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学生危机管理

校园学生危机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园学生危机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园学生危机管理

校园学生危机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突发事件;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前言

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的性质决定了辅导员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高校突发事件,主要指在高校范围内突然发生的具有强烈冲击力和影响力的重大事件。如学生自杀、群架斗殴、食物中毒、宿舍重大失窃等事件。高校应如何预防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发生后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都是当前高校重要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处于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更应讲究策略和方法。

一、辅导员的性质决定了辅导员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必然性

一方面,从国家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定性来看,根据《教育部24号令》的相关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第五条第三项规定了辅导员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是“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近年来,大学生的文化观念、价值认同更趋开放和多元化,加之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困难学生比例进一步增大,学生的心理抗挫能力、适应能力、辨别能力、交往能力、学习能力、自控能力等都有弱化的趋势,学生群体中各种不安定、不稳定诱发因素增多,在这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中,辅导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中辅导员面临的困境

(一)受制于大学生突发事件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的不完善

就目前而言,我国对于大学生突发事件的专门法规制度还够完善,缺乏专门针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具体法规条例。只能依靠《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来粗糙界定。显然,当前对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解决仅靠惯有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已无法满足辅导员处置事件的现实需要,更起不到对突发事件的前期预警预防的作用,造成了实践中的许多无奈,给高校辅导员在处置大学生突发事件中带来了极大挑战。

(二)受困于不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的束缚

大学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处置应对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尽可能预防突发事件的产生,控制紧急情况的发展并尽可能将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有了应急预案,并不等于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就有了保障。即使一个非常完善的应急预案,倘若制定之后就束之高阁,没有进行有效的落实和贯彻,也仅仅是个“文本文件"而已。

(三)大学生突发事件处置情况复杂化趋势明显

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猛增,这也无形中使突发事件呈不断增长,伴随而来的便是大学生突发事件处置情况复杂化趋势明显,辅导员的应对困境更加凸显。首先,大学生心理疾病造成的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其次,学校安全事故类事件发生频繁,偷盗诈骗、故意伤害、意外死亡、群体性斗殴等案件增多。最后,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建筑物安全事故、食物中毒,就业压力大而发泄等突发事件也日趋频繁。这些问题的处置情况往往容易复杂化,导致辅导员在大学生学生突事件处置中经常措手不及。

(四)信息沟通渠道的非正常性短路

大学生突发事件的管理是政府突发事件管理体制的一部分,也是其功能和内容上的延续。因此,在大学生突发事件管理的整个过程中,突发事件的有效预警和应对离不开包括辅导员与学校各部门、学生家长、学生及上级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由于大学生突发事件的难以预料和不确定性,在突发事件爆发前后,如果辅导员没有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缺乏与学校、家长、媒体、上级部门等利益相关方的信息联动机制,往往会导致信息沟通渠道的非正常性短路,使自身陷入被动状态。

三、危机管理下大学生突发事件处置中辅导员的应对策略

在危机管理视域下,辅导员处置突发事件时,要做好事前预警预防、事中应急处置、事后善后恢复工作,须耐心说服引导,稳定学生情绪,防止事态扩大,积极为和谐校园建设和广大学生利益的维护做出应有贡献。

(一)强化管理,积极预防

强化管理,是指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学生管理过程中应利用周全的制度进行有效管理,充当突发事件的发现者角色。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宿舍管理、贫困生等工作,在党、团支部、宿舍等方面培养预防与处理突发事件的助手;通过学生的自律自管,依靠学生骨干,及时掌握学生信息,落实信息全面覆盖、快速反应的信息反馈机制,以使突发事件发生时辅导员可以及时处置,应对自如。

(二)立足服务,强化能力

立足服务,努力培养和强化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当好大学生精神按摩师和生活矛盾的协调者。因此,作为大学生的精神导师,高校辅导员应加强对心理特殊群体的观察和研究,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成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树立正确的交友、学习和择业观。在强化辅导员自身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方面,辅导员必须具有忧患与危机意识,注意特别时段学生心理异常期的辅导,如毕业前后,考试前后,节假日前后,各类评先评优前后等。另外,在平时的工作中,辅导员要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在日常工作实践中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校园学生危机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以人为本 学生管理

随着教育大众化、社会多元化进程的加快,有针对性地做好高职院校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生源不齐,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

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同时,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而表现出了极强的自尊心,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他们很希望得到老师、家长以及同学的肯定,但是又不能承认自己存在的不足,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与指正。有些学生缺乏自信心,不能很好的接受失败的考验,一旦学习成绩不理想就表现出自暴自弃。对于这些学生,学生管理的工作就应该做到机动灵活,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工作做到因人而异。

(二)、部分学生自制能力较弱

由于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他们往往在学习、生活上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有些学生旷课、迟到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有些学生即使去上课了也是心不在焉,为的只是应付老师的点名。有些学生虽然能够理解学校建立严格管理制度的目的,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就放松了。

(三)、部分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弱

当今在校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学生在艰苦朴素、劳动观念、抗挫折能力方面显得稍弱了一些。大学校园是许多学生梦寐以求的地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大学校园与想象之中的“象牙塔”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大学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完美。大学生来自于各个不同的城市,他们之间的语言、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风土人情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不同个体的性格、爱好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找不到可以值得信赖的对象,时间长了,也就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和思想上的闭塞。

(四)、思想活跃,个性鲜明,能够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

新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于新事物能表现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社会活动能力和参与意识较强。学生入学后,获得相对独立和自由的锻炼环境,在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他们都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高职院校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优势,做到积极引导。

二、以学生为本,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要以学生为本,必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促进学生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经过多年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高职院校的教育已经日趋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和风格。但是高职院校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生源参差不齐,自我管理能力差,自尊心强等问题。辅导员带的学生过多,不能很好的跟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就造成了学校管理方面的不足。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我们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的落实到学生身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针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情况,在管理工作中应做到:

(一)、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由于社会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认识不足,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自暴自弃,不能很好的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要积极灌输高职教育的优势和长处,帮助学生摆正自身的位置,调整好心态。管理者在平时工作过程中要对学生多加以表扬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理想和信念。高职学生主流思想是积极的、向上的,但是部分学生也存在着缺乏责任感、做事功利等现实问题,我们要积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为育人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充分发挥班级的优势

良好的班集体是班级学生凝聚的催化剂,优秀的领路人是班级的主导者,正确的思想政治动向为班集体的运行指明了方向。因此,营造良好的班集体离不开班主任正确的思想引领。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充分搭建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的平台,让所有同学有机会、有能力在这一平台表演,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服务的意识,使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在学生参加好班级事务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学生活动,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习实践经验。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取长补短,更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积极发挥班干部的作用

高校学生在心理上发育日趋成熟,已经具备了自制和管理的能力。因此,班主任应该积极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教育好学生干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推动班级前进的步伐。学生干部最了解班级同学的真实想法,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干部获得更多的班级信息,充分听取班干部的意见,这样才能更科学的制定出班级的前进计划。

(四)创建学习型的班集体

创建学习型的班集体是优化班级管理的重要基础,是推动学生知识创新的重要方式。班主任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班级的实际情况,积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班主任可以与班级同学一起民主协商,制定出相应的短期和长远的学习目标,为学生建立档案。在规定时间后,对达成目标进行统计,加强班级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完善的意识。班主任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帮扶对象,能者为师,让学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做到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魏芬.基于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J].科技创业月刊,2011.5

[2] 姚姿如,杨兆山.“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意蕴[J].教育研究,2011.3

校园学生危机管理范文第3篇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theories and model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cultivation for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health management in medical universities fail to meet the needs of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It is necessary to reconsider their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and resource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cultivate good basic research ability for undergraduates.

Key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medical university; health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0 引言

在?t学院校开设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管理学与医学的复合型人才。[1]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框架下,“三早教育”是培养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路径。[2]更具现实的情况是,国家目前在各大高等院校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3]为了满足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是非常关键的。[4]因此,加强大学本科的科研基础能力培养,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基本素质,已经成为教育学界的共识。[5]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本科生的科研素质训练已经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6]在此情况下,医学校院也高度重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并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了大量科研基础能力培训的课程。但由于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特殊的专业背景,使得现有的关于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未能满足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需要引起相关教育学界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1 现状与问题

1.1 教学目标不清晰

从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在医学院校设置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是为了满足卫生事业发展对医学和管理学交叉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主要课程设置包括了卫生事业管理类和医学类专业课程。在思维样式方面,由于卫生事业管理学属于公共事业管理学,而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管理学的分支,其思维样式属于社会科学样式。而医学属于理科,其思维样式属于自然科学样式。很明显,社会科学思维样式和自然科学思维样式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思维的差异也显著存在于二者的科学研究思维和研究样式方面。由于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特殊性,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思维都存在于教学实践当中。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医学院校专业目标培养的困惑。学生的思维训练究竟以自然科学还是以社会科学的思维样式为主,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仍然存在分歧。这种专业目标培养方面的不清晰也影响了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目标的确定。具体来说,为了支撑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科研基础能力培养,究竟设置什么的教学目标,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缺乏清晰的界定,需要进行深度的思考和顶层设计。

1.2 理科化的科研思维训练

从学科属性来看,医学属于理科,是自然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医学的科学研究思维和模式遵从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在这种研究范式框架体系当中,因果关系的证据是核心。因此,在现代医学科学研究的主要强调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的变量之间因果关系证据。但在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框架体系当中,由于是以人作为研究的主体对象,相关的混杂因素没法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大规模的实验研究将变得困难。这就导致,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尤其是经济管理研究当中,更多探讨因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显著有别于自然科学研究范式当中,通过实验将一些混杂因素进行控制,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来探讨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际上,就目前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展示出来的研究模式来看,主要考察多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主要由于开放性的社会环境,使得单纯考察两变量之间的关系将变得非常困难。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学生绝大部分是医学类的本科生,教师也是以医学背景为主体。整体的教学和学习氛围偏向于自然科学。比如在相关的教材当中,其中的例题及相关的习题训练都是以实验研究为基础而进行的设计。在这种氛围的诱导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思维样式逐渐偏向于理科的自然科学研究范式。

1.3 培养方案偏自然科学实证范式

在医学的科研思维和样式中,无论是基础的实验研究还是临床研究都偏向于自然科学的实证分析范式。受此科研思维的熏陶和感染,在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科研素质培养的教学当中,自然科学的实证分析范式占据了主体内容。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实验研究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各种实验研究设计的样式进行了大量的讲授。更重要的是,在后续的相关科研基础能力培养课程方面,为了迎合实验研究的需要,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相应的设置。比如在统计学教学方面,为了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实验研究数据分析的知识,在教学内容方面就设置了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内容。而在经济管理研究研究当中常见的多元回归分析等内容则相对较少。客观地说,自然科学的分析范式是科学研究的核心。但是,社会科学研究仍然存在自身客观的规律,也形成了自身的研究思维和范式。但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思维和基础能力培养仍然偏向于自然科学,尤其是卫生事业专业设置在公共卫生学院就体现得更明显。

2 治理机制

2.1 转变教学理念

从根本上来说,医学院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从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从研究逻辑和研究范式来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遵从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范式。但在医学院校中,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基础能力的培养偏向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思维,显然不能适应本科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因此,医学院校相关学院必须进行教学思念的转变。摆脱传统的教学思维,适应时代对于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平台搭建等方面,围绕建立本科生社会科学研究科研思维的教学思路,注重塑造本科生经济管理科学基础能力,以完成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基础能力的培养目标。

2.2 重设教学目标

由于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主要在医院、卫生行政机构等从事管理工作,而且专业研究生主要从事卫生事业管理的研究工作。因此,医学院校本科生素质培养必须适应这种管理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医学院校在制定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素质培养目标时,需要建立培养本科生经济管理思维和基础能力的目标。具体到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目标,需要确立以掌握经济管理科学研究分析范式的培养目标。该目标的确定,体现了管理学在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核心地位,强调塑造本科生社会科学研究思维能力的主导思想。

2.3 重置教学内容

在确定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目标后,首先要做的就是重置教学内容。为了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经济管理基础研究能力,需要参考综合性大学经济和管理学院科研素质训练课程的设置。具体在教学内容修订的过程中,删除或压缩相关与医学研究相关的内容,增加与经济管理研究相关的科研基础训练课程。比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设计与写作、计量经济学等内容。而且,根据相关课程的逻辑关联,将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科研基础训练课程群,以保证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完整性。更为关键的是,在相关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强化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范式重点内容讲授,比如社会调查研究课程中强化对于调查研究的设计、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对于调查数据和二手数据的处理。通过重置教学内容,以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社会科学研究思维,从而提高科学研究的基础能力。

2.4 完善基础教学资源

客观地说,目前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教学内容,与经济管理教师队伍的匮乏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要保证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质量,首先需要加强师资建设。经济管理科研能力培养需要专业的师资队伍。在这方面,可以考虑从综合性大学招聘经济管理背景的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另外,实验室建设方面,可以考虑建设相关的经济管理研究的实验室。比如心理学在经济管理科研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因此需要建设相关的管理心理学的实验室。最后,在科研教学资源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比如,在目前的经济管理类的科学研究当中,对二手数据的分析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样式。在此情况下,科研数据库的建设是关键。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相关经济管理的数据库建设比较少。因此,为了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科研素质,相关数据库建设是需要进一步加强。总之,通过完善教学基础平台,从而保证学生科研思维的训练围绕在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思维逻辑里面。

校园学生危机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专业技能;关键能力;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058-02收稿日期:2016-04-13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XJK013BZY008)。

作者简介:李庆(1972―),女,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基础医学部主任,副教授,硕士。

*通讯作者:钟焱(1984―),女,长沙卫生职业学院科研处干事,讲师,硕士,E-mail:273547200@qqcom。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高职教育迅速发展,为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但在各种质量衡量评价中,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技能差、关键能力低等问题都相当突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人才市场对技术密集型人才的素质、知识、技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职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所在。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而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的医卫类人才却严重不足,且国内医患矛盾突出,适应时代要求培养高质量的医卫类技能型人才是当前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医卫类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现状

专业技能是从知识和技能掌握方面来考核高职院校学生,包括知识运用、实验技能操作等,具有专业性、实践性、稳定性、具体性等特点[1]。关键能力是从个人素质方面来检验高职院校学生是否全面发展,包括身体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社交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创新能力等。1972年德国联邦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第一次提出“关键能力”的概念,并把关键能力看作是“加入日益复杂的,不可预测的世界的工具”。

我国现阶段的高职教育仍处于“专才阶段”,国内大多医卫类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医学知识的培养,侧重技能掌握的考核,如护理专业的学生每年可参加各类技能竞赛、顶岗实习等,且大多院校历年“三好学生”的评选仅仅参考学生成绩这一指标。大多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独的护理专业技能或者是关键能力上,有学者提出高职教育要突出“能力本位”,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放在首位[2];护理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良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通过与护理对象的交流互动,体现护理专业的功能、内涵和价值[3]。这种片面的人才培养方式仅侧重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灌输,严重忽视了学生关键技能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的护理学生在医院面对医患矛盾时,只会胆怯退后。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全球职业院校学习的典范,他们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求教师把“关键能力”培养贯穿到各个专业和各门学科之中,与自己的学科专业及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有机结合,并通过灵活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关键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美国则非常注重学生的跨专业训练和团队合作,全面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应对能力和创造力 。另有研究发现个人信仰和价值观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正确引导个人的信仰和价值观可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国内医卫类高职院校把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研究的相对甚少,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二者并重,才能走出一条职业教育办学成功之路。

二、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协调发展的途径

(1)实施协同创新,汇聚办学资源。

高职院校的发展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完善高职院校制度体系,健全决策咨询机构,力争做到“决策自下而上,执行自上而下”。当今,3D打印已如火如荼地渗入了医学的各个方面,如骨骼重建、肢体修复等。在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论证上,有专家提出当前医类复合型3D打印人才极其缺失。现阶段高职院校应将专才培养与通才培养相结合,采用“嵌入式”模式协调发展学生的专业需求和兴趣需求,加强校企合作、校校联盟等,让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充分了解社会发展需求,接触社会发展实际。

(2)凝聚发展合力,加强师资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是现代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师资综合素质的优与劣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质量。医卫类高职院校可遴选拥有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三高骨干群,通过“传、帮、带”等形式提升各专业中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并采取定期考核和优胜劣汰滚动制度,多途径、多模式加快培养和选拔优秀教师。在学校外部,可通过“送出去”的方式将各专业教师送入国内外高校或企业进行深入学习,全方面、多层次提升教师水平。如华中科技大学的调查研究发现,将教师送出国学习可提高教师的国际化程度,在教学中更注重知识的全球化,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在人才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大学也非常注重教师的国际交流学习,甚至有学者对西方大学教师国际流动的类型及特点进行了分析,为我国教师的外出学习提供了重要启示。

(3)创新人才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探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新途径,应遵循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三大原则。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师徒关系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学者认为“现代学徒制”非常适用于医学人才的培养, Lim等在“学徒制模式教授医学放射学课程”的研究中发现,强制性参与学徒制的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这种培养方式对学生成绩会产生明显的有益影响。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培养也至关重要,现代教师认为医学再严谨也需要幽默感和文艺精神,不枯燥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学会寻找学习工作中的快乐,以后他们就可以用良好的状态影响到病人,给病人信心。学生个性发展对其自我学习和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学校应当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和舞台,Naresh等研究调查发现:在医学教育和课程设计中,医学生个性的正确引导对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医卫类高职院校还可通过建设第二、第三课堂拓展学生兴趣,开展学生社团、专业协会、社会实践等锻炼学生的适应、协调及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开设心理辅导及特色成长辅导室等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展望

综上,各大职业院校将以个体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实际工作中所需能力为向导,注重能力目标的设定,结合科学的评测手段,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协调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伍吉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研究――以Y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校园学生危机管理范文第5篇

校园危机通常是指发生在校园内的未曾预料到的、突发的、足以对高校整体或者重要部分产生严重消极影响的事件。近些年,不断有高校出现校园危机事件,例如校园暴力伤害事件、食物中毒、流行病传染,这些问题危害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生命安全,也严重影响高校的形象。因此,完善校园危机事件应对体系,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现阶段校园安全研究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校园危机事件应对体系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校园危机应对技能教育未能纳入高校教育体系。由于高校校园危机发生的频率比较小,很多高校没有对潜在的校园危机形成足够的重视,因此,设置课程时没有将安全教育和危机处理教育纳入其中。而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复杂程度认识有限,有时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是目前校园危机事件应对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应急系统信息化设备比较落后。现代校园危机有时具有时间上的突然性、空间上的不确定性、手段上的对抗性等特征,这是之前的校园管理中不曾出现的。在危机事件出现之后,若不能及时通知高校管理人员,不能及时进行处理,可能造成不良影响。落后的信息应对管理系统不再适应当下校园危机管理的要求,成为校园危机事件应对体系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3)管理制度不完善,专业管理人员不足。现阶段很多高校虽然构建了校园危机事件应对体系,但有的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这使得危机应对体系作用的发挥效率不高,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二、加强高校校园危机事件应对体系建设的建议

高校要建立健全校园危机事件应对体系,注重以人为本,关心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1)完善高校校园危机应对体系相关制度。构建校园危机事件应对体系,必须要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要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这样才能保证处理危机事件的效率,减少危机事件对大学生安全等造成的危害。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之内,高校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发现校园内可能出?F的安全隐患,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应本校的校园危机应对体系。要注重细化可行性措施,将可能发生的校园暴力伤害、食物中毒、流行病传染等事件的处理步骤进行合理的细化,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为校园危机事件的处理提供保障。

(2)加强对大学生和高校教师进行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教育。校园危机事件中受伤害的主体主要是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因此,加强大学生和教师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保护意识,是构建安全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高校应该将安全教育课程和危机应对体系设置到日常课程中,提高大学生的重视程度。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危机安全教育,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减少心理危机问题,这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其次,要对高校教师进行定期的安全危机处理教育。要让教师认真学习危机处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师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使高校的每个教师都能够成为解决危机问题的重要力量,这样才能提高高校整体应对危机事件的效率。最后,高校应该定期进行危机处理教育演练,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正。

(3)加强高科技信息化危机应对系统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化的校园危机应对系统是提高校园危机处理效率的关键,它能够及时发现校园内存在的危机,发现危害大学生安全的行为。在强化校园危机管理功能的同时,高校要适应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注重转变校园危机观念,强化校园安全意识。在资金足够的情况下要建立全面的校园监控网络,构建低成本、分布式、网络化的校园监控体系,建立专门的校园监控巡视小组,对校园安全等进行全天候的监控。要以高科技手段维护校园安全,保证校园内师生的人身安全,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降低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频率,构建和谐校园。

(4)组织护卫队和其他防范队伍。校园护卫队承担着及时发现校园安全隐患及防止违法犯罪的重任,在高校内是比较常见的校园安全管理部门。同时,高校还应建立其他与大学生危机管理有关的队伍,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小组,以共同应对高校校园危机事件。