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制度

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制度

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制度范文第1篇

一、政府主导率先垂范

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陕西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主导作用,切实履行完善法规、整合资源、培育市场和监督管理职责。

一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用体系建设组织架构。省政府于2007年率先建立了以省发改委为牵头部门、省信用管理办公室为管理协调机构、省联合征信中心为信用信息工作机构的省级信用体系建设组织架构。依托省信息中心的人才、技术力量和现有网络基础资源,承担规划和组织推动全省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随后部署推进各市、县信用组织机构建设,逐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的信用组织管理体系。

二是明确各级政府部门信用建设和信用管理职责。建立信用体系建设联络员制度和检查评估制度,推动有关部门确定信用工作责任主体,带头推进信用信息互联共享。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中带头使用信用信息和信用服务产品。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大的突出失信问题,建立部门间联动响应机制,采取专项治理、联合执法、失信曝光等有效措施,加大联合惩治力度,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以政府的诚信施政带动整个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的提升。

二、制度先行有力保障

陕西省信用体系建设起步的第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信用信息立法。2011年11月24日,省人大常委会以高票通过《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条例》,成为全国第一部公共信用信息地方性法规,荣获“全国诚信建设制度创新十大最佳事例”。

目前,全省信用法规制度建设分三个层次:有已完成立法定规的,有已进入立法程序的,有正在开展前期调研的。在信用立法方面,《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条例》已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陕西省企业信用监督管理办法》列入今年立法计划;《陕西省社会信用促进条例》已启动前期调研。在信用标准方面,出台了《企业公共信用信息征集共享技术规范》和《企业综合信用等级评价规范》;正在制定《公共信用信息征集共享目录》和《信用信息使用目录》;今年还将开展个人信用评分和政府公信力评价方面的标准规范研究。

另外,根据有关工作安排,陕西省先后印发了《关于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的实施意见》、《关于落实〈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促进企业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公示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意见》、《违法失信“黑名单”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并将出台《市场主体准入前信用承诺实施方案》、《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典型案例公示办法》以及守信联合激励方面的政策措施,从而为全面建立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分类监管、事后信用联合奖惩的新型市场监管体制提供制度保障。

陕西省推进信用法规制度建设中,一是坚持系统思维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形成一整套支撑信用建设和信用管理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首先,从信用信息基础立法起步,确立了企业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个人信息以保密为原则的总体工作思路,率先突破信用信息征集、披露、使用方面的障碍;随后,针对信用协同监管、失信联合惩戒、守信联合激励等关键环节逐个突破形成一系列规章制度,力求将国家和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最后,将经过实践检验的各项管理经验梳理上升为综合性立法,全面规范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健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二是注重各项法规制度之间的相互衔接,便于操作。比如,《公共信用信息条例》规定了信用信息征集共享范围和使用原则,《技术规范》和《信用信息目录》则进一步明确了信用信息征集共享的具体方式、内容和数据标准。比如,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委签署了一系列失信惩戒合作备忘录,陕西省在制定《违法失信“黑名单”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办法》时,充分吸纳备忘录的相关内容,同时对未达到纳入“黑名单”惩戒范围的失信行为,明确依据其他法律、法规予以限制。

三、企业起步促进信用信息征集共享

信用体系建设涉及包括政府、企业、个人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体,在目前法制还不健全、社会认识还不统一、个人信息泄露和非法使用事件时有发生的情况下,想要在短期内全面征集各类社会主体的信用信息(尤其是个人信息)难度很大,难以很快见效。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陕西省在推进信用平台建设和信用信息共享方面,采取从企业信用信息征集起步,时机和条件成熟后启动个人信用信息征集工作,以及先从政府掌握的信息共享开始、时机和条件成熟时广泛采集社会信息的步骤,分阶段稳步实施。

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按照“全省统一建设、省市分级管理、信息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原则建设运行,从2008年启动,率先建成省级平台,逐步实现了省级部门互联互通和企业信用信息共享。2014年,我省对信用平台实施全面升级改造,统筹构建覆盖全省的统一信用信息平台,并同步推进信用信息互联共享从省级部门向各市县延伸、信用信息征集使用从单纯企业信息向包涵个人信息的多元信息内容突破。

目前,陕西省信用平台已实现网络系统上接国家信用平台、下达全省各市县、横向连接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的立体化联通,建成了省市两级信用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系统、法人和自然人两大基础信用数据库,具备了较为完善的信息采集、数据传输、比对核查、统计分析、监测预警等系统功能。全省52万家企业和140万个体工商户的基础信用信息已全部整合入库,各方面信用记录不断完善,逐步成为连接部门最多、辐射领域最广、服务功能较强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相关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服务支撑。

四、依托开发区(产业园区)全面试点

开发区(产业园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策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的试验田和最具成效的地方,同时也是科技企业、民营企业和新兴产业最集中的地方。在开发区(产业园区)开展信用建设试点,能充分发挥其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优势,有效促进民营企业和科技产业发展,对试点园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汇聚优质资源要素、强化经济增长极作用具有现实意义,也容易形成试点示范经验。

陕西省于2011年启动开发区(产业园区)信用体系建设综合试点工作,先后认定了西安高新区、宝鸡高新区和安康高新区3个试点园区。目前,西安高新区已率先在园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企业信用监管机制创新、社会化信用信息征集共享、第三方信用服务推广应用、政策扶持信用奖惩机制引入、促进企业诚信经营和提升综合发展能力等方面取得示范引领成效。比如,在信用平台建设方面,西安高新区将信用建设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有机结合,建立了信用与金融服务平台,为园区信用信息征集服务、担保机构动态监管、金融业态动态监测、企业申报产业政策,线上获取融资支持、科技企业股权融资路演等提供了技术保障;在园区管理决策机制创新方面,西安高新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将企业信用状况作为政策扶持资金安排使用的重要决策依据,2015年对4家存在欠薪行为的企业取消了产业扶持政策申报资格,并督促398家社保缴纳异常企业及时整改;在金融服务创新方面,西安高新区着力挖掘企业信用价值,通过信用平台及时银行互联网信用贷款产品和企业融资需求,拓宽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在完善企业信用评价制度方面,西安高新区积极鼓励区内企业参与全省统一的第三方综合信用等级评价,并出台了给予50%评价费用补贴的政策措施,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信用评级新模式,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专业信用服务机构为区内企业提供在线信用评级,并综合线上、线下评级结果科学决策。

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制度范文第2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全面贯彻落实县开展“质量强县”各项举措为载体,全面推进质量强镇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全面提升我镇产业质量、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水平,为我镇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服务。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从明确质量发展目标、完善质量工作机制、推进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夯实城镇质量基础、加大产业质量、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五大质量”工作力度着手,全面落实县“质量强县”的工作任务,有效推进质量强镇战略深入实施。

(二)工作目标

力争到2016年实现:全镇全面开展“质量强镇”活动并通过验收达标。全民质量意识普遍提高、质量工作机制健全、企业主体责任有效落实、城镇质量基础工作扎实、产业质量、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五大质量”水平明显提升的工作目标。具体如下:

1.产业质量。综合能源、特色化工、农副产品三大重点产业快速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基本成型,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提高。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增长数、总量及省名牌产品获证企业数、省市质量奖获得企业数稳居全县前列。

2.产品质量。产品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生产环节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及流通环节重点食品监督抽查率达到95%以上,工业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达到94%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水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抽查达到99%,产品质量安全、特种设备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建立,应急预案运行良好。

3.工程质量。竣工工程交验合格率达到100%,一般工程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保障性安居工程分户验收实施率达到100%。新建民用建筑节能标准实施率达到100%。建筑工程结构优质奖创出率同比逐年提升。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众管理制等建设制度有效落实。

4.服务质量。服务业企业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数量及增长率位居全县前列,主要服务行业用户满意度达到80%以上。

5.环境质量。环境检测网络和环境质量评价体系逐步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城镇环境空气优良率达到90%以上,声环境质量达标率100%,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国土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位于全县前列。全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持续改善。

三、工作重点

(一)完善质量发展机制

1.强化机制建设。成立镇落实县开展“质量强县”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符合我镇实际的质量强镇经费保障机制,为实施质量发展规划、创建质量强镇提供经费保障;明确产业质量、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五大质量”工作目标并落实任务分解;建立并落实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议,研究部署质量强镇工作;建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信息横向共享制度,动态掌握部门工作推进情况,确保工作协调稳步推进;合理配置行政资源完善质量协管员网络,通过强化协管人员培训,加强对协管信息反馈收集,不断延伸触角,实现质量监管无缝覆盖。

2.加强目标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每年签订质量强镇目标责任书,政府将质量强镇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考核体系,每年对相关工作任务完成情况逐条考核。

3.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健全质量奖励制度,出台镇质量奖评审办法,建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定期开展产品、工程、环境质量状况分析。开展质量安全预警管理,建立质量风险应急预案并有效运行,建立质量安全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及质量安全风险排查长效机制报告制度。

4.规范质量投诉流程。建立投诉登记、受理、调查、处理制度,规范投诉处理流程,搭建快速反映的群众诉求解决机制,逐步降低群众对质量环境不满意度;通过抓好涉及民生消费产品、工业产品、工程、服务等方面的质量监督检查,重拳打击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逐步提升群众对镇质量环境的赞誉度。

(二)加强质量文化建设

1.加强质量文化宣传。利用“质量月”、“3.15”、“全国安全生产月”和“诚信兴商宣传月”等质量宣传活动在镇内普遍开展质量文化、法律法规、质量相关知识宣传,普及质量至上,营造重质量氛围。

2.强化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建立以单位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质量信用档案,开展企业和相关行业信用分类管理,建立质量诚信黑名单机制。对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资源浪费及危及安全的产品,严格生产许可管理和强制性认证监管,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对不能满足质量安全条件和整改后仍难达标的企业坚决予以取缔。建立质量信用“黑名单”制度,依法公开质量信息违法案件处理结果。

(三)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1.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和相关单位开展质量攻关活动,落实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积极参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认证;推进企业及相关单位健全产品、工程、环境质量追溯机制,建立关键岗位考核机制,严格执行事故报告及应急制度;推动镇内骨干企业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积极应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社会责任指南》等先进标准,并积极参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占领标准制高点。

2.推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强化宣传教育及员工培训学习,逐步提高企业及企业员工对质量工作重视程度;督促各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加强制度执行;督促企业明确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质量安全负首要责任,企业质量管理主管人员对质量安全负直接责任。

3.推进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加强财税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不断增长。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究,集中力量掌握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四)夯实质量发展基础

1.加强技术资源整合。推进技术机构资源整合,优化检验检测资源配置,建设检测资源共享平台,完善食品、农产品质量快速检验检测手段,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加强检测机构建设,对涉及国计民生的产品质量安全实施有效监督。同时强化标准、计量、认证的质量基础工作,尽快形成适合经济发展满足质量工作需求的标准、计量、认证体系。

2.持续开展质量提升活动。坚持“巩固、改善、提升”工作思路,常态推进产业质量提升、产品质量提升、工程质量提升、服务质量提升、环境质量提升,通过不断开展比较分析、持续改进切实提高镇内各行业质量控制水平。

3.完善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各质量主管部门要落实质量安全隐患排查闭环管理,认真落实日常巡查、监督抽查、执法检查等监管举措,深入开展重点产品、重点工程、重点区域质量执法工作,严厉查办质量违法大案要案,建立完善质量问题追溯、责任追究、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等制度,健全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思想认识。质量是一个地区经济、科技、文化和整体实力的综合反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开展“质量强县”活动各项工作任务是我镇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我镇知名度、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指数、塑造城镇良好形象的有效契机,各单位、部门务必要理清思路,以此次落实“质量强县”活动各项工作任务为抓手,全面提高对质量工作认识,不断增强工作使命感责任感,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组织领导。为扎实推进工作开展,特成立我镇“质量强镇”活动领导小组。各相关单位、部门务必落实质量责任制,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制,把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突出重点,有的放矢,确保工作开展有计划、落实有措施、实施有成效、效果有检查。

(三)加大政策扶持。财政所要逐年加强对名牌建设、公共检测服务平台、质量安全监管、应急体系建设、质量奖励、质量监督抽查等经费投入力度,各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相关单位服务力度,引导企业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质量改进、专利保护等方面加大投入,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体系。

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创新风险;防范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113

[中图分类号]F724.6;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改变人们传统的消费方式,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也经历了比较大的变革。其中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与网络的结合。互联网金融主要包括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网络期货、网上支付、网上结算等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巨大风险。

1 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互联网金融是指传统的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一种新型金融业态,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并接受后,为适应新的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业务模式,是传统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2 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与传统金融不同的风险

2.1 逆向选择风险

互联网金融突破了传统金融业务界限和范围,加之我国诚信体系的缺失,而社会诚信体系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导致一些企业和个人铤而走险,进行逆向选择。如利用互联网非法吸收存款或非法集资,个人信息安全得不到保护。

2.2 网络安全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互联网为依托,因此,互联网本身的缺陷使得互联网金融具备产生风险的条件。第一,安全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安全风险主要来自于计算机系统,如计算机病毒破坏等因素。互联网金融交易运行的载体是计算机网络,所有的交易记录都存储在计算机中,很容易成为网络黑客攻击的目标。第二、技术选择与支持风险。传统金融机构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要选择网络金融技术解决方案,方案本身可能存在设计缺陷或被错误操作,很有可能造成互联网金融的技术选择风险。另一方面,网络技术专业性强,需要依赖外部市场的技术服务,提高金融机构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使传统商业金融机构暴露在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之中。

2.3 法律监管真空带来的风险

当前,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打政策的“球”,介于“合法”和“非法”之间,一不小心就可能触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非法集资”的高压线。目前,一些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项目,因信息披露不到位而出现经营风险,就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消费者构成欺诈。同时,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安全性较传统银行账户要低,被盗风险较大,由“支付宝”等第三方机构出具的电子存款凭证,存在由网络安全问题造成资金损失的风险。同时网络借贷行业由于法律建设严重滞后,这个行业比较混乱,基本又处于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的状态。一些P2P公司乘机大搞线下业务,违规发行理财产品,信息不透明,期限错配,风险很高不可控。目前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安全威胁主要是通过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非法获得个人和企业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当作信用评级依据。这些数据本身的真实性、可用性、完整性难以保证,基于这些数据开展的金融业务风险很难控制。当下,加大信息披露的力度,建立个人信息征信体系,构建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体系,规范互联网金融业务操作流程,显得尤为重要。

2.4 政府监管缺位风险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基于传统金融业务特点而制定金融法律法规不能适应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因为缺乏有效监管与法律约束,违规经营、线下业务、违规发行理财产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要尽快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的法律法规,明确市场准入的门槛、资金流动与退出方面的交易规则,建立统一的互联网金融交易监管体系。

3 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的建议

加强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建设目前我国使用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给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带来了不利影响。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先进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水平,提高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安全防御能力。

完善互联网金融系统计算机安全管理办法,建立互联网金融系统风险防范机制,传统金融机构作为网络金融的主体要从源头上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传统金融机构要加强内部控制,制订完善的计算机系统安全管理办法,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有效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

加强防范和控制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法律体系建设。我国目前已初步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计算机使用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法规,并在刑法中对计算机犯罪的罪名做出了相关规定,但防范和控制网络金融风险的法制体系建设还比较滞后,跟不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步伐。应在借鉴一些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电子交易的合法性、电子商务的安全性进行规范,尽快出台《电子商务法》,对数字签名、电子凭证的有效性进行明确规定,明确电子商务中交易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还要增加对金融企业提供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监管。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征信系统。我国的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严重滞后。要发展电子商务,发展互联网金融,必须加快信用制度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降低互联网金融虚拟性而产生的风险。金融机构应以传统业务结算模式为基础,开发个人信用数据库,实现个人信用信息共享,用以提供个人信用报告网络查询服务、个人信用资信认证、信用等级评估和信用咨询服务,逐步建立个人信用体系。健全的个人信用体系、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对传统的金融业务还是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都是减少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规范发展的制度保障。

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制度范文第4篇

二是形成2015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目标计划和工作目标,逐月逐季跟踪主要经济指标情况,尤其关注的“亮灯”指标落实责任、跟踪促进,GDP指标一季度本级实现9.4%。

三是谋划专题研究,完成调研《__区产业布局及重点产业情况》、《关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情况的做法与问题建议》。

一是做好固定资产投资促进。1-6月区本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1.6亿元、增长1.4%,完成全年计划51.9%;全区域(包括__、__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7.9亿元,增长2.9%,完成全年计划51.6%。

二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1-6月全区96个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统计投资85.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6%。实现戚家山化工码头、算山码头增建原油罐、台塑聚乙烯醋酸乙烯酯等7个项目建成投产;东方海底电缆、__生产项目、__环境提升工程等8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实现开工。40个前期项目推进有序,其中中宅矿石码头二期、__东方二期、雪佛龙油添加剂等8个项目有明显进展。

三是优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上半年政府投资项目已有13个项目顺利开工,16个项目基本建成,累计完成投资15.2亿元,完成全年计划投资的40.1%。

四是深化企业投资审批服务。上半年,共核准、备案企业投资项目97个,总投资70.7亿元;技改项目46个,总投资21.6亿元。__四大环保项目、模具园区三个重点项目、海越丙烯球罐扩建项目、华夏一品梯级与门锁项目等重大项目均顺利获批。

一是2015年产业政策体系研究形成初稿;2014年度第一批兑现工作已完成,争取7月底前全部兑现完成。预计全年新增产值超十亿元企业可超过2家、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超过10家、“小升规”企业可超过35家。

二是推荐海天、凯耀、安信、海迈克等6家企业项目通过国家级、市级试点示范审核。完成《__区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装备制造业)工作方案》,申报材料已由市经信委审查后上报工信部。大碶基地获批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三是积极推进总投资达9.2亿元的43个两化融合重点项目。上半年全区软件收入同比增长30%,电子产品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0%。

四是争取上级资金补助,上半年,__职高实训基地扩建工程获中央专项资金补助600万元;宁波上中下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7DCT项目获中央2015年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预算内投资1亿元。

一是加强生态建设。上半年共新摸排节能、节水项目103个,预计可年节能20万吨标煤。安排清洁生产审核企业21家,组织宝新公司等4家企业创建节水型企业,淘汰13台铝壳无磁轭中频电炉,完成柴桥1家落后砖窑关停,推进8家铸造企业申报行业准入。完成腾龙精线6MW光伏项目的并网发电。

二是推进宜民生宜居建设。1-6月共投入资金33.7亿元,其中政府投资21.2亿元,分别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44.2%和52.8%。推进光纤到户、无线城区、数字地理等项目建设,宽带和移动信号网络已覆盖全区,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达到160G,有线电视网数字化改造全面完成。

三是推进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任务。完成全区7.03万户农户的政策性住房保险和财产附加险工作,总保费140.6万元,做到应保农户的全覆盖。上半年共为70户农民提供了房屋财产险理赔,合计理赔额度18万元。

四是统筹重点领域改革。起草《__区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要点(草案)》;已形成《2015年__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草案)》。

五是强化价格调控和检查。完成各类涉案物品价格鉴定165多件,鉴定总值365万元。受理价格咨询、举报投诉44件,立案查处价格违法案件2 起。

一是推进轨道及铁路建设。1号线二期建设全线实现轨通。

二是做好管线政策处理。抓好10条重点管线工程的协调和政策处理工作,总长140.8公里,新建铁塔27基;其中220KV新邬输电线路工程于5月份提前竣工。

1、突出参谋职能。计划9月底全面完成“十三五”各专项规划工作,制定“十三五”规划纲要。结合“十三五”规划研究,着手开展1-2个重点课题研究。

2、突出项目管理。对部分重点、难点项目一查到底,促进有效投资,加强__技术改造、海越二期等项目前期推进工作;做好台塑EVA、吉利春晓整车二期、吉利7DCT等在建20亿以上产业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

3、突出服务优化。继续统筹推进2014年产业政策兑现工作,出台2015年产业政策及相关细则。

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制度范文第5篇

一、发挥管理会计职能,全面引领管理转型

经济发展“新常态”之下,需要引领财务人员转变会计观念和职能,向真正的“管理会计”转变。以预算管理为抓手,全面落实公司战略规划;以成本管理为基础,不断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以资金管理为核心,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财税筹划为工具,合法拓展价值创造空间;培养和借力并重,提升财务人员整体能力,助推公司经营发展。作为当前对管理会计人才需求的变革,高端财务人员的定位要从局限于会计核算、筹集资金、对外报告等职能向企业战略规划、投资并购、运营管控、业绩管理、财务监督与内部控制等重大领域转变。在保证财会队伍基本素质的前提下,根据战略需要,进一步加强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利用公司国际化发展平台,把更多的具备国际化管理经验和英语水平的财务人员推向国际化经营工作中,通过实践工作加速培养。

二、深化全面预算管理,助推公司战略落地

株洲所作为一个十分典型的国有现代战略管控型大型企业集团,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卓有成效的践行了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取得良好的成果。为了加强战略管控,平衡资源配置,把握发展风险,公司在“十一五”初期开始导入全面预算管理工具。通过科学的体系设计、运转试点和全面推广,在编制方法、预算指标、滚动管理、预算信息化、预算制度、人才团队六个方面开展了体系建设,实现了“横向协同经营、薪酬、科技、投资、财务五大职能,纵向贯穿集团全级次单位,年度完成编制、分解、执行和考核封闭体系,全过程实现信息化操作、兼顾职能管理和项目管理矩阵要求的战略管控型大型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在公司战略引领、运营监控、投资分析、科研投入、人力薪酬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管控和资源配置作用,具有较好的典型意义和借鉴价值。

首先,开创实施“业务驱动型预算管理”,促进业财有机融合。其次,创新实践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科学诠释全面预算的“全面原则”。再者,设计滚动预算管理机制,有效监控全面预算管理过程。最后,建立全面预算信息化系统,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全信息化操作。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建设高效财务管理机制

1.在中车总部的统领下,以标准化和信息化为依托,株洲所克服体系复杂的困难,有序、规范的对外报出财务会计报告,历年获得无保留审计意见,为股东、债权人、国家管理机关等会计信息使用方提供准确、相关的会计信息。

2.以制度体系为载体,优化财务内控体系。以株洲所各单位执行良好的制度为标杆在全所推广,建设可输出、可移植制度体系。对涉及共性的、战略层面的制度逐步统一,包括预算管理办法、会计岗位职责、会计工作流程、内部交易价格、存货管理办法、应收账款管理办法、资产编码管理办法等;对涉及个性管理、操作层面的,不能统一的制度,建立控制标准和管理原则,如成本核算细则、预算管理细则等。

四、拓展融资平台,保障“十二五”资金供应

1.确保完成“十二五”资金保障任务。“ 十二五”期间,公司融资近280亿元,比规划目标260亿元多出20亿元,总量保证公司资金供应。理财获利明显,有意识的利用闲置资金开展理财工作,保守的估计,“十二五”期间,公司获得理财收益3亿元。“ 十二五”末,资产总额460亿元,负债272亿元,资产负债率59%处于行业优秀指标水平,资金结构保持稳定,财务风险总体可控。

2.以资金需求为驱动,以资金信息化为手段,完善以资金收付系统、资金调度系统和分析系统为中心的资金管理模式,优化资金结构,盘活沉淀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坚持集团总部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有效监控;坚持目标控制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坚持风险防范与动态控制相结合。通过资金集中率月度跟踪考核、资金计划管理等一系列手段,资金集中管理调剂效益凸显,内部资金池“十二五”累计实现收益2.5亿元。

3.依托现有的时代电气(香港)和时代新材(上海)两个融资平台,打造通畅、统一的融资平台,“十二五”期间获取增发融资额近50亿元,提高集团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效降低集团外部金融市场交易成本,增加集团的收益和资本积累速度,产业发展协同效应显现,最终形成显著的竞争优势。

五、完善精细化成本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盈利能力

1.因地制宜管理制造成本。公司作为同心多元化企业,各产业产品工艺特点各不相同。“十二五”期间,需要根据经营特性、管理需求打造成本管理体系,管控能力提升较快。电气传动与自动化、轨道交通产业基于企业ERP平台,初步完成标准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实现柔性的报价体系和毛利分析机制,导入了“基于IPD的产品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高分子复合材料应用、新能源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制造成本核算和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基础工作推进有序,核算基本规范,全员成本意识强,产品成本管控力度强。

2.不断深化可控费用管控。可控费用与收入配比,“十二五”初末对比,基于新产业比例扩大和通胀因素,公司产品附加值下降,可控费用管理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对冲了不利因素。重落实费管责任,“十二五”期间从“粗放管理”过度到 “责任归口”,逐步调动全员积极性,有序协同,齐抓共管。重建设制度化,完成了费用管理制度,费用管理逐步从“一支笔”管理过渡到“制度化”管理。大部分单位实现了费控信息化,做到费用报销流程、预算、标准控制的同步化、实时化和透明化。

六、加强财税政策筹划,开创财务盈利新模式

1.财税价值创造作用突出。公司作为事业单位转制企业,长期重视财税政策研究,一方面是通过项目取得财政拨款,支持产业发展,一方面是通过税法研究,获取税收优惠。“十二五”期间,共获得财政拨款27亿元,获得税收优惠21亿元,分别超过净利润的30%和20%。

2.“十二五”期间,建立了公司纳税政策研究小组,结合公司业务特点和国家税政现状,对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的企业所得税优惠、四技收入营业税优惠、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免交关税和增值税优惠、双软退税的优惠等政策开展了专题研究。以此为基础,各单位集思广益,共同研究政策,资源共享,共同筹划,打造一个株洲所集团层面松散互动、协同筹划的纳税管理平台。

七、财会人才量质同步增长,打造成为专业化财会团队

1.财务人才量质同步增长。株洲所财务队伍中拥有中车集团管理专家3人;会计领军人才3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2人;ACA英国皇家特许会计师1人;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2人;中国注册会计师18人,高级职称人员38人,共计拥有各类高端人才63人。

2.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十二五”期间株洲所产业规模飞速增长,业务形态也不断变化,营业收入由“十一五”末的104亿元增长至“十二五”末的295亿元、增幅度达183.7%;从业人员由9,676人增长至17,673人、增长82.6%;财务人员共增加142人、增长59.7%。财务人员占营收比例由2010年的万分之2.3下降至万分之1.3,人员配置优化,管理效率提升。

3.高端人才储备实力大增。“十一五”末株洲所财务高端人才仅21人,五年间大幅提升,至2015年末达到63人,达到了总人数的16.6%、提高了7.8个百分点。在人才类型上扩充了国际化财务领域的高端人才储备,在高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实现了历史突破,有力的支撑了公司产业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

4.专业管理复合人才倍增。在总部财务人才队伍建设长期发展规划的引领之下,株洲所高学历、高职称、国际化背景专业技能人才迅速扩充。2015年末硕士以上学历财务人员49人、占12.9%,较2010年末增加42人,占比提升10个百分点;高级职称财务人员38人、占10%,较2010年末增加26人,占比提升5个百分点;精心锻造、培养了42名掌握和具备国际化财务综合能力的青年才俊。截止到2015年末,列入职业经理人通道财务人员24人,比2010年末的12人增长了一倍,并向总部、规划、审计等部门输送了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