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有效教学 实践
引言
化学是一门非常讲究实用性的科学,化学课程本身应该是比较有趣味性的,但是现阶段大部分初中化学课程都脱离化学本身的趣味性,更偏重理论和公式应用。严重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随之影响应有的课程学习效果。初中化学对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也是今后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所以应用有效的初中化学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1.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思维模式不断影响,老师应该有一个与时俱进的教学思路,将课堂教学主体变成学生[1]。人都有一种固有思维,就是“我的事”和“别人要我做的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是“别人要我做的事”,那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好,因为学生在其中感受不到自己的主体作用。所以,在课程设置和规划上,老师应该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将课堂主动权和主体交给学生,使其拥有学习是“我的事”的意识。
2.正确的育人观念。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是一个传授者,还是一个反馈者。正确的育人观念不仅是简单地将知识点交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教导学生,以及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初中化学学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讲都是新鲜的,本身学生带着一定兴趣和求知欲,所以老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求知欲望,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方式,通过正确的育人观念达到同学生的教学共鸣[2]。正确的育人观念是老师较好执行自己教学理念的关键前提,死记硬背不是目的,真正理解并灵活运用才是最终目标。
3.重视教学过程的经验总结。很多好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都是经过充分教学实践逐渐总结归纳形成的,所以老师要转变只注重课堂教学效果本身的观念,而将一部分精力放在教学过程经验总结上。对学生每一阶段学习进程、近一阶段教学成果和学生家长教学反馈等及时总结,不仅是对教育学生的态度负责,还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在不断经验总结中,老师同学生之间、老师同家长之间都达到一种有据可依的交流,对促进和谐师生关系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1.通过联系生活培养兴趣。初中化学是一门同现实生活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初中化学知识解答。化学知识的不断研究和拓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对世界的认知和自身生活质量水平。如为什么全球气候会变暖、酸雨是怎样形成的、食盐为什么可以让菜变咸等问题,都是初中化学知识可以解释的化学现象。如果老师将生活中这些实例联系课本知识点,可以引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3]。
2.通过设置悬念培养兴趣。化学现象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现象,很多是无法用肉眼观察的,这就给充满好奇心的学生留下了可以培养兴趣的空间。如无水硫酸铜本身是白色粉末,遇到水之后就会让水变成蓝色。这样的化学现象有很多,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化学作用引发的颜色变化。如果设置好恰当悬念,就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兴趣主动了解这一知识点,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印象。
3.通过适当激励培养兴趣。初中化学学习是系统性非常强的课程,从开始的元素周期表到后面各类复杂的化学反应式,都需要一个个知识点积累连接起来。开始学习阶段,老师应该用适当激励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学生课上讲的某一现象,老师用化学知识讲解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这种留心观察生活的行为进行鼓励,肯定学生努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其学习兴趣,对其他学生提高有很大促进作用。
三、注重理论同实验的紧密结合
1.增加实验课程的比重。初中化学课程趣味性更多地体现在化学实验上,因此理论课程不应该在全部化学课时中占有太大比重,而且大部分理论知识都可以在实验课程上讲解。单纯的化学理论和知识点讲解是非常乏味的,学生对一些相似符号的不同组合很难产生深刻记忆。如果将这些枯燥的符号用有趣生动的实验表现出来,那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并掌握这些知识。而且化学反应的不同情景是学生区别不同化学方程式的最佳记忆方式。
2.增加实验的趣味性。虽然化学实验本身是比较有趣的,但是同课本知识一样的实验很难提起学生更多兴趣。如果老师在原有实验基础上增加更加具有趣味性的实验就会获得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很多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兴趣就是因为有十分具有趣味性的实验课程,如果所有实验都是书本上学生了解的内容,会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打击。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实验会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对拓展学生知识面和应用化学公式的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4]。
3.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时间。在老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更期待的不是实验结果,而是自己实验时会出现什么样的反应。所以老师简单快速地演示实验并讲解完知识点和要点后,要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实验。学生只有经过动手实验后,才会深刻记住每一个实验环节的重点和知识点,并对后续知识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结语
在初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老师的教学效果。初中化学本身具有别的学科不具备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所以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利用化学教学这一优势,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初中化学教学起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聪.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有效教学[J].中学教学,2015(08).
[2]王敏.初中化学有效教学方法浅析[J].学术研究,2012(06).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学习兴趣 培养方法
课堂正在经历全新的模式改革,大多学校都根据自己的发展思路进行了模式和探究,以满足新课标要求的“自主、探求、合作”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这个思想的前提,具体要求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搜集和处理信息、提炼知识的能力。我认为,学习过程确实不是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过程,不仅仅是老师传授书本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通过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积极吸收并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可见兴趣是这一系列过程的引导者。化学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学科,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若培养化学学习的兴趣,就能逐渐达到新课标“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的要求。因此,兴趣的培养,无论是根据经验还是理论对化学学习过程都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如何培养化学学习兴趣呢?接下来我谈谈体会和认识。
一、保持一颗好奇心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因为好奇接下来可能带给我们求知的欲望,这是人类的本能。学生正处在好奇心旺盛的年纪,对陌生的事物存在探究的渴望和兴趣,这种原始的冲动需要我们捕捉并保持,因为它是兴趣的源泉。化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更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它有很多奇妙的现象和变化,有些可能看上去令人匪夷所思,就像魔术一样,这些纷繁的要素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令他们产生质疑和好奇,驱使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当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之中,其获取知识的欲望就愈加强烈,记忆知识的程度就更高,需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并获得知识的解答。这时,若有位负责的老师配合这一过程,就会使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培养工作事半功倍。认证负责的老师能够认真解答每一位好奇的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并引导和启蒙学生从中学会从有趣的化学现象入手学习化学课程的知识原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将其引向了正确的学习方向。
二、把握好化学中的实验机会
化学是一名实验课程。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将其“兴趣”进一步进行“化学反应”,变为牢固的知识并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试验通常是先有老师在课堂进行操作示范,为学生展示实验工具、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学生除了会对老师操作产生兴趣之外,也是学习化学实验知识的最佳时机。随后,老师在完成试验展示之后会将化学原理、化学式、详细的现象描述教授给学生。如果学生带着兴趣在观察和思考,接受的速度就会十分迅速。最后是学生亲自参与化学试验操作。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已经通过之前的过程了解了基本的原理和试验操作方法,那么不仅对化学实验知识有了初步了解,还积攒了好奇心,并以此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学习和自己动手实践的兴趣。最后学生参与化学实践,将会给这次的化学课程完美的结尾。因为拥有一定的兴趣并亲自参与验证感兴趣的问题和现象并解答疑惑,学生在解决完自身兴趣带来的问题后就会对实验过程中涉及的知识和方法产生深刻记忆,并且化学试验往往能够造成“一个问题的解决却导致更多问题产生”这种状况,会延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学生参与化学实验,可以加深知识理论的理解、学习试验操作、解决和验证自己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三、将化学带进生活
虽然化学既枯燥又难学,但是它胜在趣味十足。虽然它有许多概念公式需要记忆,化学试验必须大动干戈,但是它又胜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可学、可用。日常生活处处发生化学变化,很多化学知识都是生活中常见现象的归纳总结,因此化学知识的学习可以从生活乐趣中入手。教师需要对初入化学学习门槛的学生进行引导,在授课过程中列举一些化学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应用,比如防锈、消毒等这些生活中的常见问题。通过将化学课堂和生活日常加以联系,学生很快就能列举并利用刚学或者已经学到的知识分析现象、解析化学原理并抽象出化学方程,更进一步者可以以化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如此看,只有学生发现课堂的生活趣味,唤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化学兴趣,才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化学学习如果用不一样的心态对待,学习过程和学习的效果就是完全不一样的。带着好奇心且主动参与化学课程的学生,兴趣就会带给他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化学课堂;带着兴趣进行化学实验,或许实验会完美地验证和解答你的兴趣问题,但是会带给你更多的兴趣;无论身处课堂还是课下,校内还是校外,化学无处不在,兴趣更是无处不在。只要兴趣存在,生活处处就是化学的课堂。兴趣不仅是化学学习最好的老师,而且是化学学习中最大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陈振峰.中学化学实验课程创新方案[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08).
关键词 “四会” 初中 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61
Abstract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has enlightenment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through experience, proposed ju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in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listen, studying, thinking and examination strategies, combined with specific examples to elaborate.
Keywords “four cans”; junior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初中是学生叩开化学殿堂大门的重要阶段。首次走进化学的世界,学生除了好奇、欣喜、求知欲,同时也感到迷茫、无从下手。倘若不能对学生的化学学习给予充分的引导、指导,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打击积极性,降低学习信心,最终导致化学学习失败。因此,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有效进行化学学习,直接影响到化学教学的成效。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四会”(即“会听、会学、会思、会考”)策略。实践表明,该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会听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效率无疑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如何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听课。会听指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学会自主提炼知识点,听懂听会。
1.1 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主动探究
布鲁纳认为,新知识的获得是一种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1]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创造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因此,教师在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技能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听课、专心听课,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以《溶液》为例,该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教师通过课堂实验、探究、讨论、课外实验等来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对溶解度曲线内容的探究,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了解不同数据处理方法的作用,体验得出数据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的意义;及时通过中考题的实战演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再如,在《铁的生锈》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回家观察家里的铁制品,哪些生锈、哪些不生锈,向父母咨询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尝试分析铁生锈的原因。课堂上组织同学交流、讨论各自的想法,并引导他们设计实验方案加以探究。这样,学生经历了生活现象、假设、实验设计、检验等探究的过程,既提高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1.2 明确教学导向,梳理知识要点
以初中化学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为例,该内容涉及化学计算,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提高听课效率?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将中考真题贯穿于课堂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有效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将新课程目标与中考导向相结合,按题型进行分类,对考点进行梳理,主要分成:溶液的形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溶解度曲线、溶液质量分数计算、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通过教学,让学生清楚该单元在中考中的重要程度(占6-10分)、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和计算题)和考试热点(溶液的定义及其判断,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明确课标,准确把握中考考点,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分类,建构知识框架,提高听课效率。
2会学
【关键词】数学史;思维活动;数学语言
“前世之史,后世之师”。数学发展史为数学教学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吸收借鉴数学发展史概念、原理的发展进程和数学思维活动的经验,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1.不了解数学概念、原理的发展进程,就不可能更好地把握数学理论和更好地利用数学理论
每门科学都是对前辈人的经验总结、概括和传递。每个学生接受知识、掌握前人经验的过程,都是简略地重演前人获得相应经验的过程。“因为我们所赖以生活的一切和我们所占有的一切本身都带有社会起源的痕迹。”(巴索夫,1926)因此,我们在考察和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时,必须注意吸收和借鉴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经验之一——数学概念和原理的发展经验,还原这些经验,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由于概念原理的引入而产生的困惑,正确地领会正是这些困惑,才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如负数、零、虚数、极限等概念的引入曾使数学家有过许多困惑,但正是这些困惑解决促进了数学各分支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引入数学史的内容,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数学知识的产生、数学问题的来源、数学方法的形成都有其相应的历史背景,将数学的学习与数学的历史相联系,可以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2.不了解数学的思维活动经验,就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数学的学习不但要具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习并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获取思维经验,培养发展数学思维。而数学教材简略了前人的思维活动经验,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间断,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另外数学教科书的知识体系一般是按照定义——举例——习题解决的顺序安排的,而且应用一般停留在书本或参考资料的规范模型之上,所有这些都与数学知识的原始获得相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须借鉴数学家获得数学概念和原理时的思维过程。例如,数学家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或数学研究过程中发现并概括出数学问题的(比如刘徽利用割圆术提出极限并用于近似计算),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他们的思想是怎样的,在遇到困难时又是如何设法解决的,他们是采取什么方法来打破思维僵局开拓自己思路的,是如何修改、整理自己思路的等等。数学家的这些思维活动也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借鉴数学家获得数学概念原理时的思维过程,分析学生的思维规律,创设原始或现实数学模型,使学生在平稳的思维活动中学会探索、学会归纳总结,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切实改变教师布置什么就做什么,书上怎样写就怎样做,发现书中错误无所适从的状况。
3.不了解数学史,就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数学素养
数学教育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上,重要的是数学素质的培养。素质是内在的东西,一个人的素质的培养不是仅由人文课来承担,其他学科诸如数学、物理也起着特殊的作用。特别是数学学习对学生人文素质起着完善的作用。“数学学习不仅不是枯燥的,数学逻辑也不是冷酷的,而是生动的,令人赏心悦目的”,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能够使人更聪明,而且还能使人更高尚。这些生动素材大部分由数学发展史提供。
纵观数学史乃至科学史,崇尚真理、勇于探索是所有科学家和数学家的共同品质。首先是能正视失败。一个成功者,特别是一个有重大成就者,其成功的道路是由失败铺垫而成的。“用一个词可以道出我最艰辛的工作特点,这个词就是失败。”(汤姆逊)成功可以鼓舞人的意志,失败更能坚定人的信心,成功与失败是并生的,失败中孕育着成功。失败的同时伴随着冷落(美国路易斯德布朗吉斯被冷落数年),伴随着嘲笑(高斯证明多边形可尺规作图被嘲笑),伴随着讥讽(罗巴切夫斯基由于非欧几何创立被讥讽),伴随着冷漠(阿贝尔因椭圆函数理论遭到冷漠)等等。所以要想有所成就,应该有一种勇敢的精神,这种勇敢、乐观的精神是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应具有的精神特点。而数学史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素材。
数学发展史渗透着朴素的哲学思想(正负数、极限等等),体现着价值观、人生观,能够集中加速和强化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培养学生发明创造和谨慎谦虚的精神,能够鼓舞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信心。“数学比起其他任何学科来更能使学生的学习得到充实,更能锻炼和发挥学生的探索事理的独立工作能力。”(狄尔曼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畅游数学知识的海洋,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数学新课程的要求,使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和对自己来说是有价值的数学,使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能获得文化的提升,应该从学生刚进入高中学习的时候就开始重视。同时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也离不开数学史的学习。只有重视数学史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才能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数学的历史思想和方法》朱学志等著.
[2] 《数学科学哲学》孙小礼著.
[3] 《数学文化》张楚廷著.
[4] 《数学思维理论》任樟辉著.
[5] 《数学教育心理学》曹才翰,张建跃著.
关键词:新课标 化学教学 常见误区
初三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同时,由于面临中考,思想上的压力也较大。化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科,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思维的培养来满足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避免我们的学生走入学习的误区。
一、理论联系实际较差
化学教学通常都是理论教学,忽视了联系现实实际生活。化学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大体上有两方面的情况:
1.化学基本操作要联系实际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初三学生学习化学一开始就要学习实验基本操作。如:化学仪器的名称及仪器使用注意点、化学药品的取用、化学药品使用的安全性等。学生认为这些知识比较枯燥。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紧密联系实际的话则结果应该大不相同。如:在学习液体药品的取用时,要求瓶塞倒放在桌面上,药品取用完后,瓶子要放回原处;在生活中从保温瓶中倒水时,瓶塞也应倒放,茶杯的盖也要倒放,目的都是防止将灰尘和其他物质带入瓶中或茶杯中而污染水。所以,我们学习化学的目的之一是要利用化学来指导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这样教学,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性就得到了增强,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基础知识要联系实际
讲解基础知识时,不少教师只注重知识层面的简单传授,使不少学生感到初中化学知识点多而繁杂,导致对化学兴趣不浓。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将基础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则效果会更好。如:在生活中常见的易燃物品有哪些,如何避免物品的氧化等,这些都是在实际生活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如果只是满足于课本的理论教学,没有和实际生活相联系,那么就没有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
二、使用绝对化的语言进行教学
初三化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凭借经验总结出一些规律,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是如果不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盲目地总结规律,就有可能扰乱学生们的思维,对今后的学习和分析造成障碍。有些知识在初三还成立可是到了高中或许还要进一步拓展和研究。甚至于有些初三教师总结的规律到了高中就是错误的规律。如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实际上二氧化硫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些规律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只是凭经验得出,让学生记住并且套用在习题中,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尽量不用绝对化的语言进行教学,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三、缺乏师生的互动交流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初三化学教学压力大、时间紧。这些情况就导致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交流和沟通。老师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进度,就不得不把大量信息灌入到学生们的脑海里。这就造成了学生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时间长了学生会有抵触情绪。师生缺乏互动交流会直接影响教学的反馈;也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积极性。而通过师生简短的互动交流,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还有可能得到教师提出的建议,这些都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良好的师生互动交流是十分必要的。
四、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较差
由于初三的课程安排比较紧张,因此有些实验老师们只是在课堂上演示,并没有让学生们参与或者学生自己动手。学生们只是在台下看着老师一步步地操作实验,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们的实验探究能力较差,而且印象不深。等到中考实验考查时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极差,甚至有些学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进行实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甚至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得出结论。这样的话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大增,长期下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肯定会得到加强。
五、思想教育的缺乏
教育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个是知识的传授,另一个是思想教育。教师对于知识的传授应该没有问题,而思想教育可能有所忽略。化学担负着指导人类生产生活的重任,所以思想教育尤为重要。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四大发明曾经让世界为之仰慕,并一度称为“天朝上国”。火药、造纸、青铜器的冶炼等,都让西方国家称奇。这些光辉的历史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讲解,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为建设祖国而奋斗。
六、忽视课本上插图的作用
从2012年9月开始我们扬州地区已经使用新教材。新教材中有许多精美的插图。这些精美的插图都是经过研究的,浓缩了教学精华。这些插图形象生动,富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它可以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欲望。但是有些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忽视这些插图的作用,教学中没有对插图进行讲解或者实验。化学本来就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图表的作用是文字无法替代的,当然文字的功能是图表所达不到的。两者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才能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以上几个常见的教学误区在化学教学中频频出现。针对化学教学中的这些问题,我们要努力寻找良好的解决办法,多与学生交流。教师也要从自身查找原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积极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这些教学误区对我们教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京燕.理论到实践的误区——中学化学教学问题辨析四则[J].零陵师专学报.1994.
2.王永强.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教学[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3.陈延兵.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
4.刘忠贵.荣世忠.初三化学教学易忽视的几个问题与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
5.李义宝.化学教学中极易忽视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