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会计的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FASB将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定义为:财务会计理论构造是由相互关联的目的和根本理论所组成的逻辑分歧的体系,这些目的和根本理论可用来引导首尾分歧的原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则。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一个章程,是一套目的和根本理论互相关联的有内在逻辑性的关系。
一、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根本要素
会计理论要素和逻辑关系的结构体系都包含在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之内,它是由财务会计根底理论、财务会计应用理论和财务会计环境理论互相分离、有机构成的一个理论系统。财务会计根底理论包括会计目的、会计准绳、会计假定、会计办法、会计要素、会计检验等理论,是构成财务会计理论的根本要素;财务会计应用理论是将财务会计根底理论应用于会计理论、指导会计理论的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政策、会计根本原则等理论;财务会计环境理论,主要讨论对理论产生影响作用的外部条件,包括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二、以财务会计目的为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构建一套理论体系的动身点,认清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对构建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具有决议性作用,而且,逻辑起点联络和贯串整个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应该尽量明白和单一,以期能够更好的指导整个理论框架的构建以及利于原则的指导与选择。目前,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应以财务会计目的作为逻辑起点。由于财务会计目的与其他理论范畴有着非常亲密的联络。财务会计目的应该表现会计环境的请求,决议会计对象,反映会计实质。在构建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过程中,应依据我国会计信息运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依据我国的会计环境等制定具有我国特征的财务会计目的。当前,我国的财务会计目的应该是为管理型投资者提供真实牢靠的财务会计信息。我国的财务会计目的具有特殊性:财务会计目的介于受托义务和决策有用之间,能够称之为“双目的论”,即,中国特征的财务会计目的:强调受托义务,统筹决策有用。
三、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前提
依据财务会计目的的不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是存在区别和偏重点的。当以决策有用作为财务会计目的时,会计信息的着眼点是报表有用,即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偏重于相关性,其可以很好的提醒企业当前和将来的信息;当以受托义务作为财务会计目的时,会计信息的着眼点是整体有效,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偏重于牢靠性,如历史本钱,可以反映企业过去的状况。关于会计信息精准性的请求,前者允许偏向,然后者则请求精准牢靠,即含糊的准确和准确的含糊。关于我国特征的信息质量特征:牢靠性重于相关性。基于我国财务会计的目的主要是强调财务报告的受托义务实行状况,其次才是决策有用性。因而,相应的我国的信息质量特征应强调客观、真实,即:牢靠性是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最重要的信息质量特征,其次才是相关性。我国目前资本市场还不完善、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还未健全,会计造假非常普遍,信息失真也很严重。面对这种状况,对会计信息牢靠性的请求也就更为激烈。
四、以会计假定为根底
树立财务会计的四项根本假定,为财务会计目的的完成发明了条件。财务报表的根本假定与财务会计目的是互相限制、互为条件的。会计主体假定设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是将不同会计主体发作的经济业务辨别开来,同时将会计主体与其一切者辨别开来;持续运营和会计分期两项假定为会计主体及时向会计信息运用者提供其所需的信息发明了条件,也在此根底上构成了一系列合理的会计处置办法和程序;而货币计量假定则是限定了会计核算的对象,即只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同时也使信息运用者对企业停止综合评价成为了可能。由此可见,应当把会计假定作为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根底。固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正受着来自电子商务、虚拟企业等买卖方式的不同水平的应战,但是其开展尚未成熟,传统买卖仍占主流。在以四项会计假定为根底的同时,关于特殊的会计环境要素,在界定会计的根本假定时应当恰当思索。
五、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主体——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
在会计理论中,确认是一个普遍的理论,广义确实认包括了计量。而从狭义上讲,财务报表确实认是指依据相应的根底和规范来判别某一项目属于哪个会计要素,应何时列入财务报表。而计量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在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可选择确实认根底普通有两个:收付完成制和权责发作制。关于确认的规范,FASB提出了四条根本确认规范:
①可定义性——所确认的项目必需契合会计要素的定义;
②可计量性——所确认的项目能以货币量化;
③相关性——所确认的项目生成的信息对信息运用者的决策是有影响的;
④牢靠性——所确认的项目真实、客观并且是能够考证的。
这四条确认规范根本上已被理论所证明,因而思索到我国本钱效益准绳,我国完整能够自创。在计量方面,本文主要讨论我国应不应该采用公道价值。由于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财务报告更多的是强调受托义务,信息质量则是偏重于牢靠性,公道价值应用范围遭到限制,以及运用公道价值的条件还不完整具备。因而,我国的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中对计量属性的选择应该:
①分离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构造应该在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中表现出来。
自1938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merCan Insttute of Certified PublicAcoouptants简称为ACPA)首次设立会计程序委员会(Committee on Accounting Procedures 简称为CAP),该机构就一直从事会计准则的制定与。1959年将该委员会更名为会计原则委员会(Accounrubf Principles Board简称为APB),再于1973年改组为财务会计基金会(Financia AccountingFoundation 简称为FAF)所属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Standards Board 简称为FASB),继续财务会计准则公报的。此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一方面制定财务会计准则公报,作为会计人员处理交易事项的依据;另一方面,又财务会计概念公报,作为日后制定财务会计准则公报的理论基础,但其本身并非财务会计准则的一部分。
截至2005年5月,美国已了七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其中第七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我们早子1997年(亦即6年前)就已预测到其内容将与现金流量、现值和风险相关。果不其然,2咖年2月了第七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用现金流量数据与现值作会计计量》。从本文即将论述的基础与回顾,我们有理由来预测第八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的内容,土要是与风险的计量与披露有关。
预测第七号与第八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的基础
自从美国开始财务会计概念公报以来,有关会计处理原则的制定方式已慢慢从归纳法蜕变为演绎法。因此,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首先制定了第一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营利事业财务报告的目的》(1978)。然后,再依循第一号概念公报,构建展望了整个的概念公报架构。
在概念架构中:除了界定了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与财务报表报告的目的之外,尚须探讨;财务会计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所表达的信息应具备哪些质量特征?此即第二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1980.5)所探讨的内容。
2.用来传达信息的财务报表基本要素有哪些,企业的财务信息是借由财务报表来表达的,而财务报表则是由十个基本要素堆砌而成,因此,对于财务报表所使用的基本要素,必须要有正确的认知。此即第三号《营利事业财务报表要素》所探讨的内容。不过,其后被第六号《财务报表要素》(1985)所取代。
3.这些财务报表要素应如何计量。确认与表达,财务报表的基本要素既经界定,然而其金额应如何计量,应如何记入账簿?如何表达,此即第五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损益的确认与净资产的计量》(1984)所讨论的内容。
至于第四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1980),由于涉及非营利事业,不在本文讨论之列。至此概念架构似已大致确定。但为了落实第一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的相关理念,尚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第一,未来的现金流量如何估计,其现值如何计算?第二,风险如何计量与表达?
试想,在美国第一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营利事业财务报告的目的)中谈到,财务会计的主要目的在于:
1.帮助报表读者作更佳的决策。
2.帮助报表读者作更佳的投资决笨与信用决策(或放款决策)。
3.帮助报表读者预测其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金额与不确定性。
4.帮助报表读者预测该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金额,与不确定性。
5.提供企业各期的损益金额。
6.提供企业各期损益金额的组成要素(R”盈余质量)。
7.提供企业所拥有的经济资源,以及对该经济资源的请求权利。
8.提供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
上列5到8就是企业每期应予编制的财务报表。因此,如果将上列次序倒着读回去,可知营利事业财务报告的目的在于编制财务报表。借以帮助报表读者预测自己及其他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金额与不确定性,以帮助报表读者作更佳的投资决策与信用决策。
此外,依据第二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的主张,有用的信息必须具备相关性与可靠性。其中可靠性包含有真实性,可核性与中立性,着重在历史成本而相关性包含着预测价值,反馈价值与及时性,则着重在市价。若与决策相结合,那么企业所表达的会计信息将会偏重相关性,亦即强调以市价为表达重点。至于所谓市价,如果有活络的交易市场,那么该市场的交易价格可以作为市价的依据,否则得以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作为市价。
在上面的论述中,有关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金额与不确定性,就是会计表达问题的焦点所在。试想,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与金额所以要加以预测,就是为了计算其现值,以表达资产与负债的公平价值,以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回溯第七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的内容
美国第七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主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现值计量的组成要素二是现值计量的方法。
就如该概念公报所说,在计量资产与负债的公平价值时。应采用现值方法来计量。采用时应考虑下列项目:
1.未来现金流量的某一估计值,或是在不同时点的系列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值。
2.以无风险利率来表示货币的时间价值。
3.未来现金流量金额与时间的变异期望值。
4.资产与负债含有不确定性的代价。
5.其他未予确定的因子。例如缺乏流动性与市场信息的不完整。
此外,就现值计量的方法来说,美国第七号财务会计概念公报主张现值计量的方法有两种,即估计现金流量法(Expected Cash Flow ApprOach)与传统法(Traditional APProach)。有关这两种方法的选用,则应依不同情况来决定。
在传统法下。系以未来现金流量的某一估计值,或是在不同时点的系列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值(即上列1)来作未来现金流量:并将其他项目(即上列3至5)作为无风险利率(即上列2)的调整田子,用以计算调险的折现率。
一般来说,会计上对于现值,都是采用传统法来计算,亦即采用一组现金流量与单一折现率(即调险的折现率)来计算。这种计量方法。对于市场上存在类似项目的资产与负债极为有用。例如公司债的发行与投资。资金的借贷、分期收款销货等等。但是对于市场上不存在类似项目的非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负债,则显然不适用。此时必须采用估计现金流量法来计量。
在估计现金流量法下,系以无风险利率(即上列2)来作折现率并将其他项目(即上列3至5)作为未来现金流量(即上列1)的调整因子。用以计算调险的现金流量。其实在目前的会计实务中,有许多估计值都有意无意地融入了估计现金流量的概念。此外会计人员经常要利用现金流量概率的有限信息来计量某一项资产或负债。
结论:我们认为第八号概念公报主要内容是风险的计量与披露
―、财务会计系列课程的内在逻辑
按照信息系统论的观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分别是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其中,财务会计亦称“对外报告会计”,它以主体已发生或已完成的交易与事项中的财务数据作为输人,按照公认会计原则或企业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运用若干普遍接受的会计惯例,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进行加工,最终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将有助于决策和反映受托责任的信息输出给主体外部的使用者。由于财务会计以财务报表作为对外报告信息的主要载体,因此,笔者认为,财务会计系列课程设计应立足于财务报表,按照会计核算程序的不同环节,“基础会计”课程主要解决从凭证到报表的记录这一环节的问题,而“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则应解决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三个环节的问题。
具体而言,“基础会计”实质为初级财务会计,是“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的基础,其重点在会计记录这一环节,以掌握簿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核心,兼顾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级财务会计”以法人企业(非金融企业)的常规业务为依托,其重点是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以掌握通用性的确认标准、计量规则及报表编制方法为核心;“高级财务会计”实质为特殊财务会计,以非法人企业或者法人企业的非常规业务为背景,主要由特殊主体会计(如集团合并报表会计、总分支机构会计等)、特殊业务会计(如衍生工具会计、重整和清算会计等)和特殊呈报会计(如分部报告、中期报告等)等三项内容组成,其核心是特殊情形下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问题。
二、财务会计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财务会计教学的目标导向
高等会计教育的目标由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决定,具体地说是由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决定。在我国,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的规定,会计教育的目标是知识传输和能力培养的双主导型。财务会计教学目标是会计教育目标中的一个子目标,是会计教育目标的具体化。笔者认为,给学生讲授最新的会计知识是“与时俱进”思维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反映,“理论导向型”或“实务导向型”的教学模式对于本科阶段的财务会计教学并不恰当,其目标定位应是“准则导向”。
事实上,“理论导向型”和“实务导向型”教学模式本质上都是将会计准则视为纯粹的技术规范:前者就会计论会计,试图从理论上演绎出最优会计准则;后者侧重于如何具体应用会计准则;而“准则导向”的目标定位不仅将会计准则视为技术规范,更重要的是考虑准则的经济后果及准则制定权的争夺,只有正确把握会计准则的这一内涵特征,才能真正实现会计教育的知识传输和能力培养的双主导型目标。
(二)财务会计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
1. “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学、财务学和审计学等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学科人门指导”课程的学习,能够使本科生知道大学四年应该学习哪些课程、这些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应该如何拓展知识结构等问题,帮助他们及早树立专业意识,形成专业思维(刘海生,2006)。因此,“基础会计”课程应作为财务会计系列课程的人门课程而非专业人门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尤其是要让学生掌握财务会计核算程序的记录环节,即从原始凭证开始到财务报表结束这一过程,为进一步学习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后续课程的奠定基础。
2.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学、财务学和审计学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可概括为:学生应在学习“基础会计”的基础上,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标准及计量规则以及财务报表的列报和编制;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处理法人企业的通用类财务会计问题的能力(包括会计政策的选择能力以及对财务报表的理解能力),以便较好地适应日后从事企业日常财务舍计工作的需要,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是继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后开设的又一门会计类专业课程,是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和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的选修课程。其中的“髙级”二字表明了这门课程的层次和难度,也说明了这门课程所涵盖的教学内容,课程主要涉及会计领域的一些“难”(会计难题)、“特”(特殊业务)、“新”(前沿领域专题)内容,是对中级财务会计一般性会计业务和财务报告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特殊主体、特殊业务及特殊呈报情形下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计量及报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其应对复杂财务会计问题的适应能力。'
三、财务会计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
财务会计本质上是以财务报表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对外报告会计,其知识体系的核心是财务报表各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其中基础会计”课程主要针对财务报表要素的记录;“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则分别针对通用性和非通用性的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按照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的不同,财务会计系列课程教学内容的分工如表1、表2和表3所示:
四、财务会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师资队伍建设
财务会计是一门融理论性、方法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独立学科,以准则为导向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自身对会计准则性质的认识,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既要有丰厚扎实的会计理论功底,又要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在教学实践中,该课程的教学师资大多数是走出校门后直接进入课堂,缺乏与会计实务界的联系与沟通。这样的师资来源有两点不足:一是所学的理论知识由于缺乏实践应用而略显生涩,在教学过程中容易照本宣科;二是没有会计实践经验,对准则的理解容易停留在技术层面,缺乏对其经济后果的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要改变这一现状,应当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加强与职业界的合作。高校应与会计职业界建立联系和交流机制。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鼓励会计教师每年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兼职一段时间,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了解会计实务,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务能力;邀请会计职业界的资深人士来学校讲学;组织有会计职业界与教育界参加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二是会计教师应积极主动进行社会调查。在社会调查中,会计教师可以接触到实际的会计案例并将其加以总结,只有经过自己实际体会与总结的会计案例,在课堂上讲授起来才会是丰富多彩的。三是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不同教师的知识结构、理论和实践水平各不相同,加强横向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无疑将有助于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二)教材建设
财务会计教学改革需要有配套的教材予以支持,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从目前情况看,一方面,《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教材仍沿袭着“理论阐述+规范(准则、制度)解释+会计处理举例”的套路来编写,形式刻板,体裁单一;另一方面,缺乏对教材提及的会计学关联知识的阐述和解释,内容过于集中、单薄。会计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学科门类,必然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认为,“学校中的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认同这一教育理念,就会统一财务会计教材的指导思想,使教材内容朝着稳定性方向发展,更多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精髓,教学内容也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三)以提高职业判断力为核心,推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革新
新会计准则在其会计理念、体系结构以及具体内容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同时也使得会计自由裁量权加大,从而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所谓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会计准则和会计惯例等会计标准并运用自身知识和经验,充分考虑企业现实与未来的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对经济交易和事项进行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其目的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使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相关利益主体的决策。
经营管理的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协调沟通的重要意义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二者能够充分协调沟通,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就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这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及会计活动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现协调沟通,可以减少会计信息加工的工作量。实现协调沟通,可以提高管理会计的决策质量。实现协调沟通,为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便利条件。实现协调沟通,便于实行会计电算化。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协调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两门会计在资料的协调沟通上存在问题。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两个子系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相当密切。管理会计一方面充分利用财务会计记账、算账提供的资料;另一方面,它还从财务会计基本信息系统之外取得有关信息,根据管理上的要求进行加工计算,借以为管理上提供各种有用资料。但实际上,财务会计提供资料往往把日常核算建立在制造成本计算的基础上,这与管理会计所需的变动成本资料没有充分衔接,给管理会计信息的进一 步生成带来了麻烦,从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也加大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两门会计在确认基础和计量基础上的不协调问题。现行财务会计基本上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强调经济业务的权责关系及其影响期间;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来反映成本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而管理会计却以现金制为确认基础,来回避权责发生制的存货估价及费用摊配问题, 并以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计量基础。这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者之间缺乏统一性,对于会计信息的生成、提供与利用带来了许多困难和不便。
两门会计在投资项目的评价与考核上的不协调问题。管理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成本, 包括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 而现行财务会计只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成本。对于一投资项目, 这种差异将导致投资项目的配置效益评价与投资项目的使用效益考核不协调。这就意味着让管理人员用一种标准进行决策,而对他们的业绩用另一种标准进行评价,从而失去了项目决策的意义。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实现协调沟通的可能性
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不协调,可以看出有必要对二者进行协调和沟通。但就目前的理论与实务来看, 想让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完全的沟通似乎是不现实的, 不过在某些方面,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协调沟通是可能的。其主要原因是:
管理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但二者并非互不相关,他们之间有许多内在联系,这表现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基本信息同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主要经济指标相互渗透。正因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给二者的协调沟通提供了条件。
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及会计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给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协调沟通提供了可能。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科学本身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会计确认己不仅限于权责发生制基础,会计计量模式从原来单一的计量基础发展到五种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这些为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协调沟通奠定了基础。
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协调沟通的解决办法
为了协调沟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某些差异,促进会计科学的发展,人们做了许多尝试和探索。笔者认为,要实现二者的协调沟通,可以采取以下的办法:
在财务会计日常核算中使用变动成本法, 使其与管理会计更易于衔接。与制造成本法相对应的变动成本法是指在组织常规的产品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制造费用及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由于变动成本计算可以提供每种产品变动成本资料,这为分别确定它们的贡献毛益提供了便利条件。以此为基础,可以进行管理会计中的盈亏临界分析和量本利分析,也为正确地进行成本的计划、控制和经营决策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而且变动成本计算还便于和标准成本、弹性预算和责任会计等直接结合,在计划和日常控制的各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财务会计中引入变动成本法可以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更易于衔接沟通。
建立财务会计新的确认基础和多种计量模式。
在确认基础上,财务会计应突破只单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唯一模式, 而要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同时考虑到现金流量, 建立以权责发生制基础为主, 以现金流量为补充的两者相结合新的确认基础。通过处理,一方面协调了两门会计的确认基础,减少了管理会计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投资的现金流量信息的对外报告,满足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在计量属性上,财务会计应使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多种计量模式共存, 相互配合。由于金融创新和新金融工具的出现,使财务会计的计量基础和计量属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财务会计通过日常多种计量属性的信息收集,便于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加工利用,以实现两门会计的协调沟通。
一、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内容
现代财务会计是一个相对性概念,其是相对传统的财务会计而言。从资产经济到知识经济,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会计模式也在这个背景下有所转变。因此,人们将其称为现代财务会计。而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则是在实践的基礎上,所创建的一个理论体系。该理论中主要包涵如下内容:
1.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的内容是明确要提供会计信息的原因,以及其需要提供会计信息的对象,具体需要提供哪些信息等。会计目标当前已经成为会计理论发展的重要引导与出发点。而在实践中,会计目标也是其会计运作的最终目的,在这个目的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作为,能够让整个会计活动相对完整。
2.会计前提
会计前提主要体现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等多个内容上。当前,会计的前提也主要是在其范围的规范以及会计要素的明确这两个方面。在经济方式相对改变的今天,传统的会计要素已经转变,会计范围也相对扩展。这就使得其作为会计前提作用相对削弱。因此当前会计前提是满足其行为的重要内容。
3.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一般包涵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另外,会计要素其实也包涵了会计主体、会计对象等多个内容。在会计理论中,这些内容都是会计的重要组成。
二、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
从传统的资本会计运作到当前的现代化财务会计模式,会计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持续经营概念的理解上
在财务会计理论中,持续经营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的企业状态描述,而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中,其对于这个持续的认识相对缺乏。其对经营时间的认知不正确。然而,财务会计理论的建立,必须要以企业能够持续经营作为基础。现代财务会计理论是基于现代的经济形式而提出,其对于持续一次更加全面,其对于持续经营概念也相对符合经济发展。
2.会计分期概念的变化
会计分期实际上是针对固定时间段对会计信息的利用。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会计信息的渠道相对增多,网络上也存在很多会计信息,但是这部分信息是否真实,有用,却成为企业利用所困扰的一个问题。会计分期的概念就在这种背景下所发生的一个变化。
3.货币计量概念的变化
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中,货币概念是建立在货币价值的一定上。而当前货币价值却很容易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货币作为商品的量化,其也存在一定的改变。如果单纯的依靠货币来进行计量,那么很容易导致其与经济发展脱节。在这种状况下,货币计量的概念也在不断的完善。
三、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发展的研究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已经有所发展,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缺失,也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而被弥补。然而,笔者认为,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实现如下几点的认知。
1.结合现代科学技术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其运用在企业内部管理的可能性不断提高,当前会计运作已经打破了传统的人工、手写等模式,并且,涉及了一定的软件应用。在这种背景下,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发展也必须要趋于科技化。其中涉及的计算方式必须要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
2.人员素质的提高
无论现代财务会计理论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状态,其最终的发展因素都是人。相对应的人员在不断的知识运用中发现其与社会的脱节,然后,对其进行一定的创新,进而达到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发展的目的。因此,在整个过程中,必须要对现代财会人员的知识加以更新,让其充分认识到理论更新的重要性,从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理论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