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实践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改进数学概念教学,强调通过实际情景使学生体念、感受和理解”、“许多重要的概念,都要求在现实情景中去理解,恢复‘来源于现实,又扎根于现实’的本来面目……”。可见,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数学概念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或结构关系的特征概括,是对一类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掌握正确的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是解答数学实际问题的重要条件。
数学概念一般都比较抽象,这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构成了一大矛盾。传统的概念教学在方式上以“告诉”为主让学生“接受”新概念,置学生于被动地位,使思维呈依赖性。这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如何利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概念教学;如何把新课程理念内化,并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外化,展示出来;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形成概念,将枯燥的数学概念生动化、具体化,使学生易于接受;如何让学生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对概念掌握的物点,进行了有选择地尝试、探索,发现运用以下策略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颇好。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现实情境,引入概念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里的反映,是人们在实践中用科学方法从感觉到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
概念引入是否得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形成。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差,生活经验少,如果教学中突兀、生硬地引入概念,学生大多会困惑、迷茫,难于接受,而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投其所好,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入概念,让学生在故事、游戏、悬念等情境中慢慢进入思维轨道,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进行:“同学们,我们平时所见的车轮都是什么样的?”学生会肯定地回答:“都是圆形的。”“方的行不行?”“那怎么行,方的怎么滚动啊?”“这样的行吗?”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一椭圆形问。“也不行,颠得厉害。”教师再问:“为什么圆的就行了呢?”当学生积极思考时,教师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同时板书:圆的认识。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课伊始,趣已生,短短几句话,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调动起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动力,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了学生,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用情境引入概念时也要注意从实际生活出发,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要注意感知材料的典型性,所呈现的材料必须尽量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尽量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
二、加强实践探究,建构概念
数学新课程目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和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托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历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决定了学生要想获得正确的概念必须是一个主动、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并不能把现成的概念原封不动地、简单地“灌”或“塞”给学生;不能只重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对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探究与发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结论获得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5的认识”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让学生从学具袋中拿出5根小棒、5个圆片,5个苹果、点出班上5个同学的名字;然后,让学生抛开小棒、苹果、人等具体的实物,找找生活中的5,5个手指,五角星有 5个角等,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凡是“5个东西”都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接着通过从第5个、第5行、第5课等序数的意义加强学生对“5”的认识。最后让学生读写数字“5”,这样使学生把实物与数的认识联系起来,进而形成对数的感知和表象,建立起形象鲜明的数的概念。
三、借助生活经验,理解概念,
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含义,我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出发,为他们提供较多的具体事例,使他们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抽象出一般概念。
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决定了学生要想获得正确的概念必须是一个主动、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并不能把现成的概念原封不动地、简单地“灌”或“塞”给学生;不能只重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对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探究与发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
在三年级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可以让学生想想,在实际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畅所欲言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出问题,自行车的三角架,支撑房顶的梁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等,它们为什么都要做成三角形的而不做成四边形的呢?刚才还热闹非凡的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大部分学生都托腮冥想,陷入了思考,有一学生站起来打破了教室的宁静,“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三角形真的比四边形更稳定吗?”“用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操作实验,这时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纷纷借助学具进行对比实验,进而揭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这样,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所熟悉的一些生活实际中的事物或事例,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概念,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在讲圆锥体积时,先用纸做了三个圆锥体和一圆柱体。其中一个圆锥体和圆柱等底等高;圆柱等底不等高;一个和圆柱等高不等底。然后把圆锥里盛满沙子(每个圆锥盛三次)倒入圆柱。这样学生就清楚地看到:三个圆锥体中,只有那个和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里的沙子三次正好填满圆柱体,其余两个不合适。接着再让学生思考,找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动用已学过的圆柱体积的公式,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最后,给学生小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经过这样由浅入深的直观演示和讲解,既复习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又学会了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领悟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丰富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体验到探究成功的乐趣
四、联系实际运用,拓展概念
学生对新学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能完成的,需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多次重复。教学中,除了要重视数学概念的形成和获得外,还要加强数学概念的应用,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比较教本应用练习枯燥、重复的通病,组织情境练习既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概念、巩固知识,又能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在实践中主动体验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我们组成员家里虽然没有电脑,但大家都克服种种困难,在上好自己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干好兼职工作外,利用业余时间,在一百多天的时间里我们几乎天天晚上来到学校坐到电脑旁学习探究,曾新林老师经常学习到凌晨,还有时通宵达旦,家中虽有六岁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经常等孩子熟睡后再到学校学习,在学习中期为了更深刻的理解掌握综合实践的内涵,自觉放弃五、一长假天天在学校的电脑旁废寝忘食地学习看视频,并仔细地一句句记下专家的讲话并做好笔记。认真仔细地做所有作业,他把老师布置一道不拉的全不做完,所做作业等被全国简报多次引用,发表文展文章一百九十多篇,评论数、被评论数均达八百多,这种学习的精神确是值得我们学习。为办好班级简报大家献计献策,何颖堂老师加班加点制作简报,并积极主动帮助同班或其他班学员地的电脑技术上地难题,使我们的简报多次被全国简报推选,所做作业等被全国简报引用,发表文展文章一百三十多篇,评论数、被评论数均达四百多。我们实验中学组发表文章人均一百多篇,真正地作业数量居其他组之首,评论数、被评论数人均达五百多次。
第一:通过学习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工作对学生的重要性,我们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践性的课程,课程有很大的开放性。设计这一课程,就是要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和实践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主动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对教师职业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学生对教师有向师性,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老师的一句话,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斗志,改变学生的观念,甚至会改变他的人生。因此,要养成良好的师生观,学生观,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对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追求的目标是对学生发展中的基本素养要素和课程本身的根本价值。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区别于学科课程的目标,是课程没有严格的体系化的知识目标标准,知识目标的内涵要比学科知识目标宽泛得多。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它强调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在实践情景中运用并掌握各种实践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经验。
关键词:兴趣、科学实验探究、研究性学习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1-0091-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36
一、为什么要进行理化课外实验探究
在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化学等实验性学科时,由于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耗时较多、毕业班学生面临中考的升学压力以及部分学校实验室条件的限制等因素,造成理化学科的教师在课上只能进行有限的若干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和更为有限的几个学生实验;而教材中很多精彩的课内实验、课外家庭小实验、以及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和实验习题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对实验装置产生的改进想法和创新设计却只得付诸于苍白空洞的语言描述和黑板上聊聊几笔简单、呆板的粉笔画――更有甚者将这些实验直接省略。
这一糟糕的结果最终导致学生形成了错误的主观认识,学生们认为:“物理、化学和语文、数学不都一样学么!只要背背知识点,画画装置图,再学会几个简单计算就OK了,实验是什么东东,做不做无所谓的!”
这样的结果显然有悖于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
倘若长此以往,作为初中的起始性实验学科的物理与化学,久而久之必然会形成类似“哑巴英语”一样的“残疾学科”。
为了打破这个不正常的“怪现象”,也为给实验性学科“正名”,当然,更重要的是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学习物理、化学等实验性学科的意识和方法,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进行理化实验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理化学科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实验创新意识,我们决定开展理化课外实验的探究。
二、理化课外实验探究些什么
理化课外实验进行探究的主体是学生,探究的主要内容是进行科学实验。这些实验主要包括:理、化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客观原因无法进行的演示实验;教科书中虽然涉及到,但没有明确要求,然而事实上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有很好的拓展、铺垫作用的改进实验;甚至由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特殊现象、学生较为关心的热点问题所触发灵感而形成的,且实验材料较易从日常生活中获得,学生基本能够操作,具有一定意义的设计验证性实验;将这些实验从课堂教学的“遗憾”和“不起眼的角落”中搜集起来,并组织对理化实验有较大兴趣的学生,通过兴趣小组活动、理化课外实验选修课以及家庭小实验等形式,从而有计划的对这部分实验进行课外探究。
三、为什么可以把理化课外实验探究放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
之所以能把理化课外实验探究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进行,借综合实践活动之力,进行理化课外实验探究,推进新课改的深化,这是因为两者不仅在内容上存在相通相融之处,而且两者在活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彼此之间还能互为补充、并行不悖,共同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两者的相通相融之处具体表现在拥有共同的探究主题与研究内容、重叠的活动形式,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与理化学科领域相互验证、彼此呼应的关系。
首先,不论是理化课外实验探究,还是综合实践活动,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活动。
其次,理化课外实验探究以对理化实验感兴趣的学生为主体,对他们所关心问题,采用实验的方式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理化学科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对实验的创新意识。这也恰恰符合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最终目的。而研究性学习正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第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中非指定领域包括兴趣小组活动等课外活动形式;而理化课外实验探究正是以兴趣小组活动和理化课外选修课为主要活动方式。因此两者在活动形式上存在不可分割的重叠。这也是两者相融的物质基础。
最后,综合实践活动《总则》中明确规定:“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理化课外实验探究是理化学科教学的课外延伸,它就是这个“某些情况下”的情况,这项规定为两者的最终融合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除此之外,综合实践活动与理化课外实验探究互为补充、并行不悖。
首先,理化课外实验探究为综合实践丰富了活动内容。虽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十分广泛,但理化课外实验探究作为一个全新的活动领域,它给综合实践的内容加以新的诠释,在实质上扩大了活动的内容范围,给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其次,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的某些问题,形成的某些实验技能,也需要在理化学科教学中进行拓展和加深;同时,理化课外实验探究需要由综合实践活动为其提供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实验室”;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第三,综合实践活动为理化课外实验探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课时保障。综合实践活动采用的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例如,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也可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如此一来,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指定的场所(实验室),以及专业的技术人员(学科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根据实验的具体内容,灵活机动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时进行个性化调整:对于内容较多,实验持续时间较长的课题可以通过将多个课时安排在一个单位时间内,进行集中使用;内容较少,或者持续性不强,但实验的多阶段性特征较为明显的实验,可以将课时分散使用,以求达到实验的最佳效果。
第四,综合实践活动为理化课外实验探究提供跨学校,跨地区的交流合作机会,扩大了理化课外实验探究的时空范围,提高了实验探究的综合水平。
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打破学校的框束,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允许进行跨学校的合作探究方式,并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活动。这样一来,不同的学校间,有着彼此相近或者相同的探究课题的小组同学,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论坛等形式,进行彼此的经验交流和问题讨论,对共同关注的课题还可以一起制定相应的实验计划,并由班主任、学科教师、以及综合活动教师的共同带领下,在某一时间,某一方的学校内,进行跨学校的联合探究实验。
这极大的丰富了进行理化课外实验探究的主体和探究的内容,还促进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了不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小组间的联系,还在无形之中为一些实验室条件相对简陋,进行某些要求较高的实验存在困难的学校解决了难题,摆脱了实验室条件简陋的制约,使得实验探究以最好的速度,向着全新的领域发展。
理化课外实验探究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进行,两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综合利用掌握的学科知识,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究。在学生均衡发展的同时,以激发兴趣来培养创造性的专业型人才,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出另一个重要内容。但必须着重指出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理化学科的教师只进行必要的有效指导,绝不包揽学生的探究实验。
四、融合的实践与收获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是以“小科学家”身份,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一问题,进行亲身实验。他们将踏着前辈科学家的足迹,体会他们在进行实验探索过程中的曲折与不易。当实验成功后,他们获得更巨大的喜悦与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验证自己对实验的预期想法的欲望,并深刻体会进行实验探究的乐趣;
过去,能够镇定、沉着、有序地进行实验操作的学生寥寥无几,甚至还造成了在理化实验操作考察中出现严重失误的尴尬局面。然而在实施“课外实验探究”之后,进行实验探究的同学能够熟练而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轻松顺利地通过理化操作考察;除此之外,甚至还有意外的惊喜:据有些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原本属于在家里从来不做事的“少爷小姐”们,如今居然会主动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甚至拿个杯子都会“标签贴着手心”,抄电表时主动要求去读数,爷爷奶奶出现类似糖尿病症状的反应时,能主动帮助老人家进行鉴定并分析原因,提出预防建议――生活自理的能力明显提高。
参与“课外实验探究”的活动的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类同学对于同一个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大多能够积极开动脑筋,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并由此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特别是在某些开放性的学生小组实验中,参加实验探究的学生会主动形成实力超强的“特别实验小组”,与周围进行“一般的实验小组”的同学明显区分开。他们实验的速度快,准确性高,想法独特甚至怪异,“夺人眼球”。在进行实验时,他们是其他学生眼中的“超级男(女)生”。
甚至在同一个班里,几个不同的“特别实验小组”之间还有一定几率产生“同行”竞争,为了得到最好最特别的实验结果,他们在实验装置的设计、实验原料的选择甚至包括人员的具体安排与任务分配上,产生各种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奇思妙想,甚至有些想法给作为该学科教师的我们,带来许多新的灵感和触动。
这些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所带来的影响与变化,不仅改变了参与实验探究的学生的个性品质,使其与其他同学明显的区别开来,同时,它还最大可能的带动了其他学生,使之向往,并最终共同参与到这项以理化实验探究为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来,并将最终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得理化学科的学习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作为实验学科的教师,并非不了解实验的重要性,相反他们完全理解理化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实验是科学探究的灵魂”。然而教师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往往无奈地受限于各种各样外界因素的制约,如课时的相对紧张、实验室条件的客观限制、中考升学指标压力的重荷,使物理与化学的教学不得不成为单调枯燥的“粉笔实验教学”。这不仅“摧残”了学生原本的学习欲望和创新激情,还在无形之中“毁灭”了实验学科的精髓和精彩。
“实验学科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认识实验作为教学情境的巨大价值,确立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观。”
现在,通过理化课外实验探究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教师完全可以把原本的“粉笔画实验”彻底抹去,并陪伴对理化实验产生兴趣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进行时,和他们一起走进真正的实验室,共同进行科学探究。
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身临其境的“角色扮演”实验,教师在边上“打下手”――这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在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还能使学生和教师一起感受到将实验性学科的魅力――这才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最大的意义所在。
因此我们将理化课外实验探究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使得二者融合在一起,共同推进课改的进行,并行之有效地融汇贯通于日常教学之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改进,我们希望通过理化课外实验探究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的方式,创造出一种新的实验性学科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要素;立体化;综合性教学解决方案
教学解决方案是对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对某种教学规律的把握。强调“教”忽视如何“学”,或强调“学”而贬低教师的作用,都是不足取的。现代教学理论重视教学解决方案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强调发挥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各种关系的多重功能,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和能力的转化与内化相结合、教学要素之间相结合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国际贸易实务与实训是业务性极强的应用性课程,根据“理实结合”的要求设计“教”与“学”的活动,从单一的教学要素寻求整体质量的提升难以达到目的,打包一揽子教学方案的创新探索与建设是必然趋势。多年来,我们以现代综合教育理论为指导,确定了建构性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岗位实践、课程内容研究、教法研究、手段研究及实训系统研究,最终形成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综合性教学解决方案。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综合性教学解决方案的构成
该教学解决方案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以“理实结合”为目标所建立起来的各教学要素有机结合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解决方案通过教学内容的立体化、交互载体和呈现形式的立体化、应用服务的立体化,向师生提供全套的教学解决方案,以发挥整体教学活动的作用及各要素内部的功能。方案由理论基础、模式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包与教学手段、操作程序与实施结构、教学效果、实施建议等七个部分构成。
理论基础 以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学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各种关系的多重功能,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和能力的转化与内化相结合、教学要素之间相结合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模式目标 通过提供立体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业务理论和业务能力,使教学解决方案与教学目标之间始终保持内在的统一性。
教学原则 以整体性、综合性和课前课中课后形成建构主义立体空间为原则,以教学要素配套组合为手段,形成各教学要素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相辅相成、集合发力、全天候运转的立体化体系和结构。
教学包与教学手段 打包要素包括电子教案、实务与实训教材、四种常规教法组合、网络课程、网络助学课件、三套因特网和局域网环境下的模拟实训平台、电子题库及考核管理系统等。教学环境包括现代化教室及实验室、企业及市场、因特网及局域网、业务情境范例。辅助教具包括投影、图表、数据、单证实物、书写板、录音、电视、计算机、光盘、模拟软件等。教学资源包括音像课堂、教学素材库、惯例法规库、贸易案例库、贸易数据库、贸易网站库、经济论文库和试题库。
操作程序与实施结构 阅读教材—重点难点指导—体验范例—情境中的模拟操作及现场实训—当面或网络辅导、自测与评价—操作及知识点综合考核。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使师生有序展开教学活动,按步骤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效果 多重组合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课前课中课后互为支撑,使学生获得全天候的内容充实;师生互动及学生自助辅导,可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学生的问题;教材和课程的设计结构,使学生通过持续的情境模拟,获得业务岗位描述的工作能力与方法。
实施建议 考虑到课程在不同专业的定位所出现的各种差异,在运用该模式的过程中,使用者应对可供选择的要素和手段进行适当调整和组合(电子教案、电子题库管理系统、网络课程、网络资源、模拟软件平台等与教材和教法的结合),以体现对不同教学条件下的主动适应。
二、综合性教学解决方案的资源与载体建设
资源与载体建设包括电子教案、实务与实训教材、网络课程、网络助学课件、因特网和局域网环境下的模拟实训平台、电子题库及考核管理系统等建设成果。
1. 配套教材的建设与修订
定期修订《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务与操作》、《国际贸易实训》三部普通高等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以贸易范例为载体,以业务进程为主线,以理论、情境和操作的结合为表现方法,展现进出口业务的要领、方法和步骤。
2. 配套的电子教案
电子教案,按教学内容的重点、情境和范例要求制作。贸易范例一票业务到底,将全部内容及过程贯穿整个系统,防止发生逻辑错位和理解上的混乱。同时附配全套的习题和操作答案。
3. 网络课程
以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基础,不断更新网络课程资源,构成网络环境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提供全天候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产生与面授的互补效应。网络课程较之传统课程的优势如表所示。
4. 模拟实训平台
“EDI”模拟教学软件和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教学系统将国际贸易业务三个方面的作业活动与网络数据化手段结合起来,内容、方法、手段融为一体。众多计算机工作站在实验中心承担贸易流程中的单位职能,如政府机构、国内外商务公司、银行、海关、运输、商检、保险等单位等,标准业务过程将学生带入了仿真的无纸化电子商务场景中。系统包含了FOB、CFR、CIF三种贸易术语及其相配套的L/C、D/P、D/A、T/T等多种结算方式,同时提供知识性与操作性的在线帮助,并向学生提供交易情境信息。
5. 教学方法及考核管理系统
首先提供四种教学方法组合。一是课堂精讲,辅以讨论、答疑和无纸化考核,目的是使学生准确掌握知识点;二是案例教学,组织素材阅读、分组讨论分析、全体多方案的论辩和结论报告,目的是培养在进出口业务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项目研究教学法,通过师生深入企业实际,完整解决某一难点问题,目的是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拥有实际作业的能力;四是模拟仿真教学,通过传统的业务填单方式或微机模拟环境,使学生足不出户即对进出口业务进行操作,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套方法要与其他要素有机对接,根据需要选用某一个方法或选用多方法的组合,能有效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其次提供电子题库管理系统。系统由无纸化考试和综合题库两部分组成。无纸化考试系统主要进行知识点的考核,差异性电子试卷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答题或修改,答毕即时公布成绩并记录在考试管理系统中。综合试卷电子考试系统根据章节、知识点、难易程度、题型等要素综合配题,试卷依手动组题或自动组题两种方式提取。系统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提高了无纸化管理的程度。
此外,国际贸易实训的考核,在模拟实验系统上操作完成;网络学习通过网络课程考核系统完成;现场实习凭公司鉴定和实习报告考核。
三、综合性教学解决方案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法
知识与能力如何从无形到有所感知(理实结合)、从易逝流失到形式与记忆的储存、师生一体到分离与同在的结合、授课品质(因人因时不同)的差异化由不可控制到最高程度的一致,这是本方案建设的动因。
教学解决方案追求教学各要素的立体化深度结合,运用内容、方法、工具组合的手段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解决教学质量的不可控和差异化问题,解决进口出口分家的问题,解决进出口业务难以实习的问题,解决教学内容与过程的无形性、难以触知性、难以储存性和教与学两张皮问题,最大程度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要求。
综合性教学解决方案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如下:
1. 用组合手段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教学解决方案的研究不是停留在对各部分教学要素独立的抽象理解上,而是从整体上综合运用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互相作用的各个因素,在内容、方法、手段和环境上加以匹配、组合、变化,将情景、理论与操作融为一体,打破教与学的两张皮,为教学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操作框架,使教学的功能与作用得到全面发挥,解决理实相结合的问题。
2. 以标准的内容、组合的手段和规范的程序解决教学质量的差异性问题
通过提供标准的电子教案、教材、网络课程、考核手段和规范的教学程序,增强不同教师及不同时段教学质量的趋同度,实现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法的统一,使教师摆脱只凭经验和感觉摸索教学的状态,缩小教学质量的差异度。
3. 以范例为基础的仿真模拟解决因交易周期过长所派生出的实习问题
国际贸易是典型的“单据买卖”,而非现场交割的交易形式。一票业务少则半年多则三年五载才能结束,通过实习训练全套的业务内容和流程极为困难;此外,国际贸易实务涉及内容繁杂,举例说明繁多,经常造成思维错位及操作例证的扭曲,致使这门以操作见长的课程“说”起来就非常困难。仿真模拟提供传统纸质情境和现代网络平台模拟,如同一个季节的花开花落被高倍浓缩在半分钟的镜头里一样,使师生足不出户即对进出口业务进行规范的仿真操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感受到与“新经济”形态的对接。
4. 以网络教学资源解决教学服务属性问题
教育教学属服务性质(知识和能力的无形性、难以触知性、难以储存性和师生难以分离性),不同于实物的搬运转移,错过的课程即会“时过境迁”。网络课程和网络实训平台全天候运转,稳定地成为师生互动和情境生成与再造的媒介,实现师生分离状态下的远程交流,为自主学习、建构性学习提供现代化的平台,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实现了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的深度结合。
关键词:课堂教学;高职;经管类专业;教育科研;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2
一、前言
对于高职经管类专业而言,教学科研的过程是教师在适应时展的需求,以及学校、社会的变化之下,对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思路进行完善和调整的过程。一个科研课题的形成要求教师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对教学提出自己新的意见和想法,并将这些创新的想法运用到实践当中,在实践中探寻和研究高职经管类专业的未来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也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来源。没有丰富的实践课堂经验,就无法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只有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下,教师才能看到自己的课堂上的不足,并对优化教育方式进行思考,从而进行具有创新意识的科研活动。一个教师的能力和素养直接体现在其是否能对课堂活动进行创新,这一创新又继续对其的科研活动产生影响。一个优秀的教师能将教学、教研和科研三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而要促进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学校和教师的力量不可忽视。作为推动学校教育发展的主体,学校应该有相应的措施推动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而就教师自身来说,也应该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以教学实践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二、学校要积极推动科研的发展
(一)转换观念,为教师营造教育科研的良好环境
学校的科研能力的发展与学校政策的推动密切相关,相关的学校领导应该重视经管类专业发展科研的重要性,为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并进行一些激励措施和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奖励教师在科研活动中的自主创新。学校的相关部门可以举行一些科研竞赛,鼓励教师积极的投身于科研活动当中,积极转变传统的以教学推动教育的发展,忽视科研的力量的情况。要跟随时代的脚步,大力发展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学校内部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从而促进教师不断进行课堂反思和创新,并进行科研活动,提升学校的声望,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健全科研机构和制度,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的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应该用到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心和关键上,学校要为教师进行科研互动确定一系列的科研条件和保障制度。学校没有基础的科研条件就无法给教师施展自己的才华空间。一方面,学校要积极的推动经管类专业教研室的形成,选取校内科研能力较强,对科研具有热情的骨干教师作为教研室的主干力量,负责教研室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不断完善现存的发展科研教育的规章制度,如《教育科研奖惩制度》、《理论学习制度》等;用规范制约教师的行为,更好的推动教师进行课堂创新,实施科研活动。
(三)大力培养经管类专业型研究教师
学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摇篮,同时也是教师发展能力的重要场所。一个教师能力的发展不仅仅是自身的完善还需要学校为其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由于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远远低于其他本科院校或重点高校的老师,因而在基础方面就已经落后了。虽然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主的院校,但是校内对教师教科研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可减少。学校要不断加强对相关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思维的培育。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和与其他高校的科研互动活动。以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大力发展专业型的教师,让教师不断认识自己的不足,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学校大力培养专业型教育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结合每一个教师的研究课题,学校可以开展教师教案的展评活动,进行教案的展评活动有利于提高教师之间的竞争和发展科研的积极性,有利于考察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评出优秀的教案对其它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激励作用;其次学校可以组织教学示范课,组织教师们对省内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观摩,以发现自身教学上的不足,并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与其他优秀教师进行交流,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最后,学校需要定期的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公开课,听取其他老师的研究成果或研究思路,思考自己的不足。在公开课上也可以组织教师进行对课题研究问题进行谈论,将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归纳,并组织教师们一起交流,并解决问题。
三、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科研优化
(一)将研究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1.结合教学实践,以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中的最大问题为科研选题的契入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经管类专业学生课堂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科研活动离不开课堂教学实践,因此教师在进行科研选题的时候,要与自身的课堂实践经验或者所调查的课堂教学问题相结合,在发现问题以后,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考察其是否具有进行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2.定期对研究对象进行跟踪和调查
首先,教育科研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确定研究课题以后,教师应该对研究对象进行需求分析和现状调查。而教学科研的对象一般而言都是以学生为主。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在教师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变化和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在研究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状况再次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了解动态的研究过程中,研究对象的发展进程。教师可以运用定量或者定性的调查方法,即时跟踪学生的情况,将资料汇总,并建立资料库。教师应该在后期对资料进行相关的分析和总结,为进一步开展科研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应运用正确的科研方法
1.教育观察法
教育观察法是指研究者运用感官,或者其他的科学仪器,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客观对象而获取事实资料的一种方法。教育观察法是搜集教育科学研究资料的基本方法。观察法的突出特点是“环境的自然性”。教师在运用观察法进行研究时要注意作好观察的分类和记录。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的教育,就可以采用此法并做记录,而不必另劈思路去做研究。
2.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是指通过考察具体的情况,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的研究法方法。是科研过程中最常运用到的一种方法,主要有定量的调查方法,如问卷法。定性的调查方法如访谈法等。教育调查的重点是要考察现今的教育现状、分析和研究教育现状中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教育现象的具体表现中总结和发现规律性的东西,教育调查要结合课题的内容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并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得出科学的合乎逻辑的结论,我们在一些课题的研究之前,都要对课题所涉及的事实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在高职教学工作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调查研究来解决,并不需要教师耗费过多的精力。
3.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一般是指,在一定计划和步骤之下,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由教师或者研究人员在行动的过程中进行研究的方法。行动研究法是我们目前运用的比较普遍的一种研究方法,但要注意资料的收集、分类,并及时进行讨论反思。此外,测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访谈法等也都是常用的科研方法。恰当的科研方法能顺利地总结分析教学工作实践,归纳出一个科学的结论,从而实现教学、科研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三)举行课题研究实验班,及时进行经验总结
因为大多数教师的研究课题都是以“提升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因而可以选取某个班级作为研究的对象,并请骨干教师对这个班级进行课程的教学。研究人员观察教学中的问题,并对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教学意见进行教学反思,以推动研究课题的顺利开展。教师在每一天的教学活动中都会产生新的问题,有时是一些旁人无法看到的“闪光点”这时,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的能力,只有不断的对自身的经验进行积累,才能发现更好的研究课题。
四、总结
本文主要从教师和学校的角度,思考了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高职经管类专业教育进行科研优化的重要性,总的来说,从课堂教学当中吸取经验,推动教育的科研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推动其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林波.推进教学与科研一体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