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声音的科学知识

关于声音的科学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声音的科学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声音的科学知识

关于声音的科学知识范文第1篇

《餐饮服务与管理》是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方向课,以餐饮业为研究对象,培养学生餐饮服务与管理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由于本课程36学时(理论28学时、服务技能操作6学时)的课时限制和服务技能操作条件的限制,使得部分教学内容无法实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餐饮服务与管理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形成,学生毕业后到餐饮企业就业、创业以及更好地服务社会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对《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势在必行。

二、《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改革的原则

《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必须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必须遵循餐饮业与学生自身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必须具有充分的理据性和合理性。

(二)先进性原则

所谓“先进”,是先行、先导、先锋的意思,把它落实在餐饮服务与管理的教学改革中,主要是指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不仅要顺应时代进步潮流,而且应集中体现餐饮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思想。

(三)适用性原则

由于课时数的限制,在内容安排上必须遵循适用性原则,即知识体系的架构必须适合和有用,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泛泛而谈将无法培养学生的餐饮服务与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四)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主要是指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中,应从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出发,把“教、学、服务社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三、《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的实施

根据行业、学校、学生三方面的具体情况,了解其供需矛盾节点;在此基础上,依据企业和学生自身发展的科学规律来确定教学内容;科学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与创业素质。

(一)通过多次调研,找到了餐饮企业、学校及学生素质培养之间存在的问题

对症下药、因需施教才能确保供需矛盾的真正解决,因此,笔者从基础理论、服务技能、综合能力三方面对餐饮企业的服务与管理内容、餐饮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与择人标准、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学生学习的目的、心态及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多次调研,结果发现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目前高校使用的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与餐饮企业实际的运作管理有部分脱节;二是目前餐饮企业的从业人员出身五花八门,总体素质偏低,其用人方面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其择人标准指向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服务技能等方面;三是学校管理层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技能的办学意识,不重视实践技能训练的教学设备投入。四是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不明确,缺少主动性,学习效果受影响。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专业方向的选择上很盲目,不知道自己特长,不知道服务管理行业人才需求特点与工作内容,更不知道自己毕业后将要从事什么工作,因而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与计划,表现在学习具体课程时,欠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致影响学习效果。

(二)依据调研结果,结合行业专家意见,重新修订了课程教学内容

科学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是《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能否成功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笔者依据调研结果,将餐饮服务与管理的教学内容从基础理论模块、服务技能模块、综合素质提升模块三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设计,通过信函和访谈的方式分别征求了长期从事本课程教学的专家、知名餐饮企业的领导以及已经毕业正在从事餐饮服务与管理或在餐饮行业创业的学生等的意见,重新修订了课程教学课时数、教学内容,具体如下:

1、教学课时数修订

重新测量并修订了教学时数,总课时从36增加到54,理论增加12小时,实操增加12小时。

2、教学内容修订

教学内容以打造学生高创业素质为出发点与归属点,以谋划、筹建、经营管理为教学路线,从基础理论模块、服务技能模块以及提升综合素质模块三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订。其中基础理论模块新增加了“餐饮企业的从业资格、餐饮企业建筑室内外功能与装潢设计、餐饮企业岗位制度编制”等内容,将“餐饮业市场调研与市场机会分析能力以及市场定位,餐饮建筑室内外功能与装潢设计,餐饮企业科学选址方法,餐饮企业岗位编制计算与制度编写,餐饮企业菜单确定、制作与修订,餐饮原材料采供管理,厨房生产与餐厅服务质量管理、餐饮营销活动的策划与方案编写,餐饮成本控制管理”等确定为重点与难点内容。服务技能训练教学模块新增“重托操作技能训练、最新25种酒店常用餐巾花型折叠技能训练、两种台布铺放方法、中餐早餐摆台、中餐正餐摆台、西餐摆台、斟茶技能操作训练”等内容。综合素质提升部分新增“餐饮市场调研能力与餐饮市场分析能力训练、团队组织管理与协作能力训练、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训练以及餐饮营销活动的策划与实施能力训练”等内容。

(三)完善教学条件,选用较为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学院先后建设了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餐饮服务与管理实操室、酒店管理系统模拟练习室,充分完善了教学条件。在具体的教学手段方面,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积极利用校园网、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餐饮服务与管理实操室、酒店管理系统模拟练习室等,并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度、重点、难点,将教材内容“提纲化”和“问答化”,让学生按提纲和问题认真准备,采用多模式教学法,如情景模拟法、角色互换法、团队管理法、项目创新法、四步操作法、餐饮企业实体调研与观摩法等多模式综合教学与练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胆识和勇气,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的协作能力,研究方案的设计能力,PPT的制作和普通话水平,组织与控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比较过硬的服务技能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自信心。部分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运用如下:

1、团队与创新项目管理法

(1)团队与创新项目管理法的基本原理

团队与创新项目管理法是指利用课程某知识点,根据班级人数成立N个项目组,根据项目目标和要求采用团队合作的模式完成项目内容,并且每个项目组至少派一名代表将项目的成果向全班汇报,最后进行比较和总结的方法。该方法能充分锻炼和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资料、团队协作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团队与创新项目管理法的教学内容落点

团队与创新项目管理法可依托的教学内容落点有:餐饮业客源市场调研与分析;某一主题的宴会营销与管理设计等。

(3)在实施教学时要注意的关键点

第一,项目团队成员构成上要兼顾主动性及能力强弱的搭配,要保证团队的力量能完成项目任务;第二,项目组至少要有一个负责人,并要求上交团队成员的分工与合作细则,这样可以避免团队学习变成一个人的事;第三,教师要随时做好顾问,做好指导性工作,不能做甩手掌柜;第四,在项目内容的确定上要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

2、角色互换法

(1)角色互换法的基本原理

角色互换法是指教师根据部分章节内容,在时间允许、学生有知识基础、教师给学生适当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备课并主讲,教师充当学生和督导员,最后由同学点评,由任课老师总结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改变了传统一言堂课堂模式,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学习的一大法宝,同时能有效锻炼学生胆识和勇气,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水平,培养课堂组织管理与控制能力、团队的协作能力、研究方案的设计能力以及PPT的制作能力。

(2)角色互换法的教学内容落点

角色互换法运用可依托的教学内容落点有:菜单设计与制作;食材原料的采购、储存管理方法等。

(3)在实施教学时要注意的关键点

第一,教学内容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学生围绕此内容能否搜集到相关的辅助资料;第二,授课内容知识点一般要相对完整,便于学生相对容易地将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第三,每人单次授课时间最好控制在30分钟左右;第四,教师要随时做好学生的帮手,尽可能帮助解决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餐饮服务与管理》中的“菜单章节”可以实施角色互换法教学,并附带制作一份菜单。可行的理由有三:第一,该章节内容相对容易,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完全可以支撑学生完成授课任务;第二,该章节知识点少、知识体系完整,且比较容易搜集到所需要的辅助资料,如图片资料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到,菜单模板可以在市区酒店、餐饮企业进行考察时搜集到;第三,作业即菜单的制作,学生在菜单的制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将理论如菜单布局、菜单模式设计、文字、图片、字型处理等与实际结合起来。

3、实体调研、观摩、交流法

(1)实体调研、观摩、交流法的基本原理

餐饮企业实体调研、观摩、交流法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需要,与学院主管实践教学的领导一起联系国际品牌或国内品牌的酒店或餐饮店企业 ,确定需要调研、观摩、交流的内容点和环节,并到企业进行现场调研、观摩、交流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一方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充分了解餐饮企业的服务与管理知识要点,以及从事本行业需要的素质与技能要求,从而找到学生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为以后的学习及个人素质、技能的培养指明方向。

(2)实体调研、观摩、交流法的内容落点

该方法可依托的内容落点有:餐饮服务技能;餐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餐饮企业成本控制等。

(3)在实施教学时要注意的关键点

关于声音的科学知识范文第2篇

二十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及思维方式,科技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力量,每一位生活在当前时代的人,都应该掌握一定科学知识,适应当前科学生活。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也是基于此时代要求,通过《科学》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科学知识与技能,培养科学兴趣与思维习惯,让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探索的潜力,为他们今后生活学习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而小学生科学意识处于启蒙阶段,部分教师本末倒置,在《科学》教学中,重知识而轻能力,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注重学生科学能力培养,实现能力与知识双重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强调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科学》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包括对科学事件的好奇心、关心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科学问题意识等多方面。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开放地接纳他人意见与见解,能够包容不同科学视角与论点;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引导,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证据的科学意识,促进学生良好科学态度的形成。科学态度是《科学》学习的基础,教师要从学生认知出发,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学习态度。

二、深钻教材,制定合理教学方案

知识学习是能力培养的基石,而教材则是知识学习的载体,教师在教学前要深钻教材,根据课标要求合理制定教学方式与教学目标,使得教学过程最优化。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传播》一课时,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声音通过介质传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设置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耳朵贴着桌子,教师敲打黑板,看一看是贴着桌子的声音大还是像平时一样听起来声音更大,也可以对比一下是坐前排的同学听到的声音大还是坐后排的同学听到的声音大。通过趣味小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题教学中来。再让学生总结实验能够证明的问题,一是传播介质不同其声音强弱也就不同,二是声音传播是会衰减的,教师再对声音的传播性质及特征进行系统讲解,完成教学目标。最后再进行课后拓展,如电话是如何实现“千里传音”的?我们大声喊叫时为何要用手在嘴边做成喇叭状等问题,实现拓展提升。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掘教材内涵,让学生感受《科学》学习带来的乐趣,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获得长足发展。

三、动手探究

探究是《科学》学习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通过探究实践能够发展学生问题发现能力、质疑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思维能力,是每一位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学习方式。小学生探究能力处于培养阶段,教师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做好两方面准备。其一是激发探究兴趣,保护学生学习自信心,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学生探究的根本动力。其二是提出恰当问题,问题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且契合教学目标,学生通过问题解答能够达到相应学习目标。其三是引导学生选择正确探究方式,一般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通过讨论、质疑、实践、总结等方式完成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发掘教材内涵,使学生思维能力获得多方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在科学课堂上要重视这一教学方法,运用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课外拓展

课外拓展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科学意识及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把学生引入广阔的自然生活中,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科学精神与科学能力。例如在学习《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课后拓展问题:地形对人类活动有何限制?通过逆向思维,让学生系统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科学发展观。

五、恰当交流

适时地组织交流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科学能力,激发学生《科学》学习兴趣,形成良好学习风气。一方面,通过有组织的交流,学生进行有序发言,学生观摩他人优秀科学学习、探究方法,能够实现思维的交流与碰撞,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并在班级掀起科学学习风气,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另一方面,通过交流教师能够清晰地发现教学方式上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教师查漏补缺,优化教学方式。

六、结语

关于声音的科学知识范文第3篇

一、丰富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思维,初建科学概念

“概念”这一抽象名词,是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点概括出来形成的。随着人类对事物认识的发展,概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科学概念是一种内涵,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有的基本性质,不同于“定义”。在科学教学中,丰富和积累学生的感性认识,对建立科学概念很有帮助。例如《花、果实、种子》一课中,帮助学生建立“果实”的概念,需要为学生准备如干、鲜、可食、不可食等有不同结构的材料。教师提出材料要求后,由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这正是他们科学学习的开始。学生准备材料时,会思考选择这些材料的原因,观察比较它们的不同,不仅观察外部特征,还会动手解剖观察内部结构,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对“果实”形成了感性认识,为初步建立“果实”的概念打下了基础。再比如《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中,学生已初步感知了空气,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塑料袋,当他们都参与到捕捉空气的活动中后,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为进一步理解这一概念奠定了基础。

二、亲身体验,深化思维,理解科学概念

科学教学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科学探究过程重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课堂上,教??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亲身体验,使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与新建立的科学概念之间以及学生头脑中的思维发生碰撞,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比如《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一课中,学生咀嚼食物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为建立“初步消化”这一概念打下基础,课堂上学生再次体验,“咀嚼―再咀嚼”,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这节课“初步消化”等相关概念的建构奠定基础。再比如《听听声音》一课中,声音对于学生来说好像是很熟悉的东西,但学生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也没有思考过他们经常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我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等。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听听喇叭里发出的声音、敲击音叉发出的声音,丰富学生对声音的感性认识,比较声音的不同,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声音概念产生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声音相关概念的兴趣,深化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声音的强与弱、高与低”等科学概念。

三、分析归纳比较,强化思维,形成科学概念

不同学段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在形成科学概念的过程中,学生要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对信息和数据的整理、分析和归纳,加深学生对事物现象和特征的认识,强化学生的思维,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比如《运动与摩擦力》一课中,在教师收、放相结合下,学生经历了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状况和物体重量之间关系的过程。学生通过整理、分析、归纳和比较数据,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解释,得出结论,加深学生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认识和理解,强化学生的思维过程,形成摩擦力与接触面状况和物体重量之间关系的科学概念,使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四、综合运用,解决问题,深化科学概念

关于声音的科学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学概念;感性认识;小组合作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在科学的认识下,借助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亲身的探究和实践,科学知识在其心中才能真正获得新生,才能获得深层理解并形成科学概念。因此,本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构这样一个科学概念,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关于建构科学概念,结合“声音的产生”一课,我有几点探索与实践。

一、提供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

科学概念是抽象的,科学概念的获得有赖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而概念的建构则来自于学生对事物的体验与感悟,学生只有在探究活动中充分运用感官参与了、实践了才会对科学概念有深刻的感悟和体验。基于这样的理念,课前,我便在课室前排摆放了多种感性的实验材料,当学生走进课室的时候,就发现了今天这节课的非比寻常、与众不同,充满了好奇心!当孩子们对如此多的乐器满怀好奇心,跃跃欲试的时候,现场请学生演奏各种乐器,课堂教学在优美动听的乐器声中开始了。学生在“玩”各种乐器的过程中发现,不管什么乐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能发出声音。那么,乐器的发声部位在哪呢?问题提出后,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猜想假设―实验探究―观察记录―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感性认识必然来源于感性的实验材料,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发现乐器的发声部位不尽相同,有的在弦上,有的在面上……这就是学生面对感性材料――乐器,所获得有关声音的感性认识;但是仅仅有感性认识,还不足以建立科学概念。

二、积累感性认识,初建科学概念

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感性认识,建立科学概念。深入探究环节中,给每个小组继续提供有结构性的探究实验材料:钢尺、橡皮筋、小鼓、音叉(有些材料发声时的现象很明显,如钢尺、橡皮筋;有些不明显如音叉、鼓面),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观察记录,如实填写实验记录卡:你用什么方法使这些物体发声?它们的发声部位分别在哪里?发声时有什么现象?

探究实验完毕后,各小组先进行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形成小组意见,再展示汇报实验结果。探究结果发现:我们用拨、敲、弹、打等方式都能让这些物体发声,发声的部位也容易找到。但是四个物体在发声时候都发生了一个共同的变化:都伴随着有振动现象,有的是左右振动,有的是无规则振动……振动与声音有密切的关系,这些都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积累的感性认识。

三、信息加工整理,确保科学概念的形成

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通过讨论、交流和个人发言,让学生把集体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的认识和结论用语言表达出来,它能真正起到启迪思维、训练能力、形成结论、提升概念的作用。当然,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同的实验结果,对于不同的结果,老师不急于予以否定或评价,而是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与讨论。

比如: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过程中出现了争论。如何把不明显的现象转化成明显的振动现象呢?围绕一个问题,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研讨的结果是,学生提供了很多实验的方案,最后归纳总结,形成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只不过有些物体发声时振动很明显,有些振动不明显,它们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四、联系实际,检查科学概念的正确性

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运用已形成的科学概念解决问题,是学习科学概念的目的,检验学生对科学概念掌握的情况,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深化科学概念的重要环节。对于本节课中学生探究出来的结论,建构的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振动的)是否正确,能否经受得住实践的检验呢?我让学生进行了验证与反证。

验证:你在说话或者唱歌时,轻轻按住喉部,有什么感受?

反证:如何让发出声音的锣,立刻停止发出声音?

关于声音的科学知识范文第5篇

任教学科

科学

任教班级

四年级

一、学情分析

进人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实践运用。大部分学生知识面不广,勤于动脑的同学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因此,本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二、教材分析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天气”、“溶解”、“声音”和“我们的身体” 四个单元组成。本册教材是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册教科书中的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七个课题,这七个课题即学习的内容,也反映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本学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汇总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1、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3、要求学生不仅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四、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主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

2、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描述。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观察对象在属性、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特点,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认识基础。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教科书中给出了各单元相应的记录表,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气泡图、网状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的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随时提示他们将自己的记录与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比较、修正,教师每周都要对学生的记录进行督促和检查。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汇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活动中需要学生进行描述的内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实验过程的描述,这种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教学中应耐心引导。

5、指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尤其要重视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从证据、表格、图形获得的一些科学信息,并引导他们合理地使用这些信息做出科学解释。

五、本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应具体标明教材章节、课题、所需课时、时间安排以及实验实习、参观等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时间等。

周次内 容1第一单元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22天气日历3温度与气温34风向和风速5降水量的测量46云的观测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5复习6第二单元 溶解1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7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8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5溶解的快慢96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7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 复习10第三单元 声音 1 听听声音1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3声音的变化12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的传播13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7保护我们的听力14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 1 身体的结构152 骨骼、关节和肌肉3跳动起来会怎样164 跳动起来会怎样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176食物在口中的变化 7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18复习19复习20复习 21复习22学期结束工作

注:以上仅为参考,具体教学进度将根据学校工作,机动安排。

六、本学期进行教学研究的课题和业务进修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