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科知识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教师 学科教学 知识转化
随着中国教育的逐渐进步,教育在社会上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基础课程的改革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在这个改革过程当中,产生了许多新的理念,这些理念的提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提升教学质量,而与教学质量紧密相关的就是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而初中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转化是提高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工作中最重要的一步。
1. 初中英语的教学需要舒尔曼的PCK
谈到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转化,就要涉及到舒尔曼的PCK。PCK是属于一种特殊的知识形态,该形态在初中英语教师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初中英语的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初步的认知。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够把自己所具有的学科知识一成不变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转化,以便更好地教学。在这个学科知识转化的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PCK。换句话说PCK就是教师为了适应不同能力的学生将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转化为有效学习形式的能力。
2. 初中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组成
针对初中英语学科知识的组成,大家说法不一。通过一定的调查总结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不乏以下几个说法,舒尔曼曾经指出学科教学知识是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的综合,即学科知识包括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以及基本的教学能力。在1995年,Grossman将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分成了六个部分,主要是学生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法知识、教学目的知识、教学情景知识、自我认知知识。而中国的教育学家朱晓燕指出,初中英语教师的学科知识是各种知识元素的有机结合,融合了学科的教学目标、课程知识、主题知识、教学法知识、自我认知知识以及学生知识。这两种学科知识的分类在大体上是相似的,通过对初中英语教师的学科知识的分析,可以准确把握教师的教学方向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向,对制订有效可行的教学计划具有很大的帮助。
3. 初中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转化分析
初中英语的学习应经不再是以往枯燥乏味的学习模式,越来越多的教师通过自身的学科教学知识的转化,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教师在进行学科知识转化的时候,在教学方面更看重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的创造力。
举例来说,某位中学的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到极致,该教师在学习“this, there, that, those ”时,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语言情景,让学生运用这些单词向学生们介绍在动物园的所见所闻,同时教师也将学生分为了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成员的有效讨论,最后将最好的表述呈现在大家面前。该教师通过此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当中,也让学习的课堂气氛达到了一定的。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采用了多种英语表征形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教师的英语教学方法知识到学生学习知识的转化。
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转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学生的学习知识,通过对学生的深入观察以及了解学生的本质特点,这对知识的转化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比如说,某市初中英语教师在针对初一学生的英语学习上,就是通过对学生年龄特点的深刻观察来制订一系列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知识与知识的有效转化。初中学生的年龄一般是在十二岁左右,该时期的学生心理正处于一个非常时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从童年到青年的转化。该教师就是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设计教学模式,在进行《This is my sister》教学时,教师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小型的比赛,在比赛上,通过一定英语小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一些较为有趣的课外英语小知识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班级内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成功地调动起来了。
初中英语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英语单词和英语语法,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能力。而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的转化上更是不能掉以轻心,如果忽视的话,将不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不能为学生的知识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所以,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准确把握对学生的学习甚至是教育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1] 唐泽静, 陈旭远. 学科教学知识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关键词:初中科学;高中化学;衔接渗透;教学建议
初中科学学科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体系限制,将化学、物理和生物等不同学科的内容充分融合,尤其与高中化学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衔接最为显著。这既增强了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利于学生构建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又为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初中科学和高中化学知识的相互衔接
初中科学学科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思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高中化学对学生的要求标准相一致。因此,初中科学涉及的知识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深入自然在情理之中。例如:在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所涉及的内容中,很多知识都在高中化学中得到了体现,并对其进行了更为准确和详细的说明(见表1)。
表1 初中科学“物质的特性”在高中化学中的衔接
■
初中科学只是对相关的概念和知识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和阐述,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其有大致的了解;而高中化学则将相关概念和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进行拓展,并对初中科学涉及的知识进行完善和补充,以利于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
二、初中科学知识与高中化学知识的相互重复
即使初中科学学科和高中化学学科的编写理念和设计目的相一致,二者在教学的要求标准、教学大纲的制定标准和学生知识的系统性与理解力要求等方面还是略有不同,这也使得二者在知识内容的选择上出现彼此重复的情况在所难免。以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的“粒子的模型与符号”为例,其所涉及的内容在高中化学中也有所体现,并且在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并没有太多的变化(见表2)。
表2 初中科学与高中化学知识的相互重复
■
由表2可以看出,虽然初中科学和高中化学所重复的知识内容没有明显和太大的区别,教学要求和知识拓展也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但是也可以帮助初中学生对旧有知识进行温习和巩固,对初中学生迅速平稳过渡到对高中化学的学习和理解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三、初中科学与高中化学知识之间的断层
初中科学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其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都有所了解,从而对学习科学知识产生热情。高中各学科的专业性较强,对学生的掌握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求也较高,更注重知识的延展和内涵。因此,相对于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翔实性,初中科学所涉及的各学科的知识难免存在片面性和不完整性,而彼此之间出现知识断层的情况也不免存在。例如:在化学用语、元素化合物、金属活动性顺序和复分解反应等方面,初中科学和高中化学存在的知识断层情况就较为显著(见表3)。
表3 初中科学和高中化学的知识断层点
■
这些在初中科学和高中化学之间出现的知识断层,对于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补充和讲解,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和结构更为完整。
四、初中科学和高中化学知识衔接的教学策略
1.把握不同学科的教学要求与局限性,注重学生认知规律。初中科学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科学学科所具有的局限性,对化学知识科学性要有清楚的认识,在教学时既要遵照科学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让学生对化学知识有较为深入的认识,以利于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衔接学习,又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避免超出学生理解和认知的程度,给学生学习带来不必要的负担。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准确把握初中科学学科中化学知识的编排与教学要求,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温习和回顾,以及对断层知识的补充讲解,以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同时,高中教师还要对初中科学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更为全面和准确的阐述,让学生以发展的观点和科学态度对已经了解的知识进行再次梳理和完善。例如: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初中科学采取分开讲解的方式,主要从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角度进行分析;高中化学则说明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单独存在,主要从电子的得失转移角度进行讲解。高中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向学生详细说明两种分析方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有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
2.构建和梳理学生的知识体系,注重教学方法的连贯性。初中科学对化学知识的选择和目的主要是参考科学学科的教学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能力,所选择化学知识之间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不强,知识结构欠缺稳定。高中化学学科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对化学有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可以解释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选择的教学知识全面而丰富,以高中化学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为基础,对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元素周期律等知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因此,高中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构建和梳理学生的知识体系,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逐步加强和完善。初中科学和高中化学知识之间相互依托、紧密关联,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依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有一个过渡和消化的阶段,以减少教学方法的突然改变和内容难度突然加大给学生带来的生疏感。
总之,初中科学在化学知识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等方面与高中化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彼此的内容分布和深度,在教学中做到定位准确、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苏爱娣,陈献忠.初中科学与高中化学知识衔接分析与教学建议[J].化学教与学・课程改革研究,2012,(06).
【关键词】:联动式 主体 主导 实质内涵 现实意义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已经提了多年,但由于缺少正确方法和理论的指导,多数情况是流于形式。笔者认为“师生联动”的教学模式为我们切实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提供了非常好的范例,值得借鉴并推广。
一、“联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质内涵
“联动式”教学模式主要强调联动、互动,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立足于学科主干知识构建学科内知识体系,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二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三是着眼于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强调学科间知识的联系及政、史、地三科教师的活动。这一模式具体表现是:
1政治学科内的联动。首先,把经济、政治、哲学观点统一起来,运用于平时教学,共同解决现实问题;其次,教材知识与热点问题的联动;最后是注意学科内的知识线索的合理运用。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以上要点的综合使用。毫无疑问,必将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加深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空间立体思维能力,实现多角度转化、变换,达到全方位思考,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2.师生之间的联动。教学案一体化,这是实现师生互动最有效的方式;另外,通过质疑,也可实现师生联动。特别是通过解决开放性问题,效果更佳。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性要素,因此师生配合默契与否,直接关系到一节课质量的高低。通过师生之间的这种有效联动,不仅融洽师生的关系,培养学生学科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当今国内国际大事,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德育、智育得到和谐发展。与此同时,教师自身素质亦得到了提高,因为“教学相长”。
3.学科之间的联动。这是3十x高考改革的必然要求。政、史、地三科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热点问题的研究、分析和解决来实现的。在文科综合的教学与考试中,政治起着先导作用,弄清楚了政治的背景,也便会为史、地问题的解决提供清晰的思路。因此,学科之间的联动代表一个方向,指引着各年级政、史、地的教学思路。
笔者认为,这一模式与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思想完全一致。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联动式”教学模式和研究性学习都强调让学生产生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联动式”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联动式”教学适应了新形势下高考的形势和要求,有很多特点和优点,它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大了学生的活动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作用。
1.“联动式”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要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联动式”教学模式是对这一要求的实践。
2.“联动式”教学模式是适应高中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注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形成全面开放、全员参与、平等对话、师生互动的教学路子,是教研教改的一个方向。“联动式”教学模式着眼于转变教师教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着眼于转变学生学的方式,应该是行之有效和值得推广的。
3.“联动式”教学模式是适应高考综合考试的需要。当前的“3十综合科”高考特别注重知识的重组和整合,特别强调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联动式”教学模式推出学科内、学科间知识的渗透整合、互动统一,适应了这一高考改革的趋势。
4.“联动式”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偏重于在学科知识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层面上开展教学活动,少有进入综合应用和创造性解决问题层面的。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2
新课标对高中政治课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和方法、目标和内容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明确的的阐述,为我国高中政治课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一、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
由于在新课标推进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对于新课标教学理念理解过于片面,导致高中物理教学有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导致两种极端形式的存在。两种极端表现如下:
1.对新课标的理解执行上出现偏差
第一,教师教学活动有满堂灌变为满堂问。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中强调以人为本,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主体地位。普通教师一般都将课堂提问当做增强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对某一具体问题认识的重要工具。于是乎很多教师将让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画上了等号,以为在课堂中提问的愈多,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体现的越充分,忽略了学生能力和思维的发展。其实这种教学方式知识维护了教师的知识权威的形象,这种满堂问的教学形式只不过会是满堂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因为问的这些问题大多数是一些死机硬背的知识。第二,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可这种教育理念却被一些教师片面的理解为在课堂教学中讲的越少越好。,没有起到教师应起到的领路人作用,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新课标比较重视活动教学,以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活动中掌握知识。而一些教师则将课堂活动片面化,形式化,认为一节课上活动越多越好,提问越多越好,导致课堂活动泛滥,却没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2.对新课标的执行力度不够
第一,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教师思维定式的影响,高中政治教学中仍然沿用重知识学习,轻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情感的教育习惯,导致德育智育化。第二,是教学内容理论与生活实际想脱离,导致课堂教学的理论教学抽象、枯燥。第三,在实际教学中各种新式教学法运用得不到预想的效果,于是又采取填鸭式的方式进行教学。第四,高中政治教师对各种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
二、高中政治课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应对策略
针对在新课标背景下出现的以上两种极端现象,笔者以为主要是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观念,高中政治课的性质不明确,课程设计思路理解不透彻,贯彻落实不彻底造成的,只要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如下措施就可以解决问题。
1.正确透析新课程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高中政治课必须富含时代性,将高中政治课与学生的成长特点和生活背景、学科知识背景、课程实践和开放性特点结合起来,建立并完善激励学生进步的教学评价机制,从过去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发展学生素质"为中心的教学观念,通过以上教学观念的转变,可以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体验-表现"的学习过程与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密切结合起来,通过二者的结合,教师就可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标中到处可见,例如新课标指出,高中政治课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以及行为,立足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着眼学生的发展需求,充分体现出了高中政治课,倡导开放式的教学互动过程,以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提高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发挥自身创造力,展现自身的能力。在新课标的"课程设计思路"方面则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以做到教学过程既能满足升学考试的需求,也能满足用户对在生活中实际生活就业需求。从以上我们清楚地看到其中浓厚人文关怀色彩和新课标对学生的尊重,因此,高中政治课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以体现教育为本的理念。
3.高中政治教学要坚持采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教学内容,积极体现和反应时代特征。立足学生生活经验,着眼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基于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之上,从而构建出高中政治的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萝莉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比如在教师讲到价值规律时,由于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如果只对概念进行讲解、解析,那么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将比较模糊。因此,教师在记性讲解之前,可以列举一些社会现象。比如"菜市场上的蔬菜为什么在下过大雨之后,价格会大幅上涨,过几天之后,蔬菜价格又恢复到正常状态,在换季之时,为什么东西会如此便宜,各种电子产品为什么会持续降价,然后,对同学进行提问,你们认为这些现象的背后原因是什么,一些商品的价格会无限制的上涨或者下跌吗,这些商品的价格波动又有什么特点吗。经过一番思索和讨论之后,学生就可以自己得出结论。通过在教学中导入这种生活中的实例,会让学生感到新鲜自然,这也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教学内容生活化的主题。
结语:
由于新课标与传统教学思想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需要广大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理解体会,尽管当前高中政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相信随着新课标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深入推进和教师的不断实践,高中政治教学的效果一定会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田丽萍.高中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革新,2010,(02)
[2]陈冬菊.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文理导航(上旬),2011,(07)
论文关键词:可编程控制器;教学方式;教学改革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是在继电器控制基础上,综合了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通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业控制装置。它是自动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因其功能性大、可靠性高、应用性广、易于使用、便于设计及施工而被广泛使用。“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是高等院校机械制造以及电气自动化等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学院“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是为自动化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高级维修电工资格考试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传统的重理论轻实验的教育模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合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课程,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尤其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原课程教学模式侧重理论,感觉“学习时好像会了,学完之后实践时又什么都不会”,实验课时偏少,缺少操作和实践机会,导致工程实践能力偏弱。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是学校教学过程的重要工作,为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就业,“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理论授课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在技术上集成了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学科知识,面广量杂,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学生实验实习为辅,教学过程枯燥、抽象使课程知识更加显得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程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授课教师要想在后面的课程中调动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兴趣比较困难;学生学起来不动脑筋,生搬硬套,学习效果不好,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学习伊始,教师就列举可编程控制器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使学生了解可编程控制器应用的广泛性,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对现有的内容进行增减,在课时分配时提高实验课学时数,增加实践和实习机会,提高动手能力;在理论课堂上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案例的剖析,增加趣味性和使用性强的案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给学生任务,让其参与项目,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理论及动手能力。
讲授法是最传统普遍的教学方式。教师按计划讲授学习内容,教案加板书。这种方式注重理论教学,不适合“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学科特点,学生不能真正了解掌握可编程技术的核心及应用,有些复杂难懂的理论知识难以理解吸收。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发展,多媒体已成为目前应用广泛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大大减少教师课堂画图、书写梯形图的时间。教师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完善,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或生产视频对这门课详细地介绍,精讲多练,以练为主,突出应用,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易于被学生接受。
许多学生对硬件和编程语言有很大兴趣和爱好,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图片、动画、视频,带给学生较强的视觉、听觉冲击,把不容易理解的原理、方法通过实例和仿真实验进行演示,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避免使用过多动画及视频,把课堂学习变成观看视频,忽略重点,对于“可编程控制器”这样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必须结合多媒体和板书一起教学,解释难点和重点,以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实习授课
实验实习环节要结合课堂理论教学,所以首先要制订合理的实验实习方案。因为实验实习也是“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该环节的学习以实现对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动手能力,便于其就业及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授课老师同时承担理论和实验教学,避免理论实验脱节,学院所开设的实验由易到难分为:一般验证性实验、综合应用性实验和设计创新性实验,期间参与工厂生产现场实习。
一般验证性实验主要是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操作得出实验结果,以加强对所学的书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相关理论水平,培养其基本动手能力;综合应用性实验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一些应用广泛的案例在实验室已有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实现;设计创新性实验则是对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兴趣小组,结合校内外大学生竞赛项目,根据所学知识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实际系统,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在实验实习中以项目为驱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从立项到设计再到实现,全程分步骤按计划引导学生实验;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在项目中学生通过电路板绘图和烧制、计算机编程软件仿真、硬件安装、调试等练习,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可编程器件原理内容的了解和深入;同时,让学生加入到教师科研课题中来,通过具体项目,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课程的实践能力,为此,应结合实验条件编写合适的实验指导书。
在学习后期,组织学生去工厂实习,增加柳工、柳钢等企业的实习时间,在实习期间,分组安排学生跟班作业、轮流跟进,多接触生产线、了解实际生产流程,多向工厂工程人员和工人学习操作,在实践中检验知识、提高理论和实践能力、学习积累工作经验、培养团队精神,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
在教学互动中,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满足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特点的自动化人才培养的师资要求;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将企业最需要的教学内容纳入日常教学体系;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外基地相互补充,保证自动化本科人才技能训练的实习场所,切实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探索产学研合作的道路,培养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留得住、用得上、熟练掌握新型自动化技术的高级人才。
三、考核方法
以往课程考试主要以笔试为主,学生多重理论轻实践,只记书本知识,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针对该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现在把考核分成三部分,平时学习占30%,理论考试30%,综合实践考试40%,其中综合实践考试以分配任务的方式,安排学习小组用两周时间完成项目,小组内学生单独给分。
现在学院注重实验内容的考核,以检验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首先,规范实验报告,不光要记录实验过程,还要能够对实验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实验过程的实验数据严格要求,准确无误、实事求是。做综合设计时,分析、流程、设计、测试、验收,每一步都要详细说明,使学生了解设计工作步骤,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
此外,授课教师与招生就业处相协调,对自动化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就业形式、单位情况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对用人单位的新要求、新标准进行分析归纳,并将研究结果纳入到教学体系的改革中,不断更新考试内容及考核方式。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