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品策略含义

产品策略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品策略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产品策略含义

产品策略含义范文第1篇

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名牌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实现。但是名牌创建是一个非常系统和困难的工程,在进行名牌创建的时候必须有着系统的思想。本文主要对名牌的含义和特征、名牌意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名牌的实施策略和注意问题,希望能够进行名牌的创建,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

名牌策略;产品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意识

消费者在进行商品购买的时候是存在一定的风险的,消费者在进行消费的时候便会采取一些方法希望能够降低风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进行名牌的购买便是人们降低风险的时候经常使用的策略。现在市场竞争愈加的激烈,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的时候有一定的立足之地,便必须顺应消费者心理方面的需要,通过名牌策略的实施来对企业的竞争力进行提高。

1 名牌的含义与特征

1.1 含义

名牌指的是在比较大的市场范围内,获得消费者认可的知名度、品质、市场占有率以及信誉度都非常高的产品商标。

2 名牌的特征

2.1 公认性

名牌是经过消费者的消费来检验出来的,是不是名牌,靠的不是部门的评选,而是消费者的认可,所以企业在进行名牌创建的时候应该将消费者的认可放在首要的位置,给消费者提供质量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2.2 名牌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名牌的产生依靠的是消费者长期的使用和检验,名牌的产生需要的时间是比较长的,短期内不可能完成。进行名牌保护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企业在进行名牌创建的时候,必须做好进行长期工作的准备。

2.3 名牌本身具有“四高性”

名牌本身便是消费者认可的、品质、知名度、市场占有率以及信誉度都比较高的产品商标。对于名牌而言,高品质是其基础、知名度高代表了营销的成功、名牌的本质则是信誉度比较高、市场占有率比较高则是对名牌的一种回报,这四者缺一不可。

2.4名牌具有明显的保护性

进行名牌的创建是非常不容易的,进行名牌的保护更难。企业在进行名牌保护的时候必须不断的对内部管理进行强化,提高产品本身的质量,申请法律的保护,对市场管理进行强化,更好的对名牌的地位进行维护。

3 名牌意识

首先,名牌意识和竞争是有着直接关系的,若是竞争意识不够强烈是无法进行名牌的创建的;其次,名牌意识中应该包含了市场意识,名牌实际上便是获得了消费者认可的产品,进行名牌的创建,依靠的便是市场,市场定位准确以及营销策略准确是进行名牌创建的重要因素;再次,名牌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质量意识。名牌一般情况下是精品的代名词,只有产品的质量过硬,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名牌的创建;最后名牌意识还应该包含了宏观方面的意识,宏观意识指的便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从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绝对不能为了现在的利益而影响将来的发展。

4 名牌实施策略

4.1 产品策略

对于名牌而言,其产品是物质方面的载体,消费者都是通过企业的产品来认识这个品牌的。由此可以看出,企业自身的产品策略会给企业名牌的创建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企业产品本身便包含了三层含义,分别是核心产品、有形产品以及附加产品。

4.1.1 核心产品

核心产品指的是,为了满足某种利益的追求,消费者购买的产品。利益的追求包含了产品本身的使用方面的价值以及心理方面的价值。对于消费者而言,其购买产品的最直接目的便是使用,心理价值则会对消费者的购买起到一定的影响。和市场上的其他功能相同的产品比较,名牌提供的使用价值会更多一些,也更加能够满足消费者使用方面的心理需求。

4.1.2 有形产品

这个概念指的是其样式和包装等外在质量,名牌必须做到产品的表里如一。

4.1.3 附加产品

附加产品指的是购买产品后获得的一些利益和附加服务,名牌在进行创建的时候也必须注意这一点,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消费者才会更加愿意购买。

4.2价格策略

人们在进行产品购买的时候往往会比较重视价格的高低,甚至有些人会认为价格高的产品质量也高,价格低的产品质量也差,名牌产品本身的品质便比较的好,知名度也高,成本也比较高,所以在进行价格制定的时候,可以采取高价策略,将产品的品质更好的反映出来。

4.3 渠道策略

在进行渠道选择的时候应该选择能够和价格、品质成正比的渠道,选择那些购物环境好,并且信誉好的中间商进行销售。

4.5 企业名牌策略

名牌本身的知名度便比较高,所以企业在进行名牌创建的时候应该保证其促销活动的有效性,利用促销活动,来对名牌的知名度进行提升,从而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喜爱,一般情况下,企业在促销的时候会选择广告促销、人员推销、营业推广以及公共关系这几种。

5 加强名牌意识,实施名牌策略

5.1 动员企业的力量进行名牌策略的实施,真正做到全员参与

企业在进行名牌策略创建的时候不但会直接涉及到企业的设计科研部门、生产部门以及销售部门,还会涉及到管理部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部门出现问题都会给名牌创建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名牌创建和实施的时候必须将全体人员动员起来。

5.2 树立名牌意识

只有在企业生产的时候,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岗位出发,真正的做好本职的工作,这样才能够保证产品的高质量,进而提高产品本身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自然会得到明显的上升。所以必须做好企业人员的教育工作,让其更好的树立名牌意识。

5.3 制度保障

企业想要实施名牌战略还必须建立一系列的制度,保证名牌创建和实施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并将制度落在实处,保证企业名牌战略能够顺利的实施下去。

6 创世界名牌定位策略

想要创建世界名牌战略首先必须做的是对企业进行正确的定位,正确的定位是名牌创建的基础,只有定位正确,才可能创建并保持名牌;其次,企业的经济实力应该雄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是占有一定的优势;最后则是必须有法律方面的意识,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7 结语

企业进行名牌创建,不但要企业自身的努力,社会还必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政府应该加大对那些假冒伪劣行为的惩罚力度,消费者也应该经受住诱惑,不使用假冒产品,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名牌的发展。

【参考文献】

产品策略含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统一品牌 多品牌 竞争 复品牌

品牌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企业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而传统的品牌策略不能适应当今的市场环境,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复品牌这一营销利器参与市场竞争。复品牌策略的魅力到底在哪里,我们还要从传统品牌策略谈起。

传统品牌策略

在以往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通常采用的品牌策略不外乎统一品牌策略与多品牌的策略两大类。

统一品牌策略

统一品牌策略是指企业生产的若干产品皆使用一致的品牌。如雀巢公司生产的3000多种产品(包括食品、饮料、药品、化妆品等)都冠以雀巢品牌。三菱、索尼和菲利浦等世界著名公司也都是采用统一品牌策略。企业运用统一品牌策略主要是因为:

有利于新产品开拓市场。一般采用统一品牌策略的企业,是在原品牌取得成功后,把成功品牌向企业生产的新产品延伸。这样就可使新产品天生就拥有了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利于新产品切入市场取得成功。

降低产品促销费用。宣传企业的统一品牌即宣传了这一品牌下的所有产品。

有利于企业创建知名品牌。企业集中资源标榜一个品牌,容易树立品牌形象。

统一品牌策略亦有其不足之处:某项产品一旦出现问题则会泱及其他产品,企业的品牌信誉很可能受到严重威胁;把所有产品冠以统一的品牌,很难突出产品各自的特色,特别当产品之间关联度较低、差异性较大时尤为明显;统一品牌很难适应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一般来说企业在为产品设立品牌时,均会投其所好,设定符合本地文化和消费者的偏好品牌,但是由于世界各地文化、价值观念差异较大,因此统一品牌很难满足世界各地消费者的偏好。

多品牌策略

多品牌策略是指企业生产的产品使用若干个品牌。如可口可乐公司的“可口可乐”(Coca―Cola)、“雪碧”(Sprite)、“芬达”(Fanta)、“飞雪”(Bonaqa)、“皇廷”(KREST)、“阳光”(HI――C)等品牌;宝洁公司的“飘柔”、“海飞丝”、“潘婷”、“碧浪”、“汰渍”、“舒服佳”、“佳洁士”等品牌。多品牌策略的主要优点是:

便于企业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上树立能够吸引特定消费者的品牌,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比如宝洁公司的飘柔、海飞丝和潘婷三种品牌洗发水在中国市场上的总占有率已达66.7%。

个别品牌失败不会影响其他品牌产品的声誉。

能较好地突出产品的个性特征。宝洁公司的“碧浪”突出的是产品清洁、清新、清香的特征;“汰渍”意味着污渍、汗渍不留痕迹;“舒服佳”暗示杀菌、永葆皮肤健康舒畅。

多品牌策略的缺点有:新产品无法得到公司现有成功品牌的带动;促销费用高,公司为提高所有品牌的知名度需对每个品牌进行宣传,势必会增加促销费用。如宝洁公司每年的促销费用多达40多亿美元;无集中品牌效应。一般运用多品牌策略的企业,即便各品牌声誉都不错,也很难有非常突出的品牌。尽管宝洁公司一直被称为是运用多品牌策略最成功的企业,但在世界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上却难见一二。

传统品牌策略是把双刃剑。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选择统一品牌策略还是选择多品牌策略,都有利有弊,因此有必要进行品牌策略创新,寻找一种两全其美的策略。而复品牌策略则是摆脱这种两难境地的最佳选择。

复品牌策略

复品牌策略是指企业在某项产品上设定一主一副两个品牌的策略。其中主品牌代表产品的声誉,是产品品牌识别的重心和顾客的价值取向;副品牌则代表该项产品的特征与个性形象,是顾客的情感取向。就拿“海尔―双王子”冰箱来说,“海尔”是产品的主品牌,“双王子”是副品牌。采用复品牌策略的具体做法是:

把企业知名品牌作为主品牌,用其涵盖企业的若干产品;同时给各产品再设定不同的副品牌,以副品牌来突出产品的个性形象。复品牌策略兼容了统一品牌策略与多品牌策略的优点。它既可保证公司产品均能在主品牌伞下受益,收到 “一荣俱荣”之功效;又能减少因个别副品牌失败给整体造成的损失,避免“一损皆损”之风险。除此之外,复品牌策略还有如下优点:

有利于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企业在国际市场扩张中遇到的主要难题就是产品品牌与当地文化不相适应。如我国的“白象”牌电池,质量很好,在国内声誉不错,但出口到欧洲却倍受冷落,因为在欧洲人眼里,大象是“呆头呆脑”的象征,英文“White elephant”意为“无用而累赘的东西”,这样的品牌当然不会受到欢迎。为使产品能在世界各地畅通无阻,“新词语”(品牌本身在世界各国语言中均无具体含义)便成为众多企业制定产品品牌的原则。如柯达(KODAK)、埃克森(EXXON)、索尼(SONY)等世界品牌都遵循了这一原则。品牌本身无具体含义虽然增强了品牌的全球适应性,但对各国消费者来说,往往由于生疏而不能适应各国的不同文化和迎合各国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不同偏好。而复品牌策略可以解决这个难题:用新词语品牌作为产品的主品牌,以适应企业全球发展的需要,再依世界各地消费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及偏好,为产品分别设定与之相适应的副品牌。我国生产的“”牌电扇若出口到意大利会很受欢迎,因意大利人把奉为国花,而出口到法国则无人问津,因为法国人视为不详之物。显然不宜做产品的全球性品牌,不过可把它作为向意大利出口产品的副品牌;而向法国出口的产品副品牌则可用“莺尾花”,因为法国人喜爱莺尾花并视她为国花。

有利于抬升主品牌的价值

我们以海尔集团的品牌策略加以说明。 “海尔”从冰箱起步,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已从品质、服务、技术等各方面树立了一流家电品牌形象。随后,“海尔”人便把“海尔”这一知名品牌不断延伸至洗衣机、空调、热水器、电视机等领域。在品牌延伸过程中“海尔”人巧妙地运用了副品牌策略。仅海尔洗衣机一项产品就有如“小丽人”“小神泡”“小神童”等十多个副品牌。利用副品牌使海尔集团避免了多角化经营可能给“海尔”这一优质品牌带来的风险。而每次延伸成功又会使新产品的声誉集合到家族品牌“海尔”上,从而不断提升“海尔”品牌的形象与价值。 “海尔”被评为中国家电行业最有价值品牌。

“海尔”的成功不仅归功于质量、服务、文化、管理、科技还应归功于其成功的复品牌策略。

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运用复品牌策略,每当企业推出一款新品便随之诞生一个副品牌。这样能使消费者耳目一新,让顾客总能感受到企业不断创新的步伐。从“小小神童”微型洗衣机、“小小王子”微型电冰箱到“探路者”数字化彩电、再到“画王子”彩色冰箱,“海尔”每推出一种新产品总会给中国市场带来一次冲击,同时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海尔“不断创新、锐意进取、蓬勃发展”的企业形象。

促销费用少效果好

采用复品牌策略进行广告宣传时,副品牌不单独对外宣传,都是依附主品牌一并进行宣传。这样一方面宣传了主品牌,另一方面运用主品牌的影响力吸引消费者,同时副品牌又张扬了产品的个性形象。可谓“一箭三雕”。如海尔集团推出的“海尔画王子”冰箱广告:“海尔画王子――带画的冰箱”。首先宣传“海尔”这一品牌;其次“海尔”响亮的名字又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使消费者关注广告内容;再者,“带画的冰箱”又告诉了人们,海尔生产出了一种彩色冰箱,很好地宣扬了产品的个性特征。

运用复品牌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广告宣传以主品牌为重心

企业运用复品牌策略,在进行产品宣传时,应竭力推崇主品牌,把副品牌放在从属的位置。首先主品牌是消费者识别和选择产品的依据。人们对“海尔――小超人”空调器的认可、信任乃至决定购买主要是基于对“海尔”品牌的信赖。其次,主品牌是企业创名牌的中心,企业为扩大影响力、提高声誉,宣传必然以主品牌为主。若副品牌成为宣传的重点,无疑是喧宾夺主,势必会淡化主品牌形象。久而久之,主品牌将逐渐被消费者遗忘。

副品牌应形象鲜明地表达产品的个性特征

副品牌是企业产品与消费者情感沟通的纽带,因此要符合目标顾客的偏好。一般成功的副品牌不是以情动人就是以特色吸引人。如日本松下公司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推出以“爱妻号”为副品牌的洗衣机,深受中国年轻夫妇的喜爱。台湾顶新国际集团推出的“康师傅――小虎队”方便面,用副品牌“小虎队”象征在竞赛中“虎虎声威、赢得干脆”的胜利者,牢牢吸引了青少年消费群体。以上两种产品的副品牌是以情动人,而海尔集团的副品牌则多以突出产品特色来引导消费者。该集团分别以副品牌“小小王子”突出冰箱微型化的特点;以“冰王子”暗示冰箱制冷迅速;用“双王子”表现产品分体式功能;而用“画王子”说明冰箱具备彩色的外观,每个副品牌均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产品的各自特点,有利于消费者的选择与购买。

主品牌应尽量采取新词语或中性词

由于世界各国的文化与价值观的不同,只有“新词语”(品牌本身在世界各国语言中均无具体含义)在世界各地才不会产生异议。当年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更名时,为了能够寻找到在世界各国语言中均能发音又没有任何含义的词语,而且要求容易记忆,历时3年,花费近1亿美元最终确定为埃克森(EXXON)。另外,主品牌确定为中性词有助于企业业务的扩展与延伸。比如海尔可以延伸到很多产品上,而康师傅局限性就很大了。

复品牌策略要以较高的企业知名度为基础

企业在创业之初,产品知名度较低时如果采用复品牌策略,就意味着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会面临两个不熟悉的品牌,极不利于消费者对品牌的识别和记忆。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很难一下记住五个以上的字节。因此,企业产品知名度不高时,不应采用复品牌策略。当企业产品在市场上获得认可,品牌也有较高知名度时,则可用复品牌策略进行市场扩张。如“东芝――火箭炮”、“三星――名品”、“National――爱妻号” 等都遵循了这一原则。因主品牌知名度高,消费者对其有很深印象,所以在选择、识别品牌时,只需对副品牌加以确认即可。同时,由于主品牌是人们熟知的品牌,与之一起推出的副品牌也就容易被识别和记忆。心理学家分析表明:人们最容易记住与熟悉事物相关的东西。

一种产品上具有主副两个品牌,构成了当今市场的一道风景线,而且这道风景线也必将给企业带来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田光,任志新.营销原理与决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张文贤.市场营销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张艳丽.永远留驻消费者.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

产品策略含义范文第3篇

1.1电力营销的含义

我们所说的电力营销是以电力用户的需要为中心,把电力产品经过生产和传送,销售给电力用户,并且能使电力用户得到经济实惠、安全可靠的电力产品和贴心、全面服务的经济活动。电力营销以电力企业的效益为出发点,并且使人们享受良好的电力产品售前和售后服务,使人们享有舒适方便的生活。

1.2电力营销的发展现状

电力营销的最终发展趋势:

(1)能够良好的把握市场的动态,掌握并且满足用户的用电要求。

(2)为电力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争取市场,争取电力用户。

(3)为人民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与生产。

(4)培养电力企业良好的市场和社会形象。

就我国来说,目前电力营销的发展现状有成就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对于我国当前电力行业来说,由于市场广泛、用电需求量大,电力营销能够勉强满足部分用户的需求,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我国的电力营销服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由于我国的电力行业还是较为传统的营销方式,使得营销方式不能满足逐渐增强的市场需求和人们的心理要求。第二,我国电力营销还缺少一定的服务意识,不能够真正把服务做到用户满意的程度。第三,电力营销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不能满足人们逐渐丰富的认知和心理需求。第四,电力销售前期调查和分析工作不到位,导致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的动向和需求。第五,不能随着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营销服务的策略,使电力营销处于较为被动的局面。

2.我国电力营销服务策略分析及改进措施

2.1电力营销服务策略

电力产品的价值是靠电力用户的使用来体现的,而电力企业的利润也靠用户使用电力产品缴费而来。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如何将电力产品销售给用户就成了其争取利益的最直接的、最现实的问题。电力产品的销售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力营销服务策略的好与坏。电力营销服务策略还是要以用户为中心,围绕用户的需求开展。电力营销服务策略也要以五点为重点。第一,提高企业信誉度,使企业在用户心中保持良好的形象。第二,服务不能太局限于某一部分用户,要分析不同用户的需求,具体问题具对待,增加市场占有率。第三,营销团队要进行先进的服务理念培训,不断丰富营销方式。第四,对客户进行仔细调查,总结服务重点,切实解决用户使用电力产品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五,营销团队内部加强知识管理,使信息充分的流通和共享,对工作各个步骤进行监督和考核,做到电力产品及时输送,用户使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第六,处理好与其他类型资源企业销售过程中的竞争关系,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2我国电力营销服务策略的改进措施

上文提到我国电力营销服务策略的重点部分,我国电力营销服务策略还是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根据我国电力营销的发展现状提出如下改进措施。

2.2.1营销理念的调整

对于电力营销来说,营销理念是其方向的指引。正确的电力营销服务策略应该是把市场的动向为向导当做营销理念,因为市场的动向是用户需求的直接反映,电力营销的对象是广大的电力用户。所以以市场动向为向导是满足用户和市场需求的需要,只有这样电力营销才能有更强的目的性,不会出现盲目营销的现象。

2.2.2营销中电力产品价格的调整

电力用户最关心的问题应该是电力产品的价格问题,在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的前提下,用户选择企业的最直观判断就是商品的价格。我国目前存在着电力产品销售长期被垄断的现象,所以导致电力产品价格偏高的问题出现。在营销中合理的调整价格,能使用户在内心里愿意接受产品,愿意长久去使用产品,这个才是营销中发展稳定顾客的关键。

2.2.3营销策略多样化调整

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用户的需求也是在不断地变化的,用户的认识在日益丰富,对企业产品选择时考虑的因素也就越多。对于这样的情况,需要不断地调整营销策略,以多样化的营销手段去吸引顾客,满足顾客越来越多的需求。

3.结束语

产品策略含义范文第4篇

以笔者工作过的中职学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市场营销是与现代管理学基础等课程一起,作为基础性的必修课开设的,是学生学习其他必修课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选修课的基础。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为达到成功的应用型人才(SPT)培养规格服务的,SPT培养规格是SPT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二、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目标

以该课程的教学大纲为依据,从以前几轮课程教学中获得的体会和感悟出发,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营销观念”、“营销战略”“、营销策略”和“营销管理”等四方面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在“营销观念”方面:培养学生具有现代营销观念,能够运用营销的视角去观察、分析商业社会经济组织的活动,对企业营销的成败案例能表达自己的见解。

2.在“营销战略”方面:培养学生具有营销战略思维,了解当前企业市场竞争的态势与发展方向。

3.在“营销策略”方面: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市场营销的4P策略,具有设计企业营销组合策略的初步能力。

4.在“营销管理”方面:培养学生熟悉市场营销管理的过程,并以营销经理的视角来分析企业的营销活动。

5.其他方面:如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好基础等。

三、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服务

教学目标的达成离不开教学内容支撑。纵观教材的内容,教学目标的四个方面都可以通过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得到充分的体现。其中,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为建立学生的“营销观念”服务的,剩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都有对应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方法为教学内容服务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确定了相关教学内容后,接下来应该考虑教学方法。教师采用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与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及教学目标是否能达成。根据自身教学的一些体会认为,在课程教学中,可以考虑以下教学方法。

1.举例法,包括两个方面:“教师举例说明问题”;“学生举例掌握知识”。如,在教“新产品开发策略”中,涉及到新产品开发的八个阶段,其中有一个阶段叫“形成产品概念”,这是学生容易糊涂的。这时教师会说“某一手机厂家打算开发一款带投影功能的手机,样子与普通手机的区别是背面内置一只灯炮,可以投出50吋的画面,但价格会比普通手机贵300元,你会购买这样的手机吗?”通过该例子学生不仅明白了“产品概念”是什么,还知道了“产品概念测试”是什么。又如,学生学习了“品牌整体的含义”后,教师会让学生思考自己熟悉的某一具体品牌它的品牌整体含义的六个层次分别是什么?通过让学生来列举,使之不仅学会了知识,还掌握了知识的应用。在教学中,通常老师给学生举例子较多,而让学生自己举例子说明问题的比较少。

2.对比法,主要对比“知识来龙去脉”或“理论继承发展”。如,在教“什么是市场”时,可以分别从古老的、经济学上的和营销学上的“市场”概念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市场概念。如,在教“什么是市场营销观念”时,可以从传统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到“市场营销观念”,再到“顾客观念”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让学生明白企业经营哲学会随着时展而不断地演进。又如,在教“目标市场营销”时,可以从“大众化营销”说起,到“目标市场营销”,再到“一对一营销(个性化营销)”,通过这些概念的对比,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

3.案例法,包括“专门案例教学”和“综合案例教学”两类。专门案例指完成一章的教学任务后,要求学生对只涉及该章知识的案例进行分析,如完成“价格策略”教学后,布置的案例作业是定价的困惑。综合案例是指需要学生运用所学多个章节知识来分析的营销案例,该类案例分析作业一般在学期末进行。

4.模拟法,包括“角色扮演”、“仿真模拟”。如,在教“产品策略”中,学生学习了产品整体概念后,要求学生站在企业营销经理的位置上思考,如何通过产品整体概念的理论模型来提升自己产品的竞争优势。又如,通过营销仿真模拟(在实训室完成),让学生以营销经理的角色作出并执行各项营销决策,让学生体验商业实战中的营销活动。

5.导入法,指新课导入的四个步骤,即“复习要点、提出问题、引入新课、提示架构”。以“价格策略”教学为例,“复习要点”,回顾上章(品牌策略)的要点(品牌整体含义、品牌定位策略、品牌资产的构成和品牌策略的选择等)“;提出问题”,给学生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如何给新开发产品定价?当竞争对手降价,你怎么应对?为什么家乐福的大白菜只需0.69元而世纪联华要0.98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通过举例引出本章的内容(如我们在周围处处遇到价格问题,租房要付房租、受教育要付学费等)“;提示架构”,说明本章在课程中的位置)。

五、市场营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探讨

1.学生学习模式或方法存在的问题

市场营销是为市场营销专业中职学生所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学生可能还停留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模式中,面对中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高密度、快节奏的知识传授,部分学生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这是所有中职学生刚接触专业课时的共性,需要多方面做工作来尽快转变学生的学习模式。

2.学生差异化的问题

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较高的学生是可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的;但对进取心不强的学生,教学目标的达成可能会打折扣。对于第二类的学生,可能需要从改变学生的心态着手,进而把他们的精力引导到学习专业课上来。

产品策略含义范文第5篇

[摘要]符号消费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研究符号消费能够深入发现消费心理需求的规律,从中找出其差异性与潜藏性,而作为营销计划中的产品信息传播媒介的广告,利用本身所必备的重要告知功能,可将产品中的显性和隐性价值表现出来,让受众接受和说服受众。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企业产品的研发、宣传、推广和销售,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消费社会是一个被“物”(商品)所包围,并以“物”的大规模消费为特征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物”已经不仅仅因为其实用性而被消费,而由其带来的附加价值、“物”与“物”的差异性,即符号性,成为“物”被消费的主要目标。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这种大规模的“物”(商品)的消费,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正如日本学者岗本庆一所言:“消费者不是以需求为媒介,而是以新奇性、话题性、意义性等物品的传播性为媒介而从事消费。”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随着生产技术和营销技术的发展,不同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日趋同质化,显然,仅靠技术质量和销售服务已难以构筑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还必须依靠加强企业和产品的符号特征(如企业形象、产品形象)来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而广告,则在现代社会中成为实现商品的符号意义和时尚价值的手段。

一、符号消费的特征

符号消费,是指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的过程中所追求的并非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所包含的附加性和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声望、社会地位以及权利等,是具有一定象征性的概念和意义。

消费社会中,消费是“一种操纵符号的系统”,消费的核心在于商品的符号价值。在鲍德里亚看来,商品不但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具有符号价值。使用价值代表了商品的效用,交换价值代表了商品之间的等价关系,符号价值则是代表了商品之间的差异。这种符号上的差异构成某种商品的独特性和示差性符号,使得同类商品之间相互得以区分开来。这就是商品符号价值的第一层次的含义。符号价值的第二层次的含义指的是附着在商品上的符号,即品牌商标和品牌形象。这种品牌不但使某种商品具有独特性和示差性,而且使商品获得了更多的内容和价值。因为品牌代表了与之相对应的社会阶层、社会地位、生活品位和生活方式,也代表了某些个人和群体的主观意义。

按照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符号有能指和所指两个部分组成,能指是符号的形式,是由物质、行为或表象载体所充当的对符号意义的指称或指向;所指是符号的意义,它通过符号载体来提示、显示和表达。在符号系统中,符号的“价值”是通过他们与其他符号之间对立关系——差异性而获得的,符号必然有着自己的区别性特征。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关系是任意的,是符号使用群体共同约定俗成的。从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是一种客体物质,本身不表示任何意义,通过一定的方式赋予某种社会意义后才成为符号。什么商品赋予怎样的意义,这很大程度上是任意的,重要的是被社会认可,正如交通指示灯的意义必须被社会认可一样。商品要成为符号的另一个条件是差异化,商品系统中一种商品的符号形式(能指)和符号意义(所指)必须与别种商品相区别,差异性是商品符号的重要特征。交通指示灯的意义是以红、黄、绿三种颜色及其意义彼此相区别为基础的,它们在差异对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商品符号化就是将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的产品进行符号式加工,并通过大众传播手段,使消费大众形成关于商品符号的共识,从而建构商品符号体系。

二、广告构建符号消费

1.广告的符号性。符号消费的产生,使得消费者愿意为这些“符号”价值支付更高的价格,消费者通过消费这些“符号”获得了某种超出物品使用价值之外的符号价值。一件商品越是能彰显出它的拥有者和使用者的社会地位、名誉和社会威望,它的符号价值也就越高。广告作为符号的一种,也是赋予商品文化意义、象征意义的一个良好途径。广告作为符号,它体现了人类的思维习惯、文化习俗,同时它也在不断构建整个社会符号系统,重构人们的消费习惯和心理习惯。

一般地说,广告行为是商品信息传播行为。具体说,广告信息表征着某个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情况。因而广告信息无不透射出人们的本质力量,即任何产品或服务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烙上民族的文化印迹。但是,信息既然是事物的普通属性而非事物本身,那么广告信息的传播,则必须假以一定的物质形态——可使广告行为受众识别的符号,才能实现。广告行为过程就是对商品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赋予其某种相应的物质形式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告行为过程就是商品信息符号化的过程。信息是符号的内容,符号是信息的物化形式。

2.广告传播是一种符号操作。广告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营销,而是营销中的一种符号操作,是通过符号的操作来创造信息,传播信息。既然意义是商品消费的重要一环,那么广告就不仅在传达信息这个意义上是一种符号操作,而且在“创造意义”上成为了一种典型的符号操作。

第一,广告是产品增加文化附加价值的一种符号。文化附加值是指产品通过广告、公关、服务等各种渠道留给消费者的一个有独特内涵的形象。这个独特内涵是产品表达的意义,是无形的,附加在产品物质形态上的。如海尔“真诚到永远”的服务理念,诺基亚则提倡“科技以人为本”表达科技的终极目的是为人服务,森马“穿什么就是什么”则不断鼓励个性的张扬。从符号学角度来看,这些表达产品不同内涵和追求的文化附加值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产品作为符号的意指。

第二,广告是消除产品“均质化”特性,标志产品个性的符号。在竞争者林立的市场中,保持商品个性是引起消费者注意和兴趣,从而形成购买欲望的重要条件。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同类同种的商品,在功能、品质、特征方面趋于一致,难以形成商品个性。营销专家把这种情形描述为“均质化”倾向。“均质化”倾向构成了商品销售的严重障碍,消除这一障碍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广告传播中的符号操作,即所谓的独特的广告定位与广告诉求,使其在品牌上、使用价值上具有了个性化。广告定位和诉求在其本质上来讲都不会物质性地改变商品的特性,而只是符号的操作。广告通过独具魅力的编码方式,如一定的广告口号,广告视觉形象,广告标志性音调等,能够赋予消费品本身所不具有的附加价值或个性魅力,从而使得消费者在欣赏广告、消费广告产品的过程中具有了广告所宣传的心理上的享受。从这个层面上讲,广告通过符号创造,能够成为它们所宣传的商品鲜明可辨的个性特征。

第三,广告必须使要传播的信息符号化,才能完成传播。广告是当今大众传播信息输出的一种方式,这就要求广告必须经过必要的信息编码,并且在广告信息的编码过程必须适应大众传播过程非对应性特征和注意的随意性,强化广告符号的内在冲击力,同时还要求广告的编码过程成为与特定的传播媒介特征相适应的、符合媒介语法的符号化过程。

因此,从以上三个层面上讲,在广告制作、广告传播以及发生作用等方面,广告是一种典型的符号操作。

3.广告符号的明示意与隐含意。如前面所讲,广告活动的成功,实际上就是透过广告符号的隐含意,媒体在特定的时刻传递了该广告的意义。根据符号学家罗兰·巴特所指:“明示意是指印象中所含括的形象或意义,隐含意则是在第一层意义之余还加上额外的第二层符旨”。广告的目的也就是通过隐含意来传递它的符旨,使之区别于其他的具有“能指”的品牌关键所在。要想读出符号的隐含意,必须具有某一特定的文化价值与信念相关知识,广告符号可以通过特定序列变化来构成隐含意。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讲,广告符号的明示意与外延相联系,是对对象的根本性质的描述,而隐含意与内涵相联系,它与文化意义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构建出神话。从文字符号来说,外延是指约定俗成的含义,是一个语言符号的中心含义,并常与现实或虚拟世界的现象相连。而内涵则是超过中心含义的额外含义,这些涵义能反映由文化塑造的感情和态度。文字符号的产生来自于人们的经验,在一定社会的长期实践中,人们通过反复不断地使用某种符号来代表某种信息,从而导致该社会群体对某一符号具有共同的理解。广告作为一种符号,它与文字符号紧密相连。因此,如果一条广告想要被受众所接受,首先,其选取的语言符号必须具有该区域每一成员都认同的外延意,其次,对于其内涵也应具有大致相同的理解。

所以,在现代广告策划中,首要的环节就是要通过市场调查,做好定位或市场区隔。对某一文化区域要使用能被该目标区于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告语言符号,否则广告起不到好的传播效果。从更高的层面上讲,广告外延可理解为人类的基本需要,而内涵则是在满足基本需要后所产生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广告创作出了要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之外,还要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

例如,雕牌洗衣粉的系列广告中有一则“下岗工人篇”中,“一位下岗的中年妇女,徘徊街头,看着贴满招聘信息的讯息栏,显出急切、疲惫和憔悴的样子;在她的家里,她的小女儿为了给妈妈减轻负担,帮妈妈做家务,手里拿着雕牌洗衣粉,边洗边说‘妈妈,我终于可以自己洗衣服了’;妈妈回到家,看到洗干净的衣服,热泪盈眶”,这篇广告做的有情感人,再现了现代社会下岗职工生活的艰辛和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所能感受到的家庭温情,在广告受众的心理上能够产生极大的感情共鸣。广告创作利用“下岗职工、小女儿洗衣服”的构图以及“女孩充满温情的话语”,阐释了“雕牌”洗衣粉在构建家庭融融真情中的中介作用。在这里,“小女孩用洗衣粉洗衣服”作为广告符号的明示意与外延相联系,即阐释了“雕牌”洗衣粉根本性质在于可以清洗衣物;而“雕牌”洗衣粉在构建家庭融融真情,体现人类温情方面,成为广告符号的隐含意义,与内涵、文化意义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构建出神话。

三、广告设计的策略

商品与消费文化中影像、记号和符号所体现的梦想、欲望和离奇的幻想,使类像在商品与欲望之间建立起虚幻的联系。于是,大多数的商品都被贴上青春、活泼、典雅、开放、大方的“价值”卷标,而大众传媒又让人们每天在无数梦幻般的、向人们诉说欲望的、使现实审美幻觉化和非现实化的影像中为这些价值寻找年轻的、高知识的、国际化的、反传统的“社会性”的定位。于是,消费者在寻找那属于“我”的气质、“我”的品味的过程中把商品当成了一个个象征的符号。消费时代的这种语境特征给广告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1.消费者指向策略。消费时代受众语境的差异决定了语言指向交际意图的多样化可能,主要归结为四种:语言指向个性,张扬自我精神,使商品成为消费者用来诉说自己的“语言”,进而自觉地认同广告语言所宣扬的另类的理想体验。交际过程中,语言指向的是某种消费形象,通过赋予产品独特精神的内质,来使产品成为消费者独特个性的表征;语言指向情感,融入某种情感体验,焕发消费者的共鸣,引发好感;语言指向品味,在现代社会喧嚣的都市生活中,稀缺的不仅仅是感情,还有一种感觉,能够寄放心灵的从容与恬安,创造某种叙事氛围,以情调的渲染感化受众认同;语言指向意识,引导消费者的意识形态,以另类、反叛的方式为受众的需求立法。

2.产品指向策略。消费时代的广告语言有着太多个性化的特征,但是作为广告形式本身,促进销售是其最终目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有广告意图直接化的倾向。

现代符号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一个物质产品本身便是一个具有意义的符号。因为它是一个将企业和消费者联系起来的媒介物,所以也就是完形。人类不但是能劳动的动物,而且也是符号动物和文化动物。人类生产的每一件物质产品都凝结着自己的情感、愿望和期待,自然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因此,如何透过物象发现和宣扬产品“与生俱来的戏剧性”,再以精致凝练、饱含意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产品指向策略能否感染受众的关键。

在产品指向策略的运用上,语言表达要设法使产品名称与一种符号性价值相关联,通过语言为产品赋予某种文化性价值构筑一种品牌意象,“不是要把具体的茶卖给顾客,而是要卖给他只能在茶壶中孕育出的魔法魅力”,使商品从以前的“有用物”蜕变为“被附加某种意义的符号”,以此诱发人们对符号的心理认同,获取消费者的信任,并最终让消费者铭记产品。例如,戴比尔斯钻石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在其语所构建的意义体系里,商品本身成为能指,与其表征的所指意义“永恒爱情”构成符号性的文化价值,即戴比尔斯钻石是永葆爱情的钻石。戴比尔斯钻石因成为符号而“充满”了意义,意义作用于消费者的心理,不仅激发了单次购买,更把这一符号意义推广到全社会的生活方式,钻石从此在爱情的表征道路上大行其道。

3.语言形式策略。无论是消费者指向,还是产品指向,最终都要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在“众神喧嚣”(巴赫金)的消费时代,如何突破重围,精准定位,对语言形式的选择显得异常关键。主要有三种表现:

第一,通而不俗,玉琢成器。语言的最常规表现是其通俗性。文似看山不喜平,广告用语更是如此。但这个“平”不是指平白浅近,而是指平淡无奇、乏善可陈。广告语要不露痕迹地运用技巧,以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例如,很多经典的广告语:雀巢咖啡:“味道好极了”。飞利浦:“让我们做得更好”。人头马XO:“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等等。

第二,善用修辞,彰显美感。修辞能增添语言的趣味与韵致。一些生动的广告语言往往是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而得以实现的。恰当的修辞可以使广告语言增添趣味,引人入胜,在给消费者带来美感的同时令产品赢得消费者青睐。

第三,因变致奇,独树一帜。消费时代的广告语言要想顺利抵达受众的心理进而实现交际意图,必须首先摆脱大同小异的互文性语境,以独特的语言吸引阅读。文字本身也有视觉冲击力,语言元素的陌生化搭配是实现该目的的一种途径。

四、小结

广告只有在打动和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才能说服受众。作为符号消费,不同的受众群有着不同的符号消费的需求,当代广告策略要尽可能多而准确地挖掘符号中的象征性以满足符号化消费中不同的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法]鲍德里亚,著.林志明,译.物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JeanBaudrillard,ForaCritiqueofthePoliticalEconomyoftheSign,St.Louis,Mo.TelosPress,1981.

[3][法]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