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科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多元智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近些年,多元智能理论被引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它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与我国新课程标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相符的。作为当代初中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多元智能教学理论,挖掘其价值,使其能够更好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服务。
一、语言智能活动
初中英语教师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采取语言智能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又姓莆沼⒂锏难习技巧和学习策略。主要活动有:成语接龙、微型演讲、讲故事等。以下针对两种阅读教学活动进行介绍。
1.成语接龙。成语接龙游戏可以检验学生的单词掌握状况,测试学生的词汇量以及发音状况。成语接龙游戏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学生利用前一个单词的尾字母作为第二个单词的首字母,并拼写单词或造句。比如:Apple-Eat-Tell-Listen等。第二种形式是通过一个单词而想出与这个单词释义类似的单词,也可以由教师命名一个主题,学生按这个主题联想单词内容。比如:教师提出以交通工具为主题,让学生拼写出单词,如“bus、coach、line、taxi、train”等。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并对个人词汇量的掌握有所了解,让拼写和发音得到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掌握能力。
2.微型演讲。教师给定一个演讲主题,并要求学生在5到10分钟内完成主题的演讲任务。学生需要准确把握各词汇的使用,并在演讲的同时,确保英语词语规范使用。比如:教师以学生的饮食习惯为主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对喜欢的食物进行描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二、数理逻辑智能活动
数理逻辑智能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数字的运用能力,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对事物的推测能力。这种活动的主要内容有:对事物的推测、对句型的排序,或对英语知识的内容进行分类,或是猜谜、分类,总而言之,无论哪种推理方式,都以提高学生个人英语学习能力为目的。
1.推测。作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推测能够在最短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视频资料进行播放,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学生需要按照播放的视频资料内容推测阅读材料的内容,尽量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文章的好奇心,让英语教学课程顺利开展。
2.句子排序。将句子排序作为一种数理逻辑智能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英语语法的使用技巧和策略,并利用多种描述方式完成同等含义的表达任务。教师将排列有序的句子打乱,并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还原句子,首先,学生需要对个单词的内容了解;然后,按照已学过的语法知识,对单词重新排列。这个过程考查了学生的词汇掌握,且能够对学生冷静思考的能力进行训练。
三、空间智能活动
具有较强空间智能思考能力的学生,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判断,并以转换的视角完成对事物内容的分析。教师应有针对性的锻炼学生的空间智能思考能力,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运用图标、信息转换、设计海报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搭建属于自己的空间世界。
1.信息转换。学生在接触信息的过程中,会根据个人学习能力和对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将信息以特殊的方式进行记忆。为方便学生接受全新的英语课程知识,教师将主要信息以图表和地图的方式进行展示,让学生形成一种特殊的记忆结构。由于学生对色彩、线条、形状、空间的感知能力较强,因此,针对这种学习状况,教师给出了以下教学图案:
在这个地图中,包含了个游玩地点的详细信息。学生只需按照地图指示就可以顺利进行游玩。通过仔细观察地图得知,教师利用英文进行方位的标注,并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空间感进行训练,让英语教学课程变得更有价值,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智能掌握能力。
2.设计海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设计能力的不同,教师给出一个特定主题,让学生按照自身喜好设计海报,海报内容以突出阅读效果和观赏效果为主,并要求海报尽可能突出学习内容。比如:教师给出以“保护大熊猫”为主题的海报设计,要求学生突出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学生按教师要求首先了解大熊猫的生活喜好,然后搜索英语中关于大熊猫的介绍,并在海报的特殊位置用英文进行标注,保证学生在观赏海报的同时学习英语知识,并对空间智能进行训练,让教师的英语教学课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空间智能活动
1.信息转换。将信息用图表或地图的方式转化呈现出来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深地理解阅读材料。同时,也将使学生对于色彩、线条、形状、空问的感知以及互相问的联系更为敏锐。以卜是7B Unit 4 Find your way课本中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一游玩地图中,文中大部分信息都被清楚地概括和显示了出来,学生将对动物园中各动物的方位有清楚的认知。在完成这一地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阅读课文,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如何用英文表达方位。通过这一方式,学生的空问智能和语言智能都将得到提高。
2.设计海报。设计海报将极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收获良好的阅读效果。为了设计一张出色的海报,学生需要自主阅读对文章有整体的感知后才能化作笔头可视化的海报。例如,在8A Unit 5 The story ofXiWang中,教师可要求学生画一张关于如何保护大熊猫的海报。海报需要包括大熊猫的生存问题,人类采取的行动以及保护建议。这一活动将英语阅读与乐趣很好地结合,有利于英语阅读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空问智能的发展。
五、结语
本文从两个方面对初中英语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进行分析,从中可以发现,该理论在我国虽然属于起步阶段,但是其所倡导的理念与我国新课标的要求是一致的。作为新一代中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教学理论与经验,并能够将其合理的运用到中国教育中,为建立更加完善、先进的中国体系做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应用能力 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渗透社会的各个领域,它既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又对计算机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中职生自身的素质。但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却出现“理论不精、技能不强,到了用人单位不受欢迎”的现象。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是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以“各有所长,各尽所能”为培养原则和最终目标,扬弃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全面开花”的教学模式,逐步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计划、课程、模式、考核等方面做出改革。
一、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受以前教学条件的限制,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多数采用“板书+讲解+适当的上机练习”的授课方式,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僵化,没有直观的演示。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习惯于“一言堂、满堂灌”,基本上以自身为主体,从课前备课到上课讲授,对学生的反应关注得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及时按教学要求进行练习操作,在上课时难免有画饼充饥的感觉,从而导致听课时对老师所讲内容不感兴趣,课堂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学习被动,教学效果不佳。
如果课堂教学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讲授专业课,整堂课从头到尾讲授听得见、摸不着、看不见的理论,或者偏重于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传授,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少数抽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尚可接受,而大多数学生听起来昏昏欲睡,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教学理念上,应根据学生的现状,顺其自然,加强形象思维教学,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理论中解脱出来,获取他们需要的专业技能,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发展的一切。
二、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计算机课程教学一方面应加强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改善硬件环境,充分利用投影仪或一些教学控制软件演示以进行直观教学,另一方面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研究一种崭新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的。目前,打造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创设问题情境师生互动设计问题师生互动探究问题”三步走的计算机课堂,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它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实效。具体步骤如下:
(一)运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艺术作品、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图片”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发现、设计问题。问题可以来自教师自主发现、设计,也可以来自学生互动,相互启发、交流中发现、设计问题;
(三)通过师生互动探究问题。把问题作为主线,在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相互探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模式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更适合中职课堂教学呢?从中职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和能力水平出发,充分考虑教材特点、课程知识结构特点,做到内容上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语言上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避免空洞说教,从而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激发创造性,产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引导学生自主地学,轻松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的同时也收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课堂教学模式是天然合理的,是唯一的,教学就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的传授,若有不足,充其量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问题。因此,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只是在既定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改革、创新就应当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触动,必须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一)当前几种流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分析。
目前流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
1.基于行为主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2.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3.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模式,简称为“主导主体”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其优点: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要求比较低。其缺点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习者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学生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该教学模式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但其对教学环境的要求很高,必须有现代信息技术强有力的支撑。介于以上两种课堂教学模式之间的是“主导主体”课堂教学模式,在保留课堂教学环境的同时,既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重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
从以上分析可知,“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符。却在学校教学中占统治地位,从当前学校教育仍属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来看,该教学模式在教师控制整个教学活动进程、进行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系统传授科学知识等方面很有优势。虽然“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个性发展方面功效显著,有利于学习者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这种教学模式非常强调学生“自主的学”,完全依托于课堂之外的教学环境,这意味着对当前课堂教学的全盘否定,这在当前职业教育来讲不符我国情,是一种理想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不具有可操作性。“主导主体”课堂教学模式正是分析和总结了以上两种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对其取长补短,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扬弃和变革,倡导一种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既注重教师的教,又强调学生的学的新型教学模式。运用“主导主体”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实践价值。
(二)在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中运用“主导主体”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1.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成为学习的主宰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自主地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可以是针对教材的自学,也可以是基于网络的发现学习,还可以是经教师指导之后自主学习。这样既解决了学习起点不一致的问题,又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已经转换,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课堂教学也不是教学活动的唯一形式。在授课中,教师传授更多的是如何获取学习信息,教会学生如何掌握学习方法,会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考虑的不是讲什么,怎么讲,而是如何提供给学生一个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如何指导学生上机做实验,如何通过网络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交流观点、解答问题等。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帮助者。
3.实现了由知识传授向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
学生在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中,不但可以学习已框定的课程内容,而且可以通过网上查询,链接到相关网站,获取相关的学习信息,完全打破单向获取知识的渠道。在这里,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完全由学生自己实践和寻求,它包含两种能力的锻炼:一是信息的获取;二是信息的运用。另外,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还使自己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4.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根据教材自学也好,上网交互式、协作式学习也好,都不同程度地进入到自主探究学习和研究学习的层面,这一点很重要,探究学习是一切科学发明、发现与新知识产生的基础。学生不仅是从教师那里获得信息,而且是主动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探索和思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身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得到培养,从而创造性思维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
5.加强了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在这个模式中,通过网上学习论坛这个功能模块,所有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无需面对面地考虑别人的看法,围绕一个主题和问题,大胆展开自己想象思维,发表见解,经集体的讨论和交流,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这样可以使参加讨论的每一位学生对同一复杂问题,获得多方面、较深入的认识,有助于思考能力、交往能力的养成,有助于团队精神、集体观念的培育,使学习者为某一相同目标而团结共事的合作精神得到提升。
四、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促使中职教育改革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目的在于体现“中职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建立以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为主战场的课堂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沿用“教室+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采用以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由于现在的计算机软件,特别是WINDOWS下的各种软件,均以图形化界面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教学讲解要求直观、便捷,这些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因此,视频教学是每个计算机教师都必须灵活运用的教学手段。
(三)建立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交互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通过制作教学课件实现模拟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计算机硬件水平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其次,教学内容里用文字和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用教学课件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既明了,又生动形象。再次,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及进行讨论、交流的环境,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最后,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动机。
(四)建立以网络为教学系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虚拟教室、仿真教室、远程教学、分布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如,开设网上选修课、进行网上考试等。开设网上选修课,可扩大选修课的覆盖面,学生不但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需要进行选修,而且不受时间限制。这种教学的组织形式,不受选修人数的限制,学校可以集中优秀教师主要放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或对网上辅导做补充等。
(五)课堂考核方式的改革。
由于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在整体上处于弱势,按照现有的考核办法,必定会出现大面积不及格的现象。这势必冲击整个教学计划的完成,进一步打击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之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很强,笔试考核方式无法反映学生的真正水平,因此考核方法要进行重新设计。
1.一课一测,扎实基本功。
不管是专业理论课还是上机操作课,学生都以每节课的“岗位能力采分点”为依据进行自我测试,以书面作业、上机操作等形式,将知识、技能分散到平时的每一节课,逐一加以落实,一课一测,一课至少一得,扎实学生的专业基本功。
2.以实战操练代替考试。
每个模块的总结性测试,可让学生用命题设计、作品制作、维护维修等实战操练代替考试,以评委综合打分代替考试成绩,以向家长做汇报表演代替成绩单。
3.多证书考核。
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劳动部对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认证,是求职就业的“敲门砖”,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之一。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争取取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达到以考促学、发展学生能力本位的目的。
综上所述,计算机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其理论知识和专业性强。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应转变观念,积极改革,从“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上,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构建和运用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将会从多个层面触及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引起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突破,从而推进中职学校创新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百年.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项目教学法应用[J].考试周刊,2010(44).
关键词:初中科学;作业设计;科学素养;生活科学;个性特长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69-02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要求初中科学教学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重视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特别注重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初中科学作业的设计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科学、从生活到科学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随着浙江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初中科学教师越发注重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形式多样、各具特点的科学课堂教学展示课着实让人耳目一新。而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尚缺乏课改新理念背景下的设计新的特色。作业的形式并未得到很大的改观,还是老调重谈;作业量的把握拿捏仍不够精准,"题海战术"还在泛滥;作业的空间有待于拓展,自主学习、科学探究动力不足。囿于应试知识、拘于概念原理、限于印证实验的作业仍然禁锢着学生的活动空间,限制着学生的知识视野,制约着学生的天性发展,影响了学生整体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推进课程改革,体现初中科学作业“人化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紧密结合的特点,必须对传统的科学作业加以变革,使之成为对学生学习愿望、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产生强大动力的有效载体。
1.彰显学科本义,让科学素养训练成为作业设计之魂
初中科学学科的本义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素养主要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三维培养目标就是对科学素养的理解,并且有所深化。科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此,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三维培养目标的一体性训练,还必须通过“科学作业”开展有学科特色、时代气息、“三维一体”的科学素养培育,使这一种训练成为作业设计的灵魂。
1.1 秀一秀——“鸡肋作业”点燃学习激情。对科学学史和前辈科学家的介绍,往往为教师课堂上所忽视,一幅挂图或三言两语便打发了,作业也就成了可有可无"鸡肋"。而设计匠心独具的科学学史上"名人轶事"、"科学达人秀"等作业包,通过学生搜寻、整理、演讲、情景剧表演等接受科学家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陶冶。如:学生演讲《牛顿、爱因斯坦与他们的大纸篓》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每个科学规律的得出并不是通过一两个实验、收集三五组数据就可以的,他们都是经前辈科学家使用众多的科学方法,一代代不懈、艰难探索才有此收获,课堂上用于归纳规律的典型实验只不过是对他们所做工作的浓缩。又如:《光的反射定律》等相关的故事,让学生感受科学在理论、实验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和谐奇异美、对称破缺美、简单统一美等,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
科学素养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其获得科学思想、精神和方法的熏陶和培养。通过学生主动搜寻、整理这部分知识,并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秀一秀”所谓的“鸡肋作业”,充分体现科学学科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影响力。
1.2 变一变——“机械作业”也能趣味盎然。初中科学作业中,诸如物理量压强的概念;铁的密度为7.8×10 千克/米 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式及其基本应用等等,对于此类知识的巩固,传统的作业设计方式往往让学生“机械作业”式的一次又一次地死记硬背,容易造成学生机械应付,对科学知识感到索然无味。
然而,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运用“变一变”的手段,可以让这些原本"机械式"的作业变得有趣、生动起来。例如在已知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定义式及其基本应用的作业设计中,我们曾设计匀速直线运动关于追击问题的经典案例,引起学生作业的兴趣。例如让我们班跑步最快的男同学小A以4.5米/秒的速度匀速运动去追击在同一直线上位于前方100米处的跑步最慢的匀速运动的女同学小B(速度3.2米/秒),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追的上?这样一来,学生门都拿起自己的笔,快速地在草稿纸上画起示意图,运用匀速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计算,并很快就有了答案。因此,这一作业的设计对于学生匀速直线运动的学习充满好奇,使学生对于匀速直线运动定义要式涵义的理解更加准确。
1.3 试一试——“灵活作业”充满挑战体验。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和个委员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因此,教师应该巧妙设计"灵活性"作业,唤醒学生各种设想、联想和想象,把知识的训练,技能的培养和智能开发贯穿其中,让作业富有新奇性、体验性和挑战性。
(1)制造悬念,激发动力。在导学案的作业设计中,先给学生制造一些悬念,让他们带着这些悬念预习学科知识。为了解迷,学生不得不认真研读课本中的解决问题原理和方法,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主动学习的冲动欲望。比如我在设计摩擦力作业时,提出悬念: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的将筷子拔出;重新将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可来劲了,议论纷纷,各抒己见,这样老师顺水推舟地让“悬念设计”为学生的导学作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2)操作体验,印证理念。苏霍姆林基曾说:“学生的聪明来自他的手指头”,点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例如在摩擦力的相关因素研究时,我为学生们准备了木板、毛巾、棉布、砝码、小车、弹簧测量计。先让他们观察桌上的器材,然后创设以下情景:一:让一个女生闭着眼站在讲台上,把一木板正放在她手上,轻轻拉动,再把木板粗面朝手心,再轻轻拉动,让她说出感觉。二:让所有同学用手轻轻在桌面上滑动。然后,再用力贴在桌面上滑动,说出感觉。三:让一个高大的男生和一个瘦小的女生站在讲台前,女孩做在椅子上,男孩蒙上眼睛推椅子,说感觉。用一个胖男孩换下小女孩,再推椅子说感觉。(男生惊呼,怎么变沉了。全班大笑,把气氛推到。)在椅子腿上套袜子,重复上述过程。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朝既定方向发展。通过操作体验进一步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科学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又如在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知识后,请学生用一次性塑料杯、纸自制一个土电话,研究线的松紧和材料(塑料、尼龙线或细金属丝对通话效果的影响;研究纸杯、牛奶盒和易拉罐对通话效果的影响。
(3)合作探究,提升素养。初中科学合作探究作业模式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为前提,以学生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一种作业活动,在课堂作业设计中,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可多选择一些合作的形式,或师生合作,或同桌互助,或选友讨论,或班级交流……并适当的与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等方式"联姻",学生之间可以各抒已见,质疑问难,探究创新,从而营造了学生的表达、共同学习的活动氛围。将个体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共同合作活动的基础上,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又如在复习阶段,当复习进行到一定程度、学生的知识水平明显提高时,老师会布置这样一些作业:设计一份单元自测卷、期中测试卷、期末测试卷等等,这样一类作业具有很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对每个知识点的拓展、対试题的题型都能非常了解,很显然,这样的作业不是一个学生能够轻易完成的,那么就可以考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大家每个人提出一些想法和意见,最后完成这样的一份试卷设计。
2.剖析生活现象,让“生活科学”成为作业设计之源
生活是学生进行科学实践、获取知识的广阔天地。教师可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通过剖析生活现象,探索科学奥秘,使作业成为丰富学生生活的向导。
2.1 从各种俗语中导入作业。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设计作业,学生兴趣很大。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水中月,镜中花”,让学生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中有花?镜子中的花和实际的花为何一样?为什么水中捞不月亮?……。讲密度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油比水轻',教师设计以下作业:为什么油会浮在水面上?油的质量一定比水小吗?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考虑油和水的质量,还要了解它们的体积,从而引入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探究。
2.2 从亲身体验中提炼作业。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开展作业。如:讲内能时,让学生通过搓手体验,开展"手心为什么会发热?"的作业解答;在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学生通过手拍篮球,探知:手为什么会疼?讲压强时,让一男一女二个同学比赛顶棍子,由于女同学顶的一端粗,女同学赢,从而展开有趣的作业:女同学为什么能赢男同学?通过分析发现输赢不仅跟力有关而且与受压的面积有关。
2.3 由生活现象设计作业。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科学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看似平常的现象中,其实隐藏了很多科学知识,只要用心观察、细心体会,科学作业就会变得五彩缤纷,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如:在压强知识学习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大型集装箱卡车、大货车等它们都有很多的车轮,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得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小卡车对地面的作用效果,从而达到保护地面的作用。以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现象问题,学生们乐趣横生,充满自豪。
此外,还有“冬天的夜间,农民常在地里注一定量的水,对庄稼起到保暖作用”(水的热传递性比空气好);"在挑选西瓜时,有经验的人往往要敲一敲,通过声音是否清脆来判断西瓜是否成熟(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结构的关系)……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知识,为作业设计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元素,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不断的刺激与强化。科学作业,正不断地演化为学生“第一时间”去主动完成的“游戏”。
3.面向个性本质,让发展特长成为作业设计之窗
科学教学必须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此,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促其个性充分发展,使他们健康、快乐而具有特长地不断进步。初中科学作业需在考虑共性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使作业能成为发展学生特长,弥补学生不足的手段。
3.1 “欢乐谷”——巧夺天工的舞台。教师根据学生的爱好设计作业,引导实践,以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特长。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设计科学学习的“作业欢乐谷”,为具有特长的孩子搭建巧夺天工的表演舞台,让学业评定从单纯的试卷考查变为“三考一特长”评估机制。学生的平时、期中、期末三考成绩和特长成绩都是学生科学成绩的有机组合。对有特长的学生科学成绩实行加星制。让擅长实验的学生可组成"魔术师"团队,负责科学实验展示、设计魔术形式的科学实验表演和原理讲述,并鼓励更多学生加入;让擅长文科的学生可组成科学演讲组,定期举行科学科学家事迹的演讲活动;擅长绘画的学生,可成立科学作业的各类制图美编组,负责科学作业图示的绘图技能讲解;让擅长搜集信息的学生可组成"小灵通信息台",定期向学生最新的科学新闻事件……数年来,我们科学组设计的"欢乐谷"活动,注重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从班级到年级,最后走向学校的科技节等舞台,许多学生的精彩表演得到了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涌现了一大批在各类科学学科竞赛中的尖子。
3.2 “骑游队”——互帮互助的窗口。让“欢乐谷”的小明星们组成“骑游队”,奔赴其他同学的作业活动现场,为他们解疑释惑。或者让某些方面有不足的学生参与相反的“欢乐谷”活动,让他们在"骑游"活动的耳濡目染中,感受科学学习的乐趣,接受科学思想的熏陶,培养兴趣,发展能力。如: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让其骑游参加"魔术师"组,不求他们立即登台亮相,先让其做助手,即使最终登不了台,也不予强求。利用他们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用实验趣味启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以期促使转变。不善表达的学生,可让其参加演讲组,让他们在别人的示范中受到影响,逐步锻炼胆量,培养能力,并从科学科学家、科学“达人”中汲取学习科学知识的动力和决心。科学"骑游队"已成为我校学生科学互帮互学的窗口。"让金子闪光,让生铁成钢"的旗帜在窗口高高飘扬。在"骑游"学习中优更优,弱变强,团队合作等精神熠熠生辉。
虽然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初中科学作业的改革会遇到种种压力和挫折,甚至于会受到一些传统观念的冷落和质疑。但我坚信,随着课程改的进一步深入,随着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成果的不断显现,这一新的尝试,必将会成为科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剂”,为实施我们倡导的“人文课堂,有效教学”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许森.有效备课──备课问题与诊断[EB/OL].(2009.3)
【关键词】插图 教材 应用
与旧教材相比,浙教版初中科学新教材中增添了大量插图,从整体上来看,这些插图使文字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充分展现出了科学之美[1]。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应用这些插图,挖掘其中内涵,有助于生态课堂的形成。
一、教材中插图的类型及其意义
教材中的插图对文字起到了辅助作用,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文字所要表述的事物和环境,提高人们的感知能力,也有助于思维的拓展,其发挥着重要作用。经统计,浙教版初中科学新教材共六册,插图总数有1444幅,依照表达内容大概可将其分为四类:(1)科技类:其中展现了科学学科以及最新的有关技术发展情况,还包括科学家的教学和教研成果等;(2)实验类:其中包括对实验仪器装置的介绍、安装图,还有实验步骤和基本操作图以及实验现象等;(3)学科知识类:主要是介绍学科中的重难点;(4)知识拓展类:展现与所学内容有关的信息等。除了以上几大类,书中还有类似漫画的对话插图,其内容既与教学内容相关,又诙谐生动,既增添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又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二、教学活动中对插图的应用
1.从图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新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几乎都配有插图,图文相辅相成,可见其编排用意。而这些插图直观、生动,恰恰也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作用。例如教材第三册第121页中的图4-3,其呈现出的是人每根头发都竖立的情景,这正是由于人体所带的静电积累到一定量时发生的。在讲到此处时,学生纷纷想一试身手,而学生的求知欲望也激发了老师的教学热情,从而使得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默契。
插图不仅引起学生兴趣,也能够传达一些文字表述难以实现的直观、真实的信息。例如文中涉及到对淡水资源紧缺的解决方法时,若仅用文字讲解,内容就会很多且复杂,难以在初中课标的教学范围内解释清楚,而配图则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图文并茂、言简意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以图为依据,将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科学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若能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会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插图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认识并探究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科学现象,探索其中的科学依据,能够很好的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因此,笔者在课堂上会经常展示一些与学科相关的且源自于生活的图片,这对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十分有益,实现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知识拓展类图片就起到了这一作用。
3.以图为基点,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提升
科学源自于实验。实验教学摆脱了理论学习的乏味,有助于调动学生对科学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实验类图片就发挥了这样的作用,它能够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知识,培养其实验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除此之外,实验插图还能够弥补课堂中教学仪器的缺乏。例如在第一册教材第54页中的图2-26所展示的消化系统和第二册教材第 129 页中的图4-4描绘的天文望远镜等,这些插图的讲解十分清楚,尽管无法将实验器材搬入课堂,也能使学生对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从而避免了因仪器不足而只能空洞解说的难题。
4.以图为媒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索的欲望是多方面的,这不仅是通过知识本身的魅力和教学方法的引导,还可以以图片为基点,将知识自然地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培养其参与意识和思考能力。
例如在讲到第三册教材第144页中的图4-47“水果电池”时[2],笔者在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观察的同时,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探究,问题有①图中的水果电池哪处起到了正负极的作用,怎样通过实验可以证明?②一个水果电池所产生电压的最大值是多少,影响其电压的因素有哪些?③影响水果电池导电性的因素都有什么?鼓励学生合理想象,并提出证明其结论的设计方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在学生思考问题时,老师要用言语进行引导,在解决原有问题的同时,再鼓励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由此看出,教材中的插图不仅能够使学生发展个性,还能够帮助其发挥想象力,这使得学生在脑海中呈现出的不仅仅是画面上的形象,更能透过插图感受到的生动的世界。
5.以图为依托,将德育渗透到课堂中
教材中虽包含德育内容,但其资源有限,远不及学科知识那样丰富,它的存在通常不会很明显,往往是内在的,隐含在学科知识当中,此时就需要教师去发现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并进行深入挖掘,在学科知识的教学中融入思想教育,使二者相互融合。教材中的科技类插图包含了科学家的肖像、最新科技生产以及科学史料等,都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这类插图,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其中的个性、情感以及价值观等,增强其对人类文化的兴趣,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用科技服务于人的思想意识。
总之,作为教师,要悉心揣摩新教材中的每一副插图,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将教材中的这一教学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让插图与知识都“活”起来,给学生们展示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只有这样巧妙的、创造性的应用这些插图,才能够使教材发挥其最大的价值,散发出夺目的光彩,才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更具吸引力[3]。让插图变得生动,让课堂的教学活动因插图而更具生命力,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都是巨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科学》(7-9 年级)新课程标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11.
关键词:科学 生活化 情景化 研讨
一、当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仍占主导地位。长期以来,科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讲解为主,缺乏师生和生生互动。教学注重结果而不是过程,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愿。
传统的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知识的绝对权威和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要求学生,支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学生采取知识灌输的方式,实施自己的教学。部分教师对教学的真谛没有一个好的领悟,总是觉得作为教师就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所知道的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一方面把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灌输学生知识,过多的强调知识掌握和技能技巧的教学上,忽视了创设教学情境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教师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和所有感悟体验完全灌输给学生,就像往瓶子里注水一般,希望学生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而完全没有把学生当做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忽略了学生是有思考能力的独立个体。也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教师以自我的世界来衡量学生的世界,以自己来代替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导致学生以后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导致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使独立人格的形成受到影响。
(二)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与把握不准确。新课标下的科学课堂,以素质化与科学化的教学体系为其核心教学理念,强调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课堂教学表现。科学教师对《科学课程标准》很清楚,但进行课堂教学时,往往会出现一些缺失,具体表现为:1、分科化知识教学;2、不同学科教学知识未能相关联;3、未实现科学素养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是对三维目标的理解与把握存在严重不足。往往一味强调知识的灌输,忽略了知识建构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情感的体验与获得。
究其原因,更多是科学教师专业理论不强、新课程理念不足和自身素质不高,未能真正理解与实施“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缺少生活与情景化的知识交流,未能实现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未能运用将科学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生活,最终影响了整个科学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课堂教学活动(实验)开展严重不足。活动(实验)是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的感性认识主要靠实验提供,重视实验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因此,抓住科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科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但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实验开出率较低。1、多数教师学科知识面窄,实验操作技能欠缺,严重影响课堂实验效果;2、教师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一些教师只是在上公开课或有听课时才用仪器,平时上课使用很少;3、科学实验完成情况不够理想,学生实验被严重压缩,用演示实验代替或干脆就不做实验;4、实验器材配备不到位,管理混乱。
二、初中科学情景化课堂教学意义探究
(一)情景化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在模拟场景中扮演和体验不同角色,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知识或技能,并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的方法。
情景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景,把创设情景看做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内驱力,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参与性、创造性,以及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性。
(二)初中科学情景化教学的“意义”。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情景教育的好处就是教师是把教材教活了,把课堂教活了,把孩子们教活了,把教学过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地体现出来了。”
1.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能力。适宜的学习情景能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信息,有利于学生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和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和发散地思考,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2.有利于学生发展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学习有关主题内容,并逐渐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实践中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在许多探究活动中设置的交流与讨论等情景,不但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特长,而且有利于学生相互合作学习。 三、初中科学情景化课堂教学实证说明
案例一:以“试举生活中增大与减小摩擦”为例
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自行车动态的图片、结构图、动画录像等。随后,到操场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学习。以4人为一组,每组派发一辆自行车,进行实践性与自主性的学习与活动。
提问:“自行车在运动过程中,哪些点会增大或减少摩擦?”这时,学生由于在活生生的情景之中,同学们兴致都非常高,并且也很便于观察,经过小组之间的观察和讨论后,各组都能踊跃发言,比在课堂中教师先讲理论,再叫学生回答的效果好多了,并且学生也学得快乐,做到了“玩中学,做中学”的情景化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