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教育制度的内容

学校教育制度的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教育制度的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校教育制度的内容

学校教育制度的内容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学校德育管理是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外部因素。德育目标和德育制度的制定、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的创新、教师德育素养和育德能力的提高都是学校德育管理的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创新德育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德育素质、创新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德育的实效性是指德育的实际效果。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是指学校的德育要求能内化为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的程度。学生思想品德是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内在因素,学校德育管理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外在因素。学校德育管理包括德育目标、德育制度、教师德育素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的管理。本文拟从创新德育管理的视角,探讨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若干途径。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

学校德育目标是学校德育实效性价值判断的标准和依据,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南,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有利于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学校德育目标的制定一是要使德育目标适应社会发展,符合社会生活要求。二是要使德育目标满足学生品德健全发展的需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追求真、善、美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学生进取的动力,道德发展的源泉,也是接受教育、参与活动的基础。学校的德育目标应该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德育目标,特别是德育行为目标的制定要广泛地听取学生的意见,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三是德育目标要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学校德育目标标准既不能超出,也不能低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目标要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内,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实现。只有这样,德育目标才能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二、创新德育管理制度

学校德育管理制度是学校内部对德育管理行为的硬性规定,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的制度保障。多年来,学校德育管理制度在遵循主体性和全员性方面及制度的人性化方面都有所缺失。学校德育管理在注重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忽视了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工的德育管理行为和责任;在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接纳程度与学校德育目标的一致性:在重视制度钢性的同时忽视了制度与人文关怀的结合。因此,不能充分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显性的德育管理制度总是不能内化为师生潜在的道德意识,学校在德育管理工作中收效甚微。因此,学校应明确规定教师和学生是德育工作的主体,规范德育管理,让师生共同参与学校德育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不断创新德育管理制度,全面提高德育制度的实效性。

(一)建立全员育人制度

学校全员育人制度就是明确全校教职工的德育工作职责,让教职工主动参与学生管理。同时,制定教职工参与全员育人考核制度,对全员德育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将检查情况列入学校年度考核范畴,以此形成学生管理全员化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三位一体”育人制度

学生的思想是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学校不仅要有全员育人意识,更要有全程育人意识,要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德育资源育人。为此,学校应成立家长学校,建立“家校通”平台,定期召开家长会,明确要求班主任定期和家长交流,任课教师适时和家长交流。学校要和执法部门合作,优化校园周围环境。学校还要充分利用校外德育资源,建立校外德育基地。

(三)坚持德育管理的人性化

在强化制度管理的同时,我们还大力提倡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实行人性化管理。用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关怀备至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受教育者,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用公正无私、勤恳敬业、严谨的工作作风去形成班级和年级的凝聚力、向心力;用正值、大度、宽容、慈爱的胸怀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关心学生,更要在生活上和思想动态上关心学生,为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思想上的疙瘩,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心目中可信、可亲、可敬的人。对于违纪学生,我们要做到预防在前,惩戒在后,严格按制度行事,做到惩之有理、罚之有据,让学生心服口服。同时在惩罚之后,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使学生在正视错误的同时又不失去进取的信心。

三、提高教师德育素质

教师的德育素质包括政治思想、教育观念、心理状态、育德能力和人格魅力。教师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管理的主体,其自身德育素质对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德育素质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提高政治素养

一个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的教师,如果他在教学中能经常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学校应关注教师的政治素养,以多种形式组织教师进行政治学习,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

(二)转变教育观念

考试分数高的学生最受教师青睐,成绩差的学生总是令教师头痛,应试教育产生的这种学生观在一些教师中根深蒂固。这种以成绩论英雄的学生观严重地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要使教师改变这种错误的、陈旧的学生观,除教师自身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社会和学校要改变对教师教学效率和教学能力的评价方式,不能只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的主要指标。对教师自身而言,要树立全员发展、全人发展的学生观。教师对学困生要做到:感情投资多一点、学习指导多一点、锻炼机会多一点、肯定表扬多一点。教师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要全面,要从发展的视角看待每一个学生。

(三)调整教育心态

教师的教育心态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前学校很多青年教师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在顺境中成长,有强烈的自尊心,心比天高,做事急于求成,承受挫折的能力差。他们往往把因生活和工作中的不顺产生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形成师生情感上的对立。为了防止将不良情绪带进课堂,教师要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进行必要的心理移情换位,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平等相处。

(四)提高育德能力

教师的育德能力包括解学生、把握德育内容、灵活运用德育方法、心理辅导、后进生转化、德育环境创设、德育研究等能力。教师育德能力的提高一是靠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实践。二是要有计划地进行专项培训。三是传、帮、带。一些学校在新老班主任之间进行师徒结对,签定师徒合同是提高青年教师育德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

(五)增强人格魅力

如何培养教师的人格魅力?从教师个人角度来看,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而且还要有得体的言谈举止。因此教师应选择健康的人格理想作为发展价值的参照系,从点滴人手,自觉加强各方面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其次要丰富文化底蕴,强化教师人格根基。教师必须不断潜心学习,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地提高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的知识愈丰富,其个人对知识、科学、生活的态度就愈鲜明,学生就会从教师身上看到智慧的光芒,敬佩之情就会油然而生,教师追求知识的精神就会内化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再次,教师要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接纳他人,以诚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扬长避短,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要热爱教育工作,为提高工作质量不断提高自己;要期望适度,步步落实目标,不断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要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从学校方面看,学校应该创造一个健康的校园环境,为教师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例如,在政治学习中引导教师处理好职业与事业的关系,缓解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等等,这些举措都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使之形成令学生钦佩的人格魅力,并以之影响、陶冶学生。

四、创新德育工作内容

中学德育工作内容包括政治思想教育、伦理道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具体的德育内容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德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加强德育内容的针对性,要直面社会现实,严防德育内容的空洞性和单调性,开展一些能感动学生心灵的活动,实现德育认知、德育情感、德育意志、德育信念、德育行为的统一,保证德育内容的实效性。例如,我们可以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模范英雄的感人事迹来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可以请人们公认的道德模范来校做专题报告,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可以聘请公安部门的领导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可以组织形式多样、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

五、创新德育工作方法

德育方法是德育内容产生教育影响的手段,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必要条件,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以往德育工作方法单调、形式化比较突出,特别是德育过程没有遵循生活化原则,德育实践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脱节,制约了德育实效性的提高。因此,学校德育实践应在遵循生活化原则的前提下,注重挖掘德育资源,做到课堂渗透有新意、课外活动有新路,关注学生真实全面的学校生活,充分利用德育机会,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

(一)创新班团活动

改变传统的班团活动课,使之不再只是班主任训话和班级工作安排课。让班团活动课成为学生辩论、演讲、研讨、交流的场所,一课一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通过充满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的活动,叩击学生心灵,激励其奋发向上。

(二)创新德育活动

学校德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实践的重要内容。为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应结合学校实际设计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体现时代特征的德育活动,组织全校学生参加。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开展的爱心积累活动,让学生以班为单位收集校园内的各种垃圾,交学生会统一组织出售,将所得款项用来资助贫困学生,就是一种富有创意的德育活动。

(三)开设校外德育课堂

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看守所、烈士陵园、雷锋纪念馆等德育基地参观体验。同时,组织学生志愿者服务队进社区、上街头,清理社区卫生、宣讲“爱卫”等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和公共服务意识。

学校教育制度的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法制;依法治校;建设途径

在高校法制建设过程中,依法治校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统筹高校管理和协调高校管理的作用。因此,在高校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应该始终贯彻法治的原则,营造民主、公平、公证和诚信的高校校园氛围,提升高校法制建设水平。

一、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完善民主监督机制

在依法治校,推进高校法制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高校管理者应该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条例,有效结合自身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为高校依法治校奠定重要的前提条件。其中,高校管理者应该完善高校管理体制,注重从党群工作管理制度、行政工作管理制度、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和学生工作管理制度等内容入手,全面提升高校法制建设水平。其次,在高校法制建设过程中,除了制定完善的法制规章制度,还需要强化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程序,从而保障学校的规章制度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从根本上避免不利的人为因素对高校法制建设产生的破坏作用。第三,积极构建系统完善的高校民主监督机制,切实维护好高校师生的合法权益。在高校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批评权,让所有教职工积极参与到高校各项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有效增强高校教师的归属感和责任意识。最后,应结合高校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高校教育救济制度。随着我国高校法制建设不断推进,在教育法和教师法中都制定了关于教师和学生的申诉制度。因此,高校在依法治校,推进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构建系统完善的法律救济渠道,为被处罚的对象提供更多解释和陈述的机会,及时纠正高校日常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不当管理行为,从根本上避免高校法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校内侵权行为的外部化和复杂化。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广大师生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加快高校法制建设速度。

二、明确法制教育目标,优化法制教育内容

在高校法制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重视法制教育。因此,需要高校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设置明确的法制教育目标,优化高校法制教育内容。其中,应该积极立足于高校法制教育的功能,严格遵循高校法制教育规律,深化改革法制教育途径,以便能够更好的满足当前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尽量避免高校法制教育目标政治化、抽象化和理想化,有效结合现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要求,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全面保障高校法制建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同时,对于一些复杂的高校法制教育内容,应该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法制教育内容的取舍,充分注重培养高校师生的宪法观,强化权利观和义务观。在选择高校法制教育内容的过程中,还需要与高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强化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为依法治校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我校作为专业性较强的民航专业类高校,不同工种、不同专业、不同学科都具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运行手册,都是工作、学习的标准和依据,让师生员工能够通过对法制学习来更好的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但是,不管是高校哪个专业的法制教育,都需要紧密结合宪法观、守法观和权利义务观,注重培养高校师生的法律观念和信仰,从而促使高校德育与法制教育全面结合起来,优化高校法制教育内容,推动高校法制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

三、强化高校法制宣传,构建高校和谐校园

在依法治校的背景下,为了推进高校法制建设,便需要营造平安校园的法制环境,积极组织高效师生认真学习各项法律法规,从而有效提升高校师生的法律意识。加大高校法制建设的宣传力度,为高校教育教学的开展保驾护航。其中,学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参与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培训工作,坚持以领导带头,全面学校《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民法》等法律法规的条例。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高校校务公示栏、班级黑板报和法制宣传橱窗等、现代网络技术进行法制宣传,积极组织广大高校学生参与法律知识竞赛、“知法守法”征文比赛活动,有效增强高校师生的法制意识,促进高校法制建设。

总而言之,法治不但是权利的保障,也是制约权利的重要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权利与义务、权利与责任的关系。通过加强高校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校的原则,能够让高校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制度和管理内容合法化,让各项法律关系明确化,从而保障高校法制运行更加通畅,有效打造高校和谐校园。

作者:诸葛帅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新津分院

[参考文献]

学校教育制度的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国学校体育;基本情况;教育理念;启示

学校体育是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学校体育改革的大潮一浪接一浪,但在校学生的身体状况、体育生活方式等系列问题仍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我国学校体育应该如何发展,仍是当前亟等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美国体育教育基本情况概述,分析了基本理念、课程设置等内容,力求为我国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一、美国学校体育开展的基本情况

在美国,多于一半的州规定从幼儿园到12年级必须有体育教育。学校体育课堂的教学时间一般在60-150分钟。由于美国是一个多党执政的国家,各个州的教学大纲都有所不同,使得各个州的体育教学安排亦有不同。在小学,由于教学制度的特殊性,即美国的小学教育是包班制,这就要求一个老师要对一个班的所有课程进行教学,其中就包括有体育课程教学。同时,也有一些州对小学到高中有区域性要求,要求从小学到高中都必须配有专职的体育教师。例如,密歇根州小学的体育课就是有专门的体育教师。这些基本情况都是由于美国各个州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同时也说明了美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特殊性。

二、美国学校体育教育内容的设置

在学校体育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领域,美国也有自己的特点。美国是一个体育强国,学校体育是为国家输送体育人才的重要渠道和平台,这就使得许多竞技项目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通常传统的体育项目是美国学校体育课的基础内容,这些基础内容主要包括篮球、垒球、橄榄球、体操和摔跤等。在这些传统项目开设的同时,许多中小学还增加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如高尔夫、射箭、游泳、空手道以及一些有氧操和控体重训练等。为了吸引国外一些有特点的体育文化,也有的学校开设了太极拳、跆拳道等项目。为了给学生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知识和生活技能能力,美国许多中小学也开设了一些校外项目,如户外拓展、定向越野等内容,其目的既是完成政府制定的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和任务,也更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多项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从小就树立合作技巧、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三、美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理念

当前,美国学校教育的方向也开始由原来的传统体育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模型向关注学生参与锻炼过程的方向转变,注重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这种能力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如对学生进行评级时,需要参考学生在校外参加体育活动的量来进行,而不是以往的只关注学生在校的身体素质测试的成绩和分数来作为标尺。新的教育思和教育理念,也必然要求学校带来新的举措,许多州的中小学要求学生发展个人的身体素质和营养计划,让学生真正地爱体育,鼓励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于是,目前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体育教师就是通过体育活动来教授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学生的生活技巧以及学生的社会技巧等。许多学校的体育教师开始将体育馆、运动场当成学生实践生活的实验室,让学生测底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的观念。这种理念也改变了美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和过程,把体育目的改变为向学生生活技能方向发展,把培养重视教学的结果变为重视教学的过程。

四、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动力

现在,美国学校教育开始将健康教育纳入体系,提高了体育对健康的影响力,形成了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的课题体系,其目的使人的身体在心理、社会、情感、精神等方面更健康。这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学校体育的价值所在,推动着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同人们的许多疾病都与缺乏体育锻炼相关,包括心脏病、骨质疏松、糖尿病、抑郁症、肥胖症等。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缺乏体育锻炼是构成健康威胁和诱发疾病的主要因素。这些让政府加强了学校体育教育的支持和投入,促进了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和改善,推动着美国中小学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五、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启示

(一)加强对学校体育教育政策上的支持力度。尽管近年来,国务院和国家教育部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制定了大量的规章制度。但从地方和基层的对这些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来看,却并不理想。政策制度缺乏落实到位,缺乏对相关制度落实的监督体制和处罚力度。因此,应多学美国在这方面的经验,注重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对违背国家制定的学校体育精神和文件内容的领导、教师和学校,应严惩不怠,以此来保障每个学生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权力。

(二)树立更加科学的学校体育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导学校体育教育的思想灵魂,决定着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应多借鉴美国的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应该充分引导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体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注重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把体育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的密切相联。

(三)更加科学地设置体育课程内容。美国学校体育内容丰富多样,既重视了传统体育项目的开设,也吸收了诸多新兴项目。许多中小学还增加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多项运动技能。目前,我国中小学在体育教育内容的开发和利用领域比较匮乏,许多学校重视了游戏的开发,但在具体项目上还有待加强。

(四)加强发挥学校体育发展的动力作用。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开设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学校体育人口的多少问题。因此,应多学习美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动力作用和经验,以此来带动社会体育的发展,人口数量的提高,以及整个民族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学校体育的价值所在。

学校教育制度的内容范文第4篇

一、美国学校体育开展的基本情况

在美国,多于一半的州规定从幼儿园到12年级必须有体育教育。学校体育课堂的教学时间一般在60-150分钟。由于美国是一个多党执政的国家,各个州的教学大纲都有所不同,使得各个州的体育教学安排亦有不同。在小学,由于教学制度的特殊性,即美国的小学教育是包班制,这就要求一个老师要对一个班的所有课程进行教学,其中就包括有体育课程教学。同时,也有一些州对小学到高中有区域性要求,要求从小学到高中都必须配有专职的体育教师。例如,密歇根州小学的体育课就是有专门的体育教师。这些基本情况都是由于美国各个州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同时也说明了美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特殊性。

二、美国学校体育教育内容的设置

在学校体育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领域,美国也有自己的特点。美国是一个体育强国,学校体育是为国家输送体育人才的重要渠道和平台,这就使得许多竞技项目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通常传统的体育项目是美国学校体育课的基础内容,这些基础内容主要包括篮球、垒球、橄榄球、体操和摔跤等。在这些传统项目开设的同时,许多中小学还增加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如高尔夫、射箭、游泳、空手道以及一些有氧操和控体重训练等。为了吸引国外一些有特点的体育文化,也有的学校开设了太极拳、跆拳道等项目。为了给学生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知识和生活技能能力,美国许多中小学也开设了一些校外项目,如户外拓展、定向越野等内容,其目的既是完成政府制定的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和任务,也更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多项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从小就树立合作技巧、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三、美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理念

当前,美国学校教育的方向也开始由原来的传统体育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模型向关注学生参与锻炼过程的方向转变,注重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这种能力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如对学生进行评级时,需要参考学生在校外参加体育活动的量来进行,而不是以往的只关注学生在校的身体素质测试的成绩和分数来作为标尺。新的教育思和教育理念,也必然要求学校带来新的举措,许多州的中小学要求学生发展个人的身体素质和营养计划,让学生真正地爱体育,鼓励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于是,目前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体育教师就是通过体育活动来教授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学生的生活技巧以及学生的社会技巧等。许多学校的体育教师开始将体育馆、运动场当成学生实践生活的实验室,让学生测底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的观念。这种理念也改变了美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和过程,把体育目的改变为向学生生活技能方向发展,把培养重视教学的结果变为重视教学的过程。

四、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动力

现在,美国学校教育开始将健康教育纳入体系,提高了体育对健康的影响力,形成了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的课题体系,其目的使人的身体在心理、社会、情感、精神等方面更健康。这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学校体育的价值所在,推动着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同人们的许多疾病都与缺乏体育锻炼相关,包括心脏病、骨质疏松、糖尿病、抑郁症、肥胖症等。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缺乏体育锻炼是构成健康威胁和诱发疾病的主要因素。这些让政府加强了学校体育教育的支持和投入,促进了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和改善,推动着美国中小学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五、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启示

(一)加强对学校体育教育政策上的支持力度。尽管近年来,国务院和国家教育部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制定了大量的规章制度。但从地方和基层的对这些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来看,却并不理想。政策制度缺乏落实到位,缺乏对相关制度落实的监督体制和处罚力度。因此,应多学美国在这方面的经验,注重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对违背国家制定的学校体育精神和文件内容的领导、教师和学校,应严惩不怠,以此来保障每个学生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权力。

(二)树立更加科学的学校体育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导学校体育教育的思想灵魂,决定着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应多借鉴美国的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应该充分引导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体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注重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把体育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的密切相联。

学校教育制度的内容范文第5篇

1.学校领导班子研究德育工作

主要议题:研究、部署学校德育工作,讨论德育工作计划,制订德育工作政策与措施。

参加人员:学校领导班子成员。

负 责 人:校长。

工作要求:每学期至少2次,可随其他工作一并研究。要做好会议记录。

2.学校德育工作大会

主要议题:总结学校德育工作,肯定成绩,查找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部署今后德育工作;表彰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奖励师德建设先进个人及文明学生等;交流德育工作经验。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负 责 人:德育主任。

工作要求:每学年召开一次,也可结合开学典礼、学校工作总结表彰大会等进行。

3.校园文化氛围

主要内容:维护好校园环境,用好校园文化长廊、宣传栏、黑板报、标语牌、广播站、等文化宣传阵地,做好班级、文化建设,形成感染陶冶激励师生的校园文化。

负 责 人: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

工作要求:校园净化、绿化、美化,文化氛围浓厚,文化品味高雅。

4.共建共育

主要内容: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协调公安、司法、文化、宣传、妇联等有关部门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负 责 人:校长。

工作要求:协调有关单位协调解决学校突出问题,磋商小学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二、德育师资与教学

5.班主任管理与考核

主要内容:完善班主任聘任、管理、考核、评价制度,加强班主任工作的过程管理,提高班级管理工作质量,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

负 责 人:校长、德育主任、少队辅导员。

工作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班主任管理制度,定期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把工作绩效作为评先选优的基本依据。

6.班主任工作会议

主要内容:布置学校德育工作;研究学校、班级德育现状,制订整改措施;交流经验;进行班主任工作培训等。

参加人员:全体班主任、包级领导、少队辅导员,可邀请学校领导、任课老师参加。

负 责 人:德育处主任。

工作要求:随即或者定期召开,德育处要留有会议记录。工作培训、经验交流、工作研讨等要留有相关资料。

7.德育科研

主要内容:分析、研究学校德育工作现状,有针对性地围绕德育管理、活动、评价等开展应用性研究。学习德育工作理论,用以指导工作实践。指导教师撰写德育论文。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负 责 人:德育主任、教导主任,少队辅导员。

工作要求:研究确立本校德育工作改革创新的课题,组织人员进行研究、实施。教师根据学校安排,做好学科渗透和德育科研工作。提倡研究编写校本德育教材。

三、德育活动

8.班会

主要内容:总结、布置班级工作,表扬好人好事,进习惯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交流学习、生活的经验体会,组织道德实践活动。

参加人员:全班学生。

负 责 人:班主任,学生干部。

工作要求:每周一次,每次一节课。班主任要认真备课,增强班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9.主题班(队)会

主要内容: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学校工作安排,依据重大事件、时事状况、重大节日、纪念日等,结合学生实际具体确定主题班(队)会内容。

参加人员:全班同学。

负 责 人:班主任(辅导员)、班(队)干部。

工作要求:原则上每月一次。学校统一确定教育主题,班主任要有工作记录。学校要对主题班(队)会情况进行检查、评价。

10.升降国旗

参加人员:全体学生、班主任、主要领导。

负 责 人:少队辅导员

主要内容及程序:升国旗,奏(唱)国歌;介绍旗手、护旗人员和负责升旗的班级情况;宣读国内外时政要闻、校园一周新闻;表彰奖励优秀学生、先进班级;国旗下讲话;国旗下宣誓。德育处可根据实际调整升旗仪式的程序和内容。

工作要求: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都可作为国旗下讲话人员。少队辅导员要对国旗下讲话材料进行把关,并负责整理和保存每次升旗仪式的材料,对国旗下讲话材料进行汇编。

11.法制、安全、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专题教育

主要内容:根据学校工作安排,邀请公检法人员、校外辅导员、英模先进人物等,为学生做专题讲座或事迹报告会。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负 责 人:德育主任。

工作要求:法制、安全教育原则上每学期组织一次,其他教育讲座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要保存好会议的相关材料。

12.重大节日纪念日教育活动

主要内容:根据不同节日和纪念日的内容、性质适时确定。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负 责 人:德育处主任、少队辅导员、班主任。

工作要求: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期间要组织教育活动。如学雷锋纪念日、妇女节、清明节、青年节、儿童节、建党节、建军节、教师节、老人节、国庆节、建队节、公民道德宣传日、环保日、助残日、重要历史人物生卒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学校传统纪念日等,以及配合国家有关重大政治事件组织教育活动。可以是学校集体组织,也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

13.主题教育活动

主要内容: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围绕某一特定主题,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的长期的、系列的教育活动。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负 责 人:校长、德育处主任、少队辅导员。

工作要求:结合上级统一部署的重点德育工作或根据学校情况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活动要主题鲜明、形成序列,针对性、实效性强。主题教育活动要有方案、有过程性材料、有活动评价。

14.社会实践活动

主要内容:到农村、工厂、社区、大自然、德育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开展参观、访问、远足、生产劳动、生活体验、军事训练、公益宣传、志愿服务等活动。

参加人员:全体学生。

负 责 人:德育处主任、、大队辅导员、班主任。

工作要求:学校集体组织或以班级、小组(队)为单位组织。要保证活动时间和效果。要保存好相关活动资料。

四、家校合作

15.家校联系

主要内容: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和家长对学生的看法;征求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意见;共同探讨对学生的教育方法。

参加人员:班主任。

负 责 人:主要领导。

工作要求:班主任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班主任以家校联系卡的形式与家长每学期至少联系一次。

16.家长会

主要内容: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况,互通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表现;向家长宣传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及学校的要求;宣传家教知识,指导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交流家庭教育工作经验;征求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要求。

参加人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

负 责 人:德育处、教导处主任。

工作要求:每学期不少于1 次。学校要对家长会提出统一要求。班主任要认真备会,政教处要对备会内容进行审查把关。

17.家长学校

主要内容:普及家教知识,提高家教水平。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学校工作。加强家校沟通,优化学校办学环境,树立教育良好形象。

负 责 人:校长。

工作要求:

①发挥好家长委员会作用。根据学校情况每学期召开1-2次家长委员会例会。

②家教知识宣传。通过专家讲座、印发材料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家教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可研究编写家长学校校本教材。

③家教咨询。学校领导、班主任、团队干部要经常与家长交流沟通,及时排解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与问题。

④学校意见征询。通过座谈会、信函、家校联系卡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征询家长对学校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意见。

⑤学校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一日活动,如听课、评课、活动等,体验学校生活。学校要主动倾听家长对学校的意见,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解决家长提出的合理要求。每学期组织一次。要保存好开放日活动的相关资料。

五、班级团队

18.学生常规管理与德育评价

主要内容:建立、健全学生常规管理制度,对学生日常行为等进行检查、监督、评价,并作为学生德育评价和班级评价的依据。

负 责 人:德育处主任、大队辅导员、班主任。

工作要求:选拔责任心强的学生干部负责检查监督,将检查结果记录在册,定期公布,学期末予以总评,将其作为评定先进班级的主要依据。按照道德认知、日常行为和班(组)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根据学校情况定期汇总,以书面形式(家校联系卡、家长通知书等)通知家长。

19.评选表彰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班集体等

负 责 人:德育处主任、大队辅导员。

工作要求:市级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原则上每年一次。学校要设置各种特色奖项,并组织评选表彰。

20.学生代表会议

主要内容:征求学生对学校和班级德育工作、管理工作、后勤工作、师德师风、教学工作等方面的意见。

参加人员:每班3-6人。

负 责 人:德育处主任、大队辅导员。

工作要求:原则上每年一次。要做好会议记录,保存好相关材料。

21.少先队辅导员主要工作资料

总辅导员:工作手册,荣誉薄,文件资料,各大队的工作计划与总结、活动方案与总结,各大队辅导员的情况,各大队的组织情况,组织集中活动的资料,队前教育、入队仪式资料,组织活动的资料,主题班队会材料等。

22.少先队工作制度

(1)。队干部选举制度。队章规定每半年至一年改选一次队委会和队长。这是发扬民主精神,进行当家做主教育的一种制度。改选一般在学年或学期初进行。

(2)。队干部轮换制度。每个队干部有一定的任职期,期满无特殊情况不再连任。这种制度能够使更多的少先队员有机会参加队的组织管理,得到锻炼。

(3)。队干部例会制度。一般每周或隔周进行一次。主要内容是汇报、研究和布置工作。大(中)队例会可由委员轮流组织,并负责向辅导员汇报。

(4)。队干部培训制度。培训少先队干部,使他们熟悉和掌握自己的工作职责、方法和技能技巧,这是提高少先队工作水平的必要手段。培训的方法有举办队长学校、听课、实际操作、现场观摩等。

(5)。队前教育制度。新队员入队前要对他们进行队前教育。如学习队章、学唱队歌、学习敬队礼及呼号、系红领巾、为人民做一件好事。入队时要举行隆重的入队仪式。

(6)。表扬奖励制度。少先队组织应当经常在广播、队报、光荣簿上表扬好人好事,在"六一"儿童节、10月13日建队纪念日,集中表扬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少先队集体。

(7)。活动制度。小学少先队的活动一般要求大队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至二次;中队活动每月一次;小队活动每周一次。每次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要繁杂,要注意年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