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乐培训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将音乐旋律当成调动听众的工具,进而使其进入一种新的情绪状态。中小学音乐教育需要用演唱以及美妙的音乐来感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所以要积极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强化学生自身情绪的管理。目前,在音乐教育的方法上,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方法不够灵活,教学手段单一。目前,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大多比较死板,教师教学过于看重书本教学。在调查中我们常常发现,有很多学生虽然喜欢音乐,也有音乐特长,但当问起他们的音乐课堂学习时就会摇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多是音乐教师没有把音乐课所特有的轻松活跃氛围带到课堂上,从而使很多学生根本不喜欢上音乐课,提不起积极性。音乐课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多彩的,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不能只以教师为中心,要看重学生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思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创新和思索空间,进而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发现并培养音乐人才。二是共同参与不够,双向互动匮乏。为什么学生普遍喜欢音乐但仍有相当多的学生总是不愿意上音乐课呢?可见我们的音乐课教学方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青少年学生简单、天真,他们对课堂的要求其实也很简单,尤其是音乐课堂,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美丽的梦,那就是期待被老师提问和重视,期待在课堂上有所表现,期待参与到音乐课堂互动中。事实上,也只有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音乐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有效的,学生的潜能才能开发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接触状态,不仅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环境,同时也要为学生参与沟通提供合适的、有自由发挥空间的课堂氛围。总之,“教学”包括了教与学两个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顾自己在讲台上讲,还要与学生互动,重视学生的反应状态,看学生是否接受。如引导学生讨论一些音乐问题,应尽可能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释放与开发;还可让学生简单评赏一首乐曲或对某一位歌唱家的艺术特点进行简单点评等等。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不能时时处处包办,应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学生始终应该是主体,主动性也始终属于他们,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则是抛砖引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有效,这样的教育才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二、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建议
1.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资源一是教师要有分工。一般城镇中小学设有音乐教师三人左右,这对于只在低年级开设音乐课,且每个教学班每周只有一节音乐课的中小学来说,师资也不算紧张。重要的是现有的音乐教师一定要分工明确、合理负担,这样才有利于中小学的整体音乐教育质量提升。据笔者调查,不少中小学音乐特长班的教学几乎全由老资格的音乐教师承担,而其他几位较年轻的音乐教师则闲置一边,这样一来,不仅他们的音乐才能得不到发挥,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等于是资源浪费。如果让仅有的几位教师联手合作,把试唱、乐理、声乐、钢琴、加试等项目加以分工,这样中小学特长班的成绩肯定会更加辉煌,资格较老的教师压力也会缓解很多。另外,在负责组织学生课外娱乐活动的时候,这几位音乐教师也能各负其职,分工明确,共同完成任务。二是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如乐器、教室等)。对于提高整体音乐教学质量来说,有良好的硬件设施作保障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但由于不少地区经济条件有限,音乐教学设施普遍不足,所以笔者建议在资源利用上多做文章。如不少乡镇学校还没有舞蹈房和排练房,每到有大型文艺活动,学生一般在露天场所排练,如遇刮风下雨天气就无法正常进行。为了解决这种不便,我们可以把学校的闲置房简单布置成舞蹈房和排练房,供学生平时学习或排练时使用。三是合理利用课外活动。调查发现,很多爱好音乐的学生都盼望着过十一、过元旦,这样就可以有文艺晚会之类的音乐活动。这个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深思,如果我们能给学生们多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空间,学生也许对音乐教育的感触会有另一番反应和见解。笔者建议平时可以组织业余的合唱团、舞蹈队之类的团体,以提升整个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氛围。对这一方面,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就做得非常好,他们利用周六下午组织爱好音乐的学生排练合唱、学习乐器,还组建了合唱团、小乐队,经常演出,在江西省中小学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名气。四是适当添置基础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应尽力改善音乐学科的教学条件,筹备音乐教学用具专项资金,对教室环境、教师用具、音响设备、多媒体等方面逐渐进行补充、配套,使之适应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学。此外,学校还可发动一些有条件的教师和学生提供自己多余的音乐器材,如手风琴、电子琴等常用乐器及教学挂图、教学光盘等教学用具;还可自制一些道具、教学挂图等,以填补音乐课教具的不足。
2.对教学系统的建议一是课程方面的建议。中小学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限制和目前社会、家长双方面的升学压力,在音乐教育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存在着许多不足。对此,建议教育当局一定要转变对音乐课的态度,方能使这一现状得到改观。首先,要把音乐课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做到既不抬高,也不压制。其次,保证每周的音乐课有足够的课时。在课时上努力做到既不能取缔,也不能虚位。最后,让音乐课成为活跃和拓展师生业余文化生活的阵地。二是教师方面的建议。教育当局应当给音乐教师提供进步的时机,如进修、培训、交流等,经过一些专业院校的培养、培训,使之成为业务精、素质高的骨干音乐教师。目前,在新课改的冲击下,全国上下掀起了教师继续教育、学历培训等热潮。在各级各类培训中,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双休日、寒暑假、节假日等课余时间来给音乐教师队伍充电,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可行的。另外,如能给音乐教师一定量的工作压力(申报课题、写学术论文),也可使之有一种责任感,容易发挥主人翁的精神。
3.对改变教学观念的建议“蹲下来,同孩子一起看世界。”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老师,要以学习为本,克服对学生音乐学习所带来的各种束缚,要创新学习方式[。一是积极引导,尊重学生天性。教师虽然要时刻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向,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不能完全按照他们的喜好,由着性子发展,但同时也要尊重他们的学习天性,更不能抹杀他们的个性。这让人想起流行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由徐楠、尚纪元作词,谷建芬作曲,苏红演唱的《我多想唱》,在当时唱出了那个时代中小学生的心声,成为他们挣脱束缚在身上那根无形链条的呐喊。转眼已经过去20多年了,当年正值中小学生时代且备受压抑的少男少女们,如今已经为人母、为人父或为人师了,他们的孩子也多半都处于高中即将毕业或已经迈入大学门槛的青春期,如何处理当年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是再次跳入自己父母当年的思想旧巢里、压抑孩子的个性发展,还是思想解放地任由他们发展,值得我们深思。看来压制打击、回避无视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尊重学生活泼爱唱的天性、积极引导才是最佳的出路和归宿。按我国的传统观念,认为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所有目标了,但新课标实施后,我们发现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再只是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和发声技能就可以的,新课标更加注重创新,注重个性的发展。这样的课标也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生学会听懂还应该做一些调研,深入到学生中去,看看他们是否感觉到了音乐课堂的轻松和愉悦,以及唱好了的那种成功的喜悦感,或者听到美妙音乐的那种憧憬和朦胧的幸福感。二是开放办学,实践多练。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给中小学生较多的尝试机会,让学生自身感觉不到老师先入为主,而是尝试自己试一试。所谓开放办学,就是在充分发挥学校师资资源的基础上,邀请社会知名音乐人及本地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奏家、歌唱家、戏曲家参与学校教学,如开演奏会、演唱会、办讲座等,藉以丰富学校音乐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弥补课堂教学单一化产生的疲软效应。还可邀请兄弟学校的音乐老师来交流学习,并给同学们介绍他们是如何上课、培养学生的,这种新鲜感会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让本校一些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现身说法,谈谈自己是如何利用业余时间达到现有水平的,并通过他们的表演,使具有同样爱好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差距,努力克服困难以达到自己的目标。有了以上眼见为实的成功范例,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平台,老师精心辅导,学生多实践练习,在学校的各种文娱活动舞台上给予展示,同时也走出去,到社区、工厂、企业、部队等单位慰问演出,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给特长学生更多锻炼机会,把音乐课堂无限延伸扩大到社会上……这样,才能让老师赢得学生的尊重,而学生也喜欢上老师和音乐这门课程。
三、结语
一、视障音乐教育现有问题分析
关心残疾人,重视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绝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该有其具体体现。与普通教育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却停滞不前。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理论研究不足
从现在的特殊教育学校来看,其硬件建设日新月异,师生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教育主管部门对其关注度并不高,相关的政策连贯性差,执行力欠佳,相关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1989年5月,当时的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以此来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与教学工作加以指导,其内容涉及了方针与政策、目标与任务、领导与管理等各项内容。这一文件一用就是十年,直到1998年12月2,国家教育部才颁布实施了正式的特殊教育文件《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时到今日未再有新的政策性文件出台。尽管这一“暂行规程”比“若干意见”更加完善和细致,但并没有与之配套的教学大纲,制作性不强。具体到视障教育,原国家教委于1993年出台了《全日制盲校课程计划(试行)》,日至今日,各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依然将其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但并没有出台相应的省级政策规定,各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经费、教学设备和教学管理欠缺统一的标准。因此,想要促进特殊教育学校视障音乐教育的良好发展,必须对特殊教育实施科学管理和科学规划,制定统一的指导政策。
2.政府在特殊音乐教育方面的经济投入不足
2008年,国家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做出了规划,核定了不同地区需要新建和改扩建的学校,并已经按规划下拨了专项资金,相关的实施周期一直到十二五时期。由此看来,国家是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的,不少残疾学生可以借此圆了他们的上学梦。但是,只有硬件设施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政府更应该加大在特殊教育师资、相关科学研究和专项教育方面的投入。对于视障学生来说,音乐课是促进其听觉、触觉等其他感官来代偿视觉的重要途径。但是,音乐课并没有受到特殊教育学校领导的重视,各地特殊学校的音乐教学设备和相关资料相分匮乏,乐器就更是少得可怜。据笔者了解,多数特教学校音乐专项经费少之又少,音乐类图书、期刊不仅数量少,还不能及时更新,根本无法激起师生们的阅读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和教师对音乐课的认识不足,认为音乐是可有可无的副科。实际上,对于特教学校的学生,特别是视障儿童来说,音乐是使他们感受生活的阳光,学会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的先天不足,学会用爱回报社会的最佳渠道。不重视音乐教育,对视障儿童的教育就丢失了一块重要阵地,学生就不可能受到完整的教育。
3.相关师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育的根本在于师资,师资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水平的高低。对于特殊教育来说,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要求更高。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学校培养特教师资,相关毕业生可以说是稀缺资源。据调查,我国培养特殊教育本科师资的高校只有10多所,其毕业生多选择一线城市任教,而其他地区的音乐教师则多来源于普通的音乐类专业,对特教理论并不了解,无法与视障学生实现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尽管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他们会形成一些心得,但实际教学却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甚至有些学校根本没有专职音乐教师,担任音乐教学的教师根本就没有足够的音乐素养,他们认为这种课根本不用备课,只要唱唱歌就完成任务了。这些老师没有学过音乐教学论,本来就不懂得怎么上音乐课,再加上不深入研究教材、学生和教法,教什么、怎么教完全是兴趣使然。这样的教学如何能使音乐的整体教学水平得以提高?而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就在于针对特教学校音乐教师的培训活动太少,教师间的交流不够。
4.教师没有掌握音乐治疗的核心思想
从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特教学校音乐教师都知道音乐治疗,但并未把握音乐治疗的核心思想,不知道如何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教师在上学时没有深入学习过相关理论之外,还与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相关实用性讲座有关。
二、对视障音乐教育的建议
1.建立统一规范的指导思想
借鉴其他国家的相关经验,尽快制定相关的纲领性文件,特别是要及时出台特教音乐教学大纲,彻底告别视障音乐教育没有统一要求的历史。
2.加大宏观调控和经费投入
视障儿童与他人的交流更多地依赖于听觉,而音乐教育则可有效地训练他们的听力。因此,加大音乐教育上的投入,就是从细节上关怀视障儿童。建议政府在有针对性地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做好师资和经费的宏观调控,以使各地特教学校均衡发展。
3.强化特教音乐师资培训
关键词:打击乐团 演奏风格 青少年
现如今的打击乐受到越来越多青少年的追捧,无论是爵士鼓还是马林巴亦或是中国鼓都能让孩子们乐在其中,而打击乐团的出现更是引起青少年的关注和兴趣,它适合青少年活泼、好动的特点和充满朝气的精神面貌。德国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说过:打击乐是最容易为人类所掌握的乐器种类之一,也是现代社会青少年最容易掌握的乐器。由于青少年先天对于节奏、节拍有着很强的敏感性,在集体课教学中,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兴趣、集体荣誉感与认知度。在初期学习打击乐的过程中,对于有音乐基础的学生来说相对的较为容易上手,因为一部分打击乐是将音乐表现中几个重要元素之一的“节奏”抽取出来进行重点的训练和培养,这种训练与学习其他的音乐方法的过程是一致的,而对于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学生前期系统的基本功训练尤为重要,其中小军鼓与中国鼓的基础练习都是其中的重点。那么青少年打击乐团的组建又需要怎样的条件呢,下面就这些年的教学心得,谈谈个人的一些建议。
一、青少年打击乐团的组建
(一)学生的年龄段选择
青少年打击乐团的成员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小学及初中的学生组成,小学生的挑选一般都由4-6年级的学生作为正式团员1-3年级的学生则作为梯队学员,在这一阶段的乐团演奏及日常训练中建议多以民族类与拉丁类为主,让学生在练习乐谱的同时能够通过民族打击乐的宏伟气势与拉丁打击乐热情奔放、清晰明快的节奏从而加大肢体的律动,也让平时的练习多添加趣味性。第二阶段则是高中与大学的学生组成,这一阶段的学生则建议在排练民族类与拉丁类的同时提高音乐素养,丰富乐感,更多的演奏一些西洋类的重奏甚至是协奏曲,并在键盘打击乐上多花些时间去练习。
(二)乐器的配置
争取硬件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平台也就无法训练出专业的好团队。
常用的打击乐有:
1.民族类:中国大鼓、中国排鼓、键鼓、太鼓、八角鼓、高中音堂鼓、花盆鼓、板鼓、象脚鼓、腰鼓、长鼓、太平鼓、云锣、十面锣、广东板、南梆子、组合木鱼、新疆鼓、编钟、方、编磬、中国铜器(大锣、小锣、大、小、铙钹、风锣、锣)等。
2.西洋类:定音鼓、小军鼓、三角铁铃鼓。键盘类(木琴颤音琴马林巴钢片琴)等低音大鼓,军吊、爵士鼓、钟琴、管钟、嗵嗵鼓、颤音盒、钟音条、摇铃悬挂、手指片、海浪鼓。
3.拉丁类:塔不拉双鼓、康佳鼓、邦戈鼓、牛铃、非洲鼓、刮响器、晃铃、响板、响棒、卡巴莎沙槌、沙球、沙桶、蒂姆巴尔鼓、钢鼓、木鼓、乐鞭、响尾蛇水鼓、模声器、巫毒鼓、曼波钟、安哥钟、克拉威刮鱼。
(说明:西洋类与拉丁类在部分小件乐器的运用包括器材都是相通相同的)
二、演奏风格
说到打击乐团的演奏风格,我大致分为三种:民族类、西洋与现代类、拉丁类。
(一)民族类
在我国,民族打击乐一直是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民族打击乐演奏除了一般演奏技巧和演奏风格以外,就是力度表现的幅度大,中国的鼓乐大多渲染气氛烘托气势, 大都曲风激情高昂,并气势宏伟。有多首民族类作品供大家参考选择如西安鼓乐的代表作品《老虎磨牙》、《鸭子拌嘴》,浙东锣鼓的《龙腾虎跃》、《渔舟凯歌》,潮州锣鼓的《潮音》,另外还有张列先生的《西域驼铃》及谭盾的《鼓诗》等。
(二)西洋与现代类:
由于西洋打击乐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始终伴随着古典和现代的结合,因而备受当代作曲家的青睐。其间节奏型的相互交错,小军鼓的跳动、定音鼓的低沉、嗵嗵鼓的华彩,再加上牛铃、三角铁等小件的衬托,内容丰富、节奏鲜明。重奏和一些带有键盘打击乐器的重奏曲提供大家参考:《墨西哥幻想曲》、《圣曲》、《小夜曲》(马林巴重奏)、《七彩节奏》等。
(三)拉丁类:
新一轮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对我国普通音乐教育改革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建立“以人为本的音乐发展观”的音乐教育科研项目最近在全国正式启动。针对当前音乐教学现状,许多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九年基础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在此阶段学生就已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乃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最大的变革就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改善教与学的方式,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使我们课改得以进行的重要前提。根据纲要精神出台的《音乐课程标难》,又在音乐学科范围内做了更具体的要求。强调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的综合;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完善评价机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的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鉴于我区是这次国家课程改革试验区,特选题为“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思动和主票观点
(一)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验证性研究
1.验证音乐学科课程标准。学习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实验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适切性,根据实验情况,分年度形成对课程标准的修改建议。
2.检验实验教材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教材改革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教材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3.检验实验教材在试验区的可行性。教材是否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是否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要求,教材内容的组织是否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体验、模仿、讨论的建议。
4.实验教材与学生的适切性研究。实验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现实和社会现实、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生认知发展的适切性研究j实验教材主题式的课程体系、语体风格、呈现方式与学生的适切性研究。
(二)教师培训与提高研究
1.培训内容:设置以问题、专题为中心的结构体系。分解为理论与技能、考察与实践、课题研究三大板块。具体内容包括(回)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2)新课程的教与学;(3)新课程与学生发展;(4)新课程与教师教育;(5)新课程与教学评价;(6)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实施与评价;(7)教学方法的新探;(8)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
2.培训模式:分解为专题培训、反思实践培训、案例式培训、观摩研讨培训、课题研究培训、导师指导培训、学术沙龙培训、网络交叉培训。
3.培训目的:(l)被培训者对新课程有着思想上的共鸣与理念上的认同;(2)被培训者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得以提高;(3)建立一支热心并胜任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与开发的音乐教师骨干队伍;(4)营造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
(三)教学改革与课程评价研究
3.评价流程:档案纪实、分项积累:发挥特长、强项评价:鼓励为主、综合评定。
(四)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2.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3.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三、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一)创新程度
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鼓励探究式学习。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探索性,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使学习成为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
3.提倡发展性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力求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倡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
4.本课题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目的中从四个层面强调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做法。
5.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并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
6.体现了学科功能即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具有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功能、有陶冶情操培植学生品质的功能、有健身育心的功能、具有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功能。
7.本课题具有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
(二)理论意义
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全面实施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和历史使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课程结构的调整、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及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三)应用价值
1.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出发,对多门学科进行综合,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帮助学生获得对社会生活和音乐的整体性认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为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经验,培养和锻炼教师,为课程改革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四、确保完成任务的基础、条件、措施
(一)基础
课程改革工作涉及范围很广,政策性、业务性都很强,必须由行政部门宏观调控,统一指挥。统一调动,统一安排。为此,我区成立了由区教委主任、副主任、普教科科长、进修学校校长、各业务部主任以及部分中小学校长组成的课政领导小组。教委主任亲自参与听课、研讨、例会等活动,了解实验工作的进程;同时我们还成立了由区教委、区教师进修学校、基层骨干教师组成的工作小组,及时反映基层学校的问题,及时与进修学校各部门沟通,及时反馈区教委,共同研讨,商榷解决途径。这种行政、业务、基层三维度组建起来的组织机构,为课改的实施提供了保障,使我们的课改实施得以顺利进行。
(二)条件
1.教师提高自我的愿望强烈,参与课改的热情高涨。
2.有多位一体的组织保证。
3.课题项目负责人是西岗区音乐教研员和科研室人员,小学高级教师,曾在《大连教育》《辽宁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获得过辽宁省优秀音乐教师称号,所写的论文在省、市多次获奖,多次上过国家、省、市、区观摩课,有实际教学经验,指导教师的课在国家、省、市获奖。
(三)措施
1.建立工作例会制度。我们课改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工作小组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会议,汇报实验情况,总结出现的问题,确定下一步工作思路,强化了实验过程的监控。
2.建立课题研究制度。成立由科研室、小教部、骨干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新课程实施研究中心组,定期组织全区范围内的研讨,发挥中心组的辐射作用。
3.建立教研制度。我们改变了过去各校独立教研的方式,采取全区研,分片教研,及时交流,共同研究,切实把握教育改革方向。
4.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每位实验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札记、教材小议、课后小结、教案、教学随想等分期上交教研员,及时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以便对新课程的验证积累实证。
5.建立经费保障制。区教委设立了“课改”专项经费,确保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研究程序与预用效果
(一)研究程序
启动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为开展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创设必备的条件。
(1)研究前期主要任务是运用培训、示范等手段,迅速将教师送入实施实验的轨道。
(2)研究中期主要任务是运用培训、交流等手段,有效地将骨干学校和骨干教师引入研究实验的层面。
(3)研究后期主要任务是适时建立规范,使学校在没有外来特定支持条件下能独立实施课程,使学校、教师研究课程改革活动持续化。
3.总结阶段(200.7~2004.9)
全面总结实施课程改革实验,提炼研究成果。
(二)预期效果
1.阶段及周期实验报告。
2.新课程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3.全员培训经验总结。
4.课题评价经验总结。
5.新课程资源开发成果。
动画音乐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在动画专业中增设音乐欣赏与制作类课程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动画音乐专业师资和动画音乐制作人员极其缺乏,所以增设此类课程也迫在眉睫。电影是一种视听语言,声音和画面紧密相连,乐器演奏的节奏与动画画面中的节奏是相辅相成的。音乐和画面的同步契合更能增强动画画面的节奏感,增强画面的艺术表现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动画音乐课程的设置可以改善动画专业课程体系的缺陷,完善视听艺术手段的结合,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提升音乐素养,培养完美的审美感知能力,为制作动画音乐提供技术支持,为动画配乐,配音,声音编辑、音效等声音的制作创造前提条件。总之,动画音乐课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此课程的设置非常必要。
二、动画音乐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方案
动画音乐课程可以分为两大类:欣赏类和制作类。欣赏类建议课程:《电影音乐配乐》、《动画音乐鉴赏》、《电影音乐史》、《音乐作品欣赏与分析》、《中外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流行音乐概论》等;制作类建议课程:《音乐编辑》、《配乐》、《midi制作》、《录音》、《声音后期制作》、《混音》、《音乐基础与视唱练耳》等相关课程。由于动画专业的学生缺乏音乐的基础知识,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低年级以鉴赏类为主,主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高年级可开设相关制作、编辑类的音乐课程。这样,动画专业的学生首先可以培养他们从声音的角度全面的制作视听的艺术品。培养他们有能力认识和了解什么样的画面应该配合什么样的音乐,什么样的音乐才是最理想的声音效果,让他们懂得如何欣赏音乐,如何全面的欣赏动画作品,建立声画结合的配乐思维。通过鉴赏类课程的开设,让学生们积累大量的音乐素材,了解他们的类型、风格、速度、情绪,可以适时的编辑、改编甚至重新配器使原本的素材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从而加以利用(取得版权许可后)。通过制作类课程的开设,学生们可以初步掌握声音的编辑方法,音效的制作方法,音乐和声音的录制方法,音乐制作的基础及后期合成等相关知识,提高动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作动画的完整性。
2.动画音乐教材的选择
教材建设工作是高等院校的一项基本建设工作,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巩固教学改革成果、提高教学质量、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动画专业的教材应该更注重实用性、可操作性。动画音乐的教材要注重其基础性、通俗性,涉及范围广,而且适当的要引入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和电子教材、多媒体教材。以下列举了几个覆盖面较广,内容较基础和论述较通俗的教材,这些教材涵盖动画音乐基础、鉴赏、制作,较全面的对动画音乐进行了系统的编写。(1)全国高校动漫游戏专业骨干课程权威教材《影视动画音乐概论》海洋出版社出版张建翔、孙林、肖珣编著(2)《影视动画音乐-基础欣赏与制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赵竞、尹章伟编著(3)《影视音乐》浙江大学出版社陈斌、程晋编著(4)《电影电视剧音乐分析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曾田力雷伟编著(5)《电影配乐完全指南———影视配乐的艺术与商业》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戴维斯(美)著,刘捷译
3.教学软、硬件的配置动画音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