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包装设计法规

包装设计法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包装设计法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包装设计法规

包装设计法规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绿色设计;包装行业;环保;资源能源

随着我国工业的迅猛发展,资源消耗和白色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保护环境、回归自然、崇尚简洁的绿色设计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设计界的一种潮流。

一、绿色设计理念概述

绿色包装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不造成污染,对人类健康无害、能循环使用或者是降解腐化、可促进持续发展的包装。与传统包装设计相比,“绿色设计”的设计理念内涵十分丰富,更多是围绕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关系展开,其包装材料也多来自于自然,关注的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共同问题。

二、绿色设计理念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一)绿色包装材料

通常来说,常用的绿色包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重复再用和再生材料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有限,无限地索求,只会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平衡,带给人类灾难性的后果。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设计包装尽量选择可重复使用和再生的包装材料,如啤酒、饮料等包装采用玻璃瓶包装,不仅能提高包装材料的利用率,节省能源和其他的资源消耗,同时能减少对环境的排放。2.可食性包装材料目前,可食性包装材料主要有可食性包装膜和可食性保鲜膜,如人们熟知的糖果包装上使用的糯米纸及包装冰激凌的玉米烘烤包装杯都是典型的可食性包装。这种材料无色、无嗅、无毒,具有强韧性、高抗油性等特点,因其无毒而能被直接食用,很好地解决了食品包装废弃物与环保之间的矛盾,因而成为最受欢迎食品包装材料之一。3.天然生物材料包装设计中的天然生物材料指的是纸张、竹材、木材、稻草等在自然环境中容易分解,不会造成污染,价格低廉,是可回收重新利用的材料。如广东的葫芦茶的包装材料就直接采用自然界的竹叶:茶叶被细草绳一段段地扎起来,形成连续的圆球形,从外观上看,就像北方的压腰葫芦。采用这种包材材料,不仅能够保持茶叶的香味长久不变,材料废弃后也可在生态环境中自然消解,不产生污染。

(二)绿色包装材料的选用原则

1.减量化原则是指包装设计在满足保护、便利、销售等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没有包装或最少量的包装,如水果和蔬菜的销售,或采用无包装或采用环保销售,既能减低成本,又可从根本上消除包装对环境的污染。2.单一化原则是指包装材料越简单单一,废弃消解的成本也就越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影响也就越小。3.轻量化原则是指包装设计以“轻、薄、短、小”主,包装材料或能循环使用,或能够降解腐化,能够获得新的使用价值。4.无毒无害化原则是指包装材料不含有不符合相关标准的元素、金属,对内不会造成污染,对外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三、绿色设计理念在包装设计中的渗透

(一)在图形设计中的渗透

绿色设计要求包装材料的设计图案简约大方,既能满足消费者的视觉要求和心理需求,赋予包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能准确鲜明地传达包装产品的信息和展示企业的良好形象。在现代绿色包装设计中,包装材料常采用多种图形展示设计者的思想,如具象图形、抽象图形和寓意图形。其中,具象图形因对实物的形象模拟最为直接和准确,而成为绿色包装中常用的图形。如在餐饮包装中出现的面馆设计,多为一碗冒着热气的面条,既简单清晰,又能调动人的食欲,感染力很强。抽象图形与具象图形相对,却更具有现代感。如食品包装袋上出现的将废弃物品扔往垃圾桶的标志,就是绿色理念在包装图形设计中的渗透。而寓意图形往往与人的联想和信仰有关,如中式结婚产品包装中的龙凤呈祥图案,就给人一种喜庆、幸福的感觉。

(二)在包装色彩设计中的渗透

在包装设计中,色彩既是销售包装的核心要素,又是宣传企业理念和产品形象的重要手段。因为,在消费过程中,视觉印象对消费者的作用最为直接和深刻,它对能否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购买欲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绿色设计理念要求包装色彩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一方面,包装色彩设计应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和消费者的审美需求,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设计产品,使之产生轻松、愉悦、舒适之感。传统商业设计一味地追求强烈的视觉刺激,吸引消费者眼球而进行的色彩设计,并不为绿色设计理念所推崇。另一方面,绿色包装色彩设计更注重设计的可持续发展,除在色彩表现方式上更加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外,色彩的设计理念更多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如“雪碧”作为一种清凉解渴的饮料,其包装巧妙地利用绿色,给人以眼前一亮和清爽的感觉。

(三)在文字设计中的渗透

文字具有传达、记录和交流的功能,是包装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包装设计中,文字主要是用来识别和记忆的,因此其设计必须简单、清晰、易于识别。如“雕”牌洗衣粉的设计就是绿色设计理念运用得比较成功的一个典范之作。在这个设计中,设计者采用了苍劲、有力、老辣的行书字体,恰与“雕”的凶猛、强悍、体型大的动物个性和商品的功效相对应。在绿色包装设计中,文字更多要求其表达的准确性,虽然包装上文字的美感也十分重要,但不能因过分追求美感而忽略了商品的本质属性。

四、绿色包装设计中的问题

近些年,随着国内对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普通百姓环保意识逐渐提高,绿色环保包装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绿色包装仍处于开发的初期阶段,加上国内对绿色包装产业的扶持政策也不多,绿色包装设计的研究和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一)缺乏相应的制度法规和政策扶持。绿色包装理念虽然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但目前国内真正付诸实施的企业并不多。由于目前我国绿色包装的开发尚处于发展初期,国内环保政策中关于绿色包装工作的推行并不深入,加上引进的先进技术受到企业生产规模、成本较高等限制,因此在市场竞争中,绿色包装产品无论是在政策还是价格上,与传统包装产品相比都没有明显的优势。(二)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我国目前虽然也制订了一系列与绿色包装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但无论是法律法规本身,还是监管部门都将更多关注的内容放在食品所用配方、生产过程和工艺监管上,缺乏对食品所用包装物,以及食品包装设计的检测。法律保障的缺失对绿色包装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三)绿色包装设计人才缺失。绿色包装是以高科技为其技术支撑的。虽然我国部分绿色包装产品已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我国对绿色包装技术的投入和重视远不及欧洲等先进国家,因此在整体上仍是落后的。加上在绿色包装方面的人才培养和教育观念的滞后,也都严重制约了我国绿色包装的发展。(四)公众绿色包装观念模糊。近些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国人的环保意识也逐渐提高。但由于我国绿色消费起步较晚,在很多普通百姓心中,仍错误地将使用易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产品视为绿色包装,而对于包装产品使用后能否再利用、废弃后的包装产品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包装产品的生产是否会浪费能源资源等问题,仍缺乏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五、绿色包装设计发展的建议和设想

绿色设计理念因顺应了“追求人类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关系和设计以人为本的时代思潮”,正逐渐成为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而绿色包装能否顺利推广和实行,则与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完善绿色包装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撑。纵观目前国内与绿色包装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准则,无论是法律法规内容本身还是监管部门,都将治理的重点放在了生产工艺、使用标准等方面,而对包装产品检测或设计检测方面的监督则相对薄弱。本文认为,我们应借鉴欧盟及德国等国家的相关立法经验,建立符合我国现阶段绿色环保标准的法律法规,如企业的产品生产对环境影响的标准规定,生产企业可否履行回收处理责任以及未履行责任的后果等。

(二)鼓励企业生产和使用绿色包装。对生产绿色包装的企业在税收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以示扶持。此外,对被评定为绿色包装产品的生产企业,对其被评定为绿色包装的产品实行一定期限的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这些规定对鼓励企业生产和使用绿色包装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加大绿色包装研发、设计和生产力度。绿色包装材料是具有良好的使用性,对生态环境污染小、易降解、易回收,可有效循环利用、对人体不造成危害的材料。目前,最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的绿色包装有纸张包装、可食性包装材料、可分解塑料包装等。这些包装材料不仅环境污染小,同时都可回收利用。随着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环保的日益关注,绿色包装材料将逐步替代传统的包装材料,我们只有加强对绿色包装的开发和应用,才能适应国际市场和国内消费者的需要。

(四)加强绿色设计人才的培养。我国绿色设计能否适应时展的需要,满足消费者对绿色环保的需要,关键在于绿色包装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因此,政府应重视和加强绿色设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生产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使生产和教学、研究能形成一个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绿色包装人才资源紧缺的局面,提高绿色包装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以满足国内包装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要,全面提高绿色包装的设计和管理水平。

六、结语

随着国家对绿色产品要求的不断提高,普通百姓对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绿色包装的评价标准将越来越严格,如何发展绿色包装设计,还有待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涣停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庚晋,白衫.“绿色包装”的发展机遇[J].湖南包装,2010.

[2]刘海永.浅谈“绿色设计”概念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文学界(理论版),2011(2):253.

包装设计法规范文第2篇

民国政府为了改良民族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创办国货陈列馆、国货大会、拍摄国货影片等,以展览展示的宣传手段,让人们了解国货的样式包装与商标等。传统包装为了适应群众的购买心理做出了相应的改进,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资本家对产品包装设计的应用理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国家放松了中国商品市场的竞争,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国内国货运动的高涨,激发了华侨对国内工业的投资。1931年上海民族工厂1882家(《上海之机械工业》1933年上海市社会局),企业家大多都是受过国外高等教育的,对产品的市场意识、品牌意识、营销宣传意识有较好的理解。他们都非常重视产品的包装设计与品牌竞争意识,由此推动了当时包装设计的发展。

二、新兴包装材料的应用与信息传达

民国时期外来包装材料的引入,使当时的产品包装迅速与国际接轨。材料是产品包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的主要包装材料有纸质包装、玻璃器皿、木质包装和金属包装等,纸质包装材料是民国时期较为常用的材料之一,如牛皮纸、印刷纸袋、包装贴图、纸盒等。木材是材料也是当时社会流行的材料,这种材料作为包装应用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木材材料包装的加工手工艺已经很成熟,配合当时的印刷工艺和其他材料结合产生很好的包装效果,经久耐用。金属包装是民国事情较为流行的包装材料,较为常用的金属材料有铁、锡、吕,铜作为金属包装也有少量的应用,如铁盒罐头,锡制牙膏等。玻璃材料是在清末时期就以传入应用到包装中。以玻璃瓶罐为主加封木塞纸质贴标等,瓷器与陶罐也是中国较为传统的包装材料。在当时的商品中也得到了发挥和应用,如酒瓶、酒罐等。民国时期的包装介质与信息传递有了完美的结合,文字与图案印刷为品包装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其品牌信息与商业信息的传达目准确,这一时期宣传包装也发展起来,如公共汽车、电车、商业用房的包装彩绘,橱窗展示、置于屋顶的霓虹灯,运用艺术手法完美的包装同时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广告职能,博览会与展览馆也是传播包装信息交流的良好媒介。

三、开元的包装设计人群与包装设计机构

商品的包装不单纯是经济载体,更是意识形态的载体,工业的改造和商业的扩展实际上也是实用与美化的扩展,中外商品的角逐中,国货的失利让生产商看到了产品品牌包装是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形象的有效战略途径,包装设计迅速上升为商品宣传和销售的重要手段。同时很多民族企业家在引进外来设备和技术的同时还聘请了专职设计师组成设计部,来设计产品包装、商标、造型等。如陶行知在参观上海康元制罐厂(1922年成立)时赞誉该厂为“新时代的工厂,新时代的学校”,认为该厂已达到“教、学、做合一的极则”。[1]专业设计人员的出现给予了商业包装、广告无时不刻的关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欧留学的中国美术学生日渐增多,留学生学成以后有人担任美术学校的教授,有的人直接进入工厂企业从事设计工作。[2]大批的留学人员归国带来了国外新的设计思想与观念,成为当时国内包装设计教育的栋梁,如陈之佛、雷圭元等重视设计,主张将技术与艺术、传统与现代、中西交融设计理念,与此同时私立美专院校学校与教会美术工艺的推广也为当时产品包装设计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早期的“”,为了培养“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人才,设置了“工艺局”“绘图院”“实业学堂”“艺徒学堂”等教育机构,已形成设计教育的雏形,这些机构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在雏形初具的商业社会中,寻找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的结合点。在商业领域还出现了一批独立的设计事务所,如“稚英画室”“工艺美术社”“尚美图案管”等。主要从事商品包装设计、月份牌广告设计等,如“稚英画室”设计的“美丽牌”香烟包装设计、“双妹牌”花露水包装设计、“雅霜”化妆品、“白猫”画布、“杏花楼嫦娥奔月”月饼盒包装、商标月份牌等包装广告。[3]

四、开元的包装设计教育

中国近代艺术设计教育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浪潮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艺术设计教育呈现出多样性,国立与私立院校并存,教会培训与艺徒共生的学术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1864年教会培训的“土山湾画馆”包含了印刷、装订、玻璃制作、木工、雕塑等工艺培训,开启了包装相关教育的先河。1922年江苏省如杲县立工业学校设立的美术科学制3年,包含了摄影、器皿绘画等包装设计课程。[4]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较早的尝试商业美术教育,提出“造就工艺美术人才,辅助工商业,发展国民经济”。[5]1928年在的倡议下建立国立艺术大学,内设工艺美术学院。至此中国新式艺术设计教育迅速发展。先后成立了国立北京艺专、国立杭州艺专、私立苏州美专等,其中杭州国立艺专在艺术设计这一领域比较突出。商业领域中的美术设计工作室与设计事务所,通过师徒传授的方式也为当时的商品包装设计培养了大量人才,如“稚英画室”等商业设计机构招收社会学员补充扩大业务所需要的人才,随着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实用工艺美术的演进,包装设计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五、开元的包装设计理论引入创新

不管是晚清政府还是民国政府,为了促进工商业的发展都相应的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也规范了包装设计的行业发展,1904年晚清政府出台了《商标注册试办章程》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政府发行的涉及包装的行政法规。随着教育的发展产品包装设计理论也逐渐发展起来,笔者收录了近90篇文章,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923年中外经济周刊第42期《美国对货物包装之注意》,1929年陈之佛发表《现代表现派之美术工艺》于《东方杂志》,介绍了西方现代工业设计与“包豪斯”设计理论。设计理论的引入推动了产品设计教育与主流设计意识形态的变化。1935年施肇桢在浙江省建设第9卷第6期发表《果品包装之研究》也说明了当时包装设计研究已经分类细化。1936年《中国美术会季刊》发表《美术与工艺》及《应如果发展我国公益美术》等多篇文章。[6]众多包装设计理论的发表为我国近代包装艺术设计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开元与传承铸造了民国时期的包装设计风格

清末民国初年的爱国人士提出“实业救国”“爱用国货运动”运动,促使萌芽状态的民族工业产品包装设计迅速发展起来,大量设计师的旅外经历与主流设计机构的本土化为包装设计的开元与传承提供了必要条件,进一步促进了包装设计的文化传承与兼容并蓄。为了增加产品竞争力适合中国市场,外来产品在设计元素与风格上也相应的融入民族审美观念与民族信仰、民族文化等,使这一时期的产品包装设计具有鲜明的民族传承特性。这一时期的包装造型比较简洁,一般以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等西式流行造型为主。在图形的排版与印刷上注重图文并茂,设计语言表达成熟,产品包装设计的客户群定位准确。图片与文字运用的意义成熟、功能表达清晰。图案创意寓意美好,且能表达商品的时尚前沿与生产厂商的实力,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包装设计人员对于包装信息的传达具有很强的职业化素养,由于受到当时的印刷设备与印刷工艺的限制,色彩运用主要以纯色拼接为主,其中红色、黑色、黄色、蓝色灯颜色为当时的主要流行色。

七、结语

包装设计法规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包装设计 过度包装 适度包装 绿色包装

在商品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生产的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我国已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同时,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人们对商品包装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包装对商品的促销作用就更加重要。包装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实施对商品的保护;另一个是促进商品的销售。前者是功能性目的,体现了商品包装的本质,即对商品的保护,方便储运;后者起附加值的目的,展示包装的视觉效果,起促销、宣传、美化商品的作用。 但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下,部分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将“过度包装”作为占领市场的手段,提高商品的价格,使得包装被异化,并带来了很多不利。

一、包装设计存在的问题

1.在价值构成方面,包装的成本远远超过了商品本身使用价值的成本

随着包装工业技术的数字化,新型的包装材料不断出现, 商品包装设计日显精致、高档。但有些看似高档的包装却脱离了商品的属性, 一些企业有意识地夸大商品包装的体积和印刷精美的装潢, 其材料追求过度高档,装饰华丽繁复,以此提高商品的价格,从包装上谋取巨额利润。这种过度包装,对工艺要求更高,无形中提高产品成本的同时,还耗费了大量的资源财富,并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量增大,也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如一些保健食品,其外包装盒很大,里面装的东西很少,只有透明窗口处能看到的那几瓶或几小盒,其余空间则用塑料泡沫或织物填塞, 消费者花钱买回一堆高级垃圾,不能花钱有所值;另外,每当逢年过节,提着包装所谓精美华丽的礼品,你来我往,特别是带有功利性的交往,更助长过度包装的盛行,也助长了社会不正之风。近年来的月饼包装,“过度”之风盛行。包装外观过大,装潢豪华,里面就几个月饼,其他就是附加的各类所谓高档商品,这到底是买月饼,还是买搭配的东西?这实际是被异化了的另类商品,脱离了百姓的消费实际,成了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伤品包装”。

.包装视觉信息扭曲、混乱

包装是消费者识别商品的主要途径,包装传达的信息应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但某些商品包装上的信息存在虚假成份,误导和欺骗消费者。其二,包装设计上的视觉误导,如某些商品在包装中填塞无用的硬纸壳,造成“份量很足”的错觉。其三,包装装潢上各要素的设计安排较混乱,如文字编排无主次,色彩搭配不讲究,不注意各视觉要素组织的动势和视觉流程的安排,视觉信息混乱,给消费者带来诸多不便甚至伤害。

3.包装设计的侵权现象时有发生

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产品包装及三无产品包装,包装的设计不负责任,不尊重知识产权,纯粹模仿同类名牌商品的包装,欺骗、误导不仔细看的或不知情的消费者,还损害了被模仿对象的市场形象,扰乱了市场秩序。

4.“白色污染” 严重

作为包装材料,塑料的广泛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这个曾经被称为“白色革命”的东西,已变成了现在的“白色污染”。包装废弃物中的EPS泡沫塑料对环境破坏极大,焚烧放出毒气对大气产生污染,掩埋又对土地产生污染,其化解周期是200年~400年。而我国还在大量使用塑料泡沫,“白色污染”已从城市漫延到乡村,给环境保护和治理带来严重的问题。

二、大力提倡和推行人性化的“适度包装”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包装的适度和人性化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人性化的包装设计对消费者来说,应是实际需要的既实用、美观,同时又实惠的,符合消费者利益的“民心”包装;对企业来说,应是尽量降低包装生产成本及以人为本的,站在消费者角度替消费者着想的“适度”包装;对社会来说,应是能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利于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观的“责任包装”、“绿色包装”。

1.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的需要对包装进行人性化的规划和设计

进行包装设计时,一定要切合产品定位和消费者实际情况考虑,哪些该用大众化的包装,哪些该用适度情况下的过度包装。为了使产品更能得到消费者的钟爱,要求设计师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以体会他人心目中的感受表征及心理需求为主,用人性化的设计拉近消费者与包装设计的距离,经常与使用者沟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采纳消费者的共需,获得灵感来源,架起消费者与企业间的桥梁,从而设计出以人为本,真正贴近消费者的产品。

2.“绿色包装”的呼声日益高涨

一般讲绿色包装是指产品的包装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体以及自然环境无危害,而且能够循环再生利用或能自然降解的适度包装,绿色包装不仅着重于产品的包装使用功能,还强调产品的环境要求和对人体健康的安全性,以及能源和物料的多级使用。(1)治理“白色污染”成为应特别关注的问题。面对“白色污染”,包装企业要按照国家的环境保护法规,调整产品结构,停止使用有害的包装材料,由末端治理转为前端防范,从源头上治理。禁止使用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或借鉴国外的经验,对生产和使用塑料包装高额征税,促使其改用“绿色包装”。(2)搞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如德国包装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德国对包装废弃物问题很早就制定了《循环经济法》。又如美国实行的是要求制造商、包装商、零售商负起将包装废弃物回收的责任,相比之下,我国与之差距太大。以旧纸和纸板回收为例,美国为27%,日本为40%,欧盟为50%,而中国只有15%。(3)大力开发新包装材料。如可自行降解的植物性包装材料的研究。如对大型工业产品电器产品、仪器仪表等等的缓冲包装材料,可大力推广纸模制品代替塑料泡沫。我国国家环保局于1997年颁布了“可降解塑料包装制品”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实施可降解塑料包装制品标志认可制度,以此推进降解塑料实用化进程。(4)注重包装的多功能化,使用过的包装可作他用,以减少包装的废弃量。

3.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消费素质及提倡构建节俭型、节约型社会

对企业不仅要求树立绿色包装意识,同时,消费者也要树立“绿色”消费意识,抵制过度包装。既认识到“绿色”消费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又认识到“绿色”消费给环境保护、资源有效利用及精神文明带来深远的意义,并积极配合好垃圾分类制度,像发达国家一样营造出“绿色”消费的氛围。

4.加大宣传和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力度

“过度包装”,应进行“始端治理”,使包装成本和使用后废弃成本降至最低,打击与制止“过度包装”,规范市场秩序与包装业管理,政府有必要制度或完善相关的包装管理条例和法规,对包装材料的使用,包装容量的规定,包装和生产过程的治污,包装废弃物的处理等等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树立良好的生产和消费理念,促进包装业的良性循环。

同时,针对国际贸易领域的绿色壁垒,应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预警机制,推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加强包装环节的环保要求。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主要有: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准、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等。由此可知,建立我们自已的绿色包装制度,有利于对外贸易。

5.提高包装设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提高产品企业和包装企业负责人对适度包装的认识和理解,怀着社会责任感来支持绿色设计。其次,要提高包装设计师的综合素质,加强设计师对包装材料性能的认识和理解,融入强烈的环保设计意念,培养社会责任感,自觉抵制来自过度包装的压力和诱惑。

另外, 包装工作者要意识到,消费者并不太关心包装生产成本,他们只会考虑产品的美学价值及功能,花多少钱购买多少使用价值合算。因此, 包装设计应与产品设计结合起来,同步进行,根据产品的特性、形状来设计包装的结构、造型,按照推销产品策略,要求对包装设计的用料、色彩、画面和文字及包装功能设计作周密的考虑。

总之,改进和发展包装设计,要求政府、企业、设计师、消费者等以负责任的态度和方法,发展好我国的包装工业,为营造健康、良好的消费观念,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汤义勇:包装设计与环保意识.装饰,2005.11

[2]朱洁:包装误区论.装饰,2005.11

[3]张杰:展望新世纪的中国包装工业设计.包装工程,2001.2

[4]王运波:谈绿色包装设计的发展战略.美术大观,2007.7

包装设计法规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包装设计,教改,实践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对商品包装的要求逐渐提高,更注重风格独特、有吸引力的包装设计。为更好满足消费者要求,高校包装设计课程急需改革。

1理论教学进行改革

1.1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完善教学内容建设,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结合航天学院办学特色及学生成才需求设计教学内容,保证实效性。完善课外教学模式及机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深化教学内容建设。将教学内容整合,积极优化,包装设计基础板块包含概述、容器设计、结构设计,涉及包装容器、结构、材料、原理和印刷工艺等系统知识[1],将零散的知识整合,使其涵盖包装设计工艺制作全过程。教学内容模块有概述、容器设计、结构设计、平面视觉设计、造型设计、法律法规、市场定位、印刷工艺、标准规范。在学科要求的指导下,合理打造知识结构,注重包装设计新成果的与时俱进。本课程从系统理论知识入手,介绍了合格的包装设计人才,应具备哪些商品包装设计相关法规的常识。迅速拓宽受众知识面,系统阐述包装设计的理论。教学内容填充了大量经典案例,拓宽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路。在考试题目的设定上,遵循教学大纲的指导,突出重点,难度适中,统一考核标准。注重包装行业设备的新发展和工艺,扩充教学内容,适应社会需要。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认真讨论,不断改进授课效果。在教材内容中揉进包装业的前沿发展,调动学习兴趣。体现包装课程改革新思路,编排内容过程中,保证理论系统性和实用性,结合互联网的特点,尽量选取实际的案例,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1.2实行多媒体教学

改进教学条件,利用现代化的授课手段,完善网络教育。实现教材体系的立体化、完善化,加大投入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加强课件开发,制作集视、听、讲为一体的高质量教学课件。制作课程教学录像并传到网络直播平台,发挥互联网优势辅助教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包装成为商品经济的产物。消费者对包装的需求分4个层次:对商品的保护作用;有效表达商品信息;提高商品附加价值;具备审美趣味。包装需要具有视觉表现力,表达商品自身内涵。锻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实现媒体教学,配备大量实物、案例,以多媒体的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难点。发挥面授辅导的作用,密切配合多媒体及教材,以讲解、答疑、讨论等形式,分析学生的设计思路,帮助学生完成基本方法训练,培养其实际设计能力。有效扩充校内外实训资源。学校为学生设立了设计专业阅览室,订阅了大量专业图书和期刊。组织学生利用好丰富的互联网资源,通过查阅获取知识。学院有专门的包装设计工作室和实训室,为学生提供充足设备展开学习。学生可在实训室中,将基本的包装印刷转换为现实,对教学过程起到促进作用。设计计算机实训室为学生提供配置高的专业计算机,拥有服务器设备,实现网络化教学。

1.3打造专家化的教师团队

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打造专家化的师资团队,充分挖掘团队教师成员的专业特长,以此为基础进行团队的构建重组。使教师在相对稳定的时期,把专长的专题研究得精、深、透。加强对教师的针对性培训,重点做好骨干教师培养,打造专业化教师团队。建立合理的教学梯队,培养青年教师。

2实践教学进行改革

2.1注重市场调研

通过实际商品包装项目的开发,将实用性的企业生产情况融进实践教育。其中,结构设计模块中容器计算部分难度较大,以生产实践实训的形式展开教学。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包装课题,针对性地展开项目课程授课。促进学生完成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增加纸质包装设计模块中实践教学的部分,通过动手的体验式学习,提高学生技能,完成纸盒造型实训制作。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研,使学生在实际调研中进行不同包装的对比分析,以便反复调整修改自己的设计作品。经校内外指导老师评审,学生在制作公司帮助下以实际尺寸制作1∶1的包装作品。在包装设计实践教学板块,融进包装业职业资格技能的讲授。课程设计中,不断与时俱进,将前沿的理念和制作内容揉进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包装设计原则、市场动态、用户需求等知识。

2.2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

包装设计作为设计专业一门必修专业课,对于平面设计工作必不可少。包装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欣赏、设计及整合包装的技能。学生在熟练掌握包装设计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工艺流程和技术应用于实际,可独立完成商品包装创意设计。学生在掌握包装形式技法的基础上,把美学理论、艺术素养及多种装饰性工艺应用于商品的包装美化[2]。教学原则为教师辅导和学生自觉研究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其艺术创造能力。在实践教学中,结合理论知识,突出技能实操实训,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循序渐进,保证实践环节的实用性,与职业技能证书考试衔接。在每个教学单元配备对应的实践项目。在包装容器造型设计模块,在容器设计要求的指导下,布置实践题目,要求学生制作食品包装容器,拟定设计方案,包含实际制作预算表。在实际的企业项目中,学生需要完成包装结构设计、草图、预算等。在酒类包装设计模块,根据设计要求,要求学生进行酒品包装设计制作,突出地方风格,新颖独特。学生不仅进行创意化设计,还需完成加工环节,参与印刷全过程。在书籍包装模块,要求学生设计完整的书籍封面、扉页、开本、护封及函套。在整个指导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创意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导向。

2.3建立实践实训基地

在数字化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学生为主体,互动式教学。教师传授专业理论系统知识,结合市场需要,渗透学科前沿理念,真题实作,有效提高学生能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基础知识的广博性,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给出有效指导,及时排除故障。以实践为主线,以项目实训的形式扩展课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形成实践技能。平时成绩的考核贯穿在整个学期的专业实践中。注重产学结合,在多家广告公司及印刷厂建立实践基地,完成学生的校外实训环节。通过建立多个企业合作的实践基地,能够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品质。学生深入包装设计第一线,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包装工程实际项目的训练,学生加深了对包装设计理论知识的理解,熟悉基本程序的运用,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充分体现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特色,实际项目符合企业技术要求,职业能力资格考试内容融入教学及考核,知识体系符合企业生产技术流程和工艺标准。校企合作,推行任务驱动的模式。通过在实践基地的实训,提高学生业务能力,及完成实际项目的能力,实现能力岗位化、课程职业化。

3结语

高校包装设计课程急需完成教改,实现学生三个维度的培养目标。知识维度,学生有效获取包装设计的系统理论知识;技能维度,学生的包装结构简图、结构几何组成、包装整合过程等技能均得到大幅提高;素养维度,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及团队能力得到培养。根据市场的需要,培养出更多适合多元化市场需求的包装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吉淳,陈琏年.包装艺术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24.

包装设计法规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包装设计教育 改革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包装设计教育对包装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传统的包装设计教学存在着专业和专业覆盖面太窄、知识老化、教法陈旧、偏重技能性教学、不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人文精神、缺乏完善的教学实践手段等状况,概括起来说是“重技术、轻创造、缺人文”,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包装设计教学的质量。为了适应21世纪包装设计人才的需求,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改革和探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对我国的包装设计教育进行改革。

优化课程结构,开设跨学科课程

现有包装设计课程缺乏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综合性、人文性和创造性。了解和掌握新知识(品牌学、市场营销知识)、新信息(产品的定位、品牌战略、企业整体经营决策),遵循一定的科学规范的操作程序(准确的调查与研究过程,进而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向和目标)等已成为包装设计的最终取向。重视和不断学习相关领域的学科知识,注重调查和信息的搜集,同时以科学的工作态度遵循一定的有效的操作程序,是包装设计的重要基础、必要环节和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包装设计教学应该重视和加强的。笔者认为,包装设计教育应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如设计心理学、社会学、文案写作、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学、材料学、设计管理及可持续设计方法等课程,并在课程中贯彻多学科、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改变长期以来注重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做法,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方式,推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提高创造力,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当今信息时代,设计教育更呈现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一些设计师所熟悉的传统技艺已被当代的科技手段所替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特别多,用电脑可以快速完成作业,时间大大缩短。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根据市场环境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复合能力,这是提高学生创造性的关键环节。当前,大量包装设计作品如出一辙,这跟我们在设计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和原创设计有关。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思维活动,教师教学方向和学生的努力方向都要向从培养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及独创性方面去探索。应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和手段,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性的课题,比如“可持续包装设计”等新理念包装的探索、包装形式的突破与创新、包装材料的革新与重组、传统文化的借鉴与创新等等,提供一切可能条件让学生去做大胆的探索与实验,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模仿性设计为创造性设计。另外,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设计项目和设计比赛活动,或者将一些前瞻性的课题和社会的具体项目结合起来做,可以逐渐培养起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同时,在教学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譬如专题讲座与讨论的结合,与学术报告的结合,与学生作品展示的结合,与参观实习的结合,甚至可以多种方法交替进行,穿行等等。课堂教学也可在轻松的气氛下进行,如学生围成一圈,老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理论讲授、幻灯展示、效果图表现等等,手段尽量丰富。在教学中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扮演引导者、策划者的角色,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形成真正的沟通、互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加强人文修养,注重对学生伦理职业道德的培养

“人文科学”是指一切与神学相区别的,与人生、社会有关的科学门类,包括文化、哲学、伦理学、心理学、人类学、逻辑学、社会学、美学等门类。包装设计不仅仅需要技能和创新能力,它同样需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

中国思想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较深厚的人文精神的传统,追求和体验人与自然契合无间的一种人生境界和精神状态。历史发展至今,人文思想发展不断完善。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加速走向现代化,因为设计与经济生活的密切联系,很多人都走入了工业文明的误区,包装设计以极大刺激消费为最终目的,一些追逐高利润、高附加值的现象不断出现。过度包装,用有毒有害材料包装,给社会、人类造成危害,只顾眼前小利,丧失了社会责任心和公共伦理道德,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危机。

虽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与我国的包装法规不完善,缺乏严格的监督制度和法律措施有关,但也应该看到,设计师是创造合理适度的包装方案的源头,也是提供浮华过度包装的源头。这与高校设计教育不注重学生伦理职业道德培养有一定关系。每一个有良知的设计师的职责,就在于不断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为人们不断提供更合理新颖的生活方式,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保持设计师的职业道德尊严。因此,对于学校来说,应从教育入手,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将中国传统文化、包装法制法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知识系统地纳入必修课程,还可通过专题讲座、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牢固树立一切为人服务的思想,充分发挥包装设计师在社会上的精英作用。

转贴于

建立完善的教学实践手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大规模扩招,迄今为止占中国大专院校50%的大学都已经开办了设计专业,而90%的设计专业仍然没有属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基地,导致“闭门造车”和“干活主义”的教学形式并存,这都是由于缺乏完善的教学实践手段,使得教学与市场接轨的程度不一。

而如今在欧洲设计艺术学院的教学中,将包豪斯初期创建的“双轨制”教学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出现了“理论教学”和“工作室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瑞典综合设计艺术学院设有色彩与造型工作室、金属工艺工作室、陶瓷工作室、玻璃工作室、木工工作室、印刷工作室等。每个工作室都有专人管理,负责实验教学工作。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为研究和创造服务;研究为教学和创造提供理论指导;创造为教学和研究提供实验基地,同时也为设计教育提供可能的经济支持。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能够促进教育水平的高级化。

包装设计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结合极其紧密的学科。笔者设想,我国的艺术院校也可根据条件建立包装设计工作室,包括各类包装材料、工艺、设备等设施,学生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就可在工作室完成作业。工作室派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如材料、设备使用等问题),解决学生的设计表现和如何表现的问题。学生的基本作业材料可由学校统一提供,而为自己展览需要进行的专题设计则自己承担。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实验教学项目最好在学校的工作室完成,而实际训练项目则可以与企业合作完成。

同时,校外实习教学基地的建立能够使学生走出去,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实践经验。

通过各种途径建立完善的教学实践手段,学生不但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跨学科知识,具有相当深厚的理论素养,掌握比较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把有创造力的实验性课题深入下去而不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和效果图表现上。以这样的模式培养出的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可以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设

多媒体技术、通信、网络等信息交流技术的迅速发展,渗透到设计教育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和传播的方式。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学术交流便捷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公平的获取专业知识的手段,教与学将逐渐转变为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教师的知识权威性面临着挑战。教师应尽快掌握运用现代的教学技术手段,同时更新观念,贯彻可持续教育思想,不断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课题设计和组织能力,完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向现代的启发、引导型的个性化教学方式的转变,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

总之,教育是设计的基础,包装设计教育决定着我国的包装设计现状、设计水平和设计的未来发展。高等设计院校要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复合能力为目标,坚持不懈地弘扬人文精神,创造新知,为推动我国21世纪的包装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董占军著《欧洲设计院校教学模式对中国设计教育的启示》,原载于《设计艺术》,2004年第4期

[2]朱蓝 黄灵子 胡小惟著《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改革三人谈》,原载于《艺术与设计》,200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