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人才培训方案

企业人才培训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人才培训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人才培训方案

企业人才培训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培训;高素质人才;企业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愈加重要,高素质的人才是推进企业跨越是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培训实质上是对员工实行的一种有针对性的再教育,对提高员工素质,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现代企业早就高素质人才的必经之路。

一、企业培训的意义

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技能、标准、信息、信念传递及管理训诫行为,在企业中员工实施技能培训,可有效地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增强员工的业务能力,同时可丰富员工的专业知识,发挥员工潜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发展。

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面对动态的环境,企业想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变化以跟上时展的脚步,但多数的人都存在着惰性心理,不愿以发生变化,而通过开展培训可帮助员工适应变化,同时促使员工对自身进行变革,促进员工个人发展。

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企业稳定人力资源,减少用人成本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企业花费成本对员工进行培训,可使员工感到企业对自身的重视和自身价值的肯定,可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增强企业凝聚力,促使员工积极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技能培训、观念培训等综合培训将可为企业打造一支技术熟练、学习能力强、竞争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二、人才培训对企业发展的必要性

人才是社会第一生产力,是最宝贵的财富,一个企业想要在市场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和各类专业经济管理人才作后盾,社会实践证明,只有拥有高素质人才企业才能实现宏伟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企业中人才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在现代企业中,人才文化素质、管理素质和技术素质代表着企业的潜在发展水平,企业高素质人才的数量又直接决定着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企业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积极地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

加强员工培训是企业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基本措施之一,企业培训更具针对性的特点,使其不仅能帮助员工更新知识,提高员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还可利用培训将企业文化灌输到员工的意识中,为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培训,能够发掘出企业人才的潜能,全面提高人才的素质,同时可培养人才的主人翁意识,为企业留住人才。企业通过开展培训还可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认真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良好氛围,使其成为一种企业文化,促使全体员工积极地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竞争力。

三、企业培训高素质人才的策略

培训对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在目前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着企业人才观念较为落后,对人才的管理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难以培养员工的忠诚感、开展的培训形式较为单一,培训内容枯燥、培训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高素质人才培训工作的开展,难以实现培训的有效性。针对企业人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企业人才培训的实效性,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1、树立科学人才培训理念

企业实施人才培训时应首先树立起科学的培训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企业用人思想,在进行员工培训理念的设计过程中,始终要站在员工的角度,以人性化的服务思想,让企业员工更多的感受到培训所带来的效益。企业在制定员工培训计划的时候,要考虑到员工的职业生涯,依据员工的不同发展阶段,实施不同的培训方案,从而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的发展是有科学规划的。可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的方式,获得企业员工在企业内部各类员工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在培训中,要积极增加员工的参与力度,并通过互动的方式,了解到员工的不同需求,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

2、丰富培训内容,确定科学培训方法

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及员工的培训需求后,企业就必须结合特定的培训对象,分析和研究出行之有效的培训内容,从众多的培训方法中筛选出较为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法。在进行培训内容的确定过程中,既要做到全面、广泛,又要做到突出重点和有针对性,让有着不同需求的员工,都能够从培训中有所收获。在实际的培训工作中,企业要结合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实际需要,挑选出合理的培训方法,在进行培训方式的选择过程中,要根据培训所需时间、经费、具体的培训目标、培训对象等诸多的影响因素,选择合理的培训方法。因而,培训方法的选择,要不拘一格,除了传统的集中讨论、专题讲座之外,还可以采用社会调研、参观学习、考察、讨论等多种方式。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集中式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长短期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要兼顾到成人教育的实际特点,加强和突出培训对象的主体性地位,以显现出培训的实用性。

3、构建合理有效培训评估体系

人才培训活动评估是了解培训活动是否达到了既定培训目标,取得了怎样的培训效果,并分析培训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的重要依据。培训评估体系主要包括绩效评估和责任评估两大方面。绩效评估的对象是培训成果,是为了了解员工的学习效果及对企业的贡献。而责任评估的对象是具体的培训部门或培训者,是为了获得关于培训工作的具体的实施情况。培训者要明确培训的目的和方式,对于在培训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受培训者的初始水平、个体性差异等加以归纳和总结,以便于以后的培训工作的开展实施。通过对于培训活动的评估,能够很好的了解培训活动的得与失,切实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最终达到提高员工工作技能和素质,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目的。

结语:

培训对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发挥员工潜能有着重要意义,有效的人才培训是企业打造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在实践中企业应当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人才培训水平,从而切实提高人才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健康良好发展。(作者单位:义煤集团洛阳公司)

参考文献:

[1]祁巍.对培养企业人才的探讨[J].商情,2013,(7):102.

[2]常妙.加强职工培训工作,努力创建学习型企业[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3,(2):52.

企业人才培训方案范文第2篇

“高技能人才”是指不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最关键的是具有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能力,具备创新精神,勇于投身于实践,能解决在岗位中遇到的问题,为社会发展和经济提升做出卓越贡献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是动态的概念,其涵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而变化的,不同行业工种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不同。因此,不同行业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模式也不尽相同,笔者对电焊高技能人才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笔者学院现有条件,提出了适应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笔者针对船舶行业及地方企业对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了广泛调研,深化校企合作,在培训模式和课程设置上,积极探索一体化教学模式及与之匹配的培训课程设置、教材体系、教材内容的改革,着力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1.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与区域内的企业共同组建校企合作委员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在行业企业的参与、指导下,共同探讨多元化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上,学院与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企业建立了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

2.建立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动态课程体系

在企业、行业、院校专家的共同参与下,按照“以职业定岗位、以岗位定能力、以能力定课程”的思路,建立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动态课程体系。将自动化、智能化焊接等前沿技术引入培训课程体系,以满足企业对“焊接智能化”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需求。邀请合作企业专家对已经建立的培训课程体系进行检验,并根据市场需求和新工艺、新技术的引进,不断完善、调整课程体系。

3.重构教材体系,开发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培训教材

与行业企业接轨,在企业、行业、院校专家的共同参与下,严格按照高技能人才培训目标,按照最新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将职业鉴定与技能培训紧密结合,重构教材体系,开发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培训教材,进行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培训教材的开发研讨。

4.建立“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师德优秀、理论水平高,同时具备智能化设备操作能力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高技能人才培训师资团队。其中,具有高级技师和高级实训指导教师职业资格的教师占实训教师总数的50%以上,师生比达到1:17。具备智能化焊接设备操作能力的教师至少达到3名,充实高技能人才实训指导教师队伍。

5.建立“六位一体、校企共享”的培训基地

按照高技能人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根据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在校内实习培训基地现有的基础上,建成集职业素质养成、生产与技术服务、高技能人才培训与技能鉴定、科研和智能化焊接应用研究与推广于一体的校企共享的焊接综合培训基地,完善焊条电弧焊培训车间、气体保护焊培训车间、新增智能焊接实训室各一个。

6.建立多元化评价考核体系

建立“两个结合、四方参与”的多元化培训质量监控与评价考核体系,使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行业、企业、学校与学员四方共同参与。组建教学督导工作委员会,制定《专兼职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法》等管理制度,建立一套多元化的培训课程评价体系。

二、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

企业支配着广泛的社会资源,是社会经济活动中最基础、最典型的组织单元。依据区域产业以及产业集群的特点,高职院校应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与区域企业建立起稳定的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及框架,从而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对流”,齐力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并提升培训质量。

1.创新校企合作思路,实现多种合作项目

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持续稳定的培训项目,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创建信息化网络学习平台,使“互联网+教育”应用于高技能人才培训。2016~2017年度,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1个以上的科研课题;将校企合作开发的焊条电弧焊实训、CO2气体保护焊实训、钨极氩弧焊实训、焊接机器人操作等培训主要课程的教学课件、教案、习题、动画、视频、考核方案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2017~2018年度,开发新的科研课题,真正做到产、学、研有机结合,完善网络学习平台。

2.校企合作共同培训教师,构建一体化教师队伍

依托校企合作管理平台,进一步加大与企业的合作范围。一方面采取专业教师“走出去”的办法,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研究,并参与生产操作,同时了解和掌握新设备和新工艺在企业的应用情况,努力培养满足高职院校教学与培训需要的“双师”素质教师。另一方面,采用企业专家“请进来”的办法,从合作企业聘请技术人员和操作能手,充实学校兼职教师队伍,请企业技术人员和操作能手来校参与理论教学,指导技能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他们能够将企业生产实际工作与教学紧密结合,使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增加企业人才培训数量,提升人才培训质量

充分发挥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合,大力开展企业职工专业培训,在原有培训能力及数量的基础上,通过对自动化、数字化及智能化焊接设备使用的培训,提升培训层次,增加区域急需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数量,提高企业职工整体技术水平。

三、小结

企业人才培训方案范文第3篇

苏州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认真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去年,苏州全市完成高级工和技师培训2300多人,比上年增加94.7%;全市鉴定技师200人;苏州市区考核发放高级技工职业资格证书800多人,这使苏州市高级蓝领队伍得到发展壮大,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各类技能人才近40万人,改善了蓝领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了高级蓝领比重,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

作为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苏州市招商引资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外商投资企业已达1万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已有90家进入苏州,尤其是制造业迅猛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之一,但苏州本地高级蓝领人才非常紧缺。为缓解高级蓝领人才供需矛盾,苏州市作为全国8个试点城市之一,启动并积极实施高级技工培训工程。

探索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和方法。苏州市劳动保障部门在对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情况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实施计划,总结推广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和方法。如苏州市高级技术学校与高等院校合作3+2、3+3的教育培训,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实行股份合作制及大型外企捐助办学,苏州市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吸收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参加技能培训,都是较成功的模式和方法。在具体培训方法上,则推广应用了模块式培训和德国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法。

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和鉴定机构建设。按照市政府的统一发展规划,整合职业培训教育资源。苏州市高级技术学校扩大了建筑面积,调整了结构,高级职业技术班的比重已达70%;同时,在原苏州邮电技校教学设施的基础上,办好苏州市技师学院;参与苏州国际职业教育园建设,苏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苏州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抓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建设,与高技能人才培训相配套,目前全市已有26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涉及铣工、磨工、车工、钳工、电焊工、机械加工、维修工、无线电调试工、数控车床等多个工种,从而使高技能人才培训与考核鉴定对接,实现一体化联动运转。

实行技师职业资格社会化鉴定制度。苏州市劳动保障部门及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继续改革和完善技师职业资格鉴定制度,探索与技师培训相衔接的模板化鉴定方案,进一步扩大了技师职业资格社会化鉴定规模。同时,加强与本地职业院校的联动和沟通,热情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持高等院校毕业证书和高级职业资格证书,顺利进入用人单位就业。

企业人才培训方案范文第4篇

服务外包产业是智力人才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具有信息技术承载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大力培养服务外包人才,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明确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

高校要根据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调整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结构,扩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规模,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外包产业涉及软件研发、产品技术研发、工业设计、信息技术研发、信息技术外包服务、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等领域,各类高校要在相关专业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在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等层次培养高质量的服务外包人才,力争在5年内培养和培训120万服务外包人才,新增1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实现2013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300亿美元。

三、建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商务部和教育部负责联合认定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设立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并制定“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社会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等标准。“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负责组织协调当地高校、社会培训机构、服务外包企业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培训和实训、实习工作。各地要加强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政策支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培养培训质量,满足服务外包企业用人要求。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按照相关标准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培训工作。鼓励服务外包企业组织和接纳高校学生实习和社会实践。商务部和教育部定期公布服务外包企业录用各个高校和经社会培训机构培训的高校学生数量。商务部、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服务外包人才库,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储备。

四、调整专业结构适应服务外包产业需要

地方所属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以造就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大力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示范性软件学院和示范性职业技术软件学院要把培养服务外包人才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来完成,其中,示范性软件学院以培养高端服务外包人才为主,促进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总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提升。“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各类高校应在服务外包产业所涉及的专业增设服务外包专业方向。

五、采取灵活措施培养服务外包人才

高校要根据服务外包产业所涉及专业的特点,采取灵活措施,按照国际先进技术和全球化的理念,探索多种模式培养服务外包人才。可在原有专业内开设服务外包专业方向,增设服务外包课程。可引入社会培训机构开设服务外包课程。可将服务外包企业的岗位培训前移至校内完成,帮助高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上岗工作。

六、加强高校学生实习实训工作

“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设立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要按照商务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并的有关标准,认定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和高校为“服务外包大学生实训实习基地”,实习实训质量需得到参加实习实训高校和企业的认可。高校要积极改革原有的实习模式,与服务外包企业共同制订实习方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要签订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实习实训协议,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能加重实习实训学生的经济负担。服务外包企业要积极接收高校学生实习和勤工俭学。商务部、教育部将服务外包企业接收高校学生实习实训工作情况作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七、深化高校与服务外包企业的合作

教育部和商务部将邀请“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人民政府、服务外包企业和高校,成立服务外包校企合作联盟,推进企业和高校的战略合作。参加合作联盟的有关企业和高校,在人才培养、产品和技术研发、高校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积极开展多边和双边合作。各地要加强对合作联盟的政策支持。合作联盟要促进人才交流,根据校企达成的共识,鼓励企业派遣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到学校兼职,高校派遣教师到服务外包企业挂职。

八、建立服务外包课程教师培训网络平台

教育部将建立服务外包课程教师培训网络平台,充分利用合作联盟企业和高校的优质资源,大力培训服务外包课程教师。高校要将教师参加培训和到企业挂职计入教师工作量。

九、努力做好服务外包人才就业工作

要把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各地商务、教育部门要按照每年促进服务外包领域全国新增2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目标,制订本地区的具体工作目标及实施方案。商务部门要切实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加强引导和服务,积极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高校广泛联系并吸引服务外包企业到校园开展招聘活动;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宣传引导,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服务外包企业就业。服务外包企业和高校要充分利用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中国服务外包网等信息平台,及时高校服务外包相关专业及毕业生情况、服务外包企业招聘信息和接收高校学生实习的信息,增加高校毕业生到服务外包企业的就业机会。

企业人才培训方案范文第5篇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省人民政府关于2016年实施33项民生工程的通知》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围绕创建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以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发展能力为核心,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

全县计划培训人员750人,具体目标任务如下:

1、职业农民培训550人。培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400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50人、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100人。对培训合格者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对培训合格并经认定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认定并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率达到60%以上。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商人才(以下简称“电商人才”)培训200人。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对培训合格者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

(三)奖补标准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奖补资金实行直补培训机构的办法,具体奖补标准是: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按人均3000元、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均按人均1000元,电商人才培训按人均2000元。奖补资金的具体拨付、使用和管理要求,按照省财政厅、省农委制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四)实施范围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在全县各乡镇实施,重点培训范围是美丽乡村中心村、贫困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各乡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分解情况见附件1。

二、重点工作

(一)确定培训对象

1、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培训主要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生产经营型主要培训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涉及茶叶、猕猴桃、中药材、高山米、蔬菜、笋用林、畜牧等七个产业;专业技能型主要培训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的工人和雇员;专业服务型主要培训统防统治植保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对象遴选条件:长期稳定从事农业,有培训需求和愿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龄不超过60周岁,其中生产经营型培训对象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倍以上,且产业达到一定生产规模(见附件3)。培训对象遴选遵循立足产业、农民自愿的原则,由县农发委按照个人申请、村委推荐、乡镇初审、县农发委确定的程序择优确定。2014、2015年已培训的职业农民今年不再培训。

2、电商人才培训。主要培训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中,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等。培训对象遴选条件:已开展或有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愿望、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有电脑和智能手机应用基础。培训对象遴选由县农发委按照职业农民遴选程序择优确定。电商人才与职业农民培训对象不得重复。

(二)确定培训机构

根据《市2016年新型农民培训实施办法》规定,结合我县实际,择优确定县农广校作为全县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见附件2),同时将职业学校作为职业农民培训理论教学基地,共同组织培训。县农广校负责学员整个培训期间教学实践管理,制定培训计划,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台账,职业学校负责制定学员理论教学期间管理办法,全程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三)明确培训内容

按照农业部推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要求,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和课程,培训内容要符合我县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广泛征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需求,鼓励采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点单式”培训。培训内容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部分。

1、职业农民培训。公共基础课重点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素养、涉农政策法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生态环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市场营销、“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等内容。专业技能课重点培训农业绿色增产增效攻关模式、良种良法配套、农信农机农艺融合、一控两减三基本、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等技术技能。

2、电商人才培训。公共基础课参照职业农民培训内容安排。专业课重点培训农产品电子商务知识、网络店铺建设、产品包装、客户服务、网络店铺营销等内容。

(四)创新培训方式

1、职业农民培训。实行分类型、分专业、分阶段、参与式、重实训、强服务的培训方式。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5天,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7天。为提高培训效果,原则上每期培训班不超过50人;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农时季节和农民对技术需求等,分时段培训,每段培训时间不超过2天;注重实践技能操作,理论课和实践课时间按1:2安排;做到系统知识培训与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传统培训方式与现代培训手段相结合。

2、电商人才培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7天,其中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5天、参观学习2天。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员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五)做好考试考核和认定发证工作

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采取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方式,对学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县农发委审定。对考核合格者,由培训机构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对培训合格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按照省农委皖农科[2015]125号文件要求,进行新型职业农民认定,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对培训合格的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电商人才进行统计造册。

三、进度安排

按照立足产业、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按照以下步骤有序推进实施。

(一)精心制定方案(3月中旬前)。制定实施方案。按照《市2016年新型农民培训实施办法》要求,结合实际,及时分解落实培训任务,认真制定整体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工作、进度安排和保障措施等,实施方案报省农委、省财政厅及市农委、市财政局备案。制定分专业培训方案。按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要求,围绕创建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由县农发委牵头组织县农广校和产业专家等共同制定分专业培训方案。方案要按规定时间(15天或7天)和分阶段(7次或3次)培训要求制定,主要明确每期培训班的培训机构及培训具体时间、地点、内容、形式和工作要求等内容,以便培训机构实施。分专业培训方案及培训机构承担任务情况报省市农委备案。三是制定教学管理方案。县农广校、职业学校要根据专业培训方案,制定每期培训班教学管理方案。方案主要反映组织领导、学员名单、教学计划、培训管理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报经县农发委批复后实施,做到“一班一案”。

(二)认真开展培训(3月中旬至11月中旬)。县农广校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分专业培训方案和教学管理方案开展培训,严格培训时间进度和质量。遴选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和教学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深受农民欢迎的专家、教授、农技推广人员,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为授课教师,每期培训班至少聘请一名省级专家。电商人才培训师资主要聘请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讲师团成员,并根据需要扩大聘请师资范围。认真选择教材,并保证参训学员人手一套省级以上统编教材(公共课教材10种以上和专业技能课教材3-5种)。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每期培训班建立5项制度:即班主任制度(每班确定一名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第一堂课制度(每期培训班县农委安排人员上第一堂课,宣讲政策,并了解培训机构培训工作安排和学员需求等情况);学员培训考勤制度(实行学员每天签到);满意度调查制度(每期培训班最后一堂课,县农委安排人员组织学员开展满意度评价,了解培训实施效果),培训台账制度(建立培训台账、培训过程影像资料等培训档案)。

(三)验收总结阶段(11月下旬-12月底)。抓好验收工作。培训机构在完成培训任务后,要及时向县农发委提出验收申请,县农发委会同县财政局组织验收,对验收合格的出具验收报告,对存在问题的待整改后再验收,直至合格;抓好认定工作。培训结束后,及时开展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并为新型职业农民建立档案,落实跟踪联系服务和扶持政策;抓好总结工作。县农发委在项目验收基础上,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并按照省农委、省财政厅关于绩效评价的部署和要求,对年度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查自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分管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农业、财政、人社、教育、职业学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组(见附件4),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农发委,统筹协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落实解决培训工作遇到的问题,确保培训工作有序开展。

(二)注重培训质量。依托与安农大的校县合作平台,聘请安农大、省农科院、合师院、合工大等相关专业教师为外请专家,职业学校、县农发委中级职称以上在职人员为培训骨干老师,县内乡土人才和龙头企业负责人作为培训辅导员,共同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建立以部、省统编教材为主,其他正规出版教材和地方编印教材为补充的教材使用格局,保障教材质量。支持培训机构将实训基地建设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企业基地等结合,确保每个专业建立一个实训基地,增强实践实训能力。

(三)强化监管督查。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纳入对各乡镇和有关单位的考评内容,加强对实施情况的跟踪调度,确保按照、按质和按量完成,达到预期效果。加大对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项目资金主要用于课堂培训、实训、参观交流、聘请师资、信息化手段利用和后续跟踪服务等相关支出。同时,建立项目资金审计制度,坚决杜绝“挤、占、腾、挪”项目资金现象,切实把民生资金管好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