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媒体运营相关问题

新媒体运营相关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运营相关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媒体运营相关问题

新媒体运营相关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航美传媒;媒体战略;波士顿矩阵;增长战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3-0071-03

一、航美简介

航美传媒集团成立于2005年8月,是我国最大的专业航空媒体运营商。2007年11月7日,航美传媒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NASDAQ:AMCN),成为第一家登陆纳斯达克的中国航空媒体集团。自成立以来,航美传媒发展迅速,截至2010年航美传媒集团已拥有中国航空数码媒体市场超过90%的市场占有率,以及最大份额的机场传统媒体资源,打造了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主要机场以及国航、东航、南航等多家航空公司2100多条航线的航空媒体网络。

伴随着航美传媒的迅速发展,公司经营也面临一些问题:机场特许经营费过高以及由此产生的长达六个季度的亏损;机场传统媒体的优势相对不明显;加油站媒体前景不明朗等。这些问题对航美传媒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挑战。

二、航美媒体形式的布局

航美传媒集团成立以后,通过增加产品种类和扩大航空市场,已经初步构建起覆盖乘客全程、覆盖全国主要机场、航线的媒体网络。具体分析如下:

(一)航空电视媒体

电视媒体是集视觉、听觉于一体的综合媒介,具有直观性和感染力。航空电视媒体是航美最早的产品,包括机场电视媒体和机载电视媒体。机场电视媒体是机场内唯一以节目和广告搭载播出的视频媒体;机载电视媒体是机舱内唯一的影音媒体,覆盖100%的机上乘客,且处在封闭空间内,因此收视率高达94.6%。同时,针对具有高收入、高学历特点的航空乘客,航美影视、航美节目分别提供高质量的影视及幽默、旅游、时尚、体育等节目内容。通过机场电视与机载电视的结合,航美传媒已经形成覆盖乘客出发、飞行、到达的全部过程以及国内主要机场和航线的电视媒体网络。

(二)机场数码刷屏媒体

2007年12月,航美将上市募得资金投向新的产品领域,推出自己的第二个数码媒体产品――机场数码刷屏媒体,即播放动态的数码图片广告。根据LED屏幕的大小,分为机柜式数码刷屏、独立式数码刷屏和108寸独立数码刷屏。航美传媒进军数字刷屏媒体领域是航美取得巨大成功最重要的一步,航美正确分析了当时的航空媒体市场:中国航空传媒公司、东方航空传媒公司等国有航空媒体公司在各自航机电视、杂志具有垄断优势;第七传媒是国内最大的航机媒体运营商;正点航空传媒在航空杂志方面拥有领先优势。因此,航美传媒集团在进行精确地市场细分后,准确地瞄准了新兴领域――机场数码刷屏媒体,其特点是广告制作成本低且鲜艳夺目、视觉冲击力强、传播效果好。随着机场资源的扩大,航美传媒迅速奠定了其在机场数字刷屏媒体领域的优势地位。

(三)机场传统媒体

航美传媒集团机场传统媒体的发展起步较晚。2008年7月,公司成功获得温州机场室内户外所有广告媒体经营权,但是,航美正式进军传统媒体领域是在2009年获得深圳机场、首都机场的核心资源以后。机场传统媒体资源由航美传媒集团全资子公司――北京维美联合广告公司进行运营,其中温州机场由温州航美专门经营,深圳、北京则由维美联合进行运营管理。目前主要产品包括灯箱、看板及包柱贴膜等形式,可以根据客户具体需求进行短期风暴和长期品牌宣传,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

(四)加油站媒体

2009年4月,航美传媒与中国石化集团签署战略协议,计划开发中石化全国超过2.8万个加油站媒体资源,由子公司航美金石传媒负责具体运营。截至2010年6月4日,航美金石中石化加油站媒体已经在全国15个省、16个市设置了984个点位。根据广告悬挂位置的不同,主要的媒体形式有大六翻灯箱、小六翻灯箱、立柱看板和墙体看板。但是,与机场优美及相对封闭的传播环境、高质量的受众相比,加油站的广告环境有着质的不同,其广告的传播效果也大打折扣。

三、航美的发展情况

自2005年航美传媒集团成立以来,便成为航空媒体的领军企业,上市后的发展更为迅速。具体财务数据见表1:

营业净收益(Net revenues)是营业收入扣除税收后的净额,而净收入(Net income/loss)是在营业净收入的基础上扣除主营业务成本(Cost of revenues)、运营费用(Operating cost)加上其他收入所得。从数据中不难看出,航美的营业净收入呈增长状态,不过增速已明显减慢,2010年前三个季度营业净收入的增幅分别为7.9%、15.3%和7.1%,同样说明了这一点。至于净收入的部分,由于2007年开发机场数码刷屏媒体、2009年开发机场传统媒体和加油站媒体,导致成本和费用增加,净收入为负。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2010年前两个季度,净收益亏损额为6,999,000美元、5,501,000美元,但是随着公司新开发产品的不断成熟,公司盈利逐渐趋于稳定,第三季度净收入为656,000美元。但是航美仍然面对高成本、高费用的挑战。

由表2可以看出,机场数码刷屏媒体已经成为航美最稳定、最重要的收益来源,基本形成稳定增长的模式;机场传统媒体属于刚开发的领域,继续开发还有大幅增长的潜力;航空电视媒体的增长空间较为有限,其增速有减慢的趋势;加油站媒体增长迅速,但是其收入只占航美总收入很小的部分,2010年前三季度收入分别只占总收入的0.4%、1.4%、1.9%,发展前景并不明朗。

四、从波士顿矩阵看航美的发展战略

波士顿矩阵(BCG Matrix)又称市场增长率一相对市场份额矩阵、波士顿咨询集团法,是由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Consulting Group)首创的一种规划产品组合的方法,为企业如何将其资源有效地配置到各个产品中提供建议。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波士顿模型战略规划图,为企业解决发展战略规划等问题。

波士顿矩阵对于处于不同象限的产品有不同的定义及相应的战略措施:

1.明星产品(stars):它是指处于高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象限内的产品群,这类产品通常能成为公司的金牛产品,需要加大投资支持其发展。通常采取密集型战略和一体化战略,扩大市场规模和占有率,加强竞争地位。

金牛产品(cash COWS):又称厚利产品,它是指处于低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象限内的产品群,已经进入成熟期。

特点是销售量大,利润高,且无需大量投资,能为企业带来稳定的收入。但是其市场占有率面临下跌的风险,因此企业可以选择进行战略联盟来巩固市场地位,或采取多元化战略,利用原有优势开发新的领域。

2.问题产品(question marks):它是指处于高增长率、低市场占有率象限的产品群,前者说明市场机会大,后者说明在营销方面存在问题。对于问题严重的产品,通常采取放弃战略;而对于问题并不严重的产品,可以找到问题所在,加大投资,将其培育成明星产品。

3.瘦狗产品(dogs):也称衰退类产品,它是指处在低增长率、低市场占有率象限内的产品群。这类产品通常处在亏损状态,无法为企业带来收益,可以将其资源逐渐撤退到其他相关业务,或直接实行放弃战略。

结合波士顿矩阵及其战略规划图,可以对航美传媒集团的成长战略、未来应采取的发展战略进行分析:

(一)航美的成长战略分析

从上文对航美媒体形式的布局分析可以看出,其成长主要是采用密集型增长战略。密集型增长战略,又称为加强型增长战略,是指企业充分利用现有产品或服务的潜力,强化现有产品或服务竞争地位的战略。主要包括市场渗透战略、市场开发战略和产品开发战略。

市场渗透战略是指企业在现有的市场上增加现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此,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已取得的经营优势或竞争对手的弱点,进一步扩大产品销量,增加产品收入。对于每一个产品细分市场,航美传媒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吸引更多更优质的广告客户,从而增强自身竞争力。

市场开发战略是指将现有产品或服务打入新市场的战略。主要途径包括开辟其他区域市场和细分市场。从成立初期与16家机场、6家航空公司合作,到目前与53家机场、12家航空公司合作,航美传媒已经形成机场与航线紧密结合的航空媒体网络,其媒体资源已延伸至全国主要的航空市场。

产品开发战略是指通过改进或改变产品或服务以增加产品销量的战略。实施途径主要包括产品革新和产品发明,前者包括改变外观、包装、规格等;后者则是推出新的产品类型。航美实施的产品开发战略尤为突出,从开始的电视媒体,逐步推出机场刷屏媒体、机场传统媒体及加油站媒体,通过各种形式的整合,增强公司的整体竞争力。

(二)从战略角度看航美如何进一步运营

通过实施密集型增长战略,航美传媒得到迅速的发展,其产品迅速成为明星产品,在航空媒体领域获得领先优势。但是,密集型增长战略将全部资源投入到相对单一的业务领域,这犹如“将所有鸡蛋放入一个篮子里”,当市场变得饱和或因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使消费者快速转移导致其业务需求下降、行业发生萎缩时,采取这一战略的企业容易受到极大的打击。从航美的媒体形式来看,航空电视媒体已经逐步显示出金牛产品的某些特点。因此,航美应适时调整发展战略,采取多元化增长战略来应对今后的挑战。

多元化增长战略,又称多样化或多角化增长战略,是指企业的发展、扩张是在现有产品或业务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产品或业务。该战略又分为相关多元化战略和非相关多元化战略。前者指企业新发展的业务与原有业务相互间具有战略上的适应性,它们在技术、销售渠道、市场管理技巧等方面具有相似的特点。后者指企业从与现有的业务领域没有明显关系的产品、市场中寻求机会的策略。对于航美来说,由于一直大力开发新的市场和产品,造成连续六个季度的亏损,暂时不适宜采用风险较高的非相关多元化战略。但是,在航美未来的运营中,可以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利用已有优势开发相关领域,以规避风险,促进长期发展。

首先,尽快涉足航空报纸、杂志领域。与电视媒体相比,纸媒具有深度性以及便携性、流动性。航空乘客大部分拥有高学历,对有深度的纸媒需求较大。因此,如果能将数码媒体和纸质媒体相结合,比如提供免费的杂志,使乘客既在机场电视、数字刷屏中看到了某一品牌的广告,同时在旅途结束后又将含有此品牌广告的杂志带回家中,传播效果一定更好。在这方面,可以先从与其他航空媒体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开始,积累经验,逐渐形成后发优势。

新媒体运营相关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PTV 广播电视 电信 互联网

一、我国IPTV发展现状

IPTV作为电视新展现形态的数字新媒体,日益被用户所看重成为不可阻挡的大趋势。与全球IPTV快速发展大趋势一样,随着国内运营商IPTV试商用的地区与规模逐渐扩大,以及广大消费者对IPTV认知程度的提高,在用户规模总量偏小的基础上,我国IPTV保持了稳定快速增长态势,IPTV用户总数已经从2004年的4.6万增长到2007年的120.8万。2008年以来,虽然处在电信业产业重组的诸项事宜未落定而造成不利影响的背景下,我国IPTV用户总数仍然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底,全国IPTV用户数突破300万,与上年同比增长超过1.5倍。

IPTV等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发展印证了电信业的媒体属性。就电视内容本身而言,与传统电视(有线、无线、卫星)相比,IPTV并无区别。由于网络互动性特征的存在,让IPTV更方便地提供视频点播、互动游戏等交互式增值服务。电信重组改变了现有电信运营商的格局,中国电信将是IPTV发展的先行者,中国联通是IPTV业务的追随者,中国移动将凭借其资金实力,将IPTV作为发展固网业务的主要手段,为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助力。

二、我国IPTV存在的发展问题及其政策原因

IPTV代表着三网融合的发展方向。我国IPTV发展总体规模明显偏小,庞大的宽带用户群是IPTV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如何在宽带用户中大力发展IPTV用户,是电信企业等IPTV运营主体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IPTV是集互联网、电信、娱乐于一体的新型业务,它涉及PC终端和电视机终端。因此,传统的单一电信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IPTV业务发展的需要。从2003年至今,经过6年多的运营,我国IPTV运营商仍然面临运营模式和生态链的问题,如内容、运营模式、收费模式和生态链等,依然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各运营商都在积极探索自己的发展模式。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说已经找到了完全适合IPTV发展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与IPTV类似,从全球来看,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融合性业务商业模式都还处于探索阶段。盈利的根本除了成本因素之外,扩大用户规模及提升其ARPU成为关键。数字电视的发展就是如此,仅依靠传统的广告盈利也有很多问题。

数字内容是IPTV等数字新媒体吸引用户的根本动力之一。随着数字新媒体的爆炸式增长和人均媒体消费的提高,内容为王的日子即将来临。但是,我国IPTV主要运营主体——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国有电信企业在内容上不具备竞争优势。我国互联网上混乱的版权状况和免费的业务形态,对IPTV内容价值形成较大压力。部分IPTV运营企业已经遭遇知识产权费用过大等问题;当前IPTV传播的内容主要以传统电视节目为主,新颖的、有吸引力的数字新媒体内容还相当缺乏。实际上,我国的传统电视节目也不能满足观众对媒体内容的渴求,只有15%左右的电视节目是首播的自制内容。

IPTV具有区域竞争市场特征。从竞争的角度来讲,每一个IPTV运营商所面临的竞争对手首先是当地的广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IPTV产业发展的最大阻力来自于当地的广电系统。目前,部分地区正在尝试从党建、农教等行业性业务入手,逐渐拓展与电信在IPTV经营上的合作范围和合作层次。

三、我国IPTV发展趋势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我国面临的长期任务。我国广播电视、电信和互联网等不同的网络设施产业,正加快从产业分立走向产业融合的步伐,是产业发展大趋势。在此背景下,随着2008年新一轮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关政策的调整,我国包括IPTV在内的三网融合性业务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期。

IPTV竞争优势来源于其个性化、人性化的电视节目内容和互动形式。随着应用的不断普及、市场规模的扩大,IPTV市场将吸引更多的内容提供商、内容集成商和增值服务提供商的进入,他们将为内容的创新、业务模式的探索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TD-SCDMA的大规模商用和新一轮电信重组的完成,3G已经走入大众市场。从用户角度来看,3G终端可以成为IPTV用户终端的有效延伸。借助于3G终端个性化,IPTV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将会得到极大释放。

随着新一轮电信重组的完成,运营商不同的发展战略对IPTV的发展将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是,对于三大全业务电信运营商来讲,IPTV都会是其业务组合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已经获得IPTV牌照的5家IPTV牌照运营商已经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发力IPTV;而广电运营商通过数字电视双向改造和互动化也在推进向数字新媒体转型。2008年底,我国拥有300万IPTV用户,到2011年,我国IPTV用户总数将达到2200万。

产业共赢是IPTV和数字电视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IPTV的媒体属性要求IPTV运营商以市场为基础,以网络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积极与媒体、娱乐、信息内容服务合作。IPTV业务运营的核心问题并不在接入带宽上,而是在内容上,这是电信的弱项。因此,要满足市场需要就必须发挥IPTV与数字电视的功能互补性。除功能互补之外,还表现在覆盖区域的互补上。在那些有线电视不能覆盖的地区,IPTV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IPTV是下一代网络(NGN)中最重要的业务之一,也是未来数字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业务形态。随着ICT的发展,电信网、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的融合已成必然趋势。三网融合发展要求电视机终端和PC终端都可以同时连接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在接入互联网的同时能够接收数字电视广播。多种接入方式并存,保证以最优的方式提供单播、组播、广播和双向交互业务的发展,满足数字新媒体的需求,电信与广电产业价值链的融合必然实现。IPTV和数字电视运营主体应该摒弃成见,相互借鉴对方发展战略、运营经验,共同推进三网融合,形成合产业共赢的和谐发展新格局。

四、促进我国IPTV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

新媒体运营相关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媒体;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0-0077-05

新媒体是指用数字化技术生成、制作、管理、传播、运营和消费的媒介平台及其内容产品,具有大容量、无限复制、交互性强、“病毒式”扩散、“碎片化”受众等典型特征。以新媒体应用为核心的文化产业体系已经广泛渗透到电影、电视、出版、戏剧、舞蹈等传统领域,并催生出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IPTV、微博、微视频等新的媒体类型,成为拉动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传统产业升级的强大动力。

我们应当认识到,随着新媒体产业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新兴的融合性媒介,新媒体具有典型的跨行业特征,集信息技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市场营销等专业于一体,对从业人员的素养要求具有高度的复合性。既需要具备通信工程、人工智能开发的技术基础,又要有平面艺术、视听艺术的创作能力和软件操作技能,还要具备现代传媒的市场运营和管理经验。显然,高校原有的基于理、工、文、艺的学科划分和相对单一的课程设置,无法适应新媒体企业的用人需求。

本文正是建立在此种背景上,以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艺术的内涵和结构特征为出发点,着重探讨新媒体企业各岗位人员的能力素质需求,努力在传媒教学与新媒体行业的人才需求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推动我国现代传媒产业的发展。

一、媒介融合与新媒体

自从现代媒体诞生以来,技术一直是媒介发展和变革的首要因素。新一代数字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了媒介之间的生产融合、组织融合、市场融合以及传播平台的融合,成为媒介融合的主导力量。新兴的媒体类型层出不穷,传统的以地域和行业为基础的媒体界限被彻底打破,各种数字化信息有了通用的传播平台。新旧媒体中的内容可以相互嵌入,并根据自身的媒介特征和受众需求进行分装和,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个性化传播。从产业角度看,新媒体不是独立、封闭的产业领域,更不是传统媒体的“副业”,而是一种全新的信息组织和传播方式,它必将渗透进广播电视业、信息产业、休闲娱乐业和终端制造业,打破原有的产业壁垒,使各个产业互联互通,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态势。

1.新媒体的界定

最早使用新媒体概念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Goldmark,他在1967年的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产品的计划中首次使用了这一词汇。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新媒体的概念并没有统一,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多元化的界定。时任阳光文化执行主席的吴征认为新媒体是一种“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强调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清华大学熊澄宇则从媒介发展的角度指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报纸相对于图书是一种新的媒体,广播相对于报纸也是一种新的媒体。”安徽大学的蒋宏从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给出了相对宽泛的概念,“就其内涵而言,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就其外延而言,新媒体主要包括光纤电缆通信网、都市型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高清晰度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和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多媒体技术以及利用数字技术播放的广播网等等。”它与吴征的定义一样,都认为数字技术是新媒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辨别新旧媒体类型的重要依据。但是,这种过于具体的表述方式并不能完整地涵盖当前新媒体所涉及的领域,也无法适应未来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应当指出,新媒体并不单指某一艺术种类,而是基于计算机数字平台创作出来的多种媒体艺术样式。它采用统一的数字工具、技术语言,灵活运用各种数字传播载体,无限复制,互动传播,成为数字技术、艺术表现和大众传播特性高度融合的新兴媒介领域。新媒体的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它们多是传统媒体与数字新技术的融合化产物,如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数字出版、手机报纸、手机电视等;另外一种是新兴的媒体艺术样式,它往往兼具数字化、网络化与交互性特征,如FLASH、虚拟现实、网络游戏、微博、微视频等。

2.新媒体的结构

当我们面对具体的新媒体现象时,常常会产生概念上的混淆:完全符合上述界定的新媒体是很少的,普遍存在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上述定义的不那么“纯粹”的新媒体。科学地分析新媒体的复杂结构,是了解新媒体属性的基础,也是建立新媒体人才能力结构的必然要求。从宏观上看,新媒体的结构主要存在于三个层面:新媒体的本体——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创作:新媒体的应用层——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服务功能、娱乐产品及其数字化表现形态;新媒体表现的艺术性——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审美功能。基于新媒体的结构特性,北京服装学院李四达教授认为,新媒体的交叉应用性存在于“设计学、视觉艺术、媒体文化、计算机技术和社会服务等层面的属性”。

首先,新媒体的本体是一种艺术创作,它与传统艺术门类一样,需要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典型的艺术形象去吸引受众,这就需要创作者熟稔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包括文学语言、平面造型语言、视听语言以及各种艺术思维和艺术表现方法,并结合新媒体的特性进行艺术创新。

新媒体的应用层具有显著的信息服务功能和娱乐功能,包括计算机动画、虚拟现实、数字电影电视、网络动画、多媒体展示等领域,它们大多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和沉浸性等特点,形式表达依赖于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等多媒体创编工具。

在掌握应用软件的基础上,创作者还要学习计算机语言。例如:计算机分形算法被广泛应用于模拟自然和有机体的特征,用以满足电影特技制作需求;Flas、网页设计需要ActionScript、HTML、ASP、JavaScript等编程的帮助;网络游戏设计师需要精通C++或Java,以便进行动画场景设计、构架设计和动作设计。此外,由于新媒体的传播手段与各类硬件技术密切相关,诸如计算机通信技术、数字视音频处理技术、存储压缩技术、版权保护技术、数字仿真技术等也是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必备技能。

二、新媒体人才的培养现状和问题分析

新媒体的结构特性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复合性,它要求从业者熟练掌握从前期策划、创作、操控,到后期的传输和互动等流程,具有基于计算机通用平台的艺术生产和表达能力。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培养依然是基于传统学科的划分,与新媒体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学科体系、学科属性、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相对滞后;专业师资和教学资源不足;新媒体专业教育的评价体系与其它学科雷同,忽视新媒体的新规律和新特点。专业人才培养与需求间的错位成为制约我国新媒体发展的障碍。

对此,课题组首先选取了上海文广新媒体人才培养基地中的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对其相关专业(新闻、广播电视新闻、广播电视编导、广告、编辑出版、播音主持、影视工程、计算机/通信工程、汉语言文学、行政/经济管理)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28份。同时,课题组还选取上海文广旗下的百视通等4家新媒体企业,对其经理和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08份。旨在了解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现状,掌握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和能力结构,以期在人才培养和行业用人需求之间寻找契合点。

1.新媒体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教学措施

针对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只有28%的专业制定了新媒体方面的教学计划,采取的相关教学措施包括:开设新媒体相关课程,在原有课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新媒体方面的信息和经验,邀请专家和有经验的业界人士开办讲座等。有61%的教师表示并没有这方面的打算,这虽然与一些课程的性质有关,但也显示出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适应现代媒体的发展变化。

(2)课程设置

统计结果显示,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依然局限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首先是课程设置陈旧老套,没有跟进现代媒介的发展进程。新闻专业普遍没有开设数字媒体、二三维动画制作等技术类课程,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计算机/软件和通信/电子类专业对新媒体开发所需的视音频编码、流媒体技术类课程鲜有涉猎,也没有开设对编程依赖度较高的游戏开发类课程。其次,学科之间的资源整合乏力。如电视编导专业普遍没有开设产业经济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经济类课程,计算机通信类专业学生缺乏必要的影视常识和新闻素养。“泾渭分明”的学科体系,无法适应以生产、技术、市场“融合”为核心特征的新媒体行业的用人需求,学生的适应力明显不足。

(3)各岗位素质要求

为了准确分析新媒体企业对各岗位人员的能力素质需求,我们对新媒体企业的员工进行了典型调查,并将数据与教师、学生的态度进行对比分析。综合看来,师生群体与员工在各选项上的重合率较低,体现出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之间的错位。

图1的数据表明,在内容制作岗位,教师群体对各项能力的认可度普遍较高,尤其注重新闻理论、内容策划、文案写作和编辑制作能力的培养。相比而言,学生群体选择的差异度较大,重视编辑制作、内容策划、流程管理等能力,对于新闻理论、文案撰写等课程并不看重,这一方面与学生的兴趣有关,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当前的理论教学还无法与新媒体实践有效结合,这应当引起专业教学的重视。新媒体企业员工更加看重版权管理、内容创新、信息平台风格把握、编辑制作能力,这也代表了当前新媒体行业在内容开发上面临的主要问题。

图2显示出技术研发岗位的能力要求,师生群体的选择重合率高且比较平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对新媒体技术比较陌生。相比之下,新媒体员工则更加看重流媒体研发、版权开发、技术标准应用等能力。

在市场营销岗位,学界和业界普遍看重产业链沟通能力,认为良好的产业链沟通是新媒体企业进行内外价值连结、实现产业增值的有效途径。图3显示,师生群体的选择比较平均,对市场营销岗位的认识还不够明确。新媒体企业员工认为,良好的整合营销能力和商业模式开发能力是市场营销人员的核心素质要求。新媒体并不是单一的媒体类型,它与传统媒体在内容资源、资金、市场、人员乃至组织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互补和融合的关系,它的市场推广需要有效地整合多种媒体资源。同时,当前新媒体在商业运营模式方面还处于探索期,如何快速争取受众,将媒体内容和服务推向市场,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复制。

如图4所示,对于企业管理岗位,师生看重战略管理、产业链沟通、生产流程管理能力,企业员工则更加看重产业政策、资本运作和资源调配能力。目前,我国的三网融合进程仍处在起步阶段,相关的产业政策并不明朗,加之广电业与电信业既有的行业壁垒,为产业的拓展、主导权的建立制造了许多障碍,也使运营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风险和技术风险。因此,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受产业政策的影响极大,需要管理者对相关政策有敏锐的洞察力。同时,管理者还应有灵活的资本运作能力和高效的资源调配能力。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在这些方面也应当有所侧重。

(4)制约因素

在制约人才培养的原因方面,师生普遍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观上,高校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依然是沿袭传统媒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学科之间缺乏交流和融合。教师业已形成的传统教学观念和知识体系也不能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要求。客观上,新媒体的发展变化过快,而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支撑,还无法采用像在职培训、职业教育那样灵活的教学方式。同时,高校缺乏新媒体研发所必要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学生也缺乏在新媒体企业的实践机会。

2.调查的主要结论

(1)相关专业的师生对新媒体行业的关注度较高,对该行业的发展前景普遍持乐观态度,并愿意积极投身到新媒体的学习和研究中。

(2)与新媒体企业的从业人员相比,高校师生对该行业的实际用人需求还有较大的认识差距,对各岗位人员的能力素质需求还不甚了解。尤其在版权开发与管理、流媒体技术、产业政策、整合营销、资本运作与商业运营模式方面,还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和研究。

(3)高等学校基于传统媒体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与现代传媒业中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差距甚远。这既来自于传统教育观念和既有学科划分的束缚,也是由于不断变化的媒介格局下,难以构建起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次被调查的10个相关专业中,近五年内几乎没有专业进行相应的课程调整。新媒体的发展既需要节目形态的创新、市场营销手段的创新、资源组织架构的创新,也需要熟练把握快速变革的数字技术,而这种创新人才的培养无法从既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中获得。

(4)高校与新媒体企业间的联系松散,无法为专业教学和科研提供充足的行业资源,也无法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

三、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分析

新媒体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间的平衡,面对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高校应当不断跟踪、研究行业用人需求,灵活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1.更新教育观念,整合学科资源

上海文广百视通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在深度访谈中表示,当前企业在用人上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受制于原有的学历教育背景,员工的能力结构相对单一,视野不够开阔,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发展,这与我们的调查结论是一致的。

课题组在调查中还发现,当前高校在相关专业的设置上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追求大而全,课程涉猎面过广,课程之间的衔接缺乏科学论证,常常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教学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不足;二是专业面过窄,有些学校片面地将新媒体理解成数字影视艺术、数字媒体技术,将已有影视类专业、软件工程类专业直接移植过来,“换汤不换药”,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新媒体专业教育首先应当更新教育观念,突破传统的泾渭分明的学科界限,对优势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在课程建设方面,综合教学体系的建立是达到教育目的、培养合格人才的必要途径。我们对新媒体结构层次的分析表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注重课程的衔接整合,围绕新闻传播理论、视觉造型艺术、文学艺术史论、软硬件创编工具、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市场营销与企业管理构建课程模块,建立起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教学体系。

2.突出特色,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学校传媒专业在数量和规模上得到了迅猛发展,竞争也随之加剧,未来的优胜劣汰几成定局。可以说,谁抓住了未来传媒发展的脉搏,谁在人才培养上就会占得先机。然而,专业的发展不能简单地复制它人,更无法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面对业已形成的教师、资金、设备、研发团队等优势学科资源,高校可以围绕新媒体的发展需要重新进行构建,保留原有专业特色,在优化组合的基础上突出新媒体的适用性。

新媒体全新的传播方式和呈现形态,对人才创新能力的需求是多元的。它首先需要从业者在内容上的创新,交互式传播、数据库挖掘、精准营销等手段的引入,使得新媒体可以针对特定受众的接受心理和行为习惯组织内容生产,实现定向传播,这就需要从业者开发出更为丰富的个性化内容,创新适合新媒体播出平台的节目形态。其次,新媒体的发展没有现成的运营模式可以借鉴,它的产业链更长、更复杂,更加强调资本运作,需要根据新媒体的阶段化发展特点,创新商业模式,在扩展市场、争取受众和企业赢利之间寻找平衡。

3.注重技术研发,加强产业研究

新媒体发展所运用的新技术多、技术融合度高,横跨硬件平台开发、通信工程、视音频处理、数据库应用等多个技术领域,所涉及的技术标准化应用、数字版权保护、新一代互联网、流媒体开发等技术,都是新技术领域的热门应用。而这些技术在当前的相关专业教学中却很少体现,学生就业后不得不面临新的技术培训。

针对上述问题,相关专业应当在教学中有所侧重,强化学生对新技术的认知、使用和研发。高校还应发挥自身的专业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新媒体行业的技术研发。早在2005年,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就开始参与TD-SCDMA技术标准的制定和研发,为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在实践中锻炼了师生队伍。

调查表明,高校还未注意到产业政策、商业模式、资本运营等环节对新媒体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正是因为新媒体的跨行业特性,导致其更容易受到技术、资金、政策多方面的影响,新媒体的产业化进程充满变数。这就要求从业者熟悉产业政策,灵活分析、预判产业链的价值走向,寻找企业自身的产业定位,并积极构建商业运营模式,善于资本运营。

4.强化校企合作,紧跟用人需求

课题组调查发现,多数新媒体从业者认为自身缺乏必要的理论素养,无法认清所从事行业的特有属性和核心竞争力,对新媒体产业和自身企业的发展前景认识不足。高等院校在这方面有丰富的智库资源,能够为从业者提供客观的理论指导和培训,拓宽他们的视野,为新媒体企业创新内容生产和市场运营提供策略支持。同时,新媒体企业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众多的学习实践岗位,以及在产业运营中暴露出的系列问题,都将为高校的专业教学和研究提供方向指引。

四、结语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逐步推进,新媒体所带来的媒介变革必将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新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对人才的广泛需求,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强调“资本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形态,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才是传媒业发展的发动机”。本文在新媒体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培养之间提供了一种参照,以此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让各路精英在新媒体这一魔方舞台去施展自己的才能。

新媒体运营相关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运营;汉语文学专业;人才培养

一、新媒体运营的涵义

“新媒体”在当今社会可谓是高频率词汇,但人们对新媒体的定义则是众说纷纭。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新媒体”自然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是伴随着科技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媒体的统称。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手机媒体的不断更新,以及其他媒体的发展则为新媒体提供了技术支持,技术是新媒体的核心。因此,新媒体的定义具有时间性和技术性。而新媒体运营,则是新媒体环境下的产物,新媒体运营通过以微信、微博、手机终端为主要自媒体平台,为大众推送丰富的文学阅读、创意广告、视频,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惊人的更新速度、全面的文化素材、创意的广告文案等,抓住大众的视线,成为大众获取资讯、日常阅读、消费导向的重要手段。

二、新媒体运营行业人才需求

新媒体运营人才主要指能够完成运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为大众或“粉丝”提供优质、有高度吸引力的传播性内容的人才。余红教授的调研显示,社会最需要的新媒体人才前三名是:后台研发(26.25%)、文本编辑(11.57%)、产品经理(11.36%)。笔者从智联招聘搜索有关“新媒体运营”等相关招聘信息,综合2017年7月招聘信息,发现福建省厦门市各大岗位需求达525人,而新媒体运营人才需求最大的城市———北京则达13798人。通过整理相关招聘信息,本文将新媒体运营人才的需求按照职位类别和职位类型进行分类。职位类别:文本制作与编辑;视频制作与编辑;客户维护;数据分析;技术维护;活动推广。职位类型:专员;编辑;助理;主管;总监;经理;策划。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对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进行了整理,见表1。根据以上表格显示,“文本制作型”新媒体人才需求最多,占到33.9%。新媒体的内容制作,虽在部分内容中具有“新闻”属性,但目前大多数内容制作以转变为信息或资讯为主。新媒体运营人才从过去面向新闻受众的“新闻采编”岗位走向面向新媒体用户的“内容制作”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要想制作的内容被关注、阅读乃至转发,就需要深谙社会化媒体平台传播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去制作内容。大致来讲,内容制作型人才主要为各种组织或个人的微信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等自媒体提供内容。由此可见,具备较好文字撰写功底,同时拥有较强的文案策划能力的人才是市场的最大需求。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现状分析

(一)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设置实用性低

秉承着传播文学文化的优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依然保持着“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化概论、基础写作”等传统教程。学习内容比较单一。而现今,社会需要的不再是单一型人才而是多元化人才,纯理论的教学模式阻碍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应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这样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缺乏文理渗透、宏观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不能够满足现今社会对知识人才的需求,以及限制了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弹性化。传统教材使课堂枯燥乏味,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不再被大学生所接受。

(二)课堂教学内容不适应社会需求

根据对目前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调查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课题研究创新不足、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当下,颇有经验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大都出生于新媒体发展不够完善的时代,自身对新媒体不具有敏感度。并且,以往传承的理论思想,依旧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起重要影响。这些因素影响了教师对于新媒体环境的感受能力、融合能力,阻碍了创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导致教学内容毫无创新特色。故而,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之上,教师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或照本宣科,或将课本知识通过PPT或视频放映出来,虽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并无改变和发展。这不仅与学生心理需求形成冲突,而且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思维逻辑的拓展。

(三)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低

根据近年来汉语言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本专业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不足专业人数的二分之一,事业单位汉语言专业岗位需求同样呈下降趋势。尽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面较宽、出路较广,文秘、广告策划、编辑、记者、公务员、教师等岗位均有大量就业选择,但课程设计的不足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出现脱轨等问题,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信心低,兴趣低。同时,该类岗位的替代性强,譬如,编辑、记者、广告策划均存在极大的竞争。本专业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不足以应对市场发展的需求,使得学生纷纷转向其他岗位发展,导致该专业的人才流失严重。同时,随着国家的发展,企业级社会岗位对理工科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这无形中也给文科专业造成压力。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面向新媒体运营课程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一)不可替代的专业优势

随着新媒体运营的发展,编辑、策划等岗位的需求将持续增加,通过在校期间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对各类文学知识的积累与探究,对文章内容的编辑能力、策划能力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该类岗位存在先天的专业优势。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融入新媒体相关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出路。

(二)学生群体对新媒体相关课程有高度兴趣

对福建省几所普通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抽样学生达5000人,在回答我们提出的“是否对新媒体运营相关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时,92%的学生表示有兴趣学习。新媒体运营已成为当今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个企业的文化传播、产品的宣传、企业客户的维护等,都离不开专业的文案编辑与策划。学生们认为若是能够在校期间有该方面知识的积累,在未来的就业中,将树立更高的信心,形成核心竞争力。新媒体运营的编辑与策划重视创意,符合当代学生的兴趣。

(三)国家教育研究的支持与推广

2014年1月15日,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发起成立了全国“高校新媒体教学联盟”(简称“新盟”),为全国高校新媒体教育与人才培养领域搭建起重要的交流协作平台。“新盟”将广泛吸纳全国各高等院校新媒体相关系所、专业、方向的管理者、学科带头人、教师、科研人员加入,共同推进中国新媒体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目前已有来自全国各省市、地区的85所高等院校、95个院系的230位教师加入“高校新媒体教学联盟”。

五、面向新媒体运营扩展专业科目建议

(一)立足专业,探求新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更为人所重视,作为该专业的学生,应当承担起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但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时,也应与时俱进,展望未来,在新的时代下,树立新的目标,应了解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确保汉语言专业能够学以致用,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

(二)设立新媒体专业课程,实现产业对接

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写作功底及语言文字功底,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应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延续传统的写作教学基础之上,增设“新媒体概论、网络技术、网络语言”等新媒体专业课程,将二者融合,促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能掌握传统的写作文化,而且对新媒体有一定的专业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单一性,而是多向性。自媒体运营和发展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提供了相应的实践对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运营平台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有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大众需求,从而作出相应的革新。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课程偏向于文学理论方面,教学方式也偏向于文本解读、照本宣科的原始方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必要途径,只有理论学习而无实践基础,则不能满足现今的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性教学,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大范围地了解当今市场的发展及变化,从而掌握社会需求发展方向、发展动态。通过运营公众平台,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加了解大众及“粉丝”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数据化分析,从而能够使其明确发展方向,促进该专业的学生开拓创新。

(四)重视网络,发挥创新思维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网络数据、信息对大众需求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的形成,使大众都有抒发自我、满足自我的途径,新媒体“快捷性、互动性、大众性、传播性”等特点使信息海量化、碎片化传播,大众通过搜索引擎根据自身的需求对信息进行精确式搜索,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思维无疑是一个挑战。为了满足大众需求,提供优质的信息来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立足自身优势,创新思维,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余红,李婷.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人才需求调研与专业培养[J].现代传播,2014(2):134-138.

[2]赵子忠.行胜于言———高校新媒体教学联盟[J].中国传媒科技,2014(3):14-15.

[3]石慧.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314-315.

[4]王文丽.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转型的思考———以铜陵学院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16(4):98-101.

[5]王威.“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建设探析———以《新媒体可视化》课程为例[J].新闻传播,2014(17):50.

新媒体运营相关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新媒体;传授模式;改变;升级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中国的教育在一些层面上还不能适应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比如高等教育的需求,“据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中国毛入学率达到了23.3%,全国普通高考平均录取率为57%,但仍有446万学生成为落榜生;全国各类专科毕业生300万人,中专毕业生534万人,其中很多人希望接受本、专科的教育;而在中国7.64亿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9.2%。”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国家开放大学,就成了很多有接受高等教育欲望的人员的选择。国家开放大学和地方开放大学共同组成了完整的教育和管理体系,为成人的继续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

二、国家开放教育与新媒体

国家开放教育、成人教育等在现代社会提高国民素质层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增加学历水平成为很多人的选择。另外一方面,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渐渐被大众接受,很多人会选择通过业余时间进行学习进修。但不可否认的是,类似的成人教育在社会认可度上还有待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对待课程态度比较消极;由于工作等原因无法按时上课;课程的考核相对简单;对学生毕业的素质要求比较低;课程设置和社会工作有一定的差距等等。所以,如何改进现有的学习形式,使其更为适应成人开放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

三、新媒体对教育交互模式的改变

第一,新媒体应用使得教育传授形式更加丰富:其一,传统授课方式:首先,课堂授课学习。目前授课的主要形式仍然是课堂教育,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传播知识。同学可以在课上或者课下和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学业上的困惑,从而完成知识的传递。这种学习的形式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优点是知识传播速度快,一对多的传播形式有利于知识的传播。缺点是,授课受时空所局限。其二,互联网授课方式:首先,网络课堂随时上课学习。互联网出现以后,网络授课改变了“上课只能坐在教室”的局限。但是,传统的网络授课还是局限在了台式电脑上,也就是说如果学习就必须在有电脑、有网络的环境里才能学习。另外一点,学习中的疑问,虽然可以通过网络提问,但很难第一时间得到回复。学习的交流效果较差。总结起来,传统的网络授课改变了授课时间上的线性关系,但是在地点上,仍旧有所局限。无法做到随时随地学习。其三,新媒体授课方式:首先,智能设备随时上课随地学习。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等)的普及,使得学习授课方式又一次发生了改变。新媒体的课程传授关系彻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只要有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的地方,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学习相关的课程。比如通过微信授课的话,不仅可以随时随地听课,还能随时和教师交流。通过APP应用自主学习,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彻底突破了传统课堂授课的时空局限。有些APP应用的自测功能还能进行课程的相关练习。第二,APP应用对课堂教育的补充。对于成人开放教育而言,学生主要通过业余时间学习。学生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很难保证每次课都能参加。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而言,很容易出现学习断档。对于知识的掌握以及接下来的学习都会产生影响。这也是开放教育学生学习质量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端的APP应用软件可以引入教学时,就可以将一些学习资源放在软件中,让同学在其他时间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比如北京开放大学的同学可以通过登录APP软件“同学”,在手机上进行一些自主学习。同时还能了解学校的一些教学安排等。

四、新媒体应用对信息传递模式的改变

第一,传统学校消息传递模式。在教育领域,消息的传达也非常重要。政策和活动消息的传达,都影响着学校管理和运行。传统学校的消息主要通过教务处和学校的公告栏,或者会议的形式传达。如果遇到一些突发性的通知,消息传递起来就会相对困难。后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消息通过学校或学院的官方网站,对外公布信息。这种一对多的消息传递方式可以增加消息的传递效率,却无法对个性化的问题进行解答。除此之外,短信通知也被很多学校所使用过,但随着新媒体的出现逐渐被取代。第二,新媒体消息传递模式。新媒体在消息传递方面就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在新媒体的应用中,现在比较常用的是微信、微博以及APP应用等。在这其中,不同的应用也有着不同的优势。微信和QQ,随着两者社交功能的不断完善,很多学校都有不同的群组。通过群组通知消息,消息传递速度非常快,同学有问题还能第一时间和教师沟通。微信公众号则是目前比较独特的一种渠道。教育者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来一些消息,关注公众号的同学就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同时还可以就相关问题提问。后台运营人员也可以第一时间反馈。

五、现在成人教育在新媒体教育中的不足

第一,新媒体授课体系不够完善。虽然新媒体的应用如APP软件、微信、网站等非常多,但是相互间的配合显然不够。比如内容整合欠缺,不同应用之间的内容无法打通。这会局限使用者的使用,无法通过一个应用实现个性化的需要。很多新媒体应用中的内容比较单一,很多教学的精华内容还没实现网络化。这就可能出现,虽然使用了新媒体的形式,但没有发挥出新媒体的真正价值,成为形式主义。[1]第二,新媒体的形式和授课内容结合不够紧密。[2]新媒体的碎片化传播,也对学校的授课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只是将传统的内容放在一个新媒体的平台上,这一定会局限新媒体教育效果的发挥。根据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加入更多适合的教学内容,是新媒体教育的关键难题。根据不同新媒体的属性,量身定制相关的内容才能更好发挥新媒体教育的功能。第三,缺乏新媒体人才和运营人员。以上所说的种种问题,都和缺乏相关的人才有关。教育体系中的新媒体人才不仅需要熟悉各种新媒体平台的属性,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常识。从而将两者更好地设计和结合起来。从课程设置,到内容生产,再到平台,都需要专门的人员负责。另外一方面,如果想达到理想的运营效果,就需要有专职的人员进行维护。这里包括技术维护和运营维护。现阶段,运营人员多为班主任或者辅导员。由于不了解新媒体,加上精力和经验的不足,都影响着新媒体教育的传播效果。如果想形成一个成熟的全媒体教育体系,就需要有专人负责,同时对实际中的运营人员进行培训,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新媒体教育的优势和特点。

六、结束语

无疑,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利用新媒体的特性来丰富现有的成人开放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各种新媒体的应用,不仅升级了现有的教学传授方式,连同教育管理、教学活动的上传下达,课后的同学交流和自主学习都会更加完善。与此同时,新媒体教育也需要相关的教育从业者进行培训和学习,并有专人负责相关的运营。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新媒体对教育的作用。发挥好新媒体教育的特性,做好相关的改革和升级,一定会对开放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起到强大的助力。

参考文献:

[1]任为民,世志毅.建设国家开放大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