家底不清,导致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的盲目性,限制了切实可行政策的制定[1,18,19]。
2.2重视程度不够
数以几十亿t计的农业废弃物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污染源和潜在资源库。以2003年中国畜禽粪便产生量为例,所产生的21亿t畜禽粪便是中国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2.4倍。畜禽粪便化学耗氧量的排放量已达9118万t,远远超过中国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排放量之和。如果这些废弃物不能有效地无害化处理和转化为资源,就是一个巨大的污染源。据国家环保局在太湖地区的调查,农业废弃物的污染占面源污染的60%。农业废弃物又是一个有巨大潜力的资源库。若将全国农业废弃物所蕴含的能量转化成沼气计算可达3111.5亿m3,户均达1275.2m3[1,2]。解决农村的能源问题绰绰有余。因此,农业废弃物是一最大的搁置资源。目前,人们对农业废弃物的这种双重性认识不清,重视不够[1,7]。
2.3技术装备落后
虽然中国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传统,但是创新的技术少,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有很好适应性能和推广价值的技术更少。实际上我们原有的优良传统技术(堆肥技术、沼气技术)没有大的发展,就是由于长期困扰生产的一些问题,比如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筛选,沼气的产气率和设备、堆肥的设备和氮素损失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又不到位,如,中国规模化养猪场废弃物处理的设备引进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吸收和消化国外的整套技术。不清楚农业废弃物产品开发的主攻方向,导致中国的农业废弃物转化产品品种单一、质量差、利用率低、商品价值低,不能形成产业化,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市场上都没有竞争力,也就不能有效的转化农业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同时在设备的投入上,财政的支撑和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不足,一些很好的技术在产业化的转化过程中,得不到应用和推广,导致废弃物的资源化在低水平上重复以至发展缓慢,不能适应社会生产的需求[1]。
2.4政策法规缺乏
中国目前已建立了若干项涉及废弃物资源化的环境政策,主要是由国家环保总局出台政策,然而相关的农业部门,主要是抓“谷物、肉、蛋、奶”的生产,并不重视农业废弃物这类“副产品”,更谈不上相应的鼓励治理政策,即便是在食品安全受到高度重视的大背景下,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也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而且多头管理也造成部门间的有关政策法规的矛盾和冲突。目前的策略基本上是采取末端治理思路去“堵绝”污染,没有强调全过程的综合治理,这样“堵”的结果是废弃物累积性危害的爆发。目前的政策主要是废弃物的治理性和限制性的政策,标准和准则不全面,不统一,有些标准要求高,缺乏监督管理机制,只有“罚”没有“奖”,可操作性不强,运行成本超过相关责任人的承担负荷,执法人员执行难度大,导致政策落实难。此外,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有关农业废弃物利用的专门法律或法规,而且针对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的农业废弃物没有相应的废弃物管理办法,更谈不上系统的监测、监管、预测、预警体系。中国急需要制定出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来规范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1,7]。
3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发展战略
3.1总体发展思路
中国在未来15~20年,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总量依然呈增加的趋势,如果不加合理的利用和处理,农业废弃物,尤其是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将更加严重。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不仅关系到资源的再利用和环境安全,而且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紧密相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总体发展战略思路是按循环经济理论,以人为本,由废弃物的生态循环开始,逐级发展到循环农业,循环社会的“三环”循环总体发展战略思路:第一个“环”是从农业本身发展的层面,按照生态循环原理,以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为切入点连接种植和养殖业,构建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第二个“环”是依据循环经济的原理,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生命(人)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四位一体”农村发展模式;第三“环”为在上述两个循环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循环社会特征的农村小康社会。农业废弃物的合理利用和处理,主要的技术突破在以下几个方面:生物处理和生态利用技术的结合将进一步提高物质、能量转换效率,提高产品经济和商品价值,降低生产成本;新技术、新工艺进步,促进生物质能源在可再生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形成比较完善的生产体系和服务体系,保护环境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1)单项技术
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提升现有技术和产品的技术含量。比如发酵工程中微生物的筛选和高效工程菌的构建,高效率的机械设备与生物技术有机结合,通过工艺和工程技术的升级和设备水平的提高,提高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的效率和产品质量。
2)技术集成
依据不同地区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将各种技术优化组合,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生态模式。建立和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标准技术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实现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3.2发展战略重点
通过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升级和产品拓展,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产品的无害化、高效化、高质化和工业化。具体有十个重点课题,即:农业废弃资源肥料生产技术与产业化;农业废弃资源饲料化技术与产业化;农业废弃资源新材料生产技术与产业化;农业废弃资源生产生化制品技术与产业化;基于信息技术的废弃物环境安全和预警体系研究与建设;农业废弃物污染治理环境工程与生态技术;用于环境污染物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的生物技术;废弃物处理与综合资源化利用生态工程模式;现代工程技术提升废弃资源机械设备研发与示范推广;农林废弃物生物转化的基础研究。
4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对策和保证措施
通过对中国农业废弃物污染现状和资源化技术现状以及主要的瓶颈和资源潜力的分析,依据中国未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GDP翻两番的目标和目前面临的“三农”现状,应用现代的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提升农业废弃物的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和材料化水平;针对农业废弃物的数量大、品质差、危害多的特点,提高废弃物的利用率,消除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开发生物质能源,发展生物质经济,变废为宝,物尽其用,需要从政策上引导、技术升级支撑、确保资金投入等方面,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得以落实。
4.1政策引导
针对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缺乏相关的政策性引导,应制定出废弃物资源化的相应政策,明确废弃物资源化的方向是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教育和提高全民的生态环保素质,鼓励相关技术的引进和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开发,扶持相关人才的培养,补充和修改相关治理政策,实行全过程管理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原则,环保部门和农业部门相结合,政策和法规标准要有步骤、分阶段、分区域的制定和落实,标准要切实可行。
4.2技术支持
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要依靠技术支撑,在现有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组合升级,解决两个层次和两个升级的关键技术。两个层次是农业废弃物集中程度比较高的养殖场等点源污染环境治理和资源利用技术的攻关和农村广大区域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问题的技术攻关;两个技术升级是提高转化效率和提高转化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将大量的污染物转化为能源物质和资源,消除环境污染,通过技术的升级,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效益。
4.3投入资金
投入不仅是资金的投入,还要有管理、人才等等,但是资金的投入是农业废弃物资源的保证,环保政策落到实处,将技术关键和难点顺利攻克。相关政府单位的财政支持引导废弃物资源化的方向,解决面上的污染问题和广大农村的能源短缺,吸纳社会资金和鼓励企业的参与,生产高值化产品,促进农业废弃物在整个社会循环圈中的流动和循环。
关键词:食用菌生产;农业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2.030
Circulating Utilizing of Agricultural Organic Waste with the Production of Edible Mushrooms
ZHU Hua-ling1,BAN Li-tong2,XU Xiao-ping1,BU Lu-xia1
(1. 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4,China; 2.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China)
Abstract: The importance, main models, present state and question of the circulating utilizing of agricultural organic waste with the production of edible mushrooms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Key words: production of edible mushrooms; agricultural organic waste; circulating utilizing
农业有机废弃物是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畜禽养殖业和农村居民生活排放的有机废弃物的总称,主要包括农作物副产物(玉米秸秆、玉米芯、豆秸、稻草、稻壳、花生秧、花生壳)、畜禽粪便(牛粪、马粪、猪粪、鸡粪)、食品和饮料加工中的边角余料、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等[1-3]。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产生7亿多t的农作物秸秆,26亿多t的畜禽粪便及大量有机废弃物[4],合理妥善地处理和利用这些农业有机废弃物,对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食用菌是生态链上处于还原者位置的真菌,若将其引入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处理环节中,不仅可以减少农业有机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生产出美味可口的绿色食品,所以,借助于食用菌生产实现,农业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是处理和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的最佳方式。
1 资源化循环利用是农业有机废弃物最经济最合理的处置方法
要实现农业与农村持续发展,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就必须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才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而循环经济的重要思想是:“没有废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5],或者说只要把农业有机废弃物放到合适的地方,它们仍然可以是被利用的资源,为农业和农村的快速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所以说农业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再利用是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最经济的利用途径。
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的生态链上,农业有机废弃物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均不能有效利用的剩余物,他们只有被分解者彻底分解才能重新回归生态链,才能真正实现生态农业。而生态农业的实践早已指明了变“ 废”为“ 宝”的途径[6],所以,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也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总之,资源化循环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是最合理的处理方法,既可以持续利用资源又能保持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全面促进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2 食用菌生产是农业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链条上关键的一环
2.1 食用菌生产在农业生态链中的地位
食用菌是农业生态链中的还原者,是联系生产者(绿色植物)和消费者(人类、 动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纽带,是连接种植业、养殖业等多个产业的关键一环(图1)。
食用菌人工栽培是以农业有机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玉米芯、棉籽壳、锯木屑、牛粪、鸡粪等)为原料生产食用菌产品的过程,培养基组成及其配比、培养温度、初始含水量、初始 pH值、种龄等因素对栽培结果的影响较大。食用菌菌丝体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分泌胞外酶分解有机物质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多糖等而在培养基内外进行有氧生长。在得到食用菌子实体的同时,也得到食用菌菌渣。菌渣可作为动物饲料或有机肥, 实现了有机物质循环反复利用, 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所以说,食用菌生产是循环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各链条上关键的一环。
正因为有食用菌生产这一环节,才形成了一个多物种共生、多层次搭配、多环节相扣、多梯级循环、多层次增值、多效益统一的物质和能量体系,构成食物链和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协调发展[7]。通过食用菌生产链条的延伸,可以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构思,进一步提高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8]。
2.2 食用菌生产在循环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过程中的作用
食用菌生产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主要表现在食用菌生长的全过程都可以是降解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的过程;而且食用菌生长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对废弃物的利用能力是不同的,这与其不同生长发育期对物质的需求不同有关。梁连友等[9]研究发现,苹果园每667 m2每年修剪的枝条达150 kg,可以栽培100袋香菇,生产鲜香菇100~150 kg,每667 m2果园在不影响苹果生产的前提下增加产值400元以上,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而且用果树修剪枝条栽培香菇后菇渣中木质素降解了20%~30% , 粗纤维降解了15%~50%,说明食用菌生长的过程是降解利用果树枝条的过程。李晓博等[2]的研究表明,在双孢蘑菇培养料堆制发酵过程中,稻草、玉米秸杆和玉米芯中的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的降解率介于10%~30%;而在双孢蘑菇生长发育过程中,稻草、玉米秸杆和玉米芯中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则介于30%~40%,明显高于堆制发酵过程中的降解率。这说明在双孢蘑菇准备和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对稻草、玉米秸杆和玉米芯等农业废弃物都有一定的降解能力,但在双孢蘑菇生长发育阶段需求更大,这一阶段的利用主要是漆酶、过氧化物酶、滤纸纤维素酶、梭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菌丝共同作用的结果。食用菌对农业有机废弃物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利用速率最快的时期是在出菇阶段,是子实体形成时期,需要利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合成细胞壁;而对木质素利用最快的时期是原基形成前,是因为蘑菇的营养生长阶段对木质素的需求较多。
除了农作物的副产物以外,食品加工和饮料生产的边角下料可以作为食用菌生产的栽培料而被循环利用。戴德慧等[10]利用酿造的酱渣进行食用菌发酵生产富含真菌多糖的生物饲料。研究结果表明,平菇能在酱渣中快速生长;固体发酵培养基酱渣含量70%时,平菇有较快的生长;液体种子培养基添加20%酱渣可促进菌丝球的形成,发酵产物的水分含量为 50.5%,多糖为17.3%,粗蛋白为 19.1%。王建芳等[11]用香菇对中药废渣进行固态发酵研究发现,中药废渣经固体发酵,粗蛋白含量提高了68.20%,粗纤维含量降低了44.9%,多糖含量提高了150.9%;朱忠贵等[12]的研究表明,将农作物秸秆粉、木薯渣、醋糟、奶牛粪等农业有机废弃物,按比例混合配制成低碳复合型食用菌培养料,替代棉籽壳用于食用菌栽培,不仅充分利用农业下脚料、符合低碳经济发展方向,而且其价格只有棉籽壳的1/2~2/3,大大降低了食用菌生产成本,能够将农民育菇经济效益提高20%~35%。朱辉等[13]从利用淀粉废水的角度出发,在淀粉废水中对金针菇菌丝体进行了液体培养,获得了合适的培养条件,为工业化利用淀粉废水生产金针菇菌丝体,减轻淀粉废水污染提供了技术支持。解秋菊等[14]用真姬菇液体发酵海带废渣,发现发酵后上清液中的多糖抗氧化活性比未发酵海带废渣中的多糖抗氧化活性显著提高,从而为海带废渣的高附加值再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农业有机废弃物经食用菌菌丝的分解作用, 分泌出某些激素类和特殊生物活性酶, 加上菇渣中菌体蛋白的大量存在, 因此,用菇渣作肥料比用秸秆堆沤的肥料有更多的可给态养分和更好的增产效果[9];用菌糠作为有机肥施用,对番茄的生长发育和品质有明显的提高,单株产量达到2.69 kg,比施用尿素增加28.10%[2]。用果树修剪枝条栽培香菇后菇渣中粗蛋白由2%~3%提高到10%~17.14% , 氨基酸含量增加到5%~6% , 特别是含有多种禽畜体内不能合成的、一般饲料中又缺乏的必需氨基酸和菌类多糖,因此, 栽培香菇的下脚料作为菌糠饲料又具有食用菌的清香味, 且适口性好, 有利于提高畜禽产品的产量和质量[9]。刘润叶[15]将腐植酸胶体、食用菌渣和禽粪等副产物按比例复合,添加特殊的符合微生物菌群,经过复合发酵形成复合腐植酸有机肥,不仅能彻底解决菌渣、禽粪等的重复再利用问题,实现腐植酸有机肥-农作物种植、水产养殖-食用菌栽培、禽类养殖-腐植酸有机肥的良性循环。
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栽培食用菌,可改变资源浪费型传统农业,实现“点草成金、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无废生产”,是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开发利用的一条最为有效、持久的捷径;与此同时还能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生态农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食用菌作为主要的链接者,既能循环利用农牧产品废弃物和净化环境,又能作为产业链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由于食用菌的作用,可使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在这个结合过程中,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说食用菌生产在农业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过程中起到的是连接、纽带和促进的作用。
3 利用食用菌生产循环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的主要模式
各个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分别发展了不同的以食用菌为纽带的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山东省久发食用菌有限公司开发形成的各环节耦合,产业链条延伸,多元化多循环,集种植业、 养殖业与工业有机结合的产业生态系统[16-17],见图2。
还有淳安县以桑枝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栽培食用菌发展形成了桑枝食用菌生产循环模式[18-19](图3)。张岩等[20]提出了食用菌生产的“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图4)。沈明珠等[21]提出了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的最佳模式(图5)。李晓等[1]提出了双孢蘑菇生产对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利用的模式(图6)。
除了这些比较典型的循环利用模式之外,各地也发展了一些实用的模式[5,22],虽然具体内容不完全相同,但总体特征基本相似,都以食用菌生产作为农业有机废弃物循环降解利用的纽带,都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起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4 利用食用菌生产循环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地响应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以食用菌生产为纽带循环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已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种植业、养殖业的废弃物被广泛应用,甚至一些工厂的有机下脚料、食用菌生产的菌渣,也被广泛的重新循环再利用,使农业有机废弃物再次被使用在能源、肥料、饲料和材料等方面,既节省了资源,又减少了污染,对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起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但由于农业有机废弃物数量大、品质差、危害多,人们对农业有机废弃物的价值还存在一些消极的观念,没有放在整个社会循环系统中去考虑,导致对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阻碍了农业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的发展、推广和应用。
另一方面,虽然现在很多地方已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传统,但是循环利用技术相对片面,创新技术少,利用率不高。导致农业有机废弃物转化产品品种单一、质量差、利用率低、商品价值低,不能形成产业化,也不能有效地循环利用。例如,目前利用食用菌生产循环利用的废弃物主要是农作物的副产物,而畜禽粪便的应用就相对较少[24-25]。如果通过添加特定的材料和微生物菌种, 将畜禽粪便用来生产栽培食用菌的专用料,将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26]。再例如,食用菌的液体发酵与固体栽培相比,具有菌丝生长速率快,营养成分利用率高,生长周期短,产量大;接种方便,便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产生的活性物质品种多而且产量高等优点,然而在循环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的过程中,食用菌固体栽培技术应用较多,液体发酵技术应用较少,这也是今后技术发展的一个方面。
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食用菌以生产周期短、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好而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生态农业的系统中,成为物质和能量良性循环的主要环节[24-25]。畜禽养殖、食用菌生产、环境治理有机结合,实现农业有机废弃物循环再利用,对构筑大农业生态循环系统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晓,李晓博,李玉.草腐菌生产在农业废弃物污染防治中的作用[J].北方园艺,2009(2) :120-122.
[2] 李晓博.双孢蘑菇生产对农业有机废弃物的降解利用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8.
[3] 王勇,孟晓林.秸秆废弃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开发利用[J].山西农业科学,2009(12):42-44.
[4] 张玉华.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J].江苏农机化,2010(5):10.
[5] 顾骅珊.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探讨――以浙江嘉兴为例[J].生态经济,2009(1):82-84.
[6] 孙振钧,孙永明.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8(1):6-13.
[7] 常明昌.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8] 卢敏,李玉.吉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和战略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5 ,27(2) :229-232.
[9] 梁连友,呼有贤,李鸣雷. 渭北果区果-菇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2006(1):18-20.
[10] 戴德慧,周利南,冯纬,等. 酱渣食用菌发酵生产功能性饲料的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0(2):406-408.
[11] 王建芳,徐春,徐萌萌,等.利用香菇发酵中药废渣提高利用价值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4(2):451-454.
[12] 朱忠贵,蔡立新,蔡培元.一种低碳复合型食用菌培养料:中国,201010250758[P].2011-01-12.
[13] 朱辉,何国庆.金针菇在淀粉废水中发酵的营养条件研究[J].生物工程学报,1999,15(4):512-516.
[14] 解秋菊,闫培生,池振明.真姬菇发酵海带废渣制备多糖的抗氧化活性[J].食品工业科技,2011,32(2): 115-117.
[15] 刘润叶.食用菌菌渣生产水体缓释肥的发酵技术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7):42-44.
[16] 邹积华, 崔从光,丁强,等.食用菌产业循环农业模式及关键技术[J].中国食用菌,2011, 30(1) : 62-64, 66.
[17] 丁强, 王鸿磊, 邹积华, 等.以食用菌种植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J].农业科学与技术,2011,12(8):1179-1181.
[18] 王素彬, 蒋新民, 商小兰, 等.桑区食用菌产业发展途径探讨[J].食用菌, 2011(1):3-4,9.
[19] 顾掌根,王国峰.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推广应用的实践创新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25):190-192.
[20] 张岩.将食用菌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心产业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0):121-122.
[21] 沈明珠.国内外资源综合利用情况[J].农业环境保护,1992,11(1):37-38.
[22] 袁顺全,韩洁.北京农业废弃物现状与循环利用模式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4):85-87.
[23] 郭瑶,庞金梅.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防治与资源化循环利用[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2):149-151.
一、循环经济是牧场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黑龙江农垦齐齐哈尔管理局富裕牧场位于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境内,地处松嫩平原乌裕尔河流域,隶属黑龙江省农垦齐齐哈尔管理局。全场总人口11229人,除汉族以外,还有柯尔克孜、蒙古、满、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锡伯、朝鲜、回族和苗族等10个少数民族。全场总面积41.4万亩,其中草原10.2万亩,水面2.7万亩,林地6.7万亩。牧场有4个管理区、4个作业区,分布在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城周围。
牧场主要以农牧业生产为主,2011年全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5亿元,人均纯收入15019元。畜牧业方面:奶牛存栏1.8万头,其中,优质奶牛达到1.2万头,良种认证1万头,鲜奶年产量6.6万吨;年出栏肉牛1000头、生猪8.5万头、禽50万只。种植业方面:17.8万亩耕地,种植水稻10万亩,玉米7.8万亩。粮食作物单产700公斤,总产达到8.5万吨。
牧场养殖业比较集中,畜禽养殖产生大量畜禽粪便,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就会散发恶臭的气味,影响牧场的生产和生活质量,利用沼气工程对畜禽养殖环境进行综合整治迫在眉睫。在总局和管局的大力支持下,牧场实施了撤队并区,人口向场部集中,打造万人小城镇。人口集中为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建设沼气工程、集中供气供电提供了环境基础。
种植业17.8万亩耕地、3000亩的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和0.2万亩草原,为消纳和利用沼气工程和有机肥厂的沼液沼渣肥料提供条件。设施农业管理上采取“四统一分”,即统一作物品种、统一育苗、统一富裕牧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文/夏元秋杨永生管理、统一技术、分户经营,为建设有机农业提供制度保障。
牧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没有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整体规划,缺少建设资金支持,缺乏科技进步和创新成果的引领,没有形成市场运营机制。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促进农业增效、农场增收的目标,着眼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资源利用集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为主线,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工程学方法,大力推广应用种养结合等新型种养模式以及健康养殖、标准化生产等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发展高效的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2.主要目标。按照“1站2区3基地”的建设目标,力争到2015年,将富裕牧场建设成为全国寒地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牧场,建设1个分布式资源站、2个养殖小区、3个基地。具体内容是分布式资源站包括沼气生产厂、生物有机肥厂、秸秆综合利用加工厂;养殖小区包括万头奶牛养殖小区、万头生猪养殖小区;基地包括有机水稻种植基地、有机蔬菜种植基地、有机农副产品加工基地。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达20个以上,生产基地面积达8万亩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面达80%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氮肥使用量减少40%,肥料利用率提高10%;农作物秸秆、规模畜禽养殖场畜禽排泄物、清洁能源利用率分别达95%、97%和80%以上,牧场职工增收50%,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品质进一步优化,农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三、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重点任务
1.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以科技为引领,以机械化手段为依托,大力推进良种、良法、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力度,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经营机制,以企业化运作为平台建立和健全有机食品市场体系,切实实现土壤改良、农民增收。
2.建立健康的标准化养殖模式。整合当前养殖体系,建设规模化养殖小区,采取养殖股份制,嫁接先进管理机制,实现畜禽养殖集约化、标准化,防疫和饲养科学化、机械化,节约人力资本,实现养殖增收。
3.深入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利用畜禽养殖粪便和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生产生物质能源,包括沼气和成型燃料,解决畜禽养殖和种植业的环境污染问题,为牧场职工生活提供清洁能源,为生态循环农业提供生物有机肥,为棚室蔬菜提供二氧化碳肥,实现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
4.发展设施农业,规划和建设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基地。规划建设棚室蔬菜种植基地,以科技为支撑科学种植,拓展牧场职工增收途径。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空间布局
建设8万亩有机农业种植基地。在大田作物领域,建立科学的轮作制度、良种制度,合理分配不同地块作物布局,包括有机农业比重、作物种类。核定机械化发展空间及发展规划,提升农机合作社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包括有机米、有机玉米加工、有机农副产品加工,实现有机农副产品增值,牧场职工增收。在养殖业领域,建设万头牛、万头猪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实现集中养殖,科学饲养、科学防疫,统一管理。建设2000立方米池容的沼气工程、年产8000吨固态生物有机肥和10000吨沼液肥的肥料工厂,年产10000吨颗粒燃料的成型燃料工厂。集中畜禽养殖污染物、农业生产剩余物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建设废弃物综合处理中心,为牧场职工提供清洁生物质能源、为土壤提供优质生物有机肥料、为棚室蔬菜提供二氧化碳肥料,形成环境治理、能源供应和土壤修复的循环经济链条。建设3000亩设施农业示范区。发展棚室蔬菜,利用富裕牧场的交通便利条件使之成为齐齐哈尔及富裕市有机蔬菜供应基地。形成有机种植、健康养殖、剩余物综合利用的格局。以沿嫩江地块和有机循环农业为依托,建设旅游生态园,提升环境保护和生态文化氛围,拓展第三产业。
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
浙江是一个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农业大省,有着历史悠久的农业文化,主要代表为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其特色是多元化种养、多模式栽培。农业主要包括的产业发展模式有粮食、畜禽、蔬菜、林业、瓜果、观光旅游农业、花卉等块状农业发展模式。浙江省是全国较早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省份之一。生态循环农业经济作为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浙江省已有了一定的发展。结合浙江省实情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和产业链也已基本成型,相关的政策体系也在逐步完善。
1农业资源得到节约集约利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不断推进
2005年以来,浙江省积极开展农业资源节约利用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工作,并取得较好成绩。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方面,如宁波市将畜禽粪便与其他物质混合发酵,生产出无味、高效的有机肥料,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产业化发展;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如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的嘉兴市,农机部门一改往日农作物收获季节里焚烧秸秆、污染生态环境的处理方法,结合嘉兴实际开展过腹还田、压块利用、秸秆沼气气化等新技术试点工作,实现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也减少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面源污染;在规模化养殖企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方面,随着近年浙江省农业转型升级,特别是规模化养殖的推进,大量的畜禽养殖废弃物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污染,台州市及时限定禁养、限养区,提倡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大力发展沼气集中工程、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和生产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有效治理了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带来的污染。
2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成型,农业技术提升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浙江特色的生态循环农业得到快速发展,立体农业模式、生态链接与转换模式、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农业生产资料减量化模式等逐步成型[9]。例如,宁海县在浙东海岸农业循环示范园构建了“畜牧养殖粪(肥)-有机复合肥—农作物”、“农业废弃物-奶牛养殖-有机肥加工”、“鱼虾-贝藻”等立体化的农业模式;淳安县“桑枝-食用菌-废弃菌棒-沼气-稻田”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是利用桑枝条生产食用菌,用废弃菌棒生产沼气,用沼气作辅料来灭菌,也控制了反季秀珍菇房内的温度,其中沼液、沼渣还可还田。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推进全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种植业上,培育优良的设施农业新品种,推广应用肥水同灌、喷灌滴灌等技术[8]。尽量消耗更少的资源,得到高产优质的农产品。既对农业投入品进行减量化、再利用,又促进“三品”农业的发展。2011年全省推广设施栽培面积达21.62万hm2,比2005年增长126.42%。畜牧业上,根据不同畜禽养殖地区和规模大小,采取畜禽粪便干湿分离、雨污分流处理技术、负压通风和湿帘降温等清洁技术,利用污水净化沼气池,沉淀过滤、融污水厌氧消化等设备,减少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排放[8]。另外,各地因地制宜地积极推行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循环农业运作方式和适合当地实情的生态循环农业生态化发展技术。如嘉兴新竹制造有限公司开发研制了一套高效处理农用有机废弃物专用设备,为生态循环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供了保障。
3“两区”建设不断推进,农业产业集聚初具规模
农产品基地规模化发展,产业化集聚优势比较明显。如浙东南沿海海水产品优势产区,浙北-浙东南沿海蔬菜和加工、出口产业带。块状农业产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如余杭区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和农家乐特色村项目、西湖龙井产业区、诸暨珍珠产业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据统计,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不断壮大。到2009年,全省创建销售收入2102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15965多家。近几年来,浙江省大力支持与农民利益相关的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呼吁民间资本投资农业产业,最终实现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农产品品牌化、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产业化的发展[8]。浙江省全面启动“两区”建设的工作,按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的要求,集聚优势资源,跨越式发展农业产业;重点围绕土地流转、资金流动、高新技术、品牌效应4个方面,破解了制约“两区”发展的体制障碍。至今,已有25个国有农场列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创建点,规划建设总面积达3826.67万hm2,占园区规划总面积的10.43%,如渔米之乡湖州、产量大市金华、柑橘王国衢州等。
4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机制逐渐健全,“自上而下”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近年来,浙江省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逐步完善了“自上而下”的政策体系。如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颁布了《浙江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10]、《浙江省动物防疫条例》[11]、《浙江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12]和《浙江省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促进办法》[13],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供法律保障;制定了《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4],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供规划保障;省政府颁布了《关于印发浙江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行动方案的通知》[15]、《关于促进商品有机肥生产与应用的意见》[16];省财政厅每年安排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与利用、农村沼气建设等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一些地方政府结合省政府推行相关政策,如湖州的《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扶持市本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全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现存问题及成因分析
1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资源短缺
浙江省人多地少,近年来随着经济迅猛发展以及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的农业资源,农业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和耕地资源供需紧张[17]。2005~2011年,浙江全省水资源总量从1014.35亿m3降至749.2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全国人均水平[17]。同时,由于水库设施老化,灌溉方式落后,节水灌溉覆盖面小,水资源总体利用率不高。另外,水土流失依然存在,水土保持能力弱,区域生态系统修复能力不高。大量泥沙流入江河,损失了大量的氮、磷、钾等无机肥和有机质,也破坏了土地资源。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市化消耗了大量耕地资源,建设用地扩大,退耕还林。因此,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成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又一瓶颈。据统计,浙江人口密度约为全国的3.4倍,人均耕地不及全国一半。传统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资源、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农业发展与资源贮存、生态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矛盾依旧突出。如嘉兴市将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畜禽粪便倾倒入河道、食用菌种植废弃物和废弃农膜等现象,对农村空气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也产生了难降解的白色污染。
2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技术滞后
浙江省缺少易推广、低成本的实用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生态循环农业关键技术的引进、研发、推广力度不够,制约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缺乏具体操作和专业技术指导。许多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成本很高,其技术水平还足以维持较高的运行成本,无法利用生态循环农业产生经济效益。如建设秸秆气化工程、农业废弃物处理项目大多由政府出资,但市场推广难度较大[17]。此外,浙江省农业正面临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掌握高新农业技术的新型农民较少。
3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资金短缺
当前,浙江农业龙头企业、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合作社发展等资金短缺问题尤为突出。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绊脚石,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部分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投资周期较长,经济效益不高,市场推广能力不够,银行不愿投资农业产业,大多依靠国家和政府的投入扶持[17]。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需要大量多元化的投资,但浙江省后续的运行管理缺乏资金支持,长期的发展模式尚未建立起来,农业环境维护资金投入不足,节地、节能、节水、无公害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也未能大规模推广。
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对策
浙江省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18],相关的发展对策措施必须进一步明确,为生态循环农业深入发展的保驾护航。尤其要因地制宜选择发展的模式,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提升生态技术,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创新农作制度。
1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
根据浙江省内各地区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条件及各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可分为杭嘉湖平原水网区域、西南丘陵山地区域和东南沿海城镇和岛屿地区[19]。各区域应有其特有的发展模式。杭嘉湖平原水网区域靠近上海都市圈,应抓住上海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化的契机,发挥高新技术和合理的产业布局,并且利用该区域民营资本雄厚、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优势,重点发展“以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龙头企业为带动的产业链延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及传统农业的粗放式经营,直接破坏了该区域的水环境。因此,该区域应采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治理、沼气利用为主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来治理农业与农村环境[19]。西南丘陵山地区域是浙江省欠发达地区。针对该区域拥有的农业产业基础,该区应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绿色农产品、休闲观光旅游产业为一体的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19]。东南沿海城镇和岛屿地区的发展重点应围绕海洋资源展开,发展具有浙江特色的渔业循环经济模式。其中,水产养殖向着优质化、高效化、生态化方向发展,水产加工向着品牌化、外向化、安全化方向发展,水产品向着无害化,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方向发展[19]。
2积极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
以点线面结合开阔思路,以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家庭农场,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充分发挥各类农技人才的作用,多层面、多渠道推广示范,以点带面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十二五”时期,全省重点创建20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10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0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50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18]。并根据各地发展实际,制定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年度计划。
3提升生态技术
整合农业技术的教育资源,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加强高新农业技术、新型农作制度、病虫综合防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产品精深加工、设施农业环境控制[19]等研究。其中,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支撑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农业清洁生产理念与生态技术体系、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农村沼气技术、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科学施肥用药技术[19]等。大力推广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的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地方实情的农业技术政策,积极应用“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改变传统农业技术范式[20]。
4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虽然浙江水资源总量相对丰沛,但时空分布不均。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粗放的农业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开展“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着力强调农田水利建设,完善沟渠排灌系统,集约利用水资源并提高对自然灾害的抗御能力;通过改造种植制度来集约利用土地;用创新传统农作制度来提高土地利用率与绿色、无污染、有机农产品的比例;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逐步淘汰耗能大、产量低、质量差的小厂,达到节煤、节电、节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