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必知的文学常识

小学必知的文学常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必知的文学常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必知的文学常识

小学必知的文学常识范文第1篇

一、创设良好氛围,使学生热爱阅读

1.我在班里建立起一个小的读书区,有孩子专用的书架,有属于自己的图书,这些书必须是孩子喜欢的,适应学生的读书能力。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由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2.利用家长会培训家长,使他们明白了阅读的重要性,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家长在家中摆满各种有趣的书籍,让孩子可以顺手拿来翻看与欣赏。如若父母视阅读为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孩子自然会乐于读书。

3.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老师说要讲故事,学生们个个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有味,期待结局之际,再告之孩子,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学生被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的诱惑,使学生主动去进行阅读,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4.“放任自读”任其读。课外阅读应是自主、自愿的阅读,该读什么或不该读什么应由学生自主决定,只要内容健康,学生爱读什么就让他们读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无拘无束享受阅读乐趣,点燃心灵的火花。

5.定向选择读物,培养阅读兴趣

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不同,其阅读的倾向,阅读的兴趣亦有所不同。试想:低年级学生面对一些含义深刻,意味隽永的读物,何趣之有?而高年级的学生对一些浅白易懂的读物又觉得味儿不够。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差异性向学生推荐读物。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阅读倾向为短篇,完整的故事,幻想性题材的故事,幽默、意外的故事结局;中年级儿童阅读倾向为童话类、传记类、富有神秘性、创造性的故事,历史类读物;高年级儿童阅读倾向为游记、传记类,带有悲剧色彩的读物等。据此,教师可将图书分类,分别向低、中、高年级的学生推荐适应于他们心理特点的读物,低年级、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向他们推荐一些童话故事、古诗,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小学生必背古诗》等,童话中的故事情节对儿童的吸引力很大,小学生徜徉在其中,往往乐趣无穷。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求他们看些英雄故事、伟人故事、历史故事、科普读物,如《雷锋的故事》、《少年》、《保护人类的家园》等,学生有了自己喜欢的读物,阅读的兴趣就自然会高。

二、培养小学生的兴趣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阅读兴趣是学生阅读心理的积极因素,不同年龄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一样,我国龚启昌通过比较国外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儿童最感兴趣的阅读材料的六大特质:惊异、生动、动物、谈话、幽默情节。国外有关资料中对儿童阅读兴趣划分了几个时期,其中,日本把儿童阅读发展划分为六个时期:(4-6)岁,图书故事期;(6-8)岁,民间传说期;(8-10)岁,童话期;(10-15)岁,故事期;13岁为文学期;17岁,思想期。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艾伟对儿童阅读兴趣进行了三次实验,结果得出:儿童在阅读中最感兴趣者依次为:儿童故事,惊人的描述与叙述,而对应用文,常识灌输等兴趣索然。由此可见,对阅读兴趣起直接作用的是读物的特质形式,文学体裁,表现主题,描写的侧重面等,而对阅读兴趣有较大影响的外在因素是作家的名声威望,同学和朋友的影响,教师和家长的态度以及共同爱好的附和,对书中人物的喜好态度等。

三、阅读习惯培养的优势分析

1.课外阅读的实践性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也就是说,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学习的空间。语文学习的天地远远超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天地,语文学习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及时地广泛地获得与生活贴近的知识信息。从另一角度看,课堂教学也不能完全承担起培养语文能力的任务,可见,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不断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2.课外阅读的自主性

课内所学的内容是相对固定的,也是非常有限的。课外阅读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涉猎与课内学习相关的读物和网络资料,巩固和完善课内所学;另一方面,在众多的信息资源面前,可以由学生凭个人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课外阅读的创新性

小学必知的文学常识范文第2篇

中国传统的文学教育,历代有不同的特点。先秦诸子的学术传授中蕴涵着文学教育的成分。两汉时期,太学的教学中文学教育作为经学教育的附属物而存在。魏晋六朝,文学教育存在于贵族文学团体内部以及家族成员的创作、品赏、评论中,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受到重视。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学的兴盛,文学教育得以发展。元明清时期,不管是各级官学、书院,还是民间的义学、私塾,文学教育大都服从科举考试的需要。虽然中央与地方、都邑与乡村、庙堂与民间各有不同,地域的发展也具有不均衡性。但是,从总体上看,政治伦理色彩与大的文化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上的经学中心与广义的文学观念相关联,是传统文学教育的主要特色。

到了清代,科举制度的弊端越来越凸显。王士祯曾记载进士不读《史记》的怪事:某一前辈老甲科见一孩童读《史记》,问知作者是司马迁,竟问“渠是某科进士”。事或夸大,但是也能说明问题。科举考试讲求以八股文体作文章,文章题目从四书中来,因此文学教育的功利色彩极强,一些读书人甚至缺乏基本的文化常识。清末,从开始,经历运动、第二次、、、、八国联军侵华,可谓内忧外患。面临这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有识之士进行了、等寻找出路的努力,促成了教育方面的变革。为培养操办实际事务所需要的人才,洋务派开办了新式学堂,特别注重外语、军事和专业技能教育。1862年创办的,主要开设外语、天文、科技等课程。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对八股取士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1898年梁启超草拟的《京师大学堂章程》得到光绪皇帝的批准,这一章程初步建立了分科教学的体系。1901年,清政府颁布诏书,鼓励各地设立学堂。1902年由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颁布,对学堂的目标、年限、课程设置等制定了规范。1903年,张之洞、上书,提出废除科举制。张之洞会同张百熙、荣庆等人,在壬寅学制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形成《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一学制得到光绪皇帝批准并在全国推行。随着各地学堂的开办,1905年清政府最终废除了科举制。

二、古代文学教育的转型

(一)古代文学教育地位的变化

癸卯学制对学堂的招生、课程设置、考试等都进行了详尽的规定,将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三类,又按程度高低将整个教育过程分为三段七级:一是初等教育(含蒙养院、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二是中等教育(中学堂),三是高等教育(高等学堂、分科大学及大学选科、通儒院)。蒙养院教学内容中的“歌谣”一条,初等小学堂教授科目中的“中国文字”,高等小学堂、中学堂及高等学堂教授科目中的“中国文学”,均与文学教育有关。高等学堂按照学生日后预备入学的方向,将学科分为三类,中国文学属于三类共有的必修内容。大学堂中,文学科大学分为9门,其中“中国文学门”的主课有理论性质的“文学研究法”,还有“说文学”“音韵学”等专门学问,另有“历代文章流别”“古人论文要言”,相当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课程,还有“周秦至今文章名家”“周秦传记杂史周秦诸子补助课”“四库集部提要”,以及中国及西方的历史、外国科学史、外语等相关内容。“研究文学之要义”共41则,对授课内容作出了细致规定。由于中国古代传统中没有纯文学的观念,文学教育往往附属于经学、史学等,明清时期更成为科举考试的工具。癸卯学制第一次从制度上将“中国文学”与“读经讲经”并列,作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中一门独立的学科,大学文学科还设立了“中国文学门”,这是我国中小学开设“国语”“国文”“语文”课、大学开设“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开端。然而,古代文学教育获得地位并非顺理成章,而是来之不易的。癸卯学制的主要起草者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本就以提倡实学著称。加上清末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迫切的富国强民愿望弥漫朝野,在这种救亡压倒一切的语境下,出于经世致用的需求,科学被赋予崇高的地位,文学则无容身之处。但是癸卯学制参照日本学制,而日本又是学习西方的,不管西方还是日本,学制中都存在文学这一学科。

也许正是基于此,中国文学终于挤进了新教育体系中。在这种功利主义的倾向下,传统文学教育必须证明自己“有用”,才能被社会接纳。癸卯学制的纲领性文件《学务纲要》中专门有一条指导意见:“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煞费苦心地为中国文辞找出了存在的合理性。首先,中国的经书,“即是中国之宗教”,如果不读经书,那么就失去立国之本,“安有富强之望乎?”这样的解释巧妙地将儒家经典与外国的宗教比较,又将读经与民众追求国家富强的诉求联系在一起,赋予了读经令人信服的意义。这样一来,学习中国文辞自然也就有了价值与意义。按照“中小学堂,宜注重读经,以存圣教”的精神,“读经讲经”一科在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和中学堂的课时设置中,分别占周课时的五分之二、三分之一、四分之三。其次,中国文辞还有一个重要的现实作用,那就是写奏议、书札等实用文章。与之相应,在各级学堂具体的授课内容中,也一再强调学习中国文辞“以备应世达意之用”“适于实用”。这里并没有提到对科举的作用,应该是废除科举制酝酿已久,因为第二年也就是1905年就正式下诏实施了。这样古代文学教育实际上陷入了某种尴尬的处境中。文学被正式立为一科,第二年科举制又被废除了,摆脱了桎梏的文学教育本该获得自由。但其赖以论证自身存在合理性的理由,恰恰是对经学的助益。也就是说,古代文学教育以丧失独立性为代价,得到了独立的地位。而废除科举制,固然打碎了文学教育的桎梏,却也部分消除了文学教育存在的依据。实用的文体,虽然是传统文学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往往缺乏文学性。一味追求实用,文学教育将走向偏狭。等到十余年后文化精英大力推行言文一致的白话文,连“奏议、公牍、书札、记事”也开始使用现代汉语,慢慢和古代文学脱离了关系。这时候连实用性的理由也变得不能服人了。再后来“人格教育”“美育”等教育思想兴起,由于古代文学被视为旧思想的载体,这些任务自然又落在了白话新文学上了。概言之,中国文学自癸卯学制以来,固然得以被专门列为一门学科,但是中国古代文学教育由于长期受制于实用主义的功利化思想,教育的审美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一问题一直延续至今。

(二)古代文学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式的根本变革

培养写作者是传统文学教育训练的主要目的之一,也就是说训练的内容除了阅读,还有实践性创作。授受的双方一般都参与文学的创作,所以文学是动态的,作品是不断累积的,既包括过去的文学,也包括现在的文学。癸卯学制中虽然有写作一项,但是已经不再那么强调了。大学堂的课上也不进行传统的诗赋训练,中小学堂更是有“学堂内万不宜作诗,以免多占时刻”的规定。1905年为保证学堂的发展而废除科举制后,以文言文或古白话为创作语言的传统写作方式失去地位,随着白话文运动兴起,逐渐被现代白话文写作取代。这意味着,古代文学教育不再是从古至今的文学教育,而是“古代的文学”的教育。“现代文学教育”“当代文学教育”等也先后从文学教育中分离出来,成为与古代文学教育并立的门类。古代文学教育的目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培养写作者已不再是主要目的,培养学术研究者以及提升普通接受者的文学素养成为最重要的任务。这样一来,授受双方往往缺乏相关的写作经验,并且随着古今语言文字的演变,普通民众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的隔阂越来越严重。因此,古代文学研究和教育也面临脱离现实需求、成为少数研究者群体内部的话语游戏的危险。

从内容看,古代文学教育也有重大变化。癸卯学制中大学堂“中国文学门”的“中国文学研究法”称“务当于有关今日实用之文学加意考求”,对“历代文章流别”指出以仿照日本的《中国文学史》,编纂讲义授课。1904年,时任京师大学堂国文教习的林传甲,将为授课需要而编写的讲义以“中国文学史”为题刊行,这是“第一本中国文学史”。林传甲在卷首题记中表示“将仿日本笹川种郎《中国文学史》之意以成书”,又说“查《大学堂章程》中国文学专门科目所列研究文学众义,大端毕备,即取以为讲义目次”。可见,此书一则受国外文学史编写的启发,二则忠实贯彻了癸卯学制的要求。林著文学史分16篇,目次与癸卯学制的“研究文学之要义”的前16条完全一致。此后出现的一系列文学史教材,大抵也都是基于高等学府中的教学需要而编写。这意味着从传统的文学选本到系统的文学史著作,教材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与以前强调实践的教学方法不同,新的教学方法似乎更侧重知识的系统传授,这也适合现代学校的课堂教学。虽然初等和高等教育不以系统的文学史为授课内容,而是选择“雅正铿锵”“有益风化”的诗歌等。但是,癸卯学制规定中小学堂教学方法“以讲解为最要”,特别提出对记性太差无法背诵的学生,“若强责背诵,必伤脑力,不可不慎”,又规定中小学堂读古诗歌“遇闲暇放学时,即令其吟诵,以养其性情,且舒其肺气”。这实际上也就规定了课堂教学以讲解为主的方式,明显不同于传统官学和书院“执经叩问”的发问答疑式、私塾的诵读玩味式、家庭教育的互相启发式这些非系统性的教学方式。

三、癸卯学制对古代文学教育的影响

(一)古代文学教育的西化与现代性问题

癸卯学制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中体西用色彩,是中国儒家思想和外国教育制度的结合体。这一学制是学习日本的结果。日本学习西学大有成就,其文化又与中国接近,加上路途不远,往来相对容易,所以考察日本成为当时的潮流。张百熙拟定壬寅学制前曾派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前往日本考察,张之洞也在1901年12月派罗振玉等人去日本考察。这些人的调查访问及对日本学制相关资料的编译,为后来癸卯学制的拟定打下了基础。日本学习西方思想的同时能保存自己的思想传统,这一点正符合中体西用的观念,是理想的学习对象。学习的结果是癸卯学制以儒家思想为不可变的根本,其中又特别重视宋儒理学。另外,只设外国文学,不设外国哲学。王国维1906年在《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中对此提出批评:“其根本之误何在?曰在缺哲学一科而已。”他主张从哲学意义上而非仅从道德伦理方面研究理学,指出哲学、美学与文学的关联,并且主张开设印度哲学和西洋哲学课程。癸卯学制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对自己本民族文化作何处理的问题。无疑,制定者对于西方思想带有某种疑虑,竭力维护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是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到利用西方的思想否定自我的传统,近现代文化史上的这一出戏已经拉开序幕。对于中西文化的争辩及文化认同的问题,余英时在《越过文化认同的危机》中指出,现代西方已经成为“普遍的现代性”的象征,于是现代化往往也就意味着西化。在古代文学教育中,采用的教材、使用的研究理论,乃至教学方法都曾有过西化的倾向。

时至今日,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教育中,如何做到既吸纳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又不失落本民族文化传统,仍旧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与中西学术思想冲突问题同时浮现的还有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思想冲突的问题,只不过在癸卯学制颁布之时,还没有发展到后来尖锐对立的程度。所以这一学制规定仅限于“习通行之官话”,练习写作时“愿习散体、骈体,可听其自便”,不过“不宜太数”,诗赋“听学者自为之,学堂勿庸课习”。当然,这里的写作指的是文言文写作。后来,随着白话文运动兴起,中国文学科目中,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冲突日益激烈。以1906年筹建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即后来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为例,一开始的中国文学课是按照癸卯学制的要求。1915年,校长经亨颐实行改革,推行白话文教育,编写国文课本,收入大量时文,以白话文承载现代社会伦理与经世致用之说,以贯彻他的“人格教育”理论。这种现象是普遍的。文学教育的内部,现在我们称之为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两部分力量的消长,以及古代文学教育内部,传统思维和现代思维之间的冲突,也一直都存在。

(二)古代文学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

传统的文学教育中,资源的配置相对均衡。特别是科举制度完善以后,从蒙学到太学,讲授的内容是相通的。乡村的社学、义学、私塾起着辅助各级官学的作用。在士大夫家庭内部互相切磋的文学活动中,文学的审美教育得以进行。像《红楼梦》中所写的结诗社的情形,以及香菱学诗的经历,是有现实基础的。这样,各个层次的文学教育形成稳定的结构,缔造了一个延续不断的文学教育传统。癸卯学制的颁布以及继而废科举的举措,打破了这种相对均衡的状态。首先,新式学堂虽然大量涌现,但是这些新式学堂往往在都市,加上学费昂贵,乡村的大批寒门弟子实际上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文学教育在乡村自然也面临着这样的断层,诗书传家的家庭教育传统,以及苦读诗书博取功名的文学教育模式,都在新的历史时期难以为继。其次,癸卯学制对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中的“中国文学”一科的教学,有较明确的分工规定。这开启了后世语言、文学分科的论争,也开启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癸卯学制规定初等小学堂教授科目有8种,第三种为“中国文字”。“中国文字”一科的“教育要义”是识字以利于读书,能够用“俗语”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够写“日用简短书信”,其最终指向是“供谋生应世之要需”。而高等小学堂的“中国文学”一科内容是“读古文,使以俗话翻文话”“习楷书”“习官话”。对照可知,这其实是“中国文字”科的延续。中学堂虽也有讲授“文章流别、文风盛衰之要略”的要求,但仅仅是出于作文的需要,重点还在于识字、写字等语言文字的训练。从癸卯学制对中小学堂“中国文学”的学科描述来看,显然是侧重语言知识。

这样一来,语文就变成了实用的工具,其人文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对大学的古代文学教育并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大学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学的分学科教学,使两者各司其责。实际上中学也曾经做过类似的尝试。20世纪50年代,关于语言与文学关系的讨论成为语文教育的热点问题。讨论的结果是模仿苏联教育,实行汉语和文学分科。1956年4月2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将中学、中等师范学校的语文分汉语、文学两科教学,于1957年秋季统一实施。然而仅仅半年后,1958年3月,中央宣传部宣布取消分科教学,将汉语、文学合并,成为语文科。这样一来,语文就必须要面临语言与文学两方面的问题。语言教学侧重于工具性,文学教学侧重于人文性。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学语文教学界进行了激烈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之争,其开端其实在于癸卯学制最初的分工,是50年代分科讨论的进一步深化。这一论争的结果是,教育部于2001年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延续了这一说法。对比1986年版《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的说法,“人文性”显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小学必知的文学常识范文第3篇

1969年下半年,由于国际关系紧张,北京一边组织民众挖防空洞,进行防空演习,一面紧急疏散工作人员。沈从文的很多亲友都被疏散到了外地。

9月初,妻子张兆和接到通知,要她跟中国作家协会的其他人员一起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这让沈从文很受打击。他血压高,心脏病严重。张兆和这次离开,归期未定,是否还能见到,真是不得而知。9月26日,张兆和随《人民文学》编辑部人员正式从永定门站乘专车前往湖北。大儿子沈龙朱回家陪了沈从文一晚。此后几天,沈从文拜访在京亲友,并留下吃饭,以此纾解郁郁的心情。

其实,自张兆和离开后,沈从文预感到自己也不能在北京久住了,他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去向。他多么想把自己的精力继续用在研究上啊。他想去四川自贡,二儿子沈虎雏已经在那里结婚生子了。他想去成都,协助研究那里的蜀锦和改良蜀锦的生产。他想去苏杭,记忆中还保有10年前去展陈时的美好印象,苏州有工艺丝绸学校,南京有美术学院,杭州有都锦生产的“设计研究室”,沈从文以为自己可以为这些机构帮上忙。

11月16日,沈从文给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领导写了一封长信,谈到这几种去处。当然,他最愿意的还是留在北京,无论是研究还是创作,他觉得自己都可以发挥些余热。最后,他表态说,无论怎样,他都会服从组织安排。“高血压心脏病去湿而较热的咸宁,自然比较难于适应,易出事故。但从政治要求说,如果还是应当去,我也不会有什么抵触情绪。因为事实上我在北京已将近五十年,若必须离开,又实在无处可去,去咸宁也是应分的,唯一的路。”

写信第二天,沈从文参加了革命历史博物馆动员老、病、残职工下干校会议,并做了详细记录,记录中说:“月底以前得走。”

历史博物馆领导决定沈从文等18人月底下放。他得知这一消息后,两晚没睡,非常难受。“一桌文稿,看来十分难过,虽允为保存,我大致已无可望有机会再来清理一切了。比较难过,即近廿年搞的东西,等于一下完事,事实上有许多部分却是年青人廿卅年搞不上去的。”他跟沈龙朱谈了好几晚,把近五十年来的种种情况,一一告知,似乎是诀别的样子。但另一方面,他还是尽量保持乐观,在给妻子和沈虎雏的信中,要他们“一切望放心,望放心。我一定会坚持到底,不向后看。”“如此离开,也十分好。用实践来拥护主席,或可补足拙于语言弱点,以后还要用新的实践,战胜热湿和滑倒的意料所及困难和体力上的意外困难。我相信是会作得到的,能和近半世纪以来一样,用一种极端素朴态度活下去,学下去,工作下去。”

【二】

11月30日,在沈龙朱的陪同下,沈从文乘车离开北京。他们本来以为到咸宁就会有人接应,但到时却相当狼狈。“到达指定目的地时,才知道‘榜上无名’,连个食宿处也无从安排。于岁暮严冬雨雪霏微中,进退失据,只能蹲在毫无遮蔽的空坪中,折腾了约四个小时,等待发落。逼近黄昏,才用‘即来则安’为理由,得到特许,搭最后那辆运行李卡车,去到二十五里外,借住属于故宫博物院一个暂时空着的宿舍中,解决了食宿问题。”沈龙朱安顿好沈从文后,就回北京了。

这里下放的工作人员多属文化部系统,“高知大官成堆,不管部长、副部长、司局长或专家权威,不分上下,同吃、同住、同劳动。挑水、挑尿、种菜、下厨,一律动手。”由于沈从文是借住性质,所以老弱病残所干的看房子、值班等工作还分不到他。他的工作是白天去大湖堤边拾干苇,或在大路旁推土机经过时拾干竹根,供同住引火用。他还曾被安排去后山坡看了半个月菜园子,“专职是驱赶前村趁隙来偷菜吃的大小猪。手脚冻得发木时,就到附近工具棚干草堆上趟一会会,活活血脉,避避风寒。”

沈从文早上6点半听军号起床,吃大锅饭,萝卜白菜有定量,油水少,晚饭后与同住的三个老工人,在昏暗的煤油灯光下读报一小时,9点半熄灯睡觉。吃饭取水得走半里多路,最怕的是天雨路滑,青壮年都比较畏难,何况是将近70岁的他!

张兆和住地离沈从文有五六里,她每天在工地挖沙子,人虽然更黑更瘦,但精神很好,偶尔抽空来见沈从文一面。但沈从文不敢独自去看她,因为他曾在路上昏倒过一次,医生嘱咐他“少活动为是”,所以他即便去三里外小镇上,也必得找个同伴。

1970年2月14日,沈从文等三户人家搬到双溪,临时住在区革委会楼上一间大空房里,中间用草席隔开,在稻草上铺上被褥打地铺。白天楼下常常开大会,声音大都兴奋激昂,晚上七到九点都有高音喇叭在五里外广播,很吵,电灯要到12点才关,这很难睡好。吃饭取水不必离开屋子,但因为小竹椅都入库了,所以干什么都在地铺上。大小便要到屋外公厕,上下楼梯很陡,如遇雨天晚上外出,更加不方便。这楼不宜长住,“楼上有些古典的古怪,若在卅年前,必容易使人起《聊斋》式梦魇。近来夜梦总是十分古怪,也许和住处有些关系”,“黑黑的,白天也不能看书报,只宜于吸鸦片烟。”沈从文这段时间身体情况非常不好:血压增高,已有两三次轻微发昏经历;以前只是左心室肥大,现在右心室也有问题,心脏向左移位。他给张兆和的信中说:“万一忽然完事,也极其自然,不足惊奇。那时要大弟或小弟同来收拾一下残局。小弟有了治家五年经验,并且有个家,明白什么需要就拿走,用不着的,就分散给同事中较困难的。”

2月28日,沈从文再次搬家,搬到附近的杨堡小学,这次住了一年多,直到1971年3月才搬走。开始没有电灯,又没钱买油灯,从晚上六点到早上七点,都在黑暗中闷坐或痴睡。早上吃个饼,加点糖水,中午出去打饭时多取个馒头或二两饭,留着晚上泡水吃。每天去大厨房取开水一次,有时候洗脸就免了。上厕所得走大半里路去区医院,夜间雨中很麻烦。4月1日晚,沈从文“上模范茅房,半路得上下一二尺高坎,两脚半,失了一脚,来了个仰天翻倒,幸好带点‘溜’的姿势,只是后半身在泥浆中蘸了一下罢了。若作‘马打滚’,就未免狼狈。”这样的情况当不止一次。后来沈从文逐渐有了煤油灯和炉子。生活安定了一些。

【三】

生活条件尽管艰苦,但随着春天的到来,沈从文却越来越乐观,2月底,他开始了旧体诗的创作,内容为赞美五七干校战士的种种干劲。在组诗《太湖景诗草》中,有这样一些句子:“长堤数十里,民工聚万千,同学愚公愚,开辟万顷田。五七多战士,职责自有专。基建照规划,完成尽争先。英雄怀壮志,征服大自然,到处如战场,红旗同飞翻。三月天气恶,雨雪日夜兼,机耕争分秒,雷鸣土地翻。秋收满仓屋,信心金石坚。”“学习,一心为人民,战胜大自然,起步共。”“世界形势好,祖国面貌新。日出东方红,天下齐照明。”此外,他还为厨房工作人员、医生、菜农写有专题赞美诗。

沈从文对这些诗歌比较满意,他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我最近又已写上了新诗七八首,旧形式新内容,有的似还切题”,“主要是赞美五七干校展示的种种干劲。国内似乎还少有这么写的。将来或许有发表的一天,为了是新事物的新反映。”“《大湖景》题目似乎还有些派头。三首连续,似乎把五七干校环境、工作、理想、目标归纳概括到五百字以内了。这压缩技术还有水平。特别是气魄不俗,既无俗套,也无新套,试验性说,还过得去。”

尽管沈从文觉得这些诗写得不错,同事史树青等也觉得好,但他自己明白,这只是暂时写写罢了。“不宜成第三次改业依据,则极明显。因为生活深入有一定限度,接触实际面即不广,长久停留在一个点上,只近于走马观花,写到一定时候会枯竭的。”

沈从文把这些诗抄给黄永玉看,黄永玉坦言不大能欣赏,沈从文埋怨说是因为永玉没能身临其境。但黄说的或许倒是事实,与其说这些诗歌在艺术上有多么高的成就,不如说它们让沈从文的心智暂时有所皈依,这对于战胜苦难的环境,保持健康的状态有所帮助。

【四】

夏天到了,雷雨频繁,沈从文的住处成了问题。二十多间大小房子,就沈从文的屋子大漏。6月19日,他写到:“房子越来越湿,雨中有时得用四个大小盆子承接,恰好正有四个旧破盆带来,却想不到正得用。”7月1日,他说:“这里就是屋中太湿,包括本区医生在内,凡是来到我房中的,都无不认为太湿。地下简直如雨后公路。我倒也居然适应下来了。晚上有时雨较大时,有三处漏雨,只一处能接小半盆”。8月26日,他写到:“六点钟时这里来了大雷阵雨,是今年最猛烈的一次,房中上漏六七处,各种工具全用上还不抵事,幸好床位部分无事。最严重是地下外水浸入二处,直到床脚,幸亏张家妇女为抢救,倒水七大盆,才缓和了攻势。”9月18日日记载:“阴雨袭人,房中返潮,行动如在泥泞中。时有蟋蟀青蛙窜入,各不相妨,七十岁得此奇学习机会,亦人生难得乐事。”

曾去双溪探亲的沈龙朱,回忆父亲的住处时说:

房子漏雨,漏得一塌糊涂。屋子外面高于屋子里面的地面,所以洪水、泥沙就从外面直接灌进来。屋里面就汪着泥水。

住在这里的人在屋里摆放了一排砖,从门口一直排到床前,再从床边摞到箱子、柜子边上,再从床排到书桌那个地方。只有像搭桥一样,父亲才能在屋子里走动,否则就只能趟水。

屋子里的箱子,柜子上面,全得用塑料布盖着。床上面也拿塑料布撑着。所有的箱子、柜子下面得垒三层砖来加高。因为屋顶上一直哗啦哗啦滴水。屋里地下到处摆着盆和痰盂,在接上面落下的水。

下雨,住在里面的人,就得把进了屋子里的泥水,一盆一盆地倒到前面的院子里更低的地方去冲人家。幸好,隔壁住的是故宫的一些朋友,大家处得也很好,都来帮忙,没有什么怨言。

【五】

在这样的环境中,沈从文一直念念不忘他的研究工作。

他忘不了他为《服饰资料》所作的说明,他忘不了他在古画鉴定上所作的新探索,他觉得他还可以为工艺史、文化史的编写提提意见。他为自己抱不平:“现在诸事一变,大致也无可望了。对公家说,实在是十分可惜的!也绝想不到那么热心为公,而又还能做点事的人,却已无多机会再接近工作”。“真正用其所长,倒还是在馆中独自看半年旧陈列,从中发现问题,提得出个比较全面的改陈意见。但是这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末了还是至于等待。”

但他等不住了,在潮湿的屋子中,他分别给历史博物馆革委会委员王镜如和高岚写信,托沈龙朱转交。他说他的房中上漏下湿,心脏压力大,头部常感沉重,他的很多朋友都忽然去世了,自己迟早也免不了这样的结果。他要求“回到那个二丈见方原住处,把约六七十万字材料亲手重抄出来,配上应有的图像,上交国家,再死去,也心安理得!”他嘲笑那些不学无术的研究人员,而认为自己的才能应有所发挥。“我因为一切学习都为了应用,所有常识都是从实践学来,再结合文献作综合分析,这工作分门别类的总结,不仅对于本单位同志搞陈列、说明、鉴定、登记等工作有用,对于编《通史》《文化史》《美术史》《工艺美术史》,以及许多专题教材的编写,大致都还有点参考价值。”

沈龙朱将信转寄给王镜如后,又特意去跟王镜如谈了一个多钟头。王镜如认为将这封信上交恐不恰当,婉拒了沈从文的要求。尤其是对于沈从文颇为自豪的业务成就,沈龙朱体会出的王的意见是:“你的那几份资料,希望你自己能一分为二来看待,那是‘还没有经过批判的’,不能把它们全看成是‘方法全新的’,‘唯物的’。要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自己。”沈从文给高岚的信,龙朱认为可能也不会有什么结果,所以干脆没有转交而自己留下来了。

10月初,故宫博物院下放咸宁的几位熟人帮助沈从文整修房屋,在房外挖了排水沟,又用土把房内垫高,并用草塞满房子通风处,这样,沈从文的住房条件稍微好些了。

【六】

秋天,沈从文继续创作文化史诗,计有《读贾谊传》《读秦本纪》《文字书法发展——社会影响和工艺、艺术相互关系试探》《商代劳动文化中“来源”及“影响”试探——就五官村大墓陈列》《西周及东周——上层文化之形成》《战国时代》《书少虞剑》等。这些诗歌的企图“主要是在文化史部分试探,既不离史记叙述,也不离陈列提法”,“多从原陈列实物和通史提法,加以综合和概括”。如《文字书法发展》,“把‘文字学’和‘书法学’两课压缩,加上甲骨文中的文化反映,竹木简的反映,纸、笔、墨、砚的发展,和写字当成艺术,又由艺术转为实用简体字的影响过程,尽可能概括用五言写出来,且兼带提到四言诗和七言诗的起源,《楚辞》的产生原因,一切归于劳动人民的成就,说的十分自然,一点不勉强。”如《西周及东周》,“也是兼用出土文物综合反映的。重在说农业发展影响到商业,到技术交流,形成春秋时代。形成孔子主张的教育比较开放,产生了读书人的‘士’的阶层,以后才有诸子。”如《战国时代》,“企图用五言旧体诗作新的处理,在旧式七言‘说唱文’和启蒙《三字经》之间,得到一点启示,能给读者对于战国时代有一概括印象。涉及问题甚多而重要,如铁器和封建关系,大都市商业繁荣商人阶层的抬头,社会动荡中诸子百家杂说如何出现,和旧社会又有何联系,以及儒家后来如何定于一尊”。

这些诗歌创作给沈从文带来了极大的满足和愉悦。他将这些诗重抄完后,“和过去写完《边城》心情差不多”,“如同打了一场大战。完全胜利归来,独自骑了匹骏马,从战场上经过。联想到我已近七十岁了,尽它心里有些沉重,在这么一个寂寞地方,能完成这么一个篇章,还是实在快乐。”“现在我才明白写诗达到一定水平,是会把一生所学各方面得来的知识、启发、集中到一二千字中的。我在病中的工作,一定会在以后一时得到认可的。”“也可说是一种新的突破,必须突破前人也不断突破自己!这比过去写一二本小说有意义多了。我知道,我还可望在这个工作上,作出不少新的试探,取得不同成果的。因为体力虽不大顶事,创作欲还旺盛。”

他将这些诗抄给新老朋友和家人看,非常得意。但家人似乎并不赞成他在文化史诗上继续试验,而且沈从文自己手边无书,也难以为继,所以在创作了不到十首后,就停止了。

【七】

冬天,沈从文病得厉害,被送到咸宁医院,由于病人过多,他只好住在病房外的走廊上。他写信给干校领导,反映困难,希望能被批准回京治病,但似乎没什么效果。年底,沈从文出了院,返回双溪。

好不容易熬过了冬天,1971年3月初,沈从文所住的小学校开学了,他只好迁出。最初被安排到一间由农户猪舍改成的小房中,前有大牛棚,左有大猪圈,附近是公共茅房,臭得厉害,房间很小,且不见光线。沈从文拒不入住,于是重新被安排在一户农民家腾出的小屋里。沈从文本想去太湖跟张兆和一起住,也有个照应,但他写的诗歌张兆和不满意,“因此来太湖作你家属,也感到恐惧了。”

8月,干校将沈从文和张兆和迁到丹江,最初夫妻俩隔三四里,到9月时,老夫妻终于住到一处了。在湖北的四五处住所中,沈从文对这处最满意。他给孩子们的信中说,房子比北京东堂子那间大些,“因后窗靠山,无人通过,所以十分清静,也少人来往。从清静说,有些像桃源。附近一排房子住八家,均不来往。东东西西无丝毫尘土,桌子柜子都干干净净,所以妈妈十分满意,以为几十年住处,或属这里最好。”

【八】

在双溪和丹江期间,沈从文凭记忆写了很多文物研究文章和改陈说明。

沈从文的旧体诗遭到家人反对,在1970年10月10日给妻子的信中,沈从文表示,他将不再写旧体诗,而继续他的另一计划,即文物研究。他说:“尽可能把廿个(小的约廿个)有关车、马、兵器等等制度发展,用简单散文,一个个写出来,也就够消耗我这有限余生了。”谈到这个计划,他又忍不住兴奋起来:“这些材料涉及以万千计的文物绘画和文献关系,虽说不上学问,可是要分门别类理出个头绪,年青人来作,想学也无从学了。”

1970年,他在双溪的连绵阴雨中,凭记忆完成了《关于马的应用历史发展》一文。其实,早在1954年,他就对马的重要装备——马镫,有过详细的考察,并写作了《从一个马镫图谈谈中国马具的发展及对于金铜漆镶嵌工艺的影响关系》的长文,谈及马镫在三千多年的发展演化情况。60年代初期,他又写有《具装马》,讨论马身上的铠甲这一装备出现的历史时期及各种式样。他还详细草拟了《马和马具的应用及其发展》的研究计划,希望编辑一本历代各种马的图录,收图800-1000幅。他认为,这个图录的完成,能够让一般大众鉴别唐宋人物画及马画。所以,当他凭记忆写文章探讨马的应用时,实际上已有相当充分的准备。他从石刻、砖刻、出土壁画,汉墓画像、传世名画等材料中讨论马甲、马镫、马鞍、马铃铛等马具的发展演化情况,以及马用于作战,用于仪仗等种种具体情形。

小学必知的文学常识范文第4篇

国学 文献学 国学教育 文献意识

一、中学阶段“国学”教育的现状及改善目标

国学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配合,但目前国学教育的核心阵地还在学校。然而,当前国内学校教育中的国学教育情势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国学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不对接(包括国学师资力量的薄弱,合适教材、教学大纲的缺乏等),大、中、小三级教育阶段的国学教育分工不明,此外还有具体教学过程中重形式轻内涵、重目的轻过程、重道德教化轻学术传承等一系列问题。我们认为,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除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惯性之外,还与我们对国学内涵及国学教育目的的定位不当有关。就“应试教育”与“国学教育”无法对接的问题来说,矛盾的根源是现行教学大纲及考试制度对“国学”的无视,同时还有一段时期以来重科学实业轻人文精神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在相关制度、政策及法律法规方面予以关注,但就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人口压力及其它社会问题来看,短期内应试教育与国学教育的对接问题还无法解决。

既然无法从上而下进行改革,我们就需要探索自下而上的技术手段,力求在现行政策内革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我们认为,要改变国学教育中大、中、小三级教育中国学教育分工不明、重形式轻内涵、重目的轻过程、重道德教化轻学术传承这几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国学的基本内涵和国学教育的目标任务。我们要认识到国学不仅是历史文献、国故经典和道德精神,同时也是国家学术和文化的传承。国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通过经典诵读、仪式复原最终达到精神陶冶或者道德约束力的提升上,还需要将这些有意味的形式融汇到“文化精义”的传承创新上。明确了这两个基本问题之后,我们还需要界定大、中、小三级学校教育在国学教育中承担的任务。我们认为,小学阶段应着意于国学启蒙,可通过经典诵读、国学文献(包括纸质文献和器物)认知来培养学生的国学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民族文化自豪感;中学阶段则应当着意于国学意识的培养,即在兴趣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发现语言、文学、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中存在的问题,养成问题意识,并逐步形成以文献诠释历史及社会生活的思维习惯;高等教育阶段则应将国学意识变成专业的国学实践能力。即能用有效的学术方法、广博的学术视野对国学“辩章学术,考镜源流”,最终实现国学精义的传承创新。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学阶段上承小学的国学启蒙,下启高等教育阶段的专业学术教育,是国学教育的基础与关键。

我们认为,中学阶段的“国学意识”培养,主要是对国学的“文献关注意识”、“问题诠释意识”以及“文化传承意识”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国学研究的“文献意识”着手。所谓“文献意识”,是人们对文献或文献资源的敏感、重视、获取、利用并加以妥善保存的自觉意识。在国学教育活动中,它要求师生双方自觉建构“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文献精神,养成在国学文献的阅读、研习中自觉运用文献学的方法理论发现问题的习惯。这一特点表明,“文献意识”与“国学意识”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当下,国学热正在兴起,无论国内国外,中华文化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作为国学教育中的关键环节,中学国学教学要积极探索合适路径,切实提升学生的文献意识,为高等教育阶段的专业化国学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文献意识”的基本内涵

从文献学视角来看,中学阶段的文献意识培养可从目录意识、版本意识、辨伪意识、训诂意识、辑佚集异意识以及文化贯通意识六个基本方面展开。

1.目录意识

这是一种场域意识,是从目录学角度生发出来的,是国学治学的根基。目录意识强调学习范围的圈定,目的是实现学习过程的层次性、选择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国学典籍卷叠浩繁,在信息时代,要想穷尽经史子集是绝无可能的,因此圈定学习或者教学范围就很关键,如何圈定,目录就是依据。以“诗学”学习来说,《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黛玉与香菱有一段相关对话,也很能说明目录意识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黛玉的读诗之法就是典型的目录学意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选择性学习,是学问的基本路径。总之,目录意识就是有效地选择学习范围,在经史子集中层递性地择优学习,一方面了解它的目录归属,厘定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为研究学习提供信息检索的线索,便于文献传承。

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录意识是国学的根基,在国学教学的可能性和方向性上为我们提供了重要依托。

2.版本意识

这是一种选择比较意识,其目的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古代典籍历经变迁,转述甚多,版本各异,但经典和真理只有一个,为了实现目录和史源意识的目标,我们必须要有版本意识,将善本作为学习的底本,惟其如此,才不会南辕北辙。

以李白《静夜思》为例,最早得见的是宋本:“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至明代,这首诗又变成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多数人来说,也许从未关注过这样的变化,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事实就是它现在的样子,至于它形成、流变的过程我们很少关注。但问题是,国学不是一种固定的形态,而是在不断变化中显现出来的。从这首《静夜思》来看,宋本尽管最贴近李白生活的时代,但李白的文采诗风及“仙气”在“看”、“山月”之中被消解殆尽了。另外,从音韵学的角度来说,这两个用词也明显音韵不谐。对国学学习来说,我们不仅仅要诵读它,还需要了解它由宋到明的版本变化,要了解变化出于何种考量,要了解变化之后的好与坏。一定意义上说,“变化”才是国学的实质。因为国学不是死寂的典籍和文字,而是我们创造这些典籍的过程。

总体上说,版本意识就是要求我们尽可能地搜集文献的相关版本,并通过比较探索这些版本变化的轨迹,了解变化的原因并最终确定最初和最合理的版本,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国学的精义。

3.辨伪意识

这是一种“疑古”意识,即在文献典籍的学习中树立一种“怀疑”精神,不轻易地认同文献记录,而是通过目录及版本的梳理,最终在足够的文献获取的前提下对鱼龙混杂的文献去伪存真,最终获取最符合史实信息的一种自觉意识。

在古代典籍中,伪作极多,且作伪形式多样。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关于中国古代伪书的举例,列出确定全部伪作的18种,其它各种形式的伪作50余种。可以说中国古代典籍中不仅伪作多,而且作伪意图多样。以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古典小说为例,“作者之伪”是较为常见的。因为小说“丛残小语”,“君子弗为”的先天地位,古典小说多数署名不详或者署名讹误。譬如《西游记》,它作者问题就很复杂:自上个世纪20世纪20年代以来,经由鲁迅等人的考证,吴承恩被确认为西游记的作者,依据是明代天启年间的《淮安府志》有吴承恩作《西游记》的记载,且《千顷堂书目》卷八有“吴承恩作《西游记》”的说法,凡此种种就使得吴承恩就成为了《西游记》的作者。但今天我们考查天启《淮安府志》与《千顷堂书目》可知,它两种都不收录通俗小说。并且《千顷堂书目》还把《西游记》放到了“地理类”的分目中,这与神魔小说《西游记》应无相关之处。同时,我们考查《吴承恩文集》,也没有关于《西游记》的记载。据此,我们认为,《西游记》的作者确定为吴承恩大概还是为时过早的。

通过这个列子,我们认为增强学生的辨伪意识很重要。我们不能让学生形成理所当然的文献认知习惯,要让他们知道,文献中鱼龙混杂,需要他们找到足够的证据来排除这些错误信息;同时纠错与辨伪意识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是一举两得的。

4.训诂意识

这是一种解释意识。所谓“训诂”,有“训”和“诂”两个方面的意思。所谓“训”,《说文解字》讲:“训,说教也”。清段玉裁将“说教”解释为“说释而教之”,并引申为“顺其理”,并且“凡顺皆训”。所谓“诂”,《说文解字》说:“诂,训故言也”。孔颖达疏曰:“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合起来说“训诂”就是对文献典籍的解释,训诂意识也就是一种解释意识,即是要求我们在面对文献的时候有一种“无一字无来处”的问题意识。以此种意识去学习国学,便能真正地洞悉国学的点滴并精义。反之,想当然地按照现有的接受习惯和知识储备去接受既成的文献,只能挂一漏万了。

以《水浒传》为例,许多读者大概是把它作为通俗读物来读的,但《水浒传》却不止于“通俗读物”。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认为它更像是一部“知识分子建构政治理想的”隐书。在《金批水浒》中,故事的发生地不是随意的设定,人物的姓名不是简单的捏造,它们都有文化的诉求在隐。譬如故事中的“王进”、“史进”这两个姓名便有许多学问。金圣叹在水浒第一回总评中说:“史之为言史也,固也。进之为言何也?曰:彼固自许,虽稗史,然已进于史也。史进之为言进于史,固也。王进之为言何也?曰:必如此人,庶几圣人在上,可教而进之于王道也。”[3]在这段文字中,王进、史进成为了“王道”、“历史”的代名词。当然,金圣叹的评点也不见得符合事实,但他如何做出这样评点的文化背景却需要我们去考查,当我们弄清了金圣叹的“圣王之道”的理想信念之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他对《水浒传》的腰斩及解读了,而这一解读的依托语境,正是国学的重要内涵。

可以说,国学经典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每一处文字、每一个意向都有着丰富的寄托,即使是《水浒传》这样的小说,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当做娱乐闲书去读。许多问题看似无关紧要,但不加训诂,就只能知其皮毛而掩其真意,不利于国学的传承。所以,我们在中学阶段国学的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树立训诂意识,惟其如此,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在点滴中开掘文献典籍的内涵。

5.辑佚集异意识

这是一种信息处理意识。辑佚就是搜集汇集散佚的文献资料,集异就是搜集整理与常识或者传世文献不一样的文献资料,因此辑佚集异意识就是在国学教育中渐渐地养成一种搜集整理新鲜的、罕见的、有别于传世文献的信息的意识。这种意识是一种典型的增值意识,只有在这一意识的引领下,我们的文献才能得以丰富,得以发展。

中国古代文献典籍因为政治、兵燹等各种原因散佚得非常厉害,但这些散佚的文献或许恰恰正是某一关键问题的核心确证,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阅读中要切实增强辑佚意识。甲骨文的发现就是这种意识作用的典范。对许多人来说,“龙骨”作为一味中药,被吃下去的可能比现在留存的要多很多,那些比现在更能回溯历史的文献可能就在刚刚吃下的那一块里。也就是说我们在国学的传承中,常常因为缺乏这种信息意识而成为文献的毁灭者。因此为了国学教育的开展,为了中国文化的保护与弘扬,我们要增强这种意识,要做在生活的边角料里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而不做对历史文化熟视无睹的文化看客。

6.文化贯通意识

国学从内涵来说是文化的精义,从外延来说又是各种不同形态的文化总括,它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算学等诸多内容,并且这些学科之间又彼此相通,这就要求我们在国学文献的处理当中要具有相当的文化贯通意识。

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讲稿,是典型的文化贯通力的作品。他讲的是魏晋时期的社会文化,其中既有文学、哲学,还有服饰、药和酒及行为方式的问题。这几类事物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来说,或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若是知晓中国文化的贯通性,便顿觉它的切中肯綮了。鲁迅说到的药不是治病的药,而是“五石散”,类似今天的,能让人麻醉甚至痴狂。它与怡情纵性之酒和而饮之,放浪形骸的魏晋风度就形成了,“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的文风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能有这样的认知能力,首先就要有文化贯通的意识。它要求我们自觉打通不同学科领域的界限,多角度、宽领域地看待我们的文化问题。在国学教育过程中,文化贯通意识有重要意义:它的形成不仅能有效拓展学术眼界和思路,推动国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还能切实增强国学教育的趣味性,使学习不止停留在抽象的文化概念之中,还能具象到现实的物象之上,是国学教育活动中国学意识培养的重要内涵。

总之,文献意识是一种文化修养和文化自觉。在中学阶段的国学教育中应该大力培养这种意识,要让国学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自觉地形成这种认知,养成这种意识,惟其如此,我们的国学才有复兴的希望。

三、文献意识的培养

中学阶段文献意识的培养比较困难,一方面中学生心智并未完全成熟,容易偏激和感情用事,难以抵御社会上的各种声惑,无法进入国学意识培养所必须的“虚静”状态,难以养成积极的“文献意识”。同时,国学教育与国民教育体系的不对接,导致学校和家长对国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继而对文献意识的重视也不足;第二,国学内涵、文献知识的繁杂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人面对国学和文献无所适从;第三,国学与文献在现代社会中直接参与社会生产的渠道极为狭窄,人们无法在生活中找到直接的国学或文献与现实利益的结合点,导致人们对国学和文献的兴致不高。但这些问题对于国学教育和文献意识培养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国学自豪感,通过国学教育师资的强化、国学实践环节的拓展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文献自觉意识,推进国学教育的发展。

1.师资力量的强化

国学教育的开展,师资是关键。我们知道,国学涵盖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因此能够担当国学教师的人必是经过相当严格的专业学术训练。当前,中学国学师资的强化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方面,选任经过系统国学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并在人事、职称等政策方面加以支持;另一方面,根据国学内涵的广博性特征,采用开放式国学教育师资,即在国学教学中,按阶段、按专业聘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教学。相比较专门国学教师的培养来说,这是一条更为切实可行,也最能解决燃眉之急的最好路径。当然,对于这些专门的开放式国学教师,我们也需要制定相关的准入、管理、绩效考核机制。在师资加强的前提下,中学国学教育一定会有新的突破。

2.专业知识的锤炼

文献自觉是在文献学专业框架内建构起来的文献意识和文献能力的概括,因此,文献专业知识的锤炼就成为文献自觉的基础。

目前,文献专业知识的锤炼主要是通过专业的学校教育来展开的。但就国内文献专业教育来看,一般是从研究生阶段开始设立的,这相较于文献自觉的培养来说,开设得有些晚。从当前的国学教育形势来看,我们应该将文献学的相关知识前置到中学阶段中去,这一点从我国古代的教育历史来看,也是完全合适的。我国古代的教育是从蒙学开始的,所谓蒙学就是“童蒙养正”的意思,就是在道德文章方面打下根基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文献专业知识中的句读、训诂及《四书》等文献知识和文化典籍等作为国学内容来传授,这样就可以从小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一种国学认同和国学精神,让他对这种文化有一种亲近感、使命感,同时也养成了他们的文献学基础,便于后续文献专业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提升。

3.实践平台的建构与拓展

文献意识的形成除了靠专业知识的学习,还需要有实践环节的训练。文献意识的对象是内容庞杂的国学,它不仅包括纸质文献的内容,还有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文化符号,这要求我们必须在专业的学术锤炼的同时加强文献能力实践的锻炼。

文献意识的实践平台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文献知识在学术领域的积极参与,譬如类书、目录、丛书的参与编订,古籍文献的整理校勘,出土文献的考订辨伪等等。这个实践主体主要是专业文献工作者,对于中学生来说,“创意文化产业园区”是他们最合适的实践平台。在当前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化产业园的参观学习或者工作参与,在适合他们年龄、兴趣的动漫产业、文化创意、文化产品等项目的设计、开发等方面培养他们的文献意识。当然,文献参与实践一方面能够促进文献意识的形成,同时也可能使文献意识走上功利化的道路,这需要师生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正,保证国学教育的良好发展态势。

――――――――

参考文献

[1] 周勋初.李白诗原貌之考索.文学遗产,2007(1).

[2] 章培恒.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社会科学战线,1983(4).

小学必知的文学常识范文第5篇

为了不断地吸取经验教训,切实做好工作,我们的工作总结都需要用心去写。你是否还在为写工作总结而发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新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1时间过的真快呀。不知不觉一学期就要结束了。在这学期中,我担任的是五年级(3)班的数学课。在工作中,我努力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服从领导工作安排,结合我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奠定了基础,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我决心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成绩努力工作。

一、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1、我认真备课,学生进入五年级后学生的的空间概念加强了,动手实践的内容增多了,教师如何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挪入课堂,这是当今教师能力的体现。

数学活动课后也有一定量的练习,同时学生还要面对课外活动学习的压力。所以备课时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充分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不能存在任何死角。特别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备课时先想到他们。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使他们能够听得懂、听的高兴。就可以保证全班学生都能获取新知。

2、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精讲要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采用的方式不一定是教师讲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生自主学习”等方式进行。精练指的是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选用的习题必须是符合学生的特点的。学生容易接受的、有趣的。用“少题精题”使全班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达到举一反三、甚至达到举一反十的作用。这些精选题也可以在课后练习、也可以进行提高练习。此时的练习使学生的家庭作业量有所减少。即达到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达到对知识能准确的掌握和灵活的运用。

二、教研教改方面。

在教学上,我虚心请教其他老师。有疑必问。经常和教研组长及其他数学老师讨论其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以及如何抓差生如何抓不爱完成作业的学生等方面的教育教学问题。及时做好讨论笔记,及时做好经验总结、反思。

三、精心设计作业提高作业的含金量。

布置作业做到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特别对后进生课本上的课后练习不一定要求学生全都做完,布置的家庭作业要尽量避免大量的重复。也可以设计为“基本题”,“技能题”“能力题”的模式。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我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要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五、教书育人是我的使命。

在教育岗位上我一定把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全部教给学生,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我们走进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最新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2时间过的真快,不知不觉一学期又要结束了。在这半年中,我担任的是五年级(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我努力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在张国红主任的身上我学到了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教学经验,在李娟老师的身上我学到了灵活的教学方法,在陈彩宽教导的身上我学到了严谨的课堂教学语言,在莫壮宏老师的身上我学到了丰富的课堂评价……我时常向科组的其他老师请教,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了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以下总结: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落实教育目标。

1、备课。

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

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习。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我们班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因为每一位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水平差异,所以,布置作业时,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次要求。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选择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完成。批改作业时,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

4、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

首先我把真诚的爱给予后进生、寻找出每个后进生学习毛病所在,做到从思想上对他们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方法上不过于简单,用自己对差生的一处真诚的爱心,叩响他们的心灵之门。其次我努力让自己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比如:在课堂上给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举手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奖励;课外积极辅导、跟踪,多与家长联系,有利于为他们创设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必要时实行一对一的辅导。

二、教研教改方面

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是每位教师的心愿、的荣誉。作为一名教师,最紧迫的问题是具有新的教学理念,刻苦钻研新的教材。我认为现在对于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光有一桶水是不够的,要根据学校与班级的实际,拓展学生学习资源。我注重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工作中,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及班级管理水平。在校内,我积极参加每一次的教研活动,虚心学习,及时消化,吸取别人的精华,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平时向书本学习、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总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缺点,本人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最新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3短短的一学期讲授工作又结束了,在这忙碌而充分的一学期中,我感慨较多,现将本学期本身在讲授中的点滴收获作一个总结。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是五年级数学,教材用的是人教版的新教材。本学期的讲授使命较繁重,此中常识点包罗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和数学广角等。此中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讲授攻略。

讲授之前,我充实的备好课,同时我深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而备好课主要的一点是要备学生,因为本班学生的整体成就较差,并且不服衡,是以,我把根本常识的教授作为我的一个很主要的方面,同时,也为优异的学生作好“能量”的贮备。

讲授之中,我运用多种讲授手段去吸引学生,用多种讲授方式去传染学生,促使他们喜爱数学,愿意进修数学,好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熟悉讲授中,纵多媒体讲授,提高学生的进修爱好;在进行轴对称讲授中,我让学活泼手折,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介入意识。看待优生,我充实让他们吸饱、吃够;看待中等生,我让他们安稳把握根本常识的同时,慢慢培育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特殊是看待差生进修积极性不高,我加倍的正视他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培育他们进修的决定信念。

讲授之后,我当真批改功课,安插功课有针对性,有条理性。对学生的功课批改实时,当真阐发并记实学生的功课环境,将他们在功课过程呈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环境实时改良讲授方式,做到有的放矢。我根基做到每课后当即反思,每单位反思,实时总结本身在讲授工作中的得掉,以便在后面的讲授中阐扬长处,降服不足,同时,积极进修其他有经验的教师的优异经验,听他们的课,有什么讲授中的猜疑去就教他们。

因为讲授经验的缺乏,在讲授工作中仍会有很多不足,感受活动举办时间“少”、使命重,我们体校成就欠好的较多,但有他们又没活动举办时间补课,讲堂45分钟的效率不敷高,小组合作仍有待增强,没有阐扬每一位学生的进修积极性,讲授没有合理面向全体,个体差生缺乏与他人的合作的意识等。

在此后的讲授工作中,我必然降服我的不足,不竭反思,不竭立异,使分歧的学生获得分歧的成长。一份耕作,一份收成,讲授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好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最新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4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l)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时间飞逝,转眼间一学期即将结束,现就这学期的教学工作情况总结整理。一学期以来,我根据不同班级的数学学习情况,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习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目标。经过我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两个班的数学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的做法如下:

一、以课堂为核心,提高教学效率

1、认真备课。

认真准备课堂内容,做到具有实效性。对我来说,去年已经带过一年的五年级数学,但版本不一样,对人教版的教材比较陌生,要想在课堂上运用自如,课下必须下足功夫,所以我熟读教材,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课下,针对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为什么,究竟是我的教学方法有问题,还是没有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然后在下节课查缺补漏。此外,在备课本中我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再联系以前的教学经验认真设计练

2、上课。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我在教学中积极利用多媒体的动感性,直观性,尽可能的把教学中的重难点,简单化,然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在轻松的课堂中掌握知识。

(2)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在教学中我注重利用学生身边的事和数来创设问题情境,对高年级的孩子来说,动手操作比说教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获得快乐。

(3)注重评价。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一些奖励措施对学生进行评价。根据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表现,采用加分的形式对其进行鼓励,每个学生都渴望被表扬鼓励,老师不经意的一句鼓励可能对孩子产生很大的鼓励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我不会吝啬我的掌声、我的微笑。

3、作业批改。

与上学期相比,本学期在作业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改变,注重了作业的实效性、情感性、沟通交流性。作业本不仅是检查学生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还是我和学生情感交流的通道、教师改进教学的镜子。我从不搞题海战术,每次的作业量不大但我要求他们要有质量,通过作业本,我会发现学生在哪些知识点上掌握的不够,需要在下节课上加以强调。同时我也注重作业的评价,对做得好的表扬称赞,画个大大的笑脸,做得不好的加油鼓励。

本班的数学程度不同,所以辅导时也不可能同步,本班的差生比较多辅导课就去的次数多,然他们反复练习一些较容易的题目,增强他们的信心。

二、注重学生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轻松快捷地学好知识;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有损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如果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学习知识就会事半功倍。所以在本学期,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例如,认真书写、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及时总结反思、学会阅读课本等一般习惯养成和特殊习惯养成,并在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接受知识更快更有效了。

三、积极提高自身修养积极

1、不断充实自己。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时代在变迁,如果不及时充实自己的大脑,你就会被淘汰。所以,在本学期我认真阅读学校订阅的一些小学教育报,认真利用学校为我们提供的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

2、积极参与学校的专项研究,打造快乐高效的数学课堂。

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的优质课教学活动、各种教研活动,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运用于自己的课堂。

3、积极参加学校的论语背诵活动,提高自己文学修养的同时可以借鉴古代教育大家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受益颇深。

总体看来,这学期有进步,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在教学中,课堂语言不简单明了等,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努力逐步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和新课程标准理念,争取更加的优秀、完美,继续保持我所教学生的优秀,超越自我,挑战自己,既是,还要更好。

最新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5本学期,我担任学校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将小课题研究“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实践于课堂教学中,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感受成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本班学生,在起始年级时基础较差,随着年级的递增,数学知识点的增多,知识面的扩展,学生越来越感到学习数学的困难,面对形式多样的解题方式更是无法应对,就学习尽头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我采取的策略是先让学生感到学数学不难:上课时我有意识的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叫学习困难的学生来回答,让他们板演一些基本的计算题,激励他们大胆的解答,并在适时的时候予以提示,是他们能在老师善意的帮助下顺利的解答,让他们从心理上感到解决数学问题不是太难,只要掌握基本的方法是可以触类旁通的;第一环节实施后,我采取得第二步是在讲课时把知识生活化的方式,以学生常见的范例、经常接触的身边的数学问题为例,加以有声有色的描述,使学生感到学数学很有用,数学问题解决不好会出笑话,会影响自己的将来,要好好学数学,要学好数学,因为需要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我首先想到的是保持,一是注重从学生的作业上来反馈,将学生的问题和与优点添油加醋的加以评价,再就是通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如讲数学家的故事,搞一些数学小竞赛,小组合作、作业评比、学生评价等等,积极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努力营造一个学数学的良好氛围,让学生体验学数学和做数学的快乐,使学生从思想上逐步扭转对数学的枯燥印象,最后,我利用各种机会,经常给不同层次学生以成就感,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快乐。一年来,成效显著:首先是学生敢于大胆回答问题了,其次是能基本清楚的描述解题思路了,再次就是作业正确率提高了,测试情况也有了较为明显的好转。

二、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

在业务上我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积极参加网络教研活动,精心打理博客内容(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反思、故事、随笔等),潜心钻研教材教法,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充电”,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课堂上,我把学到的新课程理念结合本班实际,努力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期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课余,我经常与同事们一起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我还结合实际教学撰写一些自己平时的教学反思和经验总结点滴等等。从中,我更是感受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的作用,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我们要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地学习探究教学新理论新实践。

三、关爱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尽量使每一位学生进步。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平时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不以“师长”自居,尽量与学生平等交往,建立“朋友式”的深厚友谊,努力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学生多谈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与生活上的各种困惑。同时,面对个别调皮的学生,也实行严格要求、正确导向的办法,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课堂教学,纪律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面对各层次的学生,我既要关爱大部分学生,又要面对个别不守纪律的捣蛋分子实行严格要求。课堂上,我尽量做到分层施教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课余,我让优秀学生与“学困生”实行“一帮一”结对子,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一学期来,学生们原本薄弱的基础,逐步得以夯实,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稳步提高。

四、总结得失,以励再战。

1、取得的成绩:在我的努力带动下,学困生的脸上有了笑容了,作业基本能按时按量的完成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较以前提高了,学习的态度也改变了不少,五年级期末考中心小学质量检测,本班名列同年级前列,我踏实、真诚、富有活力、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赢得了领导、同事、学生及其家长的良好口碑。

2、存在的不足:部分学生多年来形成的一些不良学习方法和习惯,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引导;

学困生在起始年级的知识空缺(口算乘除法及其他)直接影响着计算的效率与质量,随着年级的增高表现也越来越明显;学习成绩虽然有所进步,但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老师的付出与学生知识掌握的反馈(作业、成绩)使老师产生急躁的情绪。

3、努力方向:今后,我将继续本着“教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改变急躁的情绪,不断探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