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实践教学总结

劳动实践教学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实践教学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劳动实践教学总结

劳动实践教学总结范文第1篇

一、在本学期的劳动教学中能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劳动活动,积发了学生劳动兴趣,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

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暂时性,易受意外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内容。因此在组织本班进行劳动实践时,我的教育具有集体活动的色彩,将不同的集体活动形式同具体的劳动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稳定学生的劳动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但是由于劳动条件和内容的不同,集体活动的形式也要有所不同。同时,在劳动的过程中让不同的学生担任不同的劳动角色,并经常进行互换,让学生时时对劳动都充满了期待。

二、尽自己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劳动课是以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本学期我让本班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将他们所有有限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他们也十分的乐于运用与相互教导,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乐观、创新的意识。这对他们劳动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有极大的帮助。

三、在劳动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懂得了自我检查以及帮助他人。

在自己做完了本部分的劳动任务后,学生都知道要先把自己的劳动任务检查一下,看能否通过自己的检查,如果通过了,他们就会对我说,让我去评分。在得到优分后,他们会相互帮助,直到任务完成,接受学校的检查。

四、在热烈的劳动氛围中,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地参与其中,但是个别学生会钻点小空子,不愿参与。

故我们制定了一个劳动评价制度:对劳动积极的,奖励红旗;对劳动不愿参与的,没收红旗,外加跟本班值日生一起补值日。在制度的运用下,全班学生的劳动热情更高涨。

劳动实践教学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探究式课堂教学;误区;实践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强调探究式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实施这些探究活动,需要我们从更深层面去理解。下面结合高一《经济生活》第五课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谈一谈如何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课探究式课堂教学。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误区

1.探究主题盲目化肤浅化,重教师自身需要,轻学生教材是否需要

例如,《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框中,教师提出“什么是劳动者”这个问题让学生组织讨论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这样的问题就显得很肤浅,无需探究。

2.探究过程表面化虚无化,重教师原先预设,轻课堂即时生成资源

例如,第一个探究活动“我国宪法为什么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这个问题并不是为了追求一个标准答案,是激发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情感。而有的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时严格控制探究活动的进程和结果,预设学生的行动及发言的内容,忽视学生在讨论中、探究中即时生成的课堂资源。

二、优化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践

在课改的过程中,困难和问题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里不断地出现。这正说明探究式课堂教学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下面结合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针对上述探究活动中的误区提出对策与思考。

1.选好探究活动主题,重视获得知识过程,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体验

如,在讲授《新时代的劳动者》时,提前提出一些主导性的问题,然后按小组分头查阅相关资料,提出问题,最后到课堂上集中讨论、总结。这些问题包括“本市就业形势”“某企业劳动者权益保护现状”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在合作探究学习中丰富了生活体验。

2.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强化教师点拨学法,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讲授时,围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采用角色扮演法,在关键时刻,教师对各个角色加以引导、点拨,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自主学习得到关注,也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探究式学习还处于摸索试验阶段,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使探究式课堂教学早日走出误区,从而使这一崭新的教学方式更臻成熟,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劳动实践教学总结范文第3篇

【摘 要】 本文从实践教育内容、实践教育方法和实践教育管理三方面分析了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的特点与经验,旨在为推动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实践教育内容应具连续性;实践教育方法应具多元性;实践教育管理应具整体性。

【关键词】 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经验;启示

日本是世界上开办高等社会福祉教育较早的国家之一。自1957年日本福祉大学首创社会福祉专门教育起,至今已有643所高校开设了社会福祉类专业,学生规模达10万人左右。[1]

日本高校社会福祉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不仅在办学模式和专业门类上具有独特的多样化和广泛化特征,而且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也渗透着强烈的实践教育理念,该理念伴随日本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已日渐成熟,并在实践中成为一种制度。探究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模式、过程及其经验,对推动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的经验

1、实践教育内容充实

构建充实的实践教育内容是确保实践教育质量的关键。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由参观、演习、实习和课题研究四大阶段构成,具有典型的“累积式教育”特点。

(1)福祉设施参观。为了培养学生对福祉专业的热爱与专注,使其真切体验到所学专业为其带来的“责任”与“自豪”,各校为福祉专业一年级新生普遍开设有福祉机构参观访问、福祉志愿者体验和福祉学术论坛等三项实践教育。其中,福祉机构参观访问是指由教师带队,参观由中央、地方、社会团体、宗教团体及个人举办的福利院、康复中心、托老所、老年学校、老年之家等;福祉志愿者体验是指由老师或学长带队,参加由NPO等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举办的儿童、老年人贴心交流、老年人介护服务、残疾人社会融入支援等社会福利型志愿者活动;福祉学术论坛是指让学生参加、聆听由学校或学部举办的含福祉主题演讲、福祉发展磋商、福祉实习汇报及福祉机构宣传等议题在内的福祉交流研究活动。

(2)福祉业务演习。是福祉援助技术现场实习的先修课程,也是各校为二年级学生开设的实践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体验并掌握福祉服务的流程及方法。内容有:让学生在校内视听觉教室通过观看录像了解福祉需求者的心声与困境;在综合实习室进行福祉服务现场模拟演练;邀请校外福祉机构从业人员作实习专题讲座,并对部分特殊业务给予演习指导。

(3)福祉援助实习。福祉援助实习是为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也是大学四年里任务最重、时间最长、要求最严的实践教育h节。它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实践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双向选择前往各大福祉机构,为福祉利用者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继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时确立自我同一性。福祉援助实习要求完成于真实场景中,因此为了避免学生因过度紧张或操作欠缺熟练而给福祉利用者造成伤害,福祉机构要求每位学生的每项实习工作必须在学校带教教师和现场工作人员的双重指导下完成。

(4)福祉课题研究。专为四年级学生开设,以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为目的。实施步骤分为三步:第一步,要求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和技能,并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在指导教师给出的研究课题中进行选题;第二步,在文献研读基础上,确定课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路径,并在小组讨论会上进行汇报,接受指导教师指导;第三步,独自进行课题调研,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实践教育方法科学

教育方法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教学法手段,是教学中旨在实现课程目标和教授一定教学内容,师生所必须共同遵循的原则性步骤。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通过累积式教学实现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连续性和积累性;通过协同式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探究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科研能力和个性创造力的发挥。

(1)累积式实践教育。技能是在连续不断的积累中发展、完善和高级化的。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通过四年连续教学,不仅让学生扎实地掌握了社会福祉服务技能,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福祉服务技能的累积效应――福祉服务技能发展的系统化和福祉服务技能提升的加速化。以老年福祉援助为例,分层累积式教学能够让学生把不同阶段学到的援助信息搜集、援助目标确立、援助计划制定、援助措施实施以及援助效果评估等知识联系起来加以整合,形成整体化、系统化的操作模式;能够让学生在技术习得过程中逐步实现量变现象质变现象技术革新的目标。

(2)协同式实践教育。为了整合优势资源为实践教育目的服务,达到1+1>2的效果,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强调多种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要求既要有高校教师,又要有政府福祉部门和社区福祉机构的一线工作人员(福祉援助技术人员);在教学计划制定方面,要求激发集体智慧,共同商定实践教育流程、实践教育场所、实践教育目标和实践教育时间;在教学任务分派方面,要求严格按照教师研究专长进行专题教学,课程单元涉及社会福祉行政、社区福祉传输、高龄者福祉、残疾人福祉、儿童福祉等多个方面。

(3)探究式实践教育。探究式实践教育是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的又一亮点。它以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为目的。教学过程包括:①提出问题。首先,各实践小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难度适中的探究问题(课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如,“维持高龄者生活质量之思考”、“高龄者社区护理机制研究”、“儿童福利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残疾人福利服务体系研究”等等;②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独自调查验证,做到“感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知、知中行”;[2]③交流共研。定期召开小组讨论会,碰撞思想火花,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④研究总结。对本次研究进行梳理、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提交。

3、实践教育管理严格

科学有效的管理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通过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三步曲,成功有效地落实了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育人的目标。

(1)事前管理。指在计划实施之前,为了保证将来的实际成果能达到计划的要求,尽量减少偏差的管理。包括“实习前教育”和“实习前联络”两个环节。“实习前教育”,要求各学部围绕实习流程、实习目的、实习意义、实习计划以及实习编组(按照不同职业志向分编实习小组)等开展实习培训讲座3次(6课时);“实习前联络”,要求学生在专业实习开始前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员主动联络,提交实习计划书并接受事前指导。如,实习职种理解、福祉援助对象评估、福祉援助计划编写等。

(2)事中管理。指学校和实习单位对计划执行过程(23天,180小时)进行现场检查并及时纠正各种偏差的管理。事中管理要求学生必须详细记载每天的实习内容、实习问题和实习纠正;要求教师必须与实习单位教员每周及时碰面,了解实习中学生遇到的困难,必要时应开展一对一实时改进。

(3)事后管理。指实习结束返回学校后,对学生撰写、提交实习报告、实习职种介绍、实习体验总结等书面材料,以及学部进行结果评价而进行的管理。其中,“实习体验总结”要求有实习(课题)名称、实习内容、实习成果、实习感想、后续研究课题以及对低年级同学的忠告等内容,完成后由学校统一印刷装订,一份留给学生本人,另一份送交实习单位留存;“实习职种介绍”要求有实习单位名称、负责人、联系方法以及该单位的福祉援助方针、福祉援助特色、福祉岗位介绍等对下一届学生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实习结果评价”,要求学部对学生实习前教育、实习中教育和实习后教育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实习指导配合(分前后两个阶段)、实习联络、实习计划、实习日志、实习单位评价表、自我评价表、实习报告、实习体验总结、实习职种介绍等10项内容,每项各占10分,共计100分。学生实践教育成绩分为四档,从高到低依次为优秀(80分以上)、良好(70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不合格(60分以下或单项成绩众有6分以下的)[3]。

二、对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的启示

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教育部于1998年增设的专业。该专业由于设立较晚,因此目前无论在实践教育方法方面,还是在实践教育内容及管理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分析、把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存在的关键问题,借鉴日本先进经验,开展切实有效的实践教育改革已刻不容缓。

1、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中的关键问题

(1)实践教育内容含混。首先,从各校教学课程设置一览表中可以看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几乎每门方向课程都安排有实践(或实验、实训)学时(3~8学时不等),但是这些课时是如何实施的,应涉及哪些内容,应采取何种形式,应做怎样的次序排列等均无具体要求;其次,再从毕业实习来看,内容上也普遍过于笼统,仅要求与所学专业有关即可,至于学生去何地区、何单位、做了何种技能的实习等学校基本不过问,只根据实习报告内容核定成绩。

(2)实践教育方法刻板。实践教育方法是深化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尽管各高校已普遍关注专业实践教育,并且部分学校也对实践教育方法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这些改革仅局限于部分改革,因此并未彻底摆脱“模仿秀”实践教育模式,加之设施陈旧、形式单调,学生对综合性、设计性实践的兴趣及动手能力也无较大提高。

(3)实践教育管理薄弱。目前,从各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管理来看,不外乎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管制型管理(少数高校)。要求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学管理部门厘定的标准、程序、要求等展开教学,严禁任何改动;另一种是放任型管理(多数学校)。不仅实践教育内容、时间安排随意,而且也缺乏具体可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考评体系。另外,在实践教育经费投入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方面也少有作为。

2、启示与建议

(1)实践教育内容应具连续性。实践教育应是渐进的、有序的、上升的,而不是突变的、无序的、迭落的。借鉴日本高校社会福祉专业连续实践教育的经验,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一是应制定四年实践教育计划,改革单靠短暂毕业实习培养职业技能的现状;二是应构建“三层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层次的具体要求循序渐进地安排专业实践教育内容,将实践教育目标和任务踏踏实实地落实到不同年级的实践教育环节中。

(2)实践教育方法应具多元性。实践教育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不同的实践教育方法对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将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但是,纵观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目前基本上都是采用接受式教学方法,这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要求,而且也忽视了师生间的互动与沟通,使学生只能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机械的应用者。[4]因此,改革现行实践教育方法已是当务之急。借鉴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一经验,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方法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践教育内容,从“直接感知教学法”“语言传递教学法”“启发暗示教学法”“引导探究教学法”逐渐过渡。

(3)实践教育管理应具整体性。实践教育管理应是以实践教育的全过程为对象,遵守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原则、方法,对实践教育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总结、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以确保教育目标实现的活动。[5]分析日本高校社会福祉实践教育的三阶段管理,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管理今后应重点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完善:①计划管理。包括总体计划与具体执行计划。总体计划是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总体设计和安排,由于各个学校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出,故不再赘述。执行计划是为落实总体计划中的每项具体任务而做出的计划,应包括实践教育地点、目标、内容、方式、流程、时间、要求等,目前各学校基本没有。[6]②过程管理。首先,应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别的实践教育内容分别编制教师用和学生用实践教育记录簿,以便及时了解教师的指导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应建立由教师、实践单位、学生三方参c的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对不同实践教育项目进行相互评价、相互打分来及时掌握实践教育过程存在的问题。③反馈管理。为了提升实践教育质量,最后还需要对过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定期汇总,发现偏差及其这种问题的原因,拟定纠正措施,防止问题发展或继续出现。

【注 释】

[1] 日本社会福祉教育学校B盟.http://jassw.jp/.

[2] (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63-165.

[3] (日)栗山隆.社会福祉g教育に演する一考察.http:///.

[4] 孙爱晶等.卓越背景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3(6)80.

[5] 孙群英.地方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6.15.

[6] 公丕国.“PEER”模式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1(9)58-59.

劳动实践教学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高职;果树生产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196-02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果树生产技术》是高职院校园艺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分二个学期实施教学,第一个学期讲授果树生产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第二个学期讲授南方特色果树的栽培技术。果树生产技术课程内容多,季节性强,生产实践任务重,如何在教学中使理论与实践、实践与农时更好地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值得花工夫、下力气去探究。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的劳动不是机械的、简单的劳动,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何搞好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教学方法的探究是一个很普通的课题,“怎么教、怎么学”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课题,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课题,是一个因课程不同、学习对象不同、学习环境不同而变化的课题。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课内外的一系列工作,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果树生产技术课程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与实践,针对不同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总结摸索出一系列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果树生产技术课程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有其特点和优势,其教学信息量大,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果树基本理论与知识;在教学进程中便于调控,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讲授法缺乏学生直接实践和及时作出反馈的机会,有时会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多媒体演示与板书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相结合,图片演示与实物展示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善于设置疑点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避免让学生感到单调的“满堂灌”现象出现,同时教师应观察学生上课时的反应,及时采取应变措施,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与教学同步。

2.角色换位法。角色换位就是教师在备课时将自己处于学生的角色,而在辅导学生复习时要求学生将自己处于教师的角色。教师在备课时将自己处于学生的角色,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考虑到在讲授时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有哪些,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释疑,在授课顺序、语言表达、板书设计上等应注意做到哪些。而在辅导学生复习时要求学生将自己处于教师的角色,要求学生当一回老师,考虑如果让你上这节课,你将怎样上,并将你的上课设计记录下来。这样一来,师生都从对方角度出发考虑,理顺教学思路,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不失为一种好的掌握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

3.现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是讲授与示范、实践与生产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适用于果树生产技术课程的实践技能部分的教学,即把课堂搬到果园,教师在果园里实施教学活动。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果树的生长发育规律和不同季节不同的管理技术措施,紧跟农时和果树的物候期,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现场教学时,教师一边授课一边做示范,学生一边听讲一边动手操作,当学生掌握技能后就可以安排学生参与生产实践劳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理解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熟练实践技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生产相结合,生产与劳动相结合。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系统的加以实践,帮助学生掌握果树的生长发育规律,掌握果树丰产优质栽培技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进行个别指导和检查,教学活动结束前,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做出点评,学生与教师一起做出教学活动总结。现场教学法很好地实现了学习地点和工作地点的统一,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有利于学生掌握实践技能,熟练实践技能,提升工作能力。

4.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适用于果树生产技术课程中较难理解且必须掌握的果树核心部分知识的教学。讨论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普通一员,充当组织协调的角色,教师要融入到学生之中,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涉猎专业知识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提高学生收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应变能力。

5.归纳总结法。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应该是一位善于归纳总结的人。作为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将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变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于学过的知识,在没有进行系统整理以前,往往会觉得零散、繁杂,而进行归纳总结后就会感觉条理清楚,且比较容易记忆。因此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可以巩固学过的知识。同时,通过总结加强记忆、加深理解,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学习打下长久的基础。如果学生能及时地总结自己的知识系统、掌握知识联系、明晰知识规律,就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事实证明,凡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有良好的归纳总结习惯。

6.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法主要应用于课程拓展内容的教学,充分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是衡量学生自学能力的好办法。具体做法是在学期课程教学进行到■时,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专业认知,此时布置给学生一项作业,即要求其独立完成一种新的果树栽培技术的PPT制作,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料、报刊杂志等,查阅和收集需要的资料,对资料进行处理后完成文字组织,上交教师批阅,根据教师意见进行修改补充。尔后进行PPT的制作,要求图文并茂。最后进行PPT的演示与讲解,教师和同学提出问题,请演示者回答。通过这一系列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自己寻找答案,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科技写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养,有利于学生拓展未来的工作能力。

实践证明,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收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进步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宋长如.浅谈《果树栽培技术》教学方法之改革[J].现代农村科技,2009,(10).

[2]边克军.试论如何改革果树专业课教学方法[J].源流・教育版,2011,(4).

[3]张力飞.引导文教学法在《果树栽培》课程中的应用[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劳动实践教学总结范文第5篇

一、在本学期的劳动教学中能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劳动活动,积发了学生劳动兴趣,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

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暂时性,易受意外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内容。因此在组织本班进行劳动实践时,我的教育具有集体活动的色彩,将不同的集体活动形式同具体的劳动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稳定学生的劳动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但是由于劳动条件和内容的不同,集体活动的形式也要有所不同。同时,在劳动的过程中让不同的学生担任不同的劳动角色,并经常进行互换,让学生时时对劳动都充满了期待。

二、尽自己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劳动课是以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本学期我让本班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将他们所有有限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他们也十分的乐于运用与相互教导,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乐观、创新的意识。这对他们劳动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有极大的帮助。

三、在劳动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懂得了自我检查以及帮助他人。

在自己做完了本部分的劳动任务后,学生都知道要先把自己的劳动任务检查一下,看能否通过自己的检查,如果通过了,他们就会对我说,让我去评分。在得到优分后,他们会相互帮助,直到任务完成,接受学校的检查。

四、在热烈的劳动氛围中,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地参与其中,但是个别学生会钻点小空子,不愿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