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范文第1篇

幼儿园里,尤其是中大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小班长”现象。“小班长”是指由教师授权,幼儿认可的教师角色的临时替代者,其职责主要是维护规则和监督管理,替代教师管理班级的纪律及日常活动,拥有仅次于教师的特殊权威和权利,是教师的第二双眼睛。“小班长”经常用以下几种方式来管理和约束其他幼儿:①命令式言语劝服。如:“你应该站那儿”等。②点名。这时点的名已经不再代表幼儿的名字,而是“犯规”行为的代名词。③用轻微的动作示意对方,如用手指着对方的座位,示意对方坐到座位上。④用猛烈的动作示意对方,试图使对方就范。如推、拽、打等。⑤言语威胁。如:“你再这样就把奖你的红五星拿回来了!”[1]

二、“小班长”的道德后果

专家研究指出,一个人从出生到中学毕业,约60%的思想品德、50%的知识是靠早期模仿和早期教育所得,而这些品质和知识中的80%与老师、家长有必然联系,而且年龄越小,其所占比重越大。[2]幼儿期的道德教育非常重要,而幼儿教师对幼儿的道德熏陶尤其重要,它对幼儿成年后的道德面貌起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一)“倾斜式”同伴互动模式宣扬“不平等”的道德话语,助长了“小班长”的特权意识和霸权主义

幼儿之间的互动应是平等的,但在案例里我们看到的是“小班长”居于“高位”,居高临下地掌握着控制权和支配权,而其他幼儿则只能服从、依赖他。这种“倾斜式”互动关系极易助长“小班长”们的特权感和霸权意识,在行使教师赋予的管理特权时,他们会渐渐地体验到拥有权力所带来的无上地位,同时也助长了他们的权力欲望。在教师权力的光环影射下,有些幼儿对他们产生一种“晕轮效应”――他们是老师的替代者,他们的做法都是对的,不容质疑的。“长期浸润于这种生活方式下的幼儿,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对权利和权威的偏好,养成专制和权威意识。”[3]这种高高在上的生活方式以及来自他人的崇拜和畏惧更加剧了他们的自我膨胀感,更推动了他们独断、专权的不良个性成长,使他们从小就形成了对特权、霸权的崇拜和支配欲。

(二)“层层分级”式的管理模式预成着“不平等”的道德模式,养成虚伪、奴性、懦弱的“未来公民”人格特性

幼儿园的教师无疑在幼儿心目中是最权威的、最高的管理者,幼儿对这种权威的认可交织着对教师渊博知识的崇敬、对教师爱和关注的渴望、对教师权力的敬畏等诸多复杂情感。而“小班长”是教师直接任命,享有低于教师、高于其他幼儿的权力,是幼儿心目中的第二权威管理者,但对这一权威的认可不是幼儿在相互交往中靠自身主体的力量自然形成的,而是幼儿依赖外部的力量间接产生的,只是依附于对教师权威的敬畏这一基础之上的。幼儿一般是带着对教师权威的内在认可去听从教师的教导,而听从“小班长”的指挥和监管则是屈从于他们的权力,因为只有屈从,才有可能获得教师的爱和关注。库利认为:我们思想的主要部分来自生活中无目的地选择的冲动,或者来自遗传的本能,或者由于习惯而形成。[4]这种不平等的分级管理模式将慢慢抹杀幼儿的平等观念,使他们在权力面前低头,丧失争取自身权益的意识,靠伪装自己讨好“小班长”,靠胆小慎言来保持好印象,久而久之,便打下虚伪、懦弱的人格烙印,严重影响成人后公民良好参政议政素质的培养。

(三)教师权威地位的派生性提供了“不平等”的道德空间,滋生幼儿对教师、学校的隔阂感、畏惧感,甚至冷漠、仇视心态

“小班长”的权力是教师赐予的,其管理方式自然也承接教师的教育方法,教师权威地位的派生性在“小班长”的身上得到充分展现,作为教师的代言人,“小班长”的言行举止体现着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折射着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灵魂。“小班长”简单、命令式的语言,蛮横、不容商量的要求以及高高在上、独断专行的态度在无形中增加幼儿的排斥感,同时,“小班长”得天独厚的和教师沟通的特权和其独享的话语权让幼儿羡慕和妒忌,油然而生“失宠”的失落感。如果“小班长”再有、打击异类的行为,让幼儿看在眼里,更加深他们“又怕又恨”的复杂感情。长期以往,自然就产生对庇护“小班长”的教师的隔阂感和排斥感,不喜欢幼儿园的生活,对幼儿园的老师、同学漠不关心,甚至仇视幼儿园。

三、提高幼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小班长”严重的道德后果敲响了幼师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警钟,促使我们反思幼师的教育是否把焦点过于集中于专业知识技能,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幼师教育“灵魂”――师德的建设。师德如眼睛,一名幼师,专业技能再强,没有了智慧之眼,便如失却方向的导游,她带领的游客越多,就会危险越大;师德如杀毒软件,一名幼师,专业知识再丰富,没有了抵制心灵侵蚀的武器,就像中了毒的文件,复制得越多,危害得越广。针对目前媒体经常报道的幼儿园体罚现象和幼儿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必须尽快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增添和突出以下核心内容

(一)提高幼师职业道德素养的着眼点――帮助幼师生明确并认同(未来)职业的身份定位

幼儿教师从事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科学育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5]首先要照看幼儿的饮食、睡眠、餐点,保证幼儿的身心正常、健康、不受压抑地发展。在此基础上,幼儿教师还应组织各种活动,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幼师的职责首先应是服务,服务于幼儿的兴趣,服务于幼儿的身心需要;其次的职责才是教育,而且教育必须要遵循幼儿的生长规律。师德教育一定要强调幼师的“服务型教育者”身份,纠正轻视服务、夸大教育的错误身份定位,并通过具体做法的罗列和批判,给每位幼师生敲响未来职业“病毒”的警钟。每一位幼师应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职责,认识到创设一个温暖、公正的班级文化是自己的职责,让每位孩子快乐是自己的服务目标。只有明确和认同自己的身份定位,她们才可能觉察到“小班长”的过多管理是自己的一种“失职行为”。

(二)提高幼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难点――着力提高幼师的师德境界,超越功利化目标

有学者认为,教师职业有三个层次的境界:生存境界、责任境界和幸福境界。第一个境界,教师把工作当作糊口的工具;第二个境界,教师把工作当作一种职业,在道德、责任、契约的约束下工作;第三个境界是指教师把职业当作一种不懈的追求,不是出于外界,而是教师从内心里对教育产生热爱并从中获得幸福。[6]处于生存境界的教师大都扮演成人世界的代表,以功利化的方式“权威化”和“单方面”地决定幼儿的“境遇”,因为在“功利”的天平上,幼儿的快乐和需要总是绝对地轻于领导的青睐、奖金的增加和家长的支持。这样的教师为钱、为名而工作,在没有任何利益诱惑,无需担心监管和评价时,很有可能会把幼儿的童稚和单纯当作自己“凶”、“懒”、“横”的遮掩石,践踏幼儿的尊严,无视公正和良心,培养几个“小班长”代替自己劳神的教导,图得一时的清闲和省心。因此,幼师职业道德教育应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激发幼师生对未来职业的了解和喜爱,发现工作中的乐趣,明白自己的价值,自觉摒弃“无奈去工作”的心态,最终达到“快乐地工作”的境界。

(三)提高幼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重点――有意识地展现儿童的世界,培养幼师生的“童性”、“童心”

幼教专家们认为,“儿童更接近自然、天空、大地、江河,它代表了人性的自然层面和历史层面,因而他更接近健康的生活本质,更接近属于人的生活本质”。[7]儿童世界里蕴涵着好奇、追问、纯真、执着、想象、创造和不守规矩、思维不受限制等不同于成人世界的特性,教师只有走进儿童世界,激活藏于心中的童心,重拾未被世俗吞噬的童性,具备儿童的特性,拥有儿童的心灵,才能发现童真的珍贵,欣赏每个孩子独特的可爱之处,从而认同他们的想法,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宽容他们的小失误,容忍他们的偶尔淘气,并能寻找到幼儿的兴趣点,轻松走进幼儿的心中,建立一种平等、融洽的师幼关系。幼师职业道德教育可以通过介绍“童言无忌”、“儿童绘画”等,帮助幼师从幼儿的语言、作品中了解并欣赏幼儿独特的思维,还可以通过和幼儿面对面的对话或游戏,帮助幼师参与幼儿的生活,共享乐趣,成为他们的好朋友、好伙伴。拥有童心、童性的教师犹如披上了抵御心灵腐蚀的“盔甲”,因为对幼儿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理解、同情处于“不公正”待遇的幼儿,可以轻而易举地识别有损儿童心灵的教育教学方式,自觉排斥或纠正违背幼儿天性和教育规律的行为。

“小班长”现象可以折射出幼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只有把握师德教育的着眼点及重难点,才能杜绝教育界不符合教育规律的类似现象发生,引导中国的幼教向着更加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永霞.幼儿园“小班长”现象初探[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8).

[2]陈桔.加强幼教专业学生师德修养浅谈[J].湖南教育.教育综合版:2008(9).

[3]高德胜.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1.

[4]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9.

[5]国务院.[2010]41号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S]2010.

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范文第2篇

论文摘 要: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得到了社会的重视与认可。扎实的英语知识和娴熟的应用能力能使高职院校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英语作为高职高专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起着重要作用。教学内容是保证人才质量的根本要素,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文章从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和特点出发,分析了以就业为导向确定高职英语教育的教学内容取材的要点。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高职教育也得到了社会的重视。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很多高职院校参照本科的系统型教学模式,没有突出自身职业性的特点,忽略了“以就业为导向”这一教学方向,尤其是在高职英语的教学上更是如此,从而导致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择业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的高职英语作为一门必修科目,还未充分反映和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这就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如何根据高职英语教育的特点和毕业生就业的实际需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2.高职英语教学特点及现状

2.1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特点

2.1.1高职英语教育是高等英语教育与职业英语教育两者的结合。

高职英语教育是高等英语教育与职业英语教育两者的结合,具备高等英语教育与职业英语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英语教育与高等英语教育在课程设计及课时比重等方面比较相似,而且都非常重视实用性,其职业英语教育的特征也较为明显,尤其是课程内容主要根据具体的职业选择设计,使学生经过本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从事其职业方向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并取得了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职业资格。

2.1.2高职英语教学更加强调专用性、实用性。

不同的行业和职业的语言应用范围不同,高职英语强调专用性,旨在培养能够在特定的职业范围使用英语的专门人才,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职业性比较强。实用性强是高职英语教育教学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突出学生对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中则需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

2.2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延续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缺少多样化与灵活性,一贯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以讲授为途径、以考试为终点开展教学。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一部分学生放弃英语学习,挫伤英语学习的整体积极性,尤其是会为即将就业的学生带来不能胜任工作的担忧。

这种现象的持续存在,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职英语的教育工作者大多毕业于高等学校的英语专业,从本科开始接受高等学校学科系统型的教学模式影响较深,不自觉会将这种教学和培养方式带到高职英语教育这一工作中;二是高职英语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双方都应更加明确教与学的目标,充分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和确定教学内容。

3.依据职业岗位需求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

3.1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结合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对于高职院校英语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构建,《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高职英语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选择长期以来参照本科学科系统型的教学模式单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能力,并未对学生即将走进的工作岗位需求作明确的分析,因此也就无法真正地将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实际岗位需求相结合。高职英语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把职业需求和学生能力发展作为课程内容设置的基础,提高整个高职教育教学的职业针对性,在完成对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3.2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元素之一,其取材应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实用性和职业性的特点。高职英语教学应注重实用性,在积极训练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能力的同时,还应突出能力培养类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取材应做到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适当减少理论性知识的同时,增加实用性知识所占教学内容的比重。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取材还应以就业为导向,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适用性这一特征。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组织教学内容,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高职院校相比本科来讲学生在校时间短、课时少,如何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工作中可能用到的语言应用技能成为高职英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课题。例如,在词汇的学习上,学生在掌握了基础词汇之后,应根据其专业和岗位职责的要求对岗位所要求的专业词汇进行重点记忆,而不是要求学生“大撒网式”的学习。

3.3教学内容应将真实工作任务作为其重要组成要素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技能性、实践性和知识的专用性,也就要求教材的选择应尽量与高职教育特点相符合。一直以来高职英语教学主要选用高职高专英语规划教材确定教学内容,然而单纯依据教材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并未体现出高职教育知识专用性的特点,在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上缺少针对性。

因此,在教学工作开始之前应该对学生即将接触到的工作给予充分分析,把职业需求和学生能力发展作为教学内容取材的重要依据,同时可对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和工作实务两部分: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可以按照岗位职责的需要精选,而不是单纯将相关知识一一介绍,使学生难以把握需掌握的知识重点;实务部分则可将学生即将从事的工作予以分析讲解,将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主线。然而,现实的高职英语教育情况并没有提供一个成熟的参考模式,这就对当前的高职教育工作中提出了新的挑战,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开发适合本校高职英语教学的教材来实现高职课程内容的时代适应性。

3.4教学内容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老子》中有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重要的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尤其是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深化理解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职英语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就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采取按照课本“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就不会取得较好的成效,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学生参与的比重,添加课堂的互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引导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兴趣。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学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自学意识,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学习技能;再次,要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自学习惯。“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并主动求解。最后,要为学生提供培养自学能力的平台,使学生敢于、善于开口说英语,提高英语表达能力。

4.结语

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培养学识水平高、应用技能强的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2010年6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高职院校也愈加重视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高职英语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必修学科,将就业需求作为教学内容取材的重要依据,加强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正是高职教学的本质要求,也是高职英语教学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林福泰.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赤峰学院学报,2009,(7).

[2]陈小凤.以就业为导向办优质高职教育.高职教育研究,2009,(2).

[3]马峥.试论高职英语教育的教学内容选择.中国校外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

职业道德是一个人在其职业实践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化。高职教育的职业指向十分明确,高职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要求,既要看其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总结,探索了增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途径,以期不断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现状

1.职业道德认知水平高,自律性不高

笔者发现几乎所有高职学生都充分认可职业道德的价值,对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肯定。据统计,90%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对今后自身的就业和发展很重要或比较重要,反映了学生普遍具有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潜在需求。但是,高职学生在充分肯定职业道德重要性的同时,却存在着自由散漫,上课、实训中迟到、早退、不遵守纪律等自律意识不高的现象。

2.就业动机复杂,缺乏对一线工作认同感

调查显示,近2%的学生认为从业的主要动机是“社会地位高,受人尊敬”,8%的学生从业动机是“对社会贡献大”,35%的学生把“工作稳定与否”、40%的学生把“收入高、福利好”、25%的学生把“能否发挥自己的才能”作为自己择业的首先条件,仅有58%的学生甘愿选择在一线工作。学生们对一线工作的认同感不高,往往对所提供的工作岗位的工资待遇、工作场所极为关注,待遇高、收入稳定、工作环境好是学生的共同愿望。

3.敬业精神欠缺,功利主义明显

在敬业精神方面,有些学生认为新时期“敬业”不一定要爱岗,也有的学生认为“爱岗敬业”是有条件的。有些学生在实习中,对工作缺乏奉献精神,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我们的调查中,当问及“工作没有做完,在没奖金的情况下,是否愿意无偿加班”,23%的学生选择了加班,64%的学生选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3%的学生选择不愿意。可见,当前部分高职学生奉献意识弱化,过于强调奉献与索取成正比,将二者置于同等位置,功利主义倾向十分明显。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职业道德教育未得到足够重视

许多高职院校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上,而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因此在职业道德教育的时间、人力和财力上的投入不够。不少高职院校为了让学生尽快上岗极力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安排专业课程,德育课的时间和空间被大大压缩。另外,职业道德教育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而职业道德教育的经费较少。财力保障是开展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条件,经费的短缺必然影响到效果。

2.职业道德教育观念落后

目前,在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中,强调职业道德是个人应该遵守、服从的一种规范,忽视个人在职业道德中的能动性发挥。具体到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中,便体现为偏重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传授,缺乏对道德选择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内化的效果不够理想。学生很难将所学的职业道德迁移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不能将职业道德形成一个完整的、稳定的心理结构。

3.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不完整

有些高职院校没有形成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方案,仅停留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简单层面上。而教材体系又过于宽泛,忽略现实性和针对性,教材内容缺乏生动性和震撼力,导致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学生的思想困惑不能及时在课程设置及其内容体系中反映出来,造成学生对教学的不满意;教师往往是“照本宣科”,教学过程中互动性不足,大部分教师依然把灌输作为学生掌握理论的唯一途径等等。现行的职业道德教育相关内容显得薄弱,与社会的要求乃至高职生的实际需要都存在距离。

4.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方式简单

当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方式较为简单,仍以试卷考试为主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存在着缺陷:重视知识考查,忽视能力和行为评价;重视笔试评价,忽视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重视教育者的评价,忽视受教育者的自主评价。由于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内容不够全面完整,评价标准不够客观,使职业道德教育在开展力度和效果上得不到保证。学生在校时道德素质优秀,而走上社会后职业道德状况不佳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增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提高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高职院校应当按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要的德育目标,放到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大经费投入,把工作的落实和成效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保障。高职院校的广大干部、德育工作者、教职员工都要负起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各方面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综合施教,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格局。

2.树立“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观念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在于“以人为本”,人的发展是居于中心地位的。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而是将对职业道德框框的服从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在职业道德教育中,我们不应再让学生盲目接受和无条件地服从,而应让学生从认知能力、价值选择、价值评价上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决策能力。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把握学生的客观实际和特点,遵循教育规律,使学生主动认可教育目标,对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产生强烈的自主意识,把职业道德教育化为自觉自主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反思能力,使学生的自我教育成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准确把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高职院校要结合时代特征、社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现实性的原则,在以下方面准确把握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重心:加强以“服务于第一线”为主要内容的职业观念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服务于一线岗位的职业理想,培养职业精神,明确职业责任,端正职业态度;加强以“吃苦耐劳、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忍耐性和拼搏进取精神;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主要内容的职业规范教育,使学生珍惜、热爱自己的职业,立足本职,忠于职守,讲究诚信;加强以“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纪律教育,教育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把外在的职业纪律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并融化于心灵之中;加强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情操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增强服务观念,树立奉献意识,全心全意为社会做贡献。

4.改进职业道德教学模式

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的课堂理论知识传授不可或缺,但是,要发挥“两课”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还必须注重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案例教学,结合行业、企业特点及职业角色特点,通过设计一定的教学情景和职业场景,运用大量的案例为学生讲述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发生的有关职业道德的事实;组织课堂讨论,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问题讨论来提高道德认知水平,使学生认识将要从事职业的道德规范,提前接触以后工作中可能碰到的问题;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手段,将德育内容设计成吸引人、教育人、易为学生接受的信息,让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接受职业道德教育,使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

5.拓宽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首先,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在全体教职工中树立“职业道德教育全方位、全过程渗透”意识,并从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给予贯彻落实,共同完成职业道德的教育目标。

其次,加强实践环节的职业道德教育。安排或聘请实训(实习)、实践基地的管理人员或行业劳动模范介绍该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规范,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训(实习)。在实践中,让学生担任一定岗位的工作,适应真实的职业环境,在工作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由教师指导学生到实际操作的现场感受和体会职业道德和从业精神的内涵。实践完成后,要求学生写出以“怎样才是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为题的职业道德实践报告,促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到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企业、事业单位形象乃至生存的重要性,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职业教育。

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积极开展社团活动,通过组织演讲、征文、社会实践、实习和职业指导与咨询等方式,让学生认识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反思自己在职业道德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把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培养未来职业所需要的品质和技能,通过社会调查、岗位见习、科学文化服务、勤工俭学、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职业应变能力;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邀请社会各行业,特别是学生将来从事的相关行业中的先进模范人物、优秀毕业生、优秀教师到学校给大学生作报告或讲座,用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感染和激励学生。

6.建立职业道德教育综合评价体系

首先,改进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考核方法。把职业道德教育考核体系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体系,理论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在考核方法上可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考试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主观卷与客观卷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同时可以辅之以论文答辩、专题演讲等考评手段,成绩评定以分数和等级相结合;实践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读书研讨、外出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在评估方法上,可以通过谈话法、观察法、评议法等,采用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自我测评与同学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其次,拓宽职业道德评价途径。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评价应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校评价,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如学生在寒暑假里的社会活动、社会调查、在实习实训期间的表现等都应成为道德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评价也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学生、家长、社区、实习单位也应对其做出评价,并且成为学生职业道德评价的一部分。

再次,重视考核评价的结果。为了增加考核评价的有效性,考核评价结果要与高职学生的实际利益挂钩。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考核评定成绩,可以直接与各类奖惩如评定奖学金、先进个人等相联系,也可以与就业推荐挂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8.

[2] 漆小萍,等.高校学生事务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95.

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范文第4篇

摘要:在高职会计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实务技能而轻职业道德、重理论传授而轻职业修养、重内容灌输而轻方法创新等问题,表现为高职会计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重塑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理念、优化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内容、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健全职业道德教育考核机制,是强化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教学;职业道德;教学改革

在高职会计教学过程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水平,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

一、高职会计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缺失的表现

在高职会计教学的实践中,普遍存在重实务技能而轻职业道德、重理论传授而轻职业修养、重内容灌输而轻方法创新等问题。具体来讲,高职会计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一)重实务技能而轻职业道德

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操作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注重按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我。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无论是开办会计专业的职业院校,还是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都特别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教师授课的重点也是围绕会计记账方法、电算化操作技能等问题而展开。与职业院校自上而下重视实务技能相比,对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重视明显欠缺。表现在课程设置方面,目前的课程主要由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等三部分构成,文化基础课和道德素质课被纳入公共课的范畴。但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学校还是任课教师,都对职业道德课程缺乏必要的重视,甚至出现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课时挤占道德素质课课时的现象。

(二)重理论传授而轻职业修养

职业道德教育是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范畴,包括基础职业道德教育和待业职业道德教育两个方面。在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基础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职业院校应该合理分配两者的教学时间。但对于大多数职业院校而言,基础职业道德教育所占比重偏高,而与会计专业、行业密切相关的职业操守教育不足,职业道德教育缺乏专业特色。从对学生的考评机制来看,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首先看重的是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而较少关注学生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养,无形中也影响了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导致学校在学生、教师考核中,也完全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考核为主,而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考核手段,也无法将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进行量化,最终导致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流于形式,而学生也因为职业道德教育与考试成绩挂钩,更加忽视对职业道德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三)重内容灌输而轻方法创新

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应该把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转变学生职业道德理念列为重要目标,这就需要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现状,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方法。然而,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实践来看,不仅教学内容陈旧,而且缺乏与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结合。即使是某些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的课程,如《财经法规》等,作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如果过于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不能采用形象、生动的案例,就可能陷入灌输式教学的怪圈,课程内容就会显得枯燥无味,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育和形成。

二、高职会计教学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重塑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理念

主要是树立从学校领导层、学院管理层、专业教师、高职学生对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重新认知,形成自上而下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想和文化氛围。要充分认识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侧重专业技术教育,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工作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并将职业道德准则、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品质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体系之中,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不忘职业道德教育的责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不忘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性,最终成长为能够满足市场和社会需要的、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养的会计专业技能型人才。

(二)优化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内容

会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较多,“课时总量不足”也就成为制约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从优化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全局角度出发,做好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课程改革工作,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在整个课程体系、课时分配中的比重。首先,要针对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结构性缺陷,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独立的课程内容纳入教学体系之中,以保障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要动用学校资源,鼓励教师在借鉴已有德育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会计专业特色、会计工作案例等,编制既能契合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能体现职业道德建设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德育教材;再次,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要严格遵循教学规律,在深入剖析会计职业道德内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展开讲解,尤其要把“坚持原则、诚实守信”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高职会计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来施教。

(三)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

高职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改变过去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模式。可以考虑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大量加入案例教学,通过开放、互动的方式,将会计职业道德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实践,将抽象、生硬的文字,通过声像和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记忆、消化和创新。要把讲座教学列为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学的重要方式,学校要定期邀请行业专业、实务界代表、法律界人士给学生举办讲座,通过将真实的事迹展开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吸引会计专业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度,最终帮助学生达到自省、自警的目的。此外,学校还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校外实习、实训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既能了解会计职能、明确会计流程,又能领会职业道德的真实内涵,真正明确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担当。

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会计教学 职业道德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121-02

在高职会计教学过程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水平,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

一、高职会计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缺失的表现

在高职会计教学的实践中,普遍存在重实务技能而轻职业道德、重理论传授而轻职业修养、重内容灌输而轻方法创新等问题。具体来讲,高职会计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一)重实务技能而轻职业道德

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操作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注重按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我。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无论是开办会计专业的职业院校,还是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都特别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教师授课的重点也是围绕会计记账方法、电算化操作技能等问题而展开。与职业院校自上而下重视实务技能相比,对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重视明显欠缺。表现在课程设置方面,目前的课程主要由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等三部分构成,文化基础课和道德素质课被纳入公共课的范畴。但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学校还是任课教师,都对职业道德课程缺乏必要的重视,甚至出现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课时挤占道德素质课课时的现象。

(二)重理论传授而轻职业修养

职业道德教育是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范畴,包括基础职业道德教育和待业职业道德教育两个方面。在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基础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职业院校应该合理分配两者的教学时间。但对于大多数职业院校而言,基础职业道德教育所占比重偏高,而与会计专业、行业密切相关的职业操守教育不足,职业道德教育缺乏专业特色。从对学生的考评机制来看,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首先看重的是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而较少关注学生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养,无形中也影响了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导致学校在学生、教师考核中,也完全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考核为主,而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考核手段,也无法将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进行量化,最终导致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流于形式,而学生也因为职业道德教育与考试成绩挂钩,更加忽视对职业道德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三)重内容灌输而轻方法创新

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应该把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转变学生职业道德理念列为重要目标,这就需要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现状,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方法。然而,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实践来看,不仅教学内容陈旧,而且缺乏与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结合。即使是某些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的课程,如《财经法规》等,作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如果过于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不能采用形象、生动的案例,就可能陷入灌输式教学的怪圈,课程内容就会显得枯燥无味,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育和形成。

二、高职会计教学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重塑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理念

主要是树立从学校领导层、学院管理层、专业教师、高职学生对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重新认知,形成自上而下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想和文化氛围。要充分认识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侧重专业技术教育,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工作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并将职业道德准则、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品质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体系之中,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不忘职业道德教育的责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不忘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性,最终成长为能够满足市场和社会需要的、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养的会计专业技能型人才。

(二)优化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内容

会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较多,“课时总量不足”也就成为制约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从优化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全局角度出发,做好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课程改革工作,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在整个课程体系、课时分配中的比重。首先,要针对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结构性缺陷,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独立的课程内容纳入教学体系之中,以保障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要动用学校资源,鼓励教师在借鉴已有德育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会计专业特色、会计工作案例等,

编制既能契合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能体现职业道德建设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德育教材;再次,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要严格遵循教学规律,在深入剖析会职业道德内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展开讲解,尤其要把“坚持原则、诚实守信”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高职会计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来施教。

(三)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

高职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改变过去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模式。可以考虑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大量加入案例教学,通过开放、互动的方式,将会计职业道德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实践,将抽象、生硬的文字,通过声像和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记忆、消化和创新。要把讲座教学列为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学的重要方式,学校要定期邀请行业专业、实务界代表、法律界人士给学生举办讲座,通过将真实的事迹展开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吸引会计专业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度,最终帮助学生达到自省、自警的目的。此外,学校还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校外实习、实训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既能了解会计职能、明确会计流程,又能领会职业道德的真实内涵,真正明确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担当。

(四)健全职业道德教育考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