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社会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1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正式出台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文件,位居首位的是强调医学生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的教育。2002年,教育部召开医学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研究拟订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指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2009年,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德育为先的医学教育理念,强调将德育和医学生职业道德、态度及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培养纳入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2012年,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医疗卫生队伍的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近年来医患关系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医患矛盾、医疗暴力、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等也成为2014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及追问的问题,医学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不足是其重要原因。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解决现实问题和培养符合时展要求的未来医生的迫切要求。高等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学人才、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使命。对现代医学教育而言需要培养职业素养高、社会责任感强的医学人才,以适应社会对医药卫生人力资源的需求。本文从医学生次道德的正确引导的角度对丰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途径进行尝试探索,以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
二、次道德概念及道德分层的合理存在
在现阶段,随着社会物质、精神生活等层面不断的发展,社会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现象和道德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探讨。比如伦理学界时常关注的次道德问题,关于次道德是否存在、其存在是否具有合理性的问题以及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态度看待次道德,这些问题解决得如何将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次道德的概念
“次道德”又称“亚道德”,学术界关于次道德概念的大致界定是指违法者在实施不正当行为的过程中在违法利己的同时,尽量给社会和他人减少损失,甚至有时还做出具有正面价值意义的道德行为。在冯友兰先生新理学里讲到不道德的道德行为时引用《庄子??箧》其载:“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为盗时仍然有自己的行业道德,只要在偷盗时能做到圣 、勇、义、智、仁,仍然被认为是道德的,这也就是次道德的题中之义。关于“次道德”的一些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这样的道德行为面临着社会各界的争议,观点不一。但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肯定的是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主流的道德立场,另一方面虽然道德的多元主义或虚无主义是应当摒弃的,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在客观具体的条件下存在的合理性。
(二)道德分层的合理存在
传统的道德评价依据的是一种非此即彼的一元评价标准。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社会道德也呈现出种种复杂的状态,以一元化的理想道德状态,实难概括万别千差的社会行为。所以,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决定了人性的多元化和道德的多维度多层次。只有这样,我们的道德观才会更符合人类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
由于人是非常复杂的社会存在物,就决定了人类对于自身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由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必然会导致不同的观点,在这里我们就不加以一一分析。在本文中笔者认同人性是指人所具有的属性的观点,主要指人有着和动物一样的身体结构和生理机能,有欲望有意识,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等等表现。人性是人的属性的简称,其由两个部分构成:其一为自然属性(动物性)人的本性。恩格斯曾经说到“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的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由于人的本性是自然属性,即对自己的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负责,而表现出趋利避害、自保自爱的本性。所以从这里出发可以讲人的存在具有天然的为己自利的倾向。其二为社会属性(社会性)人的本质。马克思曾经讲到“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关系,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影响和决定着人的社会属性的发展和变化。所以从这里出发可以讲人在发展自己的同时由于受到外在环境和内在意志的作用,拥有了一种应当的意识和理性从而成就了人的无私性。
由于人性是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两个部分构成,从而可以看到兽性和人性在这个构成中的不同比例,在本我欲望的冲动力和理性力量的控制力的矛盾冲突后主体做出相应的选择,就导致了人存在的境界和层次的不同。据此我们可以划分出禽兽、小人、俗夫、君子、圣人的不同境界。从此角度可以看到道德是存在层次性的。
三、对于次道德存在合理性的伦理辩护
明确了道德是存在层次性的命题之后,我们就可以很好的从人性的角度理解次道德存在的合理性问题了。人性中既有善的成分又有恶的成分,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人是未确定的动物,如果说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那么猿就未免过于善良了。”尼采的这句话表明,不能把人嵌在一定的类型中。近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才华横溢的皮科在《关于人之尊严》的开头处赞美人说:“创造天地万物的神,给予一切生物动物特定的机能、特定的形态和特定的住所,把他们各自安排在宇宙之中的一定位置上,然而神给予生物动物的这些特殊的东西却连一个也没有给人,只把人放在宇宙的中心位置上,这是因为人的本性就是自由意志。所以人是自己自身的创造者、形成者,由于这种自由,人能够堕落为禽兽也能够提高为神”。由此看此前提到的次道德问题,次道德的前提是此种行为已经损害到了他人的正当利益属于违法行为,只是在其违法行为之后,其良心或是社会欲望对其行为的后果起着评价的作用,由于人的道德的需要而做出一定的努力。
“良心是建立在个人内心上的自我道德法庭,当个人做了符合道德义务要求的并产生了良好影响和后果的行为之后,他会使人感到满意和欣慰。否则,它就会引起个人对自己的道德过失的痛苦和折磨”。再次就是社会欲望就如同孔子讲到的恻隐之心一样,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社会欲望的纽带可以使别的生命体观念中的快乐和痛苦的心态成为我们自己的一种快乐和痛苦的体验,从而对别人的处境与感受感同身受。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个人出于道德需要的角度,在违法犯罪的行为以后做出的次道德的行为是合乎情理的,在此意义上讲次道德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存在是合理的。
四、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之次道德的正确引导
近年来,高校中时常出现学生帮学生“诚信”专业论文、同学之间“保密”代考作弊行为、抢占自习室座位后出租给同学的“公平交易”行为等现象,固然这些行为并未触犯法律,不构成伦理学中讨论的典型意义的“次道德”,但却是高校中典型的次道德现象。高校大学生中这些行为的出发点并不是恶意的损人利己,而是希望达到利己不损人甚至既利己又利人的目的,在这些行为中体现出一定的道德感。
[关键词]职业道德 医学人才 高职学生 必要性
[作者简介]刘颖辉(1966- ),男,吉林白城人,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二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医学影像设备教学、维修及高等医学职业教育。(吉林 白城 137000)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072-02
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日益走向大众化,推动经济全球化,进而需要引进、学习外来经验,需要大量人才,很多同学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培养,以“学一技之长,有更好的出路”为就读高职的目的;学校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深度培养,多数限于课堂思想政治课,缺乏社会实践;重视职业声望,忽略社会贡献;大量调查也表明一些教育单一化、流于表面。有调查报告:“在调查关于择业主要考虑哪些因素,按先后顺序排位,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工资福利待遇、工作条件、个人兴趣爱好因素,而将专业对口、个人发展的空间等因素排在了后面。可见,学生在择业观上表现出个人的主观性,主要注重的是物质条件,较多强调工资报酬等物质待遇,以薪金多少来判定职业好坏,倾向于一些眼前利益,并没有将个体的发展融入社会的发展之中,缺少将社会需要和实现个人发展相统一。”①所以当前社会有必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且当务之急,国家也颁布了医学法令。2006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到:“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②高职高专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重专业、重技能,更应重视职业道德培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改变高职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功利性和个人本位倾向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二、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全面、合格的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现代医学事业是一项复杂、精细的系统工程。经过专门的、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一个人就具备了成为医务工作者的基本条件,但还不能成为一名全面、合格的医务人员,因为没有高尚的医德品质,不可能真正达到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这一医学目的。医学道德教育能帮助医学生或医务工作者认识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意义,医务人员理想目标和服务宗旨是利于国家、集体,有利于病人,以此作为衡量的准则。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的加强,特别是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年青一代医务人员面临新形势,遇到新挑战,不但要继承老传统,而且要树立新的伦理道德观,掌握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因此,医学道德教育是培养医务人员高尚道德的重要条件。懂得必须以患者为中心,遵循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原则,协调好医院子系统间各类人员的关系,做到互尊互敬、互助互爱、团结协作、尽心尽力,培养自己高尚的医德品质,成为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医学的目的③。
2.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保证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医学是一门艺术,而不是单纯的技术。因为,医学面对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类,他们不仅需要医务人员精良的技术,而且需要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④。具有高尚的医学道德能提高学生对病人的义务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培养道德情感和意志,也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从而在为人民健康服务中实现技术与道德伦理的高度统一。从业人员要具备娴熟、高超的医学技术,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行正确的医学决策,才能充分发挥当今高科技术的作用和高端设备的潜力,维护正常的社会医德规章制度的权威性,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当今社会,提高医疗质量是医学系统工程的根本目标,它的基本要素是精诚医德、精湛医术和精良医器。在学生走出大学课堂之前,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尽早了解专业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同等重要,专业理论授课,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过程当中。 使高职高专医学生在校期间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改善社会不正之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3.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促进科学发展医学的重要措施。高职高专医学生在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能帮助从医后正确把握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到专业理论与技能教育学习中去,对学生的专业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术技能本领,更应让学生尽早了解所学专业特需的、必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⑤高职高专院校应将职业道德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将思想政治教育中职业道德培养为重要部分。与此同时随着生物医学高科技领域的迅速发展与进步,众多高科技已经渗透到了医疗领域的各个层面。高端技术正确使用服务与社会,相反,如被滥用,将会有悖于社会。所以,对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促进科学发展医学的重要措施:首先,医学道德教育培养医务人员为医学科学献身的高尚品质;其次,医学道德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认知水平、判断能力、科学和发展审视世界,推动医学科学地、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职业道德教育尤应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创造新经验,更好、更科学地服务于社会。
4.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医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推动社会精神文明。高职高专院校德育教育不但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同时还要适应高职学生自我发展。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其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及分配方式也都呈现多样化、国际化,人们的思想也就呈现多样性。高职学生有理想、具有创新意识、为实现自我价值、发展意识,但同时模糊理想信念、多元多变的价值取向,所以高职院校的重担是加强和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正确引导、运用科学知识、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传承并秉承医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实现自我发展,同时推动社会精神文明。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使病人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和提高诊治效果,充分发挥职业道德的社会舆论作用。高职高专医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与社会舆论的作用过程形成是一致的。弘扬积极向上主旋律,大力宣传学习恪守医学职业道德的模范人物,提倡高尚的医学职业道德风尚,为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而努力。
三、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1.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教育家布兰凯茨指出:“职业能力的发展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思维方式的转换;学生必须接受一个特定的职业角色,并且认同这个角色,否则就不可能获得职业能力”。⑥随着经济、物质社会的高度发展,学生择业、就业更多的是优先考虑物质利益、经济地位;偏离爱岗敬业和职业忠诚;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课程设定的同时重视德育与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专业教学之中,成就德才兼备的社会医务工作人员,服务于社会。
2.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对具有自主性的高职学生而言,对其单纯进行课堂知识灌输,改变灵魂的方法不会奏效。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发挥实践育人作用,道德修养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进行医德培养,高职院校加强和重视社会实践,建立、健全社会实践保障体系。而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教育,它根据医学生大学所处阶段不同,进而侧重点也不同,因此大学每个阶段要通过社会实践进行,实施医德教育必然成为实现教育目标,即职业道德培养与教育的重要手段。大学校园生活为医德情感培养阶段;临床实习阶段则是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医德的形成阶段;校园德育教育与临床实习阶段相辅相成,是将医德意识转化为实践中相应的医德行为的必然阶段,在优秀的医务工作者的模范感染下,形成自觉的社会医德习惯,完成医德教育既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全力提高和培育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基本素养,适应社会的需求,也是高职学生本身的内在需求,也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四、结束语
高职高专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这一目标的实现,主阵地、主渠道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但来自于社会、家庭、团队等多方面的合力支持也必不可少,全社会齐抓、共管,为高职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提供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舆论氛围,营造新时期、新社会、新科技环境下的良好的育人环境。德为医之先,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掌握高超专业水平,从学校、医院、学生三方面入手, 医学教育工作者应肩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必须站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高度,以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深入,为目标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无私奉献、具有高超专业水平、强烈的职业道德的新一代医务工作者。
[注释]
①潘向军.职业中专学生道德素质现状调查与道德教育对策研究[EB/OL].http://.cn/Article/CDMD-10094-2007151418.htm,2007-01-05.
②⑤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③曾翠清.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新探[EB/OL].http://.cn/Article/CDMD-10394-2009096298.htm,2008-08-02.
④邱仁宗.生命伦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
⑥赵志群.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认同感[J].交通职业教育,2009(3):32.
[参考文献]
[1]曹育南,常小勇.职业道德教育的中外比较研究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2(19).
[2]杜治政.医患关系面临的课题:利益的冲突[J].医学与哲学,2002(1).
[3]郭清秀,李之尧.医学伦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
实践 良好 道德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177-01
下面我就中职学生在就业指导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和探索谈点浅见。
1德育为先,强化学生就业指导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业道德意识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影响学生思想、塑造学生心灵的基础工程,在育人成才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然而,由于生源问题,学生入学门槛的降低,中职学生便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弱势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大多来自弱势家庭;二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处于学生群体中的弱势,三是不少中职学生自卑心态比较严重。在总体上,中职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心理素质都相对较差,导致职业道德素质也比较差。毕业生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有的拈轻怕重、好吃懒惰;有的不求上进、自甘落后;有的见异思迁、无心工作;有的热衷索取、不思奉献;有的四处钻营、 惟利是图……,凡此种种,都是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为此,必须坚持“德育首位,以人为本”、“一学做人,二学本事”的就业指导理念,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行社会”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为主导,切实加强职校学生就业指导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解决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惑,保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2注重实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使学生树立敬业,勤业,乐业,创业的职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是职业学校加强就业指导的重要举措。如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呢?我认为,除了课堂上灌输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及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知识以外,更应重视在实践中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并将此作为一种主要途径贯穿于始终。下面是我们落实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些具体做法。
第一、认真上好职业道德课。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学校的一门主课,是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系统的学习职业道德基本知识,理解职业道德的准则,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为达到这一目的,在确定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重点后,我们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即适用于各种职业活动的道德基本规范和具体行业的特殊道德规范,便于学生联系自己的专业特点来加深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认识职业道德的内涵即本行业对社会公众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提高职业活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改变了纯理论的灌输方式,采用联系社会实际,结合学生存在的一些情况,采取“主题演讲” 、“专题讨论”、“集中讲座”、“分组辩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针对问题讲,结合自己的实际谈,大大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结合影视教学,把职业道德形象化、生活化,然后通过对剧中人物的大讨论,引发思考,以个体行为进行群体教育。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学生喜闻乐见,而且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
第二、通过专题讲座和实训,树立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在中职学生中,有一部分人缺乏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的人才竞争需要,我们配合学校各专业教研室积极开展各种技能比武、兴趣小组和实训活动,并为毕业班学生举办“学好专业,立足社会”、“自强、自信、自立”等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活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3顺应形势,以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社会
在学生就业指导中,如何针对新形势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他们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对待就业,是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的要求之一。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求职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培养其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重点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在当前新形势下,毕业生应树立以下几个方面的就业新观念。一是勇于面对竞争的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竞争,竞争可以发挥人们自立、自强、自主的精神,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增强工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竞争意识是现代毕业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二是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独立的发展空间,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方式是合理流动。社会不再有从一而终的职业,毕业生不必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要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因此,毕业生要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就业观,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并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三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是因为: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现代职业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毕业生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将会被职业无情的淘汰。
3.2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及事业上获取成就的追求和向往。当代学生正处于时展的新时期,社会发展为毕业生择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对毕业生顺利就业以及在职业实践中把职业理想化为现实和自身人格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3.3要培养高尚的求职道德
1.1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种种原因,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医学被归到自然学科当中,简单的把医学等同于生物医学,医学当中所包含的社会学属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虽然很多医学院校开设了《职业道德与法律》和《医学伦理学》等课程,但由于教育部门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导致了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教学水平相对较低等原因,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此外,职业道德教育的课时比例偏少,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很多医学院校普遍把医学伦理学课程放在第三学年开设,或者把医德课放在思想政治课中作为一个单元开设,课时一般在18~30学时,是美国、英国等国家同类课程学时总数的1/5。
1.2部分医学生职业意识淡薄
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小平说:“职业意识,她听上去非常简单,但实际上蕴含着巨大的启蒙价值,是中国社会进入小康小资、实现长治久安一定要建立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生因为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危,所以这个职业应该具有更强烈的职业意识。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置患者利益于首位、医师行业的自律、个人技术的胜任和医师群体对社会的承诺”。目前,部分医学生职业意识薄弱,对生命的敬畏感不强导致了这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为这一部分群体日后医德滑坡、医德失范埋下了隐患。
1.3部分医务人员的不端行为造成了不良影响
医学生尚处于青春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思维活跃,欠缺生活经验,品质尚未定型,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其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机会主义等不正当思想容易侵袭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医患关系的人道主义传统受到了冲击,医务人员的责任感、神圣感降低了,部分医务人员滋长了动用医疗技术谋利的动机。如给患者开大处方、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收受红包,甚至盗窃、买卖器官等,显然这是与社会主义的医德原则相违背的。来自某医院的调查显示,不合理用药占抽查病历的30.5%,其中不符合用药经济学原则占18.6%,无指征用药的占11.2%,部分原因是与经济利益有关。这些行为对医学生医德观念的形成造成了严重的干扰,使部分原本职业意识缺乏的医学生,守不住职业道德底线,成为了不正之风的俘虏。
2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途径
2.1提高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
要改变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现状,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首先要增加医学职业道德课程的课时,国外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和德国多达20%~25%,而我国的仅占8%左右。低比例的医德教育课程很难起到应有医德养成教育的作用,只有增加课时比例,把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区分开来;不能以思想品德教育代替职业道德教育,要把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列为医学生培养的核心课程。同时,发挥专业课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在医学课堂教育中,坚持以医学人道主义为原则,将大医精诚、医者“仁”术、“博爱”精神融入到医学教学的每个环节,树立医学生对职业和患者的高度责任感。另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如实施案例教学、专题教学、专题调研、个人演讲、案例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理论水平。
2.2提高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之外,直接影响着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国内医学院校的教师在跨专业和跨学科的人文知识结构方面普遍缺乏,在教学的交叉结合中严重不足,导致了教育过程中忽略了科学素质教育内涵,出现了忽略人文素质教育的情况。由于多数教师在知识结构和学历层次上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求,所以医学院校应该要加强教师职业素质教育,建立一支专业强、职业素养高、道德品质良好的教师队伍,让教师通过自己的正确言行激励、引导大学生成长。为此,学校应该通过进修、外出学习、出国留学、经验交流等各种渠道和方法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教育,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源泉,做人的楷模。
2.3营造良好的医德文化氛围
文化对道德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医学院校可以通过校报、海报、宣传栏、广播和校园网站等平台营造有利于医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积极文化。通过宣传医疗行业中正面积极的文化,树立榜样,讨论先进典型的事迹报告等方法营造出校园医德文化氛围,让医学生从榜样的事迹中感受高尚的医德和崇高的人格,进一步加深对医学职业道德的理解。在临床科研中,一定要把维护受试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完全尊重受试者的同意知情权,要尽可能地把受试者的痛苦和不适降到最低限度。如果科学试验会给受试者带来严重的危害,无论这项试验有多重要或者试验成果多有价值,都应该放弃这项试验。在临床教学中,教师要让医学生学会尊重和关爱患者,绝不能把患者当成单纯的实习对象或者是活体标本去对待,应该教会医学生把患者当成服务对象和奉献对象,并在学习中提高服务水平。在临床预防中,要树立重预防的思想,认真开展健康教育。对传染性疾病要及时告知患者并做好疫情监控和报告。在医院管理中,要始终贯彻人性化服务理念,树立一切为了患者的服务思想,以服务患者、方便患者为前提进行医院管理和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在医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文关怀。
2.4降低环境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负面影响
要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规范医院的市场行为,为医学生未来提供良好的职场环境。要进一步落实医院的公益性,体现医疗行业救助、善良和公平的伦理特性,而不应该把卫生事业当成是医院和个人乃至国家的赚钱机器。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对医疗卫生行业不正之风的处罚力度,加强监管。与此同时,国家还要增加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让医疗卫生行业减少市场化行为,回归公益性,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一个健康发展的和谐社会环境。
2.5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辅导
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设立专门辅导机构,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引导,这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美国的医学院校,几乎都设有学生辅导中心,工作人员大多是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有专长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道德教育及心理咨询。加拿大部分医学院校通过网络手段创办了“道德教育社区”,把医疗道德事件定期公布,并学生围绕这些事件进行广泛讨论,学校在此基础上进行正面引导。这些做法,无疑使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使道德教育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从而大大增强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2.6着力推进教育模式创新
关键词:卫生职业院校 教学 职业道德 培养
卫生职业院校教学中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是学生教育工作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贯穿于学生整个教育的全过程,要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需从多个层面、多种方法和途径,分阶段、有计划和目的、循序渐进地进行。
一、卫生职业院校职业道德培养是多重性的
卫生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首先是理论上的,要明确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价值体系。职业道德理论课是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一种最主要、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它的任务是在理论的层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树立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信念。其次是感受体验到的,通过日常教学活动的渗透、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耳濡目染,切身感受体会到的职业精神。再者是实践上的,在学生实验、实训课教学中,在临床见习和实习过程中,以自身所具有的职业道德水准,自我约束,自我反省,提升自我,使自己的职业道德不断得以升华,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二、卫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基本途径
1.在具有专业特色文化氛围中熏陶
要有意识的营造卫生职业院校人文文化环境,处处体现医学特色、医学文化,使学生自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就被浓浓的医学人文文化所包围,要让卫生职业院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育人的功能。像校园里可以有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邀、李时珍的雕像,有雕刻着历代医家医德格言、历代名医医疗活动及医学生誓言的文化碑廊。充分发挥校园现代网络的强大作用,开设“名医名家”、“医学科普”“大医精诚”等相关网站。
2.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
在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善、喜、好、恶等言行和情绪直接影晌学生的认知水平。医学实验课有很多是由动物代替人做实验,如阑尾切除术,教师在实验中把动物比拟成病人,对它的呵护关爱,会深刻的印记在学生脑海中,直接决定和影响学生的行为。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息就能完成的,教学活动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特点,更易于学生接受,更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3.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
开展专项教育和专题讲座,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前集中对学生进行医疗行业的服务宗旨、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实习规则的教育。请医务工作者劳模、科研带头人及医疗服务明星畅谈爱岗敬业的思想,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献血活动、为敬老院老人体检、为社区人群做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中了解人民群众所需,切身体会医者的责任,服务社会,培爱心,培养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在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等活动中通过前辈们的言传身教,自己的亲身实践,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职业生涯的职业道德养成打好基础。
三、卫生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方法
1.入学教育
卫生职业院校学生入学教育是医学院校常规议程,旨在倍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医务职业的了解,树立职业崇高感和责任感,对自己将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这一职业要求有一初步认识。
2.医学生誓言
医学生入校宣誓仪式,是卫生职业院校独特的入学仪式,体现了医学的人文精神,深切感悟“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真谛,涪养了医学生的职业神圣感和职业光荣感。通过入校宣誓仪式首先培养的就是他们对生命的重视、对病人的关爱。热爱生命是学生职业素养、医学道德品行的核心,关爱生命和维护生命是学生人文执业技能不可或缺的精神。
3.专业渗透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要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如语文课中的“仁”、“爱”教育,德育课中的儒家仁爱伦理思想,专业课中举例示范医家学者的高尚情操…..。医心仁爱表现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道德责任与道德境界。因此诚信教育、科学世界观教育等都是卫生职业院校学生应具有的职业道德修养。
4、结合临床实践
医德教育需要医院和社会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促进医学生良好医德的形成和发展,确保医德的实际效果,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医学实践的起步阶段,也是其医德医风形成的开始,通过积极倡导和组织实习生加入到医院创建医德医风示范活动,实习医院应该选派品德好医术精的医生任教学老师,教师的高尚医德潜移默化地塑造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使他们在实习中得到深刻的启发。对医德优秀的医务人员应给予表彰,树立榜样,使学生耳濡目染,促使他们在实习过程中逐渐培养“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满腔热情、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献身、文明行医”的良好职业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杜晓梅.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途径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