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应用策略、优化
综观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在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背景下,国内各省、市、地区已全面展开了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计划,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也已经平稳度过了初级阶段,如何合理、有效的促进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规范、高效使用成为当前面对的问题。因此,各级政府应进一步组织、加强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建设、管理的后续投入,保证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平稳发展,避免这一功能强大、耗资巨大的工程走弯路或是停滞不前。
一、全面、规范的开展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
首先,应使各级、各部门、各校领导进一步加深认识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对教育教学改革和信息化社会的强大促进作用。就作者调查的各省、市、地区而言,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使用者对该项工程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该项工程的超实用性和巨大作用。其次,及时听取一线教师、一线管理人员的反馈信息。作为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一线使用者和管理者,他们对于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使用和管理拥有第一发言权。庞大的系统中必然存在一定问题、弊端、瑕疵,只有充分的尊重他们的反馈意见,才能更好的推动教学资源库的良性发展,发挥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强大功能,才能够更好的调动使用者的积极性和管理者的管理热情。再次,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形成规模化、链条化的资源库模式。资源库的建设模式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分解,同样也需要自下而上的整合,在不断的循环改善中发展进步,最终形成规模巨大的国家资源中心。
二、着力开展江苏省高职高专学校整合,争取政府政策性扶持
1、着力开展江苏省高职高专学校整合
就高职高专学校发展方向而言,江苏省高职高专学校有规划合并迫在眉睫。星散的校园分布必将导致政策贯彻的冗余和滞后。因此,江苏省应充分考虑成立职教园区,合理规划合并高职高专学校,规范整合校本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内资源。以期达到创办规模化高职高专学校,形成规模化教学信息资源库的目的。
2、大力争取政府政策性扶持
江苏省政府出台了扶持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政策性措施,并设立了相关项目基金。但是各校在建设资源库过程中仅是依靠政策安排部署,并未主动计划申请,或是申请过程中,准备不充分、计划不周详。介于此,各校完全可以指派相关部门或是雇请专业人员整理资源库建设计划,争取政府项目基金,进而扩大校本资源库规模,进一步提高校本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实用性。
三、深入开展各项相关培训
1、领导培训
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良性发展,政策性措施取决于领导的决断。因此,江苏省市有必要针对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发展规划对市局和各校领导进行培训,提高其对建设和管理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重视程度,从而更方便、有效地贯彻国家政策方针。
2、专业管理人员培训
在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日常管理和更新中,专业管理人员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江苏省各高职高专学校基本采用信息中心进行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管理建制,虽然相较非计算机专业人员而言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各校信息中心管理部门时间、经历、专业程度不同,直接造成了各校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的合理性、素材资源的规范性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建立专门部门、专人转项负责制,并开展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日常维护、更新、管理等相关培训。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促使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合理更新和高效运转。
3、一线教师培训
江苏省各校教师虽然初步掌握杀毒软件应用、Office办公软件应用、网络下载资源等基础信息化手段,但对于操作系统安装、影、视、音频编辑处理软件、图像处理软件、摄像设备等稍高难度的应用能力亟待提高。信息化时代,这些软硬件设施的使用对象并不是仅仅针对专业人员,因此,对于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训也亟待开展。唯有全面提升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力,才能更好的发挥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功能,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四、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
1、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为确保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及其素材的合理性与规范性,必须对资源库建设、管理和更新及其内素材资源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通过对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有效规范和评价反馈,有助于开发者明确开发目的,实现资源库实用功能;有助于管理人员规范日常维护工作,合理更新资源库内容,避免为达到政策性要求而进行随意扩充与任意更改;有助于使用者高效搜索素材资源,有效使用数据资源,有效上传素材资源,维持资源库的健康发展,保证其良好的适用性。
2、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
在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用与日常管理中,需要充分的调动管理者的管理热情和使用者的使用积极性。因此,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对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优秀管理人员、优秀素材的提供部门、单位进行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是必要的,唯有如此,才能确保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的合理更新、高效运转和充分适用。同时,定期开展教师的信息化设计竞赛,不仅能够促使教师主动探索、共享、使用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内的素材,也为省级、国家级的相关比赛选拔了优秀参赛者。
作者:张静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志,多媒体技术在现在教学中正确开展的研究[J],科技展望,2015(16)
【关键词】任务型学习方法 高中政治 知识点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076-02
高中政治课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复杂又难以记忆,因而是学生学习中面临的一个难题。为了让学生有效记忆知识点,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型学习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任务型学习方法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倡导的、以“实用主义”为理论基础构建的“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主张教学活动围绕一定预设的教学任务来展开,在教学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成功实现教学目标的明确化、教学效果的最佳化。任务型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在一定教学目标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记忆力。笔者在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在高中政治学习中如何利用任务型学习方法记忆知识点。
一、设立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
任务型学习方法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来展开的。从唯物辩证法来看,确立课堂的目标体现了在复杂事物中抓主要矛盾、抓重点和关键的思想。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设计众多教学环节的复杂体系。确立教学目标,往往能使学生明确这一节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做到学习的“有的放矢”,从而提高知识点的记忆效率。
在设立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上,教师应抓住主线、思路清晰、纲举目张。为此,教师在上课之初,就应清晰地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这一节课应该记忆和背诵的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如在上人教版高中政治第二单元第五课“意识的本质”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板出一节课的知识结构,从而设置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意识的本质是客观的。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人脑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教师列出这一知识结构,可以让学生明白这一节课的记忆目标就是理解意识的本质是客观的。然后在论述这一知识点时,在知识结构上可以分三部分来展开。并且在这一知识结构中,让学生理解意识本质是客观的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这样学生很快进入知识记忆的状况。
二、限时间背诵
高中政治课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点比较多,再加上学习时间有限,学生要记忆的任务比较繁重,这也是学生难以提高记忆能力的根本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限时间背诵的方式,规定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记忆某些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
当教师在课堂上确立教学目标和知识框架之后,就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记忆住知识点。以“意识的本质”为例,教师在列出大纲和讲解知识点之后,让学困生在有限30分钟内记忆住这大纲中的知识点。如要求学生花10分钟背诵“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一知识点;花5分钟背诵“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一知识点;然后再花13分钟背诵“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一知识点。剩下的2分钟,是机动灵活并且自由的时间。高中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背诵时间也非常有限。如果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学生记忆的压力,往往能激发内在的潜能,化压力为一股记忆的动力,从而提高背诵知识点的效率。
三、开展分层提问
为了检验学生在知识点的背诵效果,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情况。由于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对知识的记忆效果不一样,理解知识的程度也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有些学生可能回答出教师的问题,有些学生或者答不出或者答不全。当学生不能回答问题的时候,容易打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提问的方式。所谓分层提问,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难易程度对提问进行分层。先设计一些容易的、浅显回答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解答出,这样使他们产生一种努力会有回报的收货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的兴趣。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设计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记忆能力。
例如在“意识的本质”这一节课,教师为了检测学生知识记忆的效果,可以如此设计有层次的问题。例如,“人的意识是在什么过程中产生的?”“猴子是否有与人一样的意识?”“天气冷了,同学们就要添加衣服,这反映了什么?”“教科书上所学的公式和定理、宗教和,谁是正确的意识,谁是错误的意识?”通过这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加深和巩固对知识点的记忆。
四、建立有效的问题反馈机制
在任务型学习中,虽然给学生明确了背诵的任务,但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出现。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出现诸多的困难。这一切需要教师建立一个有效的问题反馈机制。这个反馈机制的建立,要求教师了解学困生在理解知识点的不懂之处,并及时给予指导和点评。从教育心理学上来看,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在学生学习困难的时候,解答学习上的迷惑,才能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能力。
例如,在上“意识的本质”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让学生说出对这一节课的知识点有什么疑惑不懂之处。有些学生说经过学习,依然不懂意识本质为什么是客观的。教师这时候作出解释:从意识的形式、意识的载体、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本质就是客观的。为了建立有效的问题反馈机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成员互答、小组之间互答的方式。如学生在某一个方面不懂,可以小组成员、小组之间互相探究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在互问互答的过程中,理解了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点的记忆。
关键词:兼并重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因此,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兴衰成败。
一、被兼并重组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状况
(一)企业经营管理层没有从战略的高度认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意义
兼并重组企业被兼并重组前大都还是沿袭过去的管理,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经营管理层没有从战略的高度认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意义,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投入也不多。导致企业各类人才缺乏,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企业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统一的激励机制
兼并重组企业被兼并重组前由于生产经营状况较差,经济效益差,因此企业大都还是沿袭过去的分配制度,干好干坏一个样。那些忠于职守,为企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员也得不到任何奖励,并且职工福利待遇基本没有。这便很难充分调动各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企业没有形成一种规范的统一的竞争机制
兼并重组企业被兼并重组前由于经营状况较差,因此在用人管理上很难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公开、公正、公平选聘员工就更难成为现实。而且在用人管理过程中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很难形成人才竞争机制。企业中还存在任人唯亲、因人设岗的现象。有的个别单位仍然存在有制度不能执行的现象,人事管理过程中还是按过去的老套路,积极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形成,人才竞争机制的氛围还没有形成。
(四)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考核办法
兼并重组企业被兼并重组前大都没有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考核办法。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和感受绩效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对员工的工作状态、行为和结果没有一个的管理考核办法,即使有一些管理措施,也是比较原始的、粗放的管理办法。
(五)企业没有实施有计划的持续不断的员工培训计划
兼并重组企业被兼并重组前由于经济状况较差,因此在职工教育工作方面存在如下缺陷:(1)企业领导对职工培训工作不够重视,导致企业没有正常的培训机构,没有专门的师资队伍,对职工教育培训投入更是少之又少。(2)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不注意实效,培训和使用脱钩。(3)人才流失严重,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与企业人才流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六)企业文化建设停滞不前
兼并重组企业被兼并重组前基本上没有一种健康向上、富有激情的企业文化融入到每一个企业员工的心中。因此整个企业员工团队精神不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动力支持不强。
二、如何做好兼并重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积极引入公平、有效的用人机制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困难企业本身就是经济状况差,但是如果企业在用人管理上不能形成一种公平、有效的用人机制,那么企业就会失去支撑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以人为本,强化管理,促使人才脱颖而出”应该是困难企业用人管理的基本原则。
1.加大公开招聘员工的力度。坚决杜绝用人过程中的违规行为。积极培育“优胜劣汰”的选人用人机制。不拘一格从社会上招聘企业所需的各类员工,为企业提拱人力资源保证。
2.积极推行公开选拔企业管理人员(中层以上管理干部)。应该大胆尝试、积极推行公开选拔企业管理人员。只有这样,企业人才才可以脱颖而出,企业的竞争力才会逐步加强。
3.建立有效的岗位评价体系。针对不同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制订岗位评价考核办法,每季对各岗位员工岗位职责完成状况进行考核,并及时反馈信息,把员工岗位评价结果作为员工晋升、提拔或辞退的依据。
(二)建立有效的、统一的、长效的激励机制
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建立起有效的、统一的激励机制。要充分发挥工资的激励作用,打破传统的工资使用办法,建立合理的工资使用办法,对各类有特殊贡献的员工建立奖励制度,这样,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就会加强,责任感、使命感就会提高。
(三)实施有效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之一。绩效考核的核心就是收集到与每一个员工的工作状态、工作行为、工作结果有关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对员工工作的评价,据此为员工管理或开发有关的活动提供信息支持。绩效考核的目的就是要让员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来,予以压力和重任,不断为其提供充电的机会,使企业的员工永远都是企业的“资产”,所以,建立高效的员工绩效管理系统对强化企业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四)持续有效地实施员工培训
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是企业开发人力资源的基础。一个企业要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重视各级人才的培养和全体员工素质的提高。作为被兼并重组企业,面对“企业冗员过多与企业人才缺泛”的矛盾,企业只有持续有效的加大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力度,全面提高职工素质,才能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五)培育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内共有的价值观、信仰和习惯体系。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只有当企业文化能够真正融入每个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时,他们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用员工认可的文化来管理,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
总之,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管理,也就是对人的管理,把人作为企业资源的开发管理。只有把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企业管理的战略高度,企业才能更快更好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余凯成,等.人力资源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金融企业;内部控制;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6日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为了提高其经营效率和充分有效地获取和使用各种资源,运用适合自身情况的自我调节和约束的控制系统和方法,主动规避风险,实现持续发展的过程,良好的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现代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金融企业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内控管理起到刹车系统的作用。千变万化的经济环境好像错综复杂的路况,尤其是做大做强的公司,更必须有良好的刹车系统才能保证稳健高速的行驶,否则越大超强发生风险的可能就越大。
我国央行制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规定,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因而,可以结合金融企业的实际情况,将内部控制定义为金融企业的管理层为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和防范经营风险,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各分支机构、各项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建设等管理方面的目标、措施和方法、程序的总称,是金融企业的自律行为。
二、我国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自从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我国第一个有关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行政法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指导原则》以来,我国监管部门已经陆续出台不少有关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来指导、规范和监管金融企业的内容控制实施。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金融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内控环境尚不理想,内控意识薄弱。从金融企业宏观层面来看,内控组织架构不够完善,内控机制运作低效以及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偏低,这进而影响到微观层面金融企业员工的内控意识不足,缺乏金融风险防范理念,执行和贯彻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力度不够等。
(二)内控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不够完备。金融业缺乏统一的信息管理和交流系统,在市场风险和业务风险等方面信息交流缺乏,不能有效地把业界信息反馈到金融企业管理层。同时,金融企业各级管理层之间也存在信息交流与反馈不充分的问题,总行同各分支机构之间信息系统建设的差距也导致了相关信息交流的缺失,增加了金融企业的风险。
(三)欠缺有效的内控监督机制。在目前的政策法规中仍然缺乏对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质性指导,从金融企业内部来看,内控部门的监督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且内部控制方面的相关测试程序不受重视,内控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三、分析形成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原因
形成我国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金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金融企业内控文化尚未得到真正的建立,风险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没有形成良好的控制环境。金融企业内部控制体制不顺、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激励机制、大部分内控制度流于形式。
(四)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长期以来,很少金融企业对内部控制进行综合考察。没有严格的评价体系和制约机制,约束性不强。
四、加强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及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
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为了实现其稳健经营的目标,必须将内部控制和重点放在防范风险上。银行会计是实现银行业务的重要环节,相对于金融企业内部控制整体而言,会计控制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就会计控制本身而言,它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体的控制环境相关,因此要充分发挥会计控制的有效性,就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系统,这一系统涵盖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建立既能防范风险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各项会计内控制度和程序;其次,要保证有称职的人去执行内控制度和程序;再者,要建立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体系;第四,要有科学的会计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指标。这几个方面必须相辅相成协调动作,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才能使内部会计控制真正发挥效用。根据金融企业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经验,对加强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及风防范提出如下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为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我国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统一规划和指导;推动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以及内部控制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
(二)加强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应重点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完善董事会工作机制,控制决策风险。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当然也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目标。在优化董事会的前提下,建立比较有效的决策机制,完善董事会工作机制,主要是:①请专家进董事会,帮助董事会提高其决策的科学性;②建立有效的决策咨询机构;③建立重大决策委员会制度等等。
2、加强以监事会为中心的监控体系建设。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组成。监事会的监督权是法定的,代表全体股东来行使,监事会既独立于董事会又独立于经理层。监事会有较广的职权范围,发挥好监事会的职责,在科学的监事会运作机制下完成的使命,提高公司法人运行的质量。
3、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激励机制。
4、培育金融企业内部控制文化。要使金融企业的所有工作人员都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理解和掌握内控要点,努力发现问题和风险,并积极参加内部控制,使金融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和文化。一个高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对风险很敏感和了解,并将风险意识贯穿在企业所有员工的言语和行为中。
(三)建立健全风险识别、鉴定和评估体系
1、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
2、应用以风险价值(VAR)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方法来进行日常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并进行持续的监控和定期评估。
3、要及时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情况,适时修改有关内部控制制度,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要求。
(四)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操作系统,建立业务经营管理的“三道监控防线”
第一道防线:业务一线岗位实行双人、双职、双责操作,对于因业务需要而单人单岗处理业务的,必须有后续监督机制。
第二道防线:以各部门、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为主。
第三道防线:内部监督部门对各部门、各岗位、各项业务全面实施监督,使风险管理体系与业务管理流程相匹配。
五、结论
内部控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追求规范经营下的最大利润。内控管理的首要目的是防范风险,进行有效风险控制,常言说:“善正者正于始、能禁者禁于微”。发现隐患比解决隐患更重要。加强和完善我国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研究内部控制,对于改善我国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保证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孟斌.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加强对策.财会研究,2009.4.
[2]李峰.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中国包装工业,2006.1.
关键词:检察机关;案件管理;机制;意义;建构
加强检察机关案件管理工作是推进检察管理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建立检察案件管理机制,为办案服务、提速、监督、保障,严格规范行使检察权,保证案件的程序公正、实体公正,提高办案效率,是检察机关实现“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工作主题的重要保证。
一、检察案件管理机制建立的现实意义
检察权在本质上属于公权力, 其行使公正与否,关系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检察权的运行必须得到有效的监督与限制。
(一)案管机制建立有助于促进检察机关的执法规范化建设
检察机关传统的案件管理模式是检察机关各业务部门自我受理、自我管理案件,在案件办理上呈流水线作业的模式,但检察机关的内设机构大部分是流程关系,案件从受理举报到公诉,各个环节是按照诉讼流程的顺序线型排列,对流程统筹型需求比较强,虽然注重后程序对前程序的制约,但在案件流转过程中,案件的具体行踪没有一个部门能全面了解、掌握情况,都是各管一段,导致对检察业务缺乏集中统一的指挥和有效的管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检察机关整体效能的发挥,影响了检察队伍的执法规范化建设。[1]案管机制通过成立案件管理中心作为一个专门的案件管理机构,对检察机关受理的案件进行常态性、统筹性、全面性的宏观管理,突破了检察机关原有的案管模式,有利于加强执法办案的横向监督制约、纵向统筹指挥,有效弥补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漏洞,防止检察权滥用。
(二)案管机制建立有助于加强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
自检察机关恢复重建三十余年来,围绕加强内部监督一直不间断地进行着改革。但是,这种监督制约主要来自本院领导、上级检察机关的监督和下一个诉讼环节的监督,并没有一个内部独立的监督部门,因此,缺乏有效的预警、督办机制,而且这些监督往往都是事后监督,不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业务环节上的各类差错和问题。而案管机制通过案件流程管理、案件质量管理和赃证物管理等内部监督措施,使得检察业务的管理由静态变为动态,由松散变为集中,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监督。
(三)案管机制建立有助于促进司法公正
为保障检察官对案件客观事实和法律适用作出独立正确的判断, 这种监督就必须是办案主体外的一种力量, 即应当实现案件管理与案件办理相分离。申言之,由不同职能部门分别行使管理和办案的职权,能够较为充分地体现监督与制衡,促进司法公正。[2]办案权、监督权集中于一个部门,监督者行使监督权时,通常会只注重实体部分,对一些本应履行的程序加以简化,程序监督形式化。历年来的司法实践证明,程序公正是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价值目标,是人类司法文明的重要表现。可以说,监督与办案分离,是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内在要求,也是案件管理机制的要义之一。
(四)案管机制建立有助于检察机关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
随着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不断完善,办理案件不断增多。尤其是侦监、公诉部门,干警每人每年办理的案件少说也有上百起。检察案件环节多、时间紧、任务重,承办人还要在事务性工作中耗费大量精力,影响了案件质量和效率。在案管机制下,通过发挥案件管理部门各功能区的作用,合理调配办案资源,切实减少案件流转繁琐、司法内耗大等问题,将办案部门和办案人员从繁重的事务性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实现了诉讼的经济性,促进办案效率的整体提高。
二、检察案件管理机制的设置
检察机关实行案件管理是检察机关强化内部监督的重要尝试, 适应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强检察机关案件管理, 从根本上讲, 就是要健全和完善长效监督机制, 统筹和协调各部门的检察业务工作, 实现监督的专业化、系统化。目前,各地检察机关已纷纷成立案件管理中心,设置了实质性的部门载体,这对于切实加强和改进案件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意义。按照最高检察院提出的“统一受理、全程管理、动态监督、案后评查、综合考评”的要求,结合近年来各地案管中心建设的实践,笔者认为,案管机制的设置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建立案件程序管理机制,加强对执法办案过程的全程管理
案件管理中心通过统一审查受理和分配各类案件,对扣押涉案款物管理等监督等手段,实施案件“进口”与“出口”的监管,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内部规章制度,对案件的整个诉讼过程进行监控和程序性审查,即审查各办案部门办理的案件是否在法定期限内办结,对案件的非结论性处理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准确掌握各类案件在办理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发现即将到期案件及时提醒承办人,避免超期办案;发现侦查机关有超期办案情况的,及时通知相关业务部门,由各业务部门予以监督,促进执法办案活动依法规范进行。通过案件流程显示,全院所有的案件流程情况,包括执法办案的每个环节、每个过程一览无遗,大大促进了检务公开。在对案件的流程化管理中,通过预警机制等手段,可以有效地将案前、案中、案后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了案件的全程动态监督,克服了单纯事后监督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