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垃圾分类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2
引言
人类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垃圾,随着城市人口日益增加,社区垃圾分类工作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我国从2004年城市垃圾产量就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且以每年10%的速度继续增长。垃圾处理已成为城市管理、环境建设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目前,垃圾处理手段主要有直接堆放、填埋、焚烧和分类回收。因此,垃圾分类处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社区垃圾分类处理更是成为从源头破解垃圾围城和污染的治本之策。当前,把垃圾源头分类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垃圾分类的概念及进行社区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1.垃圾分类的概念
垃圾分类就是将垃圾分别投放,并通过分类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大致是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结合本地垃圾的资源利用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分类。
2.进行社区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根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量超过1.5亿吨,并且以每年8%~10%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占地约80多万亩。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生活垃圾采用传统的直接堆放、填埋、焚烧等方式,这种粗放的处理方式不仅浪费了垃圾中的有用成分,而且增加了垃圾处理困难,破坏环境,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实行社区垃圾分类管理,有利于推动城市垃圾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湖州市吴兴区社区垃圾分类现状
1.社区垃圾的主要成分
通过查阅资料,笔者得知,社区垃圾的主要来源是食物残渣,约占31%,其次是包装袋以及包装盒等干垃圾,占23%左右,最少的是废旧电池和电子产品垃圾,占7%。厨房垃圾占生活垃圾的比例最大。
2.湖州市吴兴区社区实施垃圾分类的办法
早在前几年,湖州市就开始投入人力物力财力,逐步用分类垃圾箱代替传统垃圾箱。2010年,围绕打造“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创建目标,湖州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在市区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直运、处置。试点工作于2010年10月起开始启动,选择市区莲花庄小区、金色地中海等14个环境良好、条件较成熟、物业服务较好的小区,共10000余户,约3万人。同时,在市行政中心和建设、环保、卫生、教育4个系统机关部门和下属企事业单位,分别组织开展部门单位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参加试点的单位共66个。
本着“简便易行、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的指导原则,在学习借鉴日本、美国、台湾、杭州等国内外垃圾分类经验后,按照《湖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及直运规划》,我市制定了“大类粗分、通俗易懂、环保节能”的分类原则,把生活垃圾分成了厨房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四类。
湖州市吴兴区社区垃圾分类的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垃圾袋和垃圾桶的发放:由社区工作人员向试点社区居民发放垃圾分类专用的环保型垃圾袋和桶。第二,家庭分拣:由居民自行在家对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之后将其分别投入到家中的标有垃圾分类解释图的小垃圾桶内。第三,分类投放:居民对家中分类完毕的垃圾用塑料袋封口后,投放到社区有标识分类的大垃圾桶中。第四,分类收运:社区保洁员在规定时间把大垃圾桶拖到集中点,环卫部门在8:30后进入小区在垃圾桶的集中点,分别收运厨房垃圾和其它垃圾,待垃圾收运完毕,由小区保洁员对垃圾桶进行清洗干净后复位。
三、湖州市吴兴区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意识的调查
通过对湖州市吴兴区几个垃圾分类试点社区和普通社区走访了解,笔者得知,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仍不够规范。
1.试点社区中垃圾分类的情况
这些社区中不少市民已经具备一些垃圾分类知识,也有了自觉分类的意识。但是其分类投放的准确性不够。在当前环保垃圾袋免费且每月保证使用量的情况下,不少居民仍在大量使用从超市购物、菜场买菜取得的其它非环保型塑料袋。
2.普通社区中垃圾分类的情况
在对未进行社区垃圾分类的社区走访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社区有的仅将社区中的垃圾桶分为可回收垃圾桶与不可回收垃圾桶,有的只用一个垃圾桶混装社区的各种生活垃圾。居民大多将可回收的垃圾卖给社区附近的废品回收人员,社区的垃圾桶中仍然混装着各种生活垃圾。
四、研究湖州市吴兴区社区垃圾分类推行中存在的问题
1.垃圾分类注重规章制度层面,缺乏可操作性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垃圾分类作为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有明文体现。但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分类和减量方面的专用法规,只有一些指导性的条文,且均缺乏对垃圾如何分类、如何收集和处置等实施细则的规定。分类责任主体模糊,垃圾分类缺乏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总体可操作性较差。
2.垃圾分类标准制定不够详细,居民各自对垃圾分类的标准有待统一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了解到,居民对“可回收垃圾”中的“回收”二字的理解仅仅是凭自己的生活经验。这使得居民的投放垃圾选择不一样,从而达不到垃圾分类的效果。
3.部分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在各个家庭中,进行家务活动的大多为老人、中年人,此类人群往往文化素质不够高,对垃圾分类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在他们看来,社区免费发放垃圾筒、垃圾袋仅仅是为自己省去购买垃圾袋的费用,其中不少家庭仍会使用从各大超市、菜场采购回来后的普通垃圾袋。
4.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愿较强,但正确率不高
当然,也有不少居民大力支持配合垃圾分类工作。他们在家中会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投放的正确率却不能保证。尽管社区会通过自制宣传海报对垃圾分类知识进行普及,但自制的宣传海报常有疏漏。比如厨余垃圾是指厨房做菜或日常饮食剩下的垃圾,但例如装豆腐的豆腐盒就不属于厨余垃圾。加之中国市面上的产品目前不标明其属于何种垃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居民正确投放垃圾的难度。
5.宣传方式单一、力度小
垃圾分类的宣传主要在社区进行,这样的宣传方式较为单一,影响力有限。政府缺乏监督,宣传力度不足,未能在社会上引起重视。同时,大众媒体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垃圾分类在深度、广度、频繁度上急需加强。
五、针对湖州市吴兴区社区垃圾分类的现状提出管理对策
1.深化法规操作性,加强配套制度政策研究
应结合湖州市的自身情况,具体制订操作性强的制度规定和实施细则。据报道,广州有望在2010年8月前出台全国首个垃圾分类管理规定,对分时段收运、处罚等都有较细致规定阁;北京将在目前l8个区县600个小区试点垃圾分类的基础上,尝试通过立法来深化垃圾分类。因此湖州可在借鉴国内外特别是广州、北京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拟定垃圾分类管理规定来提升垃圾分类的法律地位,并辅之以配套的政策研究,明确责任主体。
2.统一完善垃圾分类标准
抽象的分类概念不利于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理解和具体操作实施。因此在垃圾分类工作尚未成熟的阶段,分类类别应以方便公众理解和投放为主。对社区的垃圾分类划分标准应符合社区实际情况。如对废报纸、塑料瓶等便于积攒和堆积、回收价值较高的垃圾,不需要配备专门的分类收集设施。但对碎玻璃、碎纸张、塑料薄膜等回收难度较大、回收价值较低的废弃物,应配备标志明确的专用器具或定期上门回收,方便居民分类投放,促进公众对分类的积极性。
3.加强多渠道宣传教育,公众参与
目前除垃圾处置场周边居民外,一般公众对垃圾末端处置场所的环境难以有切身感受。因此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逐步对公众开放处置设施,如组织周边的小区居民、学校等参观考察,让公众切身参与直接了解垃圾处置的相关信息,增加透明度,这将会提高公众的配合度和支持度。对于垃圾分类的宣传,不应局限在社区内部,政府应当出台垃圾分类的宣传手册,增大垃圾分类的普及面。大众媒体也应广泛宣传垃圾分类教育工作。学校、各单位也应进行大力宣传。在分类初期,真正能正确分类投放垃圾的公众极少,加上垃圾袋装化等客观因素,分类实行难度较大,操作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当群体中大部分做不到分类,就会由于“从众心理”和“法不责众”,进一步增加分类实施的难度。因此在开展分类初期,必须通过设置专项的垃圾分类指导员或志愿者来辅助。
4.建立垃圾分类专用垃圾袋编号体系
社区可以在每月发放给居民的垃圾袋上进行编号,使每户人家的垃圾袋都有特定编号,有利于追踪工作。开展判断垃圾分类正确与否的社区活动。通过政府补贴,对正确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给予奖励,对无视垃圾分类的居民予以告诫。荣辱之心人皆有之,通过这样的措施,可以让那些无视垃圾分类的居民在舆论的监督下进行垃圾分类。
六、结束语
垃圾分类是一个社会问题,应举权社会之力,由政府、社会、家庭共同来参与。社区垃圾分类管理涉及诸多因素,而居民的参与意愿、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影响到垃圾分类政策实施的成败。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管理的行为既受到经济人理性、环保意识不强等内在因素影响,也受到政府责任意识缺失等外在因素影响。激发公民参与热情、提高政策执行效果要积极发挥舆论宣传、非政府组织和法律制度规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丽.上海市垃圾分类工作瓶颈及对策分析[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0(3):24-28.
[2]陈全,瞿志龙.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研究现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3(12):25-29.
[3]邓俊,徐琬莹,周传斌.北京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效调查及其长效管理机制研究[J].环境科学2013(1):395-400.
[4]胡倩雨,陈超,黄盈盈,和增辉.上海市城市社区推行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J].2012(3):164-167.
[5]刘国卿,刘德全,李志刚,罗奇,金玲玉.深圳市垃圾分类现状和对策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12(4):43-44,48.
[6]刘妍,殷洁.南京市垃圾分类体系试行现状与改善建议[J].山西建筑,2013(31):224-226.
[7]鲁先锋.垃圾分类管理中的外压机制与诱导机制[J].城市问题,2013(1):86-91.
[8]沈颖青.我国垃圾分类现状及对策建议[J].北方环境2011(8):13-14.
[9]吴叔超,李新辉.国内外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研究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卫生工程2010(5):36-38.
[10]赵静,鲁先锋.城市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管理的障碍与对策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3(10):62-64.
[11]岳金柱.从社区破解垃圾分类处理之困[J].社区,2010(16):10-13.
[12]杨婧恂,韩霞,张金龙.我国垃圾分类处理现状及原因分析――兼谈与日本相关制度的比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8):132-133.
[13]杨春柳.以政府为主导从专业管理到专业监督――房山区垃圾分类管理探索[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1(13):71-73.
[14]熊辉,林柏伟,程晓懿,李佑智,檀炎,杨海燕.中小型城市垃圾分类管理模式探讨[J].环境卫生工程,2011(2):35-37,40.
为全面贯彻落实《XX县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实施方案》、《XX县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考核办法》、《XX县完善提升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工作》等文件精神,全面提升本街道垃圾分类管理能力和处置水平,结合我街道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按照“政府推动、全面参与,源头治理、全面推进,市场运作、政策支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通过完善分类收运、处置设施设备体系和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各环节的督查考核办法,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垃圾处理体系。用三年时间,进一步巩固前期工作成效,完善生活垃圾分类长效管理机制,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全面提升市民垃圾分类意识,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努力使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认同感持续增强,全力助推美丽XX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二、实施范围
XX街道各村(社区)、站所、相关事业单位。
三、实施时间与步骤
从2019年5月到2022年5月,用三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全面提升各村、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水平。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9年5月-
2019年6月)
1. 做好全面宣传动员,广泛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宣传。通过邀请县分类办、垃圾分类工作专家现场培训等形式,提升机关、村、社区干部垃圾分类工作能力和居民群众垃圾分类知晓率和参与率。
2. 成立街道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XX街道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实施方案》《XX街道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考核办法》等文件,召开工作推进会议,进一步明确工作内容和要求。
3. 抽调相关人员成立垃圾分类管理工作办公室、督查考核组、宣传培训组、指导推进组,对村、社区垃圾分类工作进行现场督查指导。
(二)全面推进阶段(2019年7月-
2021年12月)
起,各村、社区按照《XX街道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实施方案》《XX街道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考核办法》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确保年度工作有效落到实处。
1. 至2019年底,街道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达100%,居民知晓率达100%,参与率100%,投放准确率达65%以上,分类运输率达8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回收利用率达45%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3个、示范小区5个以上,街道(含村、社区)办公场所创建成示范单位。
2. 至2020年底,在覆盖面、知晓率、参与率达到100%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他指标,确保投放准确率达80%以上,分类运输率达90%以上,回收利用率达60%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100%,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7个、示范小区8个。
3. 至2021年底,街道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实现零增长,投放准确率达90%以上,分类运输率达100%,回收利用率达70%以上,实现街道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示范小区全覆盖。
(三)巩固提升阶段(2022年1月-2022年5月)
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模式适宜、分类高效的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处理体系,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巩固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加强XX街道垃圾分类工作统筹协调和有效推进,成立由街道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公室、宣传培训组、指导推进组、考核督查组,协调落实和推进各阶段垃圾分类工作。各村、社区要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推进小组。村、社区书记任组长,落实分片包干,协调推进工作机制,确保辖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二)强化宣传培训。加强垃圾分类培训教员、指导员、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实现垃圾分类的培训、指导和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专业化,切实发挥“三支队伍“的基础性作用。各村、社区志愿者人数不少于分类家庭户数的2%。建立健全培训工作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要积极组织垃圾分类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小区、进家庭、进企业、进商场、进宾馆(酒店)、进窗口等“八进“活动,特别是要加强对村、社区两委班子,以及业委会成员、党员、楼道长、小组长、志愿者的培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发挥共青团、妇联、工会、物业企业、保洁队伍等组织和队伍的作用,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各村、社区开展培训活动原则上每月不少于1次。特别是村、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含网格员)要结合“三进三服务“和“一线恳谈日“等活动,每周二、六晚以“固定走访日“的形式开展上门走访宣传,指导垃圾分类。每月走访户数不少于200户,并做好登记。
2017――垃圾分类的转折年
李震介绍,北京市于2008年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工作,通过不断积累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2017年应该是垃圾分类的转折年。
在第十四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了六项关乎民生的重点工作,其中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北京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的重要讲话精神。郭金龙书记、蔡奇市长多次进行专题调研,在相关批示中指出要全面提升垃圾分类工作水平。张建东副市长多次组织专题研究,广泛征求基层一线从业人员、企业代表、社区工作者的意见建议。
为进一步提升北京市垃圾分类的运行水平,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今年,首创智慧环卫在劲松地区建立了首创智慧生活垃圾智能分类回收体系。回收体系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为核心,以智能终端为载体,将最先进的技术应用于垃圾分类工作中,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提高居民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首创智慧环卫已经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为配合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和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的宏观治理战略,北京首创环境投资有限公司联手中环创新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北京首创智慧环卫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智能环卫”、“垃圾大数据”、“互联网+”搭建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对垃圾进行全程计量和转移监控,促进垃圾分类收集和垃圾资源化线上统筹管理,提升垃圾管理水平,推进城市矿产产业升级。
“绿馨小屋”――垃圾分类的绿色家园
2016年,北京市生活垃圾日产生量2.38万吨。劲松中社区居住着1800户、5000多人,单是厨余垃圾每天就能收集近2吨。然而,记者在劲松中社区看到的却是整洁优美的环境。
记者注意到,在劲松中社区16栋楼中分布着2座“绿馨小屋”,4辆移动垃圾收集车在居民楼之间定时巡逻,居民投放垃圾招手即停。李震介绍,绿馨小屋和垃圾分类收集车有效解决了各家各户分类投放垃圾的难题。
在劲松中社区,除了厨余垃圾(居民分好类后投放到社区设立的分类垃圾桶里),只要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如易拉罐、废旧报纸、玻璃瓶等,都可以拿到绿馨小屋按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为了提高居民们垃圾分类的积极性,首创智慧环卫开展了“分类换积分”活动。在劲松中社区,每户居民可以办一张“首创智慧绿卡”,建立“绿色档案”,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比如,张大妈把分好类的厨余垃圾交到绿馨小屋,回收人员称重后,张大妈在回收人员手中的终端设备上刷首创智慧绿卡,张大妈的姓名、住址等信息就会被调取出来。回收人员只需输入重量,系统即可自动换算积分并存档保存。李震介绍,1公斤的厨余垃圾积1分,1公斤的废旧报纸、废旧衣服、毛巾等积5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享受家政服务。为了提高居民们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试点初期,200个积分折算15元,可兑换卫生纸、洗手液等生活用品和电影票,或是享受家政保洁、理发等服务。李震介绍,试点初期参与的居民比较少,后来通过搞活动、发材料,讲解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知识,参与的居民越来越多,兑换点居然排起了长队。“其实,居民们根本不缺这些生活用品。而是看到小区的环境卫生越来越好,受益的是大家,无形中提高了环保意识,自觉自愿地参与其中,大伙齐出力,共同维护社区美好的家园。”垃圾分类收集车每天分两个时段作业(6U30-8U30、17U30-19U30),在各自负责的区域巡逻,可视范围内每栋楼的居民都能看到。垃圾分类收集车也收集可再生垃圾和厨余垃圾,也能使用首创智慧绿卡积分,主要是方便年龄大的居民。此外,社区还设置了2处固定的回收站点,每天6U30-18U30回收可再生垃圾和厨余垃圾,作为移动收集车的补充。
抓好前端――源头分类促减量
劲松中社区可再生垃圾和厨余垃圾的回收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李震认为这要归功于北京市提出的“两网融合”方案。
“两网融合”方案提出之前,通常是把3个垃圾桶组合成为一个投放站点,用于分类收集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同时还要与不同的运输车辆和收运作业队伍对接,如此才能形成完整的垃圾分类链条。但是实际情况却是“能卖钱”的垃圾早就被居民们分拣出去了。这是因为,居民们处理生活垃圾通常有两条途径,首先是把“能卖钱”的可回收垃圾分拣出来卖给商贩,卖不了钱的垃圾就直接扔进了垃圾桶。前者属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具有商业属性;后者属于生活垃圾回收系统,具有公益属性。面对“两条系统分支”的窘境,造成可回收物垃圾桶在很多小区派不上用场,加之厨余垃圾分出的比率不高,导致3个垃圾桶里装的大多是混合垃圾,再经过拾荒者的翻拣,收运人员只能“混装混运”。
按照“两网融合”方案,把再生资源回收和生活垃圾回收这两大系统进行“融合”,从源头上抓好分类,劲松中社区率先开展了“分类、分质、分时”收运试点,把再生资源回收和生活垃圾回收清运两套系统整合并轨,有效解决了混装混运这一难题。记者了解到,在北京市开展的垃圾分类达标试点的居住小区中,劲松中社区依托首创智慧环卫建立的“两网融合”平台(“两网融合”基于“环境卫生工作指挥中心”来实现,是一个互联网操作平台),进一步提高了源头分类和资源再利用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作为“两网融合”的试点小区,首创智慧环卫既负责前端的垃圾分类收集工作,还要与环卫部门对接,负责清运和处置。李震介绍,厨余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统一运送到社区附近的垃圾楼里。垃圾楼设置了两个大型的垃圾箱。绿颜色的垃圾箱放厨余垃圾,灰颜色的垃圾箱放不可回收垃圾,北京市环卫集团负责统一收运处理,废旧报纸、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直接运送到资源利用再加工企业。
大桶和小桶――垃圾分类向精细化转变
对于不可回收的垃圾,垃圾桶的布局也发生了改变。“我不赞成把垃圾桶摆放在楼门口方便居民们投放的做法,因为这容易造成小区环境脏乱差。”李震介绍,为配合垃圾分类回收,劲松中社区将尝试“小桶换大桶”。即:把社区里原有的垃圾桶全部取消,在社区外的主干道上设8组大桶(每组4个),用于收集不可回收的垃圾。“比如,有居民没有把垃圾分好类,产生的不可回收垃圾多,那就只能拎着很重的垃圾袋走一段路,投放到主干道设立的大桶里。这也是一个引导居民们做好垃圾分类的举措,同时还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分质、分时”收运的目的。
两年前,本刊记者针对垃圾分类问题采访过李震。如今,两年时间过去了,李震总结了两年来的发展变化。他f:“基层永远是垃圾分类的主流区域。要从实践出发,在基层完善垃圾分类的体系建设。下一步,首创智慧环卫将向专业咨询环卫运营服务商发展,通过物联网精细化管理手段,提升基层垃圾分类和管理水平,向专业化、协同化发展,把劲松中社区垃圾分类的管理模式推向全国。比如,厨余垃圾直运模式;定时、定点收运,有效提升厨余垃圾的收集率;‘互联网+’和APP积分奖励模式,引导居民们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推行垃圾分类二次分拣社会化服务模式,实行垃圾分类社会化服务。”
采访手记
最近读了一本美国演讲家博恩・崔西的书,其中的一段印象极为深刻:只要你能在一个特定领域,投入7300个小时就能成为专家;投入14600个小时就能成为权威。而投入21900个小时,就可以成为世界顶尖。
关键词:社区餐厨垃圾零废弃预处理
一、社区餐厨垃圾全过程分析
(一)回收环节
我国餐厨垃圾的回收处理处于无序的状态,目前大量餐厨垃圾主要流向三个渠道:个体商贩、城郊养殖户和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三种途径中,个体商贩多选择餐饮服务单位、学校机关食堂等餐厨垃圾集中产生点以低价、甚至免费收购餐厨垃圾,运往郊区,直接作为养殖户的动物饲料或者利用渗滤液等炼制地沟油;城郊养殖户和城市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则兼顾社区餐厨垃圾、食堂和餐厅等商业性单位餐厨垃圾的回收处理。
(二)预处理环节
餐厨垃圾的一般处理模式如下:餐厨垃圾人工分拣、脱水预处理、固相垃圾水洗、液相垃圾处理、固相垃圾杀菌处理、垃圾处理物的脱水处理、垃圾处理物装袋打包。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社区的餐厨垃圾预处理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
(三)清运环节
社区餐厨垃圾的清运主要包括个体商贩或城郊养殖户收运、直接倾倒、环卫工人收运三种方式,此外,还存在少数社区自建处理池或自购处理设备进行处理、用餐厨余料饲养家禽等途径。目前社区的餐厨垃圾回收运输体系不仅不专业,还可能导致二次污染。
二、相关改进建议
(一)随袋征收餐厨垃圾费
我国大陆区可以借鉴并因地制宜地使用台湾“随袋收费”的计量收费模式,即按照垃圾排放量缴费 (PAYT,pay as you throw)。相比以住户 (或个人) 为收费单位定期按统一的价格征收餐厨垃圾费的定额收费形式,随袋征收餐厨垃圾费形式下,收费金额与餐厨垃圾的产生量有直接的关系,居民出于经济利益考虑有减少垃圾排放的动力,促进源削减,同时从量收费制对于提高居民的整体环境意识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定额收费忽略了公众在垃圾排放量和收入水平上的差异,不仅向人们发出少排放垃圾利益受损的信号,还有穷人为富人埋单的嫌疑。而从量收费制下,居民产生的垃圾越多,缴费越多,更好地体现了“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优点。
1、实际操作
首先,应制定专门的垃圾回收法案,规范操作;其次,提供不同规格的垃圾专用袋,制定合理的价格,在各社区销售;再次,合理安排回收车停经时间、路线;最后,解决回收后循环利用的问题,基本做到“以垃圾养垃圾”。同时,政府应公开垃圾处理费使用情况,并定期厘定收费标准,使生活垃圾费的收费所得可以公开透明的做到“专款专用”,从而提高居民配合的积极性。
2、征费收入的管理
(1)收支两条线管理方式:各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按月将所收餐厨垃圾费上缴区、县财政专户再由各区县财政上交至市财政局财政专户。对于所收费款应通过完善信息系统并建立严厉的监督机制,确保专款专用。
(2)对低收入群体进行补贴: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与平均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以北京为例,2008年,北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978元,最低生活保障约为3720元 (310元/月) ,前者是后者的5倍。为了不影响低收入群体的正常生活,该制度需要逐步完善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以及减免制度。
(二)激励手段
1、差别定价刺激分类
适宜的价格水平、不同的差别价格可刺激居民回收餐厨垃圾中的可用成分,同时通过引导正确消费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我国可参照英国的垃圾掩埋费价格标准以及我国现在正在逐步推行的“阶梯水价”,采取“阶梯餐厨垃圾费”的差别定价方式,根据餐厨垃圾丢弃量的不同范围制定不同价格。在餐厨垃圾丢弃量在规定额度下则采取标准价格,对超额丢弃的餐厨垃圾加重征费比率,对人均丢弃量低于一定限度的家庭采用鼓励性低收费,刺激家庭进行餐厨垃圾分类。
2、代金券直接奖励法
将餐厨垃圾所收费的部分以代金券奖励的方式补贴给削减产生量、促进循环再利用的个人或社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居民对餐厨垃圾预处理的热情。实际操作中,可以使居民按照分类要求将报纸、饮料罐等可回收物分别放到带有户主姓名和地址标码的容器内,然后由餐厨垃圾收集车将这些容器一并运到加工厂统一分拣。政府每月按每户居民回收餐厨垃圾的数量发放代金券,居民可在指定的银行设立代金券账户,每月结算一次,代金券可在指定杂货店、餐馆、娱乐场所等使用。
(三)建立社区餐厨垃圾分级标准
1、分级回收的质量标准
对富含较高的营养成分的垃圾,经过技术处理可获得较高的利润,在回收时应向产生者支付一定的费用,这类餐厨垃圾符合一类标准;对于质量不高的餐厨垃圾,虽然可以进行资源化处理,但其处理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不显著,基本实现收支平衡,这类垃圾符合二类标准;对于质量较差的餐厨垃圾,其直接排放会影响社区环境质量,具有较低附加值且技术处理成本高,回收时可向生产者征收处理费用,这类垃圾符合三类标准。餐厨垃圾的具体分类标准内容可以结合社区不同的经济情况和处理运输能力进行调整,其根本依据都是餐厨垃圾的质量。
对于餐厨垃圾的质量判断,可以通过感官形状上的色泽、发酵情况、有无霉菌、结块现象、异味程度、液体含量、渗滤液成分以及富含的营养成分和有机成分等进行鉴别。一般情况下,满足一类标准的餐厨垃圾在资源化处理之后能够符合饲料卫生标准和营养标准;二类标准的餐厨垃圾在处理后可制成符合质量标准有机肥料;而三类标准的餐厨垃圾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技术成本处理后仍不具有高利用价值,通常只能进行末端处理。
[关键词]城市社区 循环经济 瑞景公园社区 对策研究
1我国循环型城市社区的内涵和特征
1.1 循环型城市社区的内涵
循环型城市社区是以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和出发点,通过制定并落实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制度,构建生态建筑和循环型生产生活体系,倡导社区居民绿色消费,使社区的物流、能量流、信息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得以高效循环利用,从而促进城市社区内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1.2 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1.2.1低能耗,强调社区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首先是在源头上进行控制,在社区生产和生活的整个过程强调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最大限度降低资源的投入,强调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的最大限度利用。
1.2.2再利用,强调社区废弃物的内在消化及资源化
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在中端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资源再利用和循环回收利用方面,具体表现为对社区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和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实行废弃物资源化,从而提高资源的再利用率。
1.2.3低排放,强调社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在末端的特征体现无污染、零排放原则,具体反映在对社区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废弃物对社区居民生存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1.2.4全面参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强调社区居民的全面参与,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塑造循环型社区的新型文化,将循环型社区的构建内化为一种社区居民共参与的行为和时尚,从而减缓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健康、舒适和高效的社区生活环境。
1.2.5参与社会大循环,实现社区与城市循环系统的高效联动
循环型城市社区注重参与社区外的社会大循环,强调社区与城市循环系统间的高效联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中水回用系统,将城市社区排出污水纳入市政污水处理厂,通过中水回用系统将污水处理成中水返回到社区进行循环利用;其二,建立垃圾分选和废物回收体系,由社区物业管理处牵头,从源头即每个家庭开始分类,对一些危险的废弃物如电子垃圾等,设置专门的搜集点进行回收处理,社区清洁部门进一步细分,将可回收的废弃物出售给再生资源企业,将有机垃圾就地处理后转化为肥料用于社区绿化,最后由城市垃圾处理厂负责处理剩余垃圾,对可燃又无法循环
利用的生活垃圾可选择性地进行焚烧发电,做到垃圾处理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再利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和政策研究》(项目号:09BJY04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2厦门市瑞景公园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
2.1 社区基本概况
瑞景社区隶属思明区莲前街道,是“全国花园式小区”和福建省优质小区,先后被授予全国和省、市级“绿色社区”、省、市级“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创建第二届文明城市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辖区总面积0.56平方公里,由13幢高层住宅、2幢多层公共建筑组成,建筑板式结构,住宅总户数984户,容积率1.69,绿化率高达60.6%。小区利用自身优势,将城市形态、公园景观、人文气息元素加以融合,营造出“人―建筑―自然”的和谐居住小区。
2.2 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做法
2.2.1节能降耗
瑞景公园社区是我国第一个通过验收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实现了高层住宅24小时热水入户,13幢高层住宅均采用太阳能集中供热,实施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它所依托的是三个系统:太阳能集中供热、热泵加热、电加热。据该社区有关负责人表示,该系统全年常规能源替代量为282.88吨标准煤,同时,该系统的二氧化碳减排量698.71吨/年,二氧化硫减排量5.66吨/年,粉尘减排量2.86吨/年。同时,在其他节能方面,地下车库采用采光天井,屋顶采用新型保温材料硬质聚氨酯发泡保温层,外墙铝合金窗采用镀膜玻璃,剪力墙增设挤塑板保温层,设置抬眼更能集中供热系统,屋顶设置太阳能集热板等,满足了超过节能50%的要求。
2.2.2节水与水资源综合利用
瑞景公园社区自建一座日处理量达1500吨的污水及中水处理站,将生活污水经过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可以把小区每天产生的近1000立方米的生活污水处理成为中水,循环利用于绿化浇灌、道路社区保洁、业主冲厕和车库冲洗等用途,做到污水的零排放,每年可节约水资源约20多万吨。同时,瑞景公园社区大力倡导居民日常生活节水,取得明显的节水效果,比如通过选用节水器具,在社区建筑内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水效率,从而减少市政给排水的负荷。
2.2.3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垃圾分类处理及再利用
垃圾分类作为瑞景公园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之一,需要社区居民的全面参与,如设置分类垃圾桶、生物垃圾处理机等。瑞景公园社区在垃圾分类处理方面充分发挥社区联席会的桥梁作用,及时传达政府及企业、部门有关垃圾的各类政策,设置了垃圾分类箱和果皮箱,实行垃圾分类投放,做到生活垃圾和装修垃圾袋装化、分类回收,定点存放并日产日清,从而避免了二次污染。
2.3 创建循环型社区的实践总结
瑞景公园循环型社区的创建工作,坚持以宣传发动、思想教育为先行,以贴近社区、面向公众的方式来设计创建,积极引导社区居民自觉参与,力求提高社区公众的绿色生活理念,循环型社区创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2.3.1逐步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构建循环型社区的基础
社区卫生整洁、环境优美,实行垃圾分类投放,定点存放并日产日清,从而避免了二次污染;社区生活污水全部纳入市政管网处理,实现雨污分流;采取节电节水措施,节约能源;车辆规范停放,管理有序;家装施工严格控制工作时间,实现文明施工的要求。除基础建设外,社区配备专门的太阳能系统专业人员、社区保安人员和保洁人员,共同为构建循环型社区而努力工作。
2.3.2创建工作新平台,完善管理和监督机制
瑞景公园社区创建工作的成功之处在于领导重视、居民参与、志愿者共建。首先,以社区党总支为依托,成立由居委会、物业公司、辖内单位、共建部队和志愿者组成的社区联席会。建立健全联席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创建工作,并规范组织制度,实现了社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协调机制。其次,志愿者行动为创建“循环型社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社区共有各种环保志愿者360多人,他们在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环境管理以及环境教育中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联席会这个纽带,开创了“绿色社区”共建工作新平台,完善了环境管理和监督机制。
2.3.3创新宣传教育形式,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瑞景公园社区着力推进“三个结合”,即创建循环型社区与社区宣传相结合、与“争创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活动相结合、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创新宣传教育形式,提高公众参与意识。通过市民文明学校、大型宣传广告画等宣传教育阵地,开展“环保警示教育图片展”等系列活动,提高了创建“绿色社区”整体水平,让群众在活动中了解更多的环保法律和绿色生活方式知识。
3我国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现状分析
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支持、市场推动,还需要社区居民主动参与、自觉在日常生活中选择绿色生活方式,形成社区主导、政策引导、市场推动和居民主动参与的运行机制,才能共同促进循环型社区的建设。从这个层面来看,我国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政策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造成循环型社区缺乏制度法规保障
相对于传统社区而言,循环型社区所倡导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以往有着根本性的不同,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有关循环型社区建设的政策法规,来激励、引导和约束社区主体的行为。目前,针对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激励、约束政策法规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相关部门执法不严,有关政策法规在实施中效力较弱,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大大影响了循环型社区的健康发展。
3.2 循环型社区管理主体不明确,资金来源渠道较单一
我国长期形成的“大政府、小社会”治理模式,导致了社区管理者的主体地位不明确。目前,创建循环型社区的大部分工作由环保宣传部门来完成,未形成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完善的社区资源环境管理体系,职能分工不明确,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缺乏必要保障,尤其是专项资金用以构建循环型社区的来源单一,难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社区基础设施难以得到有效改善。这是当前循环型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社区居民对循环型社区的认识不全面,宣传引导方式有待创新
我国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部分居民对循环型社区的理念认识不全面,将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等同于绿色花园社区,单纯强调改善居住环境,而忽视社区资源节约、废弃物循环利用、绿色消费等层面,同时宣传引导方式较为单一,缺乏有效的利益挂钩机制,使得社区居民参与循环经济的热情普遍较低。
4我国城市社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对策探讨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促进城市社区实现“低能耗、可持续、零排放、零污染”为己任,全面开展循环型社区建设,是未来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瑞景社区创建循环型社区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来促进我国城市社区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4.1 建立循环型社区管理机构,形成合理高效的环境管理机制
瑞景公园社区在构建循环型社区过程中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社区居委会、物业服务公司、社区学校的负责人和居民代表等组成,统一运行机制,提高了创建效率。城市社区应建立以社区居委会和居民代表为主体的社区环境管理机构,组织和开展日常环境管理活动;建立健全社区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社区企事业单位和商业网点的环境管理,定期搜集居民对社区环境管理的满意度,形成创建循环型社区扎实的组织基础和高效合理的环境管理机制。
4.2 制定构建循环型社区的发展规划,建立社区网络体系
瑞景公园社区每年都制定工作计划,内容涵盖本年度社区将开展的一系列主题活动,为循环型社区提供指导。城市社区立足社区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明确社区的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等目标和任务,建立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安排开展活动的时序,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逐步形成符合本社区实际情况的循环型社区创建模式。同时,建立循环型社区网络体系,形成社区内外资源共享、交流与互动平台,创建社区论坛,进一步激发社区居民参与循环型社区建设的热情,及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社区内居民之间、社区和居民之间、社区之间的信息沟通。
4.3 重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瑞景公园社区在筹建之时就规划了一套完整的基础设施,包括太阳能系统、中水回用系统、垃圾分类箱、地下车库采光天井、雨水收集系统等硬件基础设施,为创建循环型社区奠定了基础。针对我国现有城市社区基础设施不完备的实际情况,应采取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多方筹资等方式,对诸如给排水、供热、垃圾分拣等设施进行改造;新建社区在规划初期就应考虑将社区各种要素连接起来,注重与社会大循环之间的联动,诸如水循环、能源循环、垃圾处理等系统,在一种便捷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将社区基础设施与社会大循环系统衔接起来。、
4.4 建立公众全面参与机制,倡导公众绿色消费
瑞景公园创建循环型社区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该社区居民对社区良好环境的渴望程度较高,加上社区多样化的宣传教育和通过互联网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激发和调动了社区居民参与构建循环型社区的积极性,为社区开展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在创建循环型社区中,构建相应的利益挂钩机制,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建立一支稳定的志愿者队伍,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和监督循环型社区构建的积极性。同时,创新宣传教育方式,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倡导绿色环保消费,引导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节电、节水,回收利用废弃物,优先采购各种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逐步形成有利于循环型社区发展的节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参考文献:
[1] 丛澜,徐威.创建省级绿色社区的思路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福建环境,2003,20(5):43-46.
[2] 张林英,周永章,温春阳,税伟,等.创建绿色社区,促进生态城市建设[J].现代城市研究,2006,21(1):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