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环境治理方案

农村环境治理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环境治理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环境治理方案

农村环境治理方案范文第1篇

一、活动时间

2015年8月1日至8月31日

二、活动范围

XX镇XX村

三、参加人员

局机关各股室、下属各单位人员

四、活动内容

“三清理”,即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集中力量、集中时间,清理存量垃圾、清理卫生死角、清理沟渠污泥。“三整治”,即废弃旧房整治,对无任何利用价值的破败旧房、栏厕、残垣断壁等进行统一彻底拆除;民居庭院整治,对民居房前屋后的柴火、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进行统一归置,对能保留历史原貌的农房进行统一修缮;农村“八乱”整治,切实整治乱扔乱倒、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挂乱贴等现象,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五、具体步骤

(一)调查摸底、宣传发动阶段:8月1日至8月10日

此阶段主要对XX村的陈年存量垃圾情况、卫生死角、沟渠污泥等进行全面调查,包括陈年垃圾堆放地点、数量(吨)等。积极引导、入户宣传,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意义,积极动员农户拆除自家破旧房屋,残垣断壁,引导农户统一归置柴草、生产工具等。

(二)清理清运阶段:8月11日至21日

此阶段主要对陈年存量垃圾进行清理、清运,由三送工作队牵头,主要领导带队,和驻村镇干部、村干部及群众对于存放多年,不影响周边环境的存量垃圾,采取对上层垃圾进行清理后,及时覆土绿化或硬化;对于有毒有害垃圾及其他影响农村卫生环境的存量垃圾,应及时清运并填埋。对于大规模、无任何利用价值的破房、残垣断壁组织力量进行统一拆除。

(三)总结提高阶段:8月21日至31日

此阶段主要是总结提高,通过广播等新闻媒介,通过签订门前“三包”责任状等形式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并总结相关经验方法,推广实施,形成长效机制,达到乡村整洁,乡风文明。

六、成立组织及人员分工

结合我单位和XX村的实际情况,成立“三清理、三整治”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一)“三清理、三整治”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二)人员分工

其他人员分工详见附件1

七、考评和督导机制

农村环境治理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村环保合作社;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支付;荷兰

文 郭鸿鹏 刘春霞

日益严峻的农业生态环境成为我国环境治理的重点和难点。由于信息不对称、产权界定困难等原因,以政府强制力为基础的“命令一控制”治理方案和基于所有权的市场环境主义方案都不能很好地解决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出现“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尴尬局面。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把注意力转移到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生态环境自主治理模式中,其中,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组织载体的自治模式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尽管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成长,但专注于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的农村环保合作社数量极少,且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荷兰农村环保合作社在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中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成为荷兰农民参与农业环境政策制定的桥梁,重塑了当地农场、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的双赢。其实践经验为我国农村环保合作社的发展及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补偿支付:环保合作社的政策依据

荷兰政府为了保护农场草地鸟类和草地植物物种而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农业环境方案——与环境产出相关的补偿支付,充分调动了农场周围农民参与农业环境管理规划的积极性。该方案主要依据农民参与农业环境管理的结果对其进行相应的补偿支付,即保护物种越稀缺,产出水平越高,农民得到的补偿支付也就越高;相反,如果申请农业环境管理规划的农民在六年内未达到合同规定的目标,其相应的补偿支付将会减少30%。农民申请农业环境管理规划补贴项目具有严格的要求,比如,申请范围至少覆盖100公顷土地。荷兰农民平均农场规模大约为18公顷,因此,申请此项目的农民大多选择和邻近者联合提交申请。与环境管理产出相关的补偿支付方案对荷兰农民并不陌生,该方案最初应用于荷兰矿物系统环境管理中,即通过分配农民污染配额及未使用配额交易制度,根据每个农场污染水平赋予市场价值。与可交易配额制相比,与环境管理产出相关的补偿支付方案应用于农场生物物种的保护存在一些潜在困难。荷兰农业部仍把该方案融合于环境管理政策中,部分原因是农村环保合作社发挥的关键作用。

首先,农村环保合作社在组织社员联合申请和协调社员活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环保合作社通过影响和改变农民的态度,提供明确可信的选择信息,详细解释农业环境管理规划条款,帮助社员联合申请农业环境管理规划,克服了个人申请中无所适从的尴尬局面,以此提高了农业环境管理规划中农民的参与率,并且一定程度上给未参与者施加了压力。其次,除了联合申请活动,农村环保合作社在帮助社员接收和重新分配补偿支付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荷兰政府引入了农业环境管理中的组织补贴支付,该补偿支付由环保合作社直接接收,且该支付项目中包含了环保合作社的管理成本,从而保障了支付信息公开透明。同时,为了支持组织发展,环保合作社还可以得到额外的补贴。为了保障补偿支付在参与农民之间的重新分配公平进行,环保合作社建立了内部重新分配系统比例池,根据参与农民签订的环境管理合同,环境管理输出结果较大的农民将获得较高比例的支付资金池。另外,参与农民如果未完成合同规定的环境管理目标,其补偿支付将会减少。因此,农民非常注重对环境管理结果的实时监控。环保合作社通过直接参与或邀请感兴趣的群体参与的方式帮助合作社成员进行监测。为了保障监测结果的准确性,荷兰环保监测机构每年以5%的比例从联合申请合同中随机抽查。

农业部:环保合作社的政府支持

荷兰农业部并没有直接参与农村环保合作社的微观管理。正是由于缺乏中央政府机构的直接参与,才使得荷兰农村环保合作社遵循不同的发展轨迹。农业部为环保合作社提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用于合作社初期筹建和开展活动,并承认合作社的管理地位。此外,为了保障农村环保合作社在政府环境政策委员会中的话语权,农业部协助环保合作社成立了一个中间保护组织——荷兰乡村生态协会(Natuurli jk PlattelandNeder land,NPN),并给予财政支持。NPN通过介绍需要环境合作社参与的农业环保创新方案提高环保合作社地位,赋予环保合作社联合申请优先权。环保合作社提出了农业环境政策改革方面的诸多意见,推动了农村发展和农业环境保护,提高了农民参与农业环境管理的积极性,这些积极效应推动了农业部对环保合作社的进一步支持。一方面,合作社参与农业环境管理行政成本较低,从而节约了农业部参与环境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农业部支持发展环保合作社可以更积极有效地传达农业环境政策,进而影响农民参与环境管理行为。

环保合作社代替农业部角色成为农业环境政策的推行者,为合作社成员提供建议,建立信息获取渠道,重新定义农民在农业环境管理中的角色,为改善农业环境出谋划策。农业部为环保合作社发展提供资源支持,成立服务支持部门NPN,吸收合作社实践经验,并将其用于农业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中。农业部赋予合作社更多的环保任务和环保政策建议权,展示出其对环保合作社的高度信任。

多个参与主体:环保合作社合作伙伴

当前,环保合作社在荷兰农业环境保护领域享有重要的话语权和组织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离不开合作社社员的知识和实际能力,同时也与其他参与主体的积极响应密切相关。这些参与主体主要包括传统农业利益组织、农业企业、自然环境机构以及科研院校。

最初,传统农业利益组织在响应环保合作社提议方面是犹豫的,它们担心自己的农业地位遭到威胁。同时,环保合作社也担心被卷入专门提高农业生产力为主的行为模式中。然而事实上,环保合作社直接受益于传统农业利益组织已经建立的沟通渠道;而传统农业组织的利益实现与环保合作社鼓励农民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因此,传统农业组织乐意把这项环保任务交给环保合作社,并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农业企业不仅为环保合作社提供资金支持,而且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知识服务,这些信息有助于环境友好型农产品准确找到合适市场。农业的再定位对农业企业无疑很重要,如服务于农业的牲畜饲料制造商已经认识到农业未来规划的重要性,并对从事这项活动的环保合作社提供资助。事实上,环保合作社已经收到约20家农业企业的资金支持。合作社与环境管理机构的关系因地而异,但寻求与环境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目的是一样的。以德皮尔环保合作社(Milieu CooperatieDe Peel,MCP)为例,多年来,当地农民与地方环境机构的关系充满了矛盾。MCP实施的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环境保护政策得到了农业部的认可和支持,从而迫使当地环境机构必须沿着环保合作社的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计划,由以前的矛盾关系转为合作关系。大学和其他科研机构作为重要的参与主体,为环保合作社提供可靠的专业意见,比如,在制定农业环境规划方面,瓦格宁根大学与多个环保合作社建立了合作关系。

环境和经济双赢:环保合作社的运营结果

农村环保合作社参与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实现了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既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减轻了政府监管成本。以伊斯特玛兰斯协会(VerenigingEastermar’s Lansdouwe, VEL)和阿赫特卡斯佩伦农业自然和景观管理协会(Vereniging AgrarischNatuur en LandschapbeheerAchtkarspelen,VANLA)合作社为例,与环境效益有关的两项主要活动是“环境记录”和“自然追踪”。“环境记录”涉及一系列合作社社员减少环境污染方面的活动,主要包括农业外部投入减少和内部资源有效利用策略。“自然追踪”项目主要包括合作社社员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景观管理方面的活动。“环境记录”项目显示,与地区平均水平相比,VEL和VANLA合作社社员土地氮流失处于较低水平,表明环保合作社可以有效管理现代农业生产活动,并与当地生态承载力相适应。“自然追踪”项目显示,当地自然景观管理项目参与率明显提高,保护边界明显延伸。当前,在保护农场草地鸟类和草地植物物种项目中,农场社员把保护边界延伸到了270公顷,事实上,达到80公顷的保护规模就可得到相应的补偿支付。毫无疑问,环保合作社已对农业生态环境管理项目的范围和质量产生了积极影响。

交易成本低和额外收益是农民加入环保合作社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荷兰政府为了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给予环境保护质量较好的合作社社员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同时该政策也鼓励了非合作社社员的积极加入。此外,环保合作社的组织机构便于社员采取新的农村发展方案,从而实现新的农业收入,这方面在自然景观管理方案中最为明显。VEL和VANLA合作社社员,关于自然景观管理的补偿支付平均为5500欧元。有些合作社社员通过发展有机农业和农业旅游项目增加收入。另外,合作社帮助社员简化项目操作中不必要的程序,减少社员了解官方环境规划方面的支出,降低了交易成本。与一般政策框架相比,基于农民和政府信任关系组建的环保合作社还减少了政府监控成本。环保合作社联合其他参与主体制定的适用于本地区的低外部投入方案,既减轻了环境负荷,又增加了农业收入。研究表明,相关成本减少约为每公顷135欧元,一个30公顷的农场意味着每年额外收益达4000欧元。

对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启示

我国农村环境治理中存在着“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现象,因此,不能将单一的政府或者市场视为治理农村环境的灵丹妙药,需要特殊力量或者制度来解决。随着奥斯特罗姆自治理论与制度分析框架的出现,不少学者纷纷提出需要实行自主治理的制度安排才能有效地治理农村环境问题。荷兰的农村环保合作社正是这样一种农业环境自治组织,它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村环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我国要积极借鉴荷兰成功经验,从以下方面努力,充分调动农村环保合作社解决农村内源性污染的积极性。

实施补偿激励措施调动环保合作社积极性

随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不断深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村环境问题,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但未能调动农民的环保积极性,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补偿激励措施。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分布广、来源分散的特点决定了实施污染治理补偿措施的困难。因此,我国要借鉴荷兰补偿支付经验,实施与环境管理产出相关的补偿支付方案,调动农民的环保积极性。以环保合作社为监管主体,对实施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行为和环境管理输出结果较大的合作社成员给予补偿奖励;对未完成合同规定的环境管理目标的成员,减少其补偿支付。环保合作社要积极帮助社员联合申请环保项目,设立补偿支付重新分配比例池,确保重新分配公平合理。此外,对于合作社中环境保护质量较好的社员给予贷款利率优惠政策,鼓励非合作社农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转变政府环保角色发挥环保合作社主要作用

一直以来,在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实践中较多地强调了政府的主体作用,实施的是“自上而下”的环保政策,尽管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环保效果甚微。以农作物秸秆燃烧为例,每年秋收季节政府都高度重视农村秸秆燃烧问题,派遣基层人员驻村蹲点,但仍然避免不了秸秆燃烧的局面。因此,政府要转变“一手抓”的环保角色,借鉴荷兰经验,赋予合作社更多的环保任务和环保政策建议权,充分发挥环保合作社的主体作用,为环保合作社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并保障农村环保合作社在政府环境政策制定中的话语权。此外,政府环保部门应以一定的比例对环保合作社的环保效果进行抽样检测,避免农村环保监管“真空”出现。

调动多方参与主体激发环保合作社活力

农村环境治理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 浙江 生态环境 治理对策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abou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Zhejiang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Cai Xiuqiang, Chen Lili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ejiang Zhoushan 316000)

Abstract:Th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is the reality needs of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rural culture prosperity and rural social stability. It has a great and deeply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So far,there is still exists a lot of problems in Zhejiang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like shortage of funds,facilities management,environmental pollution,government executive and so on.We may take measures from terms of awareness,culture,industries,instituonal to governance and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new rural; zhejiang;ecological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而我国直到21世纪初才真正意识到农村面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压力大的问题,农村生态环境正经历着“好-差-好”的演变趋势,而由差到好,却是一个极为漫长且困难的过程。浙江省的经济、文化、创新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城镇化建设也走在前列,随着国家不断强调“绿水青山”生态环境问题,对农村环境的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成了浙江省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工作。

一、浙江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意义

第一,生态环境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治五个方面的内容[1],而村容整洁则是对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要求,可见生态环境治理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生态环境建设是城乡协调发展计划实现的前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强化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村文化、稳定农村社会的现实需要,对于解决城乡二元矛盾,协调城乡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三,生态环境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农村生态文明包括建设新农村和农村生态保护两个方面,在农村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它要求农民自觉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首要位置,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

第四,生态环境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物质基础。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和根基,而环境安全问题是农村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2];只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防止农村环境进一步恶化,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的途径,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

二、浙江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分析

(一)浙江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治理的总体状况

经济发达的浙江省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领跑者”的角色,自2003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为龙头的城乡统筹发展工程拉开序幕以来,浙江省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建设,又先后开展了“五整治一提高”、“美丽乡村”、“五水共治”等民生工程,积极营造优美整洁的农村人居新环境,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面貌的改观;到2013年底,全省共有2.7万个村完成环境整治,村庄整治率达到94%,成功打造了35个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4]。但与此同时,浙江省农业基础脆弱、工业发展缺少总体规划、环境治理资金管理紊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矛盾依然突出,相比于发达国家农村环境状况及完善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浙江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1.农村环境状况改善,但资金短缺

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广大村民的共同配合努力下,浙江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村庄环境治理与保护纳入城乡建设轨道,宁波丽水衢州等市的偏远山村逐步移居到平原地区,原先的居住地根据实际情况改建为水库、风景旅游地或者生态保护区,并将移民后的行政村以社区模式进行建设管理;各乡镇实行垃圾统一收集运输,更新雨水管道、实行雨污分流,推广清洁能源使用等;各县市根据自身情况开展环境整治行动计划,乡镇河道、山林也得到有序治理与管理。

而近年来受全球经济不景气、自然灾害增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持续增多,村民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农民增收趋势缓慢,多地农村基础差、底子薄的问题显现。各村经济来源渠道窄且收入额少,在用去大量资金来修路、修建村委办公楼之后,在环境建设管理方面资金缺口较大;环境治理需要巨额资金支持,政府部门又不可能全权包揽,村民更不乐意将村内经费用于生态环境的治理,也无心在生态环境建设上花费心思,即使有心也是无力。

2.乡镇工业发展迅速,但污染状况不减

浙江省内有很多工厂开设在农村或者城乡结合部位置,其中以小企业、大集群,小产品、大市场,小资本、大产出而闻名的“块状经济”创造了浙江制造业60%以上的产值,70%的出口总量和80%的就业岗位[5]。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企业发展模式,占用并污染了大量农田耕地,存在着总量小、类别多、污染集中、单位产值排污量高的问题,尤其是绍兴纺织行业、海宁皮革行业、富阳造纸行业和台州医药行业等对农村环境造成结构性、规模性、布局性的污染[6]。政府部门也在想方设法的减少企业污染,但经济产值始终置于首要位置,污染治理的速度赶不上工业规模扩大速度,乡镇企业污染仍在继续。

3.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普及,但设施管理堪忧

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出台,浙江省各乡镇基本上建有基础的环保设施以及文化健身设施。村镇级道路逐步实施硬化、绿化,这大大减少了扬尘、噪声污染。各村生活垃圾堆放点初步建立,垃圾清运体系逐步构建。如乐清、余姚、东阳等地的部分经济发达乡村,多个镇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雨污分流管道,在辖区范围内建立了统一的生活废水处理系统。

与通水、通电、通路等硬件设施的建设相比,乡镇对于农村环保设施管理还很欠缺,缺乏一种有效的管理体系。各村集体经济能力差异大,基础设施建设差别也大。比如农村现有的公厕建设标准不一,有些地区的建设甚至不能达到卫生标准;而且厕所等公共设施并没有专人管理,公共财物无法得到有效地保护与打理,设施损耗快生命周期短,难以达到设想的无害化、功能化效果;乡村人口素质又不高,环保设备利用率低,垃圾废物不能准确丢进公共垃圾桶或者集中放在统一的位置;生活垃圾堆放地、公共厕所无人打理,一到夏天臭气熏天、苍蝇成群,影响村容村貌,将会成为新的环境污染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仍然不高,全省仅37%的村实现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户受益率为42%[7]。

4.城镇化建设提速,但生态规划难以执行

城镇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浙江省各市区都在不断探索创新适合辖区的城镇化建设道路。也正是因为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很多乡镇不自觉地偏离了可持续发展道路,它们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中意面子工程,重新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另外政府多注重乡镇总体建设规划、经济发展阶段性规划的编制,但往往会忽视与土地、环境、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的有机结合。各乡镇政府能有序按时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村庄生态规划的要求,却不能够严格执行,将新编的生态建设规划弃于角落;即使少部分的生态规划在执行,也会让步迁就于经济建设,并不能够起到该起的指导保护作用。无序建设、混乱管理等情况,在各乡镇新农村建设中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的。

5.乡镇积极响应上级,但缺乏实际操作

随着“生态浙江”口号的提出,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号召,争相创建“生态XX”称号。但是,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明抓暗放”、“弄虚作假”现象普遍,尤其是乡镇一级。县区根据上级部门要求,设立相关部门、制定工作计划,统筹各部门配合协作环保计划的落实;乡镇政府也纷纷列出工作计划、细分工作任务、对接企业农村,向上级申请专项经费支持;企业在表面上积极响应,实际上也增添了环保设备。但是在仔细调查之后就会发现,很多乡镇、街道、企业只是停留在听汇报、写方案等表面工作上,敷衍了事。村庄整治建设范围小、力度弱,真正扎实实践生态建设方案的不多,个别乡镇为达到指标要求胡乱编造数据,尤其是经济落后的乡镇,一切仍要为经济建设让步,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观念相对薄弱;企业安置的环保设施很少运行,多只在环保例行检查时启用,平时为节省成本成了摆设。

三、浙江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

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关键要意识到人的需要和自然生态价值之间的联系。

(一)提升生态意识,鼓励村民参与

政府部门应深入开展农村生态环保教育,增强村民环境保护意识;同时改变农民生活习惯,从污染源头开始治理。首先各级干部领导要摒弃旧有思想、提高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利观、生态观,将新农村的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在作村镇建设决定时要考虑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其次,落实村镇规划、办好教育、做好宣传,做到职责有人抓、有监管、有投入、有效益;再者,选择诸如“3?22”、“6?5”等特殊日期,开展丰富多彩接地气的环境宣传活动,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农民传播生态理念和生态知识,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各行政村成立相应的环境监督管理小组,层层落实。

(二)发展生态产业,推广循环经济

生态农业是实现我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生态农业有利于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以农村区域特点为基础,相关部门应做好种植技术、养殖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测图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与运用,做好生态防治措施。同时注重各镇特色产业的带动作用,鼓励农业产业化发展,比如永康的五金、义乌的小商品、东阳的木雕、安吉的白茶等可以和生态农业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创建特色产业科技园、打造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浙江省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必须走好小型作坊的新型工业化改造道路,加快乡镇企业的合并转型、技术升级,建设能耗低、污染低、产出高、质量好的生态工业链,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创新发展,寻求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回收农业废弃物、通过各种途径变废为宝,提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8]。

(三)完善农村环保制度,加强环境监测与保护

良好的农村环保制度,有助于农民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完善新农村建设要求的环境保护法规,同时对环保行业、环保行为制定优惠激励政策;建立由政府、企业、个人为主要资金来源的专项环保资金保障制度;通过培训、讲座等方式提高执法人员实战技能与知识面,加强执法队伍道德素质建设;定量核查生态创建工作,包括生态指标、生态规划的执行情况,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考核与政绩挂钩制度[9]。针对现有污染,开展水、气、固废专项整治工程;有效确立农村环境敏感点位、广泛设立农村环境监测点;逐步建立农村环境监测制度,加强对监测团队的管理与技能培训,把握农村环境污染的动向和发展变化规律,以便采取更有效的防治措施,减轻农村环境污染和破坏。

(四)知识下乡,提高农村科技水平

农村地区相较于城市,其经济落后、发展前景较差,故很少有知识青年愿意到农村发展、支援农村建设。所以提高农村科技水平,首先要做的就是知识下乡。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鼓励青年人才到农村去,定期向农村输送青年才俊、招收大学生村官;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技术研究的科研投入,开展培训班、免费教育辅导当地村民干部,提高农民尤其是种植大户的科技文化水平。同时,政府还要建立知识下乡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民的后续辅导;此外,要倡导绿色科技下乡,实用科技下乡,向农民推销符合当地经济水平、地域条件,满足农民生产需要的先进技术,比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科学技术始终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水平上去了,生态环境治理自然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梁修群.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2] 崔巍娜.新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管理问题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3.

[3] 张倩.浅析农村生态环境法治保护[J].知识经济,2010.

[4] 夏宝龙.美丽乡村建设的浙江实践[J].政策t望,2014.

[5] 汤临佳,等.浙江省乡镇企业发展模式与经验――兼议对西部地区的启示[J].区域经济,2013(5).

[6] 王鹤菲,杨晓杰,刘霞玲.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与治理模式[J].经营与管理,2014.

[7] 2014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农村环境治理方案范文第4篇

一、治理重点和目标

(一)治理重点。主要是我区四镇的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禽畜养殖污染治理等。重点治理对象为莲花和雨敞坪两镇。

(二)治理目标。用一到两年时间在我区四镇尤其是莲花镇和雨敞坪镇两个“两型”社会示范镇全面建立农村垃圾分类收集、集镇生活污水和分散农户生活污水三大处理体系;全面完成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和农村工业污染治理;建立完善的村、镇两级环境组织管理体系、教育体系和制度体系。全面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和生活污水的洁净化处理,进而把两镇建设成家园清洁、村庄整洁、环境优美、管理规范、乡风文明的全国最美村镇。

二、治理方式

(一)垃圾处理。按“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区(县)处理”的集中处理或“户分类减量、村分类利用、少量镇中转填埋”的分散处置模式。每户设置垃圾分类收集桶(池),每村建立垃圾集中收集站,每镇建垃圾转运站。建立村、镇级垃圾清理、运输队伍,实行公司化运作。

(二)生活污水处理。一是对分散农户家庭生活污水,拟建设三格、四格式化粪池予以处理。二是对住户相对集中区,拟采取建设净化沼气池加人工湿地法进行处理。三是对乡镇中心集镇,拟采用湿地公园形式,对污水进行系统处理。

(三)禽畜粪便处理。对畜禽养殖场拟采用“零排放”技术或人工湿地加种养平衡技术进行处理。

三、技术标准

按照“两型”社会示范镇建设要实现“省市唯一、全国示范”的要求,我区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应体现“理念超前、技术精细、显现特色、结合实际、节约成本”等原则。

(一)垃圾处理。做到农村生活垃圾定点存放综合利用处置率达到100%。村镇分散农户一般按每户配置一个垃圾桶,集镇中心和村镇主干马路按每100米配置一个垃圾桶,并合理设置摆放。垃圾桶的制作按式样统一、物美价廉的要求,统一设计,分镇定制;连住农户可建垃圾收集池。一般每村建一个垃圾收集站,按技术指标统一、式样统一要求,统一设计,分村建设。

(二)污水处理。做到集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分散农户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两镇集镇污水处理以湿地公园模式建设。其中莲花镇建日处理污水能力4000吨的湿地公园,雨敞坪镇建日处理污水能力2000吨的湿地公园。两镇分散农户污水处理则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用三格、四格式化粪池或沼气池等模式进行建设。

四、资金配套

我区“两型”社会示范镇农村环境治理建设资金的来源是在用活、用足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最大化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区财政原则上按照市政府要求以市政府下达资金1:1的比例给予村镇集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农户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畜禽污染治理、村镇垃圾转运及运行等资金配套。区政府配套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下达到乡镇和村,具体操作办法由区环保局和区财政局共同制定后联合发文执行。

五、工作步骤

(一)年完成两镇乡镇污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立项、环评、审批和征地等前期工作,并正式启动建设;完成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全面展开农村工业污染治理工作和清洁能源普及工作;两镇各选1-2个村作为试点,率先完成试点村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和生活污水处理体系建设,以及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达标。同时逐步推进其他村的污染治理工作。

(二)年上半年全面完成集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设施建设工作;完成集镇污水处理厂的设备调试与验收,并投入正常运行;完成两镇所有村庄垃圾收集站和分散农户垃圾桶建设;完成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使其治理率达到100%;完成60%以上农户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全面建立完善的村、镇级环境管理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全面完成农村工业污染治理。各项指标均达到《市环保先进乡镇考核指标》(见附件1)中环境保护部分要求,并于3月30日前申报环保先进乡镇。

(三)年下半年,全面完成两镇环境治理任务。基本实现环境友好目标。并由区政府按照本方案环境污染治理标准与要求进行“两型”社会示范镇验收。

六、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区“两型”社会示范镇环境污染治理领导小组,由任组,任副组,区政府办、区委宣传部、区财政局、区科技局、区建设局、区农林水利局、区卫生局、区城管局、区环保局、区交通局、区环卫公司、区国土分局、区规划分局以及莲花镇、雨敞坪镇政府行政正职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环保局,区环保局局任办公室主任,区环保局副局及两镇镇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二)明确责任。区“两型”社会示范镇环境污染治理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会议,统一指挥,研究处理“两型”社会示范镇环境污染治理的重大问题。负责对相关各单位执行情况进行督查和工作完成情况进行验收。两镇人民政府作为“两型”社会示范镇建设主体,具体负责上述环境治理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相关职能部门按职能积极予以配合和支持,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具体责任分工见附件2)。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两型”社会示范镇建设工作,按照职能职责完成好本单位建设和工作任务。

农村环境治理方案范文第5篇

摘要:农村环境教育一直是河北省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本文明确了环境教育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当前河北省农村环境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在今后农村环境教育工作中要明确三个教育主体、实施三类差别化教育、完善三方面配套保障。

关键词 :河北省;农村;环境教育

当前,环境治理已成为我省当务之急,农村更是其中的重点区域和难点区域①。2013年出台的《河北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作为未来三年我省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则是将整治工作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改造等硬件提升方面,而在农村人群环保意识养成、环保技能提高等环境教育方面的工作力度有待加强。从我国的普遍情况来看,农村环境教育因其覆盖面大、主体不明确、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差异以及成功实施难度大等原因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②。

本文将环境教育理论应用到我省农村环境整治研究中,评价我省农村环境教育现状,并在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做法的基础上,从便于操作、切合实际的角度,设计我省农村环境教育方案,以期充实和丰富我省农村环境整治措施。

一、环境教育研究述评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

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是全球环境教育运动的起点。1977年,联合国提出的《第比利斯宣言》中,明确和拓展了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使环境教育走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在实践方面,联合国制定了国际环境教育规划,美国出台了《环境教育法》对环境教育的组织机构、教育课程等进行了规定,部分国家也制定了对青少年进行环境教育的计划。

我国对环境教育的研究始于1992年,当前已有的农村环境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开展农村环境教育的必要性论证、教育开展现状及分析、农村环境教育内容、对策研究。总体而言,存在以下特点:多为描述性研究;集中于农村学校环境教育,缺乏对其他农村人群的针对性研究;对策研究较为粗略,实际操作不具体;等等。

二、河北省农村环境教育现状评价

1.教育基层实施主体的责任意识不高

具体到农村环境教育,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是有关政策的制定者,县级及以下政府部门负责抓政策落地,是农村环境教育的基层实施主体。当前,我省县级及以下政府部门对农村环境教育的责任意识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⑴存在“重县城轻农村”的错误倾向。长期以来,我国环保立法、环境整治等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一直在城市,而对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缺乏具体有效的措施。在这个大环境下,对于县级政府而言,在开展环境教育工作中,同样存在“重县城轻农村”的倾向,这是一直以来制约我省农村环境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⑵存在工作畏难的负面情绪。农村环境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因素多,需要多个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加强协作,纵横向协调工作量大;农村环境教育是一项基础工程,利于长远,但当前我省的状况是起步晚,底子薄,一般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农村环境教育是一项大型工程,关系到每一个农村、每一位农民,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环境教育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投入。

⑶存在无人负责的消极形态。当前农村环境保护由县级环保机构主抓,多数乡镇未设立专门的管理人员和机构,导致县级环保机构在面对众多农村时,则往往因人手不足难以有效推进工作,造成工作无人负责、推进不力的局面。特别是,上面也提到,农村环境教育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加强协作,但在现实中,存在环保部门作为牵头部门统筹不力、配合部门工作不积极等情况,陷入无人管真空地带。

2.教育受体的人群细分不够

农村环境教育的受体是农村人群。结合已有研究,本文认为,根据人口学特征和与农村环境的关联关系的差异,农村人群可分为农村中小学生、成年农民、农村公职人员。在农村环境教育中,应逐一对以上三类人群进行针对性研究,并制定具体教育措施。而我省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当前农村中小学生是我省农村环境教育的主要工作对象。开展校园环境教育,也是我国教学大纲的要求。但因教师水平层次不齐、应试教育思维影响等,当前对农村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大多只是在相关学科课堂教学中简单提一下,教学效果难以保障。同时与城市学校相比,生动丰富的课外环境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成年农民一直是我省农村环境教育的重要工作对象。成年农民是农村生产、生活的主要决策者和参与者,但当前我省对成年农民开展的环境教育针对性不强。对成年农民的环境教育必须与其生产、生活紧密相关,讲大道理等漂浮的教育方法是不起作用的,绘制文化墙等泛泛的教育方法也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农村公职人员(包括环保干部、中小学教师等)是农村环境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农村公职人员的环保素养高低对整个农村环境教育工作的成效有着重要影响。但当前,我省对有关农村公职人员的环境教育存在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对于环保干部,存在环保法律知识掌握不熟练、执法水平不高等问题;对于中小学教师,存在环境教育打折扣、照本宣科等问题。

三、河北省农村环境教育方案设计

1.基本思路

农村环境教育应在我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框架下,与其他措施实现融合、协作,注重与正在实施的《河北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造提升实施方案》形成合力;

农村环境教育应充分立足农村生产生活特点,立足农村人群行为特征,立足乡情村情,立足当前农村环境教育现状,不可生搬硬套城市环境教育办法。

2.具体措施

⑴明确三个教育主体。明确农村环境教育的主体是做好农村环境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面对当前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客观上要求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具体而言,教育主体应包括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这三个教育主体分别在农村环境教育不同领域发挥作用,共同为农村人群提供教育服务。

在教育主体多元化的局面下,政府依然是农村环境教育的主导者。一般而言,公共性纯度较高的农村环境教育要素(如重大农村环境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教育师资培训等)、制度性农村环境教育要素(如农村环境教育战略规划)以及民间力量不愿意或者无法完成的领域(如欠发达地区农村环境教育的对口支援等)③,应由政府承担。

企业是在市场环境下开展农村环境教育的重要主体。通过公开竞争招标的方式,使部分低耗能、高效能企业在政府特许下,下乡开展环保产品宣传;同时,政府应视情况对下乡环保产品进行适当补贴,督促企业做好售后服务,等等;以确保企业获得利润,确保农户既获得生产生活上的实惠,又体验和深化了环保理念。

社会团体具有公益性、非政府性、灵活性等特质。应大力、有序发动公益性组织、教育机构等,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教育,以分担部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弥补市场机制缺陷。当前我省开展了相关内容的支教、支农等活动,但总体来看,今后应在加强政府引导、对接农村实际需求、克服形式主义、形成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⑵实施三类差别化教育。前文提到,根据人口学特征和与农村环境的关联关系的差异,农村人群可分为农村中小学生、成年农民、农村公职人员。为保障农村环境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必须立足以上三类人群实际情况,分类别开展差别化教育。

对于农村中小学生:教育目标是认识环境,养成环保行为习惯,形成环保资源意识。教育内容是环境的内涵、人与自然的关系、环保行为规范和环境现状等。教育途径是可参考江苏省做法,单独设立环境教育课程;加强农村中小学有关课程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注重挖掘身边、新鲜的教育题材,增强课堂生动性;吸引外部力量,共同创建环保知识科普基地,走出去体验城市、先进农村的优美环境。

对于成年农民:以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党团员、文明户等个体为重点教育对象,带动全体。教育目标是确立环境资源意识,掌握环保生产生活行为方式,树立环境权益意识。教育内容是农村环保基本知识、科学种植养殖、合理使用农药、低碳生活方式等。教育途径包括组织有关企业开展环保生产技术下乡、产品下乡;结合我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在改圈、改厕等同时,教授农民相关环保、卫生生活知识;引导、帮助农民开展环境维权活动。

对于农村公职人员:教育目标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能力。教育内容是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危害及成因,农村环保方面的政策法规、专业技术知识;等等。教育途径包括定期举办农村环保专题讲座、培训班等集中学习;考察国内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开展环保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警示教育;建立定期深入调研制度,了解农村环境第一手资料。

⑶完善三方面配套保障。可简要归纳,前两部分主要是从农村环境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入手,分别对活动的承担者和指向对象提出了要求。这是我省农村环境教育方案的核心内容。同时,应做好组织、资金和考核机制三方面的配套保障,确保前两部分措施落到实处。

①组织保障。在各级政府,形成环保部门牵头,财政、宣传、教育、农业等有关部门参与的分工合作协调机制[3],根据各部门工作职能,明确分工,细化职责,落实责任;借鉴锦州等地区做法,在乡镇一级建立环保派出机构,短、平、快的开展农村环保工作。

②资金保障。农村环境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工程,其经费应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专款专用;在我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活动经费中,明确用于农村环境教育资金的比例;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等政府外物资投入,形成资金合力,降低政府成本;资金投入适当向污染严重农村地区倾斜。

③考核机制保障。针对不同类别机构和人群,制定考核指标,细化考核办法,以考核为基础形成环境教育责任体系;邀请农村人群参与考核,增强群众的话语权;研究制定奖惩机制,做好问责工作。

引文注释

①范社岭委员建言整治农村环境污染[N].河北日报,2014-01-10.

②李伯华等.农村环境教育体系:一个理论框架的构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3(3).

③陈润羊.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教育对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