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知识的基础

科学知识的基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知识的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知识的基础

科学知识的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跨学科整合 历史与社会 科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97

近几年我们看到,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中考各学科的命题逐年增加跨学科的综合题。如数学应用题通过计算能力的考核渗透人口意识和资源意识,英语阅读题通过阅读理解考查地温变化规律等。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起步阶段,中考命题的正确导向无疑是为我们的改革和探索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动力。本文立足浙江,基于课标的基础上,运用文本分析法对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与浙教版科学学科的跨学科知识进行整理,提出整合的原则,进而归纳出对上述两个学科的地理知识进行跨学科整合教学的建议。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和科学学科地理知识整合的必要性

1.它是落实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整合的需求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依据本课程标准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应体现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在教学建议中专门提出要协调课程之间的关系,统筹教学目标的设置,还关照自然地理在科学课程中的内容,有规划地统筹相关内容。

地理知识所涉及的范围之广,层面之多,非其他学科所能及。而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目前浙江在历史与社会和科学两门综合性课程中把地理知识进行了分科教学,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对跨学科地理知识采取的处理方式,生硬地打破了两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得原本立体、连贯的科学知识变成一个个知识片段。其实这两个学科在教学上有很多地方都可以整合起来,使教学更具有生动性和实效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它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迫切需要

加强课程整合不仅体现当今科学技术进一步分化必然导致进一步综合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反映了面向未来培养的社会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改革方向。跨学科整合教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

就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日益开放、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已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超出课本的范围、学科的范围,一个知识结构单一且对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不甚了解的教师是很难做出圆满的答复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和丰富课程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在初中历史与社会中对地理知识进行跨学科整合教学能尽早地让学生接触跨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是对他们学习生涯一个很好的引导。

3.它是落实新课改“课程整合”理念的需要

加强课程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加强历史与社会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对教师来说,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教材而言,可以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引人入胜。与此同时,也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

教育部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及缺乏整合的现状。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少有学校能够从实质上落实“课程整合”的理念,因此在初中地理知识教学中,尝试开展跨学科整合教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课标的学科相关性的统计验证

众所周知,课标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枢纽,不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科教学与检测的指导性文件,是学科教学与评价的根本依据,起纲举目张的核心效用。而教科书作为课标实施的载体,课标整合的程度决定了教科书整合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因此,课标整合是该项研究展开的第一步,也是具有决定性指导意义的关键一步。

2011版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把历史与社会分为三个主题。其中以地理知识为主的是主题一“生活的时空”。本主题分如下四个专题:专题一,认识人类生活的“时空”;专题二,了解自己生活的“区域”;专题三,体味自己生活中的“历史”;专题四,学会获取、整理相关信息的工具和方法。2011版初中科学学科课程标准中以自然地理为主的是主题二“人类生存的地球”,本主题包括地球、地形和地壳的运动、土壤、地球上的水体、天气与气候五部分内容。在这一主题学习中,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地球空间的环境构成,认识地形、土壤、水分、空气和阳光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人类和自然是一个整体,我们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2.基于教材的主要相关内容比较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搞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具体依据,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觉悟的重要工具。根据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特点,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一般是从对教材的感知开始,感知越丰富,观念越清晰,形成概念和理解知识就越容易。同时教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有助于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便于学生自习、复习和完成作业。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自然地理部分的内容与科学学科的关系非常密切。两门学科中部分相关知识在教材中是以自己的学科特色进行呈现的,如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开发和保护等,两科有交叉,在章节呈现上有所不同,但部分知识相关性非常大,进行整合研究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一定的实践意义。

三、对历史与社会和科学学科中地理知识进行整合的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知识的系统性与综合性

初中阶段是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学科知识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历史和地理为基础,整合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力求综合范围适当、建构形式合理。与原来政史地分科教学比较,自然地理知识加入了历史与社会和科学学习的内容,其内容注意这两个学科的知识联系,知识的呈现具有综合性、连续性与系统性。历史与社会教师如果能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开展地理问题教学,则能使各类知识融会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学生也会被教师的博学所吸引,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借助教研活动或备课活动积极推进学科整合

为进一步关注整个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更全面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后续性和系统性,开展历史与社会学科和科学学科的联合教研活动很有价值。两个备课组活动同时进行,可避免重复与无效劳动,正确把握各阶段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强调同一知识点在不同阶段的要求,统一文字表达等,及时有效有序地开展各学科教学工作,充分关注初中阶段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效率。

3.通过实践教学来合理处理联系密切的知识内容

在七年级的教学中,学生先从历史与社会学科中学习到地球仪、经纬线的划分、地图的三要素,如何绘制平面图,地形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天气和气候等知识,同时发现科学学科中有关地理的知识面广泛,为学生学习这门学科中的地球及空间科学知识打下了基础。教师教学中要注意这两科在知识讲解中的先后顺序,比如讲地图三要素、经纬线、地形类型等知识都是历史与社会学科先讲授,在科学学科中再作拓展教学。

4.开设跨学科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

鉴于我国学校教育现状,课时问题成为在常规课堂当中进行整合教学的最大障碍。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实际需要科学选择、认真甄别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课程资源,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技能提升;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省时、高效地利用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2015届学生要求进行选课教学,学校可开办选修课、组建地理-科学兴趣小组,开发跨学科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历史与社会知识,同时也为其他学科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课程可由某一科教师独自讲授,也可由两科任课教师分工教学,使学生感受到自然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和跨学科知识的魅力。

总之,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整合教学中一定要基于课标,弄清楚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作为思考历史与社会学科问题的一个角度,是目前历史与社会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学习历史与社会过程中,由于初中学生存在因自身知识结构不够完整而不好理解有些内容的情况,这就要求历史与社会教师必须对相关学科知识有所了解,不断更新课程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与渗透,用方便学生理解与掌握的办法开展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教育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科学知识的基础范文第2篇

2012年12月,笔者对山东省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部分学生组织了关于《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现状的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了300份问卷,调查对象为2012级新生,对当前《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为:56%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基本满意”,28%的学生认为“比较满意”,7%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很好”,10%的学生认为“不太满意”。这说明高职院校《会计学基础》教学方法还有待改进。

二、《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生对《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基础地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的院校在新生入学后重视对新生的法制纪律教育而忽略了专业教育,以至于学生入学后缺乏对专业的认识和了解,对今后开什么课程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够清楚。二是学生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感性认识较差,对会计岗位的设置及其业务关系知之甚少。这对学习生产经营过程的会计核算等内容带来一定困难。三是有的教师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不能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不高。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要场所,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从兴趣入手,则会事半功倍。四是学生缺乏会计职业观念(如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习惯等)和会计思维方法(如数字概念、平衡的概念等),学习不够深入,动手操作能力差。五是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发挥不够,有的形同虚设。鉴于实习单位财务、会计信息的保密性,许多单位不愿意接受会计专业的学生实习。

三、改进《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建议

(一)对新生进行系统专业教育。可以编印会计专业新生《入学教育手册》,使学生了解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会计专业的岗位面向和课程体系,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入学伊始,也可组织学生集体到单位参观学习。同时,可开设《企业管理基本知识》、《经济学基础》等选修课等课程,增强学生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感性认识。

(二)重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可运用设问、比较、类推以及示范等方法,将启发式教学方法贯穿始终。问题导向法需要教师事先将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设置到教学环境中,引发学生思考并共同解决问题。如,在讲授《会计学基础》时,每节课可设计3至5个问题,并做出板书。如在讲授票据时,提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有什么不同?”,“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有什么区别?”,“银行汇票适用于什么样的条件?”等,又如,提出了“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问题,将前后有关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串通,通过比较加深了记忆。

(三)提倡采用课堂分组演示,由学生做出章节小结。将全班学生分为4至5个学习小组,围绕所学内容由教师设定讨论题目,也可以由小组自拟,将讨论结果演示汇报,时间一般在5至10分钟,根据演示汇报的质量进行评价,计入学生个人形成性成绩。同时提倡由学生个人对每一章节内容作小结,训练学生的总结能力。

(四)提高案例教学的真实性。案例的选择应具有典型性和现实性,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目前,应将个别的案例和完整的案例相结合,突出完整案例的选用;将制造业的案例和流通业的案例相结合,突出制造业的案例。但现有的教材极少介绍流通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可能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工作。

(五)运用角色扮演等方法,把握好课程实训的各个环节。课程实训分为分项目实训和综合实训。应在讲授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安排40%左右的课时进行课程实训,使学生进入实际工作情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实训环节,可以尝试角色体验法,让学生分别扮演经办人员、制单、出纳和记账等角色,模拟会计业务处理程序,使学生掌握凭证的传递程序,熟悉相关业务部门之间的联系,对每一次实训作业评定成绩并纳入成绩。

(六)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任课,定期举办会计学术讲座。聘请企业教师任课是改善师资队伍结构的重要举措。应从企业聘任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热爱教育的兼职教师,由于他们具有丰富的会计工作经验,讲授课程会更加贴近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请会计界专家或者校友来校讲座,介绍他们对于会计学术问题的见解,当前会计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

(七)定期举办会计技能竞赛,以比赛促进教育。树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育互动的教育理念,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作用。

(八)切实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达到顶岗实习的目的。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协调,通过签署实习协议书、设立冠名班等形式,明确单位和实习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密切校企合作关系;要求实习学生认真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保守商业秘密。在校企双方的紧密合作下,完成顶岗实习的任务。

(九)加强系部(班级)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理念。通过举办专业演讲会、文化长廊建设等形式,培养学生会计人的职业理念,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严谨客观的工作态度,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

科学知识的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实验教学;有效性;合作;生活化

实验教学是初中科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离开了实验教学,科学教学只是“空中楼阁”,也会把原本生动丰富的知识,变成一堆枯燥难懂的材料。有效的科学实验教学应是以实验、实践为载体,结合文本和生活,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学生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及科学过程的探究,从而最终实现对文本的融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初中实验教学的有效设计。

一、转变教学理念,引领科学探究

教师要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克服急功近利、怕麻烦等消极懈怠思想,改变那种“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错误作法,确立“学生始终是学习主体”的观念,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吸引、指导、帮助学生参与实验选题和方案设计,努力创造学生喜欢的活动,激发学生上实验课的兴趣、欲望,训练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引导学生由接受式学习向自我获得性学习转变,真正让学生从一个被动的“观察者”、“验证者”变为主动的“探究者”、“发现者”。这样,实验教学才能更精彩、更有效。

二、增加实验趣味,强调合作协作

对待演示实验,教师务必要科学、规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演示实验,改变传统实验过于“严肃”面貌,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设计如下:

在学习“二氧化碳”一课时,为了说明二氧化碳跟水反应,传统的做法是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颜色的变化。但在教学中,发现实验效果不好,于是进行如下的改进:先将紫色石蕊试验分别喷到两朵纸制的小白花上,然后分别喷上稀醋酸和水,通过对比试验现象,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而水不能;再将喷满水的那朵纸花放入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再取一朵一样的未经处理的小百花也放入该集气瓶中通过对比实验现象,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老师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术师,通过一步步操作,小花变幻着它们的颜色,牢牢地吸引住学生们的眼球。

学生分组实验也是实验教学的常规手段,但必须针对学习内容、学生差异及发展倾向性差异等进行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团队合作作用。一方面,可以按照自己的设计意图,针对学生个性、特长及差异倾向进行分组,分工合作交流,或以强带弱、或强强攻关,或共同提高。另一方面,还可以按照学生自愿的形式进行合作分组分工,进行合作学习活动,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效率。如关于《物质溶解度》设计如下:

让学生根据各自合作小组的情况汇报提出猜想,接下去的环节验证猜想,让学生通过动手自己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刻,学生们品尝成功喜悦的心情更加迫切,他们借助桌上已有的实验器材一试身手,采用科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设计出了一组组简便合理的实验方案。由于学生猜想物质溶解性可能与温度、溶质、溶剂有关,这时候以小组为单位,第一组探究溶质不同。在室温下,20ml水中分别溶解食盐和蔗糖,第二组探究溶剂不同。在相同温度下,把碘放在酒精和水中,第三组探究温度不同。把柠檬茶放在冷水和热水中。并把结果记录在纸上,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然后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记录员汇总小组意见,写出实验报告,最后由各小组交流、归纳,得出结论。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科学设想能力,在猜想与实证间建立联系的思维能力,而且真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融入生活元素,感受身边科学

我国著名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曾说过:“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确实科学是一门与生活和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科。家庭小实验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坚持用生活中的器材做实验,不断改进课本中的演示实验的方案或装置,使学生实验均能随堂进行,学生更容易接受。不仅拓宽了实验的空间,又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无处没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如在《大气压强》教学中可作如下设计:

给各合作小组发放相同的器材,这些器材都来自于生活:玻璃管、吸管、塑料杯、针筒、玻璃板、牛奶、吸盘挂钩等。然后要求各合作小组学生利用这些器材通过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最后派代表上台实验展示,比一比哪组发现的最多。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潜力。结果学生想出了很多的办法:(1)塑料杯装水,盖上纸板,倒过来,纸板不会掉下来。(2)用吸管吸牛奶,吸完后牛奶包装盒变瘪。(3)吸盘挂钩能吸附在玻璃板上。(4)针筒能吸进水,并且吸进水后水不会流出来。(5)用嘴贴着塑料杯吸气,塑料杯能吸附着不掉下来。(6)两个吸盘挂钩相互挤压后再拉开很费力。

科学知识的基础范文第4篇

一、中职《基础会计》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原因

1.教学实践中应用型教学目标被落化,导致《基础会计》就业性培养目标薄弱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仍然沿用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时代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统一的中职教育目标。中职这一教育层次的界限模糊、不够明确。而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会计》中职与大专以上层次的教学内容只有广度的不同而缺乏深度的差别,致使中职基础会计教学无法形成自身的特点。中职学生《基础会计》应偏向于实践教学,作为中职学生学完基础会计课就应具备出纳工作技能,就应成为会计的助手。中专《基础会计》教学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有职业道德素养、有理想,掌握较为科学的学习方法,身心健康,能熟悉审核和办理简单的财务收支,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和办理其他会计事务的初级会计人员。要将《基础会计》就业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是:以需求为动因,把小规模的经济组织和个体经济对会计人员的需要作为我们的目标市场,“生产”出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教师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应突出每一章节的就业理念,不应一成不变照本宣科,在讲授每一内容时,教学目标就应突出实践是怎么做的。

2.中职学生学习现状,促使基础会计教学要改革

中职学生招生难,入学时大多数学生属典型的双差生,即学习能力差、学习主动性、课堂自控能力差。新学期头三个月是流生的高发期,而作为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新生的入门课,教学适当与否关系到学生是否继续读下去的原因之一,而我们有相当的老师在基础会计授课时普遍存着教师过度重视完成教学任务和课堂教学,以单一的“填鸭式”的课堂讲授代替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讨论和深究,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习无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原始,忽视了现代教学手段、设施的运用,课堂气氛死板、无新意,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且教师的劳动强度大,教学效果不理想;脱离基础会计课实务型课的特点,忽视实践性教学,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极差。学生讨厌上《基础会计》课,长久以往学生失去学所有会计课的兴趣,导致会计专业流生严重。

3.上基础会计课的教师大部分没有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离 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先生还应该是学生的师傅(教师应具备较强会计实务操作能力)。但现实是中职学校在教师考评方面仍然存在重学历和轻职称能力和业绩,真正的“双师型”人才较乏,很多老师一本书上了好几年,实践是怎么样的知之甚少,甚至这些教师有的还是会计师职称。比如基础会计中记账凭证的填制,在填制记账凭证借贷方金额栏时,有的老师告诉学生每写一组金额都应前面加上人民币符号,而实践中只是在合计时前面才加币种符号。又如很多老师不知道何时要填制银行进账单等等。

4.对学生考核方法单一,难以发挥学生学习基础会计课的主动性

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面,其一是考核方式单一,总是用一份从概念到概念的所谓标准化试卷进行课堂考试,然后再用百分制来评定学生的成绩。从而难以保证基础会计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如何改革

1.理论讲授贯穿于课程体系中,教师应有的放矢,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理论讲授,它贯穿课程体系,内容尤其重要,它突出教学重点,点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阅读。也就是要做到三清:即把内在关系理清,把重点内容讲清,把疑难问题说清。这样就不会使学生看到书本感到无所适从。针对中职学生自觉性、主动性较差的特点,我在教学时,主要把握两个一:开课第一讲和每一单元第一课。开课第一讲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因为学生对这门课很陌生,往往抱着试听的心理,一方面瞧瞧老师的水平,一方面品品这门学科的内容,如果符合自己的兴趣,就认真地学,如果觉得不对格,也就放松了学习。因而,我每次与新生第一次开课第一讲都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投入极大的热情,通过情感渲染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基础会计》第一章第一节“会计的产生与发展”这一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和爱国热情,介绍了我国古时期,尚无文字,人们采用“结绳记事”“刻契记事”,西周时期“官厅会计”……特别重要的是在唐宋两代创建和运用了“四柱结算法”,这是我国古代会计的杰出成就,它为我国通行多年的收付记账法奠定了理化基础。到了明、清两代,又在“四柱结算法”原理的启发下,设计了“龙门账”的会计核算方法。通过介绍从古到今的会计发展史,使学生对这门课有了较清楚的认识,激发其求知欲。而每单元第一课,即理论教学也很重要,这一课实际就是把单元理论讲清,把重点、难点、精髓挑出来,讲透彻。因而,要做到深入浅出,抓住要害,同时为了防止理论的枯燥,配合适当的实例,加上必要的提问和情感投入,营造一种愉悦、宽松的课堂气氛。

2.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课堂

案例教学法是将企业会计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讲授、指导,学生参与讨论及教师的总结归纳去实现会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现代会计教学的主流方法之一。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上限于理论知识讲授,课后布置一定量的作业练习,期中、期末通过考试检查掌握对会计知识理解的程度,其结果是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记住了会计的有关概念、原则和计算方法,但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因此,适时采用案例教学,将会计的书面描述即案例呈现给学

生,让学生进入所描述企业会计情景现场,对案例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了使案例分析符合教材内容需要,我在上课之前,事先尽量搜集了有关企业经营实际工作中典型案例,针对性地穿插在理论教学中。例如《基础会计》中会计凭证一章“原始凭证的审核”学完后。为了考核学生对审核原始凭证的合理性、合法性、正确性以及财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布置了这样一个案例供学生思考:某公司陈××采购员出差回来报销差旅费。旅馆开出发票记载为80元,人数1人。时间为10天,金额为800元。而陈××却将单价80直接改成280元,小写金额改成2800元,将大写金额前加了一个“贰仟”,报销后贪污了金额2000元。请问:1.出纳员对此承担什么责任?2.陈××采购员应怎样进行处理?3.出纳员应如何审核这类虚假业务?案例呈现后,再让同学们根据原始凭证审核的要求,对这张发票进行审核。过了一会儿,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了,有的同学说:出纳员应负责追回损失的现金,若无法追回,出纳员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有的同学说:出纳员应首先检查原始凭证,即应检查发票有无部门领导的签字,发票金额的笔体是否一致,发现有疑点时应立即采用函询法调查住宿单位……。讨论结果大家达成共识:原始凭证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记账凭证的编制和账簿的登记的真实性。把这一节课内容通过案例说明,同学们对审核审原始凭证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领会,加深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从而对学生起引导作用,这样缩短了理论与实践、内容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像走进故事之中,兴趣极浓,大大增强了案例的教学效果。所以说案例教学既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也是会计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

3.多种思维的训练

从思维方式上看,目前,职业高中教学仍存在着描述型太多。以《基础会计》为例,由于许多内容是“制度加解释”,学生一开始就陷入对会计处理的具体描述之中。只知依葫芦画瓢,而不了解会计处理背后深层次的原理和概念基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毕业后很难独挡一面。因此,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诱导学生开阔思路,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如在学习原始凭证这一节内容,以“什么是原始凭证?”为例,可以让学生到商场观察货款解缴过程手续怎样?人们选中商品后,先由售货员开一张一式二联的单据,由购买者到收银台收款,收款员收款后留一联,另一联让购买者凭此领取商品,那么这一张红字单据就是销售商品的最原始的凭证。对于有些比较抽象的会计理论,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思维。如,在讲解复式记账法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账户中记录的一种专门方法时,学生不易理解一笔经济业务为什么不记人一个账户,而要记入两个账户。为此,可以举买大米的例子:今以13元现款买来10斤大米,现款付出了13元,不是现金减少了吗?就需要在“现金”账户登记,同时收到价值10斤的大米,粮食不是增加了吗?因此还需要在“粮食”账户登记。所以,一笔经济业务需要同时记入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以反映企业资金的来龙去脉。通过深入浅出的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多种思维,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或找出不解之处。

4.加强实训教学

社会对会计人员素质,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是由于目前,会计教学仍存在“重理论、轻实际”的现象,造成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胜任会计实际工作。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加强实训教学,是保证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就业的需要。

针对大部分学生对经济社会,对企业缺乏应有的认识,如工厂怎么样。车间怎么样,资金怎样流转等。根据教学内容和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设计若干训练项目,分室内和室外两种方式。室外实训,首先能让学生认识企业,认识经济社会,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学习生产成本这一内容时,这是实训的一个难点,先让学生到生产车间看看,观察一下产品生产过程,结合产品成本计算过程,知道会计就是要对这些过程进行反映。室内训练,是指在进行理说教学过程中,分阶段地将学生转入基础会计模拟实验室,让学生身临其境,领会一个企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管理活动。在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好有关模拟实习教材,贴进实际工作,在完整、系列的凭证、账页、表格等材料中让学生动手操作。首先让学生全面了解资料所列企业的生产组织、工艺流程特点、财务制度、会计核算以及涉及税金核算及明细科目的开设要求等有关情况及规定,然后,复习《基础会计》讲述的重点的两种会计基本方法的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实务操作有一个完想的认识和清晰的脉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具体做法:教师有目的进行规范、有序地指导,达到先从理论到实际再从实际到理论的教学过程。例如,记账凭证是学生动手的最基础部分,所动用的会计理论知识较全面,占用时间较多,是实训的核心阶段,教师应有较详细的辅导。可充分利用《基础会计》教材“记账凭证的种类和填制要求”这一节,使学生明确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内容和填制要求,并由教师举规范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为例并演示讲解,同时,可给一些填写错误或内容不够完整的会计凭证,先由学生审核、讨论,然后教师进行规范。通过实训,真刀真枪地进行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提高了自我分析问题、处理实务的综合能力,为学好会计打下较扎实的基础,学生毕业后能缩短适应期,尽快地学会独立胜任财会工作。

5.复习巩固

复习巩固是教学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同学们通过前期几个环节的学习训练之后,对教学内容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时进行复习巩固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布置平常练习作业:针对讲授的新知识布置相应练习题加以巩固消化。布置归纳性作业:使学生在学完每个章节的知识后能及时复习,培养学生归纳、对比、分类、系统化概括等思维能力,以更深刻地理解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目的,实现教材在头脑中的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转变,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三、中职《基础会计》教学改革中应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1.中职会计专业教师大部分没有经历过实践,教师下企业实践困难

应建立导向教学为主的教师评价体系,奖励从事课程设计、教案创作、进行教学试验、教学创新的教师,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允许教师在企业界兼职以加强其职业经验训练,实行“双技术职称”制度,即会计专业课教师,既要有教师系列的职称,又要有会计系列的技术职称;教学中不应看不起《基础会计》课,学科带头人及富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应主动承担基础课的教学,加大《基础会计》集体备课的范围,引入竞争机制。实践证明《基础会计》过关的学生学起其他会计课程来总是得心应手。

2.学生考核标准应改革,多方面考核学生,改变一纸化考核学生的方法

在对学生的考评方面,应彻底遗弃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的考试方法,取而代之以德育、知识和能力为内容,学习期间应设计出一些着重测试学生能力的考试方法,如案例报告、案例讨论的课堂发言、会计模拟核算得分、财会角色模拟等,以引导和促进学生自我培养其能力,基础会计理论完全可以在平时采取提问等多种方式解决,期末可以用模拟实习的方式考查学生。让那些真正学到知识、具有一定能力的学生脱颖而出。

科学知识的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导游基础知识;有效教学策略;具体实施

有效教学策略是针对教学策略的效果而言的,是教师在教学情境、教学过程中为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下面,笔者结合本课程中的具体教学,浅谈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可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对后两个环节比较重视,对课前准备的实践与思考则相对简单。事实上,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课前的充分准备,课堂教学只能是低效的。

1.课前准备中的“备学生”

新课程改革理念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性,清楚学生的内在学习需要。此时,教师必须思考在课程教学大纲的范围内“我应该讲什么知识是学生需要的,是他们最想听的”,从而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筛选或补充拓展。如,在讲授到教材第四章第三节道教之旅时,笔者在课前一周就书面调查学生:“这些道教名山你最想了解什么?”然后,教师综合学生的建议,确立教学内容有:终南山、青城山、五岳、白云观等的位置所在;这些名山、名宫观之所以被称为道教名山和名宫观,与道教的渊源是什么(主要是和道教哪位神仙或名流有关);这些名山、名宫观有哪些著名景点值得人们去寻仙探幽等。从实际课堂教学效果来看,遵循学生内在学习需要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课堂,才是有实效的课堂。

2.课前准备中的“备教材”

新教材观认为,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门课程知识点多,内容繁杂,受教学课时数的影响,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立足每年的《全国导游人员考证大纲》,梳理出教材需重点讲授的章节及某一课时的重、难点。如,把教材第三章《中国自然景观》、第四章《中国四大宗教》、第五章《中国的古代建筑》和第六章《中国古典园林》作为本课程的讲授重点。随后进行了教材的整合,比如,本教材编写组是把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和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作为完全独立的两个章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是把这两节整合为相联系的4个课时,把这一内容创设为以颐和园为代表的北方园林主题,以拙政园为代表的南方园林主题,以清晖园为代表的岭南园林主题。这样以《全国导游人员考证大纲》为“罗马”,而梳理和整合过的教材则是“道路”,达成课堂有效教学。

二、以生为本的课中教学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主体和关键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体现以生为本,从教学目标的制订到教学方法的选取,再到课堂的反馈,处处都要体现对学生的关注。

1.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做到具体明确,可观察,可检测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方向和学生的主体活动都是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的。教学目标的制订不能太抽象,不能脱离课程标准,更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实际教学中,笔者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一直遵循“具体明确,可观察,可检测”的标准。以第九章《唐三彩》的教学目标为例,教师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维度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为:记忆并能复述唐三彩的产地及得名由来、工艺特点、种类和用途;利用补充资料分析和找出唐三彩在唐朝兴起的原因及具体价值体现。技能目标为:基于本课时所学知识点,组织语言,就一尊唐三彩图进行简略讲解。情感目标为:认可和喜爱唐三彩;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传统文化。在知识目标中,教师设置 “记忆并能复述”“分析和找出”这几种行为动词所引领的教学要求,可以帮助教师容易判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在技能目标中,由于设置非常具体,在课堂上易操作,容易达成。在情感目标中,教师在知识讲授中给予学生感性的强调,通过学生的面部神情可观测到。

2.教学方法的选择不盲目追求新颖时髦,但求实用灵活

有效“教学目标”设定之后,教师需要选取有效“教学方法”来实现这些预定的目标。教师应是一个方法的引导者、建立者,教学方法的选取切忌为博眼球片面盲目追求新颖、时髦,但求实用灵活。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散、杂,对学生来说,不难理解,但为在将来的工作中自如运用,学生要能记住并复述。比如,学习唐三彩的釉色时,笔者就采用联想记忆法去帮助学生记忆。请学生联系,在中国古代“三”有“多”的说法,因此,唐三彩的釉色不局限于黄、绿、白三种色而是有多种,这样就方便学生去记、复述。

3.课堂教学实施中给学生提供即时的可量化的反馈

美国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指出:“行为和反馈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学习就会越快发生。”所以,有效的反馈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定量反馈,让学生通过教师的量化反馈,不但明白自己回答的对与错,而且更清楚自己对或错在哪里。此外,鉴于职校学生的学习特点,笔者也把学生的课堂表现纳入反馈。如,在讲授第九章《中国菜系流派》时,笔者组织学生自主讲解某一菜系,使用了课堂反馈表(如下表)对学生的个体讲解行为进行量化反馈。

课堂反馈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