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康科普小常识

健康科普小常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科普小常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健康科普小常识

健康科普小常识范文第1篇

1967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任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肿瘤科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等。三十多年来一直从事肿瘤临床工作,致力于运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方面的探索。主持或参加国家“八五”“九五”“十五”攻关课题及卫生部、中医局多项课题并受奖。工作之余,李佩文教授还热衷于养生科普创作,用漫画、诗话等幽默风趣的方法将自己的养生心得徐徐道来。

第二部分 日常饮食几大误区

1、烧烤煎炸不安全

许多人尤其是年轻女性和小孩都爱吃烧烤或煎炸类食品,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这类食物吃多了对身体有很大的坏处。煎炸烧烤的东西属于荤腥厚味,《黄帝内经》里曾提到“膏梁(即大鱼大肉)厚味,足生大疔”,更何况熏、炸类的东西里面含有一种化学物质――多环芳烃物质,它是一种强致癌物质。冰岛居民胃癌发病率极高,就是因为他们喜食熏鱼和烤羊肉。

专家提示:在生活中要尽量少食烧烤煎炸类食品,对于肉、鱼这类高蛋白的东西尽量用水煮、蒸 、热水焯等等,这样既可避免食入致癌物质,又可最大限度地保护食物的营养不被破坏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完全避免摄入烧烤食物和反复使用的油,所以要多吃一些木耳、蘑菇、菜花、油菜等防癌食品,合理搭配营养。

生活小常识:有些人喜欢吃煎的鸡蛋,注意只煎一面即可,而且不要煎得过火、 过糊,糊了的东西就不要再吃了。

2、少腌酸菜保平安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国有些地区食道癌的发病率居高不下,调查显示,这与当地居民喜于食用腌制食品有关,如腌酸菜、腌萝卜、豆腐乳等等。这些食物里含有强致癌物质――亚硝胺,长期食用,易引发癌症。

专家提示:维生素C对于阻断亚硝酸盐变成亚硝胺有很大的好处,因此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菠萝、 桔子、猕猴桃等

生活小常识:购买熟肉制品要去大的超市,比较可靠的肉食单位,因为这些食品外面经常涂有一层亚硝酸盐(它是亚硝胺的前身,少量食用对身体无害),有些小摊小贩为了追求色泽和口感,加量使用亚硝酸盐,危害健康

3、发霉粮油多污染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经济状况不好,人们爱在家里积存粮油,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积存的粮油易被霉菌感染,导致霉变,吃进肚子里对身体有很大坏处。尤其是霉菌中的黄曲霉B1,毒性比较大,跟肝癌、肾癌、大肠癌都有关系。

健康科普小常识范文第2篇

针对现在一波接一波的养生热潮,层出不穷的养生主张真伪难辨。日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院士在世界著名医学杂志《Student BMJ》上发表述评,呼吁严格监管养生类电视节目的制作和发行,请媒体健康地传播和普及科学正规的医学知识,切莫误导大众。

养生节目“占领”黄金时段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人们更加关注如何吃得健康长寿,养生意识日益提高。为迎合大众的养生诉求,电视台养生类节目异军突起,已经超过了上百档,并占据着不少电视台的黄金时段。

现在最红的一档养生节目,就是北京电视台的《养生堂》和湖南卫视的《百科全说》,都是讲老百姓身边的养生治病小常识,受到中老年人的关注。

吴孟超院士认为,电视养生类节目火爆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老百姓的健康意识有所提高;其次,电视具备一定程度的权威性,成为公众对健康知识的最主要来源;此外,电视媒体大力宣扬防病抗病的养生疗法,迎合了公众强身健体的需求。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国玺补充说,还有一个很多人不愿意承认的原因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老百姓只好从其他渠道寻求强身健体的方法。

电视养生类节目五宗罪

不过,也有人对电视养生类节目的权威性提出质疑,这些电视上侃侃而谈的专家为我们提供的养生常识是否靠谱?想当初张悟本就曾经在《百科全说》上大谈“绿豆养生法”。

中医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重点推荐的首席健康科普专家温长路教授用“偷梁换柱、以偏概全、囫囵吞枣、瞒天过海和混淆是非”五句成语来概括当前养生类电视节目的五宗罪。

“这五个关于养生的问题需要得到澄清,属于伪中医养生范畴,是造成老百姓养生意识混乱的重要原因。”温长路说。

温长路说,偷梁换柱是指电视上的所谓专家把各种说法都塞入养生。“就像人口渴了要喝水一样,其实喝水也是养生,所以养生是人类本能的保护措施,不是复杂的事。”养生应该是真正符合科学的理念的,是经过科学家们提炼并符合老百姓的生活实际和习惯,对人体健康有利的部分,而现在“总有人把过去文人著作中一般的说法,或者老百姓的个案个例一股脑儿拿来都冠以养生的帽子,有些方法还不分青红皂白,人人都可以使用”。

另外,以偏概全,抽象中医的个性化理念。“有伪专家提倡吃什么养生就号召大家一起,这是不对的”。比如气候干燥的西部和气候湿润的南方,如果用同一种方法让大家去吃就会“吃”出问题。

所谓囫囵吞枣是指混淆食养与食疗的概念。很多养生家把所有的食物都说成是珍贵的药,把所有的药物和食物都结合起来,这是对中医概念的混淆。食养和食疗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食养运用的是食物的营养作用,按照营养素、维生素、微量元素,以营养为主要目的;而食疗就有治疗性质,有严格的用量、禁忌症等。食物有治疗作用,但绝不等同于就可以把它拿来当药。

另外,一些专家习惯瞒天过海,夸大药物或食物的作用。药物和食物的作用都是有局限的,没有最好的药物、万能的药物可以包治百病,一些养生专家夸大了食物和药物的作用,因此就出现了吃绿豆、吃泥鳅包治百病的事例。

混淆是非是指迎合“以补为尚”的世俗偏见。老百姓以补为尚,总认为养生就是补,温长路说,“这是十分错误的观点”。事实上,中医对补是很严格的,且将之细分为劲补、温补和平补,根据每个人身体呈现的状况,决定该用哪种方式进补。

温长路认为,一些人借着中医和中国文化的深厚关系,以及老百姓对中医的信赖,“打着中医的旗帜到处乱讲”从而让中医成了养生乱象的替罪羊。

收视率为王是主要原因

“电视台简直成了养生台了,随便打开电视挑一个频道,有时候北京台几个频道都是不同的养生健康专家在宣讲,简直是狂轰乱炸。”一位观众对电视上泛滥的养生节目提出了他的看法。

一些专家的观点也相互“打架”,比如,有养生专家说菠菜豆腐可以同煮,黄瓜西红柿可以同食,但又有养生专家说吃了就会出问题。到底听谁的?观众被搞得很是困惑。

“这些问题要首先问责电视媒体盲目追求收视率的不负责任的炒作和宣传。其次,监管部门反应迟滞,准入审查制度缺失,以及权威卫生机构未及时回应,也都难辞其咎。”吴孟超院士一针见血地指出。

一位南方电视台养生类电视节目编导私下无奈地告诉记者,收视率是决定电视台一个节目好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而养生类节目是老年观众最喜欢的节目,他们也是收视率统计的重要部分,所以,养生类节目才会如此火爆,占据电视节目的黄金位置。

对于专家审核方面,养生类电视节目的编导说,现在对于专家的界定并没有太明确的规定,节目组在选择嘉宾的时候也会有自己的考虑,不仅考虑专家的权威程度,还要在外表形象、语言能力等方面符合电视媒体的特有规律,这样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收视效果。

“自从张悟本事件曝光后,我们在专家的选择上要求明显严格了许多,力图从源头上杜绝伪专家的出现。但是,很多时候,我相中的专家没有时间,有时间的专家又不够权威。”这位编导告诉记者。

作为权威的电视媒体,如何成为类似张悟本这样的“伪专家”的表演舞台呢?张国玺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大众对健康养生的强烈需求和专家资源的匮乏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电视上的养生专家伤不起”

“对电视台做养生节目的专家应该适度宽容,而不应该过分地挑剔。”张国玺不同意用“泛滥”一词来形容目前的电视养生类节目。

张国玺也曾经在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做过养生类节目,称“在电视上做科普节目不容易,特别是做健康科普更不容易。”

虽然出现了一些江湖骗子冒充“养生专家”,但是,张国玺认为不要因此把电视养生类节目一棒子打死,因为大部分电视养生节目还是能传播健康科学的养生知识的。

“养生类节目深受中老年观众的欢迎,广大群众希望更多地了解健康知识,以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让自己不得病或少得病,电视的养生类节目在宣传科学的健康理念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功不可没。中医强调‘治未病’,西医强‘预防为主’,宣传健康知识就是为人民的健康长寿服务。我国拥有那么多的专家,两院拥有那么多的院士,但在电视上做科普宣传的有几个人,有几个院士?”张国玺反问道。

为什么很多专家不愿意在电视上做科普节目呢?张国玺说出了其中的原因――“吃力不讨好”。“很多观众在电视上看到的是养生专家穿着得体、侃侃而谈的一面,但是谁又能知道他们的苦衷呢?”

据张国玺了解,很多专家在外面做科普都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而科普工作不但耽误了大量的时间,还往往被单位里的人看成是“不务正业”,因为科普工作和科普文章既不能评职称,也没有经费支持。

一方面是人民大众对健康养生类节目需求的日益强烈,另外一方面是没有更多的专家愿意来电视台做科普宣传,这就给“张悟本”一类的“假养生大师”提供了机会。

自从张悟本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卫生部、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等单位呼吁权威专家来占领科普市场,中华中医药学会还在全国遴选出了28位首席健康科普专家。但是,愿意走上电视来为大众普及养生常识的专家与群众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

同时,张国玺也体谅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苦衷,“一周出几次门诊,每次都要看几十个病人,下午再去电视台做节目,别说老专家,就是年轻人也没有几个能吃得消。”张国玺说。

“电视上的养生专家伤不起!”张国玺强调,很多专家告诉他,现在完全是出于一份热情,一份对大众健康知识的责任心在支撑着他们在电视上做科普,如果社会上在对这些专家“说三道四”、“鸡蛋里挑骨头”,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谁还愿意到电视台为全民健康做科普宣传呢?张国玺也希望提意见的专家先做三年的科普宣传工作,也到电视台的养生节目做客,然后再来提建议,这样可能会更加合理。

电视养生节目应该加强监管

健康科普小常识范文第3篇

为推进节能减排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全社会树立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科学观念,倡导文明健康、简约环保的生活方式,__镇妇联充分发挥妇联自身优势,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开展节能减排进万家行动。

一、具体工作措施

(一)组建节能减排进万家宣传、宣讲志愿者队伍。

组织节能减排能手、家庭节能高手、妇联干部等各方面人员建立节能减排宣传志愿者队伍,进村入户,向广大农村妇女传授日常生活中节能减排小常识。通过组织专题讲座,现场咨询等宣讲形式,使节能减排意识深入农村,深入日常生活。

(二)利用科普日宣传节能环保知识。

以全国科普日为契机,我镇妇联与科协、农业等部门联合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围绕“节约资源能源”向社会公众大力宣传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能源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当日共向群众发放节能环保倡议书1000份,各类节能减排知识宣传单20__余份,包括家用电器省电绝招、节水小窍门等内容。向全社会广泛传播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出热爱健康、关心健康、依靠科学达到健康的氛围。

(三)各妇代会通过各种形式宣传节能知识。

各妇代会通过悬挂横幅,广播,黑板报,散发宣传资料等多种方式宣传节能知识。倡议全镇妇女同胞们作为家庭文明建设的创造者和承担者,身体力行,大力提倡节约能源意识,自觉节约水电,燃气;使用绿色产品,抵制白色污染;自觉保护生活环境,积极参与绿化美化活动,遵守道德行为规范,关爱健康;珍惜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开展拒绝白色污染、倡导绿色购物行动。

组织志愿者广泛开展拒绝白色污染、倡导绿色购物行动。利用街天设立宣传点,由志愿者向群众免费发放购物布袋子和宣传资料,培养村民绿色购物的生活习惯,为共建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开展节能灯推广示范活动。

节能灯光效高,与普通白炽灯泡相比发光效率约提高5-6倍;寿命长,节能灯的寿命为白炽灯泡寿命的5倍;显色好,节能灯显色最逼真,能有效保护视力。镇妇联联合科协举办节能灯推广活动。在街天通过举行节能灯推广示范活动的形式向村民宣传推广,使村民了解节能灯的优点,进而选择使用节能灯。

二、取得的成效

(一)充分发挥妇女力量,构建和谐家园。

妇女是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的重要力量。以妇女为切入点,开展节能减排进万家活动,通过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妇女带动家庭成员从家做起积极投身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着力改变当前家庭生活中存在的与节能减排不相适应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广大妇女和家庭中树立节能减排的科学观念,倡导文明健康、简约环保的生活方式,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二)镇村联动,推动节能减排行动的影响力。

开展“节能减排进万家”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一项具体举措。镇妇联与各村妇代会紧密联系,认真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使节能减排行动深入到广大农户。开展节能减排进万家活动是通过家庭影响农村,通过农村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的良性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三、存在的不足

1.宣传时间短,影响面不广。节能减排进万家活动的开展主要利用街天进行集中宣传,由于条件限制,活动只能进行3-4小时,造成影响面不广,不能使村民更深入了解节能减排的意义。

2.宣传对象文化素质不高,宣传效果持续不长。推广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向村民展示了节能减排的好处,但由于村民的文化素质有限,直接影响宣传效果的持续时间。

四、下一步打算

节能减排推广行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将继续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最大程度号召广大群众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重塑节约环保的家庭生活消费新模式;积极开展家庭节水节电节能宣传活动,树立文明、健康的家庭生活新理念;培养良好的家庭节能减排生活观念,倡导简约和谐的家庭生活新风尚。

健康科普小常识范文第4篇

台风小常识有哪些

一、台风小常识定义

台风和飓风都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在美国一带称飓风,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东亚一带叫台风;在南半球称旋风。

二、台风形成的原因

台风的形成,是热带海面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蒸发成水汽升空,而周围的较冷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上升,如此循环,终必使整个气流不断扩大而形成风。由于海面之广阔,气流循环不断加大直径乃至数百公里。由于地球由西向东高速自转,致使气流柱和地球表面产生摩擦,由于越接近赤道摩擦力越强,这就引导气流柱逆时针漩转,(南半球系顺时针漩转)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快而气流柱跟不上地球自转的速度而形成感觉上的西行,这就形成我们现在说的台风和台风路径。台风的中心就在我们目前看到的风向成丁字形的位置,根据风向和风速就不难判断出台风中心的距离和走向了。根椐四十年观测台风耒临前的行云方向,判断台风是否从本地经过,基本上全部准确。准确性有好多次竟先予本地的预报。当近地面最大风速到达或超过每秒17.2米时,我们就称它为台风。

三、台风产生的必备条件

1、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热带洋面上的底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主要决定于海面水温,台风只能形成于海温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内的海水水温都要高于26℃-27℃;

2、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

3、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

4、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基本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

四、台风预报

有台风时,一般要“台风警报”和”台风紧急警报“;当有台风可能影响本地和台风解除时可发消息。

当我国编号范围内的太平洋上有台风发生,并且在三天左右可能影响我国沿海时,气象台就先“台风消息”,主要是提供台风的实况,如台风的中心位置、强度、大风范围和台风前进的方向和速度等,以引起大家的注意,保证人和物的安全。

当台风继续向我国沿海靠近时,预计48小时内将对我国沿海某一地区有影响,就这个沿海海面的“台风预警”。台风警报的内容,除了台风消息的内容外,还要增加未来24小时和48小时台风的预报位置,以及对地区的具体影响,如风、雨等的预报。

当台风在未来24小时前后,将对我国沿海产生严重影响。如受台风的侵袭有10级以上的大风时,就受影响沿海海面的“台风紧急警报”。它是气象台台风预报最高一级的警报,以强调台风影响的严重性,并有详尽的说明和风雨预报内容,以便人们全力以赴地和台风开展斗争。

具体来说,台风预警信号共分5级,分别以白色、绿色、黄色、红色和黑色。

白色台风信号表示热带气旋48小时内可能会影响本地。

绿色台风信号表示热带气旋24小时内可能或已经影响本地,平均风力可达6~7级。

黄色台风信号表示热带气旋12小时内可能或已经影响本地,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

红色台风信号表示热带气旋12小时内可能或已经影响本地,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

黑色台风信号表示热带气旋12小时内可能或已经影响本地,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

当台风已远离本地,影响基本已经结束,就“台风解除”的消息。

五、当前观察台风的方法

台风发生于热带海洋上,前已谈及,但海洋面积广大,气象测站稀少,在以往台风发生后很不容易发现,必待台风移至有岛屿或船只附近方可发觉,然后将各测站同时间的气象报告绘于天气图上,随时比较观察,才能判知台风的位置、强度、行进路径。

但在目前,因气象观测方法进步,对台风的观测也日益精确可靠,除在天气图上判知外,尚可采用下列各种观测:

1、施放无线电探空仪,以气球携带能测高空各层之气压、气温、湿度、风向及风速,并能自动发出无线电报之仪器,侦知高空各种气象情形。

2、以飞机携带各种必要仪器在台风可能发生之地区上空侦察有无台风发生,当台风发生以后,也可以在台风内各方向、各高度穿越,实地侦测台风内各种现象。但目前西北太平洋地区这种飞机观测已从民国76年9月起停止作业。

3、自飞机上在台风之顶端投下附有降落伞之无线电探空仪,侦测台风内部各种现象。

4、利用气象雷达可以看出在三、四百公里内台风之位置、动向、云雨分布的情况。

5、用气象卫星更可定时拍摄照片传至地面,对台风之位置、大小、 移动方向等皆可提供正确资料。上述各种设备和方法,气象先进国家都已普遍采用,成效非常良好。

六、台风对人类的影响

台风除了直接或间接威胁人体生命外,还会给人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专家们研究发现:台风呼啸的声音会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中枢系统,从而使人产生包括恐惧在内的一些心理障碍。台风来临时天气骤变,气温突降,人体的寒冷感觉会突增,这会使得人体呼吸道局部温度降低,极易诱发如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而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气肿病人的病情,也极易因台风影响而复发;一些发热病症,一遇凉风也会加重病情。多数心肌梗塞患者对降温明显的大风过程有显著的敏感症状,这样的过程对关节病症、胃部病症的影响也非

常显著。但以上这些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主要是在台风期间不要外出直接接触台风,做好保暖,准备药物。

台风是一种低气压的天气过程,低气压本身对人体健康也有不利影响,主要是影响人体内氧气的供应。大气的气压下降,会导致人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呼吸急促、心律加快、头晕等症状,神经系统也会产生障碍。医学专家研究发现,大多数肺结核患者咳血、血痰加重的程度与低气压环境有密切关系。患者的病情恶化,大多数是在低压环流形势下发生的。

台风过后,受灾地区的人们更要谨防疾病,主要有三类:

一是容易感染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等;

二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钩端螺旋体并流行性出血热、疟疾、乙型脑炎等;

三是各类皮肤病,如浸渍性皮炎、虫咬性皮炎等。对以上疾病的预防,主要是多注意食品卫生,保护好水源,饮用水要消毒等。

七、如何预防台风

1、气象台发出台风警报后,不要到台风经过的地区旅游或到海滩游泳,更不要驾船出海;外出的人应尽快回家。

2、住在大厦里的居民,应关好窗户,收掉阳台上的东西(花盆、晒衣架等);加固室外易被吹动的物体。

3、市民应留意媒体播放、刊载的台风消息,并采取预防措施。

4、清理排水管道、保持排水畅通。

5、船只应及时驶入避风港。

6、台风袭来时,切勿靠近窗户,以免被强风吹破的窗玻璃片弄伤。

八、台风来临时该怎么做

1、躲避大风应选择在地下室、防空洞、涵洞等场所。

2、风灾中身处拥挤、混乱的人群中,要做深呼吸,将胳膊放在胸前,用两只胳膊和肩膀、背部顶住外部压力。

3、在家中也要学会躲避大风。

a、迅速撤退到地下室或地窖中,或到最接近地面的房间内,并面向墙壁抱头蹲下。

b、远离门窗和房屋外围墙壁等可能坍塌的物体。

c、尽可能用厚外衣或毛毯等将自己裹起,用以防御可能四散飞来碎片。

d、贵重物品要向楼下转移,也可放在洗衣机、洗碗机等电器里。

e、接收到台风预警信息之后,应尽可能地不要外出,要待在家中安全的地方。

f、转移时保管好自己的财物。

台风来时,住在低洼地段部分居民一般会被组织转移。转移时除了要保管好家里的贵重物品外,还要带上随身的日用品,多准备点衣物和干粮是很有必要,免得到时要重新返回家中去取,发生危险。如果家里地势较低,转移之前还要垫高柜子、床等家具,把大米、蔬菜等放在高处,如果米被脏水浸过,或者已经发霉,千万不能吃。

九、台风形成的条件主要有哪些

台风的形成至少有两个条件:

1、比较高的温度

2、充沛的水气

烧开水时,锅底的水会往上升,这是因为锅底的水受热膨胀的原因。空气也是这样,当底层的空气受热后,就会往上升。在气温较高的区域里,正好碰上大气里发生的一些扰动大量的空气就会往上升,使地面的气压降低,这时上升区域的外围空气源源不断流入上升区里,因地球自转的关系,使流入的空气像车轮一样转动起来,这就是产生台风的一个原因。当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后,其中的水气冷却凝结成水滴,要放出热量,这又助长了低层空气不断上升,使地面的气压降的更底,空气旋转的更加猛烈,这就形成了台风。什么地方同时具有这两个有条件呢?只有在热带的海洋面上。那里的海洋面上的气温非常高,使低层空气可以充分接受来自海洋面的水。那里又是地球上水汽最丰富的地方,而这些水汽是台风形成发展的主动力。没有这个原动力,台风即使形成也会消散。其次,那里离赤道有一定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偏转力有一定的作用,有利于台风发展气旋使环流和气流辐合的加强。第三、是热带海洋面情况中纬度单纯。因此,同一海域上方的空气,往往能保持较长时间的定常条件,使台风有充分的时间积蓄能量,酝酿出台风。在这些条件配合下,只要有合适的触发机制,例如:高空出现辐散气流或南北半球信风在赤道稍北地方相遇等,台风就会在某些热带海洋区域形成并增强。根据统计,在热带海洋,台风常常产生在洋面温度超过26、27度以上的地区。 根据统计,产生台风的海洋,主要菲律宾以东的海洋、我国南海、西印度群岛以及澳洲东海岸等。这些地方海水温度比较高,也是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之处,因此一年中常有20多次台风诞生。

十、台风的分级标准

台风,通常按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的风力的大小进行分类。

1、超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16级以上

2、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14~15极

3、台风。中心附近最大12~13级

4、强热带风暴。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0~11级

5、热带风暴。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0~11级

6、热带低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6~7级

十一、台风的结构是怎么样的

台风的范围很大,它的直径常从几百公里到上千公里,垂直于水平范围之比约1:50。

在水平方向一般分为台风范围、台风本体和台风中心三个部分;在垂直方向分为;流入层、中间层和流出层。

台风眼通常位于台风中心平均直径约为40公里的圆面积内。由于台风眼外围的空气旋转得太厉害,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外面的空气不易进入到台风的中心区内,因此台风眼区就像由云墙包围的孤立的管子。它里面的空气几乎是不旋转的,风很微弱。台风眼其外侧100千米左右的地区是狂风暴雨区。

十三、台风路径是怎么样的

台风移动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作用于台风的动力。动力分内力和外力两种。内力是台风范围内因南北纬度差距所造成的地转偏向力差异引起的向北和向西的合力,台风范围愈大,风速愈强,内力愈大。外力是台风外围环境流场对台风涡旋的作用力,即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南侧基本气流东风带的引导力。内力主要在台风初生成时起作用,外力则是操纵台风移动的主导作用力,因而台风基本上自东向西移动。由于副高的形状、位置、强度变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致台风移动路径并非规律一致而变得多种多样。以北太平洋西部地区台风移动路径为例,其移动路径大体有三条:

1、西进型台风自菲律宾以东一直向西移动,经过南海最后在中国海南岛、广西或越南北部地区登陆,这种路线多发生在北半球冬、春两季。当时北半球副高偏南,所以台风生成纬度较低,路径偏南,一般只在北纬16度以南进入南海,最后在越南登陆,波及泰、柬、缅等国。甚至进入孟加拉湾。

2、登陆型: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先在台湾岛登陆,然后穿过台湾海峡,在中国广东、福建、浙江沿海再次登陆,并逐渐减弱为热带低压。这类台风对中国的影响最大。

3、抛物线型:台风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当接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时,不登陆而转向东北,向日本附近转去,路径呈抛物线形状,这种路径多发生在5-6月和9-11月。最终大多变性为温带气旋。

台风形成后,一般会移出源地并经过发展、成熟、减弱和消亡的演变过程。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气旋半径一般为500km~1000km,高度可达15km~20km,台风由外围区、最大风速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外围区的风速从外向内增加,有螺旋状云带和降水;最强烈的降水产生在最大风速区,平均宽8km~19km,它与台风眼之间有环形云墙;台风眼位于台风中心区,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0km~70km不等,平均约45km。台风眼区的风速、气压均为最低,天气表现为无风、少云和干暖。随着台风的加强,台风眼会逐渐缩小、变圆。而弱台风、以及发展初期的台风,在卫星云图上常无台风眼(但是有时会出现低空台风眼)。

十四、台风带来的灾害

台风引起的灾害通常由三方面造成:

一是风灾。台风大风及其引起的海浪可以把万吨巨轮抛向半空,拦腰折断,也可把巨轮推入内陆;在陆上台风可拔树倒屋,引起巨灾。

二是比风灾还要严重的台风暴雨之灾。短时间高强度的降水可引起滑坡、泥石流等严重地质灾害,江湖泛滥、水库崩溃,冲毁道路建筑,造成交通的中断、水电供应中断,工厂、民居损毁和人员伤亡等。台风暴雨及其造成的滑坡、泥石流是台风造成较多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

三是比雨灾更严重的暴潮之灾。它可淹没岛屿、冲毁堤防、涌入内陆,可使数十万人瞬息之间惨遭灭顶之灾。

十五、怎么样解决台风灾害带来的问题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的措施。对台风的探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在卫星云图上,能清晰地看见台风的存在和大小。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可以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估计台风强度,监测台风移动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风暴雨出现的地区等,对防止和减轻台风灾害起着关键作用。当台风到达近海时,还可用雷达监测台风动向。还有气象台的预报员,根据所得到的各种资料,分析台风的动向,登陆的地点和时间,及时台风预报,台风紧报或紧急警报,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介为公众服务,同时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台风预报或警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看过“台风小常识大全”的人还看了:

1.台风安全小常识

2.防台风知识

健康科普小常识范文第5篇

针对现在一波接一波的养生热潮,层出不穷的养生主张真伪难辨。日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院士在世界著名医学杂志《Student BMJ》上发表述评,呼吁严格监管养生类电视节目的制作和发行,请媒体健康地传播和普及科学正规的医学知识,切莫误导大众。

养生节目“占领”黄金时段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人们更加关注如何吃得健康长寿,养生意识日益提高。为迎合大众的养生诉求,电视台养生类节目异军突起,已经超过了上百档,并占据着不少电视台的黄金时段。

现在最红的一档养生节目,就是北京电视台的《养生堂》和湖南卫视的《百科全说》,都是讲老百姓身边的养生治病小常识,受到中老年人的关注。

吴孟超院士认为,电视养生类节目火爆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老百姓的健康意识有所提高;其次,电视具备一定程度的权威性,成为公众对健康知识的最主要来源:此外,电视媒体大力宣扬防病抗病的养生疗法,迎合了公众强身健体的需求。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国玺补充说,还有一个很多人不愿意承认的原因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老百姓只好从其他渠道寻求强身健体的方法。

电视养生类节目五宗罪

不过,也有人对电视养生类节目的权威性提出质疑,这些电视上侃侃而谈的专家为我们提供的养生常识是否靠谱?想当初张悟本就曾经在《百科全说》上大谈“绿豆养生法”。

中医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重点推荐的首席健康科普专家温长路教授用“偷梁换柱、以偏概全、囫囵吞枣、瞒天过海和混淆是非”五句成语来概括当前养生类电视节目的五宗罪。

“这五个关于养生的问题需要得到澄清,属于伪中医养生范畴,是造成老百姓养生意识混乱的重要原因。”温长路说。

温长路说,偷梁换柱是指电视上的所谓专家把各种说法都塞入养生。“就像人口渴了要喝水一样,其实喝水也是养生,所以养生是人类本能的保护措施,不是复杂的事。”养生应该是真正符合科学的理念的,是经过科学家们提炼并符合老百姓的生活实际和习惯,对人体健康有利的部分,而现在“总有人把过去文人著作中一般的说法,或者老百姓的个案个例一股脑儿拿来都冠以养生的帽子,有些方法还不分青红皂白,人人都可以使用”。

另外,以偏概全,抽象中医的个性化理念。“有伪专家提倡吃什么养生就号召大家一起,这是不对的”。比如气候干燥的西部和气候湿润的南方,如果用同一种方法让大家去吃就会“吃”出问题。

所谓囫囵吞枣是指混淆食养与食疗的概念。很多养生家把所有的食物都说成是珍贵的药,把所有的药物和食物都结合起来,这是对中医概念的混淆。食养和食疗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食养运用的是食物的营养作用,按照营养素、维生素、微量元素,以营养为主要目的;而食疗就有治疗性质,有严格的用量、禁忌症等。食物有治疗作用,但绝不等同于就可以把它拿来当药。

另外,一些专家习惯瞒天过海,夸大药物或食物的作用。药物和食物的作用都是有局限的,没有最好的药物、万能的药物可以包治百病,一些养生专家夸大了食物和药物的作用,因此就出现了吃绿豆、吃泥鳅包治百病的事例。

混淆是非是指迎合“以补为尚”的世俗偏见。老百姓以补为尚,总认为养生就是补。温长路说,“这是十分错误的观点”。事实上,中医对补是很严格的,且将之细分为劲补、温补和平补,根据每个人身体呈现的状况,决定该用哪种方式进补。

温长路认为,一些人借着中医和中国文化的深厚关系,以及老百姓对中医的信赖,“打着中医的旗帜到处乱讲”,从而让中医成了养生乱象的替罪羊。

收视率为王是主要原因

“电视台简直成了养生台了,随便打开电视挑一个频道,有时候北京台几个频道都是不同的养生健康专家在宣讲,简直是狂轰乱炸。”一位观众对电视上泛滥的养生节目提出了他的看法。

一些专家的观点也相互“打架”,比如,有养生专家说菠菜豆腐可以同煮,黄瓜西红柿可以同食,但又有养生专家说吃了就会出问题。到底听谁的?观众被搞得很是困惑。

“这些问题要首先问责电视媒体盲目追求收视率的不负责任的炒作和宣传。其次,监管部门反应迟滞,准入审查制度缺失,以及权威卫生机构未及时回应,也都难辞其咎。”吴孟超院士一针见血地指出。

一位南方电视台养生类电视节目编导私下无奈地告诉记者,收视率是决定电视台~个节目好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而养生类节目是老年观众最喜欢的节目,他们也是收视率统计的重要部分,所以,养生类节目才会如此火爆,占据电视节目的黄金位置。

对于专家审核方面,养生类电视节目的编导说,现在对于专家的界定并没有太明确的规定,节目组在选择嘉宾的时候也会有自己的考虑,不仅考虑专家的权威程度,还要在外表形象、语言能力等方面符合电视媒体的特有规律,这样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收视效果。

“自从张悟本事件曝光后,我们在专家的选择上要求明显严格了许多,力图从源头上杜绝伪专家的出现。但是,很多时候,我相中的专家没有时间,有时间的专家又不够权威。”这位编导告诉记者。

作为权威的电视媒体,如何成为类似张悟本这样的“伪专家”的表演舞台呢?张国玺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大众对健康养生的强烈需求和专家资源的匮乏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电视养生节目应该加强监管

虽然目前电视养生类节目在数量上已经达到泛滥程度,但是与国外相比,在节目单质量上还存在很大差距。

日本的养生类节目收视率也是高居不下。其中一台热播的节目《电视加油站》收视率就曾一度高达33.1%。节目中主持人、嘉宾、观众共同交流,一天一个话题,以医学专家为主,其他嘉宾和观众参与为辅。专家结合图板、图表、动画片、外出采访短片等多角度讲解,穿插观众参与和与话题有关的小活动。节目看似形式中规中矩,但主持人调节气氛的功力不浅,使节目显得并不沉闷。

在德国,140多家电视台几乎都有养生类节目。不论是公共电视台还是私营电视台,每天至少有10%以上的播出时间涉及健康话题。

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刘点点曾经专门撰文指出,国外并未出现媒体疯狂热捧某位“养生专家”的局面,也没有大众盲目听信某种理论造成社会问题的发生。究其原因是,媒体深知在健康领域,人命关天,一旦出事,相关责任者将被严惩不贷:其次,不少国家在学校教育中,从小就开始进行系统的健康知识教育,对“伪健康知识”辨别力较高;最后,各国政府对养生类电视节目的管理,始终没有放松。

张国玺也强调,对于养生类电视节目,公众要保持一种理性的态度,不要盲目相信,看这种节目不要把它想得太权威,日常的医疗常识和养生知识多了解一些没坏处,但如果生病了一定要及时就医。节目只是保健范畴的应用,千万不要把它当成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