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与管理的关系

经济与管理的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与管理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与管理的关系

经济与管理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积极经济管理;消极经济管理;政府

前言:积极经济管理与消极经济管理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二者的概念、成因、实施手段以及目的不同,二者对于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也不同,通过对于二者的深入分析,理清积极经济管理与消极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一、概念

(一)积极经济管理

积极经济管理是指政府利用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如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来改变经济模型的参数,使得财产产权与人身权利之间发生改变,引导国家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积极经济管理的运用要以尊重市场发展规律为前提,利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来对国家经济实施管理,同时不能够影响到国家经济的统一、竞争、开放、有序,在尊重市场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以合理的方式对经济实施管理。

(二)消极经济管理

消极经济管理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经济管理,政府利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在经济制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改变经济主体其行为方式,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使得古典经济理论模型的假设与特定财产与人身权利之间的体系关系相接近。政府利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来对人身权利和财产关系之间的体系进行一个重新的鉴定。消极经济管理的基础是民主集中制,是一种政治博弈,我们不能片面的将其理解为一个激进的管理过程。

二、成因

(一)积极经济管理

在消极经济管理的调控之下,政府偏好不能够达到最大化的情况下,就可以采取积极经济管理方式。为了使得政府偏好达到最大化,政府可以通过改变经济参数的方式来改变经济的发展路径,这样就可以使得政府偏好达到最大,在追求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的同时综合考虑其他影响因素,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二)消极经济管理

当现实违背了古典经济模型,就会促使消极经济管理的形成。市场经济假设的基础之上建立的完善市场经济假设,只有当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假设的一致性出现问题时,弹性价格假设就会对完善市场经济假设进行弥补。在西方经济学中有一种说法,就是当实际的市场经济符合市场经济假设、价格弹性假设以及完善市场经济假设三种假设时,那么此时,这个经济活动体就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建立在一定的人身权利以及财产所有权之上的。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没有现实经济可以符合这三个假设,也达不到在一定人身权利以及财产所有权之上的效率最优化,这时 就必须通过消极经济管理对其进行调节,促进现实经济在一定人身权利以及财产所有权的基础上接近与古典经济模型的假设。

三、目的及手段

(一)积极经济管理

在实施积极经济管理时,是以实现政府偏好最大化为主要目的的。为了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使其达到一定的发展速度,就必须要求政府采用相关手段,作为一个平等的经济主体进入到市场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市场的供需发生变化,使得市场的经济结构以及产品价格发生一定的改变。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让市场其他主体了解到政府偏好的信息,引导其他市场主体进行与政府市场偏好相关的经济活动,使得政府偏好达到最大化。

(二)消极经济管理

消极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得我国的现实经济向古典经济理论模型逼近,建立一个有序、竞争、统一、开放的市场发展环境。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政府可以利用经济、政治、法律等手段来对社会经济进行调控,保障市场经营主体的财产所有权,使得劳动者的人身权益得到保障,同时对于宏观调控的相关信息进行及时全面的公布,保障社会主体的知情权,给予一些特殊经济活动相应的补贴,对公共物品进行合理的分配,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四、二者之间的关系

从形成原因上来说,消极经济管理的形成因素蕴含在积极经济管理的形成原因之中,为了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社会经济的安全性,在采取积极经济管理的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时,要以消极经济管理作为其基础,进入市场时的身份必须是平等的市场主体,同时不能够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完善、有序、竞争、开放。政府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来对人身权利以及财产所有权进行重新鉴定时就是以消极经济管理作为基础的。

从进行经济管理的手段上来看,消极经济管理与消极经济管理都是利用了经济、行政、法律的手段来对社会经济进行调控的,通过对于各个调控手段之间的组织与协调,来制定相应的经济管理方案,进行社会经济的管理。但是在对于经济、行政、法律手段的区分上,我们必须了解积极经济管理与消极经济管理各有其相应的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但是在某种情况下,某些具体的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及时积极经济管理手段同时也是消极经济管理手段,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来对于积极经济管理手段以及消极经济管理手段进行区分。

结语:作为政府的两种重要的经济管理手段,积极经济管理与消极经济管理二者之间是相互协调相互弥补的,共同保障着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注重对于积极经济管理与消极经济管理之间关系的理解,有助于指导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祁永忠, 栾福茂;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辽宁大学经济学院;2012年09期

经济与管理的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人力资源 相互关系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管理理念也发生着革命性的转变,传统工业时代以“事”为中心的人事管理模式,逐渐被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所取代,企业管理逐步迈入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时代。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本质的认识也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即: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只是提供智能支持,而且它更是一个决定组织能否有效创造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

1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本质是创造效益

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是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一个企业有了先进技术、设备和一定的生产规模,但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人才队伍,也很难想象会有稳定持久的经济效益。经济衡量理念和管理活动的效益产出是现代企业认知和评估事务的普遍出发点,人们在评价经济效益时注重的是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但是在一个企业中,构架成企业的最基本元素是企业中的每一位成员个体,所以说,企业创造效益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企业根据经营规划,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调动和协调组织的每一位成员,科学利用物力和财力的管理活动过程。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极大的提高了人力资源在组织中的地位:组织的技术优势来自组织中人员在知识和技术上的不断开发和创新,生产和销售优势源于优秀的人才队伍,一句话,组织创造效益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由“人”来完成的。而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正是围绕着以“人”为核心,以人与组织、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事为对象,研究其内在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认知人性、尊重人性,并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充分开发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和提高人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比率,从而能够科学地利用财力、物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已经从原来的人事管理职能支持,提升到积极主动创造效益上来。所以说,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本质就是创造效益。

2 人力资源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人力资源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因素,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受人力资源的影响,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衡量企业的经济效益,则表现为投入-产出关系。更为具体地说,则是企业中的资金、技术、设备、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人力资源等要素的综合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表示为:①企业经济效益 = f(资金,技术设备,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人力资源,其他);②人力资源效益=g(员工的资质,人力规划,培训,员工绩效和薪酬,其他)。

但从企业个体角度看,人力资源在企业经营中的效益评估通常是比较评估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力资源效益更多的表现为企业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在这里不妨引入影子效益来描述人力资源效益。所谓影子效益,是指此效益并不像投资收益、产出成本效益等可以直接体现为企业的经营价值,而是通过驱动和整合其他资源要素,借助于其他要素的作用所产生的效益。人力资源的影子效益如何评估,可以从人力资源在经营中的职能作用方面评估。如上面①②所提示,企业经营效益是资金、技术和设备、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人力资源等多方面要素的共同体现,从而形成企业人力资源的效益指数。更为直观一些,效益则体现于收益与成本中。即:效益=收益-成本,或:效益=收益/成本。

转贴于

成本不仅体现为劳动资料的耗费,而且还包含着人力成本,如薪酬福利、招聘培训等一切与人力投资有关的花费。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效益,提升企业整体利益则成为企业管理者的重要课题。

3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组织整体经济效益的基本途径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核心,强调一种动态的心理、意识的调节和开发,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是“着眼于人”,其管理归结为人与事的系统优化,使企业取得最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特别是把人作为一种资源去保护、引导和开发。可以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就是了解人性、尊重人性、以人为本。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建立起一个吸纳人才和激发员工积极性与创造性的管理机制,把人力资源作为一种财富来开发挖掘和积累升值,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

激励与约束机制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美国哈弗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研究对职工激励效果时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10%~30%,而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其能力可发挥出80%~90%。这个研究结果充分表明:人的潜力是很大的,只要把它挖掘出来,其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就需要从企业的组织战略高度,更新管理观念,认真研究企业职工的精神、物质变化需求,制定相应的管理激励措施和激励手段,并从组织上加以保证,以增强管理层的管理力度和灵活性,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其潜能,鼓舞其情绪,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服务。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人才管理的关键之一。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指企业现有人员能够全部地、合理地得到发挥其能力、才识、作用的岗位。合理配置的标准就是使现有人力资源的智慧和能力全部得以充分利用,即“人尽其才”。为此要注意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依据能力定岗位,实行“能力定岗”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思路。企业在人员使用、安排上,惯性的、自觉不自觉的一度延续的是“因人设岗”的做法,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因人设岗的做法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取而代之的是“以岗定人”的做法。通过竞争以逐步达到岗其人,人得其岗,各得其位的目标。其次,在人人配置上遵循合理结构的原则。在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时,不仅要考虑个人因素,更要考虑群体素质,理想的配置结构应该是均取其长、优势互补。群体素质远远大于单个素质的简单相加。再次,尊重人员流动的自然规律。职工长期在一个组织形式内往往缺乏生气,不利于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工作中要尊重自然流动,抑制盲目流动,加强智力流动,使企业现有人力资源不断趋于最佳配置和最佳状态。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创造效益的动力源泉,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设计以人力资源规划为中心的企业发展战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充分调动组织中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将是决定一个企业有效创造效益和长期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沈祥根.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经济效益[J].现代商业,2009,15,243.

经济与管理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道路运输;经济管理;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道路交通运输是连接各个城市的中介,也是各个城市发展的基础,其具有灵活、便捷和通达性好的特点,是现代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都有赖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的通达性展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运输的市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给道路运输的经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道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道路交通运输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同地区的交通运输情况不同,但是其共同作用便是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道路运输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纵观全国各地的发展,经济落后的地区大多数是一些较为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而对于一些沿海地带或者国家的中心城市来讲,其公路四通八达,为当地带来众多的效益。国家对任何一个地方的开发,都要先保证其交通便利,由此可见,交通运输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道路运输作为各种运输方法中的一种,是最为普遍,而又常用的一种交通方法,具有灵活、便利等特点。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发展,我国的道路运输网得到了完善,其地位越来越重要,是全国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二)道路运输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很多城乡、偏远地区,“要想富、先修路”的标语随处可见,这是发达国家和我国国内各个发达城市的历史所验证的。公路交通运输是否便利、完善直接影响着本地区与外交流的程度,影响着本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很多时候,道路的建设只是为了目的地的资源开发,但是我们却发现道路的建设带动着各个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道路运输的超前建设,将会加强沿线地区对外联系,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一个封闭的地区,就算有着丰富的资源,但是没有便利的交通,依然继续落后,即落后的道路建设,将会严重的阻碍本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一个地区的道路运输状况良好,就会吸引跟多的外来投资者,从而带动本地区周边地区的发展,加强各个地区的之间的联系,促进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公路里程、铁路营业里程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协整分析

由前面的理论介绍可知,要对变量直接进行回归并进行协整分析,有可能存在“伪回归”问题,所以首先要对变量进行稳定性检验,本文采用 ADF 检验法对公路里程、铁路营业里程和 GDP 进行单位根检验,ADF 统计量的临界值来自软件 Eviews5.0,并且都是在 5%水平下的临界值,单位根检验结果见下表:

表1 ADF 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上表可知,在水平值的情况下,三者的 ADF 统计值都大于 5%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三者时间序列的水平值都是不平稳的,存在单位根,但经过一阶差分后,三者的 ADF 统计值都小于临界值,从而形成稳定的序列,所以公路里程、铁路营业里程和 GDP 这三个变量是一阶单整的,可以进行协整分析。公路里程、铁路营业里程与 GDP 回归方程的最小二乘估计如下:

从上面的结果可知,回归方程的各个系数的t值都显著,但是DW 检验值较低,这说明回归残差序列存在着一阶自相关。接下来,用EG 两步法检验两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经过对两式残差的检验,公路里程与 GDP 的回归残差序列的 ADF 检验值为-2.224031,此检验值小于 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1.952910,所以拒绝序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也就是说残差序列是平稳的,二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由于上式的DW 检验值较低,为了证明二者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下面用 Johansen 法再次验证,验证结果如下:

表2工业总产值、货物周转量及价格指数 Johansen 协整检验结果

上述结果可知,GDP 与公路里程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从而所建的模型是可行的。

可见,公路里程和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里程也在迅速延伸,这与山西省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公路作为中短程运输的主要途径,与铁路运输和航运等远程运输方式之间起到了相互补充的作用,公路里程的增加,会使得货物(旅客)流动的灵活性和即时性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回归方程显示出,公路里程对国内生产总值的长期弹性为 2.54,即为公路里程增长一个单位,会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2.54 个单位,从中可看出公路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过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为公路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需求,进而带来公路里程的增加。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道路运输经济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道路运输作为宁夏自治区发展的基础,必然要进行一些改革,才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发挥最大的作用为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

一是道路运输经济管理改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必然要求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而道路运输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部分,必然存在着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是道路运输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客观要求。道路运输市场是进行道路运输商品交换的场所及交换双方经济关系的总和。只有建立健全的运输市场机制,才能够促进市场中的经营机制的转换。

三是现代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道路运输经济管理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运输经济管理必须要进行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才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道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改革措施

3.1 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是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及全员参与的预算管理。只有广泛采用现代管理观念,充分认识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不但懂得如何科学地编制全面预算,而且善于运用全面预算管理,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道路运输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一,要与实行现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相结合。预算控制的核心为现金流控制,基础为成本控制。只有通过控制现金流量才能确保收入项目资金的及时回笼及各项费用的合理支出;只有严格实行现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充分发挥企业内部财务结算中心的功能,才能确保资金运用权力的高度集中,形成资金合力,降低财务风险,保证企业生产、建设、投资等资金的合理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二,要同深化目标成本管理相结合。企业的中心目标与利润与全面预算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目标成本管理,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准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根据国内外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制定降低成本、扭亏增效的规划、目标和措施,积极依靠全员降成本和科技降成本,加强成本、费用指标的控制,以确保企业利润目标的完成。第三,要同落实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的控制和约束力相结合。围绕实现企业预算,落实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的控制力和约束力。企业各部门在生产营销及相关的各项活动中,要严格执行,切实围绕预算开展经济活动。严格执行预算政策,及时反映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适时实施必要的制约手段,把企业管理的方法策略全部融会贯通于执行预算的过程中,最终形成全员和全方位的预算管理局面。

3.2 完善道路运输管理

道路运输管理体制对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设置体系、行政职责的职能体系和制度规范运作体系的总称。它关系到能否实现有效的分工协作以取得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良好绩效等问题,其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在内的管理四大环节。完善道路运输管理,是实现道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确保道路运输经济管理顺利实施的重要依据。

3.3落实客运的改革措施

一是积极推进以西部地区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为重点的通达、通畅工程,稳步推进东中部地区县乡公路改造、连通工程建设,加大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安保工程建设和渡口改造力度,提高农村公路的抗灾能力和安全水平。

二是认真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建设扶贫规划纲要》,加快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乡镇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同步实施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中小桥梁工程,加强重要县乡道和县、乡、村客运站点改造建设。

三是继续加强农村公路项目库管理,组织做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科学化水平。

四是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完善农村公路运行管理机制,推进管养体制改革,落实地方政府管养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乡镇农村公路管养机构。同时,加强制度建设,修订《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暂行办法》。

五是推动建立农村客运公共财政保障政策,开展引导性试点工作。改进和完善城乡道路客运燃油消耗补助工作,提高油补资金的使用效率。

六是积极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研究建立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

七是加强重点地区农村客运安全管理,研究制定农村客运通行条件、车辆选型技术要求、线路设施与运营安全适应性评估等相关管理办法和技术指南。

八是推进农村物流发展,总结和借鉴农村邮政物流发展的成功经验,研究提出进一步推进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结束语

道路运输是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明确优先发展运输业之一。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担负着一个地方道路运输市场“发展规划、市场准入、信息服务、监督管理、安全保障”等工作职责,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担负着重要作用,要立足本职,找准定位,切实履行行业管理职能,不断促进道路运输市场快速健康发展。道路运输作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运输方式比较,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为机动灵活,通达度高,覆盖面广,运输组织多样化,运输装备品种多,运输服务产品齐全。站在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综合运输体系的角度,道路运输既是一种独立的运输方式,可通过干线公路发挥“大动脉”的作用,又有为其它运输方式提供集疏运服务,通过支线公路起到“微循环”的效果,承担和延伸其他运输方式的服务,道路运输是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经济与管理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信息管理;创新

前言:如今是信息化时代,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战略资源,企业要想良好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占有一定的信息资源,并实施有效的管理,这样才能更好的抓住机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当前社会,知识管理的兴起对信息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何在知识管理环境下更好的创新管理模式是当前企业需考虑的重要课题。

一、知识管理对信息管理的影响

当前是信息化时代,因此各大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发展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没有信息管理,企业管理也就无从谈起。而信息与知识二者之间是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的关系,所以说,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两者也是相辅相成,信息管理为知识管理提供了平台,反过来,知识管理对信息管理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拓展了信息资源管理的范围。传统的信息管理对象是内外部管理信息,而在知识管理的影响下,信息管理的范围有所拓展,不仅仅是内外部管理信息,同时又强调了对“第二类”信息管理的重视,即“人”的管理,包括人的思维、经验、技能等具有隐含特征的知识[1]。

(二)更加依赖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管理对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的信息管理也更加依赖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信息管理中,搜索引擎、数据仓库以及网络技术等都将成为企业信息管理的主要支撑技术,更好的帮助企业完成信息管理工作。

(三)优化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目标。知识管理的目标主要是实现最优化的“人力资源配置”,即在最合适的时间将知识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此做出最合理的决策。因此,在现代企业知识管理中,信息资源的管理也必须要做到信息交流能够得到快速的传递,并且还要确保知识的精、准、全、新。

(四)强调知识发现和知识共享。在知识管理中,最普遍的实践过程是创造和发现新知识。所以,在现代化信息管理中,就必须要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更好的实现知识发现和知识共享。只有知识资源在企业中能够合理的配置和共享,才能更好的实现企业的知识共享[2]。

二、在知识管理环境下的信息管理创新

(一)信息组织重组。如今是信息化的时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离不开信息,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下去也必须要“与时俱进”,在当前的知识管理环境体系下,不断创新管理模式,进行信息组织重组,更好的实现信息管理工作。

信息组织重组简单来说就是将原始的信息经过整理、优化进而转化成有效的、集约化的信息系统。这样,企业员工可以快速、准确的掌握自己需要的信息。在知识管理环境下,要想更好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注重信息管理的创新,而信息组织重组是创新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需重视起来。

(二)创建信息制度。创建良好的信息制度能够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良性的循环状态,在知识管理环境下,基于对信息管理的影响,企业必须要认清当前的形式,注重创建良好的信息制度,从而更好的掌握信息资源,合理组织、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计划方案,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三)注重信息人的培养。知识管理拓展了信息资源的管理对象,不仅仅注重内外部信息管理,同时也更加注重“第二类”信息管理,即“人”的管理,因此,企业必须要注重培养信息人,重点突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力度,无论是选拔人才还是聘用人才都要慎重考虑,并且还要提高企业信息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各项技能,除了要有前瞻的眼光,还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技巧,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更好的发挥人的思维意识。

(四)重塑信息文化。企业的信息文化在现代信息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文化氛围更能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尤其在知识管理环境下,企业必须要引进大量的信息科学技术,所以就更要注重对信息文化的重塑。一个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信息文化,才能更好的推定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企业领导应树立更高的追求目标,激发员工更加积极的工作,带动企业步入全新的氛围,更长远的发展下去。

(五)重构信息系统。如今是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当前知识管理的环境下,必须要完善信息系统,才能更好的创新信息管理。因此,企业应注重重构信息系统,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建立高度集成化的信息系统,让信息资源更加及时、有效、精准。企业管理信息化程度提高,才能更加准确、科学、合理的做出决策,更高效的完成工作。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到来,知识管理也悄然兴起,它的到来为企业的信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如何更好的创新信息管理模式,更好的发展下去是当前企业需考虑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分析了知识管理对信息管理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在知识管理环境下,如何更好的创新企业的信息管理模式,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注重创新信息管理模式,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这样才能更长远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经济与管理的关系范文第5篇

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在现实中,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经营目标,往往容易发展成过度逐利的倾向,而这将会对企业发展构成限制。事实上,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在关系上是属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往往能够有力地促进企业发展,而企业要想顺利发展,也离不开合理科学的经济管理。

一、经济管理的定义

经济管理是融合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于一体的一种管理方式,其主要侧重的研究点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从宏观角度来看,经济管理主要是指政府对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活动所展开的指导、调节、监督及控制的行为。而从微观角度来看,经济管理是对企业、经济组织或各类个人团体的管理活动,这也是本文着重探讨的。

此外,经济管理还体现出关系融洽度,企业经济管理对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良好的处理,提高了融洽度,而这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将员工绩效与企业业绩有效结合在一起,最终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二、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内在关系

(一)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前提

企业经济管理的目的主要包括:保障企业生存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这是基础条件,而这也要求企业开展经济管理活动。从当前社会企业发展的总体形势来看,虽然大部分企业发展呈良好状态,但在具体的经济管理实践中,个别企业的领导经济管理意识缺乏,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往往更强调对具体业务的开展,而忽视了经济管理活动,认为企业经济管理,就是简单的财务管理,只需要理清企业账单,做好账务工作,也就能做好经济管理工作,而这些片面的认识,在无形中使企业发展陷入困境,如企业资金运转困难、融资也陷入困境,甚至企业收入与支出情况都不够明晰,账目出现混乱,这些都是财务角度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而资源配置不合理、企业员工安排不当等非财务因素,都会降低企业效率,影响企业发展。

(二)企业发展对经济管理的影响

企业经济管理的目标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企业经营过程进行调控,使企业能够按照预期方向发展。当企业经济规模较小时,企业领导将主要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拓展业务与管理人员上,因而很难意识到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而当企业经济规模扩大时,随着收入、成本、利润的迅速增长,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出现一定混乱,而这种情况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将会引发新的问题,如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企业岗位责任制不明晰、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等,这类问题将会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面对上述问题,企业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进行广泛而深刻的经济活动,解决这些经济和财务问题。首先在对人才的使用上,企业需要有专业的人才去推行该计划,同时也需要对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从而发挥最大的效用;其次,在财务问题上,企业应该进一步完善财务机制,引进先进的财务软件,通过发挥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完成财务管理工作,从而实现对财务活动高效管理的目标。此外,企业还可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等,进一步完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使企业经济管理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三、以经济管理促进企业发展

(一)强化企业经济管理能力

企业的经济管理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经济实力,而企业经济实力又决定了企业项目投资和业务拓展状况,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要促进企业发展,就需要提高企业经济管理能力。强化企业经济管理,能够提升企业财务、融资、员工管理等各方面能力,能够扩大企业业务拓展范围,在企业发展中把握更多的机会,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发展。而企业良好健康发展,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社会效益,而这又能够进一步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强化企业经济管理能力,一方面应该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相对健全经济管理体系、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活动都有章可循,同时随着企业的发展,经济管理体系也应该逐步调整,充分适应企业实际情况,使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成为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助力器;另一方面,企业应该通过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奖惩制度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以此来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率。此外,影响企业经济管理能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也是强化企业经济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而这主要通过培训、讲座、再教育等形式,提高人力资源的综合竞争力。

(二)强化企业创新发展意识

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管理理念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直接影响了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和企业发展。科学的管理理念,必须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处于一个层次。企业管理者要认识到创新创新发展意识的重要性,树立科学的管理思想。强化企业发展创新意识,要求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不断强化经营和管理上的创新,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优势。创新经营和管理,能够节约成本,提升经营效率。创新生产,能够节约资源,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企业产能。创新人力资源管理,能够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企业活力。创新发展思想,能够丰富企业文化,使企业在发展中充满活力,保持青春。因此,在企业发展和经济管理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创新发展意识,以创新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变粗放式经营管理为集约式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