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护理相关知识

心理护理相关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护理相关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护理相关知识

心理护理相关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 冠心病 生活质量 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41.4; R24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007-02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动脉功能性改变,进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导致心脏疾病的发生,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猝死。近年来冠心病在我国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呈现年轻化趋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目前大多数医疗机构只是注重专业性治疗和短期疗效,忽视护理干预在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病死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中的长期作用;有些医疗机构只是开展简单的健康教育,未实施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行为干预及药物干预等的综合护理。本研究对冠心病患者采用综合护理的干预方式,观察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58.3±4.6岁;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7.2±4.1岁。实验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筛选标准

入选标准:临床表现及心电图变化均符合WHO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病程大于6个月,未接受过综合护理干预,具有基本的读写能力。排除标准:心功能III级及以上的患者,伴有其他系统重大疾病的患者,伴有精神或神经疾病的患者,接受过介入治疗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冠心病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包括健康教育、饮食护理、运动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以及出院指导,并在出院3个月内进行电话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帮助其对病房环境进行熟悉,为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打下基础;入院后进行宣传教育,发放《冠心病防治知识手册》和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了解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并对患者及陪护人员的年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护理人员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包括疾病的基本知识,如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急救常识等,护理人员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程度,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护士积极了解患者日常的生活习惯,鼓励其积极改正不良生活习惯,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饮食方面少食多餐,减少高糖、高盐、高脂肪食物,补充钾、钙及优质蛋白。睡眠方面要有充足的睡眠,并促使患者根据自身病情和健康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心理方面应给与患者安慰、支持和鼓励,教会患者保持舒畅的心情。用药方面应首先强调药物治疗冠心病的重要作用,促使患者养成按时用药的习惯,帮组患者提高用药依从性;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到病人的护理干预中,家属的理解、支持和鼓励可以很大程度上排解患者的负面情绪,使其自我效能提高,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中去,形成患者良好的心境;每周一次邀请专家教授进行冠心病知识讲座,利用幻灯片、动画及纪录片等多媒体形式,同时针对患者和家属提出的问题,专家教授可以进行详细、耐心的解答;患者出院时,针对患者的个人一般情况,为期制定一套适合患者的家庭护理计划,鼓励其家人敦促患者对护理技术积极实施;患者出院3个月内护理人员定期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饮食、运动、用药等只是,增进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并敦促患者定期来医院复查。

1.4 评价工具和标准

采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慢性病自我效能表对患者的自我效能进行评价,采用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患者的社会支持度进行评价,采用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研制的健康调查表SF-36(中文版)对患者生理功能、生理只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8个方面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疾病认知程度的比较

综合护理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关于冠心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比较,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对冠心病知识认知程度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远高于对照组(P

2.2 两组患者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得分情况比较

对两组患者自我效能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得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8个方面在护理干预后进行评分后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冠心病是人类慢性终身性疾病之一,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监护水平的不断提高,冠心病患者急性期死亡率已大大下降,多数冠心病患者处于带病状态。由于冠心病导致的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症状,不仅给病人身体上带来损害,还使患者的精神上受到摧残,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疾病的认知程度、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及心理因素等对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1,2],大量关于冠心病患者的健康干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与常规护理相比,综合护理干预能够很好的提高疾病的认知程度、提高自我效能、改善社会支持及调节心理等作用,从而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4]。综合护理干预的主要措施包括健康教育、生活行为干预、心理干预、服药依从性干预,这些方式的综合运用对患者提高冠心病认识程度、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及心理因素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综合护理干预对疾病认知程度影响方面,首先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得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的过程,所以对冠心病患者第一步护理干预的是填充缺乏的相关知识。本研究结果显示,综合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患者接受冠心病知识的提高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不了解相关知识的仅占6%,对照组占28%。自我效能是个体对实现目标所具有的的能力的信心,自我效能主要受个体经验、他人经验、言语劝说及自身的情绪,针对这4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综合护理干预一方面耐心讲解了解冠心病相关知识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意义,劝说患者改掉不良生活习惯[5],另一方面针对患者的焦虑等负性情绪,护理人员给予关怀和开导[6]。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自我效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增强了患者实现目标的信心和信念。社会支持是个人和社会关系接触的密切程度,包括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到尊重、理解、支持的心理满意程度,客观支持是物质上的直接援助的参与,本研究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方式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到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指导家属适时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7]。结果显示通过综合护理干预的实验组社会支持评分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能够很好的提高冠心病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自我效能及社会支持水平,并能明显的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常晓晓,孟海英,郜玉珍.社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J].护理杂志,2007,24(12):1-3.

[2]李春燕,姜芬,刘柏梅.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9,24(11):36-37.

[3]丁洪琼.护理干预对冠脉介入术后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影响的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11.

[4] 杨丹芬,白娟,林芳.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吉林医学,2011,32(9):1802.

[5]王安祥.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状态、不良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3):327-329.

心理护理相关知识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 探讨急救中心护士工作压力源与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运用整体抽样法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对本院急救中心68名护士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工作压力源、心理健康、离职倾向等。结果 工作压力源与离职倾向呈正向关系。结论 急救中心护士工作压力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建议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急救中心护士的心理健康,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降低护士离职倾向,减少护士流失。

【关键词】急救中心护士;压力源;心理健康;离职倾向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院前急救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能否提供快速高效的院前急救工作,对挽救患者生命、减少院前急救患者的伤残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1]。而急救中心作为一个特殊的科室是医院抢救急、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它涵盖了所有临床专科的急症护理,同时又有自身的中毒急救、灾难急救、心肺复苏和急诊护理等。急诊护理是一门用最少数据、最短时间和最佳技能来挽救患者生命、减轻患者痛苦的艺术。其护理质量是衡量医院整体水平、服务质量、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因而急救中心护士较院内人员要承担更大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使得急救中心护士的精神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导致心身疾病如:身心耗竭综合症、特质焦虑、忧郁等。而护士群体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群体,他们不仅要付出时间、精力,以良好的行为满足工作上的高要求和压力,还要在家庭中承担多重角色带来的家庭的责任。家庭与工作不能相容时,产生工作家庭冲突,产生离职倾向。它严重影响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造成国家教育经费及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最终将影响整个护理学科的发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在急救中心整体抽取68名护士和随机抽取院内内外科75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0.10±7.38)岁;已婚占54.5%;未婚占42.8%;离异占1.3%;护龄0.5~37.0年;平均护龄(9.46±7.76)年;学历:本科占34.3%,大专占46.3%,中专占46.4%。急救中心护士与内外科护士在以上各个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的方法进行资料收集,问卷采用无记名调查方式,统一指导语和填写方法,有调查人员统一发放、收回。包括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离职倾向调查表(1)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90项有关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问题,共归纳为9个基本症状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每项症状按1~5级评分,得分越低,说明心理健康程度越好。

3 讨 论

工作压力是由于工作环境的要求与人的反应能力之间的不平衡知觉所致,压力源是引起压力的事物。急救中心压力高于院内其它科室的护士。在工作环境、工作量、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工作家庭冲突、人力结构、职业风险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原因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特殊的工作环境由于各种灾害、工业、交通事故等各种灾害性事件日益增多,加之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对医疗卫生需求的提高,作为医院的窗口,急救中心往往是医院工作量最大的科室。加之急救对象多为病情危、急、重者,患者家属求医心切,要求很高,且急救中心担负着院外急救、抢险救灾、危重病救护等工作,每一项工作都时间紧急、责任重大。急救中心护士长期抢救突发患者、危重患者和各种外伤患者的第一线,其救治工作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危险性,导致其长期处在高度的精神集中和精神紧张状态。因而更容易对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3.2 工作量过大、人员编制不足截止2007年底,全国护士队伍发展到154.3万名,占卫生技术人员的31%,但医院临床护士数量不足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临床一线护士数量少,医护比例呈倒置状况。根据卫生部2007年对全国696所三级综合医院调查记录,696所三级综合医院的病房护士与床位比平均为0.38:1没有达到卫生部要求的病房护士与床位比为0.4:1的标准。国内现行的急诊科护理人员配置仍沿用1978年卫生部颁发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中的有关规定标准执行,急诊护士与医院总住院病床之比为1~1.5:100 此配备方面已不再适用现在的急诊护理模式。它为考虑急诊患者的数量,就诊患者病情急缓程度、专科点、地区差别、造成人力资源紧缺与浪费并存。近年来,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的开展,医院高精尖设备的增加,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使护理工作的范畴、护士的职责、互利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护理业务日趋繁重。

3.3 复杂的人际关系急救中心位于救死扶伤的最前线,其救治工作本身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风险性。患者及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尤其以焦虑、抑郁、敌对、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表现突出。而护士不能及时疏导导致病人大吵大闹,谩骂威胁,甚至大打出手。而医院有规定和患者产生矛盾是不论原因在谁,首先处罚医护人员,使护士产生委屈、愤怒、恐惧等不良心理体验,工作满意度下降,离职倾向增强。

3.4 心理健康由于急救中心护理人员的流失导致临床护理人员绝对不足。由于临床一线护士短缺,工作辛苦,加上频繁的夜班,生活节奏紊乱,尤其急救中心的环境较普通科室嘈杂,容易使护士产生烦躁、焦虑的情绪。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多变的人际冲突,是护士情绪受到压抑,得不到正常的宣泄,造成护士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而相对病房的医务人员,急诊科护士常目睹各种交通事故、灾难现场等各种极度痛苦的事件,这些都容易影响其心理健康。护理工作有服务业的性质,但与服务业相比,急救护理工作更紧张繁重,专业技术要求更高,护士的平均学历远高于专职服务业人员。在新的护理模式下,护士不仅要付出体力、脑力劳动,还需付出更多的宽容与爱心。这种反差,使有些护士感到心里不平衡,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3.5 工作家庭冲突是一种角色冲突的特殊形式,在这种冲突中来自工作和家庭生活领域的角色压力是不相容的。工作家庭冲突有3种形式:基于时间的冲突、基于压力的冲突和基于行为的冲突。基于时间的冲突指的是将时间投入于满足一个领域的需求会消耗投入于其他领域的时间,可以是身体上或心理上的占据;基于压力的冲突指的是一个领域内产生的压力(例如不满意、紧张和疲惫等)会导致很满足另外一个领域的需求;基于行为的冲突指的是一个领域内培养起来的行为对于另外一个领域的角色需求来讲是不相容的,并且个体在领域间变换时无法调整行为。护士群体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群体,她们不仅要付出时间、精力,以良好的行为满足工作上的高要求和压力,还要在家庭中承担多重角色带来的家庭的责任。工作与家庭两者不能相容时,产生工作家庭冲突,产生离职倾向。(1)工作家庭冲突中的压力维度与离职倾向的关系。护士在工作中银工作量大而精疲力竭,当护士回归家庭时,难以满足在家庭中角色的要求。相反,由于护士群体以女性为主体,在家庭中承担着比男性更多的家庭职责及家庭的压力,当护士家庭中的压力未能得到缓解时,难以满足工作要求,导致工作能力下降,压力增加,产生离职倾向。(2)工作家庭冲突中的压力维度与离职倾向的关系。当把家庭中家长的作风带到工作中来护理患者或与同事沟通,有可能会造成患者不满或沟通不畅。而将工作中的作风带回家庭,又造成家人不理解,表现在工作行为上,产生行为冲突,产生离职倾向。(3)工作家庭冲突中的时间维度与离职倾向的关系。护士倒班导致了工作时间的不规律及时间长,超时工作,限制了工作之外的家庭生活、娱乐时间,将时间投到家庭中的活动减少;当回到家庭中时,在家务劳动中又要消耗很多的时间,使其难以在家庭中有时间考虑工作的要求,对工作家庭造成影响,产生离职倾向。

3.6 人力结构不合理护士人力合理的组织结构即比例关系、层次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目前我国有严格的护士准入制度和完善的职称评审体系,但未涉及对护理人员的分级,未体现护士职称与岗位的关系,技术风险与护士等级的关系,护士不论学历、职称、年资承担同样的责任和义务。部分高年资、高职称护士以及一些年富力强的护士中坚力量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脱离一线,而被照顾到二线护理岗位上,造成护理队伍高职称人员短缺。

据统计,一名熟练的急诊护士培训周期为4~5年,但大多数医院急诊护士都是低年资护士,有调查显示,上海市各医院急诊护士普遍年轻,护龄不到5年的过半,对急救知识和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尽人意。

3.7 职业风险急救中心劳动强度大,长时间的行走、站立、弯腰等动作,可引起肌肉、肌腱疲劳,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下肢静脉曲张及经期宫血过多等。而护士在日常工作中离不开穿刺、注射及处理污染伤口及分泌物等职业性接触,其接触途径主要为被污染的针具及其他利器刺伤、割伤或割伤的伤口不慎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而传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当进行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时,吸入高浓度的过氧乙酸、含氯的空气消毒液时,可引起皮肤灼伤、头痛、头晕、胸闷、气促、咽喉干痒、哮喘、皮肤过敏、色素沉着等症状,甚至还有致癌、致畸作用,而紫外线极易损害眼睛和皮肤,可引起电光性眼炎、皮肤红斑反应、光感性皮炎,甚至诱发癌变。臭氧是眼和肺最危险的刺激物之一,由于臭氧的特殊气味可引起呼吸困难、过敏性哮喘、头痛、头晕、恶心及呼吸道刺激症状而产生剧烈咳嗽。

4 对 策

急诊医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有其治疗、护理的专科特点,据国外学者[2]研究发现,在对创伤治疗中,有急诊护士参与护理的成功率较非专科护士者高15%~20%。可见急诊护理人力的合理编配与医疗安全密切相关。

4.1 增加工作人员于急诊患者日益增多,急诊护士工作繁忙,工作强度相当大,轮班、夜班频繁,医院管理层可适当增加人员,缓解期工作压力。美国急诊医学院(AAEM)声称:急诊护理人员配置存在的主要缺陷是护患比例达不到临床实际要求。“善适当的急诊工作方针,要求急诊护患比例不得少于1:3或按照入院患者概率安排每位护士每小时照顾患者不能超过1:2.5个”。此外急诊注册护士(RN)与患者的比例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和变更,以实现合理的人员配置。

4.2 改善工作环境医院管理层改变急救中心脏、乱、差现象,改善急救中心工作场所,优化布局,更新设备,为急诊护士营造干净、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4.3 提高业务水平医院应定期安排人员外出学习、进修,拓宽其知识面,掌握最新的急救知识,熟练掌握“三基”(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础操作)和精通“三专”(专科理论、专科知识、专科操作)外,还要熟练掌握常见急救操作技术,如:止血、包扎、固定、搬运、CPR、电除颤、气管插管等。这样他们工作起来不至于心理压力过重,可以减少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4.4 增强心理素质加强素质训练,提高对职业压力的适应能力。急诊护士应注意人文学科知识和心理卫生知识学习,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面对现实,适应职业和环境急救,寻求疏导不良心理情绪的方式,增强体质,保持旺盛精力。因为急诊护士的工作压力大,当体内调节压力的能力与精力消耗不成正比时,机体平衡失调,可导致器质障碍,使人不能做出判断和决策[2]。所以平时要加强身体锻炼,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容对待各种压力源,减轻压力带来的身心损害。

4.5 加强职业防护,提高防护意识认真洗手并加强防护用具的使用,在接触血液、体液时,必须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重视医疗职业防护行为的训练,保障医疗职业防护的基本条件,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逐步建立医疗职业保险制度,解决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3]。

【参考文献】

[1] 王丽华.现代急诊护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

心理护理相关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循证护理;癌症;化疗;中心静脉导管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a)-0123-02

Effect on difference nursing models to 80 cancer patients with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ZHANG Yufen

General Office, the Branch Hospital of the First Hospital of Zibo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Zibo 2552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n difference nursing model to 80 cancer patients with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Methods Eighty patients with cancer who require chemotherapy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4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4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evidence-based nursing.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complication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60.0%, which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40.0%,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The complication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7.5%, which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20.0%,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Evidence-based nursing can increas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PICC, reduce the complication, so it is a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ethod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Evidence-based nursing; Cancer; Chemotherapy;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目前,癌症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死亡原因,占20%以上,而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往往适用于需要长期禁食、静脉营养支持、输入刺激高渗的化疗药物、排出恶性胸腔积液等癌症患者,虽然其具有安全、可靠、留置时间长等优点,但导管在留置及护理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1-2]。笔者现对不同护理方式对PICC置管癌症患者的影响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1~12月癌症住院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PICC化疗治疗。其中,男41例,女39例;年龄23~81岁,平均(52±3)岁;肺癌25例,胃癌11例,宫颈癌10例,结肠癌20例,鼻咽癌6例,其他癌症8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PICC常规护理,包括消毒,导管的常规穿刺部位,贴膜的更换,导管的固定、封管及冲管技术等。

1.2.1 观察组 给予循证护理。(1)置管:以贵要静脉为最佳选择,其次为肘正中静脉。置管时动作要轻柔,不能过猛,保持一定的送管速度。对置管后由于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肢体肿胀,可使用50%硫酸镁湿敷。为预防穿刺部位出血,用无菌方纱压迫穿刺点,做用绷带加压包扎24 h。妥善固定导管,避免脱出。(2)更换敷料:置管后1 d可更换敷料,每周更换2~3次敷料。(3)冲管:抽血、输血或者进行静脉置管治疗后不要回抽血液,以免造成导管堵塞,应立即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导管。(4)预防感染:置管后的护理程序均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3-4];常用的普通透明敷料可能增加导管感染率[5],因此应选择适合的敷料。(5)心理护理:术前对患者及其家属耐心地讲解置管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术后主动关心患者,并对PICC患者传授导管的护理知识及健康教育;应以耐心和热心去主动关心患者,并告诉其注意事项。

1.3 疗效评判标准

癌证患者化疗疗效评价采用WHO制订的准判定疗效: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总有效率=CR+PR[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循证护理后,观察组完全缓解9例(22.5%),部分缓解15例(37.5%),总有效率为60.0%;对照组完全缓解4例(10.0%),部分缓解12例(30.0%),总有效率为4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其中,感染1例,导管移位2例,无穿刺部位出血、静脉炎、导管脱出。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其中,穿刺部位出血3例,感染1例,导管脱出2例,导管移位2例,无静脉炎患者。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两组并发症患者经对症治疗,均顺利完成了化疗。

3 讨论

作为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静脉化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对于癌症患者,PICC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静脉输液方式,它使患者避免了化疗药物对血管造成的损害,从而减轻了患者因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有学者报道,PICC导管能留置将近1年。虽然PICC有其自身诸多优点,但是也会带来静脉炎、感染、导管堵塞、导管渗漏等诸多并发症[6]。循证护理又称实证护理,是护理人员在计划护理操作过程中,将科研结论、临床经验及患者愿望相结合而得到的研究证据,并以此为患者实施护理[7]。本次研究中,在实施循证护理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0%(P <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P < 0.05)。两组并发症患者经对症治疗,均顺利完成了化疗。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能提高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癌症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娟,王莉,刘文兰.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化疗应用中常见的并发症及护理[J]. 甘肃医药,2010,29(3):351-352.

[2] 黄凤仙. 中心静脉导管在心包积液引流中的护理[J].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9):153-154.

[3] 王会英,胡晶敏,邓艳. 锁骨下中心静脉导管固定方式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研究[J]. 天津护理,2011,19(6):316-318.

[4] 李美娟,屈艳红.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外在因素分析与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上旬刊,2011,17(9):76-78.

[5] 郑春辉,王凤.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及防治[J].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700-701.

[6] 杨祝英,熊亚莉,徐兰兰,等.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与周围静脉留置针在肿瘤患者中临床应用效果比较[J]. 中国医药导报,2010,8(1):98,101.

心理护理相关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舒适护理;老年心血管疾病;生活质量;影响;改善

前言 :心血管疾病目前的发生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是一种循环系统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所包括的疾病种类较多,例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心衰以及高血脂等。当疾病发生或复发时,对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会造成严重影响。故而,该疾病的护理成了当前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和重点。下面本文将以在社区接受舒适护理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为例,来探讨舒适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和改善,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以2011.1.1.~2012.1.1之间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接受舒适护理服务的75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的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38例,患者的年龄在49--9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6岁,病程发展为3个月~15年,平均病程为8.5年,患者的收缩压在160 mm Hg以上,舒张压在95 mm Hg以上,心率在每分钟80次以上,平均每月会发生6次以上的心绞痛等情况。

2/护理方法 社区在将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收治之后,就对患者的病情发展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分析,并给予患者舒适护理,主要包括了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疏导,提升患者对治疗的信心,缓解患者因疾病困扰所产生的担忧和焦虑,消除负面情绪,鼓励患者配合治疗,同时给予患者用药指导以及健康教育,促进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以及基础医学知识的了解,促进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提升。再者就是为患者构建舒适的治疗环境和良好的氛围,指导患者正确的饮食,如食用营养、清淡、无刺激性的食物,并且将体重严格控制。再次就是每日对患者的血压、心率、心律、用药情况、脉搏、运动锻炼情况、饮食起居、自我感觉以及体重进行测量和详细记录,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保证各项工作的开展能够有序的进行,促进患者的舒适度提升。

3、观察指标 对患者接受舒适护理前后的心血管疾病控制时间、躯体疾病、治疗效果、社会能力、生理功能、治疗时间、精神状况、情感能力以及生活质量分的改善幅度进行对比。

4、统计学处理 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 13.0系统对调查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t检验,以均数±表示计量资料,当P

二、结果

患者接受舒适护理服务前后,治疗成效有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患者的忧郁和焦虑程度明显缓解,生活质量很显著提升,社会能力、生理功能、情感能力以及精神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治疗时间和病情控制时间有效缩短,舒适护理前后在差异性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南丁格尔在早期提出了保证病房内的条件舒适、空气清新、环境安静、清洁,是舒适护理的萌芽阶段,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Kofcaba完成了由实践与理论的过渡,并提出了关于舒适护理的理论概念,他认为舒适护理应该是整体化护理艺术的过程以及追求的结果。同时Jones在生殖技术护理中对整体化护理做了强调,将服务做到有的放矢。在1998年,又由台湾华杏出版社总裁萧丰富提出了具体的舒适护理模式,即萧式双C护理模式。他强调了在护理过程中,必须将患者的舒适作为工作的重点,注重患者的舒适感受,进而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舒适护理是一种人性化、个性化、创造性、高效性以及整体性的护理模式,与一般护理相比,其共同点在于都是为了使患者心理健康情况、生理情况达到最佳状态,同时有效缩减患者的 不适程度,但是更加注重患者的身心感受,具有操作性更强的特点。同时也将护理工作领域的广泛性突出,使护理人员的身份既是管理者、研究者、服务者、组织者,又是健康维护者,并且护理的范围也更加的全面和广泛。

舒适护理在护理的内容上主要包括了对患者心理、生理、灵魂上的护理,使患者将不愉快的程度最大化的降低,进而达到最愉快的状态,具体如下:尊重患者的,使灵魂处于舒适的状态;和谐家庭、学校、人际以及职业等方面的社会关系,使社会关系舒适;再者就是满足和理解患者的安全感、尊重感以及满足感,使他们心理舒适;最后就是营造适宜的温度、光线、音响以及湿度,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使他们心理舒适。Janice指出,舒适的环境是使舒适护理得以有序、顺利开展的关键,以适当的感受刺激来促进患者的康复。目前我国对舒适护理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虽然具有局限性,但是作为一种运用于整体护理的创新思维方法,对深入专业研究和拓展学科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有相关学者调查表明,患者将无痛作为生理舒适的首要目标,护理服务人员的态度则是患者心理舒适的首选,因此在护理的过程中,必须将护理人员的预见性与主观能动性充分的发挥,才能够给予患者最为舒适和周到的护理,同时在整个护理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创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使护理工作的开展更加的深入,护理的内容和方向更加的明确,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通过以上的调查显示,舒适护理模式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改善和提升作用,使患者的生理状况得到缓解,同时情感能力、社会功能、身心健康、治疗时间以及精神状况都得到很大的改善。因此,在社区护理过程中,我们应将舒适护理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范玉兰,徐晓,余金珍,等. 急性冠脉综合征 352 例护理体会[J]. 临床医药实践,2010,19 ( 5B) : 521 -522.

心理护理相关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脏手术;急性肾衰;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0921―02

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并发急性肾衰(ARF)是患者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CPB后并发ARF病死率很高,文献报道为4%~7.5%。护理人员要了解其相关病因,进行预防及护理,可以提高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康复,把病死率降至最低。笔者回顾性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503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其中11例并发急性肾衰的相关因素及护理进行探讨。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5~65岁;体重15~75kg。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7例(其中二尖瓣置换3例,主动脉瓣置换2例,二尖瓣加主动脉瓣联合置换2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3例,冠状动脉搭桥术1例。术前所有患者肾功能正常[BUN(5.6±1.4)mmol/L、Cr(70.5+14.7)gmol/L]。心功能Ⅲ~Ⅳ级8例。所有患者均在全麻插管,有创动脉测压。中心静脉压监测(CVP).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手术矫治。升主动脉阻断时间70~170min,体外循环时间130~Z40mm。

1.2 结果

开放循环后自动复跳2例,电击复跳9例,心律失常4例,出现低心排3例,少尿(2~5h)、肉眼血尿9例,出现高血钾6例,代谢性酸中毒11例,术中输液400~1100ml,输血600~1200ml,出血量300~1500ml,术中及术后经过积极监护、输液、输血、药物应用等对症处理,9例患者肾功能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无远期死亡。2例死亡。其中1例为冠心病,1例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术后肾功能衰竭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死亡。

2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

2.1 CPB时间的延长与ARF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性.研究证明CPB>180min患者发生ARF的危险性是CPB<120min患者的4倍。

2.2 体外循环中的低灌注压和低血流量致有效肾血流量降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亦降低。易出现酸中毒及肾缺血。

2.3 体外循环后低心排综合征。

2.4 体外循环中的微栓、库存血的碎屑和凝块等如栓塞肾可出现少尿、无尿。

2.5 CPB期间,血液与体外循环管道非生理性的人工界面直接接触、心内吸引、人工心肺机的机械作用可引起红细胞的损伤,甚至溶血,严重临床可出现血红蛋白尿。

3 护理对策

3.1 重视预见性护理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本身是ARF的高危因素,极易诱发ARF,当危重病发展到ARF阶段治疗仅限于对症处理和器官功能支持,病死率高。因此,预防ARF的意义远大于治疗。术前了解病情,对于易患ARF的患者,事先制定重点观察项目及相应措施,充分利用各种监护手段,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情况,尽早对症处理。我院每年上百例心脏直视手术ARF出现率不到3%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本组有81.8%抢救成功部分得益于预见性护理的成功。

3.2 血压及CVP监测

为了避免血压过低而加重肾脏、心脏、脑血管灌注不足,持续24h血压及CVP监测。根据直接监测的结果判断和分析血流量、心排量等并予以处理。联合应用“多巴胺”,“硝酸甘油”或“硝酱钠”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CVP在1.47~2.35kPa,MAP在8kPa以上,在此过程中,注意调节药液速度、浓度,忌时快时慢,加重心脏负担。

3.3 心率、心律的监护

持续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心律失常。体外循环开始至恢复自体循环之前,出现心律失常不予处理,恢复循环后出现心律失常,则应检查原因并及时处理。当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即用西地兰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或室颤,遵医嘱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同时备好电除颤仪,在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及心率缓慢用药反应差行临时心脏起搏者,密切观察心电图是否有脉冲信号、起搏功能是否正常。

3.4 尿量及电解质的监测

尿量是反应心排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了解循环功能和肾功能有重要意义。在低温或体外循环开始时,低血压使肾脏灌注减少,尿量减少,在复温、心脏复跳后如无肾脏复合损害.心血管病变已纠正,随着血流动力学的改善,肾排水功能得到加强,如果此时仍无尿或少尿应报告医生并遵医嘱注射速尿1~2mg/kg,注意尿管放置位置正确,防尿管扭折、脱落,防止假性少尿发生。观察尿液性质、颜色、比重,做好记录,发现血红蛋白尿遵医嘱用5%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严密监测电解质,根据测定值及时判断电解质是否正常,防止钾离子紊乱导致心律失常,通常是见尿补钾。

3.5 输液、输血的管理

患者心功能差,循环前,如果病情稳定,输液速度20~30min,循环中晶体和胶体全部由体外循环机通路供给,此时仅保持外周和中心静脉通路通畅即可。CPB中采用血液稀释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增加尿量,但常造成组织水潴留,加上CPB造成的血细胞破坏过多,循环后期以输血为主,根据CVP和心脏充盈度调节输血速度和量。输血前做好“三查、七对”,严密观察术中出血情况,正确估计失血量,停机后结合输液、输血量及生命体征进行分析判断,出入量是否平衡,做到量出而入,避免过多输液、输血加重心、肾负担。

3.6 缩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