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危机管理

管理学危机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危机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危机管理

管理学危机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政策制定困境出路

公共危机管理是我们政府所面临的一项重大的课题。由于公共政策是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重要途径,是运行国家公共权力的具体表现,因此,在公共危机的管理中,科学合理地制定公共政策成为各级政府、众多学者以及广大人民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

一、公共危机管理与公共政策制定

(一)公共危机。

在公共管理学科这一领域里,公共危机,是相对于人类社会生活中正常的社会秩序而引入的一个概念。公共危机的发生,意味着一系列阻止甚至是停止事物正常发展和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事件不可预测地突然发生和不断发展,对社会秩序的破坏程度远远超过了正常水平,迫使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系统核心的政府,必须在极短的时间里迅速做出反应,采取各项措施,确保秩序的尽快稳定。公共危机的首要特征是其具有公共性。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是公共危机的又一特征。另外,公共危机的后果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

(二)公共危机管理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关系。

1、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府对公共危机管理的作为选择。公共政策是政府进行各项活动的总和,它不但是政府进行政治性统治的基本工具,也是政府管理社会的重要手段。在如今公共危机经常发生的现代社会,妥善完全地应对各种公共性的危机已经成为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特征。

2、公共危机管理给公共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新的特殊要求。现时期,政府危机管理的核心就在于如何在危机的情境下科学合理的制定公共政策。一旦公共危机发生,其就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时间有限性等特点,这一决策形势向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提出了诸多严格和苛刻的要求。也就是,只有在满足了这些严格苛刻的要求的前提下,政府才能制定出高质量的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才能成功地应对公共危机的发生。因此,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制定公共政策首先是要做到迅速决策,其次要注意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公共危机管理中政策制定的困境

(一)决策者的分析判断与危机的真实情况有出入。

科学制定政策的起点是首先要准确地判断公共问题是否确已演变成具有危害性的公共危机,并以此判断作为政策制定的根绝。这就要求政府要及时准确地收集各种实时信息,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及时的辨别和分析。然而,在这一时期,发生的危机还并未完全暴露,对信息的收集存在有很大的难度,另外,信息的准确性和数量均不完备。由于难以收集到准确的信息,难免的,政府的分析判断和决策有会有很大的出入。所以,一方面,政府可能会延误时机,导致错失解决危机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如果盲目的出台政策,到最后可能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可能会加重危机的蔓延和危害。

(二)危机情势多变与方案规划滞后的矛盾。

由于危机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这就决定了政府决策部门必须在极短的时间里,在不能完全确定真实情况下作出关键性的决策和方案规划。因此,危机决策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决策,具有一旦做出就不可逆转的特性,它要求在有限的时间以及有限资源的约束下迅速作出重大决策和做出快速的反应。在通常情况下,危机造成的客观情势是:给予决策的时间十分紧迫;大众及媒体强烈的政策诉求给予政策制定者巨大的社会压力和舆论压力;危机发展具有的动态、模糊和多变的特点。这一客观情势往往使政策的制定落后于多变的危机发展。另外,危机发生后,政策制定者在主观上很容易就出现“主体盲思”的思想。

(三)政策制定周期与危机发展周期的不协调。

同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样,公共危机的发展也是一个从发生到发展到最后结束的过程。在公共危机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处理危机时,可以根据其不同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政策。但是,最好的还是在危机的初期,不经过成长和成熟阶段就消除危机。然而,事实上,人们往往是等到危机爆发后才着手处理危机。由于危机的发展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因此有许多危机的产生都或多或少甚至完全与失误的公共政策的制定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危机发展周期与政策制定周期的不协调,很容易就造成公共政策的制定很难完全有效地应对公共危机的发展。

三、探寻走出公共危机管理中政策制定困境的出路

(一)努力提高政策制定者素质。

一般情况下,能否成功应对公共危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政策质量的高低,而公共政策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公共政策制定者的素质。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一定要加强政策的学习。政策学习主要是指政策的制定者要学习有借鉴意义的以往政策以及其他政策,同时要根据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新的情况、新的对象,有意识地去改变完善政策技术和政策目标,从而最终提高制定政策的能力的过程。政策学习包括两种类型:内生的政策学习和外生的政策学习。内生的政策学习是指内部体系的学习,是在较低层级上的调整政策,外生的政策学习则是内部体系与体系外部之间,围绕着特定政策的制定而发生的多方面的互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特别强调对危机过后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是提升政府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并不是每一个政府都能在危机中学习并最终成功地促进政策的转变。

(二)加强对公共危机的科学认识。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公共危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常发生的事件。面对不断发生的各种危机,决策者们既不能谈“危”色变,也不能放松警惕小视危机;不但要看到危机对社会的严重危害,从保证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的高度去重视危机,也要意识到危机中潜藏着的发展机遇。实际上,危机往往可以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就如同地壳内的能量有时会以地震的形式释放出来一样,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内部的能量常常也以公共危机的形式释放出来。决策者或者政策的制定者,一定要正确地认识危机,只有正确的认识危机,才有可能“转危为机”。

管理学危机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体验式行为 班级 民主管理

窦桂梅老师在《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一书中提出,“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天才,我们千万不要在他们生命的最初6年磨灭了他们的天资。”这是窦桂梅老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责任感的体现。

一、小学生体验式行为的现实意义

1.时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社会的竞争氛围越来越激烈,人才竞争已成为本世纪最激烈的竞争。多层次、复合型人才成为今后社会最主要的需求。合理公平的竞争能激发人积极向上的欲望。为孩子们将来能适应社会需要,从小养成公平竞争的心态,以班级为舞台,体现自我价值,培养管理意识,提高管理能力,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2.加强班级管理的需要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特定社会环境下,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班级集体是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最优化的实施对象。自主式管理需要教师在行之有效的方法的指导下,让学生逐步参与管理,使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高效运转。许多班主任积极尝试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事务,让每一名学生民主参与班级生活。从长远来看,这就为学生个体提供了多方面的教育机会,包括展现自我、认识自我、理解别人、适合班级生活需要、自主管理、民主参与班级生活。这正是目前我们所追求的民主型班级管理。

3.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

目前,很多家长抱着“孩子只有一个,我们一定尽自己的能力给孩子最好的照顾和最多的爱”的思想,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包办代替,什么都不用孩子动手。很难想象,这种片面而狭隘的爱,会给孩子带来什么。野生动物如果长期被人们圈养,当它回到大自然中,就极有可能遭淘汰。人其实也一样,孩子需要在锻炼中成长,在困难和挫折中不断磨练,逐渐成熟,学会和他人合作,学会体谅他人,学会克制自己,学会合理安排生活。

体验式行为的实践,着力培养学生学会参与管理,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反思一系列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施创新班级管理。

研究改变传统的班主任专制局面,营造平等、和谐、合作的班级管理氛围,使学生认识到管理是一种服务的意识。

4.提升教师管理理念的需要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的认识、观念调整后,以人为本,着眼服务于学生管理潜能的开发,探索培养学生管理能力的新途径。同时,通过研究,为更好地解决“高分低能”,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问题提供了保证。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二、学生体验式行为的实施策略

管理意识的培养。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说,依赖性较强,特别是现代社会一般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使他们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自主性不够,要他们有主动管理班级的积极性,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不可否认,孩子在获得太多关爱的同时,也具有了较高的心理优势,这使得他们对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要求也高,这就为教师的合理引导创造了条件。在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行为的实践时,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学生不同性格的分类工作

班级学生存在性格差异,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沉默寡言,我们分析每位学生平时表现的基础上,把学生大体划分成三类:A为善于表现型,B为平和型,C为内向文静型。

2.合理搭配管理小组

全班学生性格分类完成后,把各种不同性格的学生搭配在一起,组成体验管理小组,以期他们能相互合作,互为补充。

3.在行为实施过程中发挥团体效应,带动在平时行为表现中具有“惰性”特点的同学,注重他们的每一点建议,增强他们处理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三、班级管理层的科学设置

我们取消传统的班干部负责制,而设立管理班级各种固定事务的“管理小组”,也包括临时举行的一些集体活动的“管理小组”。每个管理小组设立“联系员”,以加强班主任和“管理小组”之间的正常交流。在这种模式中,班主任扮演着一个“导演”的角色。其主要特点是管理结构层次分明、程序清晰,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锻炼学生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班级。这种模式的操作要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作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以及处理问题的民主态度,同时注重“联系员”中介作用,使他们成为管理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这里特别注意的是,一些临时举行的活动,“管理小组”也是临时组建,他们的配合更需要摸索和总结,在处理问题的实践活动中更强调创造性和合理性,班主任应加倍关注。

四、管理激励机制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励能促进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有利于人的发展。在集体形成的过程中,激励机制的建立对形成良好的集体舆论、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学生体验班级管理工作的同时,要做好总结工作,每个“管理小组”在进行每一次管理体验之后,要写出“采取的措施”“实施的效果”“管理的体会”等书面材料。班级每月举行一次评选月“优秀管理小组”活动,在学期结束时再评选本学期的“优秀管理小组”,在评选“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时作为主要依据。同时,在班级管理中适当引进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健康的竞争意识,使之产生一定的危机感,这也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组建“管理小组”时,采取竞争激励。在处理同一件事务时设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管理小组”,迫使他们积极工作,提高能力,从而促进班集体形成奋发向上的风气。

五、学生体验式行为的评价

这种评价应该是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要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科学性。我们可以从“管理小组”的书面总结材料、被管理学生的体会、“联系员”反映等方面入手,也考虑事务处理的难度系数,对学生的管理行为作出相对公正的评价,并在评价时注意以鼓励、表扬为主,增强他们的信心。

综上所述,学生体验式行为的实践为班级管理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注重以人为本的时代里,这更加符合人们的心理发展要求,必然会为我们的时代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管理学危机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组织危机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

一、“组织危机管理”课程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是一所应用型大学,致力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组织危机管理课主要研究企业、政府部门等组织为应对各种危机所进行的预警监控、应对处理、恢复评估的一系列活动,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危机管理的基本内容与理论体系,重点在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二是让学生能从微观上具体理解分析危机管理的全过程;三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组织危机管理观念,培养危机管理能力,掌握危机管理技巧。

正是由于课程的特殊性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境地,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对于危机管理情境感觉陌生,对于抽象的概念和理论难以理解,对于危机决策、危机处理、危机沟通的技巧难以体会。因而,为了解决学生积极性、参与性不高的难题,本人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探索改进,将问题情境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结合起来运用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二、“问题情境”导向的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现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最早出现在哈佛大学法学院,直至1908年,哈佛商学院将案例教学正式引入商科教育。[1]20世纪60年代后,案例教学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在很多专业教育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准亲验型学习,它为学生模拟了一种亲验环境。[2]同时,问题情境教学法以问题为核心,通过精心构建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因而,“问题情境”导向的案例教学法区别于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它以真实案例为情境,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营造开放、自由、互动、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学习发现的能力。

经过了一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案例选材是否鲜活、问题设计是否环环相扣、课堂角色分配是否合理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三个重要因素。

1、案例选材必须突出“鲜活性”

在组织危机管理的案例教学中,案例选取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案例才能最大限度的还原危机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开展案例分析。因而,在危机案例选取中,必须突出“鲜活性”,拉近学生与案例的距离,尽可能使学生感同身受。“鲜活性”主要是突出案例的时效性和生动性:时效性是指案例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聚焦社会热点话题;生动性是指案例必须最大限度还原案例的真实情景,避免简单的平铺直叙,要使案例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例如,在讲授危机公关这一章时,选取了2016年的热点事件之一“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将如家酒店集团对此事件的危机公关作榘咐展开教学,用详实的数据和丰富的文字视频资料还原当时的情境,成功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案例贴近生活,也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2、问题设计必须环环相扣

组织危机管理课注重培养学生预防危机、发现危机和解决危机的能力,重视思维训练和价值观的培养。由于本科学生能力有限,往往难以自主地深入分析问题,因而,过于开放式的案例分析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通过有逻辑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突出问题导向。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3]在案例分析中,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分析思路,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分析探讨。例如,在编写如家酒店遇袭事件危机公关的案例时,设计了以下问题:在危机事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重要的公关时机;如家酒店采取了哪些危机公关措施;这些公关措施的效果如何?结合危机时机进行具体分析;如果你是如家酒店的首席危机官,你会采取哪些公关措施,请说明原因;从这次危机公关活动的案例分析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等。

3、课堂讨论必须角色分明

“问题情境”导向的案例教学法需要营造开放、自由、互动、活跃的学习氛围,倡导学生通过有逻辑的案例分析,实现知识迁移和理论体系的构建,提高学生的学习发现能力。因而,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和学生必须准确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师在案例讨论中,需要改变角色,主要承担辅助和引导的作用,为学生提供背景资料和相关信息、组织讨论和维护氛围,鼓励思想的碰撞,决不能反客为主,不能主导讨论,不能随意评价学生的观点。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始终是主角,是案例讨论的真正实施者。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必须主次分明、各司其职。

三、小结与反思

“问题情境”导向的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大幅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第一,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难度适宜的案例,并认真编撰材料、反复推敲问题;第二,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苦练内功,切实做好讨论的引导者和维护者;第三,学生必须具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意愿,能够在指导下展开分析和思考。在这一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实施“问题情境”导向的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案例不能精准匹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分析能力、课堂节奏不能做到快慢适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等。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须勤学,教师须苦练。

【参考文献】

[1] 付永刚,王淑娟.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7.

[2] 郭忠兴. 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59-61.

[3] 何有缘,刘丽,王瑞梅.“问题情境”教学法在“管理沟通”课中的教学实践与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2016.09.82.109.

管理学危机管理范文第4篇

管理没有可复制的模式。

管理作为一种组织行为,一定是和文化密切相连的,它不可能离开文化背景的影响而独立存在。比如,在企业界,IBM复杂的管理模型和管理方法在中国未必有效,而白万纲相对简单实用的管控理论却可能更适应中国的企业文化,因此得到了很多企业的认可,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管理方法———权谋式管理加西方科学管理。

学校管理也是这个道理。

学校办学的历史传统、现实条件、制度体系、思想观念、文化氛围、生源素质、教育环境等各不相同,使得别的学校成功的管理体系在你学校却可能水土不服。单以学校发展阶段而论,一所办学历史不长的学校,教师的核心价值、主流文化尚未形成,行为习惯尚未达到自觉,校长的管理可能更多的是“人管人”。校长不敢轻易外出,特别是不敢长时间外出,天天守在学校里,这里转转,那里看看,发现问题亲自解决。当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校长的管理可能是“制度管人”,这个时候校长可以轻松一点,不必一事一议,有什么情况“以规矩成方圆”。当学校发展到高级阶段后,师生的行为成为一种下意识,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规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过多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优秀的外化。在这种文化里面,新进员工也会自然而然受到“熏陶”,很快融入其中,如同“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这个时候,就无需校长天天盯着、制度天天卡着,校长在管理上就可以做到“无为而治”。无视学校发展阶段,将处于发展高级阶段的学校管理模式简单地移植到处于初级阶段的学校,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丁雪峰在《中国式管理悖论》一文中说得好:“流行的未必就好,别人取得巨大成功的管理方法或模式,对你可能是灭顶之灾。把握的方法只有一个:牢记管理方法和模式无对错之分、新旧之分,适用、实用才是硬道理。”实践表明,一味照搬别人“模式”的做法没有几个能成功的。

管理模式没有“急就篇”。

管理学危机管理范文第5篇

一、高校学生危机问题的分类

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可以将大学生“危机问题”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生学习危机。经历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以后,可以说,进入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心中都怀有一股胜利的喜悦。正因如此,很多人都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结果,身负种种学习荣誉的同学们在考试前却不得不为了学习而疲于奔命。进而造成了高校中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状况。

其次,大学生生活危机。由于当前我国高校的财政投入有限,大学生求学的资金来源完全靠家庭提供,这样一来,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同学就很难维持一种相当水平的生活。随之而来就是,很多同学为了维持基本的学习生活,不得不进行着大量学习以外的利益性质极浓的工作,甚至有些同学还进行着一些触犯法律法规的活动。

第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心理危机的出现是由多种情况综合影响所导致的,比如个人、家庭、同学、社会等等。如果说是按照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来说的话,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确不容忽视,然而,就心理问题的本质而言,我们却只能说它是心理问题而无须将其上升到危机的高度。然而,面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心理失衡而产生的人际问题、社会问题,使我们不得不高度注意这一问题。

第四,大学生人际危机。由于当代大学生中大多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计划生育以后的独生子女,相对来说,他们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依赖心理、征服欲望,自然而然地,在进入大学以后的陌生的人际关系群里无所适从。他们在与宿舍舍友、同班同学以及其他相关联的人的交际沟通中显得很不成熟,疏于考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近一步发展。

第五,大学生感情危机。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入学年龄大都在18周岁左右,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很多人对感情的认识也逐渐由朦胧、暧昧转向理性、成熟,大学生恋爱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但是,毕竟大学生的心理年龄还不是和他们的生理年龄完全适应,所以,面对感情,大学生们理性不足而冲动有余,久而久之,造成了一系列感情危机。

第六,大学生前景危机。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是一个竞争空前激烈的社会,毫末的疏忽就会有被淘汰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个人有再强的能力,也不能保证自己在竞争中有着不可撼动的优越性。由于大学生受过更高层次的教育,他们期望值的攀高使他们不能够理性地看待形势。

二、危机管理的含义

著名的社会学家罗森塔尔在1989年曾提出,“所谓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我国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孙本初认为,“危机是指因内、外环境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对组织生存具有立即且严重威胁性的情境或事件”。三、高校学生危机问题的预防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的危机管理应首先从预防开始。危机预防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培养危机意识

不管是政府机构、学校领导,还是广大教职员工、学生都要树立危机意识、安全意识。危机意识需要长期不断的灌输和培养,才能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遵纪守法、自觉自为,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习惯,最大可能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

2、建立健全危机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作为危机管理中预防危机的子系统,是对预警对象、范围中的预警指标这一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从而获取预警信息,以便评估信息、评价危机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发出危机警报,进行危机预告的重要环节。

(1)预警对象、范围

高校学生的预警对象,可分为群体对象和个体对象。

群体对象包括贫困生、复读生、优秀生、独生子女;个体对象是指具有某些人格特征、家庭教养环境和行为表现偏常的不特定的个人。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境况艰难,他们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无助感以及家人的高期望都会对其心理产生较大的压力,使他们的内心产生冲突、矛盾乃至自责。他们所特有的价值观念、认知结构和情感体验使他们产生较深的焦虑。而在学校的学习、生活适应中,这种焦虑不仅不能得到缓解,还有可能增加或强化,对其身心发展不利。

复读大学生已存在了多年。他们因为高考落榜,或未能被理想的大学录取而自卑感重。他们带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复读,对学校和自己的期望值也会更高一些。到校后的适应问题、内心中付出与得到的冲突也会更加强烈,由此而产生的压力和焦虑也会比应届生高。

独生子女在高校学生中所占比例不断攀升。他们的总体生活水准较高。由于他们在家时或是受宠爱、溺爱、依赖性强,或是家教严格、独立性差,或是与父母缺乏心理沟通和理解,因而到大学后,不能与生理同步发展和成长,滋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心理问题。

高校中的优秀生是指学生中的干部、党员及学习成绩、社会活动能力都较突出的学生。他们大多在中学时就有良好的学习和思想基础。到大学后,对自己要求严格,期望值高。在学习与社会工作的同时也交织在付出与索取、老师信任与同学认可、功利目的与平常心态的矛盾冲突之中,一旦期望与现实发生碰撞,也容易出现一些倾向性的应激问题。此外,对一些家庭教养环境不佳,个体人格以抑郁、内向、自省为特征,思维方式特别,情绪、情感不稳定,行为冲动、异样反常的学生也应给予高度的关注。

(2)预警指标体系

传统的预警方法多采用事件跟踪的方法,现代则更加重视预警指标的方法。预警指标是依据对预警对象(事件、个人)的情况建立一套有监测功能的预警指标体系,并通过预警指标,利用某种理论与经验,分析确定预警对象与危机情势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此进行危机早期预测。

(3)预警信息评估

①危机环境分析。环境分析是指对可能或已经引起危机发生的经济、文化、社会等环境因素的了解、评价和预测。通过对学生所在的外部环境的分析研究,掌握客观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动态,了解与危机事件发生有关的微观动向,从而敏锐地察觉环境的各种变化,保证当环境出现不利的因素时,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趋利避害。

②预警信息分析。在对信息的分析方面,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任何虚假、失真的信息都会导致因预测不准,又过分偏重而出现失稳的状态。排除虚假信息,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是预警信息分析的重要方面。危机表现为个体或群之间的互动行为,人的态度和行为自始至终影响着危机的发生和进程。因此,确认与危机相关的个体或群体为预警对象,分析他们的认知态度,行为方式特点,根据预警指标,评价其危机的严重程度,才能确定是否进行危机预告。3、建立健全危机管理体制

首先,组建危机管理机构。设立常设机构,配备精干的管理人员,负责危机意识的培养和宣传、人员的培训、危机监测和预警、危机管理计划的制定、日常管理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监督以及危机公关。其次,实行专业队伍与学生相结合以应对危机。一方面提高专业人员的心理素质,做到临危不乱;另一方面通过演练把知识、技能和实践相结合,确保操作准确熟练,万无一失。第三,制定危机处理计划。按照计划做好准备工作,当情况不断变化时,要进行追踪决策,并对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

四、高校学生危机的应对原则

危机的应对是危机管理的重要环节,面对危机只有沉着应对,巧妙斡旋,才有可能最终化解危机,渡过难关并过重塑形象。处理大学生危机事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维护稳定的原则。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也是各种敌对势力争夺、攻击的重点,维护稳定的任务相当严峻,因此,维护稳定是高校危机管理的首要原则。稳定压倒一切,无论出现何种事件,都必须从维护稳定的原则出发,要千方百计地防止事态的扩大。

2、迅速快捷原则。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测性和影响大、扩散性强等特征,一旦发生,就不容延误,亟待解决。要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降低其影响,就必须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最有效的措施,迅速控制局面。

3、明辨是非原则。高校突发事件类型很多,引发的因素也很复杂,既有正面的、积极的,也有负面的、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在处理过程中,要正确分析,同时必须坚持明辨是非原则。

4、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高校突发事件大多涉及到青年学生,更多地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因而处理此类事件应本着教育第一位,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因此,在高校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及时消除因患。

5、人道主义原则。危机在不少情况下会带来生命或财产的损失,舆论界对造成危及人的生命安全的事故或事件尤为重视,甚至加以渲染,因此,危机处理中首先要把救护伤员放在优先地位。

五、启示与思考

高校学生危机管理问题不仅需要各高校引起重视,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大学生自己也学要有相应的措施。

1、政府应加强对危机的调控

作为政府,要注重加大对高校的关注力度,通过政府的努力减少大学生危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例如,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减少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造成的生活危机等问题;通过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以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危机等等。

2、社会应理性对待大学生危机问题

作为社会,要对高校大学生多一份宽容之心。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群体,大学生并不如大众通常所想象的那样有着高强的能力、完美的才华,他们也有缺点,他们也会犯错误,如果他们老是肩负着自己所不能承受的压力,他们又怎么会不产生压力,不出现各种危机呢?3、高校应加强科学管理

作为高校的管理者,无论面对什么情况,校方都应该站在广大大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毕竟,大学生才是一个大学赖以存在的基础。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就应当具备一种高度的预防心理,做好各种危机事故发生的预案;还应当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及时纠正在同学们之间出现的任何偏颇思想意识;另外,在大学生危机问题的解决上,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性化的解决问题。

4、舆论媒体应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

作为大众媒体,要加强舆论引导、社会意识形态养成。由于大学生们对新事物接受的速度较快,但同时他们并不能够很好地判断获取信息的价值量,所以很容易走向极端。这就需要我们包括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在内的大众媒体做好信息传递中的筛选、纠正工作。让大学生们有一个既宽松又正确的信息接受来源。

5、重视学生中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目前,在多数高校同学间都存在老乡会、QQ群联盟等虽未经学校有关管部门承认,但在同学们中就某些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的非正式组织。在危机管理中,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些组织的作用,并充分加以利用,尤其是这些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能够引导其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辅助作用。

6、发挥学生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

以学生社团为例,我们曾面向济南、泰安的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泰山医学院等六所高校做过相关调查,在问到“你认为学生社团能够在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上发挥相应作用”时,我们得到如下结果:

A.应该参与到学校民主管理中去并能够发挥积极作用:30.73%

B.可以作为一种声音参与到学校民主管理中去:46.88%

C.没有必要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25%

D.不清楚:11.46%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学生社团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与热情还是很高的,有近八成的同学于此持肯定态度。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引导,并建立健全参与机制,这必将使我们的危机管理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

7、大学生应加强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