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小学教师职业教育道德

中小学教师职业教育道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学教师职业教育道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小学教师职业教育道德

中小学教师职业教育道德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职业道德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必要的就业技巧;炼就学生专业技能本领,以实习、实践的方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中职学校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教学、实习实训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其融入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之中。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一直沿用普通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和企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如果我们再不加大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阻力。笔者认为,寓职业道德教育于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之中,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教学、实习实训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其融人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之中,能有效地把他们塑造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谈谈个人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体会。

一、引导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构建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首先,用“爱”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只有对学生关心与关爱,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力量。中职学校应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网络、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爱家热情;邀请公安、司法、交通部门领导来校讲授法制教育课,增强学生安全法纪意识,使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他们的自觉意识和行动;举办校园专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本领;开展以诚信为题材的演讲比赛,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良好品质,等等。学校要运用以上手段,努力构建“年年有创新、学年有重点、学期有计划、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校级、年级、班级等多层次、多角度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时空的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新格局。

其次,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为基础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中职学校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着重学生“养成教育”,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专业训练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生在校的一日行为和在校三年的行为规范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训练。

在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各专业学生的共性,也要突出不同专业的特点,与岗位职业道德规范结合起来。创设真实的职业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在具体实训过程中,通过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有意识地从实训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实现“零距离上岗”的目标。同时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全体教职工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增强学生对教师言行的信任度。

再次,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重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所学专业必备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可在网上和学生互动,解答学生在生长、生活或学习上遇到的间题与矛盾。

一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人到德育课程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二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室,通过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网络咨询、开设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惑。

三是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习实训是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业的重要渠道。教师要在实习实训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帮助其克服不利于将来就业的心理倾向,使其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了解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培养职业兴趣和职业心理。

二、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培养学生必要的就业技巧,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找准最佳工作岗位

职业理想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也是衡量一个人生命价值的重要标尺。一方面中职学校要从教育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开始,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各种职业活动、能力测试,让学生逐步找准职业定位;另一方面,通过开设《职业道德》课、开辟职业指导专栏、组织学生参观人才市场和实习基地、邀请校友来校作创业报告等形式,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社会职业,牢固树立起“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就业信念,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职业目标,设计未来人生蓝图。

教师在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职业理想之后,要重点培养毕业生推销自己的意识。就业虽然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但是客观而言求职者总是处在被选择的位置。如何博得用人单位和企业的好感和信任,最终让对方选择自己,这就涉及到毕业生如何推销自己的方法和技巧问题。教师一是要让学生对自身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要让学生准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等,既不应妄自菲薄,又切忌妄自尊大,应更多考虑“我想做什么”和“我能干什么”以及“我会干什么”,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我必须要干什么”;二是要让学生注意就业信息的搜集,掌握必要的就业技巧,准确地定位自己,减少碰壁的尴尬,从而找到最适合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岗位。

三、炼就学生专业技能本领,以实习、实践的方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中小学教师职业教育道德范文第2篇

道德是指由一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伦理习惯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表现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学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人们教育活动的发展直接相联系的,它对形成教师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理想,形成教师特有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传统起重要作用。它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品德的总和,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接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它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作为教师素质的核心成分,教师的职业道德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关注的焦点。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高校承担着不同于中小学校的特殊教育使命,高校教师的道德要求也不同于中小学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责任和义务。这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职业要求,例如,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同时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国家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各级部门的重视。对照两个不同类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当前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所有教师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我们也必须清晰认识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与中小学教师相比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分析如下:

1.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中小学的重点侧重于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因此老师对于师德的理解和教育的基本功掌握扎实。但对于高校,本身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就过于注重教师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的提高,而忽视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训,无形中助长了部分教师重业务轻政治、重科研轻教学。多数高校教师热衷于科研仅是为了评职称所用,而不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甚至有的高校教师为了评上职称出现请人,一稿多发等学术不良行为。所以近年来学术浮躁、学位造假令人忧虑,特别是粗制滥造已经成为高校的通病:例如,几个教师一两个星期就编成一本书、有的老师一年发表十几篇文章等。这些现象严重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更严重阻碍了学术的前沿发展。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信念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相对中小学教师接受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师德专业培训而言,高校中的大部分人刚从学校毕业就很快走上讲台。他们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变太快,没有受过专门系统的师德培训,阅历浅、经验不丰富、抗干扰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弱。正因为这些条件的不成熟,部分高校教师的价值本位往往容易发生偏离,把教与学变成买卖关系,不顾社会效益,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开始热衷于第二职业,重科研轻教学。还有的老师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备课不认真、上课无激情、教学方法单调、或照本宣科、或泛泛而谈、没有开拓和创新意识,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甚者,个别教师经不起物质的诱惑,对学生不公正,为一己之利泄题、阅人情卷、送人情分,在学生中造成极坏影响,有损师德师风。

3.高校教师爱生敬业精神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对于学生年龄偏小的中小学,老师更多注重的是“育人”,关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对于高校教师很多只注重于业务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闻不问。有的教师片面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教书、思想教育工作是学生辅导员的事,与自己无关;有的教师本身上课就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有的教师仪表不整,举止粗俗,在学生心目中造成不良的印象;个别青年教师自由主义思想泛滥,观点偏激,在讲台上任意发泄不满情绪;还有的教师经常用语言和行为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正是因为这部分高校教师教育服务意识淡薄,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忽视学生的崇高理想和自我价值认同感,导致师生距离感越来越强烈,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长此以往将对大学生自尊自强自爱精神的培育产生负面效应。

现今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诸多师德问题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揭示其原因来源于两大方面:一是四大成长因素差异;二是三大成长困惑影响。

三、高校教师成长因素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1.发展观的差异

中小学教师的成功是通过所带学生的成功而表现出来的协同发展,并且目标清晰,途径明确。但高校教师的发展观是建构在个人发展之上,其成功评定的标准不是依靠每个学生的成长来体现。

2.教育背景的差异

中小学教师几乎百分之百都接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具有教师教育背景。但是高校教师大概1/3的人接受过短期的师范教育,尤其在综合类院校或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里这种情况很普遍。正由于高校教师缺乏针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统一培训,所以他们的教育效能感、自我评价水平、职业倦怠感等都比中小学教师相对较低。

3.发展路径的差异

中小学老师的发展路径遵循着整体和个人共同成长的路径,他们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外部驱动,所采用的措施是多元化的形式:例如,听课制、教研活动制、家长和学生共同评价制等;而高校教师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内发型,采取的措施单一化,主要通过个人总结和年终考核相结合方式促进教师成长。

中小学教师职业教育道德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 职业道德教育 兴趣教学法 

 

乐学是古往今来学者追求的最高学习境界,也是教书育人的最高目标。然而不少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课却常常被人认为与乐趣绝缘,洋溢在课堂上空的是严谨教条、呆板沉闷的气氛,这正是德育课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如何打破职业道德教育沉闷的学风和学生厌学的情绪,让学生乐学,是提高中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所谓兴趣教学,是指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在情感愉悦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环节、教学手段及方法的整合与灵活运用。兴趣教学法与中职学校职业道德课的契合能有效解决教与学中的困惑与难题,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兴趣教学法与职业道德教育课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职业道德教育课运用兴趣教学法的必要性 

 

目前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课程有“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等,许多学校在实习实训中也适时开设一些职业道德教育课。在这些课程中运用兴趣教学法意义十分深远,对教师而言,是解决了教学中困境和难题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而言,是学生形成自我终身学习能力和具备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一)兴趣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职业道德课教学实效性 

在目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常面临着几大难题:一是现实社会的多元化对课程浓厚的主导性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冲击,降低了学生对理论的信服度;二是市场经济和实用主义思潮对职业道德课价值的冲击,使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实用性产生怀疑;三是职业道德课中较多的政策性、指令性、文件式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理论课学习产生了望而生畏的情绪;四是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学内容的严谨性和较强的社会意识形态控制对任课教师教学思维的冲击,使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古板,导致中职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课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而扭转这一局面的一个有效途径是运用兴趣教学法。当学生被多方面的智力兴趣和要求的气氛所包围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探索精神,就会爱上职业道德课教学,从而提高职业道德课教学效果。 

 

(二)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自我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良好自我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自我学习意识的养成;另一方面是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1 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萌芽。人的自我学习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随着个体在不断的教育成长中,与他人、社会、环境的各种关系交往中,才能逐步形成真正独立、自主、自律、自强、能动的学习意识。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多数中国学生从小就在父母和教师的安排下被动地学习,学生没有选择自己学习内容的权利,甚至无权选择考试志愿。在缺乏高考高压机制的约束下,没有明确自我学习意识的中职学生对学习漠不关心,注意力涣散,无精打采,整日逍遥自在,无所事事,上网聊天、看视频成了他们主要的功课。而“要唤醒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就是要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人格。”“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人格”就是指学生要拥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自我学习的意识则来源于兴趣。人只有在从事符合自己的需要或感兴趣并由自身支配的活动时才会积极投入。这种主体意识的提高才会引起主体自主的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才会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地投入。因此,持久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形成主体性自我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基础条件。 

2 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2l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而需要终身学习。而“终身学习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学习的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因为兴趣是刺激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它一旦形成和稳固,就不会因外部动机的消失而中断学习和求知。如果通过兴趣教学法使学生对职业道德课产生浓厚兴趣,并随着教师不断强化这种兴趣,将会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和践行职业道德的行为习惯,从而促成学生终身学习理论知识的良好行为举动。 

 

(三)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因此把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产生与兴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而无关的部分高度抑制,神经纤维信道的有关部分则保持高度畅通,“神经噪声”大大降低,信息传递达到最佳状态,人的思维最活跃,这时候人的创新思维也最活跃。兴趣教学法则有利于促使中职学生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中,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 

二、职业道德教育运用兴趣教学法的途径 

 

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知、情、意、信、行相互转化统一的过程,因而在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中运用兴趣教学法,并不是指单纯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对整个教学环节的各个阶段进行科学规划,通过合理的知识结构安排、有序的教学程序组织、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实现学生行为能力的养成。 

 

(一)以趣激志——课前学生求知动机的挖掘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周密部署,巧妙设置兴奋点,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师要在上课之前做足功课,设法开启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欲望。 

1 组建兴趣小组。组建兴趣小组是概论课开展兴趣教学的一个组织上的保障。分组一般按照自愿的原则组合,主张将志同道合的同学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兴趣小组,这有利于今后各种兴趣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引入激励机制,每个学习小组的表现将在期末公布,成绩最高的小组平时成绩将给予加分奖励。 

2 找出能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兴趣点。课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上课前布置不同的预习功课。如可通过视听资料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还可通过问题讨论、汇报交流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兴趣等。 

 

(二)以趣增信——学生在课堂上情感认同的培养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兴趣教学法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认同,是前一个阶段的深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充分运用兴趣教学法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1 内容激趣法。内容激趣法是指教师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使之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具有前沿性、先导性和趣味性,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强烈兴趣和求知欲得到最大满足。这是兴趣教学法中最重要的类型。一堂好课的标准永远都是“内容大于形式”,如果教学内容不够充实和引人入胜,教学方法再丰富,也难以获得学生认可。因此职业道德课教师要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整合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增减归类,寻找出契合学生需要的兴奋点和兴趣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常用的方法有案例教学法、故事教学法、理论综述法、专题讲授法等等。 

2 感观激趣法。感观激趣法是指教师通过掌握和运用必要的多媒体教学技能,利用文字、动画、漫画、图形、图像、实物、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元素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处于立体感观的刺激中,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时参与感观越多,思维效率越高,学习效果越好,也越容易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因此在职业道德课教学中要尽量多地调动学生的听、说、看、写各种感观。 

3 情感激趣法。情感激趣法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用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去感染学生的情感,使之达到共鸣。职业道德课的说服力、感召力与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密切相关。如果一个教师经常用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风趣、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 活动激趣法。活动激趣法是指教师通过开展不同的趣味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加强理论与现实的联系。职业道德课的趣味教学活动种类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辩论法。辩论能培养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是非观念,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能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2)讨论法。课堂讨论法分为随机讨论和专题讨论。随机式讨论可以采取答辩式,由学生敞开思想就这门课涉及的理论和实际提出问题,教师回答问题,学生直接和教师展开思想交锋。专题式讨论是针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出好题目并主持讨论,特点是讨论深入并且集中,学生之间不同认识的交锋,可以相互启发,调动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角色互换。在一些难度适中、比较容易理解的章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课,教师坐在下面听课提问。最后再由教师对各组讲的内容做一点评,指出不足之处,加以补充说明和阐述。 

以上这些活动都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总之,活动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在做到以生为本的同时,也会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喜爱。 

5 问题激趣法。问题激趣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达到激疑引思的效果。在职业道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要求适时、适当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部分章节可以完全采用问题法进行教学。 

(三)以趣促行——学生在课后行为习惯的养成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兴趣教学法在巩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认同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是前两个阶段所指向的终极目标。前两个阶段教学对学生进行的新奇刺激只是起到激活“兴奋点”的功效和“动机”阶段,要想这种“兴奋点”持久,并形成习惯,还要通过不断地实践。所以在职业道德教育课后,教师要善于巧妙布置作业,让学生在乐趣中不断回味和体验。这些作业形式很多,主要有:影视书籍作业,在讲述完相关章节后,布置一些视频作品让学生观看,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研究;社会实践作业,让学生通过课后广泛的亲身实践,在实践中逐渐养成行为习惯,如让学生到工厂进行职业道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召开专题社会调查汇报会;网络互动作业,教师在课前建立一套新型的师生互动网络平台系统,将学生必须看的补充课外资料、视频、论文、案例、作业都提前挂在网上,让每个学生凭学号登录浏览并完成各种作业;各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作业,中职学校各种社团活动十分活跃,教师要及时指导或带领学生参加其中对职业道德课教学相关的课外活动。 

总之,良好的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兴趣教学法中,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师要学会在课前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在课堂上陶冶学生情感,增强理论说服力;在课后要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真正做到知、情、意、信、行的有机统一,提高理论教学的实效性。 

 

三、兴趣教学法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初级兴趣与稳定兴趣的关系 

兴趣的发生是有层次性的。有学者将之分成有趣、乐趣、志趣三个层次,还有学者将之分成为直接兴趣、间接兴趣和稳定兴趣三种。无论何种划分都是认为兴趣的产生是由低到高逐层递进的。 

第一阶段一般是外界事物给人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引起大脑的兴奋直悦或情感的冲动,从而使人们对它们产生兴趣,但这一阶段兴趣虽然发生得很快,却不持久。第二个阶段,兴趣的产生不再单纯依靠外在的刺激,而是人内在个体已经形成对某一客体产生了比较稳定的特殊的爱好,它主要来自人的思维。这时人们的兴趣会向专一的、深入的方向发展。第三个阶段是兴趣的最高阶段,也是兴趣最稳定的阶段,它不会因外界的变化而改变,而且通常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其持续时间长,甚至终身不变。因此,这一阶段的兴趣是我们兴趣教学法的终极目标。 

以上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是逐层递进不断向前发展的。前一个阶段的兴趣得以不断巩固刺激就会向更高层次的兴趣转化。教师在职业道德课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兴趣教学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一般属于第一和第二个层次。如果教师不继续加以引导、刺激、巩固,就很难让兴趣发展到最稳定的阶段,甚至有可能半途而废。因此,职业道德课教师要制定兴趣教学的长效机制,只有不间断地让学生对学习保持强烈的兴趣,才能过渡到第三个阶段稳定时期,这时的兴趣已完全内化到学生的意识之中,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行为习惯。 

 

(二)兴趣教学的“浅”与教学内容“深”的关系 

中小学教师职业教育道德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育教学实践 教师 职业道德修养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004

进入21世纪以后,以信息技术、科学技术为主导的高科技迅速发展,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时代,意味着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知识时代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培养就是要靠教育,而在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的是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师教育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教师的成长,关系着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教师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

一、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理解

1.教育行业有着与其发展相适应的行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作为教育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是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具体而言,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情感、教育理念、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教育职业的良心、教学作风等内容。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则是指符合与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做事方式和做事能力。高等教育阶段有其特殊性,高校教师的道德感与责任心和其高深的学术修养是密不可分的。例如,教学效果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敬业程度;专业技能的不断完善可以反映出社会发展的需求;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可以反映出教师责任心的强弱。这些都是作为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与修养,同时也对教师工作起着推动和指引的作用。

2.教师是教育实施的主体和关键,教师的教育理念、科学文化素质、教学行为改进等环节都同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有着密切联系。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实施对于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我们要树立高深的职业道德信念,要在发扬传统师德的基础之上更新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努力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不仅要会教书,更要会育人,教会学生做人,帮助学生塑造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能力,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措施

1.摆正思想态度和工作态度,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高校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必须要确保自身具有极高的个人修养。这就要求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经常对自己进行“反思”和“内省”。通过不断地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提高自己辨别是非、荣辱、美丑的能力,这是个人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教师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只有通过正确的自我认识,勇于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剖析,才能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这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之一。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就是见到别人好的地方要虚心学习,见到别人不好的道德表现,要联系自己,反省检查,并引以为戒。

高校教师道德修养无论从仪表、言行举止还是待人接物等方面,均应达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准。由于特殊的职业特点和目的,作为高校教师应从各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加强自身修养,如此才能正确履行高校教师的职责,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爱岗敬业,要有奉献精神。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至今,社会赋予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传授知识给学生。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还有人说教师职业是“人类幸福和自我完善”相结合的职业,世界上有很多赞美教师的话,有很多对教师的赞誉,可它们并不是浮夸,而是真真实实的写照。有人说教师的职业很平凡,它是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合格人才的过程;也有人说,教师的职业很神圣,他不仅肩负着教育人、培养人、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责任,同时也关系着千千万的自我价值和人生幸福。教师的职业又是无私的,它需要我们淡泊名利,不能只求舒适和安逸,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道德责任感的体现。

3.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加强学习,刻苦钻研,以科研促进教学。面对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活的迅速发展变化,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问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需求。高校教师肩负着传授知识的使命与责任,要不断更新新知识、新思想,才能紧跟时代潮流。教学实践是科研的前提,为科研活动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教学有助于教师将科学知识系统化,并为自己的科研活动整理思路。教学科研是科研的源泉,为科研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科研素材。科研水平提高之后,可以充实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一视同仁,关爱学生。我们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学生,有些学生喜欢和教师交流,甚至以教师为榜样。学生年龄还小,他们有事做时是比较盲目的,所以在面对学生时要有耐心和责任心,以恒心和毅力来关爱学生的成长。教师在对待学生上,不能厚此薄彼,不能选择性的爱护。无论学生家境如何、智商高低、个性差异,都是教师的学生,都应该发自内心地关心,一视同仁。学生在感受教师关爱的过程中能够揣测是否公平,如果出现偏袒就有损教师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使学生纯净的心灵受到伤害,学生也许会因此受到冷落,感到委屈,从而大大挫伤了他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关心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

教育需要教师有职业道德修养,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将其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此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小学教师职业教育道德范文第5篇

Key words: tutor teaching system;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small-scale;equipment maintenance

中图分类号:G7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1-0180-02

0 引言

随着军队院校改革的逐渐深入,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将逐渐成为军队院校的重要教育模式。职业技术教育与当前的学历教育、升级培训、轮训相比,具有专业指向性强、学习针对性强等特点。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很多专业的学员数量偏少,且学员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将来的任职岗位也比较明确。

本文针对军队院校小规模(≤5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提出导师制教学在这种教学对象中的应用方法和过程。本文描述的小规模特指学员数量小于等于5人。

1 小规模职业技术教育对象特点分析

1.1 学员数量偏少

由于装备自动化、计算机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专业所需的岗位大大减少,再加上某些专业装备少,导致了军队院校很多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员数量少。因为学员规模变小,师生之间彼此的关注度增加,互动性势必增强。

传统教学形式往往限制学生的表达自由,师生互动很难展开。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习惯接受知识的灌输,其思考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参与意识都会大幅萎缩[1]。而导师制教学将师生双方置于一个平等位置,为自由教育创造条件。

1.2 任职岗位明确

职业技术教育学员是经过初级预选士官培训,并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本专业优秀士兵,对部队和装备有一定了解,而且大部分遵循“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原则,即所学专业就是将来的任职专业。学员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往往对部队实际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和看法。

1.3 基础知识差别大

根据往届初级预选士官学员情况,职业技术教育学员的学历从初中、高中到中专、大专、本科都有,所学专业相差也比较大,这就导致学员的基础知识差别比较大。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很难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而导师制教学则可以打破“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针对学员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和讲解,提高教学效果。

2 导师制教学模式

导师制教学是最早源于牛津大学的一种教学模式[2]。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以导师布置选题、学生课前准备、撰写论文、师生辩难、课后总结为主要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最初的牛津大学所开展的导师制教学主要应用于学术研究教育领域(相当于研究生教育),但是由于这种教学模式的思维方式、组织形式与职业技术教育有相似之处[3],所以同样适用于小规模职业技术教育。

导师制教学属于一种典型的小规模教学。采取的是导师和学生“一对一”或者“一对多”(一般不超过5人)的对话形式,而军队院校存在大量的小规模专业,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导师制教学比较适合于小规模职业技术教育。导师制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2.1 论题

首先,导师根据课程内容,提前布置论题,每个学员的论题可不相同,也可分组完成。论题可由教员指定,也可由学员自定,但每个论题都应紧密结合部队实际问题和课程内容。论题的选择不宜过于笼统,也不宜过细,既要考虑学员的专业基础,也要兼顾学员的课下学习时间。

2.2 调研

学员根据上述论题,展开课下调研,学员调研方式如图2所示。

调研分为文献查阅和专家咨询两个部分。在文献查阅初期,教员可以为学员讲解参考文献范围、关键词、文献查找方法、文献阅读技巧等内容,也可由学员亲自查找,充分发挥学员的学习能动性。在专家咨询初期,教员要向学员提供专家咨询的问题准备方法、专家范围、部分专家联系方式等,为学员提供咨询条件。学员调研又可分为分组调研和单独调研两种。分组调研需要组员之间相互协调,完成调研的分工和汇总,这种调研方法比较适合文献、专家数量较多,且论题有明显方向区分的情况。分组调研不仅可以完成调研任务,而且让学员体会协作研究带来的乐趣,锻炼学员合作研究精神和团队意识。单独调研主要是由学员单独完成论题调研的过程,这种调研方法比较适合论题方向单一,文献、专家较少的情况。单独调研对于提高学员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2.3 形成报告并汇报

学员根据调研的结论,形成一个完整的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论题意义、论题研究现状、论题解决方法、结论、参考文献等内容。

根据报告内容,学员应以多媒体(如PPT)的形式在课堂上汇报报告内容,根据学员数量,汇报时间应控制在w以内,w为:

w=80/n-h(1)

式中:n为学员数量;h为质疑询问时间,一般5min?燮h?燮10min。

2.4 导师质疑及学员现场解答

导师针对论题中的盲点、误区、模糊薄弱处进行随机质疑并发问,要求学生现场作答。在学员汇报过程中,导师可以不断插入连环性提问、追击性反问与诘问,向学生不停地“发难”,以促使激烈辩论的展开,将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也可以采用课堂辩论的形式,让不汇报的学员也参与到“发难”环节中,进而达到探究性教学的目的,使得学员对某些具体问题有深入的了解。

2.5 导师总结

导师根据学员的汇报情况,对学员调研情况、论题的把握程度、汇报的规范性等方面进行总结,总结应以鼓励为主,但对抄袭、态度不端等行为应及时指出。

3 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应用

本文以某专业《XX测试设备维修》课程中的“XX测试设备艇员级维修”一讲为例,论述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应用。

①教学目标:

描述艇员级维修工作要求,说出XX测试设备舰员级修理工程范围,阐述XX测试设备维修保养相关规定。

②布置论题: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员(4人)具体情况,将学员分为两组,分别布置论题如下:

第一组:艇员级维修与保养工作要求;

第二组:舰员级修理工程范围。

目的:在满足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密切结合部队实际问题,找到当前艇员级维修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③调研范围:

包括学院图书馆、军网资源、教研室相关专业教员、副艇长班相关专业学员、艇员队相关专业人员。

④准备时间:

一周。

⑤课堂汇报:

第一组汇报内容:艇员级维修保养工作要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二组:XX测试设备维修工程范围与建议。

在汇报过程中,汇报组与导师、不汇报组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派”,针对“载弹值班艇员维修程序复杂”、“艇员维修责任不明确”、“战时要不要突破艇员级维修范围”、“艇员级维修训练不足”等部队实际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对艇员级维修的相关问题有了深刻的了解,教学效果非常好。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相比,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对比数据如表1所示。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导师制教学方法大大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