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包装设计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也慢慢进入老年化社会,农村社会养老是中国社会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进行分析,寻找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对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老龄化社会;集体保障
一、农村居民养老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以上,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0%以上,其中农业人口占75%,因此要解决中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重中之重,没有九亿农民的养老保障,也就没有真正实现中国居民的养老保障。然而与城市不同的是,我国农村居民养老主要以家庭自我养老为主。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封闭的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现实以及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决定了家庭养老是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养老的主要方式。几千年来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积谷防饥,养儿防老”已成为我国农村居民的传统思维与行为模式,子女赡养老人不仅成为一种社会道德责任,而且已写入我国的宪法、婚姻法、继承法以及刑法等等。据调查,我国农村的老年人依靠家庭赡养,养老内容主要是经济上供养及少量生活照料。
集体养老主要是对于农村中的特殊人群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三无”老人及优抚对象由村集体供应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养老方式,资金主要来源是村集体提供的公益金和乡镇统筹基金,供养的主要形式有集体人住敬老院和分散供养两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迅速发展根据国务院决定,民政部门从明年开始在农村经济发达和比较发达的地区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规范,各级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都非常重视,至年底,全国已有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多个县市、区开展了这项工作,目前全国已有数万名农民已经领取了养老金。
二、发展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必然选择
我国正快速地步入老龄化时代,人口的老龄化是家庭养老不堪重负,以“4-2-1”的家庭模式为例,很多年轻夫妇没有精力去给老人相应的照顾,加上人们的道德水平开始滑坡,很多农村子女存在尽赡养义务上的不足,半数以上的老人在年老体衰时,经济上无保障,生活上缺少照料。随着农村的非农化和城镇化,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城,有些甚至常年居外,就业的巨大压力以及自身社会保障问题的困扰使他们对老人无暇照顾。近几年来,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农业不仅面临巨大的自然风险,而且还要承担严酷的市场风险,以上因素无疑使农村家庭养老举步维艰。因此,能否有效地解决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是我国能否成功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的关键,是完善和同意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就目前而言,广大农村群众的基本要求与愿望是实现“老有所依,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因此在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建设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是重点。
三、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是宣传力度不够,对社会养老保险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犹豫基层干部对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宣传不到位,致使农村居民对社会养老保险认识很少,许多农民误以为是政府集资摊派,所以对养老保险持怀疑态度。二是参保率低,投保档次低,保障水平差。截至年底,全国有多个省上万农民参加了农保,但是参保率不足,其中大部分都在投保档次中选择最低一档,加上银行利率下调或通货膨胀等因素,这些养老金对于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无异于杯水车薪。三是保险基金来源结构不合理,未能充分体现社会的责任和城乡公平,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必须坚持“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植”的原则。但由于现实国情和财力有限,国家也仅仅是在政策上给予扶植。
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对策建议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识和投保积极性,采取多种宣传方式,使农民逐步认识道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注意在广大人民身边树立典型,充分利用其示范带动作用。二是要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和发放管理,继续积极筹集养老保险基金,使筹资结构合理化,可以提倡社会化发放,委托农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等单位进行养老金发放。三是要积极拓宽基金的投资方向,合理化投资结构,增强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在基金营运过程中注意合理安排投资结构。四是完善多层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保障水平优先,继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继承和发扬我国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结合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一并构成我国农村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必将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养老保险老龄化社会政府职责
一、什么是社会保障制度
关于社会保障的定义,最早出自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被译为“社会安全”。到了20世纪70年代,欧美各发达国家普遍陷入经济膨胀,人们对“福利国家”有了较清醒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劳工组织组织有关专家经过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调查之后,提出“社会保障”的目标不只是防止和减轻贫困,应该更为广泛。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安全网”和“稳定器”,是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必备条件。
二、我国目前农村居民养老的现状
1、老龄化加快。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入城市,年龄结构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据统计,2000年中国农村8.33亿人口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估计占7.36%,到2030年6.64亿农村人口中,65岁的老年人口将达到17.39%为1.29亿。因此要解决中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关键,如同没有九亿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一样,没有九亿农民的养老保障,也就没有真正实现中国居民的养老保障。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太小,覆盖对象有缺陷。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老年人口,其中百分之七十五在农村。据统计,未纳入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还很多。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1998年仅占全国乡镇总数的41%,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会的村委会不到村民委员会总数的20%.另外,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进城务工者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到200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1.14亿人,所以很有必要考虑这个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基本方案中没有体现出对留在农村的农民和进城务工的农民给予区别对待。进城务工的农民既没被纳入到养老保险体系中,也没被纳入到城市养老保险体系中,处于法律保护的空白地带。
3、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险的功能被削弱了。与城市不同的是,我国农村居民养老主要以家庭自我养老为主。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封闭的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现实以及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决定了家庭养老是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养老的主要方式。几千年来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积谷防饥,养儿防老”已成为我国农村居民的传统思维与行为模式,子女赡养老人不仅成为一种社会道德责任,而且旱已写人我国的宪法、婚姻法、继承法及刑法等法律。据调查,截至近几年,我国农村以上的老年人依靠家庭赡养,养老内容主要是经济上供养及少量生活照料。集体养老主要是对于农村中的特殊人群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三无”老人及优抚对象由村集体供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养老方式,资金主要来源是村集体计提的公益金和乡镇统筹资金,供养的主要形式有集体人住敬老院和分散供养两种。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色的农业社会中,生产技术基本稳定,社会分工程度很低,“子承父业”高度概括了上下两代人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稳定的世代交替,能在家庭内部自然的完成赡养老人的职能并形成相应的道德规范。
三、发展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必然选择
随着农村的非农化和城镇化,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城,有些甚至常年居外,就业的巨大压力以及自身社会保障问题的困扰使他们对老人无暇照顾。近几年来,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农业不仅面临巨大的自然风险,而且还要承担严酷的市场风险,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土地的保障功能日渐衰退。
四、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对社会养老保险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由于基层干部对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宣传不到位,致使农村居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知之甚少。缴纳保费,许多农民误认为是政府巧立名目集资摊派,对于个人能否从中受益持怀疑态度,尤其是社会养老保险的投资回报期一般都很长,他们更是怕政策变、领导换、贬值难兑现、上当又受骗。许多农民认为与其将钱投人“无底洞”,还不如留给儿孙以期将来得到善待、虽然部分适龄农民也投保,但许多是出于一部分村干部的压力和从众心理。
2、参保率低,投保档次低,保障水平差。截至目前全国有个省多万农民参加了农保,基金积累多亿元,但参保率不足。即使这不足的参保人中,大多数是投了《基本方案》中规定的个人投保档次中的最低一档,即使不考虑银行利率下调或通货膨胀等因素,农民领到的这些养老金对于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更何况随着经济的发展,一般物价会上涨,通货膨胀亦不可避免。
五、增强政府社会保障责任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识和投保积极性,采取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如采取电视、广播、标语、文艺下乡等方式,使农民逐步认识到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注意在广大民身边树立典型,充分利用其示范带动作用,,村干部要充分利用村民身边的人和教育素材,切实从农民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把动员工作真正做到农民的心里。
2、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和发放管理继续积极筹集养老保险基金,使筹资结构合理化。一要积极动员未参保的农民踊跃参保,二要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提高保费中由集体缴纳的比例,三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的投人力度。就筹资模式而言,目前不宜采用完全积累制,因为这种模式较高的保费缴水平,会抑制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个人、集体和国家三方应按比例共同负担。此外,保费应按年缴纳,遇灾害欠收年份可以缓缴。对于养老保险金的发放,可以提倡社会化发放,即充分利用农民对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的信任,委托它们进行养老金发放。这些金融机构可以了解服务区内的受益老人的身体状况,必要时可实行上门发放。
参考文献:
[1]郑远霞.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09(16).
关键词:新农保;养老金;集体补助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080-02
2009 年 9 月,国务院下发了《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确定以“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为原则,开始在全国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按照国务院的部署,2020 年之前要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如今三年过去了,新农保试点实施得如何?还存在哪些不足和问题?该如何完善它?本文试图简单地来回答这些问题。
一、中国新农保制度实施的现状
从新农保试点以来的三年时间里,新农保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进速度非常快,无论是参保人数方面,还是总覆盖面、基金收支规模等方面,都保持着很高的增长率。
由于2012年的完整数据尚未正式公布,很多分析只能建立在2011年及之前的数据基础之上。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完整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底,中国新农保呈如下发展势头:
1.总覆盖面方面。全国27个省、自治区的1 914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部分区县纳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总覆盖面约为60%。
2.参保人数方面。新农保试点参保人数达到3.26亿人(含已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地区,下同),其中60岁以下参保人数2.37亿人。此外,还有17个省份的339个县(市、区、旗)自行开展了新农保试点。全国共计3.58亿人参加新农保。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宁夏、青海、海南、等8个省份已经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
3.基金收支方面。2011年,国家新农保试点基金收入1 070亿元,基金支出588亿元。年末基金累计结存1 199亿元,其中个人账户累计积累1 077亿元。
4.养老金待遇支付方面。从总体上看,截至2011年底,全国试点地区共有8 922万人领取新农保养老金。从个人养老金待遇看,目前大多数地区新农保基础养老金仍是每人55元/月,平均养老金约75元/月,个别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稍高些,如2011年7月份之后广州地区基础养老金为130元/月,平均养老金为642元/月。
另外,根据人社部2012年度第三季度新闻会的最新消息,截至2012年9月底,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全部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包括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在内的城乡居民参保总人数达到4.49亿(2011年底这一数据是3.63亿)。
二、中国新农保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尽管新农保在最近两年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但新农保在中国仍是一个不成熟、不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通过与国外以及中国其他类型养老保险的比较来看,中国新农保制度目前在很多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1.覆盖比率不高,养老金待遇低。从前文的分析,我们知道,当前中国新农保的覆盖面还不高,仍有很大提升的空间。另外,养老金待遇实在太低,很难真正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报告,2011年中国农村月均养老金仅74元,约为城市老年人平均月退休金的5%。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宣传不到位,使农民对新农保存在一定的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补贴水平较低,条件较好的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再一方面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支付能力差,使农民没有能力多缴费,导致养老金待遇低,同时也影响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另外,新农保制度在中国实施的时间也不长,这也是影响其覆盖面和待遇低的一个原因。
2.新农保缴费存在捆绑式不合理现象。当前,在中国新农保缴费过程中,很多地方存在捆绑式的缴费规定,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如果不参加新农保,家中就不能参加或享有其他保障待遇,如合作医疗待遇、社会救助甚至各项农业补贴等。另一种是如果家庭中只要有一个成员不参加新农保,那么此家庭中老人在达到规定年龄时仍不能领取养老金,即使老人已经按照规定缴清了 15 年的新农保的保险费。前者既不利于新农保的实施,也侵犯了村民享受物质保障的权利。后者是一种连带责任制度,这一强制性的制度尽管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否与新农保的初衷相悖,也存在疑问。
3.基金筹集渠道窄,集体补助难以实现。在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构成”,“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目前,从全国来看,新农保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中央财政补贴,地方政府的补贴不多(个别经济发达地方除外),再加上农民的缴费,农村集体补助基本是空白。在中央补贴占主体的情况下,要想继续提高新农保养老金待遇会很困难,提高幅度也有限,因此,只有通过集体补助等其他途径充实基金才是稳步提高新农保养老金的重要支撑。
4.统筹层次低,基金保值增值方式单一。当前中国新农保基金在统筹层次上,主要以县( 市、区)为统筹单位。由于县( 市、区)一级缺乏专业化的基金投资运营机构和管理人才,加上基金规模小,其运营渠道主要是存入县( 市、区)级财政专户并按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计息,基本没有其他投资方式,导致基金收益率非常低,在通胀率较高的年份,其收益率甚至为负。
5.缺乏相关具体法律制度的衔接。在实施新农保的实践中缺乏相关制度的衔接,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衔接缺陷:第一个是新老农保之间的衔接。在实施新农保的同时,原本参加老农保的村民如何转入新农保,转入后会不会比原本所享受的少,目前还没有出台具体的法律法规。第二个是新农保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除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外,目前农村老人还享有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制度、计划生育保障和社会救济制度。
三、完善中国新农保制度的对策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意识。加强宣传力度,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在宣传范围上,要落实到每家每户,让人人都知道有这样一种保障制度,将新农保政策传送到每个人的脑海中;在宣传内容上,要做到将新农保的具体措施耐心地讲解给村民听,让他们了解新农保对养老保障的作用,消除对新农保的误解;在宣传方式上,应多样化,如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开辟专栏宣传、利用网络宣传、深入村组一线宣传等方式,此外也可以通过发宣传册、挂宣传广告等方式进行宣传,还可以编顺口溜,既娱乐也达到了使村民了解新农保的目的。
2.完善新农保基金的筹资渠道,逐步提高养老保障待遇。首先,应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对新农保制度的支持机制。中央和省级政府应从每年的财政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和土地出让收入等财政性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充实到新农保基金中,用于基础养老金和地方补贴的提高。另外,市、县一级政府也应每年从土地出让和拍卖收入等提取一部分,用于补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专项基金,从而减轻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负担。其次,探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保证新农保的集体补助。一方面,对于有能力、有条件的村集体,应鼓励村集体、乡镇企业、村办企业或社会力量增加对新农保的投入补助。另一方面,对于不具备条件的或条件较差的村集体应积极探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如发展本地有优势禀赋的特色产业和行业,实行农业产业化,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只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新农保的集体补助才能真正得到保证。再次,通过加强宣传与出台一些优惠措施,吸引更多农民加入新农保,鼓励农民提高缴费档次,从而增加缴费基数,为养老金的逐步提高提供资金来源。最后,完善新农保基金投资运营,提高投资收益也是增加基金积累的一条重要渠道。
3.进一步完善基金管理与运营方式,提高投资收益率。首先,在基金统筹层次上,新农保基金要在现行县级统筹的基础上,尽快过渡到省级管理。其次,在基金的投资管理上,采用委托投资管理的模式,以省级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作为受托人对账户进行管理,对于具体的投资运营业务,省级社会保障机构可委托给专业性的商业投资机构,以确保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和增值。最后,应加强农保基金运作的管理的监督,要构建一定的外部监督机制,以确保基金安全,提高农民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信任程度。
4.健全法制,完善新农保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序衔接。新农保要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有序衔接,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具体可行的操作细则作保障。这些法律制度和操作细则应能涵盖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能使新农保与老农保之间合理衔接,保证制度之间平稳过渡,做到公平、合理,不损害农民的利益。其次,要能协调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和转移,使进城务工以及返乡的农民工能进行正常的养老保险的转移和转换,切实保护参保人的合法权益,也为未来从国家层次整合不同类型养老保险制度做准备。再次,要协调新农保与农村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要保证新农保、农村五保供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以及被征地农民工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间可以互相协调,防止相互抵触,影响制度原本效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张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问题研究[J].法制博览,2012,(7).
[2] 李晓云,范冰洁.山东淄博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7).
关键词:图像;食品包装;视觉效果
绪论:包装设计中的图形构成了包装整体形象的主要部分,利用图形要素在视觉传达方面的直观性、丰富性和生动.性,将商品的内容和信息准确地传达给消费者,并凭借图形在视觉上的吸飞引力引起消费者的心理反应,进而引导购买行为。
本篇论文主要是针对食品包装中,图像如何设计,才能让顾客引起共鸣,使人的视觉感官导致心理反应的一系列过程,从能完成消费。食品包装设计的内容、种类很多,按性质分有:产品形象、标志、形象、原材料成分形象、应用说明示意形象、辅助装饰形象等。
食品包装设计被包装内容物,即商品的自身形象,是图形设计中出现最多的形象,它能使消费者直观地认识商品外观的形体、材质与色彩。产品形象的传达中,还经常采用特写的手怯,强调局部的结构、材质效果,产生比一般完整形象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另外,利用"开窗"会透明包装直接反映商品是种更为有效的特殊的表现形式。一般通过摄影或写实插图手撞对产品进行美的视觉表现,使消费者能够从包装上直接了解商品的外形、色彩和品质。
一、食品包装中图像与文化感知
对图像的感知总是因文化而异。与颜色不同的是,很少会有针对具体图像的标准诠释,而对不同的人来说,同一图像所带表的含义又会有所不同。图像包括图案、绘画和摄影等类型,图像是商品特色的放大镜,图像还可以对产品的功能作比喻化、象征化和联想化的描述,如用松树表现老年人滋补品能延年益寿等,这些都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化内涵是食品包装设计的生命力所在,处于发展相对滞后的现代中国设计产业更需文化的滋润,借助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优势吸收优良的西方文化,使我国的食品包装设计在21世纪展现一个全新的面貌。中国的工业设计应该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里,吸取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精华,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道路,我们期望这一美好的愿望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实现。
二、包装设计中图像的有效使用
如果在包装设计中有效的使用各种图像,无论是通过插话还是照片展示,都能留下鲜明的视觉印象。这种对图像的运用可能会出乎常人的意料,并会增加消费者得兴趣。消费者总会在阅读文字之前先观察画面。所以如果运用得当,图像就会成为一种得力的工具(“一图值千字”)。
包装设计通过一套综合的设计方泣体系,使用多种方式来解决各种复杂的营销上的难题。市场调查、集思广益、深入研究、反复实验和战略考量等过程,就是把视觉信息和语言信息加工提炼成一种概念、理念和设计策略的方法。通过有效的设计策略将产品信息传达给消费者。
包装装潢的重点是解决视觉传达问题,是沟通与交流。纯粹具有美感的包装设计未必就能取得令人满意的销售业绩,因此包装的目标不仅仅是创造有吸引力、摆亮的设计而已,要达到销售者的战略目标才是包装设计的首要。一件产品的表达最终是能够吸引目标消费市场关注的表达,是能够向目标消费者传递出各种情感、文化、社会、心理和信息提示的视觉传达。所以,图像传达在包装设计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套好的包装,第一眼看上去必定是图像的传达,图像是人们最敏感的视觉感受,常常引起人们对包装中图像的无限遐想,由此产生购买的心理作用。只有这样的包装才是好的包装,图像才得到了最真实的运用,作用才能得意施展。所以图像的设计尤为重要。
1,图像设计的分类
包装装潢的图图像主要指产品的形象和其它辅助装饰形象等。图像作为设计的语言,就是要把形象的内在、外在的构成因素表现出来,以视觉形象的形式把信息传达给消费者。要达以此目的,图像设计的定位准确是非常关键的。定位的过程即是熟悉产品全部内容的过程,其中包括商品的性有、商标、品名的含义及同类产品的现状等诸多因素都要加以熟悉和研究。图像就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实物图形和装饰图形。
2,食品包装设计中的触点
图像可以创造视觉兴奋感、特殊难忘的体验和可明显辨认出的“触点”触点是一个营销学词汇,用在包装设计领域中是指从战略层面将品牌与消费者联系在一起,从而成问消费者眼中该产品主要标志的一个关键性的主要视觉元素。例如品客薯片:蓄着八字胡,带着领结的品客先说曾经显著提高了消费者对品客这一品牌及其包装设计的认可程度。
包装正中间的薯片图像,唤起了人们的食欲,由薯片,品客先生组成的这套美食系列产品包装也因次流漏出一番独特韵味。所以包装设计中图像的用途可以是:展示产品,描绘目标消费者,确定一种情调,建立可信度(名人的影像),激发食欲。
食品包装图像传达中的食欲诱惑
诱人食欲的插画和照片会让消费者隐隐感受到“端上桌来的美味”。烹制好的事物配以适当的碗碟,餐具和道具,一幅令人食欲大增的画面就呈现在眼前。这种图画不仅能让消费者学习到餐桌礼仪和正确的装盘方法,而且还能在货架上显得分外惹眼,通过诱人的景象令人胃口大增。购物者总是在寻找便捷的正餐食品,而这些令人馋涎欲滴的画面正好可以取悦于他们的感官。
展现食品类产品的漂亮的“特写”镜头或美味诱人的插画作品会紧紧抓住消费者们得注意力,成为包装上的焦点,并使一个品牌获得出色的货架效果,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结论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Synaesthesia,it analyses three aesthetic level of art synaesthesia in modern packaging design, illustrates that the use of synaesthesia visual form to realize emotional connection between consumers and designers in packaging design, thus it can be more comprehensive deliver contains information of packaging design to consumer.
关键词:艺术通感;现代包装设计;审美;视觉传达
Key words: artistic synaesthesia;modern packaging design;aesthetic;visual communi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230-02
0引言
通感最初是指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过程中,能够对各种艺术做到有感于物、有悟于心的心理现象,从而在创作中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的结果。对于现代包装设计中艺术通感而言是通过产品外观包装设计实现受众与产品特性之间的各种信息和情感潜在的相互对接和沟通,从而极大的丰富包装设计作品的内涵,深化作品的外在审美感受,起到沟通设计者和消费者桥梁的作用。因此,艺术通感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1通感的阐释
通感又叫“移觉”,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以感觉写感觉”,通过融合、交错、彼此挪移等思维模式使人的感觉经验产生彼此沟通、相互转化的心理现象。
通感是一种普遍的认识世界的心理现象,是艺术通感的生理和心理基础,而通感的哲学基础则是世界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是通过客观事物刺激五官感觉引发心觉产生相应感觉或多种感觉复合的过程,从而赋予了设计作品独特的艺术功能,这种感觉方式既存在于日常生活经验中,又是与审美感知、体验活动息息相关,具有独特的艺术功能[1]。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流,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等诸如此类的语言,在包装设计中,运用通感,可以突破人们的思维定势,通过艺术通感中感觉挪移、表象叠加和通感意象三个层次来满足人们的审美感受,从而使包装设计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
2包装设计中艺术通感的三个审美层次
艺术通感是在一般通感的基础上,在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挪移,从而极大丰富和深化了审美感受,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2],在包装设计中,通过设计师审美经验的积累,产生联想、想象等心理过程,从感觉挪移、表象叠加和通感意象三个方面的层次赋予包装设计作品不能直接反应的更深层的东西,从而形成虚实相生的审美感受。
2.1 感觉挪移的通感审美感觉挪移是指在人的感觉经验基础上由一种感觉引发另一种感觉,从而形成较为初级和直接的通感形式。设计师通过这种感觉挪移的通感审美,可以丰富包装设计产品的特性。在琳琅满目的商品面前,如何抓住消费者的视线,包装作为产品的外在附加成分就显得尤为重要,商家和设计师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费尽心思的在包装的形式和内容上下功夫,现代的包装设计除了实现功能性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外在包装可以直接感受到产品的特点,这种艺术的处理手法需要观者可以通过包装设计产品中的图像、文字、色彩等元素最直接的感觉挪移的感受方式在众多商品中可以直接感受到。如,食品包装中同一系列的食品往往运用不同色彩来表现不同口味,当我们看到红色时,往往会联想到草莓口味,当看到黄色包装时,则想到橙子口味等。又如,茶叶产品包装多用绿色、而乳制品多用白色等。这就是在现代包装设计时,我们可以通过色彩感觉挪移方式联想到食品的不同口味和产品类别。从而快速抓住消费者视线。
2.2 表象叠加的通感审美表象叠加是感觉挪移的拓展和深化,从而形成多重感受综合的通感心理现象。设计师在包装设计时通过感觉挪移的通感审美使顾客的视线能够首先集中到这里,从而进一步引发顾客近距离观看产品包装的兴趣,通过包装的风格、材质和体态造型能够产生美的联想,使消费者对包装的美感倍增,从而通过产品包装产生对产品本身的喜好,促进消费者购买欲望。如茶叶的包装,画面中清新淡雅的墨迹和挥洒自如的书法透露着浓浓的文化气息,进而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墨客品着清茶,笔墨挥洒自如,清新雅致的画面。
2.3 通感意象的通感审美通感意象就是人的内心情感与外在事物互通的结果,是融设计师内在审美情趣和思想的表现,达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是更深层次的艺术通感表现。通感意象心理现象对于设计师赋予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内在传统思想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赋予包装艺术通感综合的审美感受。如汾酒包装设计中,采用中国的书法艺术,用多变的笔墨表现,突出主题,包装流露着浓浓的中国韵味。又如酒鬼酒的包装设计极富人情味,包装设计构思巧妙,消费者在看到这些酒品的外包装时除了视觉上的享受外,还能体会到设计师运用通感意象的审美赋予作品中浓浓的乡土气息和民族化理念,从而大大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同感。而这些也正是设计师设计产品包装的初衷。
3艺术通感的视觉传达与现代包装设计
现代包装设计中艺术通感的视觉传达形式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由图形、色彩、材料等组成的和谐整体。能够准确快速地传递产品信息并将自己真实的知觉体验与审美表现相结合,运用视觉传达形式完成对各种生理感受和心理感知的转译,并以最终作品的形态为新的知觉途径达到信息的有效沟通,在综合多重感觉基础上产生通感审美,从而构建起客观物质与内心情感的关联[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