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神文明建设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不能偏离这个指导思想。在农村发展硬件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把农村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深远影响。
1.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标。(1)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有较大提高,实现农业现代化;(2)生活水平较大提高,实现农村的较高标准的小康;(3)科学规划,建设整齐、洁净村庄,村容村貌有较大提高,生态文明;(4)村民自治体系得到完善和推广,民主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5)乡风文明,实现和谐乡村。
2.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也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的迫切需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得到了逐步的完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一些农地区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普遍存在着封建迷信思想残留,也有一些地区假冒伪劣、环境污染等现象较为严重甚至呈抬头趋势,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增强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以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农民文明素质的提高。
二、现阶段农村精神文明现状
1.农民思想意识和文化素质的提高,跟不上新农村建设的时展要求。在商品经济与市场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前提下,国家在教育和科技推广上重视和加大力度,同时,广大农民自学知识的手段和方式得到了拓宽,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普遍提升,但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素质,还远远跟不上新农村建设的时展要求,有些地区在一些复杂的思潮和不良风气影响下,出现了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的现象。主要表现为集体观念和责任感淡化,利己主义滋长,创新精神和传统美德发扬上原地踏步,不良风气、低欲格调的文化娱乐等现象滋生,精神文化生活空虚。
2.基层政府的宣传教育能力的提高,跟不上新农村建设的时展要求。一些乡镇基层的宣传能力主要依靠上级领导干部的行动和统一安排才能得以实施,基层宣传教育的发动能力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农民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全面发挥。主要原因政府层面缺乏对长远规划的落实持续性,缺少有力统一专业专门的推进组织机构,在进行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针对性、互动性不强,往往导致教育方式以及内容过于淡化和僵化。同时,相应的学习风气和良好习惯没有形成,缺乏必要的物质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跟不上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
3.物质基础保障相对不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和重要保障
1.提高组织行动能力,提高新农村精神文明活动建设质量
(1)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提升农村精神面貌。新农村建设要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在改造农村旧面貌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在健全完善长效机制的前提下,抓好农村风气的环境卫生整治,注重发挥农村党团和村民自治力量,如: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大学生村官、道德评议会等组织的积极作用,引导农民群众文明、理性、自觉抵制社会丑恶现象。以“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评选为活动载体,积极拓展文明村镇、文明企业、文明家庭、文明农牧场等评选活动,倡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扶危助困、关爱群体、孝敬老人、重视教育、热爱家乡等良风善举,把爱心、同情心和公德心崇尚贯穿于村民的生产致富和家庭生活中。在寓教于乐中增强农民群众的集体荣誉感。
(2)充分认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相关精神政策,把推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加强基层执政能力、密切联系干众的切入点,齐心合力构建富裕、和谐、文明的新农村。
2.深入发动群众,培植新型农民,促成良好风气
(1)引导农民增强现代文明意识,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宣传教育氛围,如制作“八荣八耻”宣传牌、宣传单、宣传画,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媒介等信息渠道开展美德宣传与纪念活动,营造倡导精神文明的良好氛围,引导农民提高自我,抵制和摆脱封建迷信等愚昧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崇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逐步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从而促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习惯的形成。
(2)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教育和引导农民做知法、守法好公民,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积极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乡镇”、“平安农场”、“平安村屯”的保障体系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完善村民公约,加快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
3.以民主自治为基础,改变村容村貌,建设“美丽乡村”
(1)建立健全农村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制度,净化、美化、绿化农村环境,依靠群众自治组织,提高农民的卫生健康意识,自觉维护公共卫生和秩序,遵守社会公德和文明规范。积极探索形成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革除陋习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规范村民日常行为,转变农民生活习惯和生活观念。形成“村落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2)制定村规民约,把文明创建活动与长效机制管理有机结合,防止文明创建活动的淡化、僵化现象的发生。
4.转变思想观念。发展新型文化载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1)创新工作形式。改变过去群众在台下被动接受的形式,把让农民知道的内容编成知识竞赛题,通过举办知识抢答赛,或者在文艺演出中穿插有奖问答,使领导与群众的信息交流进行有效互动,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同时,充分挖掘和发挥农村传统民间文化的作用,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列入地区发展中长期工作规划设计,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积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组织健康的新型文化载体,搭建农村文化新平台,拓展农村文化新领域成立文化服务站,建立和完善文化活动中心保障体制,把“农家书屋”、“职工书屋”作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为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3)倡导追求健康、向上、丰富的文化生活。信息化发展,农存的信息渠道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能更快、更广、更深入地接到外界信息,农村的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发挥上级部门或者有关单位的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帮带作用。
论文摘要:在“法治”与“德治”并举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治国方略的今天,深刻地认识和揭示道德法律化对社会道德建设的价值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为道德确立的基本价值为立法指明了方向,是健全法律的重要因素。本文指出法律选择了道德,可以推进道德的普及,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弘扬道德精神。
道德法律化,即是将人类的道德、原则、规范铸为法律的过程,同时也是善法由此产生并存在的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法律的本质,并为法治的构成建构了基石。道德法律化可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加强社会制度文明建设,提高社会公民素质,是实现“法治”与“德治”的一个前奏曲。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转型时期核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场以市场为基点和导向的社会变革的浪潮中,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自身需要和个人利益的驱动下,依据现实的社会存在来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念,建构个人的道德体系。这种价值多元化的格局既促使自由、平等、开放和理性等全新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形成,同时,市场经济过于强调自我价值理念,受个人私利驱使,也使不少人出现了私欲膨胀,不但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无序、缺德行为,同时经济生活中某些规则如等价交换也不切实际地延伸到社会生活层面,致使社会生活中出现了道德紊乱和道德真空的现象。一些领域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义不为等道德冷漠和道德失范现象。考察道德失范成因是多方面的,但道德实施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硬约束”机制,无疑也是不容忽视的成因。
由于道德规范较为原则和抽象,一般只希望人们怎样行为,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其遵守主要依赖于社会舆论、传统风俗、习惯、内心自治等方式,因而在实施社会控制时往往显得乏力。然而,行为动因源于需要。人们行为之前,总要衡量为满足需要付出的成本。由于道德发生的效力、方式和途径过于宽容,一般来说违规者在物质利益上不会因为其违规而受到直接损失,特别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道德相对主义抬头,对人的行为评判缺乏操守性,致使社会对缺德行为的宽容达到了极限(由于缺乏有效制约机制所致),从而导致个体不惜为一己私利的实现而采取诸种缺德手段乃至非法手段。而以往在谈道德建设时,往往从思想道德因素和主体行为因素出发,侧重于通过道德教育去唤起主体内在的自律而忽视影响道德建设的政策性、制度性因素。虽有稳定持久的终极效应,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转型时期社会成员道德素质普遍不太高的情况下,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借助于法律道德价值实现的立法途径——“道德法律化”这一转型时期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则可弥补这一缺陷。它通过将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由国家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使道德建设制度化、法律化,则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硬约束机制的保障,有利于道德权威、道德格局的建构。具体来说,道德法律化对道德建设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有效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社会道德整体水平取决于公民个人的私德和国民的公德,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国民的公德。就公民私德而言,由于人们的道德水平(主要是个人私德行为)是多层次的,既有品行高尚的先进模范人物或道德修养较高者,又有稳定中间人乃至品行恶劣者,因此,私德标准无法用一把尺子去衡量之。而国民的公德,作为人们公共生活的指导方针和伦理原则却是每个国民应恪守不渝的道德。而反思传统道德建设由于主要依赖道德教育,往往关注的是个人意识、个人行为等“个体善”的养成。虽然其通过强调个体本身修养来扬善,今天仍不失其时代价值,但也面临着一个个体善如何转化为群体善的问题。个体善是群体善的基质,但这并不代表每个个体实现自身的善,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就会提升(而且现实条件下也是不大可能的)。既然群体善不是个体善的简单相加,那么,群体善又如何形成?马克思认为,社会交往的一大作用就是把文明成果保留承传下来,社会功能这一实现机制是将个体行为的成果积淀凝聚在社会行为结构和规则体系中。当发源于个体的善沉积于社会行为结构和规则体系中后,它就成为社会共同体一致同意并遵循的规范,进而成为外化在人们行为中的普遍现象。而道德法律化就是个体善向群体善转化的重要途径,随着个体善向群体善的每一次转化的完成,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也就提高了。
二、积极促进社会的制度文明建设
一个社会制度文明与否,并不主要在于它的意识形态的高低,而在于该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是否以追求价值中立的法律巩固下来、肯定下来,使之成为法律化的社会制度。因此,制度文明建设在当代中国主要表现为经济制度的民主化、政治民主制度的法治化,广而言之包括精神文明建设的法治化。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表明:法治化了的制度文明比道德化的人格魅力更重要、更可靠、更持久。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道德由于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精神文明的法治取向又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的法治化上,因此,把思想道德中对社会风貌影响较大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建章立制通过法律、规章制度的他律以规范、制约人们的无序行为,就会避免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的虚化及空洞无物的说教。说到底,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反文明行为,都与制度文明建设的欠缺和法制不完善有关。因之,制度文明建设呼唤道德的法律化。
三、切实推动个体道德品质的养成
道德法律化的发生过程往往要经过由习俗到规则的反复博弈。那些反复博弈过程中得以保留下来并凝聚为制度的规则,有极强的生命力、适应力和调控力,一经形成,便在长时间内保持不变。这种道德规范制度上的稳定性为道德的养成提供了途径。一般来说,无论个体道德品质、道德情操还是社会素质、道德水平都不会一夜之间成就。因此,大呼隆、搞运动、行政命令式的道德建设是不足取的,它只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表层问题,而不能在长时期内解决本质问题,即不能使道德内化于心而长久于世。因此,要在本质上解决问题须从养成入手。养成须环境,在该环境中,一种行为能够大量发生,人们预期到它的出现,赞赏它并对与之相悖的行为加以反对。而(下转第247页)(上接第243页)道德法律化在某种程度上创设了这样的环境,通过借助法律的形式,把某种道德规范稳定下来以明确地表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使规定的内容成为许多人反复践履的行为。长期以往,这种规范下的行为便会由不适而习惯,由习惯而自然,道德在其过程中也就养成为人的无意识存在。
四、有力弘扬社会道德正气
道德法律化在告诉人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同时,也公开预示着人们违规将为此付出道德上的成本。通过法的强制性与道德的自律性互补,可以加快个体他律向自律的统一。市场经济在促使人们形成竞争、民主、平等等观念的同时,其利益最大化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使个体为了一己私利时常做出不道德乃至违法的行为。单纯的道德自律的说服教育虽能起到内在的免疫作用,但不能起到“外科手术”的疗效,对讲道德的人是有用的,而对不讲道德的人则是无效的。现实生活中诸多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并不是行为主体缺乏道德认知,关键就在于道德违规者为此付出的成本远远小于其所获利益。在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新道德尚未真正确立,旧道德也未曾全部退出历史舞台,新旧道德转型间导致的道德暂时的真空以及利益多元化引发的道德多元化,无疑也为个别人利用道德保障上的“缺位”牟利提供了可乘之机。而如果“缺德”不仅能够带来自身利益的增加或者至少也不会对自身利益造成影响,那么,社会上行德之人只会越来越少。因此,动用法律力量,把法治引入道德建设轨道,才能使善得以扬之,恶得以惩之。同时,通过把某些道德规范、道德原则转化为具体法律的要求,也避免了以往道德教化时由于道德目标、原则过于抽象化而使道德成为“悬挂在空中的中看不中用的摆设”的弊端。
道德法律化现象是现代法治社会法律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亮点。古今中外都不乏道德法律化的范例,在近现代一切文明国家中,社会道德规范里最重要的内容,大都被纳入到了社会的法律体系之中。甚至有的人说:“越是文明发达、法制完善健全的国家,其法律中所体现的道德规范便越多。”这充分肯定了道德法律化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但也不能盲目地不适当地夸大道德法律化的功能。因为法律与道德作为人类社会规范世界的两个不同维度,既相互交叉重合,又存在一定的背离。法律规范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对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确认和保护;道德规范内容是观念性的,个性化的,分层次的,因此,在某种程度和某些方面可能超越于社会发展阶段,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法律则不能超越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去保护所有为社会道德所倡导的理性要求。如果将全部道德问题变为法律问题,那么一个社会的法律则变成了道德法典,这无异于是用道德取代法律,法律的价值也将丧失殆尽。因此,法律和道德之间应当保持必要的张力。此外,“道德法律化”也不是说某一具体道德规范本身就直接成为法律的终极价值依据,作为法律价值合理性终极依据的,只能是具有实质“善”与“公正”意义的道德理念。
强调道德法律化对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不意味着它是道德建设的唯一途径,从而简单否定道德自律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在现代,道德自律仍旧是道德建设的最高形式。透过法律形式的外壳,我们不难发现,道德法律化的目标其实就是把法律意识融入并积淀在人们的道德理念中,将社会道德律令内化为人们自己的观念和价值,最终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注释:
张军,马梦诗.道德法律化:转型时期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理论观察.2002(5).
要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 “虚”与“实”是矛盾的统一体,在一定条件下,“虚”可以转化为“实” ,“实”可以促进“虚”的发展。讲:“虚与实是相比较而言的。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物质文明建设实一点,精神文明建设虚一点,在提高人们素质的工作上,科学文化素质方面要实一些,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要虚一点……,干工作必须虚实结合,尤其是虚功一定要实做。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一定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寓教于乐、入耳入脑,深入人心,潜移默化”。 的这一论述为思想政治工作虚功实作指明了方向。一是要适应新形势,在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创新工作方式上下功夫,把思想政治工作轰轰烈烈地搞起来。二是要强化理论教育,在拓展学习路径、拓深学习内容、拓展学习层面上下功夫,把思想理论教育抓实,推进理论成果转化为党员干部群众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行动的科学指南;三是要注重丰富活动载体,多开展行之有效的文体娱乐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把思想教育搞活;四是要着力围绕党委中心工作、中心任务开展活动,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水平,特别是要注重解决工作、生产和群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和说服力。
要处理好上与下的关系。“上”就是上级党委政府。“下”就是下级和干部群众。对“上”负责是对上级党委政府负责,对“下”负责就是对下级和干部群众负责。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把对上与对下负责相统一。对上与对下负责相统一,这并不矛盾。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别的利益,党开展的各项工作、各项活动的出发点和目标都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谋福祉。对上负责就是吃透上级方针政策及其精神,宣传下去并抓好落实的工作过程;对下负责就是从维护本地区、本单位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利益出发,摸透情况,把上级的方针政策同自身实际结合起来开展工作的过程。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最终归宿和落脚点都是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广大干部群众谋利益、求实惠,两者目的是一致的。在实践中,片面地、一味的强调对上负责,容易脱离本地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犯形而上学的错误,使工作流于形式,疲于应付,干部群众的利益难以落到实处。单纯地追求对下负责,忽视上级的精神与要求,则容易使工作背离原则,脱离正常的发展轨道,变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群众的利益最终也无从实现。
要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大与小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抓大能带小,小中能见大。把握和处理大与小的关系,就是要把握大与小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既不被小事、琐事捆住手脚而因小失大,又不被大事、难事禁锢思维而裹步不前。首先要抓大放小,围绕中心开展工作。经济建设是全党的中心工作,推进事业发展、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是各级党委的重点工作,这些都是大事,是工作的重点。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围绕这些大事来部署、来安排,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答疑释惑、解决出现的问题,为这些大项工作的落实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力量。大事抓住了,经济建设上去了,事业发展了,很多小事也会迎刃而解。其次要善于解决小问题,防小变大。任何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当前一些不起眼的小问题如果抓不住、做不好,养痈成疾,日后就有可能演变为大问题,局部问题就有可能变为全局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注意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学会小中见大,用超前的思维、战略的眼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再次要善做善成,积小成大。要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对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再难也要竭尽全力去解决,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解忧愁。要从一件件小事做起,积小事成大事,取信于民,做出成效。
当前,我们正处在变革和竞争的时代。推进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企业重组、兼并,做强做大企业规模,这些既是对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科学调整,也是对现有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深度冲击,迫切需要在重组兼并中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发展和经营管理中积累和形成的理念,它以企业使命、战略愿景、共同价值观、优良作风、行为规范、企业标识、环境等为主要内容,是能够激发和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也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素和重要组成部分。
一、工程技术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概况
工程技术集团公司是武钢为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而组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团公司,成立三年多来,已发展成为拥有设计研究院、计控公司、通信公司、自动化公司四家全资子公司和高炉长寿公司、炉外精炼公司、华德环保公司三家合资公司,涉及工程、产品、贸易、运行服务、技术咨询五大产业。工程技术集团成立前,伴随着武钢的建设和发展,各成员单位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基本形成了体现专业特色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个性文化,例如:计控公司的“在科学的道路上,永无止境的探索”;自动化公司的“更高、更快、更优、更强”;通信公司的“团队、创新、诚信、超越”等企业精神;计控公司的“以诚信服务客户、以新特赢得市场、以勤奋获得效益、以创新谋求发展、以公平凝聚人心”;通信公司的“培育核心竞争力,打造武钢通信品牌”;自动化公司的“创品牌、争第一”等经营理念;都较好地体现了各单位的企业特色和文化导向,为各单位的成长、发展和壮大起到了强大的文化支撑。
国内外著名企业的成功实践表明,企业发展的不同战略组合阶段,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文化结构和体系作为支撑。十一五期间是工程技术集团第二轮发展期,我们提出了“五业并举、同步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并力争在十一五末实现年产值100亿元的发展目标,这是一个超常规的目标,超常规的发展,超常规的速度。现有的思想观念、管理理念、模式结构都难以支撑企业快速发展,必须进行兼并重组,实现企业文化的有效提升;必须对各单位企业文化进行梳理、创新和深度融合,构建与新一轮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和谐统一的企业文化,以支撑工程技术集团改革与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工程技术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及对策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由企业领导层精心设计、管理层积极推进、全体员工认同贯彻的系统行为。工程技术集团系高新技术企业,有着明显的个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体制多元化,有全资子公司、中外合资公司、控股公司,现有15个法人实体;二是员工知识化,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员工总数的50%以上,大专以上学历占员工总数80%,且用工方式多样化;三是工作对象智能化;四是正处在发展壮大期,根据冶金工程技术服务的涵盖面,也会有新的企业纳入,产业调整和重组不仅需要整合优化企业资产,更需要做好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减少文化冲突,实现企业文化的平稳对接。因此,在新一轮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工程技术集团必须从四个层面上对企业文化建设体系进行重新设计。
一是精神文化要统一。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它是企业文化体系的核心。根据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加强企业文化的意见,大企业集团下属企业在企业精神、价值观、经营理念、企业标识上要统一。武钢的经营理念是走科技创新质量效益道路,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武钢的企业精神是争先、争优、争一流;武钢的价值观是市场的需求就是武钢的追求。作为武钢三大主业之一,又是武钢的全资子公司,其精神文化要和武钢的精神文化相一致。否则就难以形成统一的武钢文化。
二是制度文化要创新。制度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与企业精神文化相适应的企业管理规范。它是企业文化的中坚和桥梁,也是企业精神文化建立和实现的根本保证和重要载体。具体包括:企业的质量方针、经营模式、内部机制、规章制度等。要从三个方面抓好制度文化的建设。
①建立企业重大决策的议事规则。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必须规范下属子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职代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力和责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现代企业制度。因而,应当建立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工作制度;完善以人事任免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为特点的党委会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以统一决策思想、酝酿决策个案为特点的中心组学习制度;以监督决策程序和决策行为为特点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形成工程技术集团对重大事宜“集体研究、分工协作、相互配合、民主集中”的工作机制。同时,加快建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企业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构建经营风险防范机制,确保工程技术集团的经营安全。
②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建设。充分利用专业化重组的契机,对现有的管理流程进行改进、优化和再造,对各类规章制度进行诊断、提炼和创新。因此,要加快建立以资产为纽带的企业资产管理办法和企业资产授权经营管理办法,全面理顺集团的资产关系;要进一步完善以资金、成本为核心的财务管理制度,实现工程技术集团财务的集中、统一管理;要继续推行以“三项制度”为核心的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完善工程技术集团领导干部绩效考评办法,继续坚持人事和人才派遣管理制度,营造“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的文化氛围。
加强决策、制度的执行能力建设。首先,树立团队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强调整体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补位的工作氛围。其次,努力构建和谐企业,着力构建企业与职工、职工与职工、单位与单位、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第三,抓好制度执行的监督工作。要重点抓好决策、制度的贯彻落实工作,把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确保工程技术集团各项任务目标的实现。
三是行为文化要融合。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具体包括企业形象、岗位标准、仪表着装、接待礼仪等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大力褒扬和宣传为工程技术集团改革与发展作出贡献的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使之成为员工学习的榜样,成为集中体现企业价值观的代表;要规范员工的行为准则。其次,要对职工岗位标准、工作规范、工作行为、工作作风、言谈举止、仪表与着装、接待礼仪等方面进行系统策划和统一规范,进一步提升工程技术集团的整体形象和员工的精神面貌。第三,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引领员工的职业发展方向,提高员工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期待感和归属感,使工程技术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
四是物质文化要发展。物质文化是由企业员工创造的产品和物质设施构成的一种表层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物质基础。具体包括企业产品、生产生活环境、办公设施、文化设施、企业广告等。
物质文化是企业在社会中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首先,要加强企业社会形象的塑造和企业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要结合工程技术集团工程业的特点,在各类重点工程建设中,树立精品、名牌工程的建设理念,在实现各类工程“工期确保、质量全优、安全第一、资金受控”建设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工程技术集团的市场地位和社会形象,并由此推进“立足武钢、面向国内、开拓国际市场”的战略布局。其次,企业工作环境的改善和创建。形成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培训留人、法律留人,逐步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形成统一、美观、易于识别的企业外部形象。要结合员工的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寓思想教育于各类文化活动中,增强工程技术集团的凝聚力、向心力。
三、企业文化建设须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创新、融入管理的有效途径,而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系统思考、统筹协调、把握度数,因此,工程技术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应牢牢把握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找准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实践的过程,体现为企业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企业领导者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是企业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和建设者。因此,构建统一的企业文化体系,必须将产业调整和专业化重组作为工程技术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在这一过程中,各级领导要发挥“龙头”作用,当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决策者,对企业现有文化进行诊断、提炼和创新,明晰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设计科学的文化建设体系和规范;在此基础上,要把领导倡导、职工参与设计和实践培育结合起来,在工程技术集团全体员工中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教育活动,开展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实践活动,从而提炼出工程技术集团特色的企业文化。
二是把握好企业文化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文化的一致是企业灵魂的统一,是企业精神的纽带。没有统一性的文化建设要求,就不能形成统一的企业文化氛围、统一的企业形象和统一的企业品牌。但是,企业文化的融合,也要充分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在工程技术集团不是用一家企业的文化去取代另一家的企业文化,而是要在武钢企业文化建设体系的大框架内,对各成员单位企业文化进行融合,通过创新与发展,保持各成员单位个性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各成员单位企业文化的共性部分,实现工程技术集团企业文化的有效提升与和谐统一。
三是要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释疑解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激励斗志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把先进的文化熔铸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之中,有效化解职工群众在工程技术集团新一轮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情绪和矛盾、消除心理障碍、维护企业稳定,从而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另外,企业文化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要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开展诚信建设,加强职工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工程技术集团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之中,用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的合力推动工程技术集团各项战略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群众文化;建设;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群众文化就是以群众为载体,以文化活动为行为方式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群众文化建设本身就涉及很多的领域,做好群众文化建设主要目的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主导文化和经营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新形势下我国群众文化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是当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提升人民群众对文化精神的要求,需要我们完善措施来强化群众文化建设。
一、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现状
(一)群众文化建设中对于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较弱
群众文化建设工作需要得到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尤其是对于基层文化建设,更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当前我国在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投入力度还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需求。比如当前在很多城市的社区中,我国已经逐渐强化了对于书屋、文娱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但是在农村地区,基层文化建设的设施更不健全,很多农村的群众找不到文化的寄托,没有文化资源的充实,造成了农村群众净胜文化生活比较空洞,这种现状出现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政府投入力度的不够。
(二)群众文化建设落实不到位
当前的群众文化建设,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这样就使得群众文化建设没有发挥其作用,没有达到真正的效果。近些年来,尽管我国提升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但是对于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而言,重视程度的提升还远远不是群众文化建设的全部。当前群众文化建设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完全考虑到群众的文化需求,将群众的文化需求落到实处,是群众文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群众文化建设的队伍不完善
群众文化建设,离不开相应的队伍作保证。在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队伍的数量以及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群众文化建设的工作的开展,也是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瓶颈。一是群众文化建设队伍的质量存在问题。群众文化建设队伍在质量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造成群众队伍不能够完全适应文化建设的各种具体的任务。群众文化建设质量的高低,与队伍的数量以及质量有很大的关系,提升群众文化队伍的质量也是做好群众文化建设有效措施。而是当前进行群众文化建设的队伍的数量不够,也是造成群众文化建设队伍不完善重要因素。例如,基层文化建设的人员十分紧缺,没有充足的文化建设队员能够深入到群众中去,进而造成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出现问题的原因。
二、强化群众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深化改革,加快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充实基层群众文化队伍。要进一步探索建立竞争激励机制,继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通过实行公开招聘、考核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引进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力度。要按照相关规定,明确基层文化机构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落实从业人员的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文化机构工作。二是加强管理,完善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建议由文化和人事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基层文化工作人员资格条件,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规范和完善岗位责任制,配齐相关工作人员,并由财政部按月给予一定的补贴。三是培育和发展业余文艺团体和民间文化队伍。建立健全社区文化志愿者制度,把音乐、舞蹈、曲艺、书画、摄影等协会的业余文化队伍组织起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民办文化发展,发挥专业文艺团体退休人员和民间艺人的作用,对在各类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采取集中或分散的形式,邀请文体专业人员进行辅导培训,以共同推进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丰富群众文化开展形式
社会精神内涵不断丰富的现状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了发展的条件也提供了挑战。使得人民对于精神文化的要求在不断的提升,群众文化形式也趋向于多样化,丰富群众文化形式才能进一步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当前我国群众文化开展形式包括广场文化、青少年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商业文化等,这些文化针对不同的人民群体,具有全面性,但是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为了保证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市场和社会对于文化结构的要求。还需要不断的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总体来说群众文化组织形式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命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要保证,需要我国不断的丰富群众文化建设形式。
(三)做好群众文化建设制度的制定工作
群众文化建设离不开相关制度的有效规范,良好的制度将会有助于群众文化建设效果的提升,针对当前我国政府对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做好群众文化建设制度管理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一是加大群众文化投入力度,为制度建设提供保障,没有投入的支持,群众文化建设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木,加大群众文化建设投入力度,从而却群众文化制度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建立完善群众文化建设考核制度,做好群众文化建设的效果监督,借助于考核来提升群众文化建设的正确认知。政府方面就是要不但完善相关制度,让考核来引领群众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发展。三是在文化建设的内容层面要有相关制度的规范,当前我国文化市场呈现除了鱼龙混杂的现状,很多不法分子打文化建设的幌子,干着违法犯罪的活动,因此,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利用制度做好文化建设的环境的净化,给群众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小结
群众文化建设意义非凡,尤其是在我国群众文化建设不能满足当前人民群众需求的环境下,提升我国各级政府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并给予群众文化建设大力支持,这样才能保证群众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就是需要政府能够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群众文化建设路径,针对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群众文化建设的制度,这样才能做好我国群众文化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胡守勇.关于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 云南社会科学,2010,06: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