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空气监测方案

空气监测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空气监测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空气监测方案

空气监测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境空气监测;现场采样;问题;流程;质量控制

环境空气监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为了获得准确一致的数据,应从监测布点、采样、现场测试、分析测试和数据评价等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中间若有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其监测结果必然不符合实际的。环境空气监测的质量对于提高环境保护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必须要清楚现场采样的流程,然后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采样方案,保证采样的准确率。 以下就环境空气监测现场的采样进行探讨

1环境空气监测现场采样中的问题

环境空气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而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是环境空气监测工作的生命线,因此要把环境空气监测质量管理贯穿到环境空气监测工作的全过程,建立健全的环境空气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

环境空气监测质量管理重点大多放在实验室内部环节,而现场采样过程的质量管理重视程度和研究深度不够,缺乏有效、系统的质量管理和控制。现场采样除现场平行、全程空白等少数的质控手段外,基本游离于环境空气监测质量管理之外,而大多数环境空气监测站没有专职的现场质量管理人员,质量管理机构不能发挥足够的作用,特别是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现场质量管理没体现其相应的独立性和监督性。环境采样误差往往是最大且是最重要的误差,大多数单位都认为采样是环境空气监测中最简单、最容易的工作,认为谁都可以采样,相关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质量管理标准进行操作,导致采样误差,因此在环境空气监测工作中要改变以往忽视采样环节的错误做法。

2环境空气监测现场采样的流程分析

2.1合理选择采样点的位置,并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和优化采样点的位置,经过验收后才能够正式开始监测工作。在实际监测过程中,对优化后的最佳测点数、站位、覆盖范围进行定期复验,当发现环境条件和周边污染状况有较大变化时,应作适当调整并报批。严格按照标准采样方法、采样规范的简单的监测任务,不必编制采样方案。

2.2采样人员应提前做好采样设备、器具、物资等准备工作,如大气和废气采样设备的流量校准、采样管的清洗与干燥、噪声测量仪的声级校准、水和废水采样器具和盛样容器的清洗、固定剂的配制等。

2.3监测任务的布点、采样应根据监测目的,确定采样点位、采样时间、频次、间隔时段和采样方法,使样品在数量上、时空分布上能正确反映被测物质的浓度水平和变化规律,保证所采样品数据有足够的代表性、完整性和可比性。项目负责人负责制订监测方案,方案应包含有布点、采样内容。监测方案应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必要时报同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采样工作主要由监测业务科室承担,每个点位应由两人协同采样,其中至少有1人参加过同类采样工作。

2.4现场采样必须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工作人员在开展采样工作时应该按照实现制定好的方案进行。如需加固定剂保存的水质样品,由采样人员在现场加入。采样过程中不得离开现场,以便应对仪器或环境的突发状况。每个样品采完后及时在包装容器上贴好标签、作好标识,并在采样记录表上做好详细采样记录(包括采样方法、环境条件、采样点位说明及相关图示、采样时间、样品数量及其表观描述、采样人签名等)。防止采样过程中样品被污染,环境空气监测采样时尽可能采集现场空白样,现场空白和实验室空白两种试验结果之间应无明显不合理差异。

3环境空气监测现场采样的质量控制

3.1建立现场采样质量管理制度

每次环境空气监测任务确定一名现场负责人,制定详细现场监测采样计划并组织实施。现场负责人要对现场采样的各个环节熟练掌握,同时做好人员分工和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发挥现场质量监督员的作用。现场质量监督员应对现场进行踏勘,审查采样点的设置和采样时段选择的合理性和代表性,在采样现场检查样品管理制度是否标准、仪器运转是否正常、吸附剂是否有效、采样数量是否符合要求、采样点位置和采样高度是否符合采样要求、污染源的影响是否避开。现场监测人员要依照规范进行操作认真做好采样记录,并妥善保管好样品,并附现场监测点位图或流程图,保证溯源性。建立现场采样科室内部的质量例会,定期对现场监测采样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操作或影响监测质量的问题进行培训学习,加强现场监测采样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规范操作技能。

3.2加强现场采样仪器与设备管理

现场采样涉及到的仪器与设备种类和台数较多易产生混乱,每台监测用仪器与设备均应设立档案,粘贴唯一性标识。除经常对仪器维护保养外,每年须将采样仪器送交国家技术监督部门进行检定,核发准用证后才能使用。每次现场采样前,需提前准备采样仪器与设备,确保每台仪器与设备能够正常使用,同时需要保证使用的仪器与设备在检定或校准的有效期内,仪器设备使用后及时填写好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监测时,应准备备用仪器,以便在突发监测仪器故障时,及时补充,保证监测质量。现场采样完成后,采样人员要对仪器设备进行清理、检查,核对仪器的数量及编号,做好入库记录。现场仪器与设备应定期维护保养,填写维护保养记录,保证仪器与设备处于完好状态。

3.3样品运输和保存中的质量控制

在环境采样分析时,不同项目样品需要选择不同的保存条件,样品久放会受生物因素、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影响,某些组分的浓度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最终监测结果的失真。在采样过程中,容器材质对环境样品中某些组分有吸附作用,为了控制这类误差,必须根据监测项目的要求来选择材质合适的采样工具和容器。样品采集后根据不同项目及时添加固定剂,对需要冷藏或避光保存的样品从采集、保存到运输应及时冷藏或贮存于暗处。样品采集结束后及时贴好标签,填写好采样记录单,如有特殊情况应如实在采样记录单上注明。样品采集后应立即送回实验室,移交实验室时办妥交接手续,并签字确认,如样品不能及时进行分析测试,考虑到样品的稳定性,样品应贮存在温度低于4℃冰箱里。

3.4提高现场采样人员素质

要保证环境空气监测质量体系有效施行,那就要对现有的环境空气监测工作人员加强管理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综合业务素质。现场监测人员操作技能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工作态度的好坏将会主观地导致环境空气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现场监测人员须通过上岗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监测单位应定期组织现场采样业务培训和交流以提高现场采样人员的业务技能。环境空气监测人员的素质不仅包含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敬业精神和责任心,要定期进行监测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来提高现场采样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空气监测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保证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前提,现场采样是整个环境空气监测活动的开始,处于基础和核心位置。

参考文献:

[1]范睿.室内空气中甲醛的监测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1)

空气监测方案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为了使烧伤病房的空气质量达到国家卫生部规定的标准:细菌菌落数≤200cfu/m3,降低医院感染可能性。方法:对烧伤病房进行改建。在原有病房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设置了5条专用通道即医护专用通道、病人专用通道、陪客专用通道、探视专用通道、污被服专用通道等。并对病房改建前后,在原有环境管理程序下进行空气监测,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烧伤病房改建后较改建前空气细菌菌落数下降,下降率为68.89%。结论:烧伤病房设置5条环形通道,使空气中细菌菌落数下降,达到国家标准。

【关键词】烧伤病房;改建;空气监测

烧伤病房的空气质量不仅关系到病人的治疗与康复,也直接影响到医务人员自身健康。国家卫生部(1996-01-20)的医院消毒标准要求,烧伤病房的空气细菌菌落数应≤200cfu/m3[1]。我院烧伤病房在改建前人流量大,包括医务人员、探视人员、病人、陪客等;污染物多,如烧伤病人感染期创面分泌物及被污染的被服、敷料等;烧伤病房的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甚至导致烧伤病房的空气质量不能达标,存在医院内感染的隐患。同事们为改变上述现象,向有关领导反映烧伤病房改建方案,于2006年9~12月组织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总结了一套环境管理经验,现交流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空间大小:选择普通病房三间,面积为4m×5m;治疗室,面积为2m×4m;换药室,面积为4m×5m。

1.1.2 空间清洁度:每日早、中、晚各通风1次,每次30min;紫外线灯管功率为30W,在1.0m处的强度>70μW/cm2,紫外线消毒每日早、中、晚各1次,每次30min;每日每床湿式清扫;地面、桌面、家具、墙壁等每日用优氯净溶液(浓度为500mg/L)擦拭1次。

1.1.3 空气:早上7~8时为非探视时间,每间病房病人数为1~2名,允许1~2名陪客陪伴。在人流、物流相对控制情况下进行空气监测。

1.1.4 普通琼脂培养基:直径为9cm。

1.2 方法

1.2.1 改建方法:在原有病房大小不变的情况下设置环绕病房的5条专用通道,分别为医务人员专用通道,供医务人员进出病房专用;陪客专用通道,供陪客进出病房专用;病人专用通道,供病人进出病房专用;探视专用通道,供探视人员进出病房专用,探视时间此通道才允许开放;污被服专用通道,供污被服送出病房专用,严禁污物逆行。

1.2.2 分组:分为二组。同样空间、同样季节,病房改建前的空气培养结果为对照组;改建后的空气培养结果为试验组。

1.2.3 采样

1.2.3.1 采样条件:二组在清洁、通风、消毒等清洁基本方法与清洁程度基本近似的条件下进行采样。

1.2.3.2 采样时间:早上7~8时,选择在消毒处理后与医疗活动之前采样。每半个月进行1次。

1.2.3.3 采样高度:与地面垂直高度为1m。

1.2.3.4 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m2,设一条对角线上取3点,即中心一点,两端各距墙1m处各取一点。

1.2.3.5 采样方法:固定采样人员;固定检验人员;人流、物流均由清洁污染的方向进行。将9c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放在无菌治疗巾上置于各采样点处,采样时将平板盖错开,暴露5min,盖好平板盖,包上无菌治疗巾,立即送检。

1.2.4 检测方法:将营养琼脂平板放于温箱中37℃孵化48h,按照观察结果,记录每个平板上的菌落数。按下列公式计算1m3空气菌落数。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数/m3=50000N/AT,A为平板面积(cm2);T为平板暴露时间;N为平均细菌菌落数。

1.2.5 实验次数(n):病房改建前、后各取24个样本。

1.2.6 排干扰,具备可比性:对照组与试验组在季节、人员、地点、方法、物表清洁方法与清洁度等相近似的条件下,进行空气监测。唯一不同的是实验组病房具有5条专用通道,而对照组则是传统病房布局与设置。

1.2.7 判断标准:烧伤病房为医院感染管理中的Ⅱ类区域,空气中细菌总数≤200cfu/m3,未检出致病菌为空气质量合格。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计数资料显著性检验方法,按照空气中细菌菌落数是否达标为依据,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表1为2006年7月与2007年7月,也就是烧伤病房改建前后相同的月份(时间)的空气细菌菌落总数的比较。二组均未检出致病菌。

烧伤病房改建后空气细菌菌落数下降,下降率为68.89%。考虑到不同季节、不同温度等因素对空气中微生物影响,对烧伤病房改建前后每半个月进行1次空气细菌培养,其结果见表2。

3 讨论与分析

3.1 烧伤病房空气监测重要性:空气是疾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空气中细菌(微生物)含量的监测是控制医院内感染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医院设施的优劣与空气中微生物含量有直接关系。据报道[2],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一项调查表明,空气中浮游菌落在700~1800cfu/m3就有发生感染的危险性。因此,空气监测是预防院内感染流行、暴发的主要监控指标之一。也是我国多年来进行医院内感染监控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烧伤病房病种的特殊性,烧伤病房的空气监测尤其重要。由于烧伤创面坏死组织存在,成为病原菌生长繁殖的良好培养基,适宜的温度、湿度有利于病原菌在创面上生长繁殖。烧伤病人创面的腐败组织适合包括革兰阴性杆菌(如绿脓杆菌)等在内的大量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生长。烧伤感染革兰阴性球菌感染中,以金葡菌、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常见。而病原菌入侵的途径是多渠道的,主要通过创面、肠道、呼吸道等。如果烧伤病房空气质量不合格,空气中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与烧伤病人的创面直接相接触,细菌大量生长繁殖,导致病人发生感染。感染是烧伤的主要死亡原因;另外,感染不仅仅使创面加深,愈合时间延长,诱发高代谢、高消耗等,而且是烧伤死亡原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始发因素[3]。

3.2 环境改建:我院烧伤病房改建前与普通病房类似,所以医护人员、病人、探视、陪客甚至污染被服等人流、物流均由病区大门进出,人流量大、污染物多,空气质量往往不能够达到国家卫生部规定的标准。而空气中浮游的病原微生物是引起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4]。烧伤病人的创面为开放性,失去正常皮肤的屏障作用,对空气中病原微生物的抵御能力降低。同时,医务人员在室内走动、换被服、操作等均可增加空气中微生物的含量[5]。如果烧伤病房的空气质量达不到标准,使病人难以度过感染关,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对此,我院对烧伤病房环境进行改建,在原有病房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设置5条通道。

3.3 分析:从表1及表2显示实验组得空气细菌菌落数下降。由于污物流向由原来的混合流向变为单一流向,相对控制感染污物中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传播;再加上烧伤病房布局合理及严格的环境管理措施,使人流、物流分区分类分别进行管理。所以,在相等空气消毒措施等条件下,实验组的空气质量优于对照组。同时,由于病区改建后,环境改善,人员相对控制,噪音减小,病人舒适程度及对病区住院环境的满意程度增加。医务人员对工作环境满意程度增加。

3.4 改建后管理:首先,严格执行进出病房制度。人员一律在指定的区域更换拖鞋、隔离衣、戴口罩、帽子。限一人一套,如有被感染,应立即更换。使用过的口罩、帽子应焚烧处理;隔离衣使用后应高压蒸汽灭菌处理,如果未使用应于24h内灭菌处理;拖鞋应每日用优氯净(浓度为500mg/L)浸泡30min。其次,加强健康宣教,对医务人员及病人、陪客、探视人员加强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教育与培训,并组织实施,定期检查。最后,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技术及严格执行空气监测制度。定采样人,执行并签全名。每半个月至1个月进行一次空气监测。

3.5 存在问题:首先,病人、陪客、探视人员对烧伤病房管理制度及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缺乏。当医务人员要求他们遵守烧伤病房特殊管理制度(如走专用通道等),他们往往不能够很好的配合,甚至有所抵触,造成医患、护患关系紧张。如何很好地协调与解决问题,也是值得深思与研究的。其次,由于经费、时间等限制,对烧伤病房空气监测结果未按照季节的不同进行细菌学分类。因而,不能够更精确地指导空气消毒剂及消毒方法的使用。最后,此次研究的样本数少于100次,也是存在问题之一。

烧伤病房改建前后空气质量比较,经χ2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别极显著(P

【参考文献】

[1] 贯文,刘卫英,易服贞等.4种烧伤病室空气消毒法比较.护理研究,2001,15(1):8~9.

[2] 松君,邱林怀,陆建国等.空气中细菌学监测对医院设施改善的意义.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25~26.

[3] 盛志勇.危重烧伤治疗与康复学.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7~130.

[4] 肖兰香,周玲莉.空气层流无菌室不同状态下洁净度的比较.护士进修杂志,2000,15(5):331~332.

[5] 刘胜文.实用医院感染管理手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120.

[6] 夏贵喜,李扬.产科病房的细菌学监测.护士进修杂志,1999,14(5):57~58.

[7] 冯怿霞,李志平.我国医院室内空气消毒药物的利弊与发展前景.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0):14~16.

[8] 王安帼.几种空气消毒方法的效果探讨.护士进修杂志,1995,10(7):9~10.

空气监测方案范文第3篇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steps, principles and basic methods of optimization of distribution of ambient air monitoring points, including functional area method, simulation metho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comprehensive method and fuzzy clustering analysis method.

关键词: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优化布点

Key words: ambient air quality;automatic monitoring;optimization of distribution points

中图分类号:X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009-02

0 引言

城市与区域大气污染形势日益严峻,要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的现状与变化趋势,就必须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1]。以尽可能少的监测点位代表尽可能完整的空气质量,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及优化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1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布点的基本步骤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布点及优化的基本步骤分为:确定监测目标、划定监测范围、历史资料与数据的收集、确定监测点位的类型、数量与代表范围、监测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监测点位的管理与优化。

2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布点优化的基本原则

代表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点需能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所在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完整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应考虑城市自然地理、能源结构、气象等综合环境因素,考虑工业布局、产业结构、人口分布等社会经济特点,在整体布局上反映城市主要功能区和主要大气污染源的空气现状及变化趋势,合理布局,各监测点之间相互协调。

前瞻性:兼顾未来城乡空间格局变化趋势以及城乡建设规划考虑监测点的布设。

针对性:坚持环境管理需求优先原则,监测数据是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包括评价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状况和各级政府环境保护工作成效等。因此,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点位的设置应优先满足环境管理的需求。

连续性:为了保持监测资料的连续性和可比性,原则上点位一经确认,不应变更,除非有不满足规范的理由。

经济成本最优: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了环境污染,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经济问题。同时,在决定监测点位时,还需要考虑现场的实际情况,交通是否方便、电力是否具备、周边环境是否有干扰等。

调整优化后的城市评价点位能够代表城市行政区划改变后的污染水平,反映新的监测覆盖区域和功能区,确保能客观反映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污染物特征及分布规律,能全面评估区域污染水平及污染发展趋势。点位的调整要综合考虑点位布设等具体实施工作的可行性,做到监测点位理论上优化、技术上可行、采样相对方便、立足当前兼顾发展。

3 监测点数量的确定

监测点的数目设置是一个与精度要求和经济投资相关的效益函数,应根据监测范围大小、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人口分布密度、气象、地形、经济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在实际应用中,监测点位的数目的多少即对应着人力财力的投入量,因此监测点位数目的确定,应根据监测范围大小、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人口分布及密度、气象、地形及经济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

目前针对监测点位数目的确定主要以定性方法为主,也有人提出一些定量方法,但是由于这些定量方法在建模过程中使用到一些理想化假设条件,往往限制了其应用范围,一般只能作为一个参考,还需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最优监测点位数量的确定,要求控制监测点位的数量,但同时保证足够的信息量,同时也要注意尽可能避免信息重复。监测点数目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大气污染物现状等多方面的因素。

目前有基于人口数量、污染程度和面e、功能区等方法进行监测点位的确定。欧洲环保署(EEA)、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等对悬浮颗粒物、SO2、CO、NO2等多个项目根据人口数量而确定监测点位数量,以最少的成本控制、最少的监测点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整个地区的污染水平;国外还有以测区面积及污染程度为基础的经验法,将污染超过年平均标准的地区、介于标准与本地水平之间的地区、本地水平地区三种,按照一定的公式计算所需要的监测点位;功能区布点考虑城市点位较少,仅布三、四个点。

4 监测布点优化的基本方法

监测点位优化方法很多,通常采用功能区网格法、数理统计法、模型法以及综合法等方法进行优化。由于预测模型和预测精度对优化布点工作的结果的影响较大,比较难以广泛应用。近年来,又发展出了系统聚类法、模糊优化、物元关联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等,这些方法大多基于传统数理统计模型,无法克服扰动的随机性,对于一些非线性、非正太分布数据处理不理想。

最优监测点位的选择必须考虑区域的气象和地形地势条件,使布点在地理上分布合理,布局均匀。监测点位的选择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包括污染物变化规律相同区域划分、在划分的各区域中选择合适的监测点。

监测点位的设置应具有好的代表性,所设置的监测点能反映一定范围内的大气环境的空气质量现状和变化规律:①布设的监测点位应覆盖全部监测区,采点位应设在整个监测区域的高中低不同浓度的地方,能合理反映区域内空气质量状况、污染水平、污染规律;②点位设置应考虑环境本底因素,以及人口分布,产业结构、工业布局等社会经济特点,分布相对均匀,覆盖全部建成区;③区分不同类别功能区域空气污染的现状,注意点、线、面等污染源对城市人口集中区域的影响,工业集中地区、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应适当多设置采点位;④兼顾完成城市自身所要求的空气监测任务。

4.1 功能区法

我国在环境监测初期,都是采用功能区域的点位布设方法,该方法多用于一个城市仅考虑三、四个大气监测点位的情况下。但是,特定范围内,人类活动与该空间的空气污染现状之间关系不固定,各城市不具备可比性,因此对整个区域代表性就比较差。所以目前需要重新认识和研究该方法能否实现布点的优化。

4.2 数理统计法

数理统计法利用统计的原理分析监测布点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即假定了一个时间序列和空间范围实际的大气监测结果与大气污染的分布状况和扩散存在时间、空间上的相关性。但由于实际监测中点位布点和监测频次的局限性,决定了监测结果的相关性较差,且没有考虑污染源强度及环境条件的影响,因而有一定的不合理性。

4.3 模拟法

模型模拟的结果受污染源分布、污染扩散规律、气象条件等环境条件多方面影响,同时还与模型模式的适用程度和模式方法选取等因素有关。掌握一个区域内环境空气的污染物分布情况是比较困难的工作,需要大量的监测网格数据,模拟法在客观环境要素等条件的获取和具体模式的选择和使用等方面都存在无法避免的数据缺失,难以提高模拟的精度和预测的准确度,做到通用有一定难度。

4.4 综合法

综合法能基本上解释环境空气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规律。它考虑了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各种因素,用大量的实测数据来提高模拟结果的准确度,弥补其他环境条件信息的缺失。但该方法要求原始大气监测网的密度高,否则等值线无法建立,无法进一步深入分析,在具体操作上还是具有较大难度。

4.5 模糊聚类分析法

目前来说,最为常用的还是模糊聚类分析法,利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数学处理更科学,它能有效解决评价标准的边界模糊和监测误差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同其它方法相比,此方法原理简单、计算量小,模型直观,人为影响小,符合环境空气监测网格化点位布设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具有整体代表性。

5 小结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涉及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仅使用一种或几种方法无法真实反映实际情况,而使用的方法过多又可能会使问题复杂化,不利于布点工作顺利开展。因此可以采用以下原则开展点位优化:根据不同的管理需要,多组合利用上述方法,也就是将这些方法以类型和次序为对象进行组合应用,以期达到理想的研究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秀梅,张淑红.大气环境监测的应用及布点方法[J]北方环境,2011,23(7):218.

空气监测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监测办法;监测特点;监测技术

1.环境监测目的与原则

1.1环境监测目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随着提高,环境监测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来保障人们的健康、保护环境为目标。通过环境监测,能准确及时的全面发现环境质量变化,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可从以下4方面分析:(1)根据污染分布情况,查找、判断污染来源,实现环境监督管理有效控制污染源提高依据;(2)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问题;(3)为指定环境法规、标准等综合服务提供环境管理依据;(4)为研究环境容量,收集检测数据资料,实施总量目标管理控制、预测环境质量提供数据和积累监测资料。

1.2环境监测原则

(1)监测项目应执行国家与地方环保的有关法规、标准、规范,综合运用好经济及相关政策为评价监测资料;(2)据监测项目的要求,了解清楚监测区域分布现状、污染点源、收集原始资料、因地制宜地制定监测方案,并进行技术实施可行论证;(3)监测网络系统确定,其监测点位选择一定要具有准确性与代表性;(4)规范监测行为,以科学依据、开拓创新,注重现状、有序监测,严格按确定的技术路线、频次、分析方法、实验测定到数据整理等全过程质量控制;(5)针对监测列项要求,提出监测评价报告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可操作性,并进行专家评审确认。

2.环境监测程序与处理方法

2.1环境监测程序

按照环境监测的程序先进行实地调研制订方案化布点采集样品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提出方案专家评审上报材料等。环境监测整个过程进行中要按照质量保证体系的技术规范、规定为知道进行。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确保监测结果准确;从监测信息技术角度可分为:监测环境信息的获取传送解析综合4个过程进行,才能更全面、准确的分析监测数据、才能对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做出正确的评价。

2.2环境监测处理方法

目前我国环境样品污染物成份、形态结构采用的办法为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常用的化学分析法有重量法、容量分析法两种,例如:重量法可测定油类、降尘、硫酸盐等;容量分析法应用在碱度、溶解氧、硫化物、化学需氧量的测定;仪器分析法是物理学为基础的办法,近年来,我国应用于环境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量,例:分光光度法经常用于金属、无机飞金属的测定,气相色谱法常用于有机物的测定,对于污染物状态和结构的分析常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等技术分析。

3.环境监测的特点与分类

3.1特点

一是监测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2)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气体、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3)应结合该地区自然和社会等方面情况来进行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及综合分析,为此,得进行全面考虑才能正确阐明数据的内涵。二是监测的连续性: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因此,进行监测时要做到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越多,周期越长,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一旦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得到确认,必须长期坚持监测。三是监测的追踪性:监测全过程,是一项复杂而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一步出现差错都将影响最终数据的质量。

3.2分类

一是按监测的内容可划分为:(1)常规监测是对指定项目进行定期、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保工作的进展:监视性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服务于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监理二个方面;(2)应急监测,据特定目的,它包括以下几种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等;(3)科研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高层次的监测,如环境本底的监测及研究:有毒有害物质对从业人员的影响研究:主要为监测工作本身服务的科研工作的监测,如统一方法、标准分析方法的研究,标准物质研制等,这类研究往往要求多学科合作进行。

二是按监测的介质对象可划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监测等。这些都是环境监测的具体内容。

环境监测可按其监测目的或监测介质对象进行分类,也可按专门部门进行分类,如气象监测、卫生监测和资源监测等。

4.环境监测技术及发展趋势

目前监测技术主要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三个方面,其中测试技术最为基础,任务是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组成进行鉴定和测试,并研究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空间内的环境质量的性质、组成和结构。主要监测技术内容包括: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环境生物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和环境噪声监测等。

监测技术总体发展趋势概括起来以下6个方面: (1)人工采样、实验分析,数据统计为主,向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主的监测方向发展; (2)由监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3)由小范围领域监测向全方位领域监测的方向发展;(4)由单纯的地面监测向与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向发展;(5)监测仪器将向高质量、多功能、集成化、自动化、系统化和智能化的方面发展;(6)监测仪器性能向物理、化学、生物、电子、光学等技术综合应用的高技术领域发展。

新监测技术发展,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普遍采用,联用仪如GC―Ms、GC―AAS、ICP―MS。发展动向方面,遥感技术广为采用,监测技术连续自动化、分析技术联用,污染物状态分析技术,分析方法标准化,数据传送和处理自动化。区域大气、水质监测系统已实现自动化。对于较大范围内监测网络及点位的研究、监测分析方法的标准化、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数据传送和处理的计算机化的研究、应用也是发展很快。

空气监测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保证措施

中图分类号:TE99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1-0155-2

1.环境监测目的与原则

1.1目的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人类对于居住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环境监测是为实现保障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环保目标。通过对环境监测,能够准确、及时、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污染治理等提供科学依据。监测目的可归纳为4个方面: (1)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判定污染源,为实现环境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源提供依据;(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积累监测资料;(4)提供环境管理依据,为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综合。

1.2原则

(1)监测项目应执行国家与地方环保的有关法规、标准、规范,综合运用好经济及相关政策为评价监测资料;(2)据监测项目的要求,摸清监测区域分布现状、污染点源、收集原始资料、因地制宜地制定监测方案,并进行技术可行性论证; (3)监测网络系统确定,监测点位选择一定要具有准确性与代表性;(4)规范监测行为,以科技为依托、开拓创新,注重现状、有序监测,严格按确定的技术路线、频次、分析方法、实验测定到数据整理等全过程质量控制; (5)针对监测列项要求,提出监测评价报告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可操作性,并进行专家评审确认。

2.环境监测过程与分析方法

2.1环境监测过程

目前监测的一般过程为针对需要监测场所,按照监测程序首先进行实地调研制订监测方案优化布点采集样品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提出方案专家评审上报材料等。在整个监测过程中都应对照质量保证体系的技术规范、规定为指导。如《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水质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指标》等,以确保监测结果准确无误;另从信息技术角度可概括为:监测是对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解析综合的四个过程,通过对监测信息进行解析和综合,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揭示监测数据的内涵,方能对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做出正确评价。

2.2环境监测分析方法

目前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成份分析及其状态与结构的分析多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二种:化学分析法中常用的有重量法和容量分析法,如:重量法用作残渣、降尘、油类、硫酸盐等的测定;容量分析法被广泛用于水中酸度、碱度、溶解氧、硫化物、化学需氧量的测定;仪器分析法是以物理或物理化学方法为基础的分析方法,近几年以来,国内被广泛用于环境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量,如分光光度法常用于大部分金属、无机非金属的测定,气相色谱法常用于有机物的测定,对于污染物状态和结构的分析常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等技术分析范畴。

3.环境监测的特点与分类

3.1特点

一是监测的综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2)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气体、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客体,只有对这些客体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3)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需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才能正确阐明数据的内涵。

二是监测的连续性: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因此,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越多,周期越长,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而且一旦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得到确认,必须长期坚持监测。

三是监测的追踪性:监测全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有相互联系的整体,任何一步的差错都将影响最终数据的质量。特别在大规模的环境调查中,常需在同一时间内由多个实验室同时参加,同时测定。这就要求各个实验室统一授控状态工作作业。由于实验室的各种分析手段不同,必然会发生技术和管理水平不同,为使监测结果统一准确,在建立现场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的同时,另外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质量控制规定,以确保监测数据的正确性。

3.2分类

一是按监测的内容可划分为:(1)常规监测是对指定项目进行定期、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保工作的进展;监视性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服务于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监理二个方面;(2)应急监测,据特定目的,它包括以下几种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等;(3)科研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高层次的监测,如环境本底的监测及研究;有毒有害物质对从业人员的影响研究;主要为监测工作本身服务的科研工作的监测,如统一方法、标准分析方法的研究,标准物质研制等,这类研究往往要求多学科合作进行。

二是按监测的介质对象可划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监测等。这些都是环境监测的具体内容。环境监测可按其监测目的或监测介质对象进行分类,也可按专门部门进行分类,如气象监测、卫生监测和资源监测等。

4.环境监测技术及发展趋势

目前监测技术主要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三个方面,其中测试技术最为基础,任务是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组成进行鉴定和测试,并研究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空间内的环境质量的性质、组成和结构。主要监测技术内容包括: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环境生物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和环境噪声监测等。

监测技术总体发展趋势概括起来以下6个方面: (1)以目前人工采样、实验分析,数据统计为主,向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主的监测方向发展; (2)由监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3)由小范围领域监测向全方位领域监测的方向发展;(4)由单纯的地面监测向与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向发展;(5)监测仪器将向高质量、多功能、集成化、自动化、系统化和智能化的方面发展;(6)监测仪器性能向物理、化学、生物、电子、光学等技术综合应用的高技术领域发展。

新监测技术发展,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ⅠCP-AES)普遍采用,联用仪如GC—MS、GC—AAS、ICP—MS。发展动向方面,遥感技术广为采用,监测技术连续自动化、分析技术联用,污染物状态分析技术,分析方法标准化,数据传送和处理自动化。区域大气、水质监测系统已实现自动化。对于较大范围内监测网络及点位的研究、监测分析方法的标准化、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数据传送和处理的计算机化的研究、应用也是发展很快。

5.结束语

由于国家对于环保工作的越来越重视,环保监测的对象也从工业污染源慢慢发展到对于各类生态环境的监测,从最初的点污染发展到区域性环境监测,不仅包括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还延伸到生物监测和生态监测。另外环境监测仪器发展具有将实验室搬到现场的趋势,逐渐向数据直读,实时监测、连续监测方向发展。不管监测技术怎么发展,环境监测工作全过程质量控制将是永恒的。

参考文献

[1]张承中.环境管理的原理和方法[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