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政教学改革方案

思政教学改革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政教学改革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政教学改革方案

思政教学改革方案范文第1篇

一、树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德育范本

今年“两会”上,总理在谈到思想政治工作时又再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思想教育是人类永恒的课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从纵向发展研究而言,思政教育往往被视为终身教育的重要部分,在人的生命周期中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是最为持久的;从横向发展研究而言,思政教育核心理论部分依托学校课程教育完成,然而随着教育对象的复杂化和教育资源的多样化,校园内的教学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要,这对德育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思想教育在各教育阶段应积极探索与学生身心发展相匹配的实际问题,重视受教者的主体地位,切实提升教育能力,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自古以来,乐学一直是学者们在学习境界上追求的最高境界,更是教书育人的最高目标。学生兴趣的涌现需要一定的情境,并且此时的气氛要与学生的兴趣、学生生长的需要相契合。另一方面,强化学生彼此认同感和时代使命感。青春期时期正是学生处于生理发育成熟阶段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时期,学生情绪和情感随着阅历和见识的增加也日益丰富,但却存在波动性大,依赖性与闭锁性同时存在等问题,再加之各种潜在社会和家庭压力,使得学生自身很渴望与人进行沟通交流,尤其希望来自同龄人给予的帮助与认可。结合全方位育人理念,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目标可以被分为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两种,知识目标可以通过校内理论学科课程标准来实现,情感目标则需要多类型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注重实践性和持久性,因此“社会治理”视阈下的德育教育范围以校园为核心辐射社区,将教育教学的主体对象扩展到一定区域内的常住居民,甚至包含流动人口,在这个过程中,德育体系更应注重个性化方式和方法,发挥“社会治理”的实效性意义,注重解释力,更关注外在宣导和向内努力的结合。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质课、理论教育课

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上海市自2014年开始便积极探索思政课程向“社会治理”的有效转变,先后出台《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法案(2014-2020年)》等多个指导性文件,推进“中国系列”在内的多个《大国方略》课程。在教育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仅仅抓住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进行,充分架构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在课程实践中的主渠道和路径,立足于有效衔接、循序渐进的根本基调,从横向贯通教育课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网状形式铺开,分层实施,整体推进,同时建立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即思想政治课、综合素质课、理论教育课的互动模式,从纵向上也应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培养策略,充分发挥校内教育的导向优势,加强家庭环境的基础力量,同时极力挖掘社会影响下的育人功能,进而形成德育培养的综合人才发展效应。其一,思想政治课、综合素质课、理论教育课的教育体系应建立在与学科门类相对应的课程建设价值标准之上,尝试编写教学实践指导用书和课程改革方案,从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入手,不盲从、不刻板。其二,思想政治课、综合素质课、理论教育课的教育体系应围绕体制机制、教学策略、课程设置、教学评估以及教师选用方面等进行,有针对性地为教育探索提供保障性作用。将学校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育才与德育综合凸显出来,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意义,实现立体化育人转型,实现将思政课的核心内容有效分化到每一门课程中去,不仅充分体现每门课的德育教育功能,同时也强化了每一位教师的教育责任。教师在将思政课的核心内容分解到每一门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各自学科的知识特点和教育资源,并提出相应的理论架构和操作方法,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将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落到实处,完成从一名授课教师真正向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现实转变,实现全员德育教育新局面。

三、借力体验式教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

隐性教育历来被认为是我国教育的优势和特点,突破思想政治教育说教过于集中的瓶颈发展问题,破除思想政治课程仅仅为隐性课程教学一部分的陈旧观念,把思想政治理论与多学科内容协调起来,借力体验式教学方式方法,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互融通起来。使学生在体验中懂得知识,在互动中感受道理,并且用道理赢得认同,以积极感悟取代枯燥灌输,进而赢得学生的好评和喜爱,在这个启发引导的过程中,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彰显,学生不仅可以自主选择和参加一定课内外活动,用身心体验亲历直观感受活动的过程,而且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调动和生感,召唤自身已存在的真知,进而去体味、认同、领悟,同时能够自觉接受教育内容,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能达到的具体目标,实现德育教育“润物无声”的效果。借力体验式教学,完成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的通融,首先应建立新的考核体系,从知识、能力、情感和行为四个方面入手,综合考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道德自律、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等。再次在知识传授中,正确认识价值引领的导向作用,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调整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比例关系,“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校园,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的路径。最后尤为注意充分发挥理论学科对思政课程教学的理论支撑作用,教学中不仅要从马列主义公共课中汲取理论源泉,同时还要综合吸收理论课程和通识课程的养料,架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总结以往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在提升教育实效性的过程中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内容,得到认同和体验。因此,一线教师应当积极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觉察和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积极辅助学生学会发现并消除阻碍德育发展的各种因素,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上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提升,让他们重拾完善自我的信心,体现出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挖掘潜在兴趣和能力,重燃成功的希望,一生都走在助人的路上,缔造自己的幸福人生,这才是为学生提供的最好教育。为了达成这样的思想政治研究“社会治理教育目标,一线教师需要通过文化的熏陶来滋养学生的心灵,理性对待在教学改革和创新中不断累积下来的实践经验,将学生学习成果最大化,为德育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

结合上海推进德育教育综合改革的巨大探索,我们可以发掘“社会治理”在理论指导、创新实践和评估保障三大主题方面的沿革趋势,“社会治理”的深入发展需要理论支撑和实践巩固,同时还需要探索和认证,但我们可以预见到,坚定理念,多方位推进课程改革和模式变通,最终“社会治理”的视域会被越来越多地接受和实施,进而形成可持续推进和显现长效的有机体制。以此为借鉴,在架设德育教育培育路径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指引作用,以政治认同完成学生文化人格的体验,不仅把握思想政治教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又充分展现其他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构建思想政治课、综合素质课和理论教育三位一体的德育课程体系,融通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作者:刘峰 单位: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胡群英、李丽.论心灵教育的思政功能和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8):71-72.

[2]申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选析[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3]邹宏秋着眼教数学实效探索政课与理论融合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38-392.

[4]高德毅、宗爱东,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3.

[5]国晓华.新课程背景下对体验式教学中“学生体验缺失”的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