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业培训建议

创业培训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业培训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业培训建议

创业培训建议范文第1篇

近年来,随着机关事业单位不再沿用未经考试直接安置退役士兵的做法,大中型企业愿意安置退役士兵的数量也越来越少,退役士兵安置矛盾越来越突出,广大退役士兵的安置就业愿望和政府安置能力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距。

2008年12月,江苏省委、省政府从构建和谐江苏这一高度出发,提出了"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工程",为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创出了一条新路子,这本身就是退役士兵就业安置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也是江苏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和理论发展。对退役士兵免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退役士兵安置机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是改进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的重大创新。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让一技甚至多技在身,用技能充实了他们的人生,提升了素质,再加上已经经过部队这所大熔炉的洗礼,使其成为社会上各类企业单位的"抢手货"。因此对退役士兵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能有效促进广大退役士兵实现充分稳定就业,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城乡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

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做为区第一批承训学校,在培训过程中,坚决贯彻落相关文件精神,并自觉地肩负起探索培训规律的责任。退役士兵技能培训是一项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理论或经验可循,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如何做好退役士兵学员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教学工作?是当前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这要求我们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创新思路,通过踏实认真的探索,总结规律,逐渐形成相应的教育管理理念。近两年来,我们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结合我校退役士兵学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实际,从承训单位的角度,探讨进一步做好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恳请广大退役士兵技能培训教育工作者、有关专家学者、相关政府部门批评指正。

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实践和经验问题

1.培训实践概况

针对2009级和2010级退役士兵学员的培训工作, 我校考核培训部门联合相关专业办公室制定了:面向两年制学员的《退伍士兵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二年弹性学制)》和《退伍士兵计算机及应用实施性教学计划(二年弹性学制)》;面向短期学员,侧重于动手能力培养的《退伍士兵数控车(铣)中级工短期培训计划》和《退伍士兵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中级工短期培训计划》。专业办抽调教有余力的教师负责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考培办抽调教师负责班主任管理工作。具体情况如下表: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我校的培训计划实施情况良好,其中2009级学员将进入推荐就业阶段。

然而,对退役士兵技能培训这一项新生事物而言,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找出相关规律,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退役士兵实际的培训之路。

2.培训过程中发现、总结出的问题或经验

(1)现行培训只对当年的退役士兵给于培训减免,不包括往年的退役士兵。而实际上,那些未参加过技能培训的退役士兵,通过外出就业感受到一技在身的重要性后,更需要也更能够认真参加培训,但却未能同当年的退役士兵一样享受生活费补助和技能培训补贴,这既引起了这部分退役士兵的不满;对承训单位而言,也限制了这一培训项目形成规模效益(对教学而言)。

(2)虽然省级财政加大了支持力度,但地方财政没有预算培训经费或很少,对于经济不好的地区仍有较大缺口,尚不能满足退役士兵就业所需的全部技能培训的各项费用需要;这也使得承训单位未能将该培训工作独立出来,经常是挂靠某部门,抽调工作量不大的教师予以实施的原因之一。

(3)因为以上规模和经费的原因,承训单位无法有效做到“因材施教”。而细分受教育者(退役士兵):义务兵,初、中级士官(其中有的年龄较大,已有家庭,有的家庭实际困难多,认为现在找工作比较实惠等)是应该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分别制定相应的培训实施计划的。

(4)培训日常管理方面的问题:见下表

对于上述在实践中发现和归纳出的问题,我们在实践中探索研究出一些新办法、新的管理方法和教学模式,正在初步形成相适应的教育管理理念,也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建议,姑且抛砖引玉……

方法创新与政策建议

1.培训日常管理制度不断创新,逐渐完善

针对退役士兵学员的社会化、成人性特点,一是要体现出制度的可操作性,新制度的实行应充分考虑学员能否接受和推行,在具体做法上我们注意与相应的学员多加沟通,或试行一段时间进行观察,再修正施行。二是体现出人文关怀,因为通过一年多的教育实践,我们感到大多数学员能够尊敬老师,组织纪律观念较强,理性处事;不少人工作积极主动,好学上进,求技心切;从制度的制订上让他们体会到我们对退役士兵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形成良性互动。三是在惩罚性的制度制订上,要以“预防性”为主要目的,体现出“预防”为主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强化制度的引导和教育效能。我校在制订退役士兵培训日常管理制度时,由于充分考虑这三个方面,既收到了很好的管理效果,促进了退役士兵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又达到了相关任务目标。

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大胆创新,逐步完善

根据退役士兵学员的不同特点,我校在教学模式上,逐步实现“一体化”、“课题化”教学模式。把全部专业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揉合到“课题化”教学中去,实现“师傅带徒弟式”的“一体化”教学,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极大地调动了学员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方法上,数控专业逐步实验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法”,学员反映良好,提高了他们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目前正在推广。

3.精心选择培训专业,优化职业技能培训

我校一方面准备因地制宜,试行创业培训,把具备较强开拓创新和社会交往能力、有意愿有条件的退役士兵组织起来,开办创业培训班,帮助他们掌握相关政策法规知识,请有经验的成功人士完善创业设计,使更多的退役士兵成为 “小老板”、“商”或“农场主”。另一方面准备开展联合培训,如与其他承训学校在培训专业设置上,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与金融、保险、公安联合培训保险代办员、保安、辅警等。另外,也要注重学历教育,充分协调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做好退役大学生士兵的复读和部分退役士兵对高学历的求学工作。

4.与民政部门形成固定时间联席会议机制

创业培训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专业技术培训机制 培训方法 师资选聘 教材创新 远程网络 培训平台建设

现代世界经济迅猛发展使得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生产一线关键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原先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如果不能及时刷新就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对这些技术骨干与精英的继续教育,即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等领域培训是刷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因而,改革陈旧的培训机制,建立适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机制势在必行。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大规模开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基地”这是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推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何完成“纲要”提出的任务是摆在我们培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根据我中心多年来的实践,总结一下创建一流专业技术人员过程中的体会。

我单位—大连交通大学所属中日友好大连人才培训中心是日本无偿援助的中、日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中心举办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培训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大连交通大学是原铁道部继续教育东北基地,作为具有行业特色院校的培训中心,承担着对铁路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铁路企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行业技术已经走到世界的前列,尤其高铁技术,需要培训出一大批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校长(兼中心领导)及中心有关领导在短期内走访了哈尔滨、呼和浩特、北京、沈阳、南昌、成都等铁路局,先后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详尽了解了路局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根据需求及铁道部有关技术人员培训规章,制定了相应培训计划,除了选聘本校教授外还特别聘请行业一线技术主管担任主讲,例如:北京铁路局客运集控中心主任、运输处技术主管、铁科院有关研究员、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寒动车电气主管、北京铁路局调度所高级工程师、大连交通大学电气学院有关教授等。授课内容以现场运用急需实用技术为主,基础理论为辅,基础理论为实用技术服务。中心2006年运行以来为有关路局、地方铁路、大连城市轨道交通等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了五万多人次,2012年被批准为大连市专业技术培训基地。

根据“纲要”提出的“依托知名跨国公司、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其他培训机构加强企业经济管理人才培训”精神,中心加强了自身培训水平。培训水平的提高的标志很重要的一点是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授课教师,中心的运营单位大连交通大学同日本早稻田大学、立命馆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有多年交流合作历程,并签署了有关方面的合作协议,双方每年都有两至四次校级领导与教授互访、进行学术、科技交流与讲学。

随着大连市进行的东北亚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以及物流中心的“三个中心”建设过程以及我国铁路运输业的急速发展,对所需的人才的知识结构、信息化科技更新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每年的几次交流与讲学满足不了需求。针对有些国外和外地教师因地域因素不能及时授课问题,经过充分的调研我们认为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通过网络数字平台进行远程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我国教育部十分提倡与支持远程教育,目前211院校均已建立了远程教育平台进行学历教育,我们认为在培训领域创建远程教育平台也是可行的,且具有很高的前瞻性与实用性。选聘远程培训教师,优先从曾在中心任过教的优秀教师中进行,中、外籍专家及志愿者教师回国前,通过征求本人意见并留下联络地址,输入师资库。远程培训选取专用软件,专用软件可师生远程相互交流,课堂提问、课件演示、多人讨论等教学方式运用自如。远程培训网络系统是把原有网络系统进行改造,增加视听设备,因设备操作简单易行因此授课教师及学员很快便可适应这种教学环境,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在原有网络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教师、学员能利用的网络资源,增添课件服务器、信箱服务器、网络出口与公网(INTERNET)、中国教育网(CERNET)、铁道部局域网(DSTN)兼容,选定好视通远程培训(会议)软件,拟适当修改显示界面并启用中心服务器,同合作单位、院校远程教育机构保持常态联系,选聘的远程教师分配给固定的用户账号,中心设远程培训教研室专项负责。中心两个计算机教室(60座),报告厅(180座),加装云台摄像机,投影机,音响麦克等视听设备作为远程教育教室。担任远程培训授课任务的教师可在当地选适当的场所—例如办公室、家庭书房等,具备一台电脑及摄像头、麦克即可轻松上课。

经改造的远程培训平台拓扑结构图如下:

一流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模式应对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脱离传统的近乎学历教育的培训,而应主要是能迅速提高他们适应本职工作的综合素质,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领等的专项培训,使之通过培训成为本单位技术工作骨干。

目前,大连市政府“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战略规划,围绕市委、市政府“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重大决策和“建设创新型城市”战略目标,重点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和科技研究,积极推进科技体制、国际合作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借鉴和利用国际资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人才支撑提供服务。由于“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属于区域战略性规划,涉及的内容广泛,需要现有从事相关工作的政府、事业单位、企业人员迅速调整知识结构,掌握国际前沿的专业和管理知识,接受战略层面的思维训练,组建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队伍,形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核心动力。随着全球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深化和拓展,港口及航运业加大人才开发力度,加强各类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加快形成支撑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人才市场体系,加快培养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紧缺型商务日本语、航运、物流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师资是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国际间交流尤其是高校间一流师资的交流与讲学是解决师资水平的有效途径。

2011年3月中心与日本立命馆大学、大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大连市港口与口岸局共同合作签署了“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人才培养基地”的协议,并在中心挂牌成立了“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人才培养基地”。使得培训中心为全面开展“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高端科技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学队伍进行了重要的延伸,确保了高端科技人才培养的核心资源,即国际水平的专家,这一举措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并且具有战略意义,基地的目标是构建港口城市商务日本语、航运、物流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运用创新科技环境建设思路,填补了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空白,具有标志性意义。 以日本立命馆大学为主进行策划培训项目,同时与日方的大学专门机构的专家和实际管理干部共同合作实施,旨在借鉴日本在航运建设方面的经验,取长补短,加快实现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提升大连在航运中心建设方面的地位。近年来,日本专家立命館大学名誉教授、经济学部教授、株式会社理事顾问、公益社团法人等均为大连市港口与口岸局所属各部门相关人员、学校管理学院相关教师及研究生70余人授课取得较好培训效果。

依据航运国际化,船舶大型化、高速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航运人才需求发展趋势也需要与之匹配,须培养四方面能力。一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国际航运面向世界的需求,它决定了从业人员必须适应国际化工作环境,很好地融入国际大家庭,并善于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国航运人员打交道。二是动手操作能力,这是国际航运这一实践性和风险性很强的工作性质决定的,也是船舶作为流动的国土,需要从业人员依靠智慧和能力来灵活处理问题的特性所要求的。三是独立处事能力,打破传统工作分工体制的海事事业,经常需要自主决策、随机应变、科学综合地处理各种事务,这种能力正体现了航运的发展方向。四是组织协调能力,由于国际航运是一个受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直接影响的行业,因此必须强化政治意识、法制意识和规则意识,并通过科学的技术与管理手段,让学员学会如何最大限度地在世界航运市场上争取到主动权、话语权和经济效益。

作为培训机构,把握人才需求的变化方向,应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结合国家经济形势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技术转化表面上是成果的转移,但实际上转移的载体是人,而非成果“转移”。因为研发的知识主要在专家的头脑中,尤其在某些领域,这个特点非常明显。因此人才知识的转移是近期技术转移的主要形式,周边多所高校提供各领域相关优秀师资的支持,各高校优秀师资资源集中运用,发挥的综合培训效果是明显的,在过去的5年中,数十名高学历高职称并且有经验的教师为中心的短期高端管理干部培训班授课,确保中心教学质量的核心之一即高水平的师资,也确保了学员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收获。

中心还不定期聘请国内外企业或机构的知名专家或管理者开展讲座,使相关培养对象有机会接触更宽阔视野的思维和知识,例如丰田汽车工程公司、日本住友电工旗下的日新电机公司、日本能率协会、中国安全生产研究院、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使得培训中心的师资队伍更为广泛更为专业。

由于中心长期注重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的质量与社会效益,受到委培单位好评及学员的信任,不少返回生产岗位的学员工作中遇到了不懂的问题还经常通过电话、电子邮箱等方式与教师交流,取得了良好效果。

综上述,创建一流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重要的是要创建一个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所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相衔接的开放式的培养体系。”

创业培训建议范文第3篇

要把万众创新与大众创业结合起来,通过创新带动创业拉动就业。创新带动创业拉动就业是提高产业层次,扩大知识型人才就业,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措施,也是以创新带创业就业的重大举措,我州以中科汉天下为代表的新型创业取得了很大的作用。目前,该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20人,带动近500人就业。最近,我们拟在凯里市建立3至5亿元的创投基金,通过基金引进一批人才团队,孵化一批创新型项目,吸纳一批知识型人才创业。建议省里制定出台一些特殊政策,加快建设一批大众创业孵化基地,在确保公平竞争前提下,对众创空间等孵化机构的办公用房、用水、用能、网络等软硬件设施给予适当优惠,以减轻创业者负担。

要把产业转移和人口转移结合起来,通过吸引返乡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我州在外务工人员共100万人左右,是相当大的一支重要力量。总理在我州调研考察时强调:“把人的转移和产业的转移结合起来,是我国发展的又一动力,也是很大的内需。”比如,我州三穗经济开发区,目前共建成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49户,吸纳就业4000余人,标准厂房企业入驻率达100%,其中有33户是返乡创业企业,预计今年园区可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左右。建议县级工业园区应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把产业转移与人口转移结合起来,推动园区逐步向就业型导向转变。同时,建议省里尽快出台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的具体措施,吸引更多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

要以发展就业型产业作为园区发展的导向,通过发展特色经济带动创业就业。目前,各类产业园区已有一定基础,建成了一批标准厂房,这为下一步就业创业打好了基础。在我们省内,群众中有很多创新创业的能人,在黔东南结合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工巧匠大有可为。比如,凯里苗侗民族风情园,围绕发展旅游服务产业,积极引进民族工艺品、特色食品等企业370户入驻园区,一批能工巧匠在这里创业,带动就业2200人。建议结合园区建设,引导各类能人到园区创业,大力发展民族工艺品等旅游服务业,通过发展能人经济带动就业。

要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提高技能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现在全省职业教育体系已逐步完善,师资力量得到有效加强。建议进一步整合职业技术培训资源,根据市场主体需要和创业人群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培训,切实提高技能培训的实用性。同时,建议进一步完善技能培训补贴政策,适当提高补助标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动职业培训向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创业培训建议范文第4篇

我县总人口39、77万人,其中女性19、22万人,占总人口的48、3%; 2013年以来,县妇联系统参与举办女性创业培训班22期,指导帮助810人妇女实现了成功创业、二次创业;举办城镇下岗女职工、待业女青年、女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班24期,培训学员1860多人,1300多名妇女实现了就业、再就业。

(一)、加强宣传引导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要大力宣传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宣传妇女创业就业典型,及时引导广大妇女转变创业就业观念,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引导妇女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制定与实施有利于妇女创业就业的经济和社会政策,使我县的妇女创业就业决策更具科学性、工作更具针对性。

(二)、加强培训引导力度,提升女性综合素质。建议有关部门,依托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和不同层次女性创业就业的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为农村女劳动力转移和城镇下岗失业女性提供就业技能培训,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根据妇女的文化层次、技能水平,不定期、分层次举办技能培训班,帮助失业妇女尽快掌握一技之长。开办女性创业培训班。为女大学生、有创业意愿的女性提供syb创业培训班,学习创业所需的各类知识,增强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妇联牵头,社会参与、妇女受益的创业培训格局。

创业培训建议范文第5篇

盲目的群体

“总理报告中有很多关于就业的内容,就像家人出门前的嘱咐一样。细到生怕你听不见。”说起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湖北省黄石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王林有点动容。

王林从小在城里长大,关注的对象却一直是农民工,为“庞大而弱势”的农民工群体说话,是律师王林的日常生活。

“农民工问题不可回避。”王林清了清干哑的嗓子,他称自己这几天讲话太多,缺水,“我可以去挣钱,做一名职业律师,但我还是想用法律来援助他们,我觉得这样做很有意义。”

十年前,王林被检查出癌症,医生说他活过三年的概率是70%,于是,他以“死得灿烂一些”为由,开始了他的法律援助生涯。也许是“魔不降善”,今天的王林早已康复如初,然而,扶助金融危机下的失业群体――农民工,却成了他的“主业”。

目前,中国农村有1.3亿农民在城里打工,进城务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农民工成了“受冲击最大,抗风险能力最小”的人群,他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西客站是北京最繁忙的区域之一,经常可见背着行李的农民工穿梭。两会期间,王林与来自宁波的政协委员李立新一起,利用休息时间赶来进行了一次农民工就业调研。他们发现,政府的动作虽然很快――北京市劳动局组织了大量人力接待求职者,短期内汇集了12万个劳动岗位。但就业现状却不容乐观:“政府在行动,民工很盲目。”

“我们对话的农民工都有一个共同答案:不知道有没有工作,来了再说,钱带得不多。问他们住哪儿,有的用手一指:火车站。”

他忧心忡忡地叮嘱还没来得及出门的农民工:“应该事先了解好目的地的情况,到了目的地,如果不能按照期望就业,首选是回家。”

有序引导就业

有序引导就业,是目前中国政府正在进行的工作。“加大对农民工培训”、“帮助农民工充电”是两会代表委员的共同呼吁。

王林也不例外。做了七年政协委员,每年都有七八个提案,他认为,“当前最重要的问题不是发展速度,而是就业”。今年,他的提案瞄准“打造区域农民工品牌”。他建议地方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农民工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综合素质。把劳务输出的质量和地方政府的政绩结合起来,打造品牌劳务市场和品牌农民工。

“我承认,大学生就业很重要,但是,大学生受过培训,暂不承担家庭责任。与他们相比,农民工一旦失业,便一无所有,他们的境遇更显急迫。”

在王林看来,中国的农民工数量几乎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的人口数,是一个亟待帮助的群体。他们要养家糊口,如果没有收入,家庭会陷入极度贫困。大学生有父母供养,自身也有能力创业。“而农民工只能挑灰,扫地,干杂活。”

“中国城市的就业空间十分有限,农村是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广阔天地。”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康提议,“一些岗位如专业种植、规模化饲养、农民经纪人、农家乐经理等都需要有现代知识的农民参与。”杭州市政协主席孙忠焕则建议,成立农民工综合管理机构,经费纳入政府的常态财政预算机制。

“创业难是普遍的,缺少资金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难题。”江西省政协副主席陈清华说。

返乡农民工创业,最大的阻力在于贷款难。“回乡创业特别是在农村创业的农民工无权享受财政贴息贷款,这在全国具有普遍性。”陈清华建议,应当扩大小额贷款的受惠范围,制定和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实施办法》,使他们能平等享受创业权利。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透露,他计划在全国推广帮助农民取得贷款的金融担保产品――“惠农券”,希望政府能给予支持,也让新农村建设多一个选择。

“保企业就是保就业”

在中国,中小企业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体,承担了70%的就业比例,在经济总量中占一半以上,保护这些企业是解决就业的当务之急。一致的意见是,要使企业有能力吸纳农民工,中央应尽快出台更多的松绑措施,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清除路障。

“在保护中小企业方面,国家的重视程度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在土地、融资等操作层面的扶持政策还不够具体有力,尤其在北方省市相对突出。”河北省工商业联合会主席黄荣建议,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保企业就是保就业”,王林呼吁,国家应支持企业转型和税改,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环境。“政府在这方面应给足政策,比如谁聘用农民工多,就减他的税。另外,创业门槛一定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