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绩效评价工作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在分析我国传统体育课学习效果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新《纲要》的要求,提出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操作方案的具体案例,期望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和建立完善有效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并从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新《纲要》重新定义和概括了体育课程性质,对课程设置提出了严格要求。同时,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资源、课程评价进行了创新性的发展和完善。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许多专家、学者对新课程理念及新教学模式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理论探讨和实践性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以河南财经学院成功学院公共体育课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为研究基础,试图寻找和建立一套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和建立完善有效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1 对传统体育课学习效果评价方法的思考及新《纲要》的要求
学习效果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传统的体育课成绩评价形式单一,激励作用不明显,多以“量化”指标来判断学生成绩,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学生体质,提高了运动技术、技能。但是,由于过于突出技能性、选拔性、定量性、绝对性,而没有真正反应出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性、教育性、促进性。
1.1 强调技术、技能的评定,忽视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测评
由于集中考察了学生的运动技术和 技能,考评结果会集中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和运动能力,忽视了体育教学效果所包含的心理健康促进和体育适应能力的增强。
1.2 突出甄别与选拔。忽视激励与发展
由于主要对体育课程计划的某一教学内容的技术、技能的测评,这些测评数据按一定权重所反映的考试结果,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个案性。先天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体育成绩就好,反之,就差。以至于体育考试对身体素质优秀者构不成压力和激励,而对身体素质较差者来说,只能望洋兴叹,信心丧失,挫伤其参加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 偏重定量评价。弱视定性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法过于重视对学生在“高度”“.远度”“速度”等方面进行量的考核与评价,而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心理倾向性、竞争意识、沟通能力等因素的考察较少。系统科学告诉我们,任何系统都要由定性特性和定量特性两个方面的相互表现来描述,定向特性决定了系统行为的方向,为定量描述提供基础;定量特性把握系统的精度,为定性认识服务,使定性认识更深刻和精确。如果不强调对体育课程学习效果的定性评价,一方面使学习者难于形成牢固的运动参与意识;另一方面也会消弱体育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和促进他们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的影响力。
1.4 突出绝对评价,忽视相对评价
旧的评价方法,往往总是将受试者与全国统一标准相比较,突出了学习效果的绝对评价,忽视了对学习者的“进步幅度”的认可,不利于体现评价的激励和发展作用。
新《纲要》在课程评价中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做出了明确要求: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形式进行。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
2 高等学校体育课学习效果评价方法
2.1 学习效果评价的理论分析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反应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强调评价主体的积极性、互动性,评价内容与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包括体能和运动技能,还包括学生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在评价过程中淡化了甄别、选拨功能,强化激励、鞭策功能,把学生的课外活动情况纳入评价内容。在评价方式上,既有教师评价,还要有学生自评,学生干部的评价,学生辅导员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等综合的评价方法。
在体育课程考试的评价观念上,注重学生的参与情况,充分发展学生的个人爱好;在评价内容上,由单一的“生物学”领域扩展到“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领域;评价方法由教师对学生的结果性评价变为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在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方面,改变一直以来的体育课教学为考试而设,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围绕完成考试项目,以考试项目为“指挥棒”的“应试体育”模式,使体育课更为人性化,使学生在体育课环境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享受体育的快乐,发展自己的体育能力和个性,为日后走出校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解决学生从学校毕业后便不再坚持体育锻炼的弊端,保证了学生在工作中有健康的身体。
2.2 评价内容的选择
按照教育部于2002年8月6日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及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我们在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五个领域,提出了以下具体评价内容,并且根据具体的评价内容选择适当可行的操作方法。
2.2.1 运动参与评价
按照《指导纲要》的精神,运动参与是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并指出:对学生运动参与的评价应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体育教师评定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评定。本研究中,我们依据《指导纲要》的指导精神,从课堂考勤、体育比赛及服务参与和体育社团的参与情况三个方面来综合评定学生的运动参与的情况。真正实现了多元的评价主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体育教师一言堂的评价方式,特别是将体育社团作为一个评价学生运动参与情况的主体,充分挖掘高校社团的力量,实现了体育评价的“课内外一体化”。
2.2.2 运功技能评价
运动技能一直以来都是体育课授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体育文化和体育知识的最重要的载体。《指导纲要》强调,大学生应达到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的目标,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科学地进行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目前,大多数高校均开设了专项选修课,并根据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技评和达标标准。我们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1+1”体育课程模式,在大学一年级开展体育基础课的教学,大学二年级分各个专项教学,在对运动技能的评价中,对大学一年级的评价中主动淡化了运动技能,更加注重对体育理论和体育文化修养的评价;大学二年级采用专项选修课,使学生通过一学年的学习掌握一到两门用来健身和娱乐的运动技术。因此,运动技能的评价占据了主要份额,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考核标准,运用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来评价他们的运动技能。
2.2.3 身体健康评价
《指导纲要》对身体健康的评价提出了一些目标。其中,全面发展与健康有关的体能是其中最重要的目标。根据《指导纲要》精神,我们贯彻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突出“全面”特色,分别从力量、体型、柔韧等发面进行测试,并且在实践中,为了操作简便,在没有测试任务的学期,采用了12分钟跑这种有效的评价人体最大吸氧量和心肺共能的简易测验方法。
2.2.4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评价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水平,是高校新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社会赋予体育课程成绩评价的新内涵。《指导纲要》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的要求是“学生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认为,学生只有参与体育运动,才能真正体会到体育的魅力,并通过体育运动来真正实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教育和引导。所以,在评价心理健康的时候,采用了和运动参与的交叉评价的方式,即采用了通过提交体育小论文或者参与体育运动后感受的课后作业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水平的发展。
2.3 操作方案与实施办法
操作简便是评价体系能否得到推广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选择操作方法的时候主要选用了几项操作简单而且符合评价目标的若干项内容。
3 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公共管理 科学化 程序 指标 建议
近年来,不管是政府还是社会民众都越来越关心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及其影响。究其原因有两点:首先,随着我国政府提出由行政管理型模式向服务型模式的转变,建立一套完整的政府行为约束机制,使政府部门能够以可操作、可量化的管理方式注重成本与效益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就成了当务之急;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高涨,希望改善目前社会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要求增加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性性与公开性。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一套以支出结果为导向、强化预算支出责任和效率,注重“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应运而生。预算绩效管理逐步与财政资金的使用与有效公共服务联系起来,解决了衡量财政效率的难题;另外,确立了结果导向管理,消除了传统过程管理模式不注重结果的弊端,完善了部门预算的编制,是实现公共管理科学化的重要路径,是提高政府服务水平的现实要求。
气象部门从2005年被财政部列入绩效考评试点部门起着手该项工作,截至目前,已建立了财政支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将各财政支出绩效目标在部门内部公开,逐步建立了以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绩效评价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绩效管理。本文将以“气象探空业务运行维持费”项目为例,总结分析了绩效管理的实践与经验,并提出相关思考建议,为气象部门绩效管理添砖加瓦。
一、项目简介
气象探空业务是气象综合观测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国防和国家安全、防灾减灾、工农业生产、云水资源开发提供及时准确的观测数据,提供高时空分辨率大气垂直廓线资料。目前四川省气象部门共有7个气象探空站,每个气象探空站每天开展2次综合观测,同时1个气象探空站每天多开展1次单独测风观测,获取每一高度层的气压、温度、湿度、风向和风速;所有探空站均使用L波段探空雷达-电子探空仪系统。
该财政支出绩效总目标是在完成年度目标的基础上,保证全省探空业务稳定运行,发挥探空资料作为天气预报主要资料的重要作用,针对国防建设、社会经济发展、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评估与监测等特殊需求,提供精细的观测资料,实现国家对气象事业发展投入的效益;阶段性目标是完成全省探空仪、气球采购供应,保障探空系统设备低故障率运行。按规定完成全年高空气象观测任务,完成重要天气过程、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等加密观测任务,观测资料满足天气预报和气象防灾减灾服务需求,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绩效评价程序
本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由四川省气象局负责组织,按照确定绩效评价对象、下达绩效评价通知、确定绩效评价工作人员、制订绩效评价工作方案、收集绩效评价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审查核实、综合分析并形成评价结论、撰写与提交评价报告、建立绩效评价档案的步骤对该项目进行了评价。
(一)评价对象和评价人员
本次评价对象为2011年“气象探空业务运行维持费”项目,该项目为事业费下达常规运行维持费项目,省气象局观测与网络处负责各项基础数据的收集审核,对照评价指标进行自评并撰写绩效自评报告;省局计财处负责制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四川省气象局组织专家组对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并撰写绩效评价报告。
(二)制订绩效评价工作方案
省气象局根据此次绩效评价工作的要求和项目本身特点,制定了详细的绩效评价工作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绩效评价的相关文件,明确本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三)收集绩效评价相关资料
省气象局观测与网络处负责各项基础数据的收集审核和绩效评价报告的编制,收集基础数据资料,包括该项目的基本情况、财政资金使用情况、项目的产出效益等。2011年气象探空业务运行维持费项目评价质量信息来源于中国气象局高空气象探测质量通报;报文质量来源于中国气象局报文质量评估通报;报文上传及时率来源于中国气象局气象资料传输质量通报。
(四)对资料进行审查核实
按照评价工作方案的安排,评价人员深入被评价单位了解情况,听取被评价单位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实地查看现场,核查、核实各项数据、公文卷宗、资金使用,对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和绩效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进一步收集需要补充的基础数据资料。
(五)综合分析并形成评价结论
评价人员根据具体评价的实施情况,在项目原有支出绩效目标申报表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收集到的各项基础数据资料,组织专家评审组对项目的绩效报告和基础数据资料进行审阅,运用规定的评价方法进行数据计算、资料分析,并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表”中的各项指标评价打分,对本项目的绩效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形成评价结论。
(六)撰写与提交评价报告、建立绩效评价档案
省气象局观测与网络处将本项目的各项材料汇总整理,结合绩效评价自评报告,建立绩效评价档案。绩效评价报告的内容涵盖项目基本概况、项目资金使用及管理情况、项目组织实施情况、财政支出绩效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报告格式符合《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的有关要求和规定,客观的反映了项目的主要绩效情况。
三、评价指标和方法
(一)评价方法
按照财政部有关绩效评价工作管理的规定和意见,此次评价采用如下方法:目标预订与实施结果比较法;将项目支出后的实际效果与申报的绩效目标进行对比;询问查证法;评价人员以口头或书面、正式或非正式会谈等方式,直接或间接了解评价对象的信息,从而形成初步判断;专家评议法;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评议,得出绩效评价结果。
(二)评价指标、方法
评价标准值的选取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既要解决标准值层次性问题,又要尽可能解决标准值统一性和可操作性问题,逐步建立起与支出指标相适应的标准值体系。鉴于此,在参考气象部门的绩效管理办法和国外绩效管理的基础之上,采取3E评价法(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和定量指标体系评价法。经济性(Economy),是指在财政支出管理中建立有效的支出决策机制和支出优先安排机制,克服财政支出活动中严重浪费和不均等问题;效率性(Efficiency),是政府及民众对财政支出在项目决策机制、实施进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要求的具体体现;有效性(Effectiveness),是财政支出所取得的最终成果的具体体现,需要结合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来衡量。
运用“3E”评价方法,对本项目的评价如下:
1.经济性评价。四川省2011年“气象探空业务运行维持费”项目总投入4996800元,下达到四川省大气探测技术中心4120800元,下达到其他相关单位876000元,资金到位率达到100%。其资金使用主要为:
(1)器材消耗经费。2011年气象探空业务运行维持费用于采购探空仪、探空气球、观测仪器设备备件等消耗器材经费395.6040万,占全部运行维持经费的79%,是气象探空业务维持经费支出的主要部分,其消耗的器材经费占运维费较大的比例;
(2)设备保障等经费。这部分经费主要用于探空设备维修、维护、检定、水电、通讯等经费,占该项目经费的21%。
该项目严格按照气象探空业务经费管理办法,做到专款专用,资金使用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气象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气发〔2007〕149号)、《气象部门业务经费管理办法》(气发〔2007〕163号)、《探空业务运行维持费定额测算表》等国家和气象部门内部规章制度执行。在资金使用过程中,严把监督审核,对于业务定额核算、经费支出标准、消耗器材的采购都有明确的标准,职责分工明确,标准合理,执行规范。资金拨付有完整的审批程序和手续,各项制度执行落实较好,资金使用安全规范。
对比项目年初预算申报情况和项目执行情况,气象探空业务运行维持费支出安排合理,重点投入业务运行,兼顾设备保障和业务日常运行维护,实施单位能够做到实施前有预算、实施过程中有监督和控制、预算成本控制合理、支出规范。
2.效率性评价。从项目的实施进度来看,2011年7月30日完成预算进度的60.97%,9月30日完成项目预算进度98.46%,12月底完成项目预算进度100%;从完成的质量来看,本项目科学合理地制定了绩效目标和支出预算,有效的保证了全省高空气象探测业务稳定可靠运行,高质量地完成了全年高空气象观测预期目标。
3.效益性评价。四川省气象部门2011年探空业务运行维持费项目,共采购探空仪05型5600套,单回答器400套,探空750克气球5500个,探空300克气球400个,与预算采购数量持平,全年执行规范,无调整事项。全年,全省探空系统故障率为2.91‰,达到了年度目标低于15‰的标准;年均综合观测次数5494次,符合绩效目标年均综合观测的标准;全省高空探测平均高度为31046米,符合高于26000米的标准;观测质量错情率为0.0‰,符合年度目标小于0.3‰的标准;高空探测资料报文评估平均为100.02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本项目全面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本项目的实施保证了全省探空业务日常稳定运行,发挥探空资料作为天气预报的主要资料的重要作用,能够为国防和国家安全、防灾减灾、工农业生产、社会重大活动提供及时准确的观测数据,为云水资源、新能源开发提供高时空分辨率大气垂直廓线资料,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目标的量化,即为绩效指标。绩效指标,加上有关项目决策、项目管理的内容,即构成评价指标。对有关评价指标赋予一定的标准,即为评价标准。根据项目实际情况,与评价标准进行对照,相应得出绩效评价得分。本项目在进行绩效评价时,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
其中,二级指标中的“项目产出”下设10个三级指标,包括:综合观测、单测风、报文质量、观测质量、探空高度、单测风高度、综合探测有效率、探空设备故障率、资料及时上传率、成本控制;“项目效益”下设10个三级指标,包括:防灾减灾、工农业生产、资料全球交换、国防和国家安全、重大气象服务保障、气候资源利用、重大项目环境评估、预报服务需求、气候变化研究、用户满意度。
根据该指标体系,评价小组对该指标体系中的所有指标逐个进行评分,最后将评分加总起来,得出的最后总分即为该项目的绩效得分,最后根据绩效得分和其他资料形成最终的评价结论。
四、评价存在的不足及改进
第一,由于目前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对针对绩效评价的结果应用方面还缺乏相关的规定。如对于绩效较好单位和项目,应给予奖励,对于绩效较差的应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通过奖惩来推动绩效管理的发展,提高项目相关人员注重绩效、改善工作的积极性。
逐步实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奋斗目标,是近三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推进的五项任务之一。以城乡居民人均15元经费实施三类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措施。我市自启动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来,各县(区)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协调配合,项目实施总体顺利。但由于服务能力偏低等原因,不同程度存在项目推进缓慢、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加快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实施,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大、界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扎实推进国家三类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全市各族人民提供生命健康安全保障服务。
二、目标任务
立足于全面完成省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各项指标,稳步推进省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定目标任务,制定以下三类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各项工作指标及项目绩效评价目标。
(一)居民健康档案:城市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40%,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20%。
(二)健康教育:以提高全市城乡居民健康素养为目标,在全社会开展广泛的全民健康教育。全面完成市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中规定的健康教育项目指标任务。
(三)儿童保健:以加强儿童保健为目标,对辖区内的0-36个月龄儿童建立《婴幼儿保健手册》,按照服务规范进行随访,管理率达到85%。
(四)孕产妇保健:以加强妇女保健为目标,对辖区内的孕产妇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管理率达到85%。
(五)老年人保健:以关爱老年人健康保健为目标,对辖区内65岁以上的常住居民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实施健康管理,管理率达到60%以上。
(六)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为目标,对有预防手段的各种传染病实施易感人群的疫苗接种。在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常规疫苗接种任务的同时,积极完成省卫生厅规定的乙肝疫苗、脊灰糖丸疫苗的接种任务。接种率达到95%以上。
(七)传染病报告和处理:以及时、准确掌握各种疾病发生、流行状况为目标,做好各种卫生应急工作。对辖区内发现的各种传染病要进行登记并及时报告,积极开展现场疫情处理;开展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和地方病健康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大力推进基层卫生应急管理,加强基层卫生应急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现及处置能力;普及自救、互救等应急防护知识,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素质。
(八)慢性病管理:以高血压、Ⅱ型糖尿病管理为重点,逐步开展各种影响人群健康的慢性病管理。对辖区内35岁以上居民进行高血压和Ⅱ型糖尿病筛查,管理率达到90%以上。
(九)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以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为目标,做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对辖区内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管理率达到95%以上。
(十)认真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预()76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省省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云政办发()181号文件的相关要求,按照《省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方案》,对各县(区)年度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绩效评价。评价结果按时报市卫生局,由市卫生局配合市财政局负责完成市本级项目绩效评价报告,并按上级要求及时上报省财政厅和省卫生厅。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重要性、必要性、长期性的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组建相应的工作机构,在市卫生局制定的实施方案和绩效考核办法基础上,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办法,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是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主体,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提出工作目标和要求,对各县(区)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负责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综合绩效评价。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市妇幼保健院、市精神病院是实施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专业指导机构,负责对三类九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技术服务指导,负责基层业务骨干培训,负责完成辖区内的项目工作任务和相关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业务承办机构,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并完成项目实施情况的绩效评价工作。各县(区)要及时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明确下放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城镇社区服务机构不健全的县(区),其他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也可确定为服务机构。被确定为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机构,对三类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必须按服务包提供,服务项目不得缺项,服务区域和人群不得留空白,做到全面提供服务项目、覆盖城乡全体居民。
(三)加强监督,规范管理。
1.项目管理。各县(区)要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实施项目,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积极推进健康档案电子化管理,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要每季度开展一次工作督察,并及时征求城乡居民的意见建议,不断总结完善工作,直觉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项目实施统一、规范、有效。
2.资金管理。市、县(区)财政部门要会同卫生部门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管理使用办法,包括资金使用范围、内容、各项目成本核算及要求和考评办法等。各县(区)要根据《市财政局市卫生局关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核算办法(试行)》,合理划分九项服务内容的服务成本,按照项目执行的质量、数量等情况兑现资金。资金使用按照先预拨、考核后结算的方式管理,预拨资金按80%的比例预拨,余下的20%经费待年终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兑现。对于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的县(区)要相应扣减资金并责成落实。各县(区)、卫生、财政部门要加强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挪用项目资金。
3.监督管理。市、县(区)卫生、财政部门要组建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加强对项目执行情况的指导和管理,定期不定期开展联合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发现存在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的,要严肃追究项目执行单位责任人和上级主管领导的责任。
(四)强化绩效考核,确保项目质量。市、县(区)财政、卫生部门要根据《省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管理制度,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职责、目标和任务,考核其履行职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社会满意度等情况,保证公共卫生任务的落实和群众受益。被确定为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机构,要按照《省财政厅、省卫生厅关于认真做好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认真完成本机构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自行评价工作,及时报告和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执行情况及相关信息,确保年度项目目标按期实现。
关键词: 工程项目团队;绩效评价;绩效考核;保障措施
当前国际国内工程建设及相关领域的企业也广泛采用团队的组织形式进行作业。工程项目团队,就是一种具体的项目团队表现形式。它是一个工程项目建设成功的关键,当前我国工程项目的建设面临的内外环境是非常复杂和多变的,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对工程项目团队的绩效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在工程建设中也越发显得重要。那么工程项目团队绩效评价体系要想有效实施,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价实施的保障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工程项目团队的概念及特征
工程项目团队,是在工程项目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所组建的项目管理团队。它是项目团队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同样必须由一组特定的个体成员所组成,也必须受到项目经理的直接领导,唯一的不同的是工程项目团队的特殊项目目标,因此,工程项目团队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工作的主要形式是工程施工和工程管理,团队工作的成果主要是建筑或构筑物等大型固态产品。
工程项目团队有其独特的特征,首先我们应该强调的是工程项目团队作为项目团队的一种特殊类型,它具有一般项目团队的所有特征。依据工程项目团队的概念和其特殊的项目目标,它有着成员之间专业互补性、存续时间长、产品的特殊性、项目内外环境复杂等独特的特征。
二、绩效评价体系的概念及内容
绩效评价体系是指保证绩效评价工作顺利实施与绩效评价结果科学性的机制与系统的总称。它是依据公司的战略目标和计划制定的,为了保证公司目标顺利与成功执行的一整套全面的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它既是绩效管理思想的体现,也是绩效评价工作的操作方法。绩效评价体系是企业的绩效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与绩效管理系统有紧密的联系而又独立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存在。它的内容主要有: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指标权重体系、绩效考核实施的方法、绩效反馈、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和绩效考核工作有效实施的保障措施。
三、工程项目团队绩效评价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探讨
1、加强绩效考核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在绩效考核工作实施之前,对团队成员和管理层应该以不同内容和方式进行绩效考核知识的培训。对管理层进行绩效知识培训,有助于其绩效考核理念的建立和提升,从而更好地支持、理解和推动工程项目团队的绩效考核工作。对于团队成员,通过培训可使他们建立绩效考核的基本概念,了解绩效考核的目的、意义、流程和方法,从而使他们理解和支持公司项目团队的绩效评价工作,进而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到绩效考核的工作中去,这也是绩效考核工作顺利实施和取得成功的基石。同时,对绩效考核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的制定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进行有效的绩效沟通、绩效反馈、绩效考核偏差和避免的方法等知识进行培训,从而为绩效评价工作能够公平公正、客观、成功地实施奠定基础。
2、强化公司管理层对绩效考核工作的支持
绩效考核工作的实施最终是需要团队绩效和个体绩效挂钩的,因此,在实施绩效考核工作的过程中通常会发生一些冲突,尤其是在公司实施绩效考核工作的初始阶段,由于绩效评价体系自身的不完善、团队成员对考核工作了解不深和对绩效评价体系变革的内心恐惧等因素,使得一部分团队成员对绩效考核工作持不支持或观望的态度,其中甚至包括某些管理层由于担心得罪他人,从而对绩效考评工作敷衍塞责。为了绩效考核工作能顺利地按计划实施并取得良好的绩效评价效果,公司高层领导和管理层的充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一方面公司应通过各种有效形式进行广泛地宣传,使工程项目团队全体成员对绩效评价体系有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强调团队绩效与个人绩效的平衡性,即以团队绩效为主,个人绩效为辅,以更好地促进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实施,并为取得预期的绩效目标提供管理上的支持。
绩效考核工作是一项持续的长期的动态改进系统。随着公司的员工对绩效考核工作的逐渐了解与熟悉,在团队成员心目中建立起绩效考核的理念,运用系统科学的考核工具,在公正、客观、全面地考核团队成员绩效的基础上,实行多劳多得,唯才是举,真正地实现能者上、庸者下的激励机制。
3、加强绩效考核过程中的沟通
沟通贯穿于绩效评价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在绩效考核的工作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绩效考评目标的制定到考评结果的运用都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绩效考核工作的成败取决于有效的沟通,不沟通的绩效考核即是为了考核而考核。绩效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公司员工的工作能力,进而推动企业快速的发展,因此,绩效考核后的结果反馈工作是很重要的。员工与员工、管理层与员工要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并鼓励他们继续发扬工作好的方面,分析存在的绩效问题,帮助员工找出问题的原因,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持续改进。
4、健全绩效考核的运行保障
为保障工程项目团队绩效评价体系顺利的实施,并取得预期的绩效考核效果,考核过程中的运行保障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认为工程项目团队绩效评价体系的运行保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健全绩效考核推进机构。为了更好的对考核工作进行监督、对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沟通协调,需要职位级别较高、人力资源管理素质较高的支持管理团队,即在实施绩效考核工作前,应该健全包括公司高层领导、管理层、人力资源专员、考核工作方案实施的行业专家和外部顾问专家组成的绩效考核推进委员会。
(2)制定绩效考核制度。通过制定公司的绩效考核的相关制度,可以起到明确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及人员的权限与职责、绩效激励制度和绩效考核工作的流程,并明确考核主体、考核周期和考核方式的目的。为了更好的解决绩效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建立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辅导、绩效反馈和绩效结果运用制度,保证绩效考核工作公正、客观、有序地进行。
(3)强化绩效考核运行中的审查。在绩效考核运行的过程中,定期组织考核绩效委员会对绩效考核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审查和评定,审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及时掌握绩效考核工作的进展情况、督促考核工作按要求和计划地有序推进、及时发现绩效考核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及时为绩效考核工作提供必要的帮助和资源支持。
5、绩效评价体系的持续动态改进
绩效考核工作的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然而,由于对绩效考核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很多企业在刚开始实施绩效考核的工作时,看不到立竿见影的考核效果,便完全否定绩效考核的作用,因此,他们把绩效考核当成了一项任务去完成。在每年的年中或年末,根据公司的部门的绩效目标和标准,对团队成员及团队管理层进行考核,绩效考核工作结束后,再也不会过问了。实际上,工程项目团队绩效的改进与提高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是在不断地发现项目团队的绩效问题、改进团队绩效和再发现团队绩效问题的循环过程中实现的。
【摘要】 文章介绍了企业绩效评体价系基本理论和广东电网公司绩效管理情况,分析了现有电网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电网企业的特点,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 电网企业;绩效评价;措施
一、企业绩效评价概述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现代公司制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两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有着不同的利益目标,存在不同的利益追求,于是“人(经营者)问题”逐步产生。企业所有者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必须采取一定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对人(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能力进行考核,以降低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早期单一的考核指标已逐渐不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必须运用一套系统的、科学的指标对企业进行评价和考核。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应运而生,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的提高而发展。
(一)企业绩效评价概念
财政部统计评价司(《企业绩效评价指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认为,企业绩效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和未来发展潜力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
一般认为,企业绩效评价具有判断功能、预测功能、选择功能和导向功能,其中导向功能在绩效评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其他三种功能是导向功能的基础和过程。
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提高盈利水平,维护所有者利益,还可以督促经营者采取措施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和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促进企业健康长远发展。
(二)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依据
理论研究者从多个角度对企业绩效评价开展研究,代表性的理论有委托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全面预算理论、组织行为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等。
委托理论是企业绩效评价的直接动因。该理论认为,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规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提高所有者的资本回报,所有者必须设计一套激励和约束机制来规范经营者的行为,企业绩效评价作为重要的激励和约束手段,通过客观、准确地评价经营者的业绩,并进行激励和奖惩,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便应运而生。
安索夫在《公司战略》中将战略定义为“一个组织打算如何去实现其目标和使命,包括各种方案的拟定和评价,以及最终将要实施的方案”。战略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绩效评价应服务和服从于企业战略。企业绩效评价应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出发,将战略目标通过评价指标进行量化。
企业本质上是一种合作系统,其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地处理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企业的前景有赖于对公众不断增长的期望的满足程度,企业必须在利益相关者和企业行为的社会和道德方面采取适当的立场,以一种使利益相关者感到满意的方式来运作,获得利益相关者(而不仅仅是投资者)的认可和支持(马璐,2004)。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分别反映不同利益主体的期望和需求。
权变管理理论要求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应根据社会环境、企业的发展和管理的需要作出适时的调整。
(三)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
从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产生的历史和内容变化划分,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成本评价阶段;二是财务评价阶段;三是价值评价阶段;四是综合评价阶段。
成本评价是将本求利的思想,成本计算以盈利为目的。财务评价是利用全部财务指标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价值评价是通过计算企业价值(剩余价值、经济增加值(EVA))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综合评价是以财务评价为主,兼顾企业发展、管理等多方面,从财务、员工、顾客和内部经营管理等多个角度,通过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的业绩进行综合评价。
笔者试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按照综合评价的方法,从兼顾各方利益的角度,分析广东电网公司现有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结合电网企业的特点,提出改进措施。
二、广东电网公司绩效评价现状及不足
目前广东电网公司先后采取了工效挂钩考核、资产经营考核、专项考核和绩效管理考核四种方式。
(一)工效挂钩考核
考核指标围绕安全生产、经营业绩、可控费用及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进行设置,考核结果与各直属企业工资总额挂钩。
(二)资产经营考核
考核指标围绕年度责任目标进行设置,对直属企业领导班子成员进行考核。
(三)专项考核
对重要工作指标如电费回收率、线损率、电网建设前期工作、低谷电等进行单独考核,并对有关人员兑现奖励。
(四)绩效考核
通过签订绩效合约的方式,从指标类、任务类和扣减类三大方面对直属单位负责人进行考核。直属单位负责人绩效考核中的指标同时作为各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综合各单位指标得分情况进行排名并进行内部。
指标类从安全供电、可靠供电、优质服务、经济效益和综合支持五个方面,选取了损工率、一般设备事故、安全风险体系评级、用户平均停电时间、用户年平均停电次数、实现“N-1”电网线路比例、配网可转供电率、电网工程项目投产计划完成率、第三方客户满意度、总资产内部报酬率、线损率、应收电费余额、可控供电成本节约率、万元固定资产供电量和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完成率12项指标进行考核,占总权重的70%。
任务类从发展创新任务、安全生产、电网规划和工程建设四个方面进行考核,占总权重的30%。
扣减类从“四好”班子建设、财经纪律、安全生产、廉洁从业、党建工作五个方面进行考核,对指标类和任务类得分之和进行扣分。
前三种考核方式考核对象单一,考核内容不完整,考核指标比较单一,与企业战略目标联系不紧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采取综合评价方法,从多个维度对电网企业进行考核和评价,比前三种考核方式有较大的进步,考核和评价更加科学、全面,但是笔者认为绩效考核在评价目标、指标的设计、权重分配和评价标准等方面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以2010年绩效考核指标为例):
第一,评价目标不明确
虽然广东电网公司在《创建先进省级电网公司工作总体框架方案》及《创建先进省级电网公司工作指导意见》中确定了省公司和直属电网企业的战略目标,但是对战略目标未进行全面量化和细化,导致评价目标不明确。评价目标的不明确有可能使评价体系偏离企业战略,无法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服务。
第二,评价指标未能兼顾企业员工的利益诉求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发展最终落实到人的发展,员工在企业生存、发展中起关键性的作用,而2010年评价指标体系中没有反映员工权益保障的评价指标。
第三,评价指标的权重不尽合理
2010年评价指标中反映安全的占20%(指标类占15%、任务类占5%),反映供电可靠性的占18%(剔除工程项目投产计划完成率4%),反映优质服务的占7%,反映经济效益的占17%(剔除线损率指标5%),反映经营管理能力的占24%(线损率5%、工程建设9%,电网规划5%,综合支持4%),反映发展创新任务的占15%。反映安全和可靠性的评价指标权重(两者合计38%)较大,反映优质服务的指标权重(7%)较低,缺乏反映产品质量的指标。
第四,评价指标的数据统计工作量大、成本高
任务类指标比较难以进行量化,需要由相关的考核人员进行单独评价,成本较高,而且容易让基层钻空子,出现谎报、虚报的情况。
第五,评价标准单一,套用标准不明确
考核标准是各单位的年度预算目标,较为单一,没有与同规模、同类型企业进行比较,评价的导向性不足。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基于电网企业先天垄断性的特征和在国民经济中基础性的地位,笔者认为,电网企业的目标是既要为各行各业提供稳定优质的电力,又要确保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性和便捷性,兼顾社会各方的利益。因此,电网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要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本着兼顾各方利益的思路,按照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构建。
三、 电网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一)电网企业评价目标
广东电网公司应对战略目标进行全面的量化和细化,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建立绩效评价目标。企业绩效评价系统的目标,是为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制订最优战略及实施战略提供有用的信息。
(二)电网企业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
针对现行电网评价指标的不足,电网企业绩效评价要结合电网企业的特点和经营情况,充分考虑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需求和期望,客观、公正地反映各单位经营管理情况。笔者针对广东电网公司直属企业绩效评价指标(2010年版)提出如下改进措施:
第一,现阶段业绩评价应以量化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尽量将人为因素降到最低,待时机成熟后再逐步提高定性指标权重。具体操作上将任务类指标由权重的30%下调到15%,可从以下方面来实现:
1.基于发展创新任务指标评价成本较高,可量化难度较大,为避免下级做表面文章,现阶段应调减创新发展指标的权重,将创新发展指标的权重由15%下调到10%。
2.由于任务类电网规划和工程建设评价指标任务多、涉及面广、数据统计困难、评价难度大,而且电网规划和工程建设任务最终要在经济效益、安全生产和供电可靠性等方面体现,可将任务类电网规划(权重5%)和工程建设评价指标(权重5%)取消。
3.安全生产类指标继续保留,维持现有权重(5%)。
第二,增加评价维度和评价指标,适当调整现行的指标类评价指标:
1.充分考虑用户利益,体现企业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目标,提高第三方客户满意度指标权重,将其权重由7%提升到10%。
2.增加反映产品(电能)质量的评价指标电压合格率。用户对电压合格率比较敏感,特别是在目前电网架构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为了促进电网企业完善电网架构,特别是低压配网部分的建设和改造,权重可设置为6%。
3.增加员工满意度指标。企业长远发展,最终决定性的因素是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因此有必要增加员工满意度指标,权重可设置为5%。员工满意度指标可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取得。
4.一般设备事故指标包含自然灾害和设备质量引发的事故,不是企业能够控制的,应将其调整为人为责任设备事故,权重保持不变。
5.将总资产内部报酬率、可控单位供电成本节约率合并为经济增加值指标考核,权重可设置为10%。经济增加值(EVA)是现行比较通行的财务评价指标,它不仅考虑了债务成本,还考虑了资本的机会成本。作为投资密集型的电网企业,选取EVA指标还能抑制管理层的投资冲动,控制债务风险。
由于广东电网公司所属电网企业不是独立法人,对外借款由广东电网公司统借统还,直属企业的偿债能力在绩效评价时可不予考虑。
改进后的电网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三)评价标准
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分为四类:一是预算标准;二是行业标准;三是客观标准;四是历史标准。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结果大相径庭,适当的标准可以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成为企业奋斗和追赶的目标,不合适的标准则有可能挫伤企业的积极性,起到负面作用。目前广东电网公司主要使用的评价标准是预算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对直属企业考核时将评价指标分值与预算进行比较,在进行关键指标分析时直接引用行业标准进行比较。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差异非常大,企业的具体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即使在广东省省内,既有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也有欠发达的粤西、粤东和粤北地区,电网企业规模也各不相同,既有年供电量超过三百亿千瓦时的特大型供电局,也有年供电量仅几十亿千瓦时的中小型供电局。在引用同行业标准时,应尽可能选择相似空间标准,不应将规模、装备水平和经济发展等条件差距较大的企业进行评价分析。
四、企业绩效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绩效评价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式和有效手段,但在进行企业绩效评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绩效评价指标要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绩效评价指标要围绕企业战略展开,与企业战略无关的或联系不是十分密切的,可不纳入评价指标。
第二,绩效评价要注意评价的效益。绩效评价是要付出成本的,要衡量评价成本与评价效益的大小。如果评价效益不足以弥补评价成本,应使用替代评价指标或者放弃。
第三,要注意非财务指标的局限性。绩效评价体系虽然越来越多地采用非财务性指标,但是也要注意到非财务指标的局限性,非财务指标难以用货币计量和量化,具有主观性和易被人为操纵。
第四,要注意对评价体系进行改进和不断完善。实践中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和最好的绩效评价体系,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统计评价司.企业绩效评价工作指南[M].经济出版社,2002.
[2] 马璐.企业战略性绩效评价系统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