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道德教育制度

职业道德教育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道德教育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道德教育制度

职业道德教育制度范文第1篇

从我国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打破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当务之急是要解决职业道德教育理念的问题。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培养中职学生完整的人格的意义和价值,重视职业道德教育,视职业道德教育为职业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贯穿学校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以汽车营销专业《汽车销售》课程中的“整车推介”为例。在教学中对学生只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更要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并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知识。通过实训模拟场景的训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采用行为引导的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理论讲解、情境设计、学生角色扮演、教师指导、综合总结等一系列步骤完成教学设计。运用情景教学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分组,每组人数以7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又根据角色分成三方:客户、销售人员、观察者。组长1人,一般是选择学习认真负责的、有一定组织管理协调能力的学生,组长负责组织大家讨论演练完成教学项目。小组成员之间要进行角色互换,以保证每个角色都要演练到位。在每个小组的演练中,都要设置一个职业道德选择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选择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标准答案”,强化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

2开设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课程

中职学校人文教育课程比较贫瘠,学生缺少人生观以及伦理道德的教育,所以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应该以伦理理论为基础,如,开设《中国伦理思想》、《生命伦理》、《网络伦理》、《当代道德建设》等课程,以便学生理解职业道德概念和原则等理论知识。既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共性原则,也要掌握不同专业所涉及的职业道德原则。以汽车营销专业为例,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职业道德原则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企业需求,收集资料,编制成册。如,可以编制《职业道德原则在4S店的运用》校本教材,教材中收集的是各种各样案例。比如,在4S店的汽车售后服务岗位上工作时,是否会使用劣质机油代替品牌机油,帮助客户的爱车做维护保养?在汽车销售岗位上,如果与顾客约定的交车日期将近,但因为天气问题影响了运输,新车却还在运输的途中,该怎么办呢?在教材的编制中,创设一定的故事情节,创设职业道德两难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参与角色扮演,在讨论中寻找正确的答案。

3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准

“教师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质量和水平,或者说,学生的思想道德面貌直接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思想道德面貌。”[1]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教师还要提高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准首先是教师要接受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其次是要时刻牢记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是教书育人;还有就是教师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能力培养,掌握基本的职业道德知识、教育方法等,比如,鼓励教师本身学历的再提升;最后是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管理与考核。教师之间通过相互合作、交流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文化,这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具有示范的教化作用。总而言之,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要达到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4健全学校的管理机制

要提高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还需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

4.1完善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制度

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制度是职业道德教育有效实施的保证,包括课程的设置、教学的安排、教师与学生的责任及义务、奖惩制度以及实施职业道德教育设施设备等。同时结合学生特点以及职业道德培养目标,提出所期望学生养成的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以及学校明确规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内容编订成册发给学生熟读,将这些要求可以印在学生招生简章、学生成绩报告上等,扩大影响力。还要制定教师、学生职业道德标准,建立包括教师、学生职业道德情况收集、评价、反馈在内的程序。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要给予各种形式的奖励。

4.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管理

职业道德教育制度范文第2篇

高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医学职业是一个令人神往的职业,医疗卫生人才是人类社会所必须的重要专业人才。医学职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根据医学职业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理想对确定人生目标,促进人生目标的实现有积极作用[3]。职业院校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认识程度不同,有调查显示,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大部分学生喜欢所学专业,但有40%以上的学生是被动选择自己所学专业,不愿在服务第一线工作,就业期望值较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理想要与学校培养目标相结合,要面向基层,教育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道德风尚,引导学生到服务一线建功立业,为解除患者的疾苦而辛勤工作。爱岗敬业教育所谓爱岗敬业,就是热爱和崇敬自己选择的职业和岗位,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认真负责地做好工作。它是一种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态度和认真负责、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丝不苟的精神。医学院校有些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就要培养现在学生对以后所要从事行业的职业情感,培养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患者,要把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天职,把患者健康放在第一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创造出一流的成绩。诚实守信教育诚信作为社会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它是人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医学生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每个学生应有的道德基础。医学院校要大力加强学生诚信教育,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凝聚力量,完善教育体系,遵循教育规律,按照学生成长特点,建立诚信教育制度,形成长效机制,从而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诚信品质。2.4职业纪律教育职业纪律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劳动规则和劳动秩序。遵守职业的纪律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有调查显示,只有35%的学生认为劳动态度、劳动纪律是重要的,有43%的学生认为技能和知识是最重要的。遵守职业纪律是社会化程度高低的表现,医学院校的一些学生自控能力差、纪律观念不强,遵守医德规范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

学校着力打造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职场环境”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的职业道德培养途径。通过理论学习、实践体验、活动参与等方法,从提高医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开始,进而陶冶其职业道德情操,锻炼职业道德意志,形成职业道德信念,最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第一阶段为职业道德基础教育阶段,即一年级以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认识、培养严谨的学习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主,第二阶段为普及提高阶段,即二年级以锻炼医学生职业道德意志、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情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为主,第三阶段为强化完成阶段,即三年级以树立职业道德信念、培养职业荣誉和责任感为主。学生通过在校三年的学习教育,培养成为精于专业,诚于品德,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医学人才。加强“第一课堂”建设,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寓职业道德教育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在课堂教学、实验、实训、考核等教学环节全面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将职业道德培养目标列入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案中,在教学中突出课程内容与职业道德教育相融合,形成以专业课,实习、实训为主,各类课程全方面渗透的教学模式。深化“两课”教学改革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与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拓宽教育内容,凸显教学的实践性。进行医学人文课程改革整合医学生人文教育内容,构建由文化篇、美学篇、文学篇、音乐篇、礼仪篇、沟通篇、社会篇和生命篇组成的医学人文课程,探索适合高职高专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发挥实践育人作用创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活动课程,将“重德、博爱、恪职、求精”等医院文化理念引入学校,依据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5个环节和医务人员医德规范的要求,形成以专业思想、服务意识、诚信品质、技能操作、行为规范等为主题的活动课程。学校制定《医学生职业道德活动课程认证指导手册》、《职业道德活动课程教学大纲》、《医学生职业道德活动课程教材》,形成5个篇章26项重点活动,涉及学校、各系、班级不同层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构建校、系、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化节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和职业心理素质测评,指导学生具备稳定的情绪、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坚定的意志,适应医疗卫生岗位的道德要求。专业技能社团活动成立美容、心理、中医、影像、康复、护理等13个专业社团,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评选各类专业技能标兵,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专业技能操作水平。让学生深入社区、医院等广泛开展医疗实践及服务,使学生体验患者的疾苦,学会尊重与沟通,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医学生职业礼仪培训成立学校礼仪队,围绕医学生语言、礼仪、行为等内容进行培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培训班级礼仪骨干,指导班级开展医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举行医学生礼仪大赛,评选礼仪标兵,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4]。主题教育活动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主题教育、入学教育、毕业典礼、护士节、白求恩杯、医德模范事迹报告会、诚信教育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吸引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锻炼、不断将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加强“职场环境”建设,发挥环境育人作用营造职业化校园根据医疗卫生行业的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教学环境、实训环境、学习环境等方面突出职业性,制作象征医学职业精神理念的百年标志物、校训、理念石,出版校史专著,建立校史馆。开展医院文化系列教育活动、医德模范报告会、医学生宣誓、授帽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职业责任感。3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国志愿者注册,学校与社区共建医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签订社区服务协议书,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实现课程化管理,发挥各专业特长,开展卫生宣教服务活动和“卫生下乡”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临床实践教学中的职业道德培养遴选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师、护师、药师、技师等专业技术能手担任示范带教;聘请行业中医德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担任兼职辅导员,定期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学习和实践进行考核,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评选优秀实习生和优秀毕业生。

职业道德教育制度范文第3篇

一、教学督导由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而诱发

纵观法、英、德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学督导,可以说基本上仍处于教育督导阶段,被称作Education Inspection或School Inspection,尚未分化出教学督导。而且,Inspection一词本身也是与权力相关联的词汇,是巡视检查监督意义上的督导。严格说来,它并不具有更多指导意义上的督导。而美国则较早地从教育督导中分化出来了教学督导,是supervision意义上的带有更多指导建议意味的督导,所针对的主要地也不是School和Education,而是teacher和teaching。

从五月花号走下来的第一批清教徒,他们完全是为了躲避欧洲大陆教派的迫害。因而,他们移民美洲新大陆后,一件重要事情就是挨家挨户地窥视是否有异教思想的酝酿和传播。他们所办的教育,更为主要地也是让学生学习新教的教义和培养学生阅读、计算等方面的能力;对于教师的审查,突出地是要确保他们是否具有成熟的宗教信仰;对于教育的监控,也主要是检查教师所教的内容是否符合宗教的教义。

随着时间的迁移,教育有了立法,对学校的监督也变得越来越正规和复杂。各地相继成立了由神职人员、家长、市民代表和市镇委员成员所组成的学校委员会,来专门履行这项职责。但这些人员并非教育界行家,他们对学校的监督,在性质上当属于行政性监督(administrative inspection);其主要任务是考查教师是否合格、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法案的规定,经费的使用是否得当等;目的是要确保教师按照法律要求对学生施予正确的教育;途径是巡视学校、检查校舍、课堂听课和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等。这种形式的监督,所主要反映的是公众对教育的参与和政府对教育的监控。

到了19 世纪20-30 年代,工业革命使得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的发展导致了职业教育的兴起,一大批技工学校、农业学校等,如雨后春笋。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导致了新课程的猛增。职业教育课程之复杂,迫使教师必须探索新的和更为复杂的教学方法。同时,也使得那些非教育人士组成的校委会,在复杂的职业教育课程面前,感到了极度的无奈和难以胜任,再继续由这些人员对学校的运作和教学指手画脚,也引起了教师的极度不满。

他们与教师之间的冲实,导致了校委会不得不放弃一部分权力,而聘用教育界行家来专门代为行使对教师资格审查和教学监督的权力。但这部分教育界的行家人微言轻,并没有实权。在工作方式上,他们起初与学校委员会并无实质性区别,因而被人称作acting visitor(巡视员)。但随着职业教育课程的不断增加和课程的专业性日趋复杂化,又迫使校委会不得不再放弃更多的权力。而这些获得了一定权力的actingvisitor,则被称为superintendent of school(我国译为学校督导长或学区督导长)。学区督导长的职责是,负责全学区学校的课程和教学的督导。他们通过进校听课、考察教学效果、召集教师开会等方式,来考察和监督教师的工作。

这些教育界的行家很快意识到,应当把帮助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作为工作的目的;把帮助不合格教师变为合格教师而不仅仅是去发现和解雇不合格教师,作为自己的任务。督导长首先应该是教师的老师,一位富有经验且能对他人的教学进行品评的行家。其主要任务,应当是整训和规范教师以使他们能更好地施教。但是,由于当时的教师并非师范毕业,也没有受过另外专门训练,而且督导长的工作也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自身也缺乏专业的训练,因而其工作不但收效甚微,而且也是极其繁重的。因为,一位督导长要负责学区内近千名的教师。

在这种背景下,督导长又不得不在每所学校任用一名助手,称之为head teacher,兼管学校的日常事务,进而又让他们肩负起了配合督导长帮助教师学习掌握最好的教学方法示范教学指导其他教师的教学、协调教学计划、听课、与教师进行个别谈话、组织教师讨论教材和教法等一系列工作的任务。这些人后来演变成为了校长。

但工业的迅猛发展和新工种、新课程的不断出现以及学生数量的剧增,又使得校长无法兼顾行政性事务和督导教师的重任,特别是由于新增设的专业性较强的职业教育课程缺少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教师问题,也在不断地增加着校长的负担。在此情况下,学区只得以为数不多的这种特殊课程的教师到各校巡回上课,或指导训练这种课程的任课教师。这部分人,后来被称为学科督导员(special supervisor)。

学科督导员的任务包括到各校听课、示范教学、组织观摩、推广成功的教学经验、召开教研会议或直接辅导教师、选择和准备教材教具以及开展教学研究等。这部分人员是不参与任何行政事务、去行政化的专业督导员。这部分人员的出现,才被人们认为是真正以教师和教师的教为督导对象的教学督导,是意义上与教学督导四个字最为贴近的而不掺杂其他色彩的、有别于教育督导的教学督导,在美国被称为teachersupervisor。

从教学督导的整个演进过程来看,教学督导是由于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使之脱胎于教育督导,经过教育督导的去行政化转而关注教学领域而得以产生的。

二、教学督导理论的演化与发展

与教学督导四个字基本吻合的另一种督导,是产生于20 世纪末我国高校的教学督导。在教育部1983 年5 月的武汉高教工作会议上,我国正式提出了对重点院校进行评议的要求。同年7 月,教育部推出了《建立普通教育督导制度的意见》。这两个看上去没有关联的会议和文件,在当时对高校的教学督导虽然没有产生直接的效应,但到了1994 年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工作全面展开之时,为了迎接评估工作,高校纷纷开始寻找、探索校内教学质量监控更为新颖、有效的方法途径。这很容易让人将上述的武汉会议精神和那份普通教育督导的文件联系在一起。一些高校开始将功能很广的教育督导引入到了校内教学质量监控这一相对单一的领域,并为与教育督导相区别,将其名之为教学督导。我国的教学督导一词,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于20 世纪90 年代,在借鉴了普通教育教育督导的基础上,高校自主创建的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督导形式,是一种instructionalsupervisor意义上的督导。

但是,由于我国教学督导的起步较晚以及在人员结构上基本为退休老教师这一现状等问题,对于教学督导的研究,相比起来要比美国要落后许多。教学督导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地体现在美国。教学督导虽然催生于美国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但教学督导的发展和研究却是在普通教育领域。总的来看,其研究基本上经历了如下这样一个过程。

(一)效能理论的影响:标准化、规范化倾向20世纪初,以弗雷德里克W泰罗(F.W.Taylor,1856-1915)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论者,掀起了一场席卷美国的科学管理运动。科学管理理论所倡导的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为宗旨,以提高效能为核心的工业管理模式。它的影响很快突破了工业管理领域,而波及到了包括教学督导在内的各个领域。最热衷于将科学管理的原则运用到教学督导中去的,是富兰克林博比特(FranklinBobbitt,1876- 1856)和埃尔伍德帕特森克伯利(Ellwood Patterson Cubberley, 1868-1941),他们把学校视作工厂,学生是原料,教师就是加工者。

既然是工厂,就要制订学生产品的标准;既然是工厂,生产者教师就要必须具备胜任的资格并操守工作准则;既然是工厂,就要讲求最高效的生产方式。因而,效能或效率自然就被视为头等要务。博比特等认为,督导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并且设法让教师掌握这些方法,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这期间,形成了一系列的标准和准则,并进行了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向教师提供如何进行教学,如何达到标准,如何采用各种方法及如何使用设备的详细指导就是当时督导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

效能热不但在客观上迎合了工业的飞速发展对学校提出的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现实要求,也解决了当时督导存在的主观与随意等问题,还缓解了民众对教育的不满。但是,博比特等将督导人员比作工厂里训练有素的监工,也必然会激化教师与督导的矛盾。

(二)教育评价理论的影响:量化、测量、评价倾向

教育评价,几乎是与教育相伴而生的。但是,真正提出教育评价并使之成为一种系统的理论,是拉尔夫泰勒(Ralph Tyler,1902-1994)。泰勒在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教育测量基础上所形成的教育评价理论,以一个教育目标为基准,来对教育的结果做出评定,判断教育的方案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标。所使用的手段,主要是教育测量。

前述科学管理理论是以寻找最大限度地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方法为宗旨的,而要确定哪种教学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就必须建立一套能够客观地测量和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与手段。于是,督导就与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联系在了一起。在教育评价理论的影响之下,教学督导对如何核定教师教学的效能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些量化的评价标准。

但这种评价,它着眼的是既有的事实,是一种更倾向于对教师和教师教学的既有状况总结性(summative)的判断,是以是否达到基准为目的的评判,是一种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换句话说,其只是一种保证教学质量的措施,而并不是以教师的提高和改进教学为目的的。而且,这种评价,完全来自于外部,来自于并不对教师自身内在实际状况和设想了解的他人,即使教师依据外在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以及反思之后的何去何从,也是完全听命于外在的、被动的,并没有考虑到个人的具体实际和发展需要的。另外,其操作也是相对繁琐的。这种繁琐复杂,不但使督导人员产生了操作上的畏难情绪,也引起了教师的反弹。

(三)人际关系理论的影响:民主督导、创造性督导倾向

20 世纪30 年代初,乔治梅奥(George EltonMayo,1880-1949)在霍桑工厂的实验,导致了人际关系理论的产生。这一理论动摇了科学管理的原则,而认为工厂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需求、情感和价值观念,而这些都是影响他们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这一理论,主张要重视人的社会和心理的需要,通过创建和谐的人际环境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提高生产效率。这种新的思想渗透到教学督导中来,迎合了前述教师对督导的不满情绪和督导操作中的畏难情绪,一种讲求人性化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合作发展尊重个性与创造精神的同济督导民主督导之风开始形成。督导的任务也就随之变成了一种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创造一个让教师能心情愉快地、利于创造和发挥自我潜能的工作环境的工作。督导人员也不再使用甚至避讳使用具有权威性的称呼,而把自己视为资料员咨询员教师的助手等的角色。士气的重要性、团体的聚合力和合作解决问题等,开始成为教学督导的热门话题和工作指针。

但这种思想影响下的督导,又丧失了教学质量监控的功能,而倒向了放羊式的撒手主义,甚至有些督导员为了搞好人际关系则把为教师提供茶水、点心作为自己的工作。

(四)临床督导观点:解决问题倾向

美国教学督导的曲折之路,又不得不使督导人员重新做出系统的反思。监督、评价、咨询、培训和服务都只不过是督导的应有职能之一,而不是全部;督导的任务不是维持现状,而是要力图改变,通过督导自身的业务与工作能力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实现教师行为的改变,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督导人员不应是被动的监督者、服务者、接受咨询者,而应当是教学的带头人(instructional leader)、主动的辅导者;督导的过程应当是挖掘教师潜力的过程改进的过程引导的过程,更是双向沟通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评价的过程、单向的过程。基于此,20 世纪50 年代后期,葛德哈默(R.Gold hammer)和柯根(M.Cogan)等人提出了临床督导(clinical supervisor)的概念,要求督导人员以深入到课堂观察教学为主要形式,与教师一道分析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并进行手把手地辅导改进。这是一种听课前告知课堂听课观察发现和分析问题制定改进计划谈话辅导和谈后分析为程序的现场督导。

但这种督导,也存在着问题,它突出地表现为一种针对具体问题的就事论事的碎片化的或者说是短视的督导,只是在教师外在行为观察和记录以及对现状总结性评价基础上的对教师存在问题的改进,是仅就当下具体问题的督导,也部分地顾及到了教师内在需求,并做到了双向沟通,但没有考虑到教师一生的成长和教师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状况和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仍然是侧重于当下的改进而非突出长远发展的,是碎片化而非系统性的。另外,它仍然是太过于强调教学技能而忽视教师内在领域如思维、规划、设计等,仍然是带有效能色彩而非整体发展色彩的督导。

(五)发展性的区分督导:职业生涯倾向

从以上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教学督导的发展是一个从关注教育向关注教学、从外在评价向内在沟通、从督的成分为主向导的成分为主不断地倾斜的过程。但仍然没有解决教师缺乏对自身业务成长过程而进行系统反思的意识与能力、系统地判断与调控的能力;缺乏明确的个人业务发展的目标指向。概括起来,即为教师的职业生涯问题。而每位教师的职业发展,又是一个非共性的问题,由此,人们提出了对教师个体进行发展性的区分督导的观点,我国译为区分性督导(differentiated supervision)。格莱索恩(Glatthom,1984,1990,1997)、科斯特和伽曼斯通(Costa Garmston,1994)、格利克曼(Carl D. Glickman1998)、瑞特格(Rettig,1999)、丹尼尔森和麦格里(Danielson Mc- Grea1,2000,2001)、高加夫和威利尼奇( Graf Werlinich,2003) 、诺兰和胡佛(Nolan Hoover,,2004)、戈雷格瑞(Gregory, 2005)等人,在世纪之交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这一观点的核心是,教师的职业生涯和业务的提高,是一个终身的持续过程,教学督导人员需要为教师的职业生涯和业务提高做出长远规划和指导建议;教师的个体状况和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需要对不同的教师进行区别性督导。这种观点是在前几种观点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吸收了前述观点的有益因素,包括深入课堂、评价教学、教师参与、沟通互动和尊重教师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等等。它把教师划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或阶段:新教师、问题型教师、胜任型教师(competentteachers)、经验型教师或领导型教师(master teachers)等。对于不同的教师或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应设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并采取不同的督导方式方法,宗旨是使每位教师都能在最适合自己成长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其最终目的是使每位教师都得到提高,而不是以整齐划一的标准进行评判,这与原初的督导作为一个评价尺度来决定是否继续任用和解雇,明显不同。

(六)课程领导:重新被重视的问题

从上述我们基本可以归纳出教学督导的职能。但还有一个领域,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那就是课程领导。这一职能,原本在学区督导诞生之时,就已存在。学区督导担负着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监督职责,需要带领课程设计人员调查与了解社会发展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向学区教师解释说明课程设计的理念、目标、取向,观察与判断课程设计是否合理,对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及其他职员的表现进行评价等等,并在课程需要调整时,还要组织教师进行培训。这在当时,就不只是针对教学实施领域的,而涉及到课程开发问题。

然而,对于课程的开发设计这一领域督导的职责,长期地只体现在学区这一级,而具体针对教师实施临床督导、区分性督导的人员,并不主要地把精力放在课程的源头这一领域。但随着斯腾豪斯(L.Stenhouse)、施瓦布(J.J.Schwab)、(W.F.Pinar)、小多尔(W.E.Doll)等一批现代、后现代课程派学者和理论的出现,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些前沿的理论要进入一线教师头脑之中并变为现实的行动,仍需要由与一线教师接触的人员来实现,否则,都是一些空话。而站在课程的前沿,向任课教师渗透新的理念这一任务,教学督导则义不容辞。一些教育界非主流派人物如托马斯萨乔万尼(Thomas.Sergiovanni,1995)、Cross (1998)等,对课程领导予以了高度关切,格拉索恩(Allan.A.Glatthorn,2003)也预言:在21 世纪的前十年,课程领导的研究,将蓬勃发展并发挥深远的影响力。

综前所述,教学督导发源于普通教育的教育督导(虽然普通教育一词出现得很晚),催生于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虽然人们并不大认可美国的职业教育),而应用于以普通教育为主的整个教育领域。而普通教育课程的相对稳定性,使得人们对课程领导功能的意识逐渐淡化了。既然教学督导催生于职业教育,那么也应当再回到职业教育的领域里来,从发生学和职业教育的角度来进一步挖掘教学督导应有的职能。

三、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呼唤课程督导

美国教学督导的研究,在评价性督导临床督导区分性督导和发展性督导等技术层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其以导为主的督导,也颇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其主要地是针对教师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而且其视线也并不在职业教育领域(虽然催生于职业教育)。如果说,美国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催生了教学督导,而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将催生的是从课程的源头至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课程督导。

(一)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客观现实,呼唤一种新的督导体系

职教的突出特点,是课程的即时性较强。这一特点在我国的当下,就更为突出。我国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导致了新老工种和岗位的出现与淘汰的周期越来越短。这就给职业教育提出了紧迫的要求,需要职业教育紧跟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地新增课程、调整内容;需要职业院校在极短时间内就得开出一门新的课程。但我们的客观现实是,新增课程及其培养目标、授课内容等,往往是由课程开设院校的一位或几位教师在短时间内开发和确定的,在缺乏督导监控的情况下,其目标的确立、大纲的制定、内容的选择、计划的编制等教学实施环节的上游,在形成的程序和结果上,极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然而,在目前的教学督导实践中,并没有植入对教学实施之外其他环节的督导机制,致使教学实施环节的两翼处于无监控状态。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仅限于教学实施环节的督导,事实上已难以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能够符合所需,也不适合职教这一教育类型的客观需要。职教的客观现实,要求以系统论的观点来建立从教学的源头到教学效果的评价从头至尾实施督导的督导体系。

(二)职业教育的教学督导需要依据自身特点,而不应立足于借鉴

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督导并非像美国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20 世纪末向普通高等教育借鉴而来的。而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督导也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为了应评促建向教育督导借鉴而来的,其督导的职能基本上是教育督导的改头换面。这种人为产生的,往往缺乏着客观需求根基所焕发出的种种内生的要求,而导致功能上的残缺不全。换句话说,普通高等教育教学督导的职能其真实性仍然是没有论证而需要得到论证的东西。由此而直接照搬到职业教育领域教学督导,也必然与职业教育呈现出两层皮的状态。另外,普通教育的课程是基本上相对稳定的,其所使用的督导工具,如教学大纲等,往往经过了众多专家的论证和数十年的锤炼。而职业教育如果照搬普通教育的督导形式,以教学大纲为督导工具,其督导工具自身的科学性,则大打折扣。在职业教育督导实践中,这种领养而非亲生的教学督导,已经在实践教学等诸多方面显现出了不适应。

从国外教学督导的演变史来看,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借鉴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督导,不符合发生学的规律。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督导工作者和研究者,应立足于自身,主动承担起建立职业教育特色的督导体系之重任,从发生学的角度,回归到其自然产生的环境之中,来寻找职教对教学督导提出的原生内在要求,而不能立足于借鉴和等待。

(三)职业教育的督导应以大教学论/大课程论的视角来建立适合自己的体系

教学,毋庸置疑,它是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评价等各环节的上位概念。[6]从这一角度上演绎,所谓教学督导就应当是对上述教学各环节的督导。依据大教学论的观点,教学绝不仅指教学实施环节,更不是专指课堂理论教学环节。教学督导它应该是从课程的源头至课程的结束从头至尾地实施纵向各环节的督导。在这样一个语境之下,常态观念中的教学督导,严格地讲,它只能称得上是教学实施领域的督导,甚至是课堂理论教学实施领域的督导。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当前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已经对教学督导提出了必须站在大教学论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督导问题的客观要求。

而依大课程论的观点,课程是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的实施计划、课程的教学设计、课程的教学实施和课程的教学效果等的上位概念。大教学论与大课程论虽然所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但无论是以大教学论的观点还是以大课程论的观点出发来研究教学督导,在范畴上基本是吻合的。在这样一种语境之下,课程的教学绝不仅指教学实施环节,更不是专指课堂理论教学环节,而督导就应当是对上述各环节从头至尾的督导。由此,就构成了教学督导的对象。至于是被称作教学督导或者课程督导,只是一个称谓问题。

职业道德教育制度范文第4篇

会计诚信,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传统“诚信”历年的发展与延伸,它要求会计人员立足会计实践,力行诚实守信。它包括四层含义:会计人员要以诚待人,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会计工作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数据要真实,计算要正确;严密保守因工作关系获取的机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进行职业活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同时又是从业人员对社会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也是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之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精神领域中一项系统而复杂的 基础工程,必须持之以恒,一抓到底。目前,我国在经济改革发展中,一些大的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存在虚假现象,制造泡沫经济,扰乱经济秩序,对国民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良的负面影响。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负面影响,原因是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违法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执法环境差,会计监督制度不健全,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度薄弱;违法违纪手段隐蔽,作假技术不断发展;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会计工作中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严重,会计领域的突出问题,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而今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对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准提出的要求更高,所以加强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很有必要的,它首先是有利于社会,因为它关系着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二、加强会计人员诚信教育与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1.加强会计人员诚信教育。要组织会计人员有关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经常学习法律法规和制度,形成依法办事,自觉遵守的习惯。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知法守法,把守关口,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健全和完善会计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要做到具体规范,尽力缩小会计可选择的范围,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做超前分析,科学预测,使会计管理制度具有较好超前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加强对单位领导、会计人员诚信教育,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会计诚信教育重点放在职业道 德、会计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和技能训练等内容,熟悉掌握会计法律和财会知识,这是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能够自觉守法、守规,依法办事。目 前,利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来强化会计人员诚信教育,是一种快速可行办法,建议扩大教育范围,单位主要领导也应参加会计诚信教育,以推进会计诚信化建设。

2.建立完善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个复杂而开放的系统工程。主要由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职业道德修养、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和惩戒构成。会计职业道德 规范是会计职业活动中的一种行为准则和标准,是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爱岗敬业、廉洁自律、诚实守信、坚持原则、客观公 正、提高技能和奉献社会。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制度是一种有形的约束,伦理道德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前者是一种强制约束,后者主要是自我约束和社会舆论约束。当人们精神境界进一步提高时,这两种约束都将转化成为自觉的行为。相信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之后,我国的信用制度也会逐步趋于健全与完善。

3.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对会计人员进行道德教育,不能一劳永逸,应作为终身教育的内容,并视其不同的工作实践阶段区别实施。第一,岗前培训。应在会计教学中增加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填补我国职业道德 在教学中的空白。在上岗证培训中,对“准会计人员”进一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知道跨入会计门槛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此谓打“预防针”,使其产生 “抗体”。第二,后续教育。对以在岗的会计人员,应定期有组织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根据不同时期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不断深化充实、更新及拓展教育训练内 容。这一阶段的培训目的,着力于检查对照方面,谓之“查体”,使其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任何道德上的滑坡,如不及时终止,终将陷入犯罪的深渊,对于这一 点,任何一位会计人员都不能掉以轻心,存有侥幸心理,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以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行为。

4.强化法制监管,健全考评机制。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各种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切实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一是对于恶意造假者,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必须从立法、执法上对造假者追究其经济责任,刑事责任,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所得到的利益,加大会计信息稽查力度和检查面,大幅度提高会计造假成本。二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对那些不遵守行业规则、不守信用的企业或个人,出现做假帐行为后要把肇事者驱逐出相关行业。如对会计造假的上市公司要立即退市,对参与造假的中介机构要进行取缔,对造假的单位责任人、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吊销资格证书,不允许继续从事相关职业等。三是建立和完善考评机制,建议各级财政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出台对会计人员的考核办法,以年度为考核周 期,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行为、会计监督、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等几方面对会计人员进行考核评价。对考核成绩优秀者可作为评比先进会计工作者的条件,各级会计管理部门应予表彰和奖励;对不合格的会计人员集中进行学习和培训,仍然不合格者年检不予通过。

职业道德教育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 阐释 借鉴

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驱和奠基人。他的职业教育实践与职业教育思想体系极大地改变了中国近代传统教育脱离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弊端。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已取得重大成就,同时,也面临着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困境。重新阐释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思考当今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对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改革与完善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内容及阐释

1.“一贯、整个、正统”的职业教育地位。社会对职业教育地位的认识与定位是制定职业教育相关教育制度的依据和出发点,职业教育制度的制定与完善是职业教育发展成功的条件和保障。针对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地位,黄炎培认为,其一,应建立职业教育的一贯性,即构建从初级到高级上下衔接的独立职业教育系统,同时职业教育必须渗透于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其二,要实现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沟通和交流,各级各类学校都要为学生和社会提供升学与就业的多重分流做准备,同时避免普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缺失与功利化职业教育中的人格培养缺失;其三,应改变以普通教育为尊、职业教育为偏的传统观念,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社会地位。

2.“有业、乐业”的职业教育目的。黄炎培把“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作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从无业到有业再到乐业的职业教育目的,强调了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的社会经济效能和道德智能的重要性。职业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既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解决了社会失业问题与个人生计问题。职业教育亦可以通过培养人的道德智能使在业者热爱其职,进而积极主动并创造性地为个人谋生、为社会服务、为人类造福,实现了个人和社会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双重满足与双赢合作。

3.“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办学方针。黄炎培认为社会化是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职业教育与社会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脱离了社会需要,职业教育就失去存在的意义继而消亡。1926年,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认为“办职业教育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劳动”①。他深刻认识到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本质,强调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不能脱离社会实际需要而闭门造车。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内涵也做了明确的阐述,包括办学宗旨的社会化、培养目标的社会化、办学组织的社会化和办学方式的社会化。1930年,黄炎培在其《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一文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机关的本质,是十分富于社会性的,所以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就是社会化”。

4.“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重功名仕途轻工农商业的社会现实导致“读书做官为荣,读书谋事为耻”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以职业教育为贱,以职业教育为苦”的职业教育认识充斥着人们的头脑,这种传统社会观念被黄炎培视为“职业教育之礁”。在这种对职业教育充满鄙视和偏见的社会环境中,欲使人们敬业、爱业、服务和奉献社会更是无法实现的空想。黄炎培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和研究中发现,社会存在大量无业者的原因是“或由无社会职业习惯,或由缺乏良好的训练,或由在校不能使学生发达信仰职业教育”。鉴于此,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的原理,是造成社会上优良的分子,能为自己谋生,能为社会服务。职业教育的分业有农、工、商、家有四种,职业教育的施行,要重职业陶冶和职业指导。”②他还强调,职业道德的培养是职业教育内涵的固有组成部分和内在规定,是去除“职业教育之礁”、科学认识职业教育功能、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

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尴尬

20世纪初,我国普通教育的发展使读书取仕的观念风行于世,而社会生产实践人才极其缺乏。黄炎培积极探究问题根源,以职业教育为突破口来改善当时我国的教育状况。如今,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依然严峻,其中,很多问题仍能从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中找出问题的根源和改革的方向。

1.职业教育地位的尴尬。从观念层面来看,社会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传统认识普遍流行。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法》于1996年颁布实施,从法律上确立了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际上,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强,被人们认为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非正规教育,存在鄙视和排斥职业教育的社会传统观念。其次,职业教育体系缺乏完整性和开放性。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形成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体系,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学制层次结构和学位授予制度,然而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存在严重的不完整性,纵向上存在断层,横向上层次较低,处于普通教育之下的边缘和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导致选择高职教育的学生没有转学和升学的路径。

近年来,我国为适应社会形势变化对人才结构调整的要求,积极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很多学者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归为职业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即便如此,职业教育由于缺少本科层次的教育而无法构成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因此,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不完整性,加上普职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使人们不愿选择职业教育,造成了贬低职业教育与技能型人才的消极社会价值导向。

另外,在政策制定层面,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社会作用认识不足,政策导向使职业教育处于弱势地位,不但没有扭转学术至上观念下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反而人为地拉大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社会地位差距。例如,我国在每年一度的高考录取过程中,职业教育的录取批次和分数线使职业教育处于低层和边缘,成为考生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

2.职业教育目的的异化。职业教育的目的是确立职业教育理念的价值基础,反之,职业教育理念的价值判断和取向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职业教育目的的设定。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功利主义倾向严重,使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处于矛盾和割裂状态。职业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使职业教育沦为职业技术的培训,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工具性目的使职业教育的价值凌驾于人的发展之上,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能够操控技术的工具,个人也把享受职业教育的目的视为维持生计的工具。职业教育的目的仅仅停留在低层次的“使无业者有业”,与“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终极目的相差甚远。

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为了追求升格,自我定位混乱,陷入“压缩性本科”的困境,按照传统大学的学科和专业分类进行人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性人才规格的要求发生错位,最终由于职业性与理论学术水平的双重缺失,与职业教育目的的初衷背道而驰。

3.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模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国家提出的关于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在战略方向上是正确的,但在具体实施层面的做法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利于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首先,政府主导角色的缺失。从政府对整个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比例来看,职业教育所能获得的资金支持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正常发展需求,而处于整个教育系统的边缘部分。目前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的缺失也无法实现职业教育方针的战略指向。校企联合被认为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最佳路径,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拥有各自独立的利益,加上学校的人才培养教育规律遵守和企业运行的市场原则之间也存在冲突,难以建立校企之间双赢的长效机制。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低下、社会需求无法满足、政府重视与支持不够、民众对职业教育的否定之间的恶性循环。

4.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培养德才兼备的实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当前我国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个体自我认知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差距。第二,对职业道德教育内涵的误读。在我国,一般把职业道德的概念界定为“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③。从职业道德的定义来看,我国把职业道德理解为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对相关行为规范的遵守,强调职业道德的约束和规范性,却忽视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道德判断、道德推理、道德思维和创新方面的主体价值,这也是造成我国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缺失的主要原因。第三,职业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漠视。职业教育目标的过分功利化,使人们忽略了教育的根本价值。缺乏职业道德教育的职业教育,纵然能使学生获得特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却由于缺乏健全的人格、服务社会的意识、积极健康的精神追求沦为丧失德行的技术奴隶和工具,从而失去教育的本质属性,远离了教育对人的教化意涵。

三、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现实镜鉴

1.构建完整、独立、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良好发展的制度保障。首先,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学历晋升通道。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瑞士为适应工业化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于1994年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现职业学士学位的授予。2006年,瑞士又开始实行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硕士研究生教育试点的职业教育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2009年瑞士适龄青年获得职业学士学位的比例达12%。④依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层次可暂时划分为副学士(学制三年)、学士(学制四年)两种,预留硕士和博士层次的发展空间”。⑤其次,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双向沟通,为受教育者提供自由的学习入口与出口。如美国规定社区学院的毕业生升入技术学院继续深造两年后,可以获得学士学位;日本也允许高职毕业生升入大学,可以继续攻读学士、修士和博士学位。

2.增强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第一,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从政策指导、制度建设、法律制定、经费投入等方面创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公平的社会生存环境,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使人们认识到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认可。德国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把职业教育看作社会经济发展的柱石和“经济腾飞的翅膀”,在发展初期,由政府承担大量的职业教育投资,有效地增强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如今,德国还采用立法的形式规定达到条件的企业必须承担职业培训的任务,为进一步实现校企联合提供法律保障。

第二,提高职业教育的层次地位,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构建层次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并且在专科层次的基础上向职业本科、硕士、博士层次延伸,扩大人们进行职业教育层次选择的空间与平台,为职业人才的成长提供顺畅的通道。通过科学的政策导向与积极扶持,改善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和毕业生就业环境。提高职业性人才的工资待遇,减小职业教育实际效用与个体受教育的社会预期之间的差距,使学生和家长解除选择职业教育的后顾之忧,从根本上接受和认同职业教育。

第三,提高职业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契合度,是增强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的根本途径。切实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自我需求。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依据自身特色和科学定位,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校工合作,使企业和其他社会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和评价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院校的市场适应能力与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合作与再合作的良性循环。同时,职业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建立良好的社会声誉,增强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

3.加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是职业教育成功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职业教育的社会化主要是指职业教育办学的社会化以及个人受过职业教育之后生存并服务于社会的人的社会化。首先,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时刻与社会需求及变化相适应,符合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正如黄炎培所阐述,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其次,职业教育的社会化要求职业教育办学的主体社会化、多元化。职业教育是面对普通大众的最广泛的教育,职业教育对象的平民化和广泛性,以及职业教育服务的社会化都是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内在要求。“‘社会参与’是教育的服务对象对教育运行的一种直接的、具体的控制形式。是政府和市场对外控制和影响教育发展的第三种力量。”⑥鼓励中小企业开办职业教育中心,或者由行业组织企业联合举办跨企业职业培训,国家可通过政策、经费和立法的方式对其进行扶持与监督。同时,要强化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服务意识,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承担部分继续教育的使命。据估计,在21世纪20年代以后,为社会承担继续教育的任务将会逐渐占到整个高等学校教学任务的50%以上。

4.构建新型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是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现实需要。职业道德教育不是强调个体对既定社会行为规范的强制性遵守,而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职业道德知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通过自主的道德判断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自觉地履行社会所赋予个人的职业角色使命。随着社会行业分工的细化和特定职业对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道德的内涵和内容也在不断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也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密切关注社会不同行业和职业对实际工作岗位的道德素质要求,以满足用人单位对工作人员素质的预期和要求。

[注释]

①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征求通知意见[A].黄炎培.黄炎培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05.

②熊贤君.黄炎培和蒋梦麟职业道德教育观之比较[A].黄炎培.黄炎培研究文集(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262.

③阮顺雄,孙兆亮,周积泉,等.职业道德与经济文化发展[M].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1:17.

④曹必文,刘青.欧美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位授予及其启示――以美国和瑞士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0(9):49.

⑤曹必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授予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