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自然的科学知识

大自然的科学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自然的科学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自然的科学知识

大自然的科学知识范文第1篇

一、教材中与科学知识有关的课文分类

1、介绍动物的成长或独特习性的课文。如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松树金龟子》详尽的说明了松树金龟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包括婚恋、发音、繁衍等知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课文。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涉及到花儿呈现各种色彩的原因;《看云识天气》介绍各种云的形成以及如何通过看云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山市》展现了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奇特的自然现象。

3、证明某种科学理论。譬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说明了沙漠中出现“海市蜃楼”和“鸣沙”现象的原理;《斜塔上的实验》证明了自由落体定律的正确性。

4、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如《苏州园林》告诉人们在设计建造园林时要追求自然之趣,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幽径悲剧》则从一株古藤萝被砍告诉人们要善待一草一木。《明天不封阳台》也从一只受伤的鸽子得到救治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共同发展的道理。

5、介绍宇宙天文知识。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以生动的语言说明了宇宙里有些什么和宇宙的特征,在介绍“宇宙之大、宇宙之奇、宇宙之美”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神奇的宇宙世界的热爱,对未知的科学世界的向往。《两小儿辩日》中涉及到不同时间段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以及“大气折射”“直射”“斜射”等科学常识。

这些课文既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以及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科学知识

面对教材中如此众多的科学常识,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如何教学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1、用好多媒体技术。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状态,使他们对上课内容充满好奇感,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对教学有关动物成长或习性的课文有着出人意料甚至锦上添花的作用。

例如我在教《松鼠》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中央台“动物世界”栏目里有关松鼠的视频。真实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再加上主持人充满磁性的嗓音和抑扬顿挫的语调,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松鼠的许多生活习性,而且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继而也提高课堂效率。

2、与科学老师协调,同步教学。教材中有些科学常识比较复杂抽象,在我们语文课堂中没有必要去细细揣摩,这样既耗费时间,又弃长就短,得不偿失。不如与科学课堂结合起来,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解释花儿呈现各种色彩的原因,我们往往只能流于表面,学生也只是半懂不懂的。其实可以让物理老师提前上“光的折射”这一环节,难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这样不仅使课堂容量大大增加,而且两门学科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3、布置作业,提前观察。对于教学一些比较贴近现实的科学常识时,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独立解决问题。比如教学《看云识天气》时,学生对那些可以看见却很难言表的天气变化有些束手无策。我就提前一个星期布置作业,让学生每天通过观察云彩来预测天气,然后再与电视上的天气预报互相印证,找出其中的规律。

大自然的科学知识范文第2篇

科学教学动物资源植物资源环境资源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科学教学,原先就称自然教学,说明科学的奥秘很多就在自然界之中。和自然界亲密接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将学生引入大自然,享受大自然所提供的资源大餐。

一、动物资源

在教学《寻访小动物》第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在小区、学校或公园里仔细观察能观察到的小动物,并写好观察记录表。课始,让同学汇报自己观察的结果,教师适时地进行表扬,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在“看”的基础上,有目的寻访,有意识开展自己活动,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以学生自主为核心,以一个个连续有结构的活动为主线,体现一个动态的过程,促进学生在实地寻访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有关小动物的直接认识,对“新”的寻访活动过程产生深刻的体会。接着,让学生提出在观察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如何解决问题,并研究方案。在分小组研讨研究方案后,进行集体交流、互相提问,并倾听其他小组的意见。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它包括进行交流,参与评议,对他人研究的方法、结论提出质疑,并乐于互相合作。在教学《寻访小动物》第二课时,学生带着第一课时的研究方案在老师的带领下再次与校园中的小动物进行亲密接触,有的放失地进行探究活动,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植物资源

在我们身边,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在校园里、公园里、原野、路边等一些地方,生长着无数有名的、或不知名的植物,为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在科学教学中,如能对它们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感知形、味、色等,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的材料,学生对所要研究的植物容易形成完整的概念。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能使学生积累到许多自然资料,而且为学生掌握好科学的理论知识奠基。

在教学《大树和小草》时,我先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各种小草和大树(校园内的小草和大树种类很少)。为了让学生认识更多种类的小草和大树,接着又带领孩子到学校附近的生态公园去观察。学生不仅认识了书本上介绍的蒲公英、车前草、狗尾草,还认识了书本上没有介绍到的草坪草、薰衣草、鬼针草……认识了泗阳名树意大利杨,还认识了各种果树,及常见的松柏类等。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知道了小草与大树的区别,还知道了小草与小草、大树与大树之间的异同。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比从书本上获取的知识多而广,觉得有趣的多,而且对于新知的感知直观形象,不易忘记。像这样的学习,学生既能学到了知识,又激发其求知欲,真是学在自然,乐在自然。

三、环境资源

城里与农村相比,虽然没有山青水秀,河道纵横,岩石、土壤;但是城里与农村的天空都是一样的。春、夏、秋、冬的物候变化;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云、雾、雨、露、霜、雪等自然现象农村有,城里也有。假如这些探究只局限于课堂上,这样既会束缚学生探究的思维空间,又会造成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衰减。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观察、感知自然现象,科学课上学生既能上得生动活泼,学到许多科学知识和方法;又能受到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教育。

大自然的科学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学教育;生命教育;研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238-01

本文就是对生命科学的特点进行探索,从而在生命科学教育活动中进行相应的设计,让幼儿在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同时,促使儿童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让儿童意识到探究生命科学奥秘的科学方法,从而培养起热爱科学,相信科学的态度。

1.生命科学教育的具体内涵

生命科学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公民有着良好的科学素养。这里所说的科学素养,指的是对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分析,从中发现事物存在的各种问题,能够较好地参与到公众活动中,具备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能力。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知识的传授,从而让幼儿对生命进行了解,进而发现生命,亲近大自然。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对大自然中生命生存与发展的艰辛,最终体会到生命的珍贵。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富有生命特色的模拟活动,从而激发幼儿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同时,让幼儿积极参与到相应的探究活动中。比如,可以在幼儿园教室或者在校园内开辟出"自然角",进行植物的种植或者动物的饲养,从而让幼儿对生命的诞生、成长衰老以及死亡等过程。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对幼儿进行积极引导,从而培养起对对生命的热爱。比如,不要践踏花草,不摘花朵花枝,不要欺负小动物,不要随意浪费作为实验的植物标本等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让幼儿产生对生命的珍惜。另外,学校在活动室内还定期开展图文并茂的生命知识宣传,全面加强幼儿的生命教育。

2.培养幼儿生命科学教育能力的相应策略

2.1引导幼儿借助眼睛进行生命科学性观察。对幼儿来说,眼睛是比较敏锐的,有着良好的观察天才。幼儿都是借助眼睛去观察,从而去认识大自然。教师要对孩子的观察兴趣进行充分的引导,让幼儿对大自然进行系统的观察,最终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比如,可以将幼儿带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儿童进行充分的观察。当幼儿看到大自然的事物的时候,比如看到蜗牛的时候,会对这种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蜗牛的五官,再观察蜗牛的爬行,继续观察寻找蜗牛的食物等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带一些蜗牛回家,观察蜗牛在木棒、纸片等等这些不同地方的爬行状况。让幼儿观察这些细小动物的生存状态,从而培养起对生命的珍爱。教师引导幼儿对大自然中的动植物进行观察,从而了解这些动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培养幼儿关爱生命,亲近大自然的兴趣。

2.2让幼儿动脑进行生命科学性思考。幼儿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总是想象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人为什么要天天吃东西?""鱼儿为什么离开水就无法生存?""小鸡为什么总是在进食的时候会选择一些细小的石子?"这些在成人看来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显得幼稚可笑。但是,对幼儿来说,这些都是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迫切想知晓答案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中包含着幼儿对生命的理解。比如,人想要较好地生存下去,就应该要有健康的身体,这样就必须要天天吃东西,才能保证人们活动所需的养分。对于幼儿询问的这些问题,教师不能立马向幼儿讲解答案,要让幼儿动脑去思考,自主寻找科学的答案。当幼儿心中有了一些问题的时候,要鼓励幼儿动用自己的脑袋,借助书本等相关资料,进行积极探索。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

2.3引导幼儿通过动手进行生命科学性探究。幼儿的天性就是玩耍。所以,在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时候,要充分将"玩"同幼儿的学习结合起来。在幼儿进行的实际活动中,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究。从而将幼儿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占据教学舞台,而是要作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通过相应的教学策略,对学生探究动手操作进行支持,教师要积极引导,将多种教育提供给幼儿,让幼儿依据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操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出各种操作活动,让孩子在不断实践探索过程中对问题进行解决。比如,教师在引导孩子对笔进行认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些笔的零散部件,让孩子根据图纸进行装配。通过孩子动手操作,可以让孩子感知到笔的组成情况,通过操作来知道和了解笔这种物质。同样,在其他的动手操作活动中,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多提供给孩子更多的操作机会,从而有效提高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

3.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生命科学教育学习能力

幼儿的科学教育主要是以幼儿园为中心展开的,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对幼儿进行积极引导,激发幼儿在活动中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引导,让幼儿彼此间进行交流。通过这些特定的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从而培养幼儿对生命的关注。

幼儿天生有着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儿内在生命本質的展现就是好奇心,幼儿就是借助好奇心对未知科学知识进行探索。幼儿在进行科学探索和学习的时候,就是内在的好奇心和兴趣。若想要有效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兴趣,从而达到热爱生命的教育。教师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活动,以此来让幼儿探索科学活动的兴趣得到激发,继而让幼儿充分对生命进行关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生命进行观察,从中了解生命的生存方式,以及探究生命的生存价值,从而培养起关注生命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对孩子多进行观察,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需要。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命科学化教育,以此有效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培养幼儿长足健康的良性发展态势。

作者:张健

大自然的科学知识范文第4篇

一、分析教材,挖掘环保素材。

初中语文课文多是编者从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文质兼备的上乘佳作,即使现在新增的科普类文章中也确有直接或者间接可以用来进行环保教育的好素材。综合现在教材,其选文与环保教育密切相关的课文有这样三类:一是具有显性特征的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及科学小品文章,如《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看云识天气》、《你一定会听见的》、《月亮上的足迹》、《绿色蝈蝈》、《化石吟》及《山市》等,重在介绍科学知识、阐释科学道理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在了解大自然秘密的过程中体会到人类过度活动而造成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潜意识。二是具有隐性特征的环保教材,如《春》、《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圆到三味书屋》、《小石潭记》、《望岳》、《登飞来峰》、《苏州园林》、《紫藤萝瀑布》、《海燕》等。教师在把握文章的文学性的同时,可通过探讨试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感受自然赋予人类的丰富多彩,使他们产生对大自然母亲的敬仰之情,激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教师只要认真把握教材的时代脉搏,积极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教育有机的与语文教学结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材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的良好载体。

二、利用教材辅助系统,进行环保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除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进行环保教育的时机外,教材的助读系统也是教学中应该重点把握和运用的环保教育好载体。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编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安排了很多幅表现自然风光和动植物图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在学生直观的感受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的同时将环保的主题渗透其中。如《月亮的足迹》一课后面的月球表面图片,从那一圈圈班驳的痕迹中,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更能让他们体会到大自然的脆弱;在课后的一些综合性学习材料中也有对环保教育很有价值的内容。如:《感受自然》后面根据提供的材料让学生去接近大自然,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敬畏生命》:搜集资料,出一期关于“人与宇宙之秘”的期刊等。

三、抓住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最重要的载体,特别是初中生更显得极其重要,在他们正确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引导他们对人类奈以生存的环境的思考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历史的使命。

阅读课。根据阅读课的特点,我们语文教师在潜心提炼教材的同时要将环境教育有机的与语文教学相结合,避免机械的说教和与课堂教学脱离。如《大自然的语言》文中的第一、二自然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春天草木萌发,万物苏醒;夏天燕子翩然归来,果实孕育;秋天果实成熟,落叶纷飞;冬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教学时,就应该抓住描写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人们肆意踩踏草木,砍伐树木,乱扔垃圾,会是一幅什么景象?这就很容易将学生的思维带到环保主题上来;这样无形之中就使学生走近了环保,提高了环保意识。

朗读课。教师应指导学生动情地朗读教材中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通过学生反复有表情地朗读,与文章产生共鸣,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们完全可以集审美教育与环境教育一体,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美丽的画面,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情、景跃然纸面,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感受春带给我们美,感受文中的“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又如教学的诗词《沁园春雪》,朗读时,要读出主席的豪情万丈、居高临下、意气轩昂,表现出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这样才能领会作者选择这些自然景观的美处。还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

四、课外实践,开展环保教育。

大自然的科学知识范文第5篇

怎样把江、河、湖、海中有趣的动、植物及其赏心悦目的生存方式、生存环境搬到家中,摆在客厅里,成为家里一片靓丽的风景?怎样从中学习科学知识,养成科学素养,成就我们的梦想?比一比,看一看,看谁最聪明!看谁最能干!这样一段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开始了独立思考,查阅资料,上网搜索,共同探讨,取长补短,相互竞赛的活动。

学生在思:家里的经济条件,物资条件,生活环境。怎样用最少的钱,简易的物,大自然的馈赠来做丰富多彩的生态瓶。如:学生想到了用家长吃过高粱酒的透明塑料瓶,用家里古老的旧石缸,大自然中奇形怪状的石头等,给动、植物造生活空间。用家乡沟渠、池塘里常见的鱼、虾、水草,螺蛳,蚌壳等作“居民”。用自然水域里的水,缩做一个水生生物的小天地。

学生在备:三五成群的学生,在老师的“安全教育”下,提上水桶,拿着瓶子,扛着筛网,到大自然中有目的的网鱼、捉虾、扯水草、寻蚌壳、找螺蛳,为做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态瓶”忙碌着。

学生在比:各个兴趣小组,开动脑筋,各尽所能,“明争暗斗”“生态瓶”上竞“风流”。五彩瓶、异形瓶、反射瓶、通“幽”瓶……瓶瓶精彩。

学生在议:为什么要用淘洗干净的沙子放入“生态瓶”?为什么不能用刚接的自来水喂养生物?为什么大河里捉的“嘉吉鱼”不赖养?为什么喂得时间短的泥鳅能预报天气,喂的时间长的泥鳅变憨了?为什么“生态瓶”里的动植物数量有一定的比例?“生态瓶”里最少应装多少水?为什么花高价购买的“热带鱼”在“淡水”生态瓶里养不活?

学生在钻:各兴趣小组带着疑问,手拿纸、笔,开动脑筋,争做对比实验。小组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蔚然成风。写出了实事求是,很有分量的实验报告。事后,学生们还上网搜索,对比自己的实验结论,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开拓自己的视野,进一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学生在考:各兴趣小组之间,你问我答,我问你答,互相诘问,互相竞答,争先恐后,“巾帼不让须眉”。如:问:你们小组生态瓶里的鱼虾那么多,水草才一点,为什么鱼虾还活蹦乱跳的?答:因为我们安了一个小小的增氧泵。问:你们小组的生态瓶里的鱼为什么不断死掉?答:因我们捞的是干净河里的鱼,它们的抵抗能力较差。老师补充:同学们,我们一定不要做温室里的花朵,要到大自然中去“经风雨,见世面”,强本领啊!问:泥鳅、黄鳝是鱼吗?为什么?抢答:①鱼是生活在水里的脊椎动物。②有鳞和鳍,少数无鳞。③关键是“用腮呼吸”。④还有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⑤种类很多,大部分可供食用或制造鱼胶。⑥泥鳅、黄鳝完全符合以上特征,所以它们是鱼类。水草开花,结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