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本色回归;语文;人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它对培养甚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极为重要的。观如今之语文课堂,繁琐的讲解、热烈的讨论、空洞的情感说教......贯穿始终,所谓语文本色回归,到底从何体现呢?至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更是空谈了。语文教学应体现其学科特点,回归其应有的本色,莫让语文课教学变了味。谈到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归,笔者认为去掉层层外饰,回归语文应有的质朴,做到返璞归真,即本色回归。具体说来,朗诵则富含深情,思考则沉静深入,动笔则真情流露,此为本色,也是语文教学原汁原味的体现。笔者认为“用心品读的课堂”、“静心思考的课堂”、“奋笔疾书的课堂”才能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培养甚至提升。

1何谓“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素质和修养。具体说来,其概念是比较宽泛的,包含了诸如欣赏水准、感悟能力、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内在气质和精神境界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并非朝夕之间可以为之,而是日积月累的过程,简单说来,人文素养是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逐渐内化为内在品格,核心为“学会做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

2回归语文本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1用心品读,感悟人文之美:文章本真情铸就,大凡文学作品,不论何种体裁,皆融于作者真情,作品本身蕴涵人文之美,正所谓“文章本非无情物”,教学中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以品读的方式领悟其中的情感、挖掘其中的真情、体会其中人文精神,从而感受到人文之美。宋•周密《齐东野语》中写道:“三分诗,七分读”,就诗歌欣赏来说,品读可以说是再创造的一个过程,在整个审美过程中,品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换个说法来理解,如若想真正领悟一首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必须反复诵读,用心体味,方可感悟人文之美。初中语文教材中,体现人文美的诗篇比比皆是,它们为教师带领学生品读提供了蓝本,古代诗歌诸如《登幽州台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观沧海》、《陌上桑》......现代作品诸如《我爱着土地》、《乡愁》、《再别康桥》、《也许》......这些作品,在人文精神上熠熠生辉,运用得当,学生的感悟力、理解力、思维能力必将提升,培养人文素养便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了。当然,品读并非只限于诗歌,被选作课文的优秀作品都可作为品读对象,古人曾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十分注意通过诵读的方式培养语言感悟力。但,观今之课堂,并不缺乏朗朗书声,有的教师也认识到品读的重要性,问题在于教师们更多关注的是朗读形式的变化,只重视朗诵感情的投入,而忽略品读的真正目的———在读中形成感性认识,丰富文化底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教师应该结合文本的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从而达到积累语言、陶冶情操的目的,而美好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也就是通过对充分品读的机会的把握中得到提升。

2.2静心思考,提高个性品质:过于喧闹的课堂环境真的不适合语文课堂,我们所要追求的语文本色回归,恰恰是不能缺少课堂中那片刻的宁静时光。语文本就是太多感性的东西存在于文本之中的学科,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是学生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交流,如若没有安静的思考时间和宁静的氛围,是不利于学生思考的。“读”需书声琅琅,也需“静读”,至于如何选择读的方式,需教师依据文本进行选择。课本中文质兼美的作品比比皆是,既有形态、神韵、情感的外在美,也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含蓄美,这样的文本需要采取静读的方式体会其中意蕴。如吴冠中先生的《等待》一文,作者对于“等待”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等待贯穿于人生的始终,如何选择积极等待、摒弃消极的等待,需要学生在静读中进行理解感悟,所以,此文,教师选择留取恰当的时间让学生去“静读”。除此之外,“静思”也尤为重要,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课时,总是不断提醒那些在老师刚提出问题后就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的学生:“别急着举手,再想想!”静下来,才能够更好地思考,这是一种良好的语文习惯,教师切不可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氛围而不给学生静下来的机会,也要适当进行“留白”,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2.3依托作文,展现人文素养:教作文,即教做人。朱自清先生也说:“作文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中学时期正是学生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通过作文的方式张扬个性、认识自我、表现自我,他们所书写的反映了最初的人生体验,作文中,教师需引导学生书写真实生活,切勿无病,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把作文与做人紧密相连,教育学生做真实的人,写健康的文,使做人、作文和谐统一,进而展现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丽伟.《在语文本色回归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新课程学习,2014(7)

[2]焦安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语文本色回归》[J].新课程导学,2014(9)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智慧生成 表达策略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课程标准的要求给我们以启迪, 小学语文教学需求生成学生智慧,如何生成?需努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 生成学生语文学习课堂智慧需求学生表达真实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从人云亦云开始的,一般说来教师说什么,他们也会跟着说什么。但这不利于小学生的发展,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是需要通过初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 要让学生通过自己智慧的渐渐发展达到较能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需要和目的。我们又必须看到的现实是, 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也已经逐步开阔起来, 见识的广泛致使部分学生不愿意自己进行思维, 所以学生的表达也还是那样的人云他云。这样的课堂虽然流程比较畅通无阻, 但不能体现学生智慧的真实流露。因此,教学的课堂应当是学生诸多自我真实表达的课堂, 要想让小学生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感悟, 作为教师在具体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要有个鼻子眼上插葱装象的样子。要装的那样的一筹莫展,然后再和学生一起奋力探究,这个时候学生的探究兴趣是浓烈的, 积极性也是相当高亢的。应当说大脑皮层处于极度兴奋状态的探究最能获取成果, 这个时候学生的表达也显得最为真实。小学生的真实表达也极易引起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譬如让学生学习一些文学作品, 尤其是古诗词的文字、文学、文化的感受和感悟, 无论是表层结构还是内层结构甚至于深层结构,其表达都应力求学生的真实表达, 即使小学生的表达与作品的真谛有距离, 但没有远距离的不恰切就不可能有今后的理解感悟的独到和正确。

2 生成学生语文学习课堂智慧需求学生表达自主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是绝大部分学生不希望或者说也是缺乏能力自主表达的, 他们总是等待捡拾落地之桃。这样的现象虽然我们也知道不好, 但它毕竟没有影响我们课堂教学流程的推进。但事实又是如何呢?火烧眉毛还算可以,但从长计议就不行了,为什么我们诸多的小测,绝大部分学生就失在那些十分灵活的题型上?就是学生中的绝大部分未曾能够养成自主表达的习惯,不寄希望于自主表达,也就懒着探究,缺乏探究习惯的人是极不能去生成出智慧的。因此,于情于理的诸多课堂教学,笔者善于思考如何凝聚集体的力量, 使得所有学生都去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这样的课堂我们便可以凝聚大家的智慧, 使得所有的思维能够在课堂中溅起浪花甚至绽放出生成学生智慧的亮丽奇葩。我们所使用的语文课本所入选的篇目中,有的就是文言文,而有的优美词语的运用中就有着不少的含有文言色彩的现象。应当说白话文和文言文的表达有着许许多多的异同, 如果处理的不好, 小学生对诸多文本的感悟性的表达是完全不可能达到正确、准确之效果的。

所以, 在文言色彩强烈的一些词汇和语句的教学中, 笔者力求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前瞻性的学习, 也多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充分而又自主表达, 这样学生和学生或者就是学生和我们老师则完全可以进行辩论。事实上文言词汇及语句理解的辩论过程就是我们学生智慧生成的有效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前置性学习后,在与大家的交流中, 小学生也较好的挖掘出文言文里蕴含着的丰富文化瑰宝, 在学生面前也较好地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魅力。譬如现代词汇中的一些双音合成词就有不少名词直接作状语且含有比喻色彩的词语, 通过学生搜集、交流、表达就可以生成出学生探究词汇的丰富智慧。

3 生成学生语文学习课堂智慧需求学生表达创新

实际的课堂教学, 不少的教师总有这样的认为: 小学生是体现不出多少语文学习的阅读鉴赏感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出来的,因为小学生的创造潜能有限。事实真是这样吗?回答应当是否定的,因为语文课堂学生生成智慧的实践告诉我们: 小学生也有属于小学生的创造潜能, 如果我们设法让学生创新鉴赏, 那么学生也就完全可以形成表达的创新。如果学生都在力求自身表达的创新, 所有学生的表达则完全可以形成十分激烈的碰撞,碰撞得越是激烈,学生的思维火花则越发显得十分的灿烂。生成学生语文学习课堂智慧的实践告诉我:让学生表达创新或者说是创新表达, 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为学生打好扎实母语基础的教学任务的根本, 要想培养和发展我们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就要培养学生创新表达直至生成智慧的能力。应当说学生表达创新的途径是广泛和多元的, 读文的声情并茂可以使得学生去浮想联翩, 因为学生的读而且是多种形式的读可以改变我们注重繁琐分析的现象, 因为学生的读可以避免以繁重的重复训练代替读的有效积累。平时学生的读总让我清醒地看到: 当学生真正到文章中去走个来回时, 当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个性到文章中遨游时, 他们与同伴以及老师的交流则极富个性和创造色彩。譬如曾听一位教师教《第一场雪》, 围绕着有没有感到自己真正走进“雪”, 让学生进行感悟和比照性的多次朗读, 直至学生们感到已是批文入境的读, 直至学生真正感受到雪的很大很大,雪的很静很静,雪的很美很美才为止。而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也就凸现出颇深的感受, 其创新创造应当也是我们所预料当中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S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技校语文 职业素养 培养策略

一、培养技校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技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因此我们要求技校的语文教师必须将培养学生的素养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来实施。职业素质可以通过教育、劳动实践等多种途径有效提高,其在职业活动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职业素质主要包括:学生胜任工作岗位的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除此之外还包括其他相应的一些素养。例如:团队素质、人文素质、审美素质、应变素质、创新素质以及终身学习意识等等。而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学科,语文与职业素养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正是因为这种内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决定了在技校可以通过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素养。因此,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成为了现阶段技校语文教师探索的新课题。

二、技校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

途径

1.在阐述作者思想的过程中融入职业理想

技校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选自著名思想家或者文学家的作品,因此文章中作者所经历的不同于寻常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经历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启示,从而引发学生们对于职业理想的思考。所以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对作者思想过程的阐述,让学生们感受到融入其中的职业理想,从而使得学生们可以具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现状、职业要求,最终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以及职业理想。例如,教师在讲解语文课本中的《师说》时,“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这句话清楚地显示出了当时社会思想的局限性,这种“重知识轻技艺”的观点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事实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技工已经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技术工人,必须要正视自己的社会地位,努力提高自己的素养。

2.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剧烈,现代社会的技术分工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整个社会对于技术工人的职业态度、职业观念、职业纪律的要求变得越来越严格。因此要将对学生的素养培养融入到日常的语文学习中去,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学习到职业道德。例如,《西岳群英谱》中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大学学员,《汉堡港变奏曲》中的敢于竞争、具有团队精神的远洋海员等等,在教师讲述这些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提出人物形象的优秀品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榜样,这样就为技术工人在今后的岗位上奠定了良好的素养基础。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可以举办“弘扬崇高的职业道德”的主题班会或是演讲活动,在积极乐观的学习氛围下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

3.在口语与写作训练中培养职业技能

在现今社会中,随着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不断完善,我国对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实施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的自主择业,应聘单位与求职者双向选择,这就要求技术学校的学生必须具有完善的职业技能。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口语和写作训练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例如可以着重介绍求职信的写作格式、特点与技巧。并且要注重学生在应聘过程中自我介绍的语言技巧,使学生在应聘、就业的过程中体会到学有所用。

4.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接触未来岗位内容

技校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未来职业的相关内容尤为重要。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进行情景的设定,让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深刻体会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并且真正接触到未来工作岗位的基本内容,从而可以根据职业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培养出相应的职业素养。又或者我们可以采用顶岗实习的方法,真正地让学生们融入到工作岗位中,在现实工作中培养出高尚的职业素养。

通过以上探讨,可以看出技校的语文教育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特点,利用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之间的关系,发挥语文教育的潜力,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这一教育方法将会是学生成为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唐凯麟.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涛.职业素质缺乏阻碍大学生就业[N].北京青年,2005(3).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文素养 语文阅读 培养

人文素养的语义不很确定,人们通常把它和人文精神等同起来。普遍的理解是,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的统一,简单说是指做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态度。人文素养最典型的标志是人文精神。它追求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感,是人的理想的人格,是对人的关怀及人的和谐发展。语课标明确规定: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说明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拥有开创事业、发展自己、实现自我的知识能力;另一方面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传授、熏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达到性情和心灵的陶冶塑造,形成个体人的精神面貌,获得理想人格的全面发展。故人文素养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但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渗透性、感染性、发展性。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那么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以教材为本,鼓励学生探究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美文,具有人文成分,教学中教师对此要加以点化,使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特别是一些展现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篇章,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究感悟人的内心世界,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如表现亲情的《背影》《我的母亲》《父母的心》。关于生命价值和感悟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把牢底坐穿》,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松鼠》《国宝-大熊猫》等等,教师要从这些课文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言语中传达出来的对亲情的依恋,对生命价值的追问,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通过同类型作文的写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人类生活中美好的感情,崇高的感情。这是人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的立身之本。

二、诵读名家名篇,感受人文精神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大家之作,历来为人所传诵。不仅在于作者写作的一种“大家”风范,更在于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教学中除了细细品味文词的艺术效果,还要深入揣摩深藏文中的人文蕴味,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本文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突出了景物的特点。如作者用“扫开、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三、注重传统文化,吸纳人文精髓

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经过不断的完善,成为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的人文素质。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说:“人类想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向孔子吸取智慧”。世界尚且如此,我们孔孟之后岂能与传统文化相背离?未来的社会需要科技的发展,更需要思想道德的进步。我们要通过孔子语录、孟子文章的阅读,批判地吸收儒家文化的精髓,古为今用,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品德。如儒家的“天下为公”、“大公无私”、“舍生取义”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以及为正义事业献身的精神。

四、缅怀英雄人物,培养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崇高美德。语文教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实质上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如四大发明、长城、赵州桥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献身的使命感;更要让学生学习历史上的仁人志士、民族英雄,树立誓死捍卫祖国领土、尊严,建设伟大祖国的雄心壮志。学习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对理想执着的追求,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的情操。学习杜甫“终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大庇“天下寒士”要求变革现实的理想。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品德。学习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爱国热情。学习民族英雄文天祥历尽磨难而矢志不移的炽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捍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精忠报国,为振兴中华甘洒热血。

五、关注时文阅读,培养奉献精神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媒体辅助 学习兴趣 立体表象 合作探究 有效教学

近十年来,回顾教育所走过的历程,可谓是: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素质教育轰轰烈烈。现在我们终于又一次冷静下来,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明确地提出“有效课堂”的思索。何谓“有效”?即:有成效,有收获。“有效的课堂”,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上能有所收获。语文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其前提首先要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语文素养的培养,需要渗透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借助“课本”这一例子,把教材中所出现的“知识点”,教给学生,让学生正确地掌握。这样,学生在日积月累中,才能逐步形成一种规范的语言,才能游刃有余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中。下面,我就“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这一新型的教学方鼓谈谈如何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扎实开展有效教学这一话题。

1媒体辅助教学,转换师生角色

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说得好:“爱探索,喜尝试是孩子的一大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采用了“媒体辅助――转换角色――体验情感”的勃学思路。

开始,我一反往常以学习课文为主的常规,改成了学生转换角色后进入情景之中的仿作,并声情并茂地朗读。一开始,紧紧地围绕着课堂教学的目标,用悠扬、柔情的《西风颂》音乐奠定本课的基调,用直截了当的语言揭示席课的训练重点――进行角色转换(转换成朝鲜人民的身份),仿课文结构(话别――回忆――赞美)进行习作,再有感情地读好自己的习作。即于情感体验中学好本文。由于有音乐的刺激,媒体的辅助,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快的进入了角色,引发了情感。接着,教师又以身示范,为学生作榜样,在电教手段的帮助下成了一位朝鲜老大娘,饱含深情的和志愿军战土话别:孩子啊!让大娘再看你一眼……”学生的情感被调动了,灵感被激发了,创作的热情达到了继光,,等英雄的壮举又在学生的眼前浮现,成了学生笔下的素材,并牵出了万般柔情,学生进行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很快的写出了一段段文字。然后,通过学生自己朗读,互评,互改,学生很好的领会了文章的内涵。以至于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学生通过充满激情的朗读就把那深奥的含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给人水到渠成的感觉。

这种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完成了知识的主动构建。

2创设动态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借助适宜的教学媒体,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客观场景,让文字动态化,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三点水的写法与运用》一课时,有这样一个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的精彩片断,把一堂写字课上得生动有趣:①游戏:说出带有“水”字的成语。②欣赏激情悟趣:来段“请你欣赏”,谈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点击出现:古筝配乐各种动态流水图);(听、看同步)了解“三点水”的来历及演变过程(听:配乐讲述)(看:三点水的演变过程),动情讲述……不管它如何演变总与水的形态息息相关。③点击课题,出示方法与要求。④点击出现“氵”,(配乐)想象:点点像什么?提像什么?⑤看一看:点点提排列成什么形状?怎样摆才美?(师生同摆,学生人人摆学具,教师用课件演示)⑥练习写字,指导规律。(略)学生在这样教学环境中学习兴趣盎然,效果显著。

3多维立体表象,调动积极情绪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因素,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情思信息、语文信息,形象具体,学生能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使之身不由己地被吸引并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应考虑如何找准情感激发点,根据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把学生认知,意志,情感和谐统一起来,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使教学过程波澜迭起,富有活力,这样就会大大提高课堂

4合作探究学习,发挥主动性能

新课改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中不应局限于老师的讲解,更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常见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或团队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小组成员的协调工作是实现学习目标有机组成部分。这种交往与合作不只是学习信息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语言的表达,思想的沟通,心灵的碰撞,性格的磨合,进而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和民主价值观。

5图文并茂展示,强化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构成知识体系中最重要和最本质的学习内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课文重点用文字、画面等形式醒目地展示给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如,我在教学语文第六册《舟夜书所见》一课时,紧紧抓住教学重点“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制作多媒体课件:月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那情景多么宁静;微风吹来,河上荡起波浪,映在水中的一点光亮,随波散开,那闪动、荡漾开去的情景,又是多么迷人。以动画演示画面,创设一种富有动感的形象情景,情景交融,学生有了亲身感受,展开合理的想象。最后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悟理感受,心灵受到感染、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