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与现代

传统文化与现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与现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文化与现代

传统文化与现代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标志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0-0196-01

我们是一群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眼睛里看到的是现代化复制出来的一座座高楼大厦,追求的是洋人的“现代艺术与技术”,五千年的历史似乎只成为我们虚荣的借口,璀璨的文化像有了蛀虫的古书,一天天慢慢地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

什么叫传统文化?人类昨天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对于今天而言,都是传统文化;今天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对于明天而言,也是传统文化。所以,不能一提传统文化就联想到落后。事实上,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早已经把那些落后的糟粕淘汰;被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的确都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人类五千余年的足迹,古埃及文化、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近代欧洲和美国文化,乃至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尽管只是时间长河中的浮光掠影,但也足够使我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以及它无处不在的广博性、或移花接木或一脉相承的传承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性。所以,无论是文化上的传统主义者还是反传统主义者,他们讨论的对象本身就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历史前进中的积淀,它为人类历史前进积蓄着力量,提供着营养。所以,它对人类创造的现代的和未来的文明都必然会产生不可否认的巨大影响。中国的仰韶文化距离今天已经是5000~7000年的事情了,其彩陶图案丰富多彩,有鱼纹、鸟纹和蛙纹等多种逼真的动物形态,现今的我们还不是一样叹为观止吗?

在文化全球“美国化”的今天,由于受到西方设计思潮的强烈影响,在设计标志时往往习惯于从基础教育体系的构成学出发,只强调标志的形式感和现代感,导致许多人在设计标志时只狭隘地从简化的字母、字体,以及现代抽象的角度来着手进行设计,这样设计的标志虽然现代感、信息感、商业感会很强,但多了也就让人感到缺乏中国的文化韵味和民族根基。这些设计师从骨子里就缺少传统文化的东西,所以我们很有必要研究一下我国的传统文化,将它与现代标志设计相结合,创作出优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志来。

标志设计既以特定而明确的图形、文字、色彩等来表示事物,又象征事物、对象等抽象的精神内涵。标志设计看似简单却代表了一个企业、社会团体或政府机构的精神内涵及文化涵养。笔者在实践和学习中发现,标志设计越具有中国的文化特色就越能为社会大众所接受,越有生命力。因为,只有传统的才是世界的。

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这种相融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融合。例如,靳埭强设计的中国银行的标志整体简洁流畅,极富时代感,标志内又包含了中国古钱,暗合天圆地方之意,中间一个巧妙的“中”字凸现中国银行的招牌。这个标志可谓是靳埭强现代设计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

韩美林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他的艺术作品不论是绘画、雕塑,还是设计,不但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艺术,同时也吸收了西方艺术的精华,他把写实、夸张、抽象、写意、工笔、印象等诸多手法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作品达到高、深、新、远的境界。例如,他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设计的标志,只用简单的四笔便画出一只美丽可爱而又富贵的凤凰在空中翱翔的图像。

标志设计强调个性、强调民族性和地域性,借鉴可以,取代不行。作为一个中国设计师,“中”和“洋”结合,应以中为主。一个设计师,心里必须装着自己的民族,离开了自己的文化土壤就没有可能结出艺术之果。中国的设计事业需要前进,但前进需要一个起点,千万不能离开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可以吸收国外的文化,但必须进行消化,将传统和现代意识进行完美的结合。韩美林说:“这个世界如果没有民族的东西,就没有趣了。”

标志设计的成功,在于有“根”。这个根就是中华民族之根,它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沉淀,深植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它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创作观。有根的艺术才能枝繁叶茂日益强大,没有根的艺术最终不过是浮萍一叶、昙花一朵,经不起时间的雕琢。而艺术的根是扎根在多姿多彩的生活当中的,扎根在本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民族文化当中。因而,生活和民族性是标志创作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韩美林说:“民族文化与艺术,是抚育每一个中华大地设计师的母亲。”

北京申奥标志是由奥运五环的蓝、黑、红、黄、绿这五种颜色组成的五角星形状,又以中国手工艺品的“盘长”方式相互环扣在一起,这就代表了华夏传统的“中国结”形象,还象征世界五大洲的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整体图形又好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乃是中国古老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体现。虽然北京申奥成功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的成功,不能不说这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设计方案,发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作用。

传统文化与现代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生活;传承;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演化,从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与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我国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意义

单从传统文化中的诸子百家思想中来说,儒、法、道、墨、名家等思想对于我国的政治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就是适应中国社会现实需要的精神,它推行“仁义礼智信”,倡导内外无二、本末一贯的“实学”,这种实用理性精神无疑与我国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是十分切合的。而后来的儒学则更是秉承着实践理性精神。正是在有着这种内在实践与理性精神的儒学的熏陶下,数千年来,中国人民形成了勤劳实干、践履笃实、不尚空谈、朴实坦诚、反对虚妄的务实主义的生活态度,才能在波澜起伏的历史轨迹中远胜于其他东方国家。而在文学、宗教哲学、建筑等方面,传统文化对于我国的现阶段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传承意义。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起着良好的整合作用。它的文化整合力量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凝聚并且团结在一起,借此凝聚的力量,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另一方面,种族血缘的亲和力,使得政治政权间有着非常有效的控制力,这使得整个社会能够稳步向前。悠久的传统文化使得整个民族能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共同地推动整个国家的发展。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儒家文化中的“忠”、“孝”、“礼”、“义”,以及从其中衍生出来的爱国、和谐、诚信等观念,使得国民愿意为了国家的发展,牺牲个人的利益,有利于政府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有利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落实与施行。同时也有利于中央与地方实现良好的控制关心,实现全局统一,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此外,刚强自健、厚德载物等理念,使得社会成员不会囿于一隅,这种自立意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激励和鼓舞社会成员发展经济、脱贫致富、自我奋斗、积极进取,不断开拓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是塑造公民现代人格的精神资源,对于现代生活观念的引导有着十分有益的借鉴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典型的“德性文化”,其最有继承价值的部分就是传统道德。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不仅为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的建构提供宝贵的基础资源,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原料和营养。要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要建设与现代经济生活、物质生活相适应的现代精神生活,就必须要汲取传统道德文化中的有益资源,不断丰富和补充现代人的精神养料。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入世精神、务实实用理性精神、乐感文化精神对于现代生活观念的引导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得人们能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使人们在价值观念急剧变化的当下,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实现理性自觉,缓解各种焦躁不安的情绪,如传统儒学中的“实学”精神和“中庸”理念。这对于公民树立现代生活观念有着十分良好的借鉴价值。

二、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逐渐出现脱节现象,有些传统文化甚至已经遗失,这些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中国的现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如何借鉴我们的传统文化,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于我们的现代生活,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成为我们现阶段应该思考和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文化传承上,必须加大文化发展资金投入,扩展传统文化宣传,做好传统文化的延续工作。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考验,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这无疑是我们的一个非常有利的因素,因为这说明我们还没有彻底的脱离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还有着非常浓厚的传统文化素养。

其次,我们可以发现,在众多西方文化的主旋律影片中,利用了许多中华文化元素,如《花木兰》、《功夫熊猫》等,西方在借用我们的元素在宣传他们的主题思想,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立足自身,挖掘自身的潜力,实现新的变革和发展呢?

第一,继承传统文化,就要不断地学习传统文化,掌握其精髓。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发扬实践传统文化,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把传统文化广泛传播出去。

第二,传统文化传承中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需要剔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成为对现代生活有用的思想要素,要扩展思维,采取多样化的传承方式,根据其具体内容,选择更合理的传承方式。

第三,在传统文化的创新中要不断发掘文化优势。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理与开发。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使得我国在21世纪的文化软实力竞争中拥有着极强的竞争优势,当之无愧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取之不尽的宝藏。

第四,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使之成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高级文明。加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多种教育方式,使广大青少年理解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让中华民族文化代代相传。

第五,要大力发展本土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比重愈发扩大,而中国文化的未来命运,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程度,取决于中国文化产品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的份额。因此,必须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并使之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巧妙结合,努力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加深文化创新。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现代价值观念的深度结合,使之为我们的国家发展、人民富裕服务。中华民族的历史绵延五千年而未曾中断,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动力就源于其不固步自封,在历史的大潮流中,不断地吸收新的元素,不断地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其“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的特点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着非常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从诸子百家到琴棋书画,从传统文学、戏曲、音乐到传统中医、宗教哲学、传统建筑,再到民间工艺、地域文化,大到经济政治、小到衣食住行,无处不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对我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有益因素还能够抑制经济生活中的一些负面现象,能够对经济发展的一些个体实现主观上的自主软约束,起到良好的警戒作用,从而保证经济运行不致失去控制,从而保证市场经济健康、稳定、有序地运行。

传统文化与现代范文第3篇

好的包装设计作品必须要具有文化内涵,包装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所以它的释读性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加入了本土文化,老百姓才可以更好的读懂它。其次,就是如何让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出当代感与世界性。我们所做的包装设计是为现代人服务的,是给现代人使用的,因此,在运用传统元素上不能一味的传习与模仿,脱离了时代感的设计,就像是停滞多年的古老时钟一样,已无太多的作用,无法使大众引起共鸣,更加无法走出中国,走入世界。要把握包装设计的当代性,就必须从包装设计的各种设计元素入手,就视觉元素来说,与西方设计中的视觉元素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下的现代包装设计中融入书法、国画、篆刻等这些中国传统笔墨中的表现形式,在创作理念上融入儒道释的世界观与哲学观,在颜色上使用具有中国意向的传统颜色搭配,因此总体来说重“意”,重“内在精神”。

相对而言,西方的现代包装设计则表现出明显具有现实主义与写实主义的风格。西方包装中常常运用西方绘画的各种技法,结合西方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哲学观,以向外的,以空间表现为主的,幽默的表现形式体现出西方包装的特点。因此,我们在研究本民族文化的同时还必须了解其它民族的文化,做到“古为今用”、“东学西渐”。最后,中国除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之外,众多的少数民族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也为包装设计带来了无限的来源。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从古至今都一直保留着浓厚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它为我们的包装设计带来了无尽的灵感源泉。优秀的艺术设计有不少都扎根在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中,中国少数民族的视觉符号是各民族从古至今多年来智慧的结晶,因此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具有民族识别度的作品除了会被本民族接受之外,也受到了其他民族及国家的一致认可。甚至有不少国外设计师在了解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之后,运用这些元素与国外设计风格相结合,设计出了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优秀包装设计作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我们过于强调民族化,摒弃设计的当代意义,则会使包装设计走向极端。这是由包装设计的特性决定的,设计作品是存在于当下的,是为现代人服务的,而当今人们生活的环境是多元的、开放的,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与削弱了地域与文化的差异,所以为了迎合市场,增加销量,只是一味的强调民族性与传统美学的设计思想与方法是行不通的。因此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如何把握好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古代与当代就显得尤为重要。

未来的包装设计必定会有新材料与新科技的加入,很多因素都是不可预测的,但是唯一不变的,或许就是在未来设计方法下,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民间文化的运用与体现。社会与科技无论发展到何时何地,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一定会为未来包装设计带来无限的源泉。市场是衡量现代设计的有力因素,具有传统文化与民族特色的包装设计才是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因此未来的包装设计只要具有民族文化内涵,在发展中继承传统,才不会落后于时代,才能使包装设计传达出除了包装本身传达的内容之外的更丰富的内涵,也为未来中国包装设计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

作者:赵静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

传统文化与现代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建筑装饰符号;现代室内设计;传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139-02

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历史的积淀下,深埋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创作观和居住理念。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有了这样的传统文化之根,才能枝繁叶茂、日益强大。在现代多姿多采的生活当中,有着几千年来优秀民族文化之根的现代室内设计具备了生活性和民族性这两个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

现代室内设计是艺术与科技的产物,而艺术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人类思想的产物,是精神文明的体现。在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现代设计。现代室内空间里各种造型、装饰、陈设等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这些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文化艺术为内涵,它的发展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

一、振兴现代室内设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一)传承和超越

“传承”在汉语大字典中的意思是传递,接续,承接。文化的传承应立足于对本民族的文化作深层次的理解,透过形式把握其精髓之至。“超越”就是要在设计中对本土化肯定的同时,结合现代时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继而在形式上升华。传其本源,承其精髓,继而超越。传承与超越不是单纯地从形式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复制,而应该将民族文化的精神实质融入设计中,或者是使用重构、组合、嫁接等现代设计手法对传统符号进行重新演绎。我们继承和发扬的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与精髓,只有在传承和超越的结合下,我们才能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室内设计作品来。

(二)借鉴和创新

借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的双重借鉴,一是要立足于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传统文化作为设计灵感的源泉。二是要学习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将先进的现代设计理念导入现代室内设计中。创新是文化的传承的生命力,只有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式,把传统图形的形式符号用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等全新的方式来表达,只有与时代观念相结合才能被消费者接受,借鉴与创新才是现代室内设计发展之道。

(三)世界性和地域性

不同的民族背景、不同的地域特征、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历史时期所遗留的文化形成了多姿多采的世界文化。鲁迅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从这一点上来讲,越具有地域性也越具有世界性。地域性是民族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地域性与民族风格也就是强调世界性。如日本现代室内设计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加意识到弘扬本民族文化传统,他们的室内设计中融汇了大量的日本传统图形符号,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室内设计文化发展的道路。

二、现代室内设计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文化特征

室内设计文化首先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是该民族各个时代的设计文化的聚合和承接,是以该时代的现实的物质社会为基础,是传统设计文化的积淀和不断扬弃的统一、是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只要我们承认室内设计文化的承接性和发展性,就有室内设计文化的时代性存在。

现代室内设计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室内设计文化结构的观念层面上,它反映了整个民族的心理共性。世界上每一个民族,由于不同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各自形成不同的语言、习惯、道德、思维、价值和审美观念,因而也就必然形成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环境造成的不同文化观念,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设计活动和作品中。如德国设计的科学和严谨的造型风格,日本设计的新颖、灵巧而有充满人情味,意大利设计的优雅与浪漫情调等,这些都是源自于不同民族文化的氛围中。中国的室内设计风格中圆满的寓意和形式上的完整性、对称性正是中国人内向心理特征和中庸平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折射。

现代室内设计的时代性,主要反映在室内设计文化的精神和物质层面上。设计是紧随时代、重在观念的。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当代的设计师要创作出具有高雅格调的室内空间环境,依然会遵循“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创作之道,否则就不可能让受众感觉到相应的审美意象。这种“美”与“美”的创作对应法则,正是从我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提取出来的。因此,自觉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是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三、新中式风格是中国传统符号在现代室内设计的缩影

新中式风格是在新古典主义影响下,将中国各历史时代的经典建筑元素与现代实际功能相结合,具有传统文化底蕴、隽永秀丽的一种设计风格。新中式室内风格设计中借鉴传统的哲学思想,引用传统的建筑和室内设计元素,运用传统符号作为装饰元素和采用传统文化内涵的陈设设计。

(一)借鉴传统的哲学思想

中国人把宇宙的演化视为一系列生成、转化的过程,把天地、万物、动、静、形、神视为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006年10月建成的苏州博物馆是由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设计的。他吸收了老子《道德经>中的空间理念,建筑为殿堂形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使建筑物很好地融合于自然。这一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思维对艺术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传统文化与现代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行政管理 传统文化 融合

一、引言

现代行政管理理论源于西方,我国行政管理理论深受其影响,但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行政管理制度不可能不根植于悠久的传统文化而完全移植西方的理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构建一个适合目前生产力状况和民族特点的行政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一个必然要完成的历史性课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与现代行政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把古代优秀文化与现代行政管理的实际结合起来,构建一个高效、和谐并具有中国民族性格的现代行政管理制度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现代社会中的人,是有意识、有感情和有社会关系的“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社会关系及以此为依托的复杂的人文背景,行政管理制度在其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它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不多的几种原生性文化之一,具有文化本源的意义。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现代行政管理体系不可能抛开中国传统文化而重建。只能是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人。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品质,中华民族才有着强大的凝聚力。现代行政管理同样以人为中心,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政府的执政能力起着某种程度上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有立足本民族的思维及行动模式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给予中国古代管理智慧一个全新的阐释。

三、现代行政管理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

现代行政管理源于西方,根植于西方文化,然而,其中许多基本哲理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至深的渊源和高度的融合。

道家个人管理的目标是“内圣外王”;儒家主张通过“修己”、“安人”实现“大同”,体现了个人管理目标与组织管理目标相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现代行政组织而言,就是要注重营造一个协调个人、群体乃至社会三者利益的目标链,使前一目标的完成成为后一目标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后者的达成又是前者的印证和升华,由此循环往复而形成一个合理的目标流程网络,促成组织最高战略目标的实现。

任何管理目标的实现,都要靠一定的组织来完成。有效的组织应遵循目标一致、跨度合理、指挥统一、权责分明、职能明确等基本原则。早在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意识到合群是人类的本性之一,而“分”又是人类结成社会群体的必要前提,没有等级划分的限制,群体内部就会发生争夺。“合”与“分”是由社会分工和职业差别所导致的,也是解决各类组织矛盾的必要手段,是组织良性运转的前提。

在现代管理理论中,领导和激励密切相关,只有理解了人们的真实需要和行为动因,才能更好地理解激励问题,从而实现有效的领导。

我国古代有代表性的人性理论是儒家的“人性可塑说”。西方行为科学都假定人性不是一个“变数”,管理者只有设法去适应人性。而中国传统文化更强调后天的塑造与引导,如荀子主张“导人去伪”,孟子主张“领悟善端”,这比起单纯被动地适应人性会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

今天我们大力倡导“经营人性”,只有在“人”的意义上,才能够对行政管理的良性、持久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道理很简单:管理,只有基于对中国人内在价值观与幸福感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收获成功。

相对而言,西方管理学注重对物化结果或阶段性成果的控制,强调控制的实效性;中国传统文化则偏重于对人的控制,因而控制的标准模糊、不精确但更具柔性。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恰是最有效的控制。这一思想被彼得.圣吉称为“无为而治的有机管理”。给下属充分的行动自由去实现某构想,并对所产生的结果负全责。不再通过传统的复杂的控制系统,而是“通过学习来控制”,致力于改善思考品质,加强反思与团队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

“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命题,老子讲的“无为”是达到“无不为”、“无为治’这一目的的手段。确切地说,无为管理的实质是把人的社会性减到最低限度,通过恢复人的自然属性的方式来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行政管理的共生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契合绝不是一种偶然,它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物质文明是可以共生的。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会主席罗杰.史密斯曾这样谈及他在《孙子兵法》中学到的东西:“今天没有一个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认识,它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当前环境中仍然具有和当时同样的重大意义。”历史上积淀下来的诸多文化遗产瑰宝,在形成中国现代行政管理模式的战略运筹理论过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西方管理惯用“二分法”把完整的组织划分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大对立阵营。中国文化推崇圆满和谐,认为只有组织内处处融通一致,才能形成一广大和谐的系统。打破这一系统,组织便不得安宁。

现代行政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在人本管理从“以个性为本”、“以人性为本”到“以人文为本”的转化过程中,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权重日益增加,绵延五千年的华夏文化充分说明了我国在对文化的整合与管理方面的巨大成功。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贵“和”持“中”。注重和谐,已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才能趋向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孔茨等著,郝国华等译.管理学.第十版,经济科学出版社.

[2]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宋光华,王文臣.企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与中华文化.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4]李涛.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传统借鉴.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