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贫困资助公示报告

贫困资助公示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贫困资助公示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贫困资助公示报告

贫困资助公示报告范文第1篇

一、资助对象和责任

1、资助对象为全市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含特殊教育、职业初中学生,下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财政供养人口家庭的学生,不得纳入“两免一补”资助范围。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即可申请资助,但在排序时应本着品学兼优贫困生优先的原则。

(1)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残疾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

(2)父母一方死亡、离异的单亲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孤儿学生仍按有关规定执行。

(3)经民政部门确认的农村低保或农村特困救助范围的家庭子女;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子女。

(4)因受灾、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子女等。

2、资助贫困生工作主要由县级政府负责,所需资金构成:中央提供贫困生免教科书费用;市、县(区)两级承担贫困生杂费,免杂费以市级为主,市负担比例(根据各县区可用财力凡人均可用财力超过2万元的,市负担60%,不足2万元的市负担70%,余下部分由县级财政负担)。补助贫困生寄宿学生生活费由县负担。20*年资助面积达到贫困生的35%,20*年资助面积达到贫困生的70%,到2007年基本实现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享受免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目标。

二、资助方式及标准

1、资助贫困生的方式主要包括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包括免贫困寄宿生住宿费)、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具体资助方式按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选择全部或部分项目进行资助。特教学生(包括残疾、孤儿)必须享受免全部教科书费,基本免除杂费。

2、学生享受免费提供的教科书按国家规定应优先选用经济适用版教科书,如果选用彩版书超出的费用由县(市)区承担,但所有学生必须使用相同版本的教科书。今年春季由县(市)区统一采购,已收取书费的一律退还给学生。秋季后由省统一采购,不许再向贫困生收取书费。中央财政对贫困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必设科目的教科书,小学包括品德与思想(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外语、科学、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等);初中包括品德与思想、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选择生物、物理、化学)、历史与社会(或选择历史、地理)、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等)。20*年享受免教科书费的贫困生,20*年春季应继续予以资助。免费的教科书扉页上须标明“本书由国家免费提供”字样。免杂费按省规定的“一费制”标准:农村小学1-2年级每生每年130元;3-6年级每生每年180元;农村初中每生每年235元;特教生每生每年200元。补助寄宿学生的生活费,小学每生每年一般按250元掌握,初中每生每年一般按400元掌握,特教生每生每年一般按250元掌握。

3、各县(市)区要积极筹措资助资金,并将资助贫困生资金足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按责任承担免杂费资金,逐步安排寄宿生生活费,不得降低资助比例,减少资助人数,不得按在校生平均分配资助资金或轮流资助贫困生。

三、资助申报、审批程序

1、贫困家庭学生每学年评定一次,根据贫困家庭脱贫返贫的实际情况,对受资助贫困生及时做出调整,保证贫困家庭学生得到资助。申请资助的学生一般于每学年开学初,由本人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填写《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申请表》,并向学校提交由所在村(居)委会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

2、学校对申请资助学生的有关情况进行认真审核后,按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程度排序,提出贫困生资助名单和资助形式,在学校和学生家庭所在村(居)委会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7天。公示无异议后,学校将受资助名单、资助形式和公示情况上报县(市)区教育局审核确定。

3、学校通知受资助学生填写《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领取表》,并由学生及其监护人和班主任签字确认后领取补助资金。

4、免杂费、免教科书费的资金原则上不发给学生本人。免杂费的资金由学校集中使用,补充学校公用经费;免教科书费的资金要集中掌握。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的生活费原则上由学校集中掌握,也可分月发给学生。

四、资助情况上报

各县(市)区要及时向市教育局、财政局报告“两免一补”经费的落实情况和工作进展情况。每年再分春、秋两季及时上报资助贫困生情况,内容包括:由河北省教育厅、财政厅下发的资助贫困生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生成的上报电子信息数据,及打印生成的《河北省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县级基层报表》、《河北省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统计报表》、《河北省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申请表》、《河北省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花名册》、《河北省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领取表》、《河北省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转出花名册》。

贫困资助公示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档案;资助工作

贫困生档案作为一种新型的工作档案,产生在高校日益完善的学生资助工作中,相对于普通档案,它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和操作流程。建立完备的贫困生档案,可以全面地了解掌握在校贫困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对于客观了解和分析高校贫困生的个性特征,及时解决贫困生学习和生活问题,做好高校的济困助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贫困生档案的建立程序

由于高校贫困学生身份的流动性和家庭情况的变化性,使得贫困生档案的变动性比较强。鉴于贫困生档案的这种特殊性,贫困生档案的建立和管理程序应与普通档案有所不同。一般来讲,应由学校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院系审定工作组、班级认定评议小组,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认真、负责地共同完成此项工作。贫困生档案的建立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一)学生提出申请

学校在向新生寄送录取通知书时,同时寄送《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持该表到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以证明其家庭经济的实际状况。学生入学后,向班级贫困生认定评议小组提交申请材料时,应同时出具此表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二)班级民主评议

以班级为单位成立贫困生认定评议小组,负责认定的民主评议工作。班级贫困生认定评议小组收集好《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并组织申请学生填写《贫困生档案申请表》。班级认定评议小组根据学校制定的贫困生认定标准及学生提交的材料,结合学生日常实际消费水平,以及影响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情况,进行民主评议。认定评议小组进行民主评议时应重点考虑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成员长期患重病、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的学生,最后确定本班级各档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报院系认定工作组进行审核。

(三)院系审定

院系认定工作组要认真审核认定评议小组申报的初步评议结果。如有异议,应在征得认定评议小组意见后予以更正。

(四)公示

院系审定工作组审核通过后,要将持有贫困生档案的学生名单在本院系范围内进行公示。如有异议,学生可向院系审定工作组提出质疑。审定工作组应在接到异议材料的3 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对院系审定工作组的答复仍有异议,可向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请复议。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应在接到复议提请的3 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情况属实,应及时做出调整。

(五)特殊程序

学生由于家庭突发变故造成家庭经济困难,需要申请贫困生档案时,辅导员可在了解部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经院系审定工作组审核后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审批。

(六)建立贫困生档案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汇总审批各院系审核通过的《贫困生档案申请表》,以此为依据建立贫困生档案,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贫困生电子档案。

二、贫困生档案的主要内容

(一)贫困生的个人信息

其中应包括贫困生本人的基本信息、家庭信息、曾获资助情况、家庭经济困难相关证明材料等。家庭经济困难相关证明材料作为贫困生档案的基础材料,应由证明材料的出具者和审核者如当地村(居)委会,民政部门加盖公章方可视为有效。这些文件和材料是贫困生认定最为有效的证据,也是贫困生档案最原始、最基本的内容。

(二)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产生的各项原始材料

关于贫困生的认定,各高校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一般会进行深入的审查工作。学生需要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贫困生档案申请表》,这两项表格是贫困生认定工作产生的基本材料。基本审查通过后,提出贫困生申请的学生,需要通过班级民主评议、拟评定的人员名单需进行公示,班级民主评议的结果和公示期间学生的反映材料也是贫困生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部分材料可以证明贫困生身份认定的真实性。

(三)贫困生在校期间获得各种资助的情况

目前,国家对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已经比较完善,许多贫困生在入学前或一入校就能享受和获得国家、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资助,从而产生纪录资料。贫困生档案管理人员应及时收集和整理学生接受资助的原始材料,尽可能完整地归档,以便及时了解每个贫困生获得资助的状况,从而合理分配资助资金,避免发生重复资助和遗漏资助现象。

(四)贫困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相关材料

贫困生的学习成绩单、获得的各种奖励等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贫困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的资料,也应进行记录和归档。

(五)贫困生心理健康材料

研究表明,高校贫困生在经济贫困的同时往往会面临着另一个问题—————“心理贫困”, 常常表现出自卑、抑郁、人际交往困难、疑惑嫉妒、怨恨等心理问题。而贫困生档案则可以在高校预防学生“心理贫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贫困生档案中可以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立的心理档案,如心理状况测评报告等。此部分内容可作为学生辅导员和心理咨询人员对于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参考资料,从而有利于把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从而及时地帮助其健康成长。

三、贫困生档案的管理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高校贫困生档案的材料必须客观真实地反映贫困生的基本情况,能够实事求是地描述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受资助情况、学习及获奖励情况、心理状况等,从而为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贫困生档案的真实性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档案形成过程的真实;二是档案内容的真实,即档案中记载的内容与该内容所针对的社会活动的客观实际相一致。为保证贫困生档案的真实性,除了在档案的收集整理过程中要求准确细致外,在贫困生档案完成组卷之前,还应对贫困生档案的真实性进行鉴定。而对档案的内容鉴定,应主要侧重于档案价值的有无、价值的大小,而非进行“真伪鉴定”。

(二)动态性原则

贫困生档案的建立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贫困生家庭环境的变化,学校各项资助工作的开展,需要档案管理者对贫困生档案的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在日常档案维护中,要客观真实地对贫困生的成长以及变化进行评价,就必须及时了解贫困生的学习、生活等变化情况,因此,贫困生档案的整理工作也应当每学期开展一次。同时,鉴于贫困生资格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比如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得到了改善,贫困生通过自身努力或社会资助,摆脱了贫困,而有的非贫困家庭可能因遭受意外变故而陷入贫困等,从而导致贫困生的资格需要重新确认,这种贫困生资格的变动应当客观及时地反映到贫困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及时为突然陷入经济困难的学生建立新档案,对已摆脱贫困学生的学生档案予以注销。

(三)信息化原则

为提升工作效率,贫困生档案管理应实现信息化。贫困生档案的信息化可以充分保证贫困生档案内容及时有效地更新。贫困生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可以依托校园信息网络系统进行,通过贫困生档案管理软件平台,将贫困生档案的建立、修改、鉴定、注销等工作融入这一平台,可以面向全校各个部门及院系收集信息。贫困生信息系统的最大优势是保证了贫困生信息的共享性。学校各部门可以共享贫困生的电子档案,为针对贫困生开展的各项工作的展开提供了便利。贫困生档案信息化的实施,也能够对贫困生档案系统运行的规范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政一,谢昌炜.高校建立贫困生档案刍议[J].四川档案,2007,(1).

[2]臧运蕾,王磊.高校贫困生档案的建立与管理[J].兰台世界,2009,(9).

贫困资助公示报告范文第3篇

效能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3―0026―01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涵盖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奖、助、贷、勤、补、免”等多种形式共存,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企业和个人广泛参与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初衷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保障教育公平,强化学校教育的德育功能。因此,此项工作被誉为民生工程、德政工程。

一、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定位不准,德育目标不明确。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资助工作既有扶贫性质,也有德育功能。但是,扶贫是为了助学,是为了贫困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教育性才是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属性。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把学生资助简单理解为“扶贫”,把无偿资助当“免费午餐”等问题。

2. 起点低,德育对象不精准。贫困学生认定是学生资助工作的起点和基础。一些地方和学校贫困学生认定办法、认定机制不健全,存在相关证明材料不完善、由班级随意指定、轮流座庄、以奖代助等问题,造成受助对象不准确,资助工作所附着的教育功能存在无的放矢的问题,不仅失去了资助的教育功能,还在学生及家长中造成不良影响。

3. 机制不完善,德育载体缺失。在资助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把德育渗透于学生申请、材料举证、信誉承诺、班级评议、学校审核、资助部门审核等各个工作环节。但部分学校和资助机构不能严格按资助政策行事,没有制定和细化资助实施细则,甚至图省事,简化形式,忽略过程,不能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更谈不上在资助过程中开展德育教育。

4. 宣传教育不到位,德育内容简单。学生资助工作被喻为“阳光工程”,就是要把资助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就是要阳光操作,把资助资金用在最需要资助的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宣传不深入不全面,致使部分学生及家长只知资助就是“发钱”,却不知资助所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

二、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的对策

1. 正确认识学生资助工作的德育功能,挖掘资助政策所蕴含的德育内容。将资助工作与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与学生的家风结合起来,努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节俭教育活动,在广大学生中培养有担当、自强的责任意识,厉行节约、反对奢侈的节俭意识,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诚信美德、感恩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积极完善运行机制,培养规则意识。从学生申请和贫困学生认定入手,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确保每名受助学生提供的家庭困难情况及相关证明材料的真实准确。通过信誉承诺、班级评议、民主推荐、公示等程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受助学生的制度意识、程序意识和规则意识。

3. 改进资助工作作风,注重人文关怀。学校和资助机构工作人员应进一步改进工作,提高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努力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切实实把资助资金分配给最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同时在经济上资助的同时,给予贫困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工作态度和方法,让贫困学生感受到更多的心灵温暖和精神支持。

贫困资助公示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资助:贫困生

近年来,我国的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按2010年农村贫困标准1274元测算,农村贫困人口为2688万人。对高校来说,贫困生一直存在。这些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高校贫困生的存在,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短时间也将持续存在。统计表明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为30%左右,特困生比例约为10%~15%。为了满足教育需要,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政府也承诺不让每个贫困学生因欠费而辍学,从1987年开始,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就相继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旨在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奖、贷、助、补、减”五项内容。通过发放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来资助困难学生。还有些高校吸引社会资金以奖学金的形式资助学生。

但是,在资助的过程当中,对于贫困生的界定标准、审核办法、资助发放办法等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贫困生身份认定困难

高校按照财政部、教育部印发的《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本学校的贫困生认定办法。具体是由学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出具乡、镇、街道盖章的《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并填写《贫困生消费情况调查表》一班级成立考核小组进行调查其表格所填写的内容是否属实,并填写调查结果一学院(系)审核一贫困生名单公示一贫困生建档一报学生处汇总。

由此可见:是否能被认定为贫困生,重要依据是“三级证明”,在校生的家庭收入、日常消费及影响学生家庭经济状的特殊因素等虽然都纳入到认定当中,但要做到准确衡量非常困难。对于刚到学校、对政策了解不清家庭真正困难的学生不一定在十月进行“贫困认定”这项工作时能提供证明,而不少地方只要想开三级证明就可以开到,对大一学生来说,仅凭本人申请和三级证明进行认定,很难做到准确认定家庭是否困难。

二、救助形式单一,覆盖面窄

很多学生认为资助政策确实解决了一部分特别贫困学生的问题,但“扶贫济困”功能并没有真正达到。这不仅是因为贫困生认定机制不合理,也因为资助政策体系的“覆盖面”不够宽。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的“奖、助、贷、补、减、勤”六大形式中,奖、助、贷体系都在逐渐完善并且力度较大。现行的资助政策国家励志奖学金比例为3%,助学金比例20%。国家奖学金每生每年8000元,国家励志奖每生每年5000元,助学金标准为2000-4000三个档次,助学贷款只要有需要都可以办理。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设置少,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出于安全考虑,很少设置。社会奖学金对高校现行的资助体系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但这些资助往往会要求学生的专业、生源地、民族甚至性别等。这也影响到资助工作。

三、励志作用难以体现

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发放金额远远高于其他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奖励。在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选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家庭贫困”和“品学兼优”同时作为评选条件,使许多学习好但没有被“贫困认定”的学生失去了评选资格,造成有些同学不理解、心里不平衡。引发学生对高校政策体系公正与否的质疑,不利于学生、学校、社会之间的和谐。

以上说明,问题的关键在于完善贫困生确认制度。如何准确地辨别、认定贫困生,当前的各高校并没有一套真正行之有效的评定标准,从而导致了国家资助金未能完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1、改变国家助学金发放主体

贫困生认定主体和国家助学金可以改为在生源地进行发放。生源地政府作为地方政府,对当地的情况比较熟,可以使当地民政部门来对贫困生家庭进行实地考察,多方位全方面的调查审核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判断学生家庭是否属于贫困家庭。并且,学生的资助金额应该由生源地政府财政承担一部分,这样就会避免当地政府随意开出“三级证明”。

2、从低年级建立贫困生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可以从小学开始,对特殊地区、特殊家庭的同学建立系统的贫困生档案。由于我国现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是免费教育,小学、初中的老师忽略了对贫困学生的关注和帮助。我国大部分的小学、初中老师都是当地人,对当地的经济情况比较了解,也可以及时家访并做好与当地家长交流,因此由他们来做贫困学生的认定工作相对来说就比较方便、到位和准确。

3、使资助形式多样化、完善资助育人体系

单纯的仅凭家庭困难认定就可以获得金额较大的无偿资助易导致贫困生责任意识的淡薄。应该强调诚信教育,建立健全学生表彰制度,树立典型,弘扬先进。使奖助学金的激励作用进一步加强。

贫困资助公示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 贫困大学生 资助体系 实效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虽日益提升,但仍有部分人群处于贫困的生活状态,而在于高校当中此类人群也仍然存在,这也给来自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增加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因此,我国根据贫困生相关情况出台了一系列资助贫困大学生的相关政策和实行方案,各高校也逐步将资助育人工作融入到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使之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而加强对大学生尤其是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以全面提升学生资助工作的水平为目标,继续贯彻全国资助工作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全国资助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受助学生管理,深化诚信感恩教育,强化贷后管理,全面关注贫困学生,虽然已有了相应的助学系统体系,但这套体系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足,这也体现了资助体系的仍有不完善之处,对此不足如何更好的发挥资助体系的实效性成为了我们所关注和分析的重点。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w系

资助体系指的是“资”和“助”两种为主体的帮扶形式。其中有两层含义:一是物质上的帮助,二是指精神上的支援,是慈善理念的体现。我国高校资助工作主要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中开展的,为符合家庭经济困难、学习成绩优异、思想品德端正等相应条件的学生,提供帮扶、无偿的经济援助或奖励,鼓励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工作。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首先要具有明确清晰的工作思路,这是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关键。在平时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面对这样两个问题:学生资助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标准在哪里?在一般人看来,学生资助工作不过是帮家庭困难的学生贷贷款、发放一些困难补助,组织他们开展奖助学金评定及勤工助学活动而已。实则不然。通过反复学习国家相关资助政策和资助工作有关文件精神,反复讨论、思考,我们逐渐有了清楚的认识,那就是,学生资助工作不仅仅是对贫困学生在经济上给予救助,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在精神上更加富足;不仅要教会他们如何应对困难和挫折,而且更要帮助他们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自信、自立、自强的顽强精神,培养他们学会感恩,学会承担责任,自觉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等。认识统一后,思想上就达成共识:加强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才,无疑是资助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资助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作用

奖学金,主要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起到成才导向和励志榜样的示范作用。当前我国的奖学金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国家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为中央财政出资设立的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层面为学校用办学资金设立的奖学金。助学金,主要是无偿性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助学贷款,是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主要分为: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贷款、一般商业贷款等。勤工助学,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兼职的形式通过自身劳动获得的报酬,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的行为。学费减免,是针对在困难的基础上部分特殊学生群体,因家庭经济困难或家庭背景因素,给予降低、甚至免收学费的政策。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认定

在工作实践中,做好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奖、贷、勤资助体系。高校每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办学、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5%的经费用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坚持规范、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保证专款专用,合理使用,并帮助困难学生从各种渠道获得经济资助,满足其大学生活的基本需要。这也给高校贫困大学生认定提出了准则和规范,高校应制定相应的办法根据学生的相关情况对其进行认定,明确资助对象、把握资助标准、完善申请程序,公正、公平的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对此也初拟了以下相关贫困生认定办法:

1.申请特困生补助确认的步骤

(1)申请特困生补助的学生,提交《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当地有关部门所开的相关证明材料及学生个人家庭经济情况说明。前两个证明材料须加盖“三级部门”所盖的鲜章;城镇户口而言,三级部门指社区,街道办事处民政专有章,县(区)级民政局;农村户口而言,三级部门指村委、乡(镇)、县(区)级民政局;

(2)年级辅导员除认真审核必需具备的证明材料外,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表现,平时消费情况也是特困生评定的依据之一,在进行评定时要确保公平、公正、公开;

(3)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未主动申报;

(4)各院(系)在评定时要按困难的程度排序并研究确定特困等级,在公示五天无异议后由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签定意见,再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2.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请临时特困补助。

(1)自身遇到意外伤害或因患严重疾病等造成生活困难的;

(2)在校期间突然受伤或父母丧失劳动能力的;

(3)因家庭发生突然变故或自然灾害造成经济困难的;

(4)有其它特殊情况的。

3.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学校可以取消其受助资格,并给予相应纪律处分。

(1)触犯国家法律、法规或违反校规校纪受到学校纪律处分的;

(2)在申请困难补助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3)生活不节俭,有高消费行为的;

(4)休学、退学或保留入学资格的;

(5)有其它情况的。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实效分析

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在政策落实的情况下还要将学生资助工作的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加以整理、归纳、运用和共享真正起到体系实效的作用。也就是说将贫困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建档立卡,实行资助实效的网上申请、受理、审核以及审批等实行动态管理、统计分析并。

(一)资助宣传的广泛性实效性

1.多方位宣传高校资助政策

通过校园媒体和网络传播大力宣传高校的资助政策,以受助学生成长典型为例弘扬励志成才典范,通过宣传让每一位学生家长能够了解国家的资助政策,能够让更多的群体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持学生资助工作,这也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

2.广泛宣传资助政策,有助育人工作

广泛宣传资助政策也是资助助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能够使贫困大学生全面的了解国家高校资助政策,鼓励贫困大学生,全身全意心地投入到专业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资助让学生更好成长是高校的共同目标。

(二)心理健康,感恩方式有待加强

全国高校将资助作为重点工作,但对于贫困生心理的关注涉及甚少。从资助的体系上分析,要将资助工作完善并真正的落到实处,必须将资助工作与心理健康相结合。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变化特征,高校可以专门开设针对贫困生自卑心态的心理咨询,这些咨询应当更多的从励志成才的角度向学生灌输思想,使得学生真正的领会自强、自立。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特殊学生群体,在巨大的经济压力面前,很容易产生自卑、攀比心理,容易产生严重的思想压力,甚至诱发心理障碍、违法违纪行为。因此,我们在创造条件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时,要高度重视、密切关怀他们的心理健康,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经济帮困是目标,精神解困才是最终目的。要教育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意识,自觉克服自卑意识;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注重经济困难学生挫折调节能力的培养;教育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他们树立诚信意识,要诚实做事、诚信为人,做到诚信生活、诚信学习、诚信就业;加强关爱教育,感恩教育。个人能力有大有小,但都可以尽力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操,善良的人性,高尚的道德品质,滴水之恩,涌泉回报,从个人抓起,使他们养成关爱弱者,助人为乐的品质。提高学生勤俭节约意识贫困大学生应当将感恩融入到自身的奉献和付出思想中。让其正确面对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集体还是他人给予的帮助,都应对其心怀感恩。资助工作绝对不是一种简单的给予,而是一种感恩形式的传播,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传递。

(三)资助鼓励模式共同开启

虽然近几年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大部分的家庭已经走向富裕,但仍有一部分家庭或因病或因意外等原因,造成了家庭经济困难,他们的子女在学习之余还要为上学的费用担忧,在学习、生活、心理上都面临巨大的压力。关注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健康,对他们进行经济上资助、心理上扶持、培养他们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应对生活、学习的困难并最终顺利完成学业,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应从资助和鼓励模式共同开启,贫困学生从经济上给予扶持外,从思想上也要给予他们以支持和帮助。心态上使他们能够充实平衡,缓解心理压力。同时通过多元化的激励使他们提高组织、沟通、协调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通过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在心态和精神层面给他们以引导,激发他们的信心和潜能。

三、完善高校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实效作用

(一)开拓创新,助学筑梦

当前高校学生中的重要群体是家庭困难学生,因此,社会发展角度而言还是高校人才培养,都必须建立良好的资助和育人功能。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一个整体的生资助创新体系,高校应该鼓励他们锐意进取,帮助他们安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让特贫困学生工作有条可依,有章可循,步入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高校要在助学筑梦的道路上为其给予帮助,在内容和形式上开拓创新。

(二)完善制度,公平公正

加强建章立制,规范按章管理是高校所行使资助程序的必须基础,随着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和贫困生的群体不断矿大,高校必须完善资助体系下所含有的一系列的资助制度,使高校资助工作透明化、全面化、制度化,绝对保障资助体系的公平公正,例如在评审的过程中一定要具有公示过程,在审核过程中要具有院(系)认真了解每位贫困学生的报告,真正的解决有困难的学生,着力的为其解决实际的经济困难。

(三)加强鼓励形式,丰富资助育人

加强高校网站建设,及时资助信息和国家最新资助政策,定期召开学生资助工作会议,具体安排部署学生资助工作,确保落到实处,不断促进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顺利推进,完善贫困学生育人工作,以鼓励模式激励贫困生在走出经济困难的同时能够更好的奋斗学习,以优秀的典型事迹激发贫困生思想,让其懂得依靠自身的知识力量可达目标的精神,在自尊心上给予强大的支撑,通过鼓励形式最终使贫困学生达到学习和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目的。

(四)以资助方式促就业发展

由于高校学生对现行的就业趋势了解不够产生迷茫,这其中也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而就业质量不高,生活压力过大,对自身职业规划不清晰等问题。因此,高校仍需加大对国家资助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并c就业工作紧密结合,加强对贫困生职业规划的教育,同等条件下优秀推荐就业单位,提高就业质量,为其解决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俐,张霞,陈溢诗.对新时期做好高校资助宣传工作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4,(03).

[2]巴达日呼.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创新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