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展经济与管理就业方向

会展经济与管理就业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展经济与管理就业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展经济与管理就业方向

会展经济与管理就业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展旅游 展览 会议

从1973年,德国、意大利、美国等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在北京展览馆举办单国展开始;到1978年,香港、美国的公司和协会来华举办各类专业展览;再到1985年,在新落成的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亚太博览会”以及2010年即将要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在短短的30多年里,我国的会展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并正努力朝着由大到强的方向转变。会展业现在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据统计,会展业每年为全球带来的收益高达2880亿美元,而且目前全球的会展中心正逐步向东偏移,纷纷抢占中国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如何有效发挥自身职能,促进当地经济腾飞,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政府大力发展会展业的原因

(一)会展旅游具有巨大的经济联动效应

会展业是经济效益高,行业关联度大的产业;而旅游业也是涉及交通、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多个方面的产业,同样具有较强的产业带动性。这二者的结合体一会展旅游必然将创造巨大的联动效应。国际上研究表明,会展旅游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在1:5~1:9之间。当前国际展览业的产值约占全世界各国GDP总和的1%,如果包括相关行业因会展所增加的产值,展览业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则达到8%的水平。

(二)扩大城市知名度、吸引投资

会展业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技术、信息聚集在一起,而旅游又进一步实现了这些要素在会展举办地的自由流动。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的参展商和参展观众,为当地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广阔视野,促使市民素质的提高,也给当地的企业提供向外学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一大批知名会展旅游活动的开展,使城市的形象和风貌通过参展商和参展观众的口碑效应得到免费宣传,城市知名度提高了,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商。这样一来,政府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就掌握了主动权,能够使城市的发展向政府规划的良性方向前进。

(三)增加就业机会

旅游业是全世界创造就业岗位最多的行业,几乎每20秒就可以创造一个就业机会。虽然举办会展,只是增加临时的就业人数,但当会展旅游形成规模以后,就能或立专门的组织,吸纳固定人员就业。据专家测算,每增加i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就可以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例如,2005年沈阳市办展约100个,增加就业机会1.3万个。2001年韩国会展旅游者的总花费为13.9亿美元,创造13702个就业机会。此外,会展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强的行业,它不仅需要旅游专业的人才,还需要懂策划、应变突发事件'展台设计、室内装潢、市场运作、广告宣传、公关礼仪、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针对各专业的就业机会。正是由于发展会展旅游能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城市服务,所以各级政府纷纷涉足。目前,除了香港把会展业作为支柱生产业外,广东、四川、河北、浙江等多个省份都将会展旅游作为其“十一五”发展的重点。

二、在发展会展旅游中的政府行为的不足之处

(一)政府行为的缺位

我国的会展业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作为管理者的政府,也还在不断地摸索如何有效地实施对会展业的调控与监督。就目前的具体情况来看,政府在管理中忽视了以下问题:

1、多头管理。以前国内办展会有四个审批渠道:贸经会、地方政府、经贸委和科委。按照主办单位的隶属关系进行分渠道审批、分级审批。这种管理办法的结果就是,如果不同系统的主办单位举办主题相同或相近的交叉的展览会,在审批过程中由于审批渠道不同,有可能都获得批准,最后导致重复建设。

2、宏观调控欠缺。中国会展业普遍存在着跟风现象,而导致这种现象继续存在并有可能扩大的原因就在于,政府缺乏对市场的宏观调控。由于政府缺乏对市场的调查与分析,他们不清楚当地在开展会展旅游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政府掌握不了实际情况,也就无法控制会展旅游的发展速度和层级结构。甚至于当地是否适宜发展会展旅游政府都欠缺了解,只是盲目扩大场馆建设,把办展的硬件当成是成功举办会展的唯一指标。企业和个人受各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凭一己之力获得市场信息,只能是跟风。即便偶尔有外商愿意投资,也只是被当地政府提供的优惠条件吸引,而并非当地会展旅游业有巨大发展潜力。

3、人才管理制度不成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会展业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面对如此强劲的增长趋势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必须有一大批专业的人才来填补这个人才缺口。会展业是从欧美等发展国家引进中国的,我国以前没有开设相关的与之配套的专业。目前中国有会展从业人员100多万人,他们中大多数都是从其他行业半途转入会展业的。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7年,我国开设会展类专业的高校约有30所,但是由教育部批准设立“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院校只有沈阳师大、上海师大、上海交大、湖北大学等5所高校,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获批的专业是“会展展示”。政府还没有意识到在高校开设有关会展旅游的专业或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等形式,培养稳定的、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性。

(二)政府行为的越位

1、政府直接参与会展活动的具体运作。政府是市场行为的监管者与调控者,它如果直接参与市场活动,会使政府的管理者身份边缘化。政府没有从事具体活动运作的经验、也没有专门的人员懂得管理,在对客服务上更是不如专业的会展公司和旅游企业,所以政府的参与只能是打乱市场秩序。同时,政府兴办会展旅游,更多的是注重政治影响和效益,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不符合市场规律。

2、对会议旅游的限制。为了杜绝,很多地方都把公费旅游视为打击的第一要地,禁止公务人员到风景名胜区开会或是开会不得带有旅游性质等等。正常的公务会议为了避免嫌疑,也是尽量缩减开支,使得刚刚有点起色的会议旅游市场一度下滑。

三、如何有效地发挥政府职能

会展经济与管理就业方向范文第2篇

自从教育部批准建立会展专业以来,中国的会展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十分喜人。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会展专业在我国高校里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截A2009年10月止,全国有192所院校(包括81所职业技术类院校)设有会展专业或方向;截止到2009年,我国至少已有123所高校开设了会展专业(其中高职院校97所)、76所高校在其他专业下设有会展方向定向招生①(其中高职院校57所)。每年招收会展专业新生约达1万人,会展高等教育受到空前重视。

不少的专家学者对会展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和探索,认为我国会展专业高等教育存在如下特点及问题:

1 会展人才培养起步晚、发展快。我国会展业较世界会展起步晚,发展时间短,但其发展迅速。邬适融(2006)认为会展业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我国会展教育的超常规发展。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全国冒出了50多家开设会展专业或课程的高校。基本上全国各地都有院校开展会展教育,而会展高等教育集中在会展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

2 办学主体多元化,公办民办高校齐头并进,还有“公办民助高校”、“股份制高校”和“中外合作办学”等形式。在中外合作办学中,来华合作办学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香港地区。

3 涉及领域宽,多学科嫁接。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易小力(2010)认为,目前中国会展教育主要呈现如下特征:跨学科。会展跨越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艺术设计等多个学科门类;跨行业。主要涉及外语、旅游、贸易、设计、传媒、工程、文化、艺术、计算机等行业知识和经验;跨领域。一门会展课程通常会横跨多个领域的知识点。

4 普通高校较少涉足,职业学院发展迅猛。从提供会展教育的高校构成看,目前大约80%的高校为职业技术学院,招收专科学生,普通本科高校仅占20%左右。四川师范大学旅游与艺术系的林冬、林河(2008)认为会展人才培养具有专业设置繁杂、不够统,培养层次低、以职业培训为主的特点。

但是,大多数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适应,教学手段偏陈旧,实践环节不落实。尤为严重的是,一方面会展业缺少大量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高校会展专业培养出的学生找不到工作。这种会展教育严重脱离实际、学生只会动口不会动手的现象令人十分担忧。

二、我国会展人才培养的常见模式

基于我国的会展教育起步较晚,目前我国的会展人才培养模式也呈现出不同的院校开设背景、不同的课程设置、不同的培养方向等特点,会展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目前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会展专业目录只有“会展经济与管理”以及“会展艺术与技术”两个名称,而各高校设立的会展方向名称则千差万别,如“会展与商务旅游”、“会展管理”、“会展经济”、“会展文秘”、“会展英语”、“会展策划”等等,不同学校的会展专业或方向开设的课程则因专业起源(背景)不同而有所差别。

尽管如此,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和对比发现,我国会展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以课程理论教育为主,开放校企合作为辅

该模式在我国的会展人才教育培养中最为多见。在课程设置上,多呈现出“基础课程+会展类专业课程”的架构,开设的课程般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基础课程,如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等;二是旨在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一般性经济与管理方面问题能力的核心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等;三是旨在提高学生从事职业化会展管理的基本技能的专业课程,如会展概论、会展项目管理、会展营销会展信息管理、会展政策与法规等。而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高校则通过与其他院校的合作办学和企业的合作关系,定期安排一些访学交流活动或者企业实习机会来满足学生对实践能力的诉求。然而,基于会展行业更侧重于对应用型和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所以尽管此种模式对于现阶段我国会展人才教育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实践性,但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因理论性较强而实践能力较弱而难以符合会展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此种模式常见于会展人才培养的专科教育层面,其中有北京对外贸易学校和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等。在该模式下,学生学制4年,实行“学――工――学――工”的交替形式,也就是“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形式。即2年在校学习,1年半在会展企业工作,半年完成毕业设计,使会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比提升为1:1,学生按学校的实习教学大纲和会展企业的培训计划完成实践性教学环节,获得学分,从而使会展专业学生通过在课堂、现场、职场的互动教学中,练就“真功夫”。然而,尽管该模式能较好的解决了会展专业学生实习机会较少、实习时间较短的矛盾,却又产生了学生管理较为松散,打乱了传统的教学周期致使课程重设难度较大,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负面的影响。同时,作为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企业而言,其是否愿意与高校起开展合作成为了此模式成败的关键所在,而作为培养主体的高校方则在此则显得相对的被动。

(三)“订单式”饺企合作办学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上述第二种模式的个变形。除了集合上述模式的优点以外,由于其办学的出发点为企业的需求,是学校按照企业的要求去制订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有所侧重,在人才培养的同时也能很好的解决了学生的后续就业问题,是种人才定位更为明确的培养模式。在此模式的优势背后,我们也不得忽略其存在的一些不足,包括企业的经营和诚信状况直接影响到“接单”的能力与风险、学生就业面较窄、学校管理被动等。

(四)基于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常,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必要的示范性指导,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程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实践、探究性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此模式以产学研结合为平台,以实践认知的哲学论点和体验性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学校与行业进行项目合作为载体,有效地将学生所学的技术理论与实践知识“活化”,使学生具备定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学校和企业、学生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与社会直接接轨的人才培养方式,此模式最早被应用在理工科等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较强的专业,但是在对我国目前的会展人才培养形势作出充分的研究下,许多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以此作为会展人才培养模式方向的探索。周云峰、于景洋提出了实训基地建设、产教结合方式、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方式、改革教学方法等会展行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肖轶楠从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有关我国会展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刘大可则建议防止供给过剩、坚持金字塔型学历教育、结合各自的传统优势专业嫁接会展学科、师资建设要加强校际与业界及国内外合作、结合实际创新会展教育模式;马

勇、肖轶楠提出我国会展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把握项原则(专业方向细分下的灵活机动原则)两种能力(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三大层面(战略管理人才、般管理人才及服务操作人才)四个定位(目标、功能、模式、方向)以及五个模块(工商管理、综合素质、会展管理、大型活动、展台施工);张俐俐、庞华探讨了研究型大学会展专业人才、三结合、培养模(高校与行业、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和教学体系。

三、结论

综上所述,会展教育是发展我国会展业的基础,学校培养则是会展教育的基石。在我国会展业即将迎来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对滞后且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的会展教育已经难以与之匹配了,可见,我国的会展人才教育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针对我国的会展人才教育现状和研究成果,得出结论如下:

(一)我国现存会展人才教育模式的优势:

1 课程设置囊括会展概况、营销、公关、管理、策划等方向,体验了跨专业、跨领域的特点。通过对我国各高校的会展专业课程设置对比,一些经济管理类、公关营销类和外语类的课程成为了基础和核心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对于会展专业课程的设置,则呈现出各高校的地域特色、优势特色和方向特色。

2 开始注重引入实践教学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空间。在过去的会展人才教育里,即使人们已经认识到专业实践的重要性,但基于行业发展和专业现状等原因,人才培养仍然停留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阶段。但随着近年大家对会展业的不断深入了解和相关行业的迅速发展,更多的企业愿意为高校的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更接近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3 逐步朝着专业建设规范化、课程设置国际化和培养主体规模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在加入了WTO的新形势下,我国的会展行业也开始与国际接轨,而为了符合大行业的发展趋势,高校的会展专业教育中开始更多地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也通过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项目、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来加快专业建设的步伐。

(二)我国现存会展人才教育模式的不足:

1 会展行业的高速发展与会展教育的相对滞后不匹配。起步较晚以及发展不成熟等的先天不足致使我国的会展教育不尽如人意,而如果仅仅由市场去调节人才的供需又会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故在会展教育现状和会展人才需求之间就产生了矛盾。

2 会展专业教育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企业的需求出现偏差,导致会展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就业令人担忧。由于我国的会展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各种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正处在“制定――检验――修正――在检验”的循环之中,所以难免会出现些供需不符,难以满足市场现状需求的状况。

3 会展专业知识并未形成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架构体系,专业课程的设置普遍存在多学科交叉,无法体现会展的专业性。而同时,尚未形成的会展教育体系也使得对会展教育的规范建设缺少依据。

4 会展的专业实践课程时间相对过少,或只流于形式,无法从根本上脱离从知识到知识、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多理论的传统模式,致使专业学生缺少实践经验,无法快速适应就业后的企业环境。

(三)对我国会展人才教育模式的建议:

1 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逐步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以会展业的发展实际为立足点、以与区域内会展企业合作为重要手段”的应用型教育模式,可以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的方向。

2 在会展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除了延续跨学科、跨领域的特色以外,更重要的是突出会展的专业性,可结合专业定位和专业方向的实际,适当增设些相关专业课程,如会展风险管理、会展人力资源管理等,从而形成一个更完备更科学的会展学科体系。

会展经济与管理就业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贵州 中职会展人才培养 探索

随着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地提升,会展业作为一类新兴的经济产业形式,被称为我国三大新经济产业之一,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根据中国贸促会的研究显示,未来5至15年内,中国会展业年均产值增长率将保持在15%至20%左右。2010年,我国会展业总收入超过200亿元;预计到2020年,我国会展业总收入将超过1000亿元。无论是从展览基础设施、还是从会展活动的数量和规模看,我国正在步入世界会展大国的行列。

一、贵州会展经济发展概况

随着贵州省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会展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根据《贵州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贵州将“加快培育西南商务会议基地,发展国际化、专业化的商务会议会展旅游业。一是建设以贵阳等大中城市为重点的商务会议城市。二是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务会议品牌和商务会议企业,引导商务会议业向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贵州省会贵阳作为国类会展业的新贵(爽爽贵阳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夏季是国内会展业淡季时,恰是贵阳会展业的旺季。让会展业在贵阳无明显淡旺季之分。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位于贵阳市金阳新区,投资达38亿元,总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这座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全国排名第五的会展综合展览中心建成,标志着贵阳市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造“中国夏季会展名城”的目标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在贵州,目前开办会展经济管理专业的本专科院校不仅少,而且其更重视学生对会展理论知识的培养,缺乏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市场上大多数的培训机构只注重相关证书的获得,对学员没有进行实际操作的系统培训。会展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我省会展业发展的最大“瓶颈”。[1]

二、贵州中职会展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

1.开办会展专业的中职学校少,规模小,招生难度大。贵州仅有2-3家中职学校开办了会展相关专业,招生规模不到200人。主要因为会展为新兴产业,在西部较落后地区,学生,家长认知度较低,不了解会展行业,造成报读会展专业学生较少。

2.依托学科多,课程设置杂,在贵州已开设的会展专业或方向中有,有依托原有的旅游管理专业设立的,有依托市场营销专业设立的,有依托设计类专业设立的相同学科、不同学科背景下开设的会展课程各不相同,许多课程与所依托专业或学科的课程类似或接近,也出现有的课程因人而设。 [2]

3.专业师资队伍缺乏。现在担任会展课程的教师主要由原有教师经短期培训后兼任,同时也新进一些会展专业教师,或少量聘请会展行业人士授课或作讲座,专业师资匮乏现象十分显著。这是任何一个新专业、新行业发展初期都必然面临的问题。

4. 实践教学本身具有投入成本高、师资要求高、协调难度大、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加上目前贵州中职会展专业教学计划、教学日常管理等方面还很不成熟,导致企业见习、模拟实训等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所占比例偏低,更难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由此导致学校的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三、贵州中职会展教育发展思路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只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强化会展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通过派出学习、到会展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加大对现在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二是大力引进高层次、专业化的会展人才;三是面向省内外甚至国内外会展教育界、会展行业聘请兼职教师、教授,定期不定期地授课,以壮大师资队伍。[3]

2.明确办学定位和特色,创建品牌会展专业

会展行业涉及知识广、要求技术多,对人才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会展策划、会展营销、会展服务、展示设计、展台搭建、物流管理、设施设备管理、商务外语等。中职毕业生在会展企业主要能从事会展服务,会展营销,会展设计,会展项目管理助理四大类工作。各中职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强化办学特色,明确办学定位,努力打造会展教育知名品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会展专业人才。其中,财经、旅游类学校要发挥财经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优势,强化会展营销、策划、服务等专业方向;设计,计算机类学校着重培养会展设计类技术人才。以高质量的毕业生,赢得行业,社会的认可,让更多家长,学生报读会展专业。

3.强化应用型中职会展人才培养

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会展专业的知识体系,实践性两方面来看,表明只有深入、有效地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才能出培养社会认同、企业急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强的会展高技能人才。同样会展行业的行业特征决定,关起门来是培养不出合格的会展从业人员,中职会展专业学生相对于高职本科会展专业学生更需要实际的从业经验。在学生产性实践环节上,学校与企业可以共同探索出一种新型 “以企业会展项目为载体,工学交替”的弹性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除了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外,让学生实践岗位轮换体系,在学习培训过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4]

发展会展教育,仅依靠中职一方的努力是不可能的。会展教育影响着会展行业的发展,也依赖于全行业各方力量的共同支持。其中,中职学校要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为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办学质量开辟道路,并立足市场需求、学以致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会展行业输送高素质人才。会展企业要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为院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及实习实践等多方面的支持。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会展教育及人才需求的宏观调控,以资金、政策来支持会展研究、师资培训、实习就业,帮助学校提高教育水平。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全省中职会展教育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小勇:中职学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广西教育,2009,30

[2]陈玲.会展教育与会展人才培养的探讨[J].改革与战略,2006,5.

会展经济与管理就业方向范文第4篇

中国展览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较大的规模和相当的实力,展览业总规模近年来连续保持近20%的增长速度。2005年,全国上规模的展览场馆有150多座,每年举办的各类展览会有3000多个,其中包括不少国际知名的贸易展览,而10个展览会获得了国际展览业协会的UFI认证。中国加入WTO,不仅使得国外的资金、技术、专业管理人员更方便地进入中国展览市场,也使得中国的资金、技术、专业管理人员有更多的机会介入国际展览市场,国内外展览市场越来越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会展活动实质上是一种过程:它是由专业会展人才发起并组织策划,其他会展从业人员参与执行,大众(参展商、与会者及观众)参与的,由少数向多数、由内向外辐射的过程。其涉及的从业人员范围很广、数量较多。会展业人才整体上呈现出漩涡状结构。其中,核心人才主要是指策划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运营能力,对会展有宏观把握能力,并具有创新精神,这部分人属会展业高端人才,要求高、需求量少;辅人才主要包括设计、搭建、运输等人才;支持型人才则包括翻译、会务接待、现场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如若我们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会展课程,所培养的主要是会务接待、现场服务方面的人才。中国会展业发展迅猛,导致会展各层次的人才跟不上行业发展速度。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申博工作领导小组和上海外服公司等单位曾进行调研,今后5年会展公司至少需要会展人才2500人;饭店至少需要会展人才l200多人。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在其近期启动的招聘计划中,人才需求量在千人以上,主要集中在高级会展策划人才和优秀的会议现场人才。从2003年度的统计中可以看到,会展专业人才岗位空缺与求职者的比例为:上海10:1,北京8:1,广州8:1,会展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我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

2从会展业与酒店业的融合看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会展课程的必要性

会展业通过举办各类会议、展览能给一个城市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条集商贸、交通、运输、酒店、餐饮、旅游、信息等行业为一体的经济消费链。在这条经济消费链上,会展业与酒店业已经形成互相依靠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会展业与酒店业互相依靠。举办会议展览时,举办地短时间内会聚集大量的人流,如何解决这些人员的住宿和餐饮问题是主办方必须考虑的问题。举办地的各家酒店此时就能发挥其作用,帮助主办方解决这一难题,安排好各地来宾。酒店销售的产品是服务,服务产品的不可储存性决定着酒店业具有很强的依附性,依赖于客源,游客是酒店客源的主要来源,旅游的淡旺季往往会形成酒店业的淡旺季。而会展活动能汇集大量的人流,给酒店带来客源。会展作为一个产业,其活动是经常性的,这将帮助酒店业模糊淡季和旺季的界限,不再仅仅依赖于旅游客源。会展业与酒店业互相竞争。随着会展业的发展,各国越来越重视会展中心的规划建设,使得会展中心内部布局更加合理,除了人车分流的交通系统外,更多的考虑到餐饮住宿网点等服务机构在中心周围的布局,这不仅方便了与会者、参展商、观众,同时也能为会展中心获得更多的收益。例如:新加坡的会展中心建有各种大型名优商场、不同档次种类的餐馆、出租写字楼和饭店等,实行多元化经营。酒店主要是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但酒店一般都拥有若干会议室和面积较大、装饰较为豪华的多功能厅,例如广州东方宾馆配备了远程会议和同声传译系统的多功能会议室,拥有可容纳2000余人会议和宴会的会展大厅,酒店本身拥有的这些场地也能用来举办小型的会展活动,在酒店里举办会议和小型的展览能给参与者更加方便周到的服务,这就对专门的会议中心和展馆形成一定的竞争压力。会展业与酒店业互相促进。会展业与酒店业这种互相依靠互相竞争的联系促进两者向良性方向互动发展。酒店业促进了会展的经营和发展,酒店良好的环境能为会展营造较佳的外部环境,酒店根据会展举办要求,为会展相关人员提供完整的吃、住、行、游、购、娱一系列行为。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更好地服务于会展,为会展顺利进行提供人员保障。会展业给酒店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酒店为取得会展客源市场份额,必定形成你追我赶的局势,这种市场竞争机制更有利于提高酒店业水平。同时会展中大量信息流的集聚为酒店业带去了新的思想和理念,国际化信息的引入促使酒店业不断进步与发展,并与世界先进水平与标准接轨。此外会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酒店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为酒店发展创造有利的竞争环境和协作环境。会展业与酒店业的融合催生了会展酒店。会展酒店是以会议、展览、展销为主要业务的酒店。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会会展市场受到酒店业越来越多的关注,专门为会展市场设计和运营的新型会展酒店在20世纪70年代已成为酒店建设的主要形式。近年来,我国各地建起了许多“会展酒店”,如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东方滨江大酒店、厦门国际会展中心酒店等,这些酒店以大型的会展场馆与豪华的酒店为基础,组织、承办或接待了各类会展活动,把会展服务与酒店服务融为一体。会展业与酒店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促使酒店业要针对会展客源的需求,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目前许多酒店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会展的组织、管理和接待工作,要求工作人员能熟悉各类会展的特点和接待规律,为会展客人提供针对性强、专业化水平高的服务。此外,会展酒店的独特性使得酒店员工必须掌握会展酒店的相关知识、经验和能力,包括会展策划、组织、安排、服务等,同时要具有会展业与酒店业的交叉经验等。作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的方向主要还是酒店业,然而会展业与酒店业的高度融合,促使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必须跟随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设置会展课程,让学生掌握相关会展知识,培养学生更适合酒店行业发展的需要。

会展经济与管理就业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黑龙江“十二五规划” 会展业 校企合作

随着中国的展览业务的蓬勃发展,社会对会展人才需求日益扩大。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中国的会展教育体系并不完善,学校培养的理论型人才远不能满足会展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因此会展专业人才缺口凸显。在我国培养会展人才的高校中,高职院校占相当重要的比例,约占总数的八成。尽管如此,会展人才供需矛盾依然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关键所在。

从我国目前会展人才供给情况来看,我国从事会展业的人员大多都是从其他领域调入的相关工作人才,这些人大多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在素质上先天就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即使是高职院校专职学习会展专业的毕业生,在文学艺术修养、公关交际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全面知识储备以及个人的形象气质等方面,也与世界会展业人才素质相差甚远。因此,高职院校会展教育不能总依靠理论教学,而迫切需要采取一种变革来输送市场所需要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

2010年10月26日,黑龙江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结合黑龙江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制定了我省“十二五”规划。此次规划对于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规划提出了几点发展原则,其中重点强调“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支撑、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灵活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按照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要求,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应用性、实效性”的“十大工程”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战略。这段话指出了我省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即科技创新理念。在高职院校会展与策划管理专业,创新同样是重中之重,“校企合作”即是其中一个方面。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其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会展业得以迅速发展起来。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和蜕变,目前己经初具规模,成为新兴服务中一个重要亮点,甚至成为一些城市的支柱产业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推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政府三方共同转变经营理念,对各自承担的角色进行明确定位,明确三者之间的利益及合作关系,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推动校企合作的顺利实现。

第一,建立合作共赢机制。即以长远的眼光来处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并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实现了双赢的局面,为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之间的合作奠定基础。

校企合作是一个双向互动的经营模式,即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共赢合作:企业可以通过学校几年的教学培养获得能够快速进入角色的应用型人才,而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共同协作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样,校企合作可以使企业的业务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学生不但可以学到前沿的学科知识,也可以学到实践中的创新能力以及最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更重要的是,学校和企业,学生的有机混合,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就业的发展方向,成为一名高品质的人才,同时又为从事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公司创造价值,可谓三方共赢。

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一般为校企合作的切入点,企业为学校创造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合适的对口岗位以此来培养未来行业专精人才和补充企业内部人才匮乏的缺点,此为建立校企合作的关键。因此,学校应深入长期并尽可能联系更多的合作企业,使学生学员能在各个岗位上轮训实习并和企业内部员工做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沟通交流,在合作开展学生的见习、轮岗实训、顶岗实习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应不断巩固合作关系,拓展合作范围和功能。

第二,确立协作评估机制。即学校不仅要求学生实际掌握理论知识,而且更加注重加强学生的专业水平。因此,学校的考试可由企业提供考试标准和客观考试条件,以便更好地测试学生的实际操作以及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机制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要求校企双方应积极探索未来会展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充分认识校企结合对双方的益处,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同拟定合作计划。一方面企业可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等纳入到考试范围之内,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一种团体协作意识和企业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企业提供的客观学习场地能够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掌握会展专业人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零适应期”上岗。同时如果条件允许,企业可以参与学校会展教材的编写。教材的编写可采取学校教师主编、企业人员参编的方式来进行,从而保障了会展人才符合市场需求的特点。

第三,实行弹性实践机制。实行弹性实践教学机制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实践性教学的顺利实施。首先,展会的季节性很强,以黑龙江为例,每年4、5月份和11、12月份是会展的旺季,有车展、房展、种子展等。这与学校日常按部就班的教学计划有很大的不同,展览的时间是固定的不是学校能变动的。其次,会展专业一个班级学生人数通常在40人以上,会展公司不能容纳所有学生同时实习,这对于学校的课时安排和公司的顶岗实习造成了很高的难度。最后,一个展会周期大概是8个月左右,学校应根据展览公司的需要,灵活安排学生的实习时间。因此,学校应根据公司岗位需求和展览馆展览时间灵活实行弹性实践机制,同时企业也应配合严格的管理条例,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大量的实习实训机会。

第四,建立利益驱动机制。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教育模式应该是共同投资合力办学,因此,驱动最有效的形式是资产相互注入,学校可以成为企业的股东,企业也可以成为学校的合伙人。根据目前黑龙江高职院校的发展状况,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校企资本的相互进入:①实现订单式办学。这个可以依靠让企业注入培养学生的启动资金来完成。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向企业注入教师培养、培训资金,委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实习顶岗,锻炼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实践能力和产学研能力,使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把实践经验带回学校、带进课堂。同时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期间,还可和企业人员一起参与指导和管理实习学生,实现校企之间的工作衔接。③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学校可以在满足学校学生实习实训的基础上,将实训基地向社会相关会展企业开放,签订共同使用协议,提高办学效益,解决企业资源紧缺等问题。

校企合作是高职职业教育本质之所在,也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之源泉。黑龙江会展专业的校企合作建设要以“十二五”规划中“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支撑”为宗旨、以“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灵活的科技创新体”为理念,以“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应用性、实效性”为依托的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来适应未来全球行业生产经营体制的转变、生产科技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企业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这对我省会展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

[2]陈静.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3]周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研究[D].中南大学,2010.

[4]袁高燕.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西南大学,2009.

[5]王翔子.会展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9.

[6]杨成.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9.

[7]殷雯君.我国会展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

丛何(198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会展公共关系。

于振铭(197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本科,学士,研究方向:会展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