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垃圾分类方法

小学生垃圾分类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垃圾分类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生垃圾分类方法

小学生垃圾分类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弊端 方法 案例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信息传递速度的提升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精神文化水平得到了提升,随之也暴露出很多弊端。例如,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很多小学生都存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现象,家务活都由父母包办,缺少关心别人、团结别人的意识。对于这些现象,需要教师来进行科学引导,以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规范小学生行为模式,引领小学生成为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建设之材。作为教师,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探索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特点与教学新思路。从过去的教学经验中,我们分析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一、确定教学目标,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的确定影响着小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影响着小学生性格的形成与行为、品德的形成。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要使目标具有全面性,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注学生的情感、行为、品德等方面的表现,并对学生进行目标指引,通过小学生直接的情感体验,来激发其对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认知,促进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协调发展。其次,要使目标具有层次性,根据小学生知识水平、心理特点、性格特征的不同,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使不同类型的小学生都能根据其自身特点获得适当的教学活动、文化知识与道德教育。反之,如果不管何种类型的小学生都按照一种方法进行教学,会使一部分小学生因目标较高而难以达成,另一部分则因目标太低而不具备挑战,从而丧失学习兴趣。[1]

二、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发挥教材作用

现行的思想品德教材中系统地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提供了指导思想与教学素材,可是如果不善加利用,会使得小学生无法高效率地吸收教材中的“养分”,达不到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用活泼生动的方式来表述教材中的内容,如加上小学生喜欢的图片、色彩、音乐、故事等,营造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例如,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要教育小学生爱父母、爱家庭,教师可以设计一套引人入胜的教学课件。在课件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记忆中的童年,回忆小学生与父母度过的每一个美丽温馨的瞬间。之后,教师播放一些有关爱父母的歌曲,如《世上只有妈妈好》《我的好妈妈》《父亲》等,让学生交流听完歌曲的感受。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教材中的相关文字与图片,并请学生交流欣赏之后的心情与体会。教师穿插一些提问:“你爱你的家人吗?”“你的爸爸妈妈都是如何爱你的?”“你的朋友们都是如何爱爸爸妈妈的?”让学生在阅读教材中思考,在教师提问中思考。在对教材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请小朋友们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及对一家三口间相互的爱,并作为学习作品在教室中进行长期展示,让教师中充满温馨、充满爱意。在课程的结尾,教师可以送一些寄语给学生们,让学生懂得要去爱家庭、爱父母,并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2]

三、在日常行为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规范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并从行为入手,将思想品德的观念传递给小学生。教师应以身作则,不但在学习中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引导,也应在行为中进行引导。例如,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六年级(下册)》中讲到,小学生应该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小学生应做到的几点贡献进行探讨,例如将不需要的电灯关闭、不浪费水和纸、不乱扔垃圾等,当小学生有了这些常识之后往往不会主动去做,这样就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也使思想品德课程形同虚设。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也应对小学生的行为进行指导。当小学生乱扔垃圾时,教师应以身作则,捡起垃圾并告诉小学生这是错误的行为,应像课堂中讲的那样,将垃圾分类放入垃圾桶。当我们弯下腰时,拾起的不只是垃圾,更是我们良好的品行。当小学生随意浪费水时,教师应让小学生明白,这样浪费地球上有限的水资源,将给地球的未来生存带来威胁。我们要从我们做起,要有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将教材内容转变成为小学生的观念,并使观念成为行动,才会凸显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3]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不仅影响着小学生的未来发展,也影响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在上文中,我们对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性格特征,确定教学方向与方法,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提升。[4]作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总结更好的教学经验,有力地推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的发展,为我国未来经济、文化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5]

参考文献:

[1]卫花岗.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探析[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娜日苏.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探析[J]. 新课程学习(下)

[3]陈冬霞. 如何利用多媒体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效率[J]. 快乐阅读

小学生垃圾分类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日比较 课程标准 垃圾分类

【中图分类号】G5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34-03

【Abstract】In this study, I focused attention on the content of study on waste, and compared the curriculum and textbook in the subject of ethics in China with those in the subject of social studies in Japan. The survey results clarified the following five points:(1)At elementary schools in China, the subject of ethics covers the majority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In the Japanese curriculum guidelines, the study content of waste education is stipulated in detail.(3)At elementary schools in China, the study content of waste education is for two different grades: second grade and sixth grade.(4)The rate of descriptions related to waste education in textbooks was about 6% at maximum in China, while that in Japan was between approximately 10%~16%.(5)Regarding the content of descriptions, there is not much common content in China; as for waste sorting in particular, there is an issue in the accuracy of the description conten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China should be developed in a way as to have students acquire abilities to solve specific problems.

【Key words】Elementary school Compared Waste education

一、研究背景

教材在学校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国和日本的大部分的小学都是按照教材中所记述的内容和指导方法来进行授课。因此能够给予孩子平等影响的教材,成为了在教育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并且在多数国家间的教材比较也成为了教育学中的重要的研究内容。

对于中国和日本的中小学的教材比较,胡文涛(2006)对中学美术教材中欣赏作品的插图的题材做了比较。另外,古媛(2002)对中日两国数学教材中的二次函数内容编排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张荣华和方明生(2008,2009)从调查作文的类型、课题设计、教材安排和内容呈现及结构特点方面,对中日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

在环境教育的比较方面也有相应的研究。刘继和和田中实(2005)从能源教育的角度对中国的科学学科和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进行了比较。刘敏(2001)对从环境教育的变迁和环境教育目标、指导要领、老师研修的内容,以教材为对象对中国和日本进行了比较研究。

本文着眼于环境教育中的垃圾教育的学习内容,对中国的品德学科(「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总称)和日本的社会学科的教材进行了比较。以垃圾问题为研究对象是出于中国垃圾处理现状的考虑。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城市生活垃圾排出量的急剧增加,让市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成为了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学校教育作为解决途径之一被赋予了很大的期望。作者认为掌握垃圾教育的现状,借鉴日本的经验对中国处理好此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中日两国小学的教育课程与环境教育比较

1.中国的课程标准和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

中国的学校教育遵循教育部的课程标准,日本的学校教育遵循文部科学省的学习指导要领。因此,中国的课程标准和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在两国的学校教育中具有同等的地位。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践方案》,现在中国小学的教育课程由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语文、数学、体育、艺术、外语及综合实践活动九个学科组成。例如,表1中列出了位于中国东北部的沈阳市小学校的一周的课程安排。中国小学一堂课的授课时间是四十分钟。

日本的小学教育课程根据《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的要求,开设了国语、社会、算数、理科、生活、音乐、图画工作、家庭及体育九个学科,以及道德、外语、综合学习时间和特别活动。表2中列出了各学年的学科、道德、外语,综合学习以及特别活动的课时数和总课时数。日本小学的一堂课的授课时间是四十五分钟。

2.环境教育的渗透学科

中国和日本都没有设置单独的环境教育课程,而是利用现行学科中有关的环境内容进行学习的渗透教育的方式(刘敏,2001)。也就是说,现行的学科教育的教学中把与环境相关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中国的环境教育主要的渗透学科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科学这三门课程。日本的环境教育主要是社会、理科、生活、家庭这四门课程。本研究关于垃圾教育的内容分别在中国的品德学科和日本的社会学科中进行教授。

根据1994年中国中小学环境教育课题组的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的环境教育的主要渗透在自然(占有60.8%)、地理(占有23.8%)、品德(占有13.8%)三门学科中(王,1999)。但是地理学科在小学教育中并不是必修课程,也就表明在小学教育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学科只有自然和品德。2001年中国进行了基础教育改革。把原有的自然、社会和品德学科重组成了小学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学科和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学科。这也就意味着在中国的小学教育中品德成为了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学科。

3.教材的选定

2001年后,中国小学教材的出版实现了多元化,小学教材的出版社不在仅局限于中国教育出版社,而且还须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审查。审查的标准是根据该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目标和内容。根据审查的结果,中国教育部每年公布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教学用书目录》,所有的学校都必须在该录中选择教学用书。因为地方出版社的发行范围受地域限制,所以一般来说小学都是选择所在地域的出版社和全国范围可以发行的出版社。对所有现行的教材进行比较才能得出比较权威的结论,但是由于发行地域的限制,本研究选定了在作者的家乡沈阳发行的五种教材定为研究对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日本小学所用的教材,公立小学由教育委员会决定,而国立私立小学则由校长来决定。选择的范围是经文部科学省审查通过的所有教材。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2004年3月10日通过审查的五个出版社的教材。

三、教育课程与教材的中日比较

1.中国的课程标准和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的内容比较

为了对中国的课程标准和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中的垃圾教育内容进行比较,分别选出了相关的教学要求(表3)。比较对象分别是中国2001年发行的品德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日本2008年发行的社会学科的学习指导要领(这两份文件都是两国相关资料的最新版本)。

关于垃圾教育的内容,中国的低年级和中高年级的课程标准中都有相应的教学要求,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中只在中年级有相应的教学要求。在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中,除了表3中抽选出的语词外,还对小学生所应受的教育内容附有3页左右的文字进行了详细的解说。

2.教材内容的比较

为了明确在现行的教材中垃圾教育的内容记述究竟占有多少比例,对中国的品德学科和日本的社会学科的教材进行了查阅。在表4和表5中列出了两国的教材中关于垃圾教育内容的记述和占该年级的总页数的比例以及记述内容的概要。

如表4中所列出的,中国的垃圾教育的对象是二年级和六年级。记述的内容从2页到8页不等。占所在学年的教材比例为1.1%到6.6%。从记述的内容来看,二年级是以保持生活的环境卫生的角度出发,养成不乱扔垃圾的习惯;六年级的垃圾教育是把垃圾问题作为世界环境问题的一种来进行介绍。教材上所记载的垃圾分类内容做了进一步的查阅。五种教材中有四种教材对垃圾分类的内容做了讲解,但这四种教材中所记述的垃圾分类方法全都不一致。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的五种教材全部是沈阳市小学可以选定并购入的教材,而与沈阳市的垃圾分类方法相一致的教材只有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一种教材。其它三种教材的出版社均在北京市,但所介绍的垃圾分类方法却与北京市并不相同,也没有标明所介绍的垃圾分类方法的地名。沈阳市现在正在使用的辽海出版社的教材中,根本就没有关于垃圾分类的内容记述。

与此相对比,表5中所列出的,日本的垃圾教育的对象是四年级。记述页数最多的是东京书籍株式会社,有20页;其它的教材都是16页。占所在学年全教材页数的10.4%到15.6%。从记述的内容上来看,所有的教材中都记载了「垃圾的去处、「垃圾的分类方法、「参观垃圾处理场、「各地方的活动、「废物利用、「全社会的垃圾减量活动和行动等内容。并且,所有的教材在介绍垃圾分类内容的同时,都标明了是哪个地方的分类方法。

四、中日两国垃圾教育内容的比较结论

中日两国的教科课程和教材中关于垃圾教育内容的比较得出以下结论:①以2001年的基础教育改革为转折点,品德学科成为了中国小学的必修学科中环境教育的主要渗透学科;②中国的课程标准相比较,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中关于垃圾教育内容的教学要求比较详细;③垃圾教育的内容,在日本的教育对象是四年级,在中国的教育对象是二年级和六年级;④教材中垃圾教育内容的记述所占比例有很大的差距,中国最多只有6%左右,日本却有10%到16%左右;⑤从记述的内容来看,中国的教材共同性比较少,特别是关于垃圾分类的记述,其内容的正确性还有待探讨。

中国小学的品德学科中关于垃圾教育的记述,学习内容没有被统一,记述内容的正确性等还存在许多有待改善的地方。这种现状与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内容的教学要求不详尽有关。

2003年3月,中国教育部了《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其中,四年级到六年级的教学安排提案中指出:“收集有关垃圾分类的资料,讨论垃圾分类的好处及具体做法。”只有早日实现大纲的提案和课程标准的有机结合,才能够进一步充实品德学校中的学习内容。

五、结束语

本研究对中国和日本的小学的教育课程和教科中关于垃圾教育的内容进行了比较,其结果是,中国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记述都存在有待改善的地方。

环境教育是把笼统、抽象的学习内容,变为养成对身边环境问题的具体解决能力的培养为目的。中国的小学生应先从充实身边的垃圾问题这一具体内容入手,再向其它的学习内容扩展。这一过程所必须的教材、教案和教学计划的提案将成为今后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胡文涛.中国和日本的中学美术教材的比较研究:以欣赏作品插图的比较为中心.美术科教育学会杂志社,2006(27):161~172

2 张荣华、方明生.调查作文的比较、分析与反思――小学语文教材的中日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5):5~9

3 张荣华、方明生.调查作文的比较、分析与反思――初中语文教材的中日比较[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32~136

4 古 媛.中日数学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二次函数[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74~76

5 刘继和、田中 实.中日中学理科教学计划比较的研究:从能源教育的视点出发.日本理科教育学会北海道支部会报,2005.17:17~20

6 刘 敏.中日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比较[J].中州大学学报,2001(3):73~74

7 文部科学省.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解说 社会编――平成20年8月[M].东洋馆出版社,2008.8

8 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辽教发[2002]80号

9 2001年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10 2001年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小学生垃圾分类方法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环保意识培养,师生合作探究,环保习惯

 

一、农村地区小学生环保意识现状及重要性

1.在农村地区,大部分小学生环保意识淡薄,他们只对日常环境问题稍有了解,但对于环境污染的原因及生态环境为什么会恶化等问题缺乏根本认识,所以,这就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改变现状。

2.大部分小学生在这方面都缺乏一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且受负面影响较大,大多存在效仿和无法克制自己的行为,如,看见别人乱丢垃圾,心理便会产生一种模仿效应,即别人都可以乱扔,为什么我不可以,或者认为自己的行为对环境不会造成实质性的破坏,就不会对环境问题予以重视,也许他们明知那样的行为不可取,但在潜意识里没有形成关键的作用,最后,意识支配了他们的行为,使环境受到了污染。

3.农村小学生对于“白色污染”“大气污染”等类似的专有名词不易理解,也很难体会,甚至有不少农民习惯把废弃的塑料垃圾当做燃料使用,而把燃烧释放出的浓浓黑烟看作是正常现象,却不了解会给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导致河水污浊、变臭,进而引发一连串的反映,如:河中鱼等水生生物和植物濒临死亡和灭绝,生态食物链受损等现象,可对于这类现象的原因他们却不得而知,殊不知是因为人们缺乏环保意识,那么对农村小学生环保知识的教育尤为重要。

二、农村小学生环保意识淡薄的成因分析

(1)家庭原因

由于农村学生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与非农村学生的差距较大,加上很多农村学生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对孩子不能做到切实有效的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另外,与城市生活资源相比较,农村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师生合作探究,一般不会产生严重性的缺水和水污染等现象,但近年来和城市相比较,农村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同样遭到严重的破坏,对水资源的浪费,电的浪费成了一个普遍现象,此外,农药、灭鼠药的随意使用,生活垃圾和污水的任意排放,打猎、过度捕捞等一系列的行为成了农村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但这些行为的发出者大都是多成人或长辈,所以对孩子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左右了他们的行为,因此,导致农村小学生的环保意识淡薄。

(2)学校教育原因

如今,大多农村学校的教学主要把重点落实在书本教书上,而对环境教育还不够重视,根本没有把环保教育列入教学大纲要求中,更是很少开设相关的环境教育课程,大多情况只是向学生宣传最基本的环保行为,没有作深入了解,另外,农村小学的环境教育缺乏专职的教师,这主要归结于农村的小学老师大部分也是生长在本地区,对环保知识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受过系统的培训,师资的缺乏严重影响的环保教育的开展,小学的环保教育和学科教育之间还未能衔接起来,因此,学科渗透就相当缺乏,那么,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同样缺乏。

(3)社会原因

我国农村地区的学生大部分还存在与社会脱轨的现象,与社会的接触少之又少,接受的相关环保教育常识也较少,加之全民的环保意识不强,直接影响了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如:在学校考试要求学生将垃圾扔进垃圾垃圾桶,但在校外,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随处乱扔也不会受到处罚,这就会让他们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所以,由于全社会环保意识淡薄,就进一步削弱了原本就很薄弱,不系统的学校环保教育。

三、培养农村小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措施

(1)充分挖掘渗透在各科教材中有关环保意识教育的内容,把环保教育列入素质教育中,量体裁衣,有争对性的进行学科渗透教育。保护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农村地区有不同种类的农作物,随着季节的变换进行不同的栽种,教师可把这一先天优势开发成课程资源,在确保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可带领学生到田间参观学习,让学生感知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农作物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了解一旦环境遭到破换和破坏,农作物就不能正常生长,人类将面临生存危机,所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迫在眉睫。

(2)结合农村特色,从身边的事物中开展活动,师生共同探究环保知识。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农村的饲养场,了解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喂养小动物,在喂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情感,了解动物粪便的合理利用即可成为肥料,但如不经过处理就有可能污染水源,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以此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加强课堂环保知识的教学师生合作探究,在课堂上巧妙穿插环保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 进行教育,如故事、寓言等具体形象地向学生传递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也可以采用师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不给出固定的结论,二是提出问题,并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实地观察,阅读资料去了解环境问题,学生们可得出不同的结论,此时的老师就该根据科学的原理引导学生所得的结论,此时老师根据科学的原理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的合理性,并运用师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利用信息资源来进行学习,此外,老师在环保教育中不能单纯的只做宣传,而是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在抓住教学重点的前提下,巧妙地渗透环保内容,让学生逐渐领悟、体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4)多开展小学生环保实践活动

环保活动的开展,可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形成环保观念,加强学生的环保决心,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动手的乐趣,从中尝到成功的喜悦,继而转化强而有力的实际行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环保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更要使学生通过实践掌握保护自然生态必备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密切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发现学生随意丢垃圾,乱摘花、践踏草坪、随地吐痰等现象,教师就应及时制止并进行教育,让学生随即检讨自己的不良行为,这样便能增加学生自身的环保意识,同时,还可师生一起组织“爱环境,从我做起”为主题的活动,并能将垃圾进行分类,对废弃品进行回收再利用,废水的循环使用,这不仅减少了垃圾污染和资源浪费,而且还帮助学生领悟身边常用资源的可贵性,不应随手丢弃,而应珍惜爱护,进而加深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5)充分利用环境纪念日,激环境发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每年有关保护环境的纪念日不少,那么教师可充分的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纪念日的意义,如每年的3月22日植树节、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等节日,可以这些节日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有意识有计划的保护环境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巩固环保知识,如,植树节可带领学生参加植树,绿化身边的生活环境,这样学生即参加了活动,有从中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深化了课本上所学的有关知识,世界环境日也可开展“只有一个地球”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让学生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观察,总结出合理的改进措施和方法,再进行广泛的宣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协助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家庭是孩子除学校外的一个重要学习和生活的地方,那么,家庭教育的力量不可忽视师生合作探究,在农村地区,在学生的课余以及假期时间,大部分都是帮助家人在田间干农活,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能发现很多新的问题,而此时家长的简答对他们而言无疑是很重要的。如反常的气候会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灾难性的破坏,学生自然不明白气候反常的原因是因为生态的破坏,而很多家长也不明白这一点,鉴于这个原因,学校可向家长介绍一些相关的环保小知识,对于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可以让学生对环保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努力,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初步掌握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课堂中利用教材,将直接知识和间接地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多参与、观察、实践,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成为环境保护活动的参与者,监督者,在环保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结合农村现状,及时的对农村小学进行环保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让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使我们的下一代能过健康的成长,共同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小学生垃圾分类方法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意识培养,合作探究,环保习惯

 

一、农村地区小学生环保意识现状及重要性

(1)在农村地区,大部分小学生环保意识淡薄,更有甚者几乎没有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他们只对日常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稍有了解,但是对于环境为什么会污染,生态环境为什么会恶化,生态为什么会破坏,环境污染、环境恶化、生态破坏后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等问题缺乏根本认识,所以,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来改变现状。

(2)农村大部分小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都缺乏一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且易受负面影响,大多小学生都喜欢效仿别人的不良行为,就会导致他们无法克制自己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如,看见别人乱丢垃圾,心理便会产生一种模仿效应,即别人都可以乱扔,为什么我不可以,或者认为自己的行为对环境不会造成实质性的破坏,就不会对环境问题予以重视,或者他们明知那样的行为不可取,但在潜意识里没有形成乱丢会导致环境污染的意识,最后,意识支配了他们的行为,就会让他们形成不好的习惯,对于类似的不良环保习惯没有认识到,随意的乱扔垃圾,使环境受到了污染。

(3)农村小学生对于“白色污染”“大气污染”等类似的专有名词不易理解,也很难体会,在内心里根本不存在这样的意识环保习惯,当他们看见父母习惯于把废弃的塑料垃圾当做燃料使用,而把燃烧释放出的浓浓黑烟看作是正常现象,却不了解燃烧产生的废气会给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农村地区生活用水随意排放、农药的任意使用、牲畜粪便的不合理处理等都会导致河水污染,进而引发一连串的水污染的不良反映,导致河中鱼、虾等一些水生生物和植物死亡,生态食物链受损等现象,可对于这类现象的原因他们却不得而知,殊不知是因为他们缺乏环保意识,所以对农村小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尤为重要。

(4)农村地区自然资源、生物资源都十分丰富。但是很多小动物、昆虫、鸟类都成了小学生的玩伴,如:去稻田里捉蝌蚪,掏鸟蛋,捕捉蝴蝶,用弹弓打鸟等成了很多小学生课余生活的一部分。在他们眼里那只是玩耍的一部分,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生态的一部分,没有意识到那样会破坏生态的平衡。所以,要纠正他们的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必须让他们在心里形成爱惜小动物、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站。

二、农村小学生环保意识淡薄的成因分析

(1)家庭原因

由于农村学生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与非农村学生的差距较大,加上很多农村学生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对孩子家庭教育产生的效果不明显。不能让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收到切实的效果。另外,与城市生活资源相比较,农村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一般不会产生严重性的缺水和水污染等现象,但近年来和城市相比较,农村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同样遭到严重的破坏,对水资源的浪费,电的浪费成了一个普遍现象,此外,农药、灭鼠药的随意使用,生活垃圾和污水的任意排放,打猎、过度捕捞等一系列的行为成了农村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但这些行为的发出者大都是多成人或长辈,所以对孩子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左右了他们的行为,因此,导致农村小学生的环保意识淡薄。

(2)学校教育原因

如今,大多农村学校的教学主要把重点落实在书本教书上,而对环境教育还不够重视,根本没有把环保教育列入教学大纲要求中,更是很少开设相关的环境教育课程,大多情况只是向学生宣传最基本的环保行为,没有作深入了解,另外,农村小学的环境教育缺乏专职的教师,这主要归结于农村的小学老师大部分也是生长在本地区,对环保知识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受过系统的培训,师资的缺乏严重影响的环保教育的开展,小学的环保教育和学科教育之间还未能衔接起来,因此,学科渗透就相当缺乏,那么,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同样缺乏。

(3)社会原因

我国农村地区的学生大部分还存在与社会脱轨的现象,与社会的接触少之又少,接受的相关环保教育常识也较少,加之全民的环保意识不强,直接影响了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环保习惯,如:在学校考试要求学生将垃圾扔进垃圾桶,但在校外,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随处乱扔也不会受到处罚,这就会让小学生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环境保护对于他们的约束力就会降低。所以,由于全社会环保意识淡薄,就进一步削弱了原本就很薄弱,不系统的学校环保教育。

(4)自身原因

农村小学生还处于低龄阶段,因此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还不够,从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再到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他们都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再到深奥一些的环境问题,他们更是谈不上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在他们的意识里就会形成环境与自己没有关联,自然就不会关心环保。也就造成了他们环保意识的淡薄。

三、培养农村小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措施

(1)学校教育应充分挖掘渗透在各科教材中有关环保意识教育的内容,把环保 教育列入素质教育中,量体裁衣,有争对性的进行学科渗透教育。

保护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农村地区有不同种类的农作物,随着季节的变换进行不同的栽种,教师可把这一先天优势开发成课程资源,在确保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可带领学生到田间参观学习,让学生感知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农作物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了解一旦环境和生态遭到破换和破坏,农作物就不能正常生长,人类将面临生存危机,所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迫在眉睫。

(2)结合农村特色,从身边的事物中开展活动,师生共同探究环保知识。

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农村的饲养场,了解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喂养小物,在喂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情感,让学生产生对小动物保护的本能。了解动物粪便的合理利用即可成为肥料,但如不经过处理就有可能污染水源,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动物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繁衍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以此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加强课堂环保知识的教学,在课堂上巧妙穿插环保知识站。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教育,如通过故事、寓言等具体形象地向学生传递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也可以采用师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不给出固定的结论,而是提出问题,并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实地观察,阅读资料去了解环境问题,学生们可得出不同的结论,此时的老师就该根据科学的原理引导学生所得的结论,老师可根据科学的原理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的合理性,并运用师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利用信息资源来进行学习,此外,老师在环保教育中不能单纯的只做宣传,而是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在抓住教学重点的前提下环保习惯,巧妙地渗透环保内容,让学生逐渐领悟、体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习惯。

(4)多开展小学生环保实践活动

环保活动的开展,可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形成环保观念,加强学生的环保决心,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动手的乐趣,从中尝到成功的喜悦,继而转化强而有力的实际行动。环保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更要使学生通过实践掌握保护自然生态必备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密切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发现学生随意丢垃圾,乱摘花、践踏草坪、随地吐痰等现象,教师就应及时制止并进行教育,让学生随即检讨自己的不良行为,这样便能增加学生自身的环保意识,同时,还可师生一起组织“爱环境,从我做起”为主题的活动,并能将垃圾进行分类,对废弃品进行回收再利用,废水的循环使用,这不仅减少了垃圾污染和资源浪费,而且还帮助学生领悟身边常用资源的可贵性,不应随手丢弃,而应珍惜爱护,进而加深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5)充分利用环境纪念日,激环境发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每年有关保护环境的纪念日不少,那么教师可充分的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纪念日的意义,如每年的3月22日植树节、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等节日,可以这些节日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有意识有计划的保护环境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巩固环保知识,如,植树节可带领学生参加植树,绿化身边的生活环境,这样学生即参加了活动,有从中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深化了课本上所学的有关知识,世界环境日也可开展“只有一个地球”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让学生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观察,总结出合理的改进措施和方法,再进行广泛的宣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协助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家庭是孩子除学校外的一个重要学习和生活的地方,那么,家庭教育的力量不可忽视,在农村地区,在学生的课余以及假期时间,大部分都是帮助家人在田间干农活,在这段时间里环保习惯,他们能发现很多新的问题,而此时家长的简答对他们而言无疑是很重要的。如反常的气候会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灾难性的破坏,学生自然不明白气候反常的原因是因为生态的破坏,而很多家长也不明白这一点,鉴于这个原因,学校可向家长介绍一些相关的环保小知识,对于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可以让学生对环保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努力,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初步掌握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课堂中利用教材,将直接知识和间接地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多参与、观察、实践,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成为环境保护活动的参与者,监督者,在环保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结合农村现状,及时的对农村小学进行环保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让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使我们的下一代能过健康的成长,共同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参考文献

[1]李友梅,刘海燕.环境教育学.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2]丁兆雄.环境教育师范先行[J]. 环境教育,2000 (5):24-26

[3]许江映.小学环境教育模式的构建和实践[J]. 环境教育,2003(6): 36

[4]田菁.中小学环境教育概论.华夏出版社,2001.

[5]任耐安.环境教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6]白月桥.环境教育目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小学生垃圾分类方法范文第5篇

一、 在小学课外活动中进行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人格教育是致力于培养儿童健康人格的教育。健康人格就是“尊重自我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社会适应良好,能够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3]。可见,儿童的健康人格是儿童与自我内部和谐及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外部协调统合发展。儿童的健康人格主要体现在认知智能、情绪情感、社会适应和道德责任等方面。

在课外活动中进行人格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很多教育发达国家不仅大力倡导在学生课外活动中进行人格教育,而且开展了有意义的教育实践。日本提出,课外活动要帮助学生“做一个真正的国际人”[4],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关心他人的责任意识是课外活动的重点。法国提倡艺术、体育、社会能力等各种课外活动的设计和开展都要指向学生的人格养成,在全国推行“做中学”的科学教育改革计划,从动手能力、探索精神着手培养儿童人格。目前,“做中学”科学教育的教师已从试点初期的400名发展到了10万名,占全法国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近三分之一。美国历来重视在课外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人格,前总统克林顿尤其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历史性地将其作为联邦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5]近年来,美国与学生价值形成有关的课外活动课程开发和政策制定全都是围绕着健康人格教育开展的,甚至学校常规教学中也在推行人格教育。目前,每5所美国公立学校就有一所在实施健康人格教育。[6]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研究报告中所指出的,“人格教育在社会文化发展与转型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为重要,人格教育将成为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自变量和人格完善的引领者”[7]。

当前,我国学生中存在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亟需人格教育来解决。每一次严重的行为失范虽然是个别案例,但是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却存在于其中,并且,产生问题的学生年龄正在不断降低。据统计,上海17岁以下青少年超过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困扰,青少年精神病患病率超过国际水平。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的占15.23%,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儿童抑郁症家庭超过8000万,20%的儿童浮现抑郁症状,4%的儿童需要接受临床抑郁症治疗。[8]大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在20%以上,在高中阶段约为19%,在初中阶段具有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为15%,小学阶段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占到了13%。[9]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需要人格教育来帮助解决,在课外活动中进行人格教育正是帮助他们解决成长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 在小学课外活动中进行人格教育的理念

在小学生课外活动中提倡尊重、平等、参与的理念。在学生人格发展中,如何看待自我和如何看待他人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认识和世界观发展。得到尊重和被平等地看待,能帮助学生获得对自我的客观认识,获得自尊、自信的态度,弥补学生因学业成就、家庭因素等造成的自卑感等心理伤害。让学生参与到自身事务中,能帮助学生在行动中获得对自我的更多认识,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展。

尊重指的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首先是文明礼貌地对待学生,不辱骂、不忽视。其次,尊重学生的天赋。每个学生生来都是聪明、善良和温暖的,他们能够对事情进行正确的判断,有能力规划好、实施好自己的事情,教师要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积极的支持、不懈的鼓励,并且充分信任他们。每个学生天生都是独特的,尊重他们独特的天赋,不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评判他们。

平等指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个平等的心态,倾听学生的语言,以朋友的方式和学生相处。在课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权威,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共同的教育目标,共同开展合作、探究,最终完成活动。课外活动不同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强调学生兴趣和美好的体验,活动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师生关系更平等,氛围更民主。这种平等民主的教育氛围本身就有利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

参与指的是教师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到课外活动中来,而不是形式上的参加活动。参与是学生获得能力、人格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自身事务中来,有发言权、有决策权。根据学生的意愿和实际情况,为学生创造参与机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对参与的技能和方法进行积极的引导。坚信只有在充分的参与中,学生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长。

三、 在小学课外活动中进行人格教育的内容

从儿童人格发展阶段来看,小学阶段是认知智能、情绪情感、社会适应和道德责任四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在小学阶段,儿童逐渐获得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和看法,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开始锻炼人际交往,也在适应社会规则,意识到道德和责任的涵义。因此,小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也应该是围绕着促进这四方面能力发展来开展。

在认知智能方面,在兴趣引导下对学生进行潜能开发和挖掘,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比如,有的学校开展了京剧、舞蹈、轮滑等兴趣班,允许学生三次课以后再决定是否参加。老师会给学生准备奖励的礼品,每次奖励成绩最好的学生和进步最大的学生。引导学生在兴趣小组中关注自己、发现自己,分享参加兴趣小组的感受。

在情绪情感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认识自己和别人的情绪情感。比如,有的学校开展了情商教育、爱的教育等活动,请专家给小学生讲解什么是情绪,如何控制情绪等知识,并定期开展相应的练习。还有的学校把小组合作、团体合作作为小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活动中学生们合作完成大量的任务。活动过程中学生闹情绪和意见分歧的情况频发,这个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们控制情绪、解决分歧。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共情、沟通、合作能力。

在社会适应方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学会与人交往,遵守社会规则。比如,有的学校在戏剧表演兴趣小组中设计了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体验各种角色的责任、义务、技能、心理等。学生在扮演中必须遵守规则,与他人合作做他不想做的事或不能做他想做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调整自己以便适应规则。此类活动对于学生理解别人,适应社会规则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道德责任方面,开展公民道德主题的教育活动,从小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比如,有的学校开展了以自然道德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让学生走入自然、观察自然、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为友、与自然和谐共处。多次活动以后,教师发现孩子对于自然的情感和行为都有了很明显的变化。比如,一个孩子发现学校有些角落的垃圾桶是不分类的,他就主动找到校长提出了建议,希望把学校的垃圾桶统一更换成分类回收的。还有的学生对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的行为格外敏感,不仅自己不乱扔垃圾,更会劝阻和制止其他人乱扔垃圾的行为,甚至会以“是否会乱扔垃圾”作为自己选择朋友的标准。

四、 在小学课外活动中进行人格教育的方法

在小学生课外活动开展的方法上强调融合性、实践性和联动性。从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特点来看,小学生对新奇的、多感官都调动起来的活动更感兴趣。人格教育只有和小学生的课外活动很好地融合起来才能发挥出人格教育的功能,不能单纯地开展人格教育,忽视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兴趣,那样容易使学生丧失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多方联动开展课外活动,调动多种资源,新颖的课外活动内容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另外,人格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没有实践性,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融合性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学术性与教育性的融合。尽管是通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但是,它不是墨守陈规的简单的教育活动,它是学术性和教育性的融合,蕴含着教育理念,是精心设计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开展过程就是教师的教研过程和教育实验过程。其次是学科与学科的融合。好的课外活动的开展需要教育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相互融合,既要有教育性,又要有专业性。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得到能力的提升。要将人格教育的理念融入课外活动的设计、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中。比如,有的学校用比赛的形式推动教师设计有教育性、内涵丰富的课外活动。在教师中开展课外活动设计比赛,在参赛要求中明确提出课外活动的设计要指向学生的人格发展,获奖作品才能在学校开展。再次是各个课外活动之间的融合。当前,学校中各种课外活动种类繁多,但是它们之间往往是孤立的,缺乏联系。每项课外活动都希望对儿童的人格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它们之间系统性差,缺乏对儿童人格全面发展的统筹,造成各项课外活动都是零散地致力于儿童人格发展,缺乏体系性,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比如:在“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中,很多学校只是单纯地定位于促进学生体质发展,却忽略了体育运动对儿童意志、毅力、坚强性格的影响,对这项活动的深层次内涵挖掘不够,在体育运动中对学生意志品质的教育引导不够,活动效果没有最优化。

实践性一方面指的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课外活动,把学生的脑、心、手充分整合、调动起来,达到和谐一致的状态。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才能对学生产生强刺激,人格教育的效果才能发挥出来。另一方面指的是学以致用,重视把学生所学的应用到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把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密切联系起来,润物无声地进行人格教育。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检验人格教育的效果。比如,有的学校在舞蹈兴趣小组活动中,让学生和聋哑学校的学生共同表演舞蹈。虽然在平时的舞蹈兴趣小组中,教师也让学生观看过聋哑人的舞蹈表演视频,学生们也很震撼于聋哑人精彩的表演,但是,在现实的合作排练中,学生们深切地体会到同样一个舞蹈动作,聋哑人完成起来需要更多的努力,学生的共情能力、合作能力在合作表演中得到升华。

联动性指的是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社会力量,获取社会支持,协作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归类之后发现,其往往只是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活动,与学科课程紧密相关的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活动等,而且内容上大多是传统项目,千校一面,很难体现学校特色。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统筹多种教育资源,及时更新、拓展课外活动的内容。传统单一的课外活动已经不再符合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的心理需求,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并且对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方面,诸如社会适应、人际交往、分工合作、遵守规则、应变能力等,课外活动都没有或者极少涉及。在开展校外活动中要重视支持性的社会环境,与家庭、社会开展积极的互动与资源融合。比如,有的学校借助外部资源,在下午三点半放学以后,让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进入学校,与本校教师联合开展课外活动,把校外开展的特色活动搬进学校里。

参考文献

[1] FilizKeser, et al. The Role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Active Citizenship Education[J].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011(43).

[2] Jon C. Dalton, Reinventing the Extracurriculum: The Educational and Moral Purposes of College Student Activities and Experiences[J]. Journal of College & Character, 2012(13).

[3] 刘翔平.车文博先生对中国心理治疗与心理健康研究的开创性贡献[J].南京师大学报,2011(1).

[4]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5] C. Helwig, E.Turil, &L.Nucci. Character Education After the Bandwagon has Gone[OL].http://uic.edu/~lnucci/moralED.

[6] ThomasLickona. El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J].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1996(1).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