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语文学科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新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
新的高中语文教材现已正式颁布实施。它是在两省一市试验本的基础上,根据修订后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又作了比较大的修订。语文教材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改革旧的教材体系,总的指导思想是:贯彻“三个面向”的精神,体现高中阶段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以全面提高语文素质和教学效率为主要目标,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知识性与实践性统一,科学性与民族性统一为基本原则。它的主要特点是:一“分,’(读写分编),二“合,’(课内外结合),三个“转变”(变“文选系统”为“训练系统”,变“文体循环”为“能级递进”,变“讲读中心”为“自学指导”)。
1.高中阶段语文训练的重点是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高中阶段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在训练要求、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宜采取“读写结合”的办法,把二者混合一起进行教学,否则容易互相迁就、互相干扰,结果是顾此失彼,甚至两败俱伤。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根据教材改革的总体构想和高中阶段的整体训练计划,把全书分为阅读教材和写作教材两个部分。二者统一规划,分进合击,貌离神合,相互为用,共同完成高中阶段语文训练的任务。
2.理想的阅读教材,应该做到典范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代表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根据高中阅读训练的统一计划,把阅读教材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课内教材,作为主体教材,是进行阅读训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依据。必须统筹兼顾,精益求精,使它尽可能保持高度的典范性、代表性和稳定性。课外教材,作为辅助教材,是课内训练必要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巩固课内训练成果,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凭借。应该既与课内紧密配合,又能充分放开手脚,使它体现出较强的时代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3.传统的阅读教材,只是注重选文和划分单元,而对白话与文言,语言与文字,文章与文字等性质、要求、内容、方法各不相同的训练项目,往往不加区分,一律采取混合编排和混合教学的办法。这样做,容易造成各类知识概念的交叉,各种训练内容的交叉,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杂乱无章,不能形成一个严整的训练系统。高中语文实验课本,对阅读训练的内容,试着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科学的分类,并初步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探索科学训练的序列。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
语文一直是高中的主课,一般占总课时的1/5左右。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如下:
1.语文与高考的交易―博取功名的敲门砖。很多人都把语文教育的失败以及种种积弊归罪于高考指挥棒,这是不公正的,至少是不准确的。现行高考提高了语文的地位,刺激了社会对语文的需求。有学生歌谣为证:学好语数外,考文考理都不败。而以往社会流传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语文地位的提高可见一斑。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现行高考制度实现了语文的价值,而并非致使语文异化的根源。
在教学中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就是用测试的方法来替代教学,用各种各样的测试题来替代课文赏析与领悟,课文被废置一旁,或者在一些拙劣的设计者手下被切割成零乱的碎块。结果使人们认识事物的正常程序和流程被割断、破坏了,留在学生头脑里的只是一些杂乱无章的片断。这种教学模式偏重于智力教育,推崇能力主义。教学过程重视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而忽视沟通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及建立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伦理的联系;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个性的充分发展。这种模式所暴露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课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利益旋涡中的高中语文教育,千疮百孔,沦落为一块博取功名的敲门砖
2.语文与生活的隔绝―失却活水的涸辙之鳍。现在的语文教育严重脱离生活现实,教材滞后,教法机械,语言苍白,思维狭隘,这些问题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是语文共性语言泛滥,而个性语言缺失。语文教学服务于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是通过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的,因为“共性寓于个性”是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然而,多年来,我们总是过多地强调共性,却对语文丰富的个性弃而不顾。对语文共性的偏执,导致语文的课堂形式日益成为一种程式,这种程式阻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以致语文的空间日趋狭小,沦落为声嘶力竭的娇情或表演。
关键词:语文学科性质 语文教育 人文教育
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或是其他性质?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但这个问题的解决与否对于语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根本的意义。在众多备受瞩目的语文学科基本属性当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讨论已成为语文教育界的焦点,但仍存在许多分歧,致使语文教学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而又进展缓慢的历程。
“语文的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语文的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是它的附属属性。”①这是以叶圣陶先生为代表的“工具说”的典型观点之一。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指出:“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以此类推,似乎便可得出“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是工具性”的结论了。一旦认定语文学科知识工具学科,语文教育当然就是只在学习如何操作语言这一工具的技能技巧的“技术训练。” 语文学科要传授语文知识及有关技能技巧,使每一个国民能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而学好其他学科,以致于终身的学习和工作。从这个角度看,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学科绝不是单纯的工具学科,我们所讲的“工具性”仅仅是着眼于语言属性的技能技巧,语文知识的丰富底蕴,语文学习对其他学科的基础工具作用,语文学习对于一个人学习其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基础工具作用,对于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基础作用而言的。诚然,语言具有交际功能,从这一角度说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本也不错,但我们要辩清楚语言和工具的区别:“工具”在人人可以用来达到某种目的这一点上虽与语言有相似之处,但他们毕竟是性质根本不同的两类事物。语言不同于一般的工具,它更具有为一般工具所没有的人文性。因为语言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类的生命之声。语言和思维,认识不但不分割,而且还决定了人的思维、情感、知觉意识和无意识的格局。语言和工具确实不同,后者始终客观存在于人体之外,语言则不在人之外,更在于人之内,就是人本身。换言之,语言既是客体,又是人的主体。语言的根本性质并非是僵硬的工具性可以概括的。既然语言已界定人文性为其根本属性之一,那么,我们自然更应该把学习母语的语文学科界定为一种工具科学了。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说到底,语言学本质上是一门人文科学。它跟别的人文学科一样,可以尽量利用技术科学的帮助进行它的工作,但是它自身不会变成一门技术科学。” ②吕先生说的是语言学而不是语文学科,但由上文可得出一个结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 ③由此可见,语文学科的性质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不可能也不应该仅仅用工具性来概括。我在这里强调的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人文性,不是站在工具的高度,而是站在培养人性的高度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但是,要弄清楚的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大纲说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可见,语言文字作为一种工具,是人文的载体,工具是外显,人文是内核。钱学森说过:“学一项简单的技艺,例如学讲一种外语,可以用这种强制灌输的方法,外国期刊上这一类的包教包会的广告很多,但没有包教出诺贝尔奖金得者的广告!就是说外语,能说到使外国人听懂是一项技艺;但要说外语说到文理优美、有风趣,那就不是一项简单的技艺,而是文化教养的问题。”④钱学森所说的“文化教养问题”,实际上就是人掌握一种外显的工具,它承载着人文的内核。“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这一表述,对语文学科性质及其关系作了最为科学的表述。语文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作用。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说是像一条红线贯穿始终的。这两个性质的关系我们还可以用一个通俗的比喻:如果把语文学科比成一个人,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技能的培养、语文素质的提高就是他的躯干(工具所在),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则是他的灵魂(人文性所在)。灵魂比寓于躯体,无躯体则为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幽灵;躯体须有灵魂主宰,无灵魂,则为行尸走肉无疑。语文教学必须从头到尾、分分秒秒都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不是语文技艺加思想教育;但语文教师又必须始终清醒的意识到自己不是仅仅教授如何操作语言工具这一门技艺的师傅,更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样,两者的分水岭就看能否自觉地充分认识和领悟语文的人文性了。
确定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明确了语文教育的方向,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学语文教学成了千夫所指,有道是误尽苍生是语文。语文教科书所应有的权威性、原则性和科学性受到质疑;语文课堂所特有的感性、个性和形象性逐渐消失,僵化的、教条化的纯技术教学占了主要地位。一方面,许多学校在升学压力下,为了扬长避短,过早地进行文理分流且重理轻文,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上的某些欠缺,直接影响了以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为特征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片面地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习上急功就利,过分重理轻文,兴趣单一。广大的语文教师也在高考的逼迫下,以“考纲”为教学依据,教学内容教条化,方法单一化,并且推崇逻辑推理,强调技巧性,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文学意味和文化品位。另一方面,时代又迫切地要求教育要使不同走向的学生不仅能对人类共同的文化以及民族的文化产生认同,灵魂健全且有较高生活品位;而且通过教育,使不同天资的学生能够决定自己的未来,把握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根,为使不同能力不同倾向的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潜能奠定基础。在这种矛盾的现状下,以语文学科性质为指导的人文教育正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的主流。而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中开宗明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这一定义也就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时渗透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在中学的各学科中,语文应该挣脱以单纯工具性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由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转变为重视对意识和价值的提示;由只注重培养学生作为工业社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转变为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培训和发展,真正实现从教学到教育的转变,使教学越来越有人情味。
根据语文教学的现状和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的反差,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渗透人文教育,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关注心灵铸造。真正的教育是人与人的主体间心灵交流活动,而不是理性知识与认识的堆积。在师生关系上,是心灵之间的交流,而不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教育如果只是从客观层面上把握人,那把握的只是物化了的“人”。而使人无限度地提升到地球上一切其他有生命的存在物之上的,是人具有的“自我”的观念。所以,要想把握单一的不同于其他个“人”,就必须把握他的“自我”意识,即关注心灵的铸造。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关注心灵的铸造呢?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体与主体的“对话性”关系,地位是平等的,交流是相互的。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也学会关注心灵的铸造。初高中课本所选的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血肉饱满,他们的心灵值得学生去关注,并且能从中受到熏陶,唤起他们追求崇高愿望的意识。第二,尊重个性发展。一个人的意识逐渐变得不同于他人,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个性化。而不同于他人的意识,便成了个性。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更要尊重其个性,鼓励发展个人意识,强调个人的选择自由以及对自己选择的责任,帮助养成一个学会对自己负责的生活态度。第三,鼓励创新进步。任何重复性活动都不可能构成真正的自我,人只有永不满足实际状态,不断地创造和追求,才能不断展现、充实自己的本质。正是创新,才使人的价值成为可能。教育是一个使主体价值和意义不断实现的过程,在讲求教学过程教育化的今天,语文教学怎么样才能鼓励创新,体现学生的个人价值,应当成为一个迫切地命题。鼓励创新的首要问题是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总之,如果语文教学能在人文性的基础上,能真正走上一条尊重人、尊重生
命、鼓励创新的道路,突出其人文性,那么对语文教学的指责抨击就可能会大大减少,更会推动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快速发展。
引用来源(参考文献):
①毕养赛、钱威《现代语文教学论稿》,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②转引自王尚文《人文说和工具说的分歧》,《语文学习》,1997(7)
③于漪《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语文学习》,1995
④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⑤王尚文,《语文学科的性质之谜》,《语文学习》,1994(3)
⑥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
⑦饶杰腾,《学科教育学大系—语文学科教育探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⑧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一、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
于漪老师有言,现在的语文教学缺少“文”,语文教师也缺少“文”,这个“文”就是文化素养。文化素养的提高对语文教师是至关重要的,语文教师必须精通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语文学科的基本结构和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语文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为此,教师所掌握的语文学科知识必须大大超出《教学纲要》的要求。当然,语文教师还应有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首先是因为各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数、理、化之间,文、史、地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联系日趋密切,语文教师必须适应这一趋势。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有要汲取知识,为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所以,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势在必行,而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设法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二、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精湛的语文教学能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到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教学的组织以及语文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能力素养的要求变得更多、更高,它不仅包括一般能力,如敏锐的观察能力、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正确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合理的板书设计能力等,而且还包括反映新课程要求的特殊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探寻知识,激励学生不断钻研的动力,是学生想学、乐学的一种基本情感,但它需要教师的激发和保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这将很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愉快和高涨的学习情绪,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使学习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乐学、爱学,这也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了解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三、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课程开发素养
生活之中处处都有语文,注重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重要素养。而作为语文教师,应从三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其次,要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如,风景名胜、博物馆、纪念馆,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
最后,还要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在课程教材改革中,不少学校在分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开发出构建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根据学校特点开发的校本课程往往形式活泼,新颖有趣,能激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比如,有的学校开设了“国学操”的课程,让学生在做广播体操的同时朗诵《弟子规》;有的学校开设了“每周一诗”的课程,让学生从小认识优秀的中华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创新素养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是新课改的精髓。教育需要创新。教学中,教师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己任,我们的课堂定会充满笑声,充满成功,我们教师也定会被学生的故事而感动,为学生的“创新”而惊奇,从而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任何一种教学思想都处于不断递升的动态发展之中。我们应批判的继承和大胆地借鉴传统教育中优秀的教学思想、教学观点。时代在前进,社会地进步,国内外各种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也在不断产生和发展之中。我们都应该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借鉴和学习中,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在一切活动之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语文课堂扩大延伸,将课堂、图书馆、语文学科活动连成一个整体,学校、家庭、社会连成一个网络,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呈现出质的飞跃,教学质量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提高。
五、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健康、完美的人格
关键词:《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高师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以诊断式教学方法为具体实施办法
教师教育研究中,诊断式教学作为教学理论富于启发性,作为教学方法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诊断式教学”(DiagnosticTeaching)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阿特(J.A.Arter)和杰肯(J.R.Jenkins)于1979年提出[2],主要目的是对学情和学生心智等状况提前作出预判,以便因材施教。美国学者克拉克(L.H.Clark)和斯塔尔(I.S.Starr)在《中学教学法下》(1985)中,将诊断式教学从评价方法引入中学教育领域。[3]在大学教育领域,诊断式教学仍偏重于认知心理学和阅读障碍症的实验性应用,如艾伦贝尔(AlanBell)建立认知心理学模型,考察阅读障碍者的知识、识别、记忆,分析其障碍形成的原因,并制定解决策略。[4]我国学者根据国内现状,结合美国的诊断式教学理念,在相关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诊断式教学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将诊断式教学研究用于中学作文教学中,如沈杰的《诊断式作文通》(2009)、袁迎的《“诊断式”作文教学法》(2012)[5],对初中记叙文、高中议论文、高中散文写作技巧进行归纳总结,总结出12个环节进行训练;另一类倾向于借鉴中医的诊断环节进行教学,拥有此观点的学者有张厚(2010)、戎世忠(2014)、夏伟国(2014)等,代表性论文为张辉蓉(2013)《诊断式教学设计的意蕴、表征与范畴》,指出教师自身需具备专业技能和知识,根据这些专业能力,通过教学诊断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有针对性的教学。[6]需要注意“诊断式教学”和“教学诊断”的区别。教学诊断主要是听评课反馈,也就是美国学者克拉克和斯塔尔在《中学教学法》中提出的“发现困难—找原因”这一过程。教学诊断是基础和前提,相当于初诊和医学上的各种检查,诊断式教学是在教学诊断的基础上“开处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培养出优质教育人才。
二、注重对接高校文学专业知识课程与实践教学
《认证办法》体现出重实践的指导特色,指出:“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形成促进师范生主体发展的多样性、特色化的课程文化。”而当前本科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存在与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国内有调查显示,中学语文教师,哪怕是特级中学语文教师,都普遍表示,就读大学期间,由于主修课程中心理学、教育学占据较大比重,因此对这两门课程知识比较熟悉,但这两门课程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只是辅助条件,重要的语文学科知识学习则停留在理论阶段,语文学科知识与实践结合的技能训练课程虽然也较多,但教学技能和文学知识的融合仍然处在难以对接的状态。可以说,如何将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接,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目标诊断”中,将授课内容以“病例化”,比照《认证办法》,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相关问题进行课程设计,让学生一起进行案例诊断,再在“教学内容诊断”中进行基础知识讲授。
三、打破师德培养、学科知识和自我发展的界限
《认证办法》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文学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为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备课做“教学背景诊断”时,不仅要对教学物质环境及其使用情况、教学支持环境进行诊断,还要对学习者背景和教学内容进行诊断。课程教学还要兼顾毕业要求中的自我发展能力培养。《认证办法》三级标准要求毕业生“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关于诊断式教学设计,在中学特级语文教师的调查中,教师们表示,对语文学科的情感体验和外化是关键因素,本科文学专业教学可以根据这两个处方对教学内容进行诊断和设计,激发学生知识结构的自我生成。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必须研究中职语文教学的规律,要注重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活动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即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则是学生认识、理解、思考、体验、演绎人生的舞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创建和谐高效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职业实践能力,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和效率,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基础。
二、营造善教乐学的教学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双边活动的过程。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和创新能力,创设出善教乐学的良好课堂氛围。“善教”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与服务意识,注重启发与诱导学生,要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善于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究,敢于表达。“乐学”意味着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主动地参与讨论、交流、思考、质疑和创新。教师可以借助语文文本,寓教于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平等、和谐、自由、民主、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启发诱导学生快乐有效地学习。
三、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
中职语文作为中职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教学内容应不拘于教材,立足学生的个性特点,力求接近学生个性思想;依据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力求贴近学生专业,让语文课程内容与专业形成互融,在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基础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学生职业的发展。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合理构建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需求出发,以便学生从中学习知识、领悟要旨、感悟人生、陶冶情操、培养能力,从而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服务。教学内容不是以知识传授为目的,而更多地是在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并在培养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
同时,中职语文教学也应强调实践性,也就是语文教学应重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也是以“突出实用性”为出发点,满足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需求。例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强化应用文的写作,如求职应聘信、启事、通知等,增加学生职业发展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中职教育的目标,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总之,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正确选择教学内容,侧重知识体系的构建,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
四、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
语文学科中文本样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才能让有限时间内的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语文课堂教学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讲求策略,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以增强,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备努力拼搏的竞争意识、创新精神,为他们投身社会与职场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从而更好地发挥特长、展现实力。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适应信息时展的趋势,适应现代教育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改变传统单一、枯燥落后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科学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改革,激活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语文教学方式,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觉投入,从而促使他们主动感受、体验、成长。在实际的中职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结合课堂需求,科学适度地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来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多媒体的图像、文字、视频、音频、动画等处理功能,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的感官性,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