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

企业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

企业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第1篇

没有危机可以隐藏

互联网时代几乎没有危机可以隐藏。国外最新研究表明,如果企业不预先建立完善的危机公关战略,并在危机的最初阶段对其态势加以控制的话,危机造成的连锁反应将是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经济损失直至企业信誉和苦心经营的品牌形象毁于一旦。由于IT企业生产的大多是技术含量高的创新性产品,消费者对其产品的性能要求也不同于一般的消费产品,危机公关对于lT企业就更是意义重大。

公共关系由三个完整的要素构成,即社会组织、公众和传播。在危机公关的行为过程中,这三个要素是密不可分的。美国公关专家唐・米德伯格(Don Middleberg)认为:危机指的就是对组织及其领导者的公正会造成威胁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会随着媒介的关注而更加恶化。在现代社会中,公共关系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否则公共关系活动的影响就微乎其微。今天,媒介已成为公司及公司核心利益群体的主要资讯渠道,媒介的披露和报道成为影响公众和目标群体认知的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正确使用大众传播媒介是任何一个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社会组织的重要工作。

负面报道对企业的影响

一般而言,媒介负面报道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轻度危机指影响力小的媒介或个别中度影响力媒介发表的文章中,有关于公司的不正确描述或负面报道。对于此类危机的处理,企业可与媒介进行一对一的单独沟通,针对出现危机的情节或方面对媒介做出完整的解释,避免危机的进一步扩散,将危机消除在萌芽期。

中度危机指个别有影响力的媒介发表负面报道,并且已有转载。对于中度危机的处理,除做出与上述轻度危机相应的处理外,还应重点预防其它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转载;另外可选择与该媒介影响力相当的亲和媒介,立即接受采访或者发表正面文章予以应对。

重度危机指众多有影响力的媒介爆发负面报道,而且其它媒介进行了较多转载。对于此类危机,与上述两类危机相似的应对方法一般并不奏效。而且事态演变非常快,如果不能果断应对将可能导致企业的灾难。对于此类危机的处理,应采取果断措施,在第一时间进行反应。避免事态恶化。可采取的方式是在找到危机根源、解决直接导致危机的内外部问题的同时,指定企业发言人发表正式谈话、正式声明举行媒介沟通会或说明会等,以企业诚恳的态度对危机问题给予说明和解释,提出改进意见,赢得各方面态度的改变。

微软:利用媒介改善糟糕的公众形象

1999年,微软公司被纽约《公关周刊》评选为全美公关最差公司的第一位,被评价为“骄傲自大、不得人心”。2000年,微软又被指控通过滥用垄断权排挤潜在的竞争对手及伤害消费者利益,从而违反了国家的反垄断法。6月,华盛顿地区法院判决微软应一分为二,虽然这个判决并非最终判决,但对微软的影响很大。于是,微软开始了树立公众新形象的计划。它在《纽约时报》和《今日美国》等各大报纸上刊登了出自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和CEO史蒂夫・巴尔默之手的一封公开信。这封公开信为微软的行为进行了辩护,并宣传了微软的历史。这封公开信称:“我们不赞成法院做出的裁决,并相信美国的司法体系最终会确认――正如该体系以前所做的那样――微软的行为是合法的,可以为消费者带来利益……我们将秉承过去25年的核心价值观,继续开展自己的业务。这套核心价值是:完整、创新、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及发展战略伙伴关系。”这封公开信表明,微软在试图利用媒介的宣传改善它在公众心目中糟糕的形象。一本公共关系行业杂志《名声管理》的出版人和主编保罗・赫尔摩斯(PaulHolmeS)说:“我对这封公开信的第一反应是,微软向正确方向迈出了一小步。”他说,“我认为他们已经改变了许多。以前他们习惯于以一种傲慢、自大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而在过去6个月中,他们已设法收敛了不少。”

微软还通过多方位的宣传以改善自己的公众形象,比如通过媒介报道一贯穿着随便的比尔・盖茨开始注意衣着打扮。这位微软的创始人过去总爱穿着毛衣和卡其布裤子在公共场合出现,而现在,他却经常西装革履,整齐地打着领带。头发也经过精心梳理。他还在最近一段时间加大了对慈善捐款的力度,以他和他妻子的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会――比尔和梅林达基金会拥有的总资产已经超过200亿美元。也许是巧合。就在杰克逊法官正式做出最终裁决的第二天,联合国宣布,比尔和梅林达基金会捐出5700万美元,用来帮助四个非洲国家防治艾滋病。除此之外,微软公司还开展了一场游说和公关战,以缓和联邦法院对其作出的具有潜在破坏性的判决所产生的影响,并争取正面的公众和政治舆论。它还创建了新的贸易团体。在网站上履行对该团体的支持。

可以看出。利用媒介这种传播介质。微软向公众表达了一致和正确的信息,就是微软正在以不懈的努力,挽回在过去数年当中形成的骄傲自大的形象。并争取公众对保持微软不被解体的支持。微软通过同一主题下的多元化的信息,对公司上层管理者参加公众事务的报道,如有关比尔・盖茨个人形象的改变、创建新的贸易团体等,来获得媒介持续的关注。微软的做法还引起一些专业人士的有利评论。这增强了对媒介及公众的说服力。《名声管理》主编对微软改进的评论在这场危机公关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微软利用一切可能的公关手段的组合,全方位地改善公司的形象。以确保公关宣传的最大产出和有效的信息传达。

赛门铁克误杀事件:失败的危机公关

也有不少IT企业危机公关的失败案例,比如赛门铁克的误杀事件。2007年5月18日。赛门铁克的诺顿杀毒软件误杀了简体中文版Windows XP的一个系统文件。造成系统崩溃。由于赛门铁克在国内拥有大量用户,事情发生后。众多的企业集团及个人均受到严重影响,被一些媒介称为比“熊猫烧香”更厉害的一次安全事件。在这次误杀事件中,赛门铁克经历了7次媒介报道高峰期:危机爆发、关注赔偿问题、致歉但避谈赔偿、首例用户索赔、微软“后门”猜测、赔偿方案提前泄露、正式公布赔偿方案。赛门铁克上演了一场跨国公司失败的危机公关,信息在媒介的持续报道中不断被扩散。在这期间,负面信息不断爆出,危机演变呈波浪式蔓延,最终几乎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对赛门铁克的品牌形象和市场营销带来严重打击。

危机事件管理的基本原则

其实,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渠道,其基本态度必须是客观公正的。曾任美国陆

军副参谋长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诺曼・奥古斯丁(Norman R.Augustine)在《危机管理》一书中提到:每一次危机本身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而习惯于错误地估计形势,并使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不良的危机管理的典型。简言之,谁也不能保证永远没有坏消息,如果处理得当,危机完全可以演变为“契机”。如今的微软已经建立起了系统有效的危机公关处理机制。西岸奥美公司为微软公司提供了三条危机事件管理的基本原则以及危机公关时的媒介应对手册。

第一。及时沟通原则。公司内部应建立一个危机通报制度,各部门应该经常沟通,把有可能出现危机的情况通报给市场公关人员,以做到有备无患。如遇危机事件发生。更应及时通报所发生危机事件的情况。

第二,正视与重视原则。如遇到危机事件发生,应正视并高度重视突发事件,不逃避、不轻视。首先做好内部员工的沟通和思想稳定工作,防止正常业务受损;其次要了解危机根源,启动危机处理程序,及时处理直接危机以防扩散;此外,还要启动危机公关程序,消除外部品牌传播中的负面影响。

第三,快速反应原则。对发生的危机事件,应作出迅速敏捷的反应,制定应对解决方案,争取主动权,控制事态发展方向。

在此三条基本原则之下,企业应对媒介报道也有一整套完整的流程:

首先,仅指定一名发言人,确保危机公关期间对外发言高度一致,其他任何人接到媒介问询,原则上均应转由发言人回答。

其次,对待媒介的态度应友善,切忌当媒介提出敏感、尖锐问题时,表现出非常抵制的态度,这将妨碍与媒介的有效沟通,对危机问题的解释可信度将打折扣;切忌说无可奉告,此说法的后果是媒介将会认为危机中的问题就是事实。

再次。对待媒介态度要诚实,实话实说,表现出接受媒介监督的态度。切忌寻找托词或歪曲事实。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事实都要告诉媒介。

企业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第2篇

一、建立企业危机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企业危机管理是指在危机爆发前,对所有可能导致危机发生的因素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预测、分析、防范,并在危机爆发后以迅速、有效的方法,将危机损失降到最低的管理过程。企业危机管理通过监测、预控、决策和处理,达到避免、减少危机的危害甚至将危机转化为机遇。

现代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宏观环境的恶化往往是引发企业危机的导火索,如果企业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或反应缓慢,随着风险的不断累积,就可能爆发企业危机。企业危机具有意外性、聚焦性、破坏性、紧迫性等特点,它带给企业的是突如其来的灾难,严重威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此外,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细胞,其生产经营过程牵涉到职工、供销商、债权人、担保人、消费者等利益相关人,因企业危机导致的停产歇业将严重损害相关人利益,可能造成集体上访、哄抢企业资财等严重后果,危害社会公共秩序,直接或间接地引发公共危机。由于种种原因,企业总体上危机意识不强,一旦发生危机事件,企业容易手足无措、坐以待毙,加重和扩大企业危机的危害性和打击面,危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建立企业危机管理机制,有利于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

二、建立企业危机管理机制的指导原则

为确保企业危机管理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建立企业危机管理机制应遵循以下五项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原则。采取超前行动,及早发现引发危机的线索和原因,预测出将要遇到的问题以及事性发展的趋势和程度,制订出多种可供选择的应对计划,将危机控制在萌芽阶段。

2.企业主体原则。企业危机严重威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认真学习借鉴和吸取企业应对危机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强化内部控制机制,提高抗风险能力。

3.政府引导原则。政府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危机管理机制;要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强化外部监管和监测预警,快速处置企业危机,确保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4.信息共享原则。企业危机管理机制应以充分的信息资源为支撑,政府要建立企业信息共享平台,汇集相关部门监管信息,为预测和处置企业危机提供决策依据;要推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加强信息交流和工作配合,齐心协力抵御企业危机。

5.重点实在原则。企业数量庞大,管理基础参差不齐。要建立健全大中型企业、行业龙头的企业危机管理机制,通过试点积累经验、树立样板,再逐步在其他企业推广。

三、企业危机管理机制的内容

1.正确认识企业经营环境,强化危机意识。企业经营者不仅要有竞争观念,也要有危机意识;更要掌握危机管理方法,并把危机管理的具体措施落实到行动中。企业要认识到危机是可以管理的,只要具备健全的管理机制,即使危机来临也能够从容应对并将损害降到最低。此外,还要认识到危机中蕴涵的机遇,如果能恰当处理,危机也可能转化为商机。

2.组建企业危机管理机构,搭建管理平台,应组建企业危机管理小组,作为企业的常设管理机构,随时分析危机情境,重点分析危机信号,把握危机先兆。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沟通各个部门与危机之间的对应与协调,以保证整个机制的有效性。

3.制订企业危机管理计划,明确防范意识。危机出现的时间、地点和造成的损害等虽然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但可以根据本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及内外部环境的互动规律,提前预测危机,梳理危机可能的发生点,并对潜在的危机诱发因素做出应对预案。制订一整套危机管理计划,明确怎样防范,一旦危机爆发又应如何做出针对性反应等。合理利用一切所需资源使危机处理行为更加科学、有序、高效,避免危机处理时的盲目性、随意性和顾此失彼的现象。

4.建立企业危机预警,落实防范措施。在企业危机管理中,危机防范是成本最低的危机管理方式。在制定各项危机处理措施之前,都应建立有效的危机预防机制。在具体工作中,要根据自身特点,在内外部经营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及时捕捉信号,加以分析处理,将所有可能的突发危机事件列举出来,研究其发生机理,预测可能的后果。危机管理小组要密切关注企业经营相关的微观和宏观环境的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危机前兆,超前解决,争取主动。

5.启动危机应急方案,应对企业危机。

企业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第3篇

金融衍生品对企业的作用,可以是投资渠道,也可以是风险管理工具。

由于衍生产品杠杆大、风险高,对于企业而言不是适宜的投资工具,尤其是应当避免滥用衍生产品进行与企业主营业务无关的投机;而风险管理对企业有重要意义,这切实关系到了企业进行成本和盈利控制,保证经营平滑有效。实践证明,有效地利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可以成为企业运营的竞争优势之一。

就宏观层面而言,中国经济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逐步增大,中国经济的重大事件会给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带来波动,反之,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又会严重影响中国企业的经营,各种金融风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一点,从各类大宗商品在境内外交易所市场价格联动上表现得日益突出。

同时,中国的金融操作能力和影响力与经济地位并不匹配,具体表现在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境内相关人才和金融机构的能力没有跟上需求等方面。

事实上,企业风险管理已经不仅是企业层面的工作,而是关系国家经济全局的大事,政府对企业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近来国资委领导对此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推动中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具有关键作用。

在微观层面上,企业不能回避金融风险管理。消极对待金融市场的波动,必然将企业的经营完全暴露在市场风险之下,一旦出现不利的极端情况,企业将无法有效应对。

但是,基于衍生产品的复杂性,企业必须以最审慎的态度开展业务,完善企业内部操作流程和风控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操作、监督和控制风险管理平台,同时主动和谨慎地建立对产品的深刻理解,充分周到地考虑意料之外的风险,认识到风险管理的中心是人,建立有效的沟通,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具体操作上,务必避免投机盈利的冲动,必须确保是“保”而非“赌”,运用套保工具而非投机工具,选择适宜的套保“量”和“价”。事实上,在过去几轮金融危机中,国内外均有不少企业由于滥用衍生产品进行投机,违反了其套期保值的初衷,最后在市场巨变中损失惨重;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不少企业由于坚持套保的原则进行风险管理操作而安然渡过金融危机,为企业的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验提醒我们,进行积极的金融风险管理,坚守“保”而非“赌”的原则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国际投行往往起重要作用,但是国际投行完全受盈利驱动,同时多数都进行离岸运营,中国无法最终管理和约束境外国际投行。

实践中,大量存在国际投行不当营销情况。它们有时会利用在信息和市场能力不对称上的优势,包括定价能力、法律理解和产品经验等方面,使中国企业居于不利地位。本轮金融危机的经验再一次印证了,当市场出现不利的极端情况下,这些国际投行的优势往往会使中国企业处于雪上加霜的困境,这反而违背了风险管理操作的平滑风险的根本目的。

最近,国资委副主任李伟表示,央企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需要开展第三方风险评估,这是在与国际投行合作时,非常重要的一个风险防范机制。希望国家能够进一步在政策上规范企业风险管理业务,支持国内投行对中国企业风险管理业的参与,进行第三方风险评估,充分调动各种力量帮助中国企业解决风险管理问题。

近年来,一些国内投行在衍生产品业务和金融工程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研发力量,基本上已经基本具备了为中国企业风险管理提供咨询顾问的业务能力。同时,国内投行为中国企业服务的长期定位和经验,也能够帮助避免国际投行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和片面追求利润的短视行为。

风险管理操作的目的,并不是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而是通过风险管理操作,可以平滑企业利润,降低利润波动

性,减少极端事件对公司持续经营产生的影响,保障公司持续稳定经营。

李祥林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风险官。曾在花旗银行和巴克莱投行担任全球信和衍生产品数量分析和研究部负责人。

企业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企业人本管理的思想基础和科学理念,探讨了企业人本管理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人本管理思想在企业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应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利,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化企业实践更是证明,科学管理的基础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即强调人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实行人本管理。事实上,企业是人为的组织,而人是有意识的,因此,管理就不可避免地会因不同人的不同意识而有所区别。企业人本管理的出发点正是由此而探求人性的光辉,推动企业的进步。

    一、企业人本管理的思想基础

    作为一个企业,强调以人为本,围绕人的能动性、凝聚力和创造性来运行,而不再把人作为管理的工具或手段,是对人的认识的升华。

    (一)人是主体

    正是因为人类的不断实践,才导致了物物交换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正是因为人的自身发展,才使早期的手工作坊演变为今天的现代化企业;也正是因为人的持续创新,才使企业向着更高层次和更加文明的社会组织形态发展。其中,人决非只是单纯的经济人,同时也是社会人。充分认识、遵循并运用这一规律,无疑是实施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明智之举。

    (二)人是资源

    在企业传统的人、财、物三大要素中,财力资源总是有限的,物力资源也并非无穷,只有人力资源可以连续投资,反复开发;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的利用,时间价值的体现,数字空间的拓展,也都离不开人的意识力和创造力;事实上,人是最具有灵魂力、情感力和推动力的,是具备比任何物质价值更大的物质,是支配和利用其他一切资源的资源。

    (三)人是资本

    众所周知,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其投资含量越高,资本的积累量即知识、智慧、技能、经验、健康等的存量也就越丰厚;其开发层次越深,就更能设计和营造出完美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在企业活动中,人无疑是可以反复开发并能转化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资本,是一种价值含量极大的无形资产。

    二、企业人本管理的科学理念

    企业人本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如何考虑人的特性,克制人的陋习,展示人的才华,其中的科学理念,应着重体现在:

    (一)尊重人的本性,点亮人性的光辉

    顺应人性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而人有勤奋、积极、光辉的一面,也有懒散、消极、阴暗的一面,问题在于如何通过生存竞争加以引导。企业人本管理的首要使命就是要激发企业职工奋发向上、励精图治、勇于追求的时代精神;引导企业职工树立敬岗爱业、温和友善、直面人生的生活态度,做一个真正的人,仁爱的人,求美的人。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的本性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的追求的最高层次,更是人类对自身认识的高度回归。

    (二)凝聚人的合力,共创繁荣和幸福

    企业的工作是由许多职工共同承担的,大家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是不可缺少的;个人的价值,在于他是否尽职尽责地去演好自己的角色,企业的价值则通过具体的人来体现。企业人本管理的任务就是要使企业职工都能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做到知人善用,用人所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相互之间同甘共苦,彼此尊重,互爱互助,齐心协力;所有职工都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共同开创企业的美好未来。正所谓以公平心平等相待,以责任心同舟共济,以感恩心创造和谐。

    (三)开发人的潜能,回归生命的价值

    人生不仅仅是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其价值更体现在为社会、为别人奉献自己的力量的方面。企业人本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塑造企业职工自觉的创新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境界,通过终身教育,授其所需,补其所缺;以其知识、智力和技能为依托,不断实践,持续创新;最终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展示每个人的生命价值,从而获得生命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正如着名作家肖伯纳所说:“生命中真正的喜悦,源自于你为一个自己认为至高无上的目标献上心力的时候。”

    三、企业人本管理的基本原则

    企业人本管理的思想基础在于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其科学理念更是体现了人的主导作用。因此,在企业实践活动中,其人本管理在强调人性化的同时,还应注重和谐共赢,创造性发展。

    (一)人性化原则

    人本管理的要义之一就是尊重人的本性,点亮人性的光辉。因此,企业管理方式理所当然地要从以物为中心的刚性管制(人治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人本管理);从治理人的自私与懒惰的本性转向引导人的服务与创造的潜能。换句话说,就是要把人当作人看,认可人的原生态,尊重人的本来面貌,理解人的正当的生命状态。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工作环境、文化氛围、资源配置等,均以是否有利于人的特质发挥与长远发展来考虑,从而激励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发挥人作为万物之灵的潜能。

    (二)和谐共赢原则

    企业人本管理讲求凝聚人的合力,共创繁荣和幸福,就是要在人性化管理的同时,建立起公开、公平、公正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所有成员弱化由岗位带来的特权,平等友好地共生共处、互相协调;使每个人既要在人格上、政治上一视同仁,又要承认人的能力、职责导致的收入上的差别;既要能谋求各自的个性化发展,又要能融合企业的整体化运作。总之,要做到机制合理、考核科学、奖罚分明,让所有成员凝聚在一起,共同建立起与企业兴衰与共的物质与精神联系。

    (三)创造性原则

    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索取,开发人的潜能,意在创造。正是人类的不懈追求与创新,才促进了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因此,企业人本管理的核心,就是要促进员工不断地将自身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企业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所谓“管理就是服务”,其实质就是为企业员工充分发挥其创造力而服务,只有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够使每一位员工的生命活力得到完美地展现;只有充分重视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对员工的终极关怀,使其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企业带来效益,为社会创造财富。

    四、企业人本管理的实践活动

    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实质是以人的能力为核心的管理,这不仅是重视人才,而且也是尊重个性;不仅着重于人才的定位,更是关注人力的发挥。为此,企业必须为职工搭建展示才华与体现价值的平台。

    (一)铺设公平、公开、公正的人力资源建设平台

    企业建设从人本管理方面着手,主要是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这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领导机制,包括行政领导和专业领导。前者应当统揽大局,决策果断,放权授权,从善如流;后者应该专业才华横溢,善于真诚合作,充满人生关爱。

    2、测评机制,包括岗位测评和人才测评。前者强调工作的客观需要,并非因人而异;后者评价人的真才实学,是与岗位有关。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

    3、动力机制,包括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物质是生活的基础,精神是生活的追求;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压力机制,包括竞争压力和目标责任压力。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也是管理法则;没有目标的牵引,就不会有奋斗的方向;没有竞争的挑战,就不会有成功的喜悦。

    5、约束机制,包括制度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前者强制约束人的非规范行动,后者自我约束人的非理性做作;两者都应该转化成为人的自觉行为。这就叫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6、保障机制,包括社会保障和法律保障。前者确保人的日常生活不用担心发愁,后者确保人的基本权利不受非法侵犯。这也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良性翻版。

    7、升迁机制,包括职务升迁和职称升迁。前者着重于对其管理能力的赏识,后者着重于对其业务能力的认可;两者经常是有机的统一。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是对该机制的最好注释。

    8、淘汰机制,包括人员淘汰和设备淘汰。要竞争就必须有淘汰,没有生存的危机感就不会有永久的上进心;没有失败者的出局就不会产生激励效果;没有旧事物的破,就不会有新事物的立。

    9、环境机制,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前者是指工作场所和工作条件,后者是指人际关系和行业风尚。宽敞明亮的处所让人心境开朗;技术先进的设备令人工作顺畅;和谐友善的关系叫人心情愉悦;朝气蓬勃的行风使人精神振奋。

    10、发展机制,包括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前者致力于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补缺补差,后者追求个性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塑造创新精神,展示人格魅力,显现生命价值,正是人生的崇高境界。

    (二)造就合理、合用、合情的人才开发战略平台

企业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

一、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两年来这场危机似乎仍没有见底,甚至愈

演愈烈,形成了一种“蝴蝶”效应,引发全球金融风波。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由于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外汇储备部分损失,出口困难,失业增加,经济增长减缓。

首先,雷曼破产对于国内各大银行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损失。截至目前披露的情况,行持有的雷曼债券,不完全统计在8亿美元左右。其中,工行1.52亿美元、中行1.29亿美元、招行7000万美元、交行7002万美元、建行1.91亿美元、兴业银行3360万美元、中信集团1.59亿美元,其他银行正在核对所持雷曼债券,相信还会不断增多。这就直接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收益。其次,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海外机构的经营活动会受到影响。当众多著名金融机构受次贷冲击损失严重甚至陷入危机时,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信心肯定会受到打击,进而影响整个银行业的经营环境。银行海外机构在当地开展业务时很难避免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最后,次贷危机导致我国的出口需求下降,出口导向型企业的盈利将下降,部分中小企业甚至会面临生存危机,我国商业银行先前对此类企业发放的贷款的风险上升。

次贷危机虽然重创了全球经济,但在我国政府灵活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只要我国商业银行对次贷危机的影响保持清醒的认识,切实加强风险管理,就能将次贷危机的不利影响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二、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存在的问题

金融机构没有正确评估其面临的一系列风险是其在次贷危机中遭受重大损失的重要原因。这给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敲响了警钟。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还不够完善和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本着审慎的基本原则,来看待我国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现存问题:

1.不够重视贷后风险管理。由于短期利益驱使和考核机制不合理,银行信贷人员对贷后风险管理认识不深不透,仍然存在重视贷款营销和贷前审查,忽视贷后管理的现象。目前推行的贷款“五级分类”标准约束力不强,本来可以发现的贷款风险隐患,却由于“轻管”,而使其变成实际上的风险。

2.贷后管理经常流于形式。贷后信贷资产检查作为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需要相关人员深入企业监控其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向、认真分析其贷款风险变化情况。可实际情况是信贷人员对不少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放松,无法随时把握企业生产经营变化情况。贷后管理主要是为了应付日常制度检查的需要,失去了贷后检查的真正意义,这是造成贷款预警机制失灵的主要原因。

3.没有建立起直观科学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目前银行对信贷业务贷后风险控制的内容多是定性分析,这些分析因素很难建立起直观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虽然财务状况分析中涉及定量分析,但是对企业财务指标的风险预警、监控信息体系过于复杂,不易于操作。而且这些指标基本上是零散的而非系统的,而且缺少针对性,不易于实践操作。

三、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新对策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日常运营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风险之一,每家银行都很关注信贷资产是否安全,然而相对来说贷后管理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软肋,在金融危机来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信贷资产的贷后管理。

1.及时更新国家及地方政府对各个行业(特别是银行发放信贷的主要行业)的相关政策举措。明确宏观经济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全面完善的进行贷后管理建立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

2.新建或完善客户信息系统,横向和纵向了解行业指标以及上下游企业的财务和运营状况,并及时更新,保持对企业客户的密切关注;并尝试了解企业的销售渠道和管理环境及管理模式,从而进一步了解企业客户的实际经营情况。

3.客户经理应对受危机影响的信贷客户予以高度关注。经常与客户保持联系,每季度及时完成贷后检查,定期了解贷款使用情况,若贷款投入再建项目,可以实地核查;并观察客户的主营业务波动情况以及现金流是否充足;是否有裁员或不完全用工等现象;以及在其他银行的贷款、授信是否有被压缩或解除的情况发生,并及时向分行反应相关情况。

4.调查发放信贷的主要行业在危机发生之后相关指标(行业的市场风险、企业的存活率、收益率等),再与往年比较,若指标大幅下降,应特别关注,可以考虑对该行业限额重新设定以及下调该行业的信用等级;关注客户的融资情况及其流动性风险。调查客户的相关财务指标(短期偿债能力、收益率等),再与往年比较,若指标大幅下降,应特别关注;若在其他银行还有大部分借款,可以考虑调整其授信额度以及下调信用等级。

5.关注信贷客户(特别是外资企业)的资金账户,防止资金抽逃和挪用,必要时实行封闭管理,审查资金用途。对抵(质)押物的价值进行调查确认,若在此次危机中损失减值,应通知客户尽快弥补该差额。担保人的情况也要跟踪了解,若其不再符合担保人条件,应告知客户再选择一位担保人。

在当前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即是挑战也是机遇,对于风险要严格把控,对于优质企业要坚决扶持。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注意及时对客户跟踪回访以及企业的上门调研,都有助于信贷资产贷后风险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